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國小科學研究報告【精彩多篇】

國小科學研究報告【精彩多篇】

科學研究報告 篇一

項目名稱:

項目編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項目類別A:請在確認的學科上劃“√”,只能選擇一項

□ TE(技術發明)

□ SR(科學研究)

項目所屬類別:請在確認的類別上劃“√”

□ 個人項目

□ 集體項目

項目學科類別B:請在確認的學科上劃“√”,只能選擇一項

數學 □ 物理學

□ 化學 □ 微生物學

□ 環境科學 □ 生物化學

□ 工程學 □ 動物學

□ 植物學 □ 醫藥與健康學

□ 地球與空間科學 □ 計算機科學

□ 社會科學

是否已申請專利: □ 是 □否

是否已獲得專利授權: □ 是 □否

填表說明:

1. 只有申報項目類型爲小學生科學研究類才需填寫,一式二份。

2. 本報告由申報人按各部分的要求填寫,放在正文前面一併裝訂提交。

3. 本報告及正文不得出現作者、教師姓名,不得出現學校名稱、專利相關詳情資料、

專家和單位推薦證明以及以往獲獎情況等。

4. 報告各部分可附紙另續寫,附紙上寫明相應各部分的標題號。

項目信息

研究的問題

請簡單的說出你要進行研究探討的問題是什麼?

例如:我想研究螞蟻喜歡吃糖、麪條、肉腸這三種食品中的哪一種。

假設

請用一小段話來說明你對所要研究問題做出的假設或猜想。

例如:由於我看見過好幾次許多的螞蟻在運送死去的小蟲子,所以我假設螞蟻喜歡吃肉腸。

研究計劃

制定一個詳細的實驗研究計劃,應該包括你的實驗步驟和基本實驗方法等內容。如果是集體進行研究,還要說明小組成員分工情況。你描述的實驗步驟和實驗方法應該清楚,能讓其他人根據你所說的過程重複你的實驗。

建議:對實驗步驟的說明採用流程圖的圖示方法效果會比較好。

實驗材料準備

列出你在研究過程中要使用的所有材料、工具和儀器。

觀察數據和實驗記錄

依照研究計劃中制定的過程和方法,收集觀察或實驗數據,做一份詳細的實驗記錄。

建議:

1.實驗記錄可以使用圖文混合的方式進行記錄,畫圖可以清楚地記錄實驗的操作方法和實驗過程;文字能夠細緻的說明一些實驗中的細節及你當時的所見所聞所感。

2.如果需要,爲你的實驗結果或研究項目進展情況拍下照片來幫助你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

3.如果在實驗過程中感到需要,你的實驗計劃可以調整,但要記錄下來爲什麼調整,計劃是如何調整的。

實驗結果分析

藉助簡單表格、圖形等方法分析實驗數據,總結歸納出實驗的最終結果。

如果實驗結果與你原來的假設不一致,請你仔細分析其中的原因,並嘗試進一步研究。

研究結論

通過你的研究工作,請對你提出的研究問題做出回答。

從你的實驗結果看,你下一步的研究是什麼? 如果重新進行這個項目,你將對研究工作做出哪些調整改變?

說說你在研究工作中有什麼收穫,有什麼感受?

注:本報告不需提供實驗記錄原件,可提交複印件。

項 目 摘 要 (限800字以內)

[科學研究報告]

科學小課題研究報告 篇二

一、本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素質教育就是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爲根本目的,促進學生個性健康發展。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教會學生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活。班主任是學校教育工作中全面負責班級學生思想品德、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工作者;班主任肩負着爲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歷史使命;承擔着促進和指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及身心健康等方面綜合發展的重任。特別是在實施“科教興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在爲祖國培養人才這一千秋大業中,班主任工作發揮着極其巨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學生身心發展有着共同的特點,但是在應試教育的消極影響,樹立素質教育的新觀念。

我國的改革開放建設,促進了社會經濟和現代化戰略目標的發展,培養和造就面向世紀的一代新人,班主任的工作辛苦而繁雜,較之常規的班主任工作,在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在教育管理,思維方式,工作模式等方面都有了根本的變化,所以,要求新時期的班主任,工作要有思維和變革,要在工作中不斷探索學生的精神領域,要有敏銳的眼光和積極的思考,以“開放性”、“多樣性”、“民主性”、“ 專業性”的教育方法,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和判斷,學會比較和選擇,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使學生具備創新意識,自律精神和社會責任感,並在工作中不斷尋求科學的教育方法,關注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

學校的管理是宏觀的,更具體的工作由班主任來做,班主任和班委會幹部要以身作則,影響和塑造學生的行爲規範,以班主任爲典範,帶動學生幹部的風範,以學生幹部的風範帶動學生的規範;建立制度,規範管理,針對學生的年齡弱點、難點、特點、亮點,在廣泛討論得的基礎上,組織學生研究制定各種班規制度,把嚴格的制度和規範的管理結合起來,有效培養學生的行爲習慣。

新時期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實現現代化其核心是實現人的現代化。而現代化的 人是有其素質標準的。即(1)高度的民主意識、民主行爲;(2)高度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3)終身 學習的觀念和能力;(4)開放的心態;(5)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6)合作與競爭意識;(7)責 任與質量意識;(8)效率和效益觀念;(9)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10)崇尚真理,不迷信權威。這是 新時期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也是我們對班主任提出的具體培養目標。 爲適應市場經濟,特別是知識經濟的挑戰,教育改革勢在必行。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求教師要培 養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轉變教師角色,教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 ,學會與人交往,學會生存發展,做學生的引導者、心靈導師。 國小作爲基礎教育階段,在教育公平、教育民主化思想及全納教育理論的影響下,要求教師要面向全體學 生,瞭解每一名學生的教育需求,滿足不同學生的教育需求,關注每一名學生的發展,整合教育資源(學 校、家庭、社區等),爲學生的發展服務。 國小生的模仿性、依賴性強,獨立性差,可塑性強,是培養良好行爲習慣的關鍵期。教師的一言一行,對 事物的好惡及人生觀、價值觀等直接影響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因此,班主任工作便顯得更爲重要。 面對當今國小生缺少生活體驗,心理健康問題明顯增加,抗挫折能力弱等現象,以及由於社會飛速發展導 致人的認識能力存在差異、價值取向多元化,出現教師與學生家長教育價值取向的溝通問題……爲此,我們需要運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班主任工作,以“爲學生一生負責”爲教育宗旨,開展此項研究,探索國小階段班主任工作模式,總結概括其特點,以增強班主任工作的針對性、目的性、實效性,切實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

二、開展此項研究的條件分析

對此課題的研究,我們已具備了比較成熟的條件: 本課題組主持人從事多年班主任工作,有較豐富的班主任工作經驗和育人理念,現如今又擔任本學校的德育工作,又有很好的條件爲課題的研究收集材料。另外,主持人又參加過多項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有多篇科研論文在國家、省、市級的刊物上發表和獲獎,有豐富的科研能力。

三、前期的準備工作:

