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五年級數學廣角植樹問題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五年級數學廣角植樹問題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篇一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一):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資料,以前被演繹出了許多經典課例。因此在教學準備階段,我認真地研讀了很多課例,發此刻諸多課例中,存在着這樣一個共同的特點:任課教師都個性重視關於“植樹問題”的三種不同類型的區分,即所謂的“兩端都栽”“只栽一端”與“兩端都不栽”。普遍採用了“學生獨立探究(或分組探究)、反饋交流、教師總結”的模式進行教學。並將“三種狀況”的區分以及相應的計算法則(“加一”“不加不減”“減一”)看成一種“規律”要求學生牢固地掌握,從而能在應對新的類似問題時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應用。同時在這些課例的反思中,我又發現了一個共同的特點,很多學生能找到規律但不能熟練地運用規律,不能把植樹問題的解決方法與生活中相似的現象進行知識鏈接。

透過對教材和各種相關的教學資料的深入解讀,我認爲“植樹問題”就教學而言,可分爲兩個不同的教學目標:

一、明確引出“間隔數”與“棵數”這兩者的關係,突出“一一對應”的思想,並以此爲基礎分析植樹問題三種不同的狀況,即“兩端都栽”“只栽一端”與“兩端都不栽”,使學生真正理解棵數與間隔數的關係。

二、總結出相關的計算公式“總長÷間距=間隔數”,並透過公式幫忙學生更好地去掌握這一解題模式。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爲這節課在以下幾個方面還是處理得比較好:

1、這節課主線明朗清晰,即從生活中抽取植樹現象,並加以提煉,然後透過猜想,驗證,建立數學模型,再將這一數學模型應用於生活實際。

2、我注重教學資料的整體處理,對教材進行了整合和重構,設計的例題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開放性的設計,使課堂成爲充滿活力的自由空間,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用心地去探究,使學生完整的體驗“植樹”這一實踐活動,讓學生比較系統地認識到在直線上植樹有三種狀況,即兩端都栽;兩端都不栽;只栽一端。

3、植樹問題的思維有必須的複雜性,對於剛接觸植樹問題的四年級學生來說,則更有必須的難度了。所以,我讓學生根據示意圖用算式來表示出植樹的棵數,學生在列式計算的過程中,透過直觀的觀察初步感知三種狀況:兩端都栽“棵樹=間隔數+1”,只栽一端“棵樹=間隔數”,兩端都不栽“棵樹=間隔數-1”。之後,再引導學生用“一一對應”的思想,舉起右手比劃比劃,分析植樹問題三種不同的狀況,即“兩端都栽”“只栽一端”與“兩端都不栽”,從而真正理解這三種狀況下,棵數與間隔數的關係。

4、學生列式計算出三種栽法的棵數後,我引導學生思考:這三種狀況,我們在列式計算棵數時,第一步都是先求什麼,怎樣求?透過學生的小組討論後得出:要求棵數,得先求間隔數,並清楚地總結出相關的計算公式“總長÷間距=間隔數”,透過公式幫忙學生更好地去掌握這一解題模式。

5、注意反映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鞏固練習之後,我以圖片的形式讓孩子們瞭解生活中與植樹問題相似的現象,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不同事件都內含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係,它們都能夠利用植樹問題的模型來解決它,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好處。

我感覺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數學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本冊安排“植樹問題”的目的之一就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本節課沒有讓學生體驗到“複雜問題簡單化”的解題過程。

2、一堂課上下來,覺得還是對學生扶的很牢,沒有完全放開,以至課堂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期盼日後調整改善。

3、對課堂的生成問題處理還不夠靈活,不能進行很好的利用。

在今後的教學中,期望能透過自己一點一滴的積累和改善,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調控、處理課堂生成的潛力,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更棒的自己。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二):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不但注重了學生動手操作潛力的培養,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於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隊人數與間隔數的關係抽象出植樹問題中棵數與間隔之間的關係,既搞笑味性又貼近學生的生活。

