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題西林壁四年級語文教案

第1篇:題西林壁四年級語文教案

題西林壁四年級語文教案

題西林壁四年級語文教案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題西林壁四年級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年級:四年級

課型:新授課

課時:一課時

課題: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八冊第十九課《題西林壁》

教學目的:

1、藉助字典弄請詞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

3、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4、通過學習古詩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重難點:理解詩中所含哲理,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課時:一課時

教具:風景畫、錄像、實物投影儀、實物:三棱柱

教學步驟

一、場景設置

在教室裏懸掛以山爲主題的國畫,同時包括風景畫。

二、導入

1、引入新課

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同學們都知道哪些風景名勝,說說看。

生說風景(目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熱愛祖國的思想)

師:同學們說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紹一處風景。(放映廬山錄像)(目的:讓學生對廬山有初步認識,吸引學生注意力)

師:看了以後,你覺得廬山怎麼樣?

生談感想(目的:使學生對廬山的感性認識進行梳理,同時鞏固認識。)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後,寫下至今仍爲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三、講解

2、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並把不認識的字勾出來。

3、齊讀古詩,糾正讀音。

師:我知道班上的同學朗誦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爲老師朗誦一次。

生讀古詩,對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重點:捲舌音、平舌音)

4、範讀古詩,講讀法。

師:同學們朗誦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可別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後三個字連着讀。大家願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則朗誦一遍嗎?

師配樂朗誦古詩

現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

師:請同學們再來朗誦一遍,注意停頓。

生齊讀古詩(配樂)

5、明確學習任務,組織自學。

師:在這堂課中我們要完成以下的學習任務(出示學習任務),請讀一遍。同學們有沒有信心完成學習任務?(激勵學生)好,現在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先完成前四項學習任務。如果遇到了難題可以向老師,同學求助。(合作學習)(課堂預計:自學過程中,學生在解釋詩時會不知道如何下手;解決辦法:講學法,我們在解釋古詩時,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謂拆分法,就是將一句詩分成若干個部分分別加以解釋,然後將這些解釋聯繫起來。同時你還必須聯繫整首詩的內容來解釋,舉例說明。)

生自學,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出示相關資料(資料:蘇軾個人情況。西林寺。)播放廬山風景。

6、組織學生交流學習成果。

師:你們的任務完成了嗎?

生彙報。

師:那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並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

生提問,師組織互助解疑。

7、鞏固

師:我們再來領略一下廬山的風光。我希望同學們邊看就邊想我們學的這首詩的內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峯、嶺。共3頁,當前第1頁123

生觀看錄像。

師:在看過了美麗的廬山後,我想請一位同學來判斷一下黑板上的圖形哪一個是山嶺,哪一個是山峯,現在請同學來朗誦這首詩。(引發感情:在朗誦這首詩時你可以想象一下廬山的面貌;成片的雲霧遮擋着連綿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廬山,廬山時隱時現,看到如此美麗的風景,你非常的高興,於是就朗誦出這首廣爲流傳的《題西林壁》)

8、分析古詩結構,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所說的道理。

師:看得出許多同學都想來朗誦,那就請同學們一起朗誦。但在朗誦這首詩時,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一般來說,古詩可分爲兩部分——所見和所感。同學們在朗誦時看看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學生朗誦時出示課件)(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後兩句寫感受。)詩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廬山,可是詩人眼中的廬山卻有不同的樣子,這是爲什麼呢?對此詩人是怎樣解釋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爲什麼處於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提示: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隻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麼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

9、背誦

師:下面請同學們背誦這首古詩。

生背誦古詩(出示課件)

師檢查背誦情況

10、總結

師:這首詩通過寫詩人在廬山因爲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現在,我要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大家在聽故事時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錯在那裏。

師講故事《盲人摸象》

師:請同學們說說這四位盲人他們錯在那裏?