學校一直圍繞着以人爲本促進學生主動健康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對教師進行培訓,所以課題組成員通過學習,討論交流,查閱大量相關資料等形式,對班主任進行了較系統的學習。目前課題組主持人已對“人本理論”“多元智能理 論”“情緒管理理論”“全納教育思想”“人的現代化理論”等現代先進教育理念有了較深刻的認識,並通過學習和教育實踐不斷深入領會到:新時期班主任工作要從物化走向人化,要承認學生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人,是完整的人,是能動的、創造性的人。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尊重學生人格,尊重學生權利,關懷學 生的成長。對學生的教育要由強制性的單項灌輸轉向雙向的平等對話。使班主任的教育工作成爲兩代人的相互影響,共同參與,教學相長,品德共進,相互理解、相互悅納、相互勉勵、相互啓發、相互涌動、相互創生、共同發展、共享快樂的過程。認識到德育本身應當是一個整體,作爲班主任應該把德育工作融合到整體的教育中去,融合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去。

四、研究步驟

(一)實施步驟設計

1、準備階段(XX.12---XX年。5)

(1)學習內容:國內外現代教育理論,國內外優秀班主任教育工作的研究理論。

(2)採用方法:通過查閱文獻,瞭解有關情況。

2、實施階段(XX年。6---20xx.7)

通過對課題進行深入的行動研究,不斷總結新時期班主任工作的模式。

(1) 調查分析階段(XX年。6---XX年。10)

(2) 策略設計階段(XX年。11---20xx.8)

(3) 對比實驗階段(20xx.8 ---20xx.6)

3、總結成果階段(20xx. 7 ---20xx.9)

對第二階段研究工作中提出的班主任工作模式的典型案例等教育材料進行收集整理。對各種材料進行整理分析,優化策略,將各種策略系統歸類,撰寫研究報告、論文等形式,進行成果交流。

(二)課題完成保障條件

1、本課題得到學校領導的重視和關心,得到去教科室行家的直接指導。

2、我曾多次參加過學校各種研究課題,並有較高的責任心完成課題研究。

3、時間保證:會以高度的責任心堅持定期學習,定期活動,定期研討。

五、預期課題中期成果

1、XX年12月----XX年年5月 實驗方案

2、XX年年 6月----20xx年6月 論文《國小班主任工作模式》

3、20xx年7月----20xx年9月 研究成果

六、最終研究成果

(一)實驗研究總結報告及附件

(二)實驗教師典型教案

(三)實驗教師的經驗論文

(四)學生的相關作品及資料

(五)各種測試的數據資料說明

(六)發表並推廣《國小班主任工作模式》研究成果

中學科學子項目研究報告 篇三

課題名稱:《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研究》 ——課題研究報告

價值分析:當課改的浪潮洶涌而至時,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杜郎口中學的“預習、展示、反饋”作爲新型的教學形式像燦爛的浪花,分外引人注目,也給了我極大的啓示。 葉聖陶先生一貫主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他把這一教育思想精練地概括爲“教是爲了達到不需要教”,揭示了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辯證關係。《新課程標準》也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

預習,不是學生漫無目的地學,而是在教師簡明扼要地出示學習目標、提出自學要求、進行學前指導後,學生帶着思考題在規定時間內自學指定內容,完成檢測性練習(預習學案),並且能夠提出自己所感興趣的問題或是疑難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加以整合,互動性的生成自己新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設計。陶行知先生曾說:“教什麼和怎麼教,絕不是憑空可以規定的。他們都包含‘人’的問題,人不同,則教的東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鼓勵自主學習,激活學生思維,釋放學生潛能、促進個性發展,全面提升學生各方面素質,從而進行新型而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我的課前預習希望能夠幫助課堂教學所達成的目標。

研究報告

內容提要

在《新課程標準》以及“三全五優化”教學研究的指導下,把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與學生學情以及自身特點相結合,重點研究國中語文學生自主預習實踐的有效策略。。研究中充分運用了實驗調查法瞭解了國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課前學生自主預習對於課堂有效性的提高;通過大量課例的觀察,運用行動研究法從不同課例(新授課、複習課、作文課)、不同文體(小說、文言文、議論文、詩歌)、不同載體(學案、批註、作品、檢測),分析了學生的各種自主預習對於課堂教學的影響;通過課例實施與推廣,提出了國中語文常規新授課不同文體以及複習的自主預習的標準,形成不同載體的預習形式,提煉出國中語文預習的系統設計、有效實施和分析到位的策略。在運用中較好地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可操作性和積極性,並進一步促進課堂教學設計貼近學生特點和需要,減少課堂隱形浪費。

一、課題的界定

自主預習中的“自主”是指自願、自覺、自主、自立的學習態度、能力策略等因素綜合而成的一種學生主導學習的內在機制,也就是說學生在教師引導後慢慢發自內心的去做這項工作,並且在這個基礎上試着一定程度的指導和控制自己學習的能力,像制訂目標,針對不同學習任務選擇不同學習方法和學習活動。對筆者來說,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的過程其實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機制中爲孩子們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以及協調自主學習與教育教學目標的關係。

預習,這裏指語文預習,是學生在新授課前按一定的學習要求對語文新教材或新課文作自我學習的活動,是語文教學過程的首要環節,是學習新知識的起點(一般放在課外進行)。自學預習是學生們通過自己的獨立鑽研,掌握知識和技能的能力。正式講解課文是學生施展自學能力的戰場,預習便是學生培養提高自學能力的練兵場。其實,預習決非一般意義上的通讀和瀏覽,而是一種複雜的智力活動。筆者發現,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往往需要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課文,去開展觀察、識記、聯想、想象、辨析、比較、綜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動,去鍛鍊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基於以上的認識,筆者的研究把語文學習的第一環節——預習作爲培養學生自學願望和能力的一個突破口。“國中語文的自主學習教學實踐研究”就是筆者針對長期以來學生在語文學習總體上存在着被動功利、忽視自我能動性發揮的規律,以機械的完成爲本位而非以人的發展爲本位等問題,培養學生養成在教師引導的基礎上養成自主預習的習慣,在自我預習的發現和質疑中發展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強調體驗感悟。

二、課題研究的政策或理論依據

1、《新課程標準》

《新課程標準》提出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預習是語文學習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它對於培養學生的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促進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2、“三全五優化”教學研究

“三全五優化”是貫徹落實《新義務教育法》,深入素質教育的要求。是貫徹落實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於規範中國小辦學行爲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意見的必然。是對課堂教學改革的整合與提升,促進“學有所教”向“學有優教”轉變的重要舉措。真正要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提升學生的全面素質,關注三維目標的有效達成;在課堂上實施全程管理,關注教與學的每一個環節,要做到教師能夠達成優化學習目標、優化問題設計、優化互動生成、優化自主體驗、優化評價矯正的設定,學生的自主預習尤爲重要。

3、素質教育

學習,從素質教育的功能看,應該充分考慮人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動精神和個性差異,注重形成健全的人格。從素質教育的價值取向看,關注“人的發展”,關注三維目標的有效達成,並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作爲核心價值。所以教師課堂對學生而言不應該是被動和機械的,而是鼓勵學生熱愛學習、創新思考和樂觀生活,而這樣的“主動教育”需要學生在課前做預定的基礎工作,也就是預習。將被動預習轉化主動預習,在課堂教學設計和組織過程中,能夠更深入研究如何真正面向全體學生,讓孩子也更明確自己的需要,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收穫和進步。