教材在編寫時,都是給出路的長度,求間隔或棵數,但在練習時,很多題都是給出間隔和棵數,求路的長度。避免上節課出現問題的同時我還針對上節課出現的問題對學生提出質疑,讓生生互評或師生互評,重點表揚大部分學得好的同學使每一個學生獲得參與的機會、培養學生探究精神體驗成功的感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本節課的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時,我主要是運用這樣的教學理念:以問題情境爲載體,以認知衝突爲誘因,以數學活動爲形式,使學生經歷生活數學化,數學生活化的全過程,從中學到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以此爲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透過課前活動,以春季植樹爲素材,從讓學生初步認識間隔,感知間隔數與植樹棵樹的關係。

二、以一道植樹問題爲載體,營造突破全課教學重點及難點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爲研究對象,引導學生了解植樹問題的實質。

四、多角度的應用練習鞏固,拓展學生對植樹問題的認識。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發現單純的用規律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植樹問題,對學生有些難,所以我在課堂中重視規律更強調方法,注重學生獲取知識過程的體驗。

體驗是學生從舊知識向隱含的新知識遷移的過程。教學中,我創設了情境,向學生帶給多次體驗的機會,爲學生創設了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如果說生活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生生間的合作交流是學習的推動力,那麼藉助圖形幫忙理解是學生建構知識的一個柺杖。有了這根柺杖,學生們才能走得更穩、更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直接例題導入,引導學生能夠畫圖模擬實際栽樹,透過線段圖的演示,讓學生充分理解“間隔數”與“植樹棵樹”之間的關係,就此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思想,讓學生自主選取短距離的路用畫圖的方式得出結果。這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展了學生的潛能,培養了學生的實踐潛力和創新意識。

但是我感覺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師生間的溝通交流上還有待於進一步加強,有時過高的估計學生的學習基礎和理解潛力,造成站位過高的局面。今後的教學中要全面、深入的瞭解學生,充分做好更方面的準備。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三):

“植樹問題”是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的資料,本課安排“植樹問題”的目的在於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

教材將植樹問題分爲幾個層次:兩端都栽、兩端不栽、環形狀況以及方陣問題等。其側重點是: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同時使學生感悟到應用數學模型解題所帶來的便利。本課的教學,並非只是讓學生會熟練解決與植樹問題相類似的實際問題,而是把解決植樹問題作爲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一個學習支點。藉助資料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必須的思維潛力。

我這節課教學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這節課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我在十幾年前僅接觸過一年國小數學教學,今參加賽課,感覺個性好,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爲我執教的這節課整體是成功的。

首先,設計流暢簡單易懂。

整節課設計基於我班學生實際狀況,課前創設情境使學生明確要學習的資料,緊之後引出例題探討植樹問題,不規定間距,同時改小數據,將長度改成20米。目的在於,讓學生在開放的情景中,突現知識的起點,從而用一一對應的思想方法讓學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體的表象,提煉出植樹問題解題的方法。在那裏改小數據,有利於學生的思考,主要照顧後20℅的學生。然後以例題展開,讓學生動腦、動手反覆驗證,最終總結出:段數+1=棵數。這節課的設計依據了認知規律:透過例題感知間隔,以例題爲載體突破教學重點難點,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爲探討對象,瞭解植樹問題實質,多角應用拓展植樹問題的認識。整節課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淺顯易懂,始終圍繞重點資料進行難點的突破。

其次,注重實踐體驗探究。

教學中,我創設了情境,向學生帶給多次體驗的機會,注重藉助圖形幫忙學生理解建構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時刻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教學中我先激勵學生自己做設計,想辦法設計植樹方案,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採用了畫線段圖的方式,交流時利用多媒體再現線段圖,讓學生看到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兩個端點,一共有5個點,也就是要栽5棵樹。使學生髮現植樹時準備樹苗的問題並不能簡單的用除法來解決。改變間距後,段數和棵數相應也發生了變化,緊之後提出問題:“你能找出什麼規律?”啓發學生透過現象發現規律,也就是栽樹的棵數要比段數(間隔數)多1。最後按照教材要求應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前面自己設計的。植樹問題:間隔2米、4米、10米,而栽樹的棵數比段數(間隔數)多1。這樣就把整個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展示出來,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並從中學習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再次,聯繫生活拓展思維。