11、結束

師:請大家對照學習任務自己檢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學習要求)生檢查。詩人蘇軾通過觀賞廬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了解一個事物就必須全面的進行觀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實,許多道理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希望同學們也做個有心人,從生活、學習中找道理,學道理。好嗎?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北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峯

觀察的遠近/高低/各不同。

同,觀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峯,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註釋]

1、西林:西林寺,在現在江西省的廬山上。這首詩是題在寺裏牆壁上的。

2、緣:因爲。

3、此山:指的是廬山。

[簡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峯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爲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爲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爲廬山的峯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峯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着豐富的內涵,它啓迪我們認識爲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其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眉州(今四川眉山縣)人。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

課堂實錄:

(生均能正確、流利的朗讀此詩)

師:現在大家出出點子,該怎麼學習這首詩?

生:可以通過看註釋理解詩意。

生: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詞義。

生:還可以在理解的基礎上畫畫。

師:請同學們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詩意,可以自學,也可以找同伴合作。

(生自學,師隨機指導)

師:現在我們一起交流自己的收穫,好嗎?

生:我知道第一二行的意思是,從正面看,廬山是連綿的山嶺,從側面看,廬山是陡峭的山峯,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的景色都不相同。

生:我知道第三四行的意思是看不清廬山的真正面貌,是因爲身在廬山之中。

生:這是我根據詩意畫的畫。

師:自己理解了詩意,輕聲把詩句讀一次,想想:有什麼疑問嗎?

生: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真面目呢?

師:請剛纔畫畫的同學把你的畫展示出來,這是六個角度看廬山,老師請教大家:蘇軾只在這六個角度看了廬山嗎?

生:他只選了六個有代表性的角度。

生:“六”在這裏是虛指。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幾幅圖,試着用一句話說說圖意。

生:角度不同,所見也不同。

生:每個角度,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

師:那麼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真面目呢?

生:從多角度看,就能看清廬山真面目。

生:從各個方位看,就能看清廬山真面目。

生:全面的看,就能看清廬山真面目。

師:看山如此,看事如此,看問題也一樣。該怎麼看問題?

生:只有全面地看,才能看清事物真面目。

生:只有多方位看,才能看清事物真面目。

案例分析: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在本首古詩的教學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一個平等的參與者,體現在: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學定教,邊學邊質疑,以學生問題爲主線組織教學,引導領悟道理時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層層深入,很有層次感。學生通過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情趣。

第2篇:題西林壁四年級語文教案

本站的題西林壁四年級語文教案範文很有深度,希望可以助您一臂之力。

學習---好資料

四年級語文《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四年級語文《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題西林壁》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古詩兩首》中的其中一首。這是蘇軾在遊歷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在詩中,作者通過對廬山雄偉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讚美,抒發了他“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感慨,其實就是告訴了我們這麼一個道理: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實事求是地去分析問題。

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對於學習古詩已初步掌握了基本步驟,即:讀——解——悟。而本詩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較難掌握,需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理解得更透徹。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教會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並能夠默寫出來。

2、教會學生說出詩句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讓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懂得詩中蘊含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2、培養學生根據字面意思想象詩的意境,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更多 學習---好資料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能夠將全詩背誦並默寫下來。

教學難點:

讓學生懂得體會詩中所含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

1、談話: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爬過山?請曾爬過山的同學說一說自己爬上山頂後看到的景象和在山下看到的有什麼不一樣。

2、引入課題:是啊,山上看到的村莊還是原來的那個村莊,但是爲什麼會有不一樣的景象出現呢?大文豪蘇軾也有過和你們一樣的經歷。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蘇軾寫的一首詩《題西林壁》,看他是怎麼爲我們解開這個疑惑的。(板書課題)

二、解題

1、齊讀課題

2、請同學們結合課文的註釋,說一說題目的意思。

(設想:可能有同學不懂“題”的意思,可讓同學們先組詞,比如“題目”“題寫”“問題”等,結合古詩,選擇正確的譯義。)

3、板書課題意思:題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詩文。

三、初讀詩文,感知節奏

1、請同學們用學過的朗讀古詩的方法自己默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2、教師範讀。要求:同學們在聽時要注意老師的節奏,在停頓的地方用“/”作上標記。

3、全班朗讀,教師糾音。注意捲舌音平舌音的正確讀法。

更多 學習---好資料

4、鼓勵個別起來展示讀,大家一起糾音、評價。

過渡:同學們已經會讀這首詩了,但是你知道詩中寫了什麼嗎?下面我們一起來探究它的意思

四、學習第一、二句詩意

1、全班朗讀這兩句。

2、猜想詩意:根據自己的理解,同桌間互相說說你猜到的這兩句詩的意思。

3、誰來把自己理解到的詩意說一說?

