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題西林壁教案(精選多篇)

第一篇:《題西林壁》說課稿

題西林壁教案(精選多篇)

《題西林壁》說課

一、教材簡析

古詩兩首《題西林壁》《遊山西村》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語文第七冊第二組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這一組教材圍繞“觀察與發現”這一專題進行編排,這一組課文選擇的文章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都是關於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現大自然奧祕的。

《古詩兩首》不僅寫了詩人觀景的所見所聞,更重要的是還寫了從觀察事物中得到的啓示。因爲這一課包含有兩首古詩,需要兩課時進行教學,所以,我在這兒,用十五分鐘的時間,只能簡單談談《題西林壁》這一首古詩的說課。

大家都知道《題西林壁》是蘇軾在1084年遊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峯怪穴,流泉飛瀑山亭雲閣,氣象萬千,不可勝數。這首詩不寫那些名勝景緻,卻另闢蹊徑,抓住廬山姿態,談遊廬山的感受。前兩行寫詩人在廬山漫遊,覺得峯迴路轉,目不暇接。橫着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從側面看,奇峯陡峭;從遠處看隱天蔽日,從近處看危崖險巖;從高處俯瞰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重巒疊障;所見的形狀、姿態各不相同。廬山究竟美在哪裏?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這裏的幽,是幽谷的幽)詩人說自己沒有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爲什麼呢?他在第三、四行詩中解釋道: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爲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就能認識廬山的全貌了。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讚美,而且還蘊含着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默寫古詩。(這裏,我需要說明的是,在語文課程標準裏邊兒明確指出,關於識字寫字的教學,有十分清楚的要求:即,在某一階段,有些漢字只要求會認,不要求會寫,而且對識字寫字的要求是下要保底,也就是要保證一個最基本的底線,上不封頂。)

2.體會詩人在廬山觀察時,因爲地點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重點難點:

本詩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教學的難點是體會詩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4、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有關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廬山時所拍攝的視頻或圖片資料。

學生準備:查找有關蘇軾的資料,預習課文。

二、 說教法、學法

先說教法:閱讀感悟法: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尊重學生閱讀的個性化行爲,設計有目的、有層次的閱讀實踐。

三、說教學過程

1、激趣導課

同學們,生活中的事物豐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果細心觀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發現萬物的奧祕,認識萬物的聯繫,《題西林壁》就是作者細心觀察,用心思考的產物,現在,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看同學們通過讀與悟、通過觀察與思考,能夠收穫什麼,能夠發現什麼?

2、初讀感知。

學生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古詩,讀通讀正確,然後抽查讀的情況,請同學簡單談談初讀感受和自已的發現,並提出不好認和不好寫的字。教師在上課之前的備課,既要備教師的教,更要備學生的學,這一點特別重要。教師不光要關注自己的教,更要關注學生的學。這一環節的設計,爲下一階段的教學提供了生成的依據。這裏的生成是指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生成的。

3、理解詩題。

((請收藏好 範 文,請便下次訪問:)1)讓學生課前查閱蘇軾的有關資料,課上互相交流。

(2)結合註釋理解題目的意思。

4、理解詩意。

(1)先自讀自悟,這首詩大致寫的是什麼。再分組合作學習,並在組內各自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注意:在分組合作學習之前,老師必須引導同學們複習、討論學習古詩的步驟、方法。通過討論,同學們在老師的引導下,迅速總結出學習古詩的一般步驟:初讀感知→查閱資料→理解詩題→理解詩句→品讀明理→熟讀成誦。理解詩句的一般方法是:既要藉助註釋,又要聯繫上下文,既要聯繫課文插圖,又要聯繫詩人當時所處的環

境。這樣,讓學生明確學習的步驟和方法後各自試着讀詩句、理解詩句大意,然後與組內同學互相探討。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拔、啓發、小結等,並與朗讀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我認爲,朗讀,既是理解內容的方法,又是體會感情的方法,更是積累語言的方法,因此,不管是在自讀自悟的過程中,還是在全班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或者是在品讀感情的過程中,教師都要重視讀的過程。

5.品讀領悟

啓發談話領悟意境:同學們,作者瀏覽了廬山,不只是看,而且是細心觀察廬山的特點: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爲什麼同樣是廬山,卻有不同的面目呢?同學們讀了這首詩,你發現了什麼呢?逐步引導同學明白:原來是因爲——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寫了廬山的千姿百態,身處山中也難以看清它的真實面目,你從中悟出了什麼呢?——對於比較複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確認識這個事物。