有好處的學習是學生在具體情景中體驗自主建構,體驗和建構是學生學習的關鍵。體驗是建構的基礎,沒有體驗,建構就沒有好處。體驗是學生從舊知向隱含的新知遷移的過程。設計中,雖然創設了情景,但一次的體驗不能到達繼續建構學習的水平。所以,這節課我多次向學生帶給體驗的機會,而且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共鳴的情境。從自身、教室、做操、樓房等身邊熟悉的事物,引發學習興趣,產生共鳴,激發探究慾望。

這節課雖紮紮實實,但問題也存在着。

一、針對學生能夠找到簡單植樹問題的規律“棵數=間隔數+1”卻無法運用這個規律求路長的問題,因爲學生的認知起點與知識結構邏輯起點存在差異。以爲學生能發現“棵數=間隔數+1”就能解決問題了,實際上這只是部分學生具備了繼續學習的潛力,這恰恰導致了能找規律卻不會用規律。也就是在發現規律與運用規律間缺少了的鏈接,我要加強對規律的擴散教學,比如:得出規律時,能夠說說“間隔數=棵數-1,路長=間隔數X間隔長”等等知識的擴散。

二、把握每一個細節,問題即時解決,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比如:學生的質疑,間隔長和間隔數之間的區別,兩端和兩邊的區別,就應思考學生的知識構建,學生的知識認知一般是在具體情景中透過活動體驗而自主建構的。沒有體驗,建構就會顯得很抽象。在這一次的教學設計中,雖然我創設了情境,但學生僅憑一次體驗是不可能全部到達繼續建構學習主題的水平。我能夠利用線段圖或者實例來幫忙學生學習。讓學生有能夠憑藉的工具,藉助數形結合將文字信息與學習基礎結合,使得學習得以繼續,使得學生思維發展有了憑藉,也使得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滲透。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四):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中數學廣角的資料。數學廣角作爲人教版新增的資料之一側重點是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向學生滲透一些常用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如何把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很好地滲透在環節在教學中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深刻體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價值這是我在教學設計時着重思考和要解決的問題。一節課實施下來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之處。現做一個簡單的小結與反思。

成功之處:

一、教學設計有深度、有厚度。

教學設計分兩條線走:一條線以構建學生知識結構爲線索,使學生對植樹問題的認識經歷了“生活問題——猜想驗證——建立模型”不斷數學化的過程,較好地實現了由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過渡到相應的“數學模式”,爲上升到更抽象的數學高度奠定了基礎。然後又讓學生運用模型解決問題,把數學化的東西又迴歸於生活,也讓學生再一次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另一條線以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爲線索。

對於植樹問題的探究,不僅僅讓學生透過畫線段圖、擺學具的方式自主探究、尋找,而且結合線段圖、擺學具,讓學生理解了爲什麼兩端都種時,棵數會比間隔數多1,多的1指的是哪一棵樹。讓學生不僅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由反覆的修改,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了對教材研究的重要性,明白了“教師對教材看得有多深,才能使你的課堂有多厚”的道理。也讓我明白了自己今後就應努力的方向。

二、敢於放手讓學生去探究,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堂課,我都比較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爲我明白,只有學生自己想學、願學,才能主動地學,並把學到的東西內化爲自己的知識。因此對於重點部分的引入,即探究兩端都種時,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我先讓學生透過自己的猜測得到答案。當幾種答案產生衝突時,再引導學生探究,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而後的探究部分我就放手讓學生去做,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用線段圖探究植樹問題規律的方法。由此把方法內化爲自己的東西,爲下節課自主尋找另外兩種植樹問題的規律時,學生就比較簡單愉快了。