三、課題研究的提出

1、學生課前預習現狀

預習,並不讓人陌生,只是我們現在提倡的預習很大程度上只是簡單的看看書,粗泛的走走過場。學生對預習過的文章往往一知半解,甚至完全陌生,老師對學生的預習情況也不清楚,而課上 “提問法”、“討論法”、“啓發式”就在這樣的互不瞭解中倉促進行,教學的實際效果可想而知。

2、學生預習的必要性

多年來,特別是新課程改革以來,學校始終把課堂當作推行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積極開展對課堂教學的研究與實踐,爲進一步推行新課堂改革,我區也進行 “三全”“五優化”的課堂教學研究和實踐。這種教學方式,要求教師要善於引導思維、啓迪智慧,讓學生在自學中學會發現問題,提煉問題,以更好的參與教學活動。這麼一來,無論是是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益,進行“減負增效”的有效教學,還是促進師生教育觀念轉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都離不開預習。學生學會自主預習,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質疑,在課湯上才能充分的表達、交流、分享“自己的聲音”。

四、課題研究的目的

當課改的浪潮洶涌而至時,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杜郎口中學的“預習、展示、反饋”作爲新型的教學形式像燦爛的浪花,分外引人注目,也給了我極大的啓示。葉聖陶先生一貫主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他把這一教育思想精練地概括爲“教是爲了達到不需要教”,揭示了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辯證關係。《新課程標準》也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

預習,不是學生漫無目的地學,而是在教師簡明扼要地出示學習目標、提出自學要求、進行學前指導後,學生帶着思考題在規定時間內自學指定內容,完成檢測性練習(預習學案),並且能夠提出自己所感興趣的問題或是疑難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加以整合,互動性的生成自己新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設計。陶行知先生曾說:“教什麼和怎麼教,絕不是憑空可以規定的。他們都包含‘人’的問題,人不同,則教的東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鼓勵自主學習,激活學生思維,釋放學生潛能、促進個性發展,全面提升學生各方面素質,從而進行新型而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我的課前預習希望能夠幫助課堂教學所達成的目標。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方法及過程

一)課題研究內容

1、典型文體的基本預習要求。

2、不同課例、不同文體、不同載體的學生自主預習策略以及反思

3、通過典型案例研究學生自主預習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係。

二)課題研究的方法及過程

本課題的研究分爲以下三個階段:

1、前期準備階段:

主要工作是學習科研理論,對學生預習情況進行摸底調查,設計方案,培養學生的預習意識,教會預習方法,打好預習基礎。收集資料,擬定課題研究方案,申報立項。

2、探索階段:

指導學生學會預習,養成預習的習慣,具備一定的預習能力,進行探索性預習。通過大量課例的觀察,運用行動研究法從不同課例(新授課、複習課、作文課)、不同文體(小說、文言文、議論文、詩歌)、不同載體(學案、批註、作品、檢測),分析了學生的各種自主預習對於課堂教學的影響。

① 在研究的過程中不斷通過區域教研活動和備課活動,通過不同教師課堂教學設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設計實施。參加了20xx年“語文報杯”名家語文研討會,聽取各級公開課36節,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進完善自己的方式方法以及成果。

② 運用行動研究法,不同課例(新授課、複習課、作文課)、不同文體(小說、文言文、議論文、詩歌)、不同載體(學案、批註、學生製作),分析了學生的各種自主預習對於課堂教學的影響,究出對策,並通過典型案例研究學生自主預習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係。

③ 運用調查研究法,對學生預習前後的文本理解、有效幫助以及存在問題做了課例的調查(《醉翁亭記》)。對學生一年以來的於都習慣養成做了感悟式調查(見附錄六)

調查研究預習課對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自學願望和能力培養的結果,收集整理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提煉、總結,撰寫報告,申請結題。

六、課題研究的成果

一)規範了常規新授課不同文體以及複習課預習要求:

1、現代文預習

A.標小節號,閱讀文本。閱讀文本時注意書前提示、課文、註解和練習。關鍵是讀好文本。

一讀明文體,瞭解基本內容,二讀進行勾畫批註。

B.勾畫批註。在閱讀的過程中,將一些關鍵性的字、詞、句勾畫出來。文體不同,勾畫的

重點不同。記敘文:勾畫表明事情發展的過渡性語句,揭示中心主旨的抒情議論句,表現人物特點的語句。說明文:勾畫說明對象,每一節的中心句即揭示說明對象的特徵或原理的句子,過渡性語句。議論文:勾畫論題或論點,每一節的關鍵詞句,過渡性或總說性的語句;勾畫好詞好句,積累語言;不能理解的語句。

C.梳理。結合課文的註釋和一些工具書,掃清閱讀障礙,過字詞關。新教材的每一篇課文後都有“讀一讀 寫一寫”,學生可以將查出來的字音詞意寫在上面,便於以後複習。學生還可以自主查閱有關作者及寫作背景的資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梳理文章結構,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中心。

D.質疑提問。在預習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注意不懂之處,有質疑的精神。同時將自己不理

解之處,用完整的語言表述出來,形成問答,便於提問。

E.閱讀推薦。找一找類似的文章,準備好課堂推薦交流。

2、文言文預習

A.通讀正音。閱讀全文,查找生字,流利朗讀。

B.梳理文意。結合註解和參考書,翻譯原文。

C.質疑。不能解釋的詞句做好記號,準備提問交流。

3、複習課預習

A.明確考點

B.蒐集相關例題(做過的練習試卷),歸納常見的不同問法。

C.結合參考答案,梳理考點的解題思路。

二)形成不同載體的預習形式:

1、學案式

這是進行指導性預習的最好方式,由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引導。如針對《醉翁亭記》設計的預習學案,從文學常識、文本初識、對話讀者、知識遷移的角度對學生的預習做了比較規範的指導;同時,預習學案和課堂學案是相輔相成的,以便學生能夠更清楚的明確學習目標,完成學習任務,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此外,教師預習諸問題的設計和課堂主題的設計可以一脈相連,以便減少課堂隱形浪費,提高課堂效率

2、批註式

這類主要是培養學生自我解讀,挖掘文本,加強與作者對話的能力,對學生的文體學習有很好的指導作用,比如小說批註人物形象和環境描寫,說明文批註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語言,議論文批註論點、論據,文言文批註重要文言語法現象等等。這樣系統化的預習指導其實對學生進一步加強自己的閱讀能力有很大的幫助。通過批註、旁註,把握主題內容,賞析人物形象,體味語言美感,發掘文本疑問,有待進一步加強課堂學習的興趣和活力。

3、作品式

這類預習通常需要較長時間的準備,適用於作文課、綜合實踐課程,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他們的創新能力有重大意義。如作文預習前的資料收集、特別是具有自身特色的製作(身邊的她生活狀態調查、班級年度人物評選、學生的照片故事串接),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很大的觸動和啓發;比如綜合實踐課前學生的演講、辯論、朗誦等多種形式的預習可以全面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和創新能力。

4、檢測式

這是爲了提高課堂效率,將基礎性知識的學習交由學生自主完成,在課上自由討論。檢測的形式可以多樣:字詞的默寫、文言基礎語法知識點的初步整理等等。

三)進行了典型課例的預習(附錄一~五)