(教師根據學生的作答板書詩句意思:橫着看,廬山是一條山嶺,連綿不斷;側着看,廬山卻變成了一座山峯,高大陡峭。從遠處看、近處看、高處看、低處看,景象都各不相同。)

4、在這兩句詩中,它告訴了我們什麼?

廬山千姿萬態,從每個角度都看到不一樣的景象。(有嶺又有峯)

5、延伸:學到這裏,你是否想起,我們在上一學期也學過這種描述了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發現不同的樣子的文章?

(引導學生說出《畫楊桃》中的話:“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就不同。有時候看起來真像五角星。”)

6、誰來把廬山不同的景象畫一畫?(給時間讓學生作畫,畫完後展示、評價)

7、有感情地朗讀這兩句。

過渡:就那麼一座山,爲什麼作者會看到好多不同的景象呢?(引導學生說出最後一句詩)

五、學習第三、四句詩意

1、全班朗讀這兩句。

2、請你根據註釋猜想一下這兩句的意思。

3、請你說一說,在這兩句來應該注意哪些字的解釋?

識:認識;清楚。 緣:因爲 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

更多 學習---好資料

4、誰來把自己理解到的詩意說一說?

(教師根據學生的作答板書詩句意思:認不清廬山真實的景色,是因爲我就身處在廬山之中啊!)

5、有感情地朗讀這兩句。

六、深入體會

1、詩人這樣多次、多角度地看廬山,爲什麼還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呢?

(引導學生說出最後一句詩)

2、你認爲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3、教師歸納:詩人覺得沒能夠認識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爲本身就處在廬山之中,只看到廬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就能認識到廬山的全貌了。

4、讀一讀,比一比,說一說前兩句與後兩句的內容有什麼不同?(前兩句寫看到的景象,後兩句寫自己的感受。)

七、拓展

1、從這首詩中,你覺得作者是要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道路呢?

(教學設想:生或會回答“看景象要看全面”、“看待事物要講究方法”、“ 不要置身在景物之中只看它的局部,要站在高處看它的全貌”、“ 從不同的角度看事物會有不同的發現”等)

教師作歸納:這就是我們俗話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就像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一樣,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實事求是地去分析問題。即: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的瞭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根據學生的作答板書: 橫看---嶺

遠近高低各不同

側看---峯

不識真面目 當局者迷

更多 學習---好資料

只緣在山中 旁觀者清

2、談感受:你能不能聯繫你的生活實際,說一說,你平時遇到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情況。

八、熟讀背誦、默寫

1、請你把自己當做詩人,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練習背誦

⑴同桌間互相練習背誦。

⑵分組競賽背誦。

⑶師生互背:

①教師出上一句,學生對下一句。

②教師說意思,學生對出相應的詩句。

③將詩句順序打亂,讓學生銜接上句或下句,做到倒背如流。

⑷誰願意站起來給大家展示你的背誦?

⑸自評、共同評價背誦情況。

3、練習默寫

⑴先說一說,在默寫時要特別注意哪個字的書寫?“峯”不要寫成“鋒”,寫成“個”,“緣”的右邊上頭不要寫成“互”。

⑵學生練習默寫。

⑶誰願意上黑板來展示你的默寫?

更多

“各”不要學習---好資料

⑷共同評價默寫情況。

九、總結、延伸

1、學了這首詩,你知道了什麼?

⑴指名作答詩句的意思。

⑵指名談出詩中包含的道理。

⑶談一談你對廬山的瞭解。

2、提升感情:從詩中,我們知道,廬山是一個雄奇壯觀、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所以蘇軾通過多個角度、細緻地觀察了廬山,並用簡潔而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它的奇特景象。希望同學們也能夠像詩人一樣,對祖國的美麗河山有所感、有所悟,將你的心得體會記錄下來。

十、佈置作業

1、默寫古詩。

2、解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