三、注重教學思想的滲透和學習方法的傳授。

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我都很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比如:當學生用一個線段圖證明規律時,適時點撥。用一個線段圖就能證明它是普遍存在的規律嗎再畫幾個試試(以小組爲單位,分組研究)。交流時,讓不同的學生說出用不同間隔的線段圖得到同一個規律,實際就是向學生滲透不完全歸納法。在展示交流部分,透過比較10個間隔與2個間隔的線段圖的難易,比較畫一棵樹和用

一個點表示一棵樹的難易,讓學生體會簡化的思想。透過找生活中的植樹問題,並解決生活中的植樹問題,讓學生體會化歸的思想。對於學習方法的傳授,整節課都個性重視線段圖的運用。

當然,這節課也有許多的不足之處,列舉幾條:

一、教學時間安排欠妥。有的教學資料沒有來得及出示,有的資料講解比較倉促。練習鞏固時間不充分,沒有檢測時間,使教師沒有及時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心中沒底。

二、本節課,我本想借助一一對應的思想去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兩端都栽的狀況下,所栽的棵數比間隔數多1),但是沒有深入去理解植樹問題中所蘊含的一一對應思想。所以,感覺得出的規律有些牽強、抽象,沒有到達水到渠成的效果,沒有把一一對應的思想與植樹規律結合在一齊,沒有很好地突破難點。

三、對學生評價這塊顯得潛力不足。對於學生的評價如何做到即準確又有深度,還要具有啓發性,這是我還得努力學習的方向。

四、數學課關鍵在於“說”,以說促思,以說引思,這樣能夠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是否正確,以便教師及時調控課堂,改變教學策略,但是,爲了能夠完成教學任務,明明白就應讓學生多說,但是由於時間問題,就把學生說的權利剝奪了,而去進行下面的教學資料,這是我一貫的通病,我爭取改正,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

總之,一堂課下來,發現自己真的還有那麼多的不足之處。反思自己,今後還應加強學習,學習理論知識、學習優秀課例,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五):

《植樹問題》是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第八冊第三單元實際問題中的資料。這一資料主要涉及到的知識點有:敞開狀況下的兩頭植、兩頭都不植、封閉狀況下的植樹問題(一頭植和一頭不植)這三種狀況。這些資料是奧數中出現的資料,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必須的困難,怎樣才能讓學生即能學會,還要學的簡單呢,我反覆研讀教材,分析學生。《課標》中提出:“應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量關係,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探求給定事物中隱含的規律或變化趨勢。”“植樹問題”通常是指沿着必須的路線,這條路線的總長度被樹平均分成若干間隔,由於路線不同、植樹要求不同,路線被分成的間隔數和植樹棵數之間的關係就不同。現時生活中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如安裝路燈、花壇擺花、站隊中的方陣、鋸木頭、走樓梯,等等。

基於以上思考,我把目標制定爲:知識與技能:利用線段圖理解兩段要植和兩端不植兩種狀況下棵樹、間隔數和總長之間的關係。過程與方法:1、透過合作探究、動手實踐發現這兩種狀況植樹問題的規律。2、讓學生經歷探索、猜測、試驗、交流、歸納運用的過程獲得解決問題的策略。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潛力。

教後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教學資料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狀況,在探究兩端都植的規律時安排了動手操作,想透過引導學生用心參與,使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中,加深對植樹問題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係的認識與理解。活動的設計是這樣的:出示一道開放性的題目:一條公路長()米,每隔5米植一棵(兩端都要植),需要多少棵?讓學生自己確定這條路的長度,從而探究出兩端都要植時的間隔數和棵數之間的關係,要求是這樣的:設計:全長()米,每隔5米,有()個間隔,種()棵樹讓學生獨立思考,畫線段圖,填表,彙報。本以爲自己設計的教案思考到了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生活實際,重視了數學思維培養,方法的滲透,是可行的,學生們就應是能夠掌握的。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在“植樹”時還是躍躍欲試的學生們到“探究規律”時一個個都像被打敗公雞,毫無鬥志與反應。勉強參與的總是那幾個平時成績比較優秀的學生。看來這樣的設計無法顧及全體學生的發展。沒有了學生的主體參與,何來思維的培養,主題的建構呢?我開始反思:爲什麼學生不能找到簡單植樹問題的規律呢?爲什麼缺乏參與的用心性呢?學生一臉的茫然。經過反覆的思考,我想到了我設計的探究活動有必須的問題,對於學生來說太抽象,太難了,自