1、作文課課例

2、小說課例

3、議論文課例

4、文言文課例

四)分析了學生自主預習對有效課堂的影響:

1、教師對學生的預習要進行必要有效的指導

預習是我們理解課文,把握課文內容的前提。但預習並不是意味着只是讓學生自己去完成預習的任務,教師不管不問。那麼,就對預習缺乏有效的控制與調整,教師在預習課中的主導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讀沒讀課文,理解到什麼程度,是否真正深入到課文當中去,存在什麼問題和疑惑,作爲教師的我們很難了解地很清楚,即使有些學生把預習的內容做到了本子上,但是不是自己獨立完成的我們也很難確定。洋思中學的王校長曾說:“放手不等於放任,自學不等於自流。現在看來,這是何其經典的兩句話!加強教師對預習課堂的調控力度,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纔是解決預習課效率低的重要因素。指導的形式或者說是載體可以是多種多樣

2、關注學生預習中的質疑並生成進教學設計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而“疑”又是經過深入思考,主動探究才能產生的。所以,每次學習新課文之前,我都會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旁邊作上記號或寫上相應的問題,以幫助我和學生共同從教材中獲得更生動鮮活豐富的信息。文言文的預習質疑根據文章稱常會有兩類側重。有的文章內容主旨並不深奧,比如《送東陽馬生序》,勸勉勤奮苦學的思想很明確,所以學生的質疑大多集中在是文章字詞上,特別是文中多次出現的虛詞“以”的用法,那麼這樣的文章可能字詞梳理、文言知識點積累、包括背誦指導就特別重要。而有些文章表面上學生的字句理解沒有問題,而文章的內容或是主旨的卻比較深刻,比如《湖心亭看雪》中,文章通過預習似乎都能翻譯,但很多學生不瞭解“問其姓氏”與“曰金陵人”的關係,不理解“獨往湖心亭看雪”與“舟子喃喃曰”的矛盾,不理解文中的“癡”,那麼這樣的文章也許文章字詞句的紮實可以放在內容的把握之後進行進一步鞏固。

所以,在上《醉翁亭記》之前,我詳盡的整理了學生們的預習質疑,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塊:(一)作者的醉翁之意究竟是什麼,作者在樂什麼,(二)文章的兩個重要虛詞——21個“也”和25個“而”的用法,爲什麼出現這麼多次。在這個基礎上,我的教學目標第一課時就是幫助大部分學生解決質疑,激發學習興趣,抓住“醉翁”,抓住“樂”字,體會作者所樂的內涵。第二課時,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進行文言基礎點的整理,並且進行背誦指導,適當當堂成誦。第三課時進行拓展延伸,比較閱讀,進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主旨。

3、課堂教學上應該注重學預習生主體主動性的發揮

要相信學生,放心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預習成果的展現,小組討論,可以二人組、四人組,也可以一排一組,在分組討論中,教師來回巡視,也可參與學生的討論之中,適當點撥啓發、引導、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在小組討論中,可分組評分,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集體榮譽感。還有一種是集體討論,即組織學生集體研討,討論後,學生對問題舉手發言,也可把學生請上講臺,大膽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認識,培養學生的表現欲。對於一些仍有疑難的,學生學了也不解的,教師就要教了,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明辨是非,尋找結論。

預習的呈現也要體現課堂教學的全程性。就是在每個環節上都留給學生閱讀、思考、交流、活動的時間和機會,而不是某個環節讓學生參與自學,其他環節依然教師主宰課堂。

4、重視師生課後的反思溝通共同成長

就是讓師生分別做自我檢查、自我總結,每節課後的預習對課堂學習有什麼幫助,獲得了什麼,還欠缺哪些,諸如此類。思考反省做得好的、有深刻理解的地方,這個做法有助於促進學生的思考能力以及自我總結的能力。

五)探索和提煉了國中語文學生自主預習的有效策略

通過大量課例的觀察,運用行動研究法從不同課例(新授課、複習課、作文課)、不同文體(小說、文言文、議論文、詩歌)、不同載體(學案、批註、學生製作),分析了學生的各種自主預習對於課堂教學的影響;通過課例實施與推廣,提出了國中語文自主預習的標準,提煉出國中語文預習的系統設計、有效實施和分析到位的策略。在運用中較好地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可操作性和積極性,並進一步促進課堂教學設計貼近學生特點和需要,減少課堂隱形浪費。

七、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反思

在當前進一步推行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學觀念上應進一步以生爲本,爲學生自信心的培養和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的角度開展課堂教學。學生自主預習對有效課堂有極大的影響,所以教師對學生的預習要進行必要有效的指導,關注學生預習中的質疑並生成進教學設計,課堂教學上應該注重學預習生主體主動性的發揮,重視師生課後的反思溝通共同成長。因此,教師預習的主問題設計與課堂教學主問題設計的關係如何緊密聯繫又有創新;對部分自主質疑能力較弱的學生的預習指導,如何引導調動自主發現問題的能力;對九年級學生的預習指導,如何進行還有待進一步實踐研究。此外,引導學生方面,還須大膽放手,做足課前功夫,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講評課的流暢性、藝術性和吸引力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結果分析

一、規範了常規新授課不同文體以及複習課預習要求:

1、現代文預習

A.標小節號,閱讀文本。閱讀文本時注意書前提示、課文、註解和練習。關鍵是讀好文本。

一讀明文體,瞭解基本內容,二讀進行勾畫批註。

B.勾畫批註。在閱讀的過程中,將一些關鍵性的字、詞、句勾畫出來。文體不同,勾畫的

重點不同。記敘文:勾畫表明事情發展的過渡性語句,揭示中心主旨的抒情議論句,表現人物特點的語句。說明文:勾畫說明對象,每一節的中心句即揭示說明對象的特徵或原理的句子,過渡性語句。議論文:勾畫論題或論點,每一節的關鍵詞句,過渡性或總說性的語句;勾畫好詞好句,積累語言;不能理解的語句。

C.梳理。結合課文的註釋和一些工具書,掃清閱讀障礙,過字詞關。新教材的每一篇課文後都有“讀一讀 寫一寫”,學生可以將查出來的字音詞意寫在上面,便於以後複習。學生還可以自主查閱有關作者及寫作背景的資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梳理文章結構,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中心。

D.質疑提問。在預習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注意不懂之處,有質疑的精神。同時將自己不理

解之處,用完整的語言表述出來,形成問答,便於提問。

E.閱讀推薦。找一找類似的文章,準備好課堂推薦交流。

2、文言文預習

A.讀正音。閱讀全文,查找生字,流利朗讀。

B.梳理文意。結合註解和參考書,翻譯原文。

C.質疑。不能解釋的詞句做好記號,準備提問交流。

3、複習課預習

A.明確考點

B.蒐集相關例題(做過的練習試卷),歸納常見的不同問法。

C.結合參考答案,梳理考點的解題思路。

二、形成不同載體的預習形式:

1、學案式

這是進行指導性預習的最好方式,由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引導。如針對《醉翁亭記》設計的預習學案,從文學常識、文本初識、對話讀者、知識遷移的角度對學生的預習做了比較規範的指導;同時,預習學案和課堂學案是相輔相成的,以便學生能夠更清楚的明確學習目標,完成學習任務,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此外,教師預習諸問題的設計和課堂主題的設計可以一脈相連,以便減少課堂隱形浪費,提高課堂效率