6、誦讀鞏固

1.反覆練習誦讀古詩。

2.指名朗讀或背誦,讀後評價。

說板書

橫→嶺

側→峯

遠—近—高—低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各不同

《題西林壁》教案

一、 複習〈望廬山瀑布〉,理解詩題

請一位同學背誦此詩。

理解詩題

自讀課文中1、2兩條註解,讀讀詩題的意思。

二、 簡介蘇軾

蘇軾寫過五首關於廬山的詩,這是其中的一首。

三、 吟讀詩句,理解詩意

1、

2、

3、

4、

5、

6、 請一位同學試讀,其它同學評價給時間再自由讀詩,注意讀準字音,把握節奏 再請幾位同學來讀 通過讀,大家對廬山有什麼印象? 結合註釋再讀,看看有沒有新的發現?(師巡迴指導) 理解前兩句

①找出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詞,它告訴了我們什麼?

7、 理解後兩句

四、 小結

廬山究竟美在哪裏?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詩人覺得沒有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爲身在廬山中,只看到廬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就能認識廬山的全貌了。

五、 熟讀背誦

第二篇: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有感情地朗誦古詩,會默寫古詩。 2、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聯繫生活體會詩中所蘊涵的哲理。3、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鑑賞能力,練習仿寫。

教學重點藉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感悟詩境。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學課時 1 課時

教學過程

一、背誦古詩,認識詩人 1、誰瞭解蘇軾呢?誰會揹他的詩?

2、引入題壁詩,簡要介紹題壁詩形成原因。還可出示最有名的題壁詩《黃鶴樓》讀一讀。

3、解讀課題,問:西林在什麼地方?生指出在江西廬山後,引導背誦《望廬山瀑布》側面瞭解廬山。師介紹:廬山不僅水美,而且山也美。自古享有“匡廬奇秀甲天下”的盛譽。朗讀課題,導入詩文教學。

二、精讀古詩,理解詩意

1、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學詩的方法。2、學生結合註釋,自由閱讀,自主思考。教師巡視指導。

3、指名讀詩,正音。4、集體交流:能讀懂哪些?還有哪些不懂?教師相機進行以下指導:

(1)當學生感知到廬山之美時,引導學生品讀、想象第一、二句,讓學生簡單畫一畫他讀出的“嶺”和“峯”,補充描述一下“遠近高低”所見的不同形態。引導學生讀中發現一個問題:觀察角度不同,結果也不同。最後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可回憶課文《畫楊桃》。

(2)教師重點引導學生品讀第三、四句。相機理解“緣”的意思,並注意強調其寫法:右上部分好似兩手做取景框狀。師生採用問答等形式反覆朗讀該句。深層思考:爲何身在廬山,卻不識廬山真面目呢?引導學生討論後歸納: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討論探究:那麼,怎樣纔看得清廬山真面目?集體交流。相機引讀名詩佳句:比如,王之渙《登鸛鵲樓》: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杜甫《望嶽》:“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三、吟誦古詩,品悟詩境1、出示並比較兩首寫廬山的名詩:《望廬山瀑布》和《題西林壁》。引導發現這兩首詩不同的構思:前者在於景,後者在於理。強調在吟誦《題西林壁》中要注意體會其中的理趣。

2、教師提示讀詩方法,並進行朗讀示範,指名說說準備怎樣把握詩歌節奏(重音與停頓)?

3、學生自由練習朗讀,引導學生在聯想中品味:你在朗讀中聯想到了什麼類似的生活現象?一邊感受一邊朗讀。也可以引導學生說說生活中類似的“身在廬山”現象,再反覆吟誦後兩句。

4、指名展示,引導學生聽,評。

5、配上樂曲,開展背誦比賽:看誰先把這首詩背下來?

四、揣摩古詩,觸摸詩情 1、教師提示:學習古詩,還應瞭解詩的寫作背景,才能觸摸到詩人的心靈。

2、投影出示:蘇軾,學富五車,才氣橫溢,詩、詞、文都有極高造詣,被譽爲“奇才”。因爲不受當朝新黨的籠絡而受到迫害,遂引發了“烏臺詩案”。1080年,死裏逃生的蘇軾被貶官至黃州,在黃州城東開荒種地,自食其力,號東坡居士。自貶謫黃州以後,他只好把政治上遭到壓抑的苦悶消解于山光水色之中,出現了蕭疏沖淡的格調。1084年,48歲的蘇軾被改貶到了汝州,在他走馬上任之前,他來到了江西,遊覽了聞名遐邇的廬山,詩興萌動,揮筆書寫了《題西林壁》。