己確定長度時,要思考到平均分還要分完,只給學生一條線段,他們不明白從何下手。我請教有經驗的老師們,自己又反覆琢磨,調整了自己的教學過程,從簡單入手的思想,使這節課主線更清晰明朗了,即從生活中抽取植樹現象,並加以提煉,然後透過猜想,驗證,建立數學模型,再將這一數學模型應用於生活實際。同時能靈活構建知識系統,注重教學資料的整體處理。能活用教材,對教材進行了整合和重構,讓資源啓迪探究。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設計的例題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帶給給學生的是現實的,是有好處的,挑戰性的。開放性的設計,使課堂成爲充滿活力的自己空間,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用心地去探究,使學生完整的體驗“植樹”這一實踐活動。讓學生比較系統地建立植樹問題的三種狀況,即兩端都植;兩端都不植;封閉狀況下的植樹問題(一頭植和一頭不植)。

本節課的特點:

一、透過自主探索的活動,讓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

本課設計正是從這的角度出發,設計了給學生這條路固定的總長是30米和樹的模型讓學生動手“植樹”的環節,這樣能夠充分調動學生手、腦、口等多種感官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來,更大程度地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效度。學生在分組合作模擬植樹活動中尋找規律的時候表現的很簡單。這樣的活動方式,不僅僅是充分展示學生個性思維和了解學生原有生活經驗的難得平臺,而且學生在活動中建立了植樹問題的模型,爲學生在下面的學習做好直觀的鋪墊。

二、滲透“以小見大”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潛力和解決問題的潛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新課程理念有個更具“與時俱進”的顯著特點是對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關注。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學生想檢驗大數目時遇到困難,可引導透過“以小見大”來找規律加以驗證,讓學生透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與交流等活動。從而不失時機給學生滲透常用的數學思想方法,爲將來的後續學習積累更豐富實用的思想經驗。

教學過程是這樣的: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兩頭都植的規律的探究方法後,讓學生分組自主尋找兩頭都不植的規律,學生透過自己動手畫,自己整理表格,很快就發現了其中蘊含的規律,產生了很強的成功感,同時也有了一份自信,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用心性。

三、關注植樹問題模型的拓展和應用,注意反映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

植樹問題的模型它源於現實,又高於生活。所以,在現實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價值。爲了讓學生理解這一建模的好處,加強了模型應用功能的練習,

在學生已經自主地尋找到植樹中前兩種的規律後,我適時的提出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植樹的狀況呢?透過學生的舉例,讓他們進一步體會,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不同事件都內含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係,它們都能夠利用植樹問題的模型來解決它,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好處。我並沒有就此罷手,而是讓學生找找生活中的類似現象,如栽電線杆,排座位,安路燈,插彩旗等等,在學生從具體生活中抽象出數學現象後,又再一次讓學生運用規律解決形式各異的生活問題,使數學知識運用於生活,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整節課,大多數學生的思維表現的很活躍。

四、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培養學生藉助圖形解決問題的意識。

數形結合是數學解題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數形結合的思想能夠使某些抽象的數學問題直觀化、生動化,能夠變抽象思維爲形象思維,有助於把握數學問題的本質;本着這個思想我在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初步理解間隔數與植樹棵數之間的規律時,我採用數形結合的方法——畫圖解決問題,從而逐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潛力。在出示完例題後,安排了這樣的一個實踐活動:以小組爲單位在一條線段讓用小樹的模型模擬植樹,在增加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由於使用了數形結合的方法,植樹中棵樹和間隔數之間的關係便迎刃而解,且容易理解。

本節課的不足:

但這節課也有我頗感不足的地方:

1、那就是我把學生估計過高,我以爲只要學生弄懂了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係之後,解決植樹問題就就應沒多大的問題了,但事實出乎我的預料,因爲有一部分學生明白了全長和間距不會求間隔數,我以爲這是學生早已經學過的而且經常用到的,所以沒個性的複習,導致了基礎較差的學生無法下手。

2、在時間的分配上我前鬆後緊,在規律的尋找和簡單應用中花費的時間有點長,以致後面的練習很倉促。

3、在教學過程中,因擔心上不完,當遇到學生“答非所問”的時候就表現的很急躁不能靜下心來仔細地聽完學生的發言;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雖然這節課給人留下了很多遺憾之處,但它畢竟是我自己的產物,是我對新的教法的一種大膽的嘗試,而且在準備這節課的過程中,我學習了很多,也收穫了很多。爲了讓每節課的遺憾能少一些,我會繼續爲之努力。但願自己在這條路上能走的更遠。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篇二

複習《植樹問題》

教學內容: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植樹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植樹問題中在一條線段上植樹的三種特徵,並能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2)通過猜測、畫圖操作,驗證,交流的方式探究三種植樹問題。

(3)從封閉曲線(方陣)中發現植樹問題的規律。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與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探索新知。

教學重點:在探究活動中發現規律,抽取數學模型,並能夠用發現的規 律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基本規律的提煉和方法的應用。

教學方法:三疑三探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課件

學具準備:練習本、直尺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同學們,學校旁邊有一條長100米的小路,老師要在栽幾棵樹苗,想請你們當回小小設計師幫忙設計行嗎?(行)今天我們來研究研究植樹問題中的奧祕。

二、探究規律。

(一)1.出示題目

這條小路長100米,每5米栽一棵小樹苗(兩端要栽),一共可以栽多少棵?可能會有部分學生會馬上列出算式:100÷5=20(棵)

①理解題意

a、指名讀題,從題中你瞭解到了哪些信息?

b、理解“兩端”是什麼意思?

指名說一說,然後實物演示。

指一指哪裏是小棒的兩端?

說明:兩端要栽就是小路的兩頭要種。

②學生動手操作。

拿出小棒,同桌間互相說一說,畫一畫,擺一擺。

③同桌互相討論後,全班彙報交流

a、指名說一說:你一共擺了多少根小棒?

上黑板上來擺給大家看一看。

b、數一數你們剛纔擺的小棒,它們之間有幾個間隔?一共擺了幾根小棒?

c、間隔與種樹的棵數有什麼關係?

④師說明:開始大家算出的100÷5=20,這個20並不是表示可以栽20棵樹,而是指共有20個間隔。

2.改變題目條件變爲:

在全長2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請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設計一份植樹方案,並說明理由。(可用線段圖表示)

1、學生試解答

2、用小棒檢驗

3、說一說你的想法

間隔數與栽樹的棵數又有什麼關係呢?

學生試說後,教師小結。

4. 基本練習:同學們做操,某豎行從第一人到最後一人 的距離是24米,每兩人之間相距2米,這一行 有多少人?

5. 提高練習:園林工人沿公路一側栽樹,每隔6米種一棵,一共種了36棵。從第1棵到最後一棵的距離有多遠?

(二)出示例2

1、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①“兩館間的小路”指的是哪一段?

②“小路兩旁”指的是要栽幾邊?

2、學生互相合作,用小棒擺一擺

師提示:我們現在可以假設大象館和猩猩館相距18米,其它條件不變,用小棒擺一擺,說一說。

要求完成:

①你一共擺了幾根小棒?

②每一邊的小棒根數和間隔數之間有什麼關係?

3、全班交流

4、教師小結

這種情況屬於兩端都不種的植樹問題,即植樹棵數=間隔個數—1。

(三)用擺小棒的方法教學例3

教師小結:兩端封閉的情況下 植樹棵數=間隔個數

三、練習應用

1、一要木頭長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鋸下一段需要8分鐘,鋸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鐘?

2. 在教學樓前植樹,每4米栽一棵,20米內可以在多少棵樹?