2、批註式

這類主要是培養學生自我解讀,挖掘文本,加強與作者對話的能力,對學生的文體學習有很好的指導作用,比如小說批註人物形象和環境描寫,說明文批註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語言,議論文批註論點、論據,文言文批註重要文言語法現象等等。這樣系統化的預習指導其實對學生進一步加強自己的閱讀能力有很大的幫助。通過批註、旁註,把握主題內容,賞析人物形象,體味語言美感,發掘文本疑問,有待進一步加強課堂學習的興趣和活力。

3、作品式

這類預習通常需要較長時間的準備,適用於作文課、綜合實踐課程,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他們的創新能力有重大意義。如作文預習前的資料收集、特別是具有自身特色的製作(身邊的她生活狀態調查、班級年度人物評選、學生的照片故事串接),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很大的觸動和啓發;比如綜合實踐課前學生的演講、辯論、朗誦等多種形式的預習可以全面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和創新能力。

4、檢測式

這是爲了提高課堂效率,將基礎性知識的學習交由學生自主完成,在課上自由討論。檢測的形式可以多樣:字詞的默寫、文言基礎語法知識點的初步整理等等。

三、進行了典型課例的預習(附錄一~五)

1、作文課課例

2、小說課例

3、議論文課例

4、文言文課例

四、分析了學生自主預習對有效課堂的影響:

1、教師對學生的預習要進行必要有效的指導

預習是我們理解課文,把握課文內容的前提。但預習並不是意味着只是讓學生自己去完成預習的任務,教師不管不問。那麼,就對預習缺乏有效的控制與調整,教師在預習課中的主導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讀沒讀課文,理解到什麼程度,是否真正深入到課文當中去,存在什麼問題和疑惑,作爲教師的我們很難了解地很清楚,即使有些學生把預習的內容做到了本子上,但是不是自己獨立完成的我們也很難確定。洋思中學的王校長曾說:“放手不等於放任,自學不等於自流。現在看來,這是何其經典的兩句話!加強教師對預習課堂的調控力度,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纔是解決預習課效率低的重要因素。指導的形式或者說是載體可以是多種多樣

2、關注學生預習中的質疑並生成進教學設計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而“疑”又是經過深入思考,主動探究才能產生的。所以,每次學習新課文之前,我都會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旁邊作上記號或寫上相應的問題,以幫助我和學生共同從教材中獲得更生動鮮活豐富的信息。文言文的預習質疑根據文章稱常會有兩類側重。有的文章內容主旨並不深奧,比如《送東陽馬生序》,勸勉勤奮苦學的思想很明確,所以學生的質疑大多集中在是文章字詞上,特別是文中多次出現的虛詞“以”的用法,那麼這樣的文章可能字詞梳理、文言知識點積累、包括背誦指導就特別重要。而有些文章表面上學生的字句理解沒有問題,而文章的內容或是主旨的卻比較深刻,比如《湖心亭看雪》中,文章通過預習似乎都能翻譯,但很多學生不瞭解“問其姓氏”與“曰金陵人”的關係,不理解“獨往湖心亭看雪”與“舟子喃喃曰”的矛盾,不理解文中的“癡”,那麼這樣的文章也許文章字詞句的紮實可以放在內容的把握之後進行進一步鞏固。

所以,在上《醉翁亭記》之前,我詳盡的整理了學生們的預習質疑,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塊:(一)作者的醉翁之意究竟是什麼,作者在樂什麼,(二)文章的兩個重要虛詞——21個“也”和25個“而”的用法,爲什麼出現這麼多次。在這個基礎上,我的教學目標第一課時就是幫助大部分學生解決質疑,激發學習興趣,抓住“醉翁”,抓住“樂”字,體會作者所樂的內涵。第二課時,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進行文言基礎點的整理,並且進行背誦指導,適當當堂成誦。第三課時進行拓展延伸,比較閱讀,進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主旨。

3、課堂教學上應該注重學預習生主體主動性的發揮

要相信學生,放心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預習成果的展現,小組討論,可以二人組、四人組,也可以一排一組,在分組討論中,教師來回巡視,也可參與學生的討論之中,適當點撥啓發、引導、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在小組討論中,可分組評分,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集體榮譽感。還有一種是集體討論,即組織學生集體研討,討論後,學生對問題舉手發言,也可把學生請上講臺,大膽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認識,培養學生的表現欲。對於一些仍有疑難的,學生學了也不解的,教師就要教了,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明辨是非,尋找結論。

預習的呈現也要體現課堂教學的全程性。就是在每個環節上都留給學生閱讀、思考、交流、活動的時間和機會,而不是某個環節讓學生參與自學,其他環節依然教師主宰課堂。

4、重視師生課後的反思溝通共同成長

就是讓師生分別做自我檢查、自我總結,每節課後的預習對課堂學習有什麼幫助,獲得了什麼,還欠缺哪些,諸如此類。思考反省做得好的、有深刻理解的地方,這個做法有助於促進學生的思考能力以及自我總結的能力。

五、探索和提煉了國中語文學生自主預習的有效策略

通過大量課例的觀察,運用行動研究法從不同課例(新授課、複習課、作文課)、不同文體(小說、文言文、議論文、詩歌)、不同載體(學案、批註、學生製作),分析了學生的各種自主預習對於課堂教學的影響;通過課例實施與推廣,提出了國中語文自主預習的標準,提煉出國中語文預習的系統設計、有效實施和分析到位的策略。在運用中較好地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可操作性和積極性,並進一步促進課堂教學設計貼近學生特點和需要,減少課堂隱形浪費。

科學小課題研究報告 篇四

科學課題小研究報告

科學小課題研究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確定研究課題,爲大家分享了科學課題的小研究報告,一起來看看吧!

一、問題的提出

“事實學習”課型是自然學科的重要基礎課。其教學的中心內容是指導學生認識自然的事實,包括認識事物的名稱、個體的顯著特徵、認識事物和現象變化的結果、過程。其典型課例有《生活中的靜電現象》、《空氣》、《岩石》、《銅、鐵、鋁》等。在“事實學習”課型中,包含許多基本的科學知識,強調對事物描述的準確、對事物性質的理解、對特徵或變化結果的認識。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過分看重學生是否掌握了全部的知識,是否記住了事物的特徵或變化的結果,而忽視調查、觀察、設計、實驗、收集數據、探討等活動。教師也往往容易滿足於學生規規矩矩地學,老老實實地記、聽,以致相當多的學生對自然學科不感興趣,甚至厭惡。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改變聽、讀、學、記的教學方法,改變以知識爲重點的教學,運用探究的方法實施“事實學習”課型的學習。

二、探究爲中心實施“事實學習”課型教學的理論依據

(一)探究教學能有效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多種多樣的,但主要受學習的目的性、學習的。成就感、學習中的交往和認識興趣四個因素的影響。其中,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主要的內部動力。依據起因不同,興趣可以分爲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因此,堅持興趣在教學中的作用,就要求自然教學中加強動手“做”科學和體驗探究過程,強調運用探究爲中心的方法進行科學教育。