3、學生了解寫作背景後,教師引導學生在讀詩中推測作者的詩情:蘇軾這樣一個非常有學問的文人,卻被以莫須有的罪名兩度貶謫,他的命運似乎並不由自己掌握,所謂人在官場,身不由己,他像繡球一樣被人拋來拋去。那麼,《題西林壁》有沒有可能隱含他對這樣的人生的一種頓悟呢?再讀古詩。引導發現:“廬山”也許並不單指眼中的“這座廬山”,或許還暗指心中的“那座廬山”呢。學生討論交流,引導將“廬山”這一環境改爲其它環境,例如:“官場”。換詞朗讀:不識x x真面目,只緣身在x x中。再引導迴歸原句,反覆品讀。

4、教師引讀第三、四句:蘇軾觸景生情,脫口而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引領反覆吟唱。

五、比較閱讀,點燃詩心

1、教師出示自己所作《象棋》:孤相單士護王宮,炮馬車卒狹路逢。不識棋局真面目,只緣身在棋局中。引導對比閱讀,找出異同。

2、鼓勵把生活中的類似感悟也用詩歌形式表現出來。嘗試寫一寫。

3、集體交流。

第三篇: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教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默寫古詩。

2.體會詩人在廬山時,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教學重點

1.藉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指導學生好朗讀,掌握抑揚頓挫的節奏。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準備

1.橡皮泥。

2.學生收集有關蘇軾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師吟誦):

師:你們都知道老師吟誦的是哪首古詩吧?(題西林壁)今天,讓我們隨着宋代著名詩人蘇軾一起,到廬山去領略一下神奇的自然風光。請同學們齊讀古詩《題西林壁》。

(生讀古詩,師板書課題)

師:這首古詩,同學們都會背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

解詩題,知作者

抓字眼,明詩意

多誦讀,悟詩情

二、學習課文

(一)解詩題,知作者

1.師:請結合課文的註釋,理解一下本詩題目的意思。(書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詩)

2.師:誰知道蘇軾的生平?(生:交流蘇軾的資料。)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爲“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過廬山時寫下的五首遊記詩之一。)

(二)抓字眼,明詩意

1.(師指名讀古詩)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們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2.師:四人小組合作交流,你們從這句詩中讀懂了什麼?(生:讀詩並交流對詩歌的理解)

3.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橫看成嶺側成峯:橫着看,廬山是一條山嶺,連綿不斷;側着看,卻變成了一座山峯,高峻雄偉。

4.師:你們能用橡皮泥捏出蘇軾描繪的這座山嗎?(生:合作共同捏出嶺與峯) 遠近高低各(重讀)不同:向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看到的廬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師:從這兩句詩中,你知道爲什麼廬山在蘇軾的眼中,會有怎麼多種變化嗎? (蘇軾站在不同的地方,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廬山)

6.師: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從詩中“遠、近、高、低” 四個字我們就不難感覺到作者所站位置的變化。

(出示小黑板)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識:認清)“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爲我站在廬山之中

7.師:這一句裏有一個字很難寫,誰知道呢?(“緣”字)讓我們一起來疏通一下筆畫。

(三)多誦讀,悟詩情

師:老師有一個問題:作者爲什麼要描寫廬山?(作者喜愛廬山)作者從多個角度,細緻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你們說,你們能不能把作者那讚美之情用優美的嗓子朗讀出來?好,現在讓我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朗讀這首古詩。誰還記得讀古詩的方法有幾種?(齊誦、輪誦、唱誦、表演讀……)好,現在就請你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這首古詩。

師:《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讚美,更包含了一種人生哲理。那麼究竟是好什麼呢?你們用心想想看。

師:哲理: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話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後兩句連在一起理解就是:詩人自認爲不認識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爲自身處在廬山之中,視野狹窄,不能認識廬山的全貌。所以他才藉機闡明瞭這個哲理。

三、作業

1.背誦、默寫《題西林壁》。

2.結合生活事例,說說你是怎麼理解“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意思。

第四篇:題西林壁有感

《題西林壁》給我的感悟

六年(1)班袁敬嵐

生活是多面鏡,每一個面裏都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題西林壁》讓我如沐春雨,彷彿一下子懂得了許多。

話說宋朝年間,一日,大詩人蘇軾來到廬山。但見廬山起伏連綿,橫看是一片峻嶺,側面看則是高高的山峯。不同的角度望去,廬山呈現出各異的姿態。蘇軾頓時詩興大發,連忙寫下了《題西林壁》這首千古絕唱: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一首詩不僅僅寫到廬山的景色,還從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每一個事物都有多面性,我們看待問題時,要注意從多個方面去思考。生活中何嘗不是呢?