(二)探究教學有充分的理論研究基礎

“事實學習”課型教學中,認識的物體和現象都緊密聯繫着學生周圍的生活。例如青蛙、水、空氣、銅、鐵、鋁、螞蟻、根、葉、四季的的特徵等事物和現象,學生經常接觸到而且十分感興趣。因此,要將這些興趣穩固下來,成爲學生深入研究科學的內驅力,就必須通過以探究爲中心,實施“事實學習”課型的教學。

三、以探究爲中心實施“事實學習”課型教學的教學目標

以探究爲中心實施“事實學習”課型教學的教學目標框架是以自然事實和現象的知識爲載體,以探究過程的操作和體驗爲途徑,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

1.讓學生充分體驗對自然事實探究的過程和樂趣,形成對科學探究的強烈興趣和好學求知的慾望,形成認真細緻、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勇於探究、不斷創新的精神,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2.培養學生具有對簡單的自然事物和現象進行分析、綜合的能力,初步具有科學探究的能力,瞭解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3.認識自然事實的形態、構造、性質、變化。

四、教學策略

(一)精心選擇教學材料的策略

材料是探究的基礎,要設計以探究爲中心的教學過程,首先必須精心選擇、準備有結構的材料。所謂材料的結構性是指材料與所要進行的探究活動有密切的聯繫,學生通過對材料的擺弄能揭示自然事實的性質和特徵,體現探究過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例如《電磁鐵(一)》的教學,一位教師選用三套不同的製作電磁鐵線圈的材料:

① 用較細的漆包線(沿海版自然教材配套實驗材料);

②使用直徑0.6毫米的裸銅線;

③ 使用帶絕緣塑料的電話線。教師把三套材料分別用於三個班的教學,其結果是:使用①②套材料,學生製作電磁鐵的時間佔用約20分鐘,探究其性質的時間卻只有短短的幾分鐘,而且製作的電磁鐵效果也不理想。使用第三套材料製作線圈,僅花不到5分鐘的時間,留給學生用於探究其性質的時間充裕,探究的氣氛熱烈,而且實驗效果明顯,有助於學生髮現電磁鐵的性質。有此可見,第三套材料體現了材料的結構性和合理性,適合學生的探究。

(二)指導探究的策略

以探究爲中心實施“事實學習”課型教學中,要求給學生一個靈活、自由的空間讓其充分探究,但也不能放任自流、任其發展。有經驗的老師總是密切觀察學生的探究活動,從中發現學生探究過程遇到的困難,適時給予精心啓發、有效指導。

1.精心誘導,激發探索的動機

教育心理學認爲:需要指向某一具體對象,產生達到目的的慾望時就形成了探索的動機。因此,利用矛盾懸念或趣味活動讓學生置身於一種探索問題的活動中,可以有效激起學生探索的興趣,形成探索的動機。例如在教學《葉子》一課,學生對幾乎每天都能見到的樹葉非常熟悉,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能吸引學生。然而,知識的興趣並不是一下就能看到的,其源泉是藏在深處的。教師可以佈置孩子們課前收集校園的各種樹葉,上課時通過“給樹葉找媽媽”的遊戲,就可以把孩子們的興趣吸引到葉子的不同形狀上來,並引導學生說出各自的理由。通過老師的精心誘導,孩子們瞭解、探索、思考的慾望隨之就被激發起來了。

2.指導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

社會資訊和信息技術發展,使人們越來越感到掌握學習的方法比掌握知識更重要,良好的方法使人們更能發揮自身的潛力。而在科學研究中,評價人的科學素質高低的標準應該是能否提出新的問題和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因此,擔負科學啓蒙教育任務的自然課,必須滲透科學的思維方法和淺顯的科學研究方法的教育。其中包括:

① 分析與綜合的方法。研究某一自然事物時,一般可以先整體瞭解,然後將整體分成多個組成部分進行探究,最後再綜合認識,即按整體à部分à整體的過程分析綜合學習。例如《魚》的教學,可以先讓學生收集有關魚類的資料、圖片,在課前讓學生閱讀有關資料。課堂上讓學生觀察魚身體的組成,提出疑問,設計實驗,對魚各部分器官的作用進行探究認識,總結出魚類的共同特徵。最後可以將自己探究的結論和收集的材料彙編、裝訂成爲資料保存。

② 比較與分類的方法。例如《各種各樣的根》一課中認識直根與鬚根,可以通過比較,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再分類。

③ 觀察與實驗的方法。例如用按順序的方法、對比的方法觀察,用對比或模擬的方法實驗等。另外,還應滲透數學分析、抽象與概括等探究的方法的運用。

3、恰當的評價

每一個探究活動,都是學生積極學習的具體體現。對探究活動的評價應遵循兩個原則

①保護積極性原則。對學生參與的態度、情感和成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倡導堅持不懈、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② 重過程評價的原則。不簡單以成果、結論肯定或否定每一個探索者。過程的體驗、過程的實施方法和操作是評價的重要取向。

科學研究報告格式 篇五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事:大家好!

我是1982年參加工作的,曾畢業於織金師範、畢節學院、貴州師範學院、Flinders University,先後在織金龍場中學、織金三中、黔西水西中學、納雍一中教英語,擔任過班主任、教研組長和政教處主任,被評被評學校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優秀教研組長,被評爲縣優秀教師和市優秀教師。考到教科所工作以來,在領導和同事的關心和幫助下,我努力工作,刻苦學習,較好地完成了各項教研工作任務,被評爲省優秀教研員和全國優秀外語教師。在此我要感謝大家的關心和幫助,並把我到教科所以來所做的工作向大家簡單彙報一下,敬請不吝指教。

作爲一名英語教研員、中學高級教師,我非常熱愛教學和教研工作,而且工作勇於擔當。我主要負責英語教研工作,還兼做過圖書室的工作及體育、國小科學、特殊教育和信息技術教研工作等。工作中除了常規的聽課、學科競賽、優質課、論文和優質教育資源評選工作等,還積極開展聯片教研活動,送教下鄉上示範課,組織首屆畢節試驗區中國小生暨英語教師英語電視大賽,組織市外語學會的學術年會和全省外語學會在畢節的召開,與中國外語學會合作在我市開展大型義務送教活動,撰寫新課程大練兵學科大綱並擔任主講教師、上示範課,“國培計劃”輔導教師,承擔特崗英語教師培訓講座2次。受聘省“國培計劃”培訓專家, 作省級培訓講座2次。主持中央電教館課題“《英語網絡課程》的多元化應用與研究”和省級重點課題《促進貴州教育均衡發展的英語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研究》在畢節的實施,合作主持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外語教育研究中心的重點課題《英語語篇教學對學生學習結果的影響》和貴州省重點課題《高中英語語篇閱讀教學實驗》的研究工作及我們教科所的省級重點課題《有效課堂教學研究》英語學科的研究工作。到教科所工作以來,獲省教育科研成果三等獎1項,省優秀論文一等獎3篇,二等獎2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10餘篇。

在勤奮工作的同時,我還堅持刻苦學習,包括學習政治理論、教育教學理論和教育教學研究方法等,通過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積極參加各種培訓如參加國培計劃華南師範大學高中英語骨幹教師國培班的學習並被評爲優秀學員,通過全國中國小優秀外語教師出國留學獎學金項目統一選拔考試到英國諾丁漢大學學習,攻讀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碩士學位並獲得弗林德斯大學碩士學位證書和教育部國外學歷學位認證書。

在3所公辦學校和1所民辦學校工作的經歷讓我感受到不同學校特別是公、民辦學校之間的管理模式和風格,從中領悟了一些好的管理方法。在班主任、政教主任及教研組長工作中積累一定的管理經驗。在英國學習期間考察了多所中國小的學校管理,更拓寬了自己的眼界。在教研工作中多次組織大型教研活動,主持多個省級以上的重點課題研究項目實施,也鍛鍊了自己的一些組織、協調等管理能力。

教科所綜合教研室的職能主要是研究、管理和服務,綜合教研室副主任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要求主要是事業心和責任感、組織協調能力和骨幹帶頭作用。從我的工作和學習經歷來看,我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有較強的教學能力、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能起到骨幹帶頭作用,具有勝任綜合研究室副主任崗位的明顯優勢。如果組織委以重任,我打算抓好“一樹二帶三建”工作:

一樹:樹立清正廉潔、高效務實的工作作風。

二帶:帶領團隊刻苦鑽研,提高研究能力和服務水平,培養高水平的教研團隊;帶領團隊以課堂爲陣地、以課題研究爲載體,爲教育的內涵式發展提供專業化的服務。

三建:建立激勵機制,確立有效的工作目標,增強團隊凝聚力,有序推進教研工作的開展;建立多種形式的教研共同體,廣泛開展聯片教研活動;建立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的長效機制,多出、快出高質量的教研成果。

當然,如果組織不委以重任,我也依然勤奮工作,刻苦鑽研,努力創造新的業績。

我的述職完畢。謝謝大家!

科學研究報告格式

國小科學研究報告 篇六

國小生中“科學小論文”寫作的調查報告

周XX

(發表在。11《國小科學》)

一、調查的背景

1、近十幾年來,世界各國都加大了科學課程改革的力度,都提出了“科學素養”的培養問題。以中美兩國爲例――我國的《科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美國的學校教育認爲,所有的學生,都應該獲取必備的科學知識和技能,以便爲將來在這個日益被科技技術所塑造的世界中生存做好準備。

2、國小生的科學學習需要一個將所學所知外化的途徑與平臺,而科學小論文就是一個比較好的載體,既有利於積累學生的所學所知,又有利於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激發、促進。從而促進科學課堂教學效益,提高科學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3、近幾年來,筆者作爲科學教師,多次組織學生撰寫“科學小論文”,參加了各種級別的“小論文”比賽。在此過程中,筆者發現了不少教師和學生面臨的問題,希望以此調查爲一突破口,能尋求一些途徑,更好地讓學生參與到“科學小論文”的寫作上來,從而促進學生科學精神的養成。

二、調查的對象與方法。

筆者以問卷調查爲主要方式,輔之於觀察、訪談、研討和查閱相關資料等方 法。首先在4―6年級中各抽取一個班,共129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瞭解學生對“科學小論文”寫作的基本情況;其次將歷年收集來的學生科學小論文進行整理分類,尋找一些學生的寫作規律,翻看了南京市近兩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獎的“科學小論文”,發現其中的“閃光點”;和科學教師同行交流,瞭解他們對“科學小論文”寫作的想法;最後查閱一些書籍和資料,總結國小生“科學小論文”寫作的指導方法。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科學小論文”實際上是學生在課內外學科學活動中進行科學觀察、實驗或考察後一種成果的書面總結。它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對某一事物進行細緻觀察和深入思考後得出結論;可以是動手實驗後分析得出的結論;也可以是對某地進行考察後的總結;還可以靠邏輯推理得出結論…… 但是大部分學生不知道什麼是科學小論文,也不知道怎麼寫。通過調查,筆者整理了如下現象:

(一)從學生角度來看:

1、面對新知――“怕動筆”。

古今中外的有識之士都認爲學習要以親歷活動爲主。中國古代就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比喻,而荀子則把有效的學習過程歸納爲“聞――見――知――行”的活動,西方國家近來則把它概括爲“聽來的會很快忘掉,看見的就能記住,做了的才能理解”。

現在的學生面對較高負擔的學習壓力,會自己減輕認爲不重要的事情/ ,特別是很多孩子“怕動筆”,想想說說沒問題,但是要寫下來,特別是按照有一定邏輯要求的“寫論文”,大部分學生都會望而卻步。調查中只有19%的學生願意動筆寫下自己的發現,更多的學生只停留在“聽聽、看看”的階段,只有投入到真實的情景中去,經歷科學家探究的過程,體驗真正的認識是怎麼產生的,去感悟和理解科學是怎麼回事,在親自動手實驗操作的自行探究中才能獲得發展和提高。

2、面對選題――“無從下手”。

寫作小論文的第一步,就是要確定研究的對象,考慮研究什麼問題,這就是選題。有人說,選擇好題等於完成小論文的一半,可見小論文選題的重要性。

有好的題材可寫呢!筆者在平時的科學教學中也發現,94%的學生對於寫科學小論文很茫然,不知道要寫些什麼,更多地老師給一些題材和啓示。

3、面對內容――“簡單堆積”。

科技小論文不是簡單地將手頭材料羅列成文,深透的說理,規律的導引是其本質特徵。按照科學的態度進行整理分析,並得出自己的論點和看法,這纔是一篇好的科學小論文。

調查中,66%的學生寫“科學小論文”只是將“現成”的科學原理“搬到”相應的科學現象中去,缺乏自我發現、自我鑑別、自我論證的一個過程。27%的學生雖然做了一些實踐活動,但缺乏系統的邏輯整理和拓展,僅僅停留在現象的表面。

4、面對過程――“短、平、快”

科學小論文的寫作是一個很艱辛的工作,更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活動。 表四 學生撰寫科學小論文的時間統計圖

80%的學生都把科學小論文等同於語文中的“作文”,認爲1天,最多3天就能“炮製”一篇小論文,其實都是在“紙上談兵”,失去了“科學”的價值,這樣的文章只能是有一點科學知識的小作文。一篇好的科學小論文,要經歷題材的確定――研究計劃的制定――探究的過程――結論的取得等,絕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從教師角度來看

1、科學教師的重視程度。

筆者在調查中發現,129名學生中有78.3%學生都寫過科學小論文,但是隻有27.9%是在科學課上要求寫的,有近50%的學生是在語文課上寫到相關作文時寫下的。這也反映了我們現在的科學教學仍然停留在“刀耕火種”的水平,我們還太拘泥於課本與傳統的教學中,對學生綜合的科學精神的培養還急待提高。

2、科學教師的指導水平。

翻看了學生近幾年寫的科學小論文,發現大多數還停留在《一次有趣的科學實驗》、《螞蟻搬家的祕密》這些比較淺顯、大衆的素材中。在調查的三個年級中,五年級學生撰寫的小論文涉及的內容較廣,平均每位學生寫有2篇以上的科學小論文,這也與他們任教的科學教師有關(該教師是科學學科教學帶頭人)。在與同行的對話中,筆者也發現不少科學教師自身對科學小論文的理解就不夠,甚至有些教師自己就沒有寫過專業論文,這樣對學生的指導難以達到一定的高度。