一位美術老師,有一天,他上課的時候,把一個楊桃放在講臺上,讓學生們觀察,畫出這個楊桃。班上同學畫好以後,發現有一個同學畫的是一個五角星。大家便紛紛嘲笑他:楊桃就是楊桃,怎麼會變成五角星呢?老師卻說:“你們都到他的座位上,看一看這個楊桃。”學生們照做了,他們驚奇地發現站在這個位置上看到的楊桃,的確像個五角星。

不可置否,楊桃有一個面和大多數學生想的一樣,但當你從另一個面看,你會發現,這一個面與另一個面並不相同,但並不分誰對誰錯。反觀我們的生活,也有不少這樣的例子:一個色子除了可以丟出“一”,還可以丟出“二”、“三”、“四”、“五”、“六”;

同樣對於小鳥的鳴唱,有的人覺得這是一種噪音。有的人覺得這只是普通的鳥鳴,沒什麼特別。有的人卻從中聽出了旋律,認爲那是一種優美的音樂。

同樣的一張紙,有的隨手丟進垃圾桶裏。有的人將紙摺疊成一架紙飛機,還有的人拿起手中的筆,在紙上寫下一段優美的文字。

??

可是,無論你怎麼看這同一個事物,儘管它會有其它形狀,可它還是它自己本身,不會變成另一樣事物。像廬山一樣,不管是嶺是峯,它仍是山,不會變成天空!

那麼,在生活,如果我們和別人的意見不同,不要一味堅持自己的觀點,要多接受別人的意見,他之所以與你的觀點不同,是因爲我們觀察的角度不同,這好比一個楊桃,你從前面看,他從側面看罷了!看來看去,還是一個楊桃。

記得四年級時,有一次,班上進行辯論。說的是一個同學值日時偷懶,用幾元錢“賄賂”另一個同學幫他掃地。結果那個同學幫他把任務完成了。偷懶的那個同學還得到老師的一朵小紅花。偷懶的同學做得對不對。大家各抒己見,縱論紛紜。有的說,那個同學是對的,有的卻不同意這個同學的做法。其實,事物都有兩面性,利弊同行,掌握了這個道理,什麼事都解決了。

啊,《題西林壁》,雖不過短短几行,卻已使我受到了精神的薰陶,令我感悟良多,這首詩所折射出來的人生哲理,將激勵我,陪伴我踏上漫漫人生旅途??

簡評:古詩《題西林壁》給我們後人留下了多少人生哲理,爲後世提供不少借鑑。小作者通過讀這首古詩,抓住了“每一個事物都有多面性,我們看待問題時,要注意多個方面去思考”這一要點,展開論述,條理清晰,有理有據,層層深入。(指導老師:文堅)

第五篇:《題西林壁》教學設計一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理解古詩意思,有感情地朗讀,練習背誦。

2、 瞭解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往往會看到不同的景象及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教具準備

小黑板有關《題西林壁》的資料 蘇軾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小故事引入課題。

1、 請三個學生分別講兩個小故事《盲人摸象》《玫瑰園》或《向上看的力量》

通過提問引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

二、瞭解蘇軾,及課題意思。

師講述蘇軾寫《題西林壁》的背景講第三個故事之前,先了解同學們收集的關於蘇軾的資料。(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大文學家、大藝術家,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方面都有傑出的成就,對後世影響很深。他的詩詞,揮灑自如,明快豪放,善於運用新鮮的比喻描寫山水景物,善於從常見的事物中提示深

(位於江西省北部,聳立於長江南岸、鄱陽湖之濱的廬山,自古有“匡廬奇秀甲天下”的美稱。這裏不僅岡巒環列,山峯多達九十餘座,而且長年雲霧繚繞,煙雨瀰漫。她那瞬息萬變、瑰麗奇迷的山色,爲歷代文人騷客謳歌不已。李白《望廬山瀑布》廬山的風雨雲霧使詩人感到驚異駭怪。廬山如此神奇莫測,似乎在於雲煙霧靄的作用。這首詩,是蘇軾在元豐七年(1084年)923年前的四月,與友人蔘寥同遊廬山的西林寺時的作品。其實,十幾天前他剛入廬山的時候,曾寫過一首五言小詩:“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他很風趣地說,第一次見到廬山,好象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後就得常來常往。於是他“往來山南北十餘日” 然而北宋大詩人蘇軾卻以他獨特的感受,翻出新的意境,這便是膾炙人口的《題西林壁》。最後寫出這篇歌詠廬山的名篇。

三、學習古詩,體會道理。

1、 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2、 理解詩句意思。

3、 談從詩句中體會到的道理

四、背誦,默寫古詩

五、拓展練習

讚美名川大山的詩句

黃河

長江

廬山

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