四、調查思考及打算

1、思考。這幾年在組織學生參加“科學小論文“活動中深深體會到我們的學生缺乏一顆“敏感的心”,教師亦是如此。科學素養的培養不是一節課、一篇文章就能達成的任務,筆者希望通過“科學小論文“的撰寫的過程讓學生親歷科學研究的過程,哪怕僅僅就是嘗試了一點皮毛,要把科學精神的培養滲透到具體的學習過程中 去。

2、打算。筆者準備在每學期的科學教學中安排一點時間對的學生進行相應的“科學小論文“的寫作指導,並且跟蹤1――2個個案例子進行深入研究,希望藉此能讓學生喜歡上”科學小論文“的寫作,體驗科學研究過程的喜悅。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王紅霞。科學究竟是什麼[M].教育科學出版社,。

[3]衛光平。怎樣寫科學小論文 中國教育學會國小科學教育專業委員會會刊[M],.6第1版第3次印刷。

[4]周慶林。 青少年科技寫作競賽指導 [M],.2 第1版 第1次印刷 。

科學課題小研究報告 篇七

中學科學子項目研究報告

一、研究背景

我區國中科學學科以往以教學爲中心的教學研究集中表現在經驗操作層面上,教師能用理性的眼光審視教學並最大程度上受益。但這種方法取決於教師自身水平,效果未必穩定。我嘗試以市重點項目“基於課程標準教學的區域性轉化與指導策略研究”中學科學子項目爲載體,引領不同類別學校、不同發展階段的科學教師組成研究共同體開展實踐與探索,以期通過學習研製基於課程標準的《學科教學指南》和《學校教學指導手冊》(以下簡稱《指南》和《手冊》),引導教師建立基於課程標準教學的思維與程序,實現教師團隊共同成長。

二、研究概況

1.研究架構

本研究基本架構是:項目宣講一組建團隊一建章立制—研究路線。我們首先對全體科學教師宣講項目開展的意義與價值,使大家對整個項目有一個概貌性的瞭解,同時邀請有研究熱情與研究能力的教師加入共同研究的行列。來自三類學校(區域內民辦學校、初高中一體學校以及公辦初級中學)、三個成長階段(成熟期、成長期、職初期)的19名教師,組建指南組(成熟期教師)和手冊組(各階段均有),並與教研員合作形成研究共同體開展項目研究。研究伊始,建立研修制度與各項規範,確保大家有效參與。整個共同體以通過不斷對話與合作,促進學生的發展爲共同願景。

2.研究過程

研究共同體通過集中、線上線下自學,學方法、研製《指南》和《手冊》體例、課堂實踐與研修相結合開展研究。研讀課程標準、課程理論、學生學習理論,實踐應用提升信息技術思維與能力,特別是重點學習“SOLO分類評價法”,將課程標準中的布魯姆目標分類法中的“知道、理解、應用”等目標表述轉化爲可以測量的'單點、多點、關聯結構的“SOLO分類評價法”,便於教師在具體操作中把握各知識與能力的適切要求。

研製《指南》和《手冊》體例。我根據總項目組精神,與指南組教師根據學科特點共同研討,形成《指南》樣例。在研討過程中,大家就如何準確確定各能力水平(單點結構、多點結構、關聯結構等)的例題以及例題是否要有層次遞進等問題,結合具體文本,進行深入研討。我根據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剖析如何基於《指南》編制《手冊》,幫助手冊組教師先形成樣例,再通過線上線下研討的方式內化理解。通過討論,手冊組教師對如何領會《指南》的學習要求與能力水平、目標的層次性如何體現還存在的困惑,通過結合案例加以分析,大家理解趨向一致。

課堂實踐與研修相結合。研製的《指南》和《手冊》體例在課堂教學中的效果如何,以及這種研究的思想能多大程度上落實到教師的課堂教學中,我們選取項目組中的一位青年教師劉老師以七年級的《土壤與土地荒漠化》-課進行教學探索,探索路徑如下:首先是青年教師設計,其他教師自學。然後是青年教師上課,其他教師聽課。最後是集體研討。

劉老師在進行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時,雖然在教學設計中提到了相關表述,也整合了教材內容,但在實踐中還是經歷了基於經驗、基於教材的教學。具體設計如下。

第一次:基於經驗。通過觀察土壤實驗,說出土壤的成分,增強科學的觀察方法;通過音像資料和交流,知道土壤荒漠化形成原因及危害,關注土地荒漠化問題;通過討論與模擬防止土地荒漠化的方法,學會設計實驗,並能體驗治理土地荒漠化的過程,積極參與到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活動。

第二次:基於教材。通過觀察土壤實驗,初步學會利用儀器進行觀察和檢測,並說出土壤的成分,學會科學的觀察方法;通過交流,知道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及危害,討論與得出防止土地荒漠化的方法,關注土地荒漠化問題。研究共同體在聽課後,回顧《指南》《手冊》各條目的具體含義與價值,領會基於標準的教學的具體實踐,結合“SOLO分類評價法”確定學習水平,制訂準確的教學目標,研討基於目標的評價,分層次設計活動。

第三次:基於標準。通過觀察與檢驗土壤成分,知道土壤中有砂石、泥土、空氣與水分;通過方案討論與資料分析,知道土壤中有促進植物成長的物質礦物質和有機質;收集資料並討論:防止土地荒漠化可採取的措施。

劉老師在第三次教學中清晰地呈現了三個有層次、又帶給學生不同經歷的活動,層層遞進,幫助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較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三、研究成果

1.《指南》《手冊》-研修課程初具規模

項目研究三年來,研究共同體不斷加強成果匯聚與總結,完成了六、七年級十五個主題的《指南》初稿和《手冊》樣例,以及涵蓋研讀標準、細化標準、基於標準教學設計等六個方面的研修課程,全區共享,促進區域層面的教師培訓。在全面實踐中不斷完善與修改上述文本,使基於標準的教學實現更好地對接與融合。

2.研究共同體成爲團隊研修的有效組織結構

以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組成研究共同體作爲組織結構進行項目研究,形成了研究共同體運作模式。這種研修改變了教師發展中的“個人主義”文化,發揮了組織學習、合作研討在專業成長中的重要性。通過共同體內部多樣化互助活動,突破了個體知識與思維的侷限性,使個體從共同體活動中受益:在認知,特別是自我認知有了較大提高,生髮自我發展的內在需求;同質的指南組內教師共同鑽研指南研製技術方法,引發成熟期教師突破發展“高原期”;異質的手冊組教師在理解與細化《指南》過程中實現傳、幫、帶;我作爲教研員,既要學習總項目研究思路與方法,又要協同指南組與手冊組努力落實總項目的精神。這也引發我重新審視區域教研工作,特別是在教研中融入科研的理念,基於教學中的真問題、通過案例研究系統設計開展教研活動,將案例的解決思路和方法遷移到各自的教學情境中,不斷反思,落實到教學行爲的改進上。

這種研究共同體的團隊研修發展自然的合作文化,促進“同伴互助與合作研究——個人自研”的教師專業發展,使科學學科教研從基於經驗向基於證據與經驗相結合的模式轉變,提高了教研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