四、課堂總結

五年級數學《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不但注重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於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隊人數與間隔數的關係抽象出植樹問題中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既有趣味性又貼近學生的生活。

教材在編寫時,都是給出路的長度,求間隔或棵數,但在練習時,很多題都是間隔數和棵數,求路的長度。避免上節課出現問題的同時我還針對上節課出現的問題對學生提出質疑,讓生生互評或師生互評,重點表揚大部分學得好的同學使每一個學生獲得參與的機會、培養學生探究精神體驗成功的。感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

本節課的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時,我主要是運用這樣的教學理念:以問題情境爲載體,以認知衝突爲誘因,以數學活動爲形式, 使學生經歷生活數學化,數學生活化的全過程,從中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此爲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通過課前活動,以春季植樹爲素材,從讓學生初步認識間隔,感知間隔數與棵樹的關係。

二、以一道植樹問題爲載體,營造突破全課教學重點及難點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爲研究對象,引導學生了解植樹問題的實質。

四、多角度的應用練習鞏固,拓展學生對植樹問題的認識。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發現單純的用規律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植樹問題,對學生有些難,所以我在課堂中重視規律更強調方法,注重學生獲取知識過程的體驗是學生從舊知識向隱含的新知識遷移的過程。教學中,我創設了情境,向學生提供多次體驗的機會,爲學生創設了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如果說生活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生生間的合作交流是學習的推動力,那麼藉助圖形幫助理解是學生建構知識的一個柺杖。有了這根柺杖,學生們才能走得更穩、更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直接例題導入,引導學生可以畫圖模擬實際栽樹,通過線段圖的演示,讓學生充分理解“間隔數”與“植樹棵樹”之間的關係,就此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思想,讓學生自主選擇短距離的路用畫圖的方式得出結果。這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展了學生的潛能,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但是我感覺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師生間的溝通交流上還有待於進一步加強,有時過高的估計學生的學習基礎和理解能力,造成站位過高的局面。今後的教學中要全面、深入的瞭解學生,充分做好更方面的準備。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篇三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本節課我把兩端都栽,只栽一端和兩端都不載,三種種情況分別進行了統一講解。

在教學中,以猜謎語的方式導入。然後引出間隔一詞,讓學生理解生活中的“空”在數學裏叫間隔。在講解過程中,我只講解了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可以栽多少棵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讓學生大膽猜測,小組探究,究竟可以栽多少棵,小組彙報探究結果。根據小組彙報結果,發現棵樹和間隔數之間的規律。針對不同類型題目進行鞏固,最後指生談收穫。

優點:

本節課採用了小組探究,最終班裏的各個小組都探究出最終三種情況,可見小組探究是合理有效的。

本節課使用了自己製作的小道具,形象直觀,便於學生理解,以及發現規律。

本節課三種類型課程一起講解,具有挑戰性,也想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發現規律,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講解時先講解只栽一端的情況,通過道路展示,學生髮現棵數和間隔數一一對應,也就是棵數=間隔數。通過這種情況,學生容易發現和歸納出另外兩種,兩端都栽和兩端都不栽的情況,棵數和間隔數的關係。

關注植樹問題和生活中的練習,注重植樹問題在生活中的體現。例如:樓梯、掛燈籠、公交車站牌、斑馬線等生活實際問題。

練習題的設置採用不同的類型,循序漸進,比較合理。

缺點:

在講解過程中,因爲要講解三種情況,語速有點過快。不利於學生的思考,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沒有面向全體學生。

在講解時針對只栽一端和兩端都不栽的情況,沒有請學生舉例說明你在哪裏見過。數學源於生活,而我在講解時忽略此處知識點和生活的聯繫。對於在栽一端情況,有道路的一端是湖等,對於兩端都不栽的情況,可以結合實際,在教學樓之間植樹。這樣學生理解更深一層。

導入時間太短,應該增加,在導入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多說,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節課由於內容比較多,會感覺整體課堂進度比較快。應該在內容多的時候,讓學生也不會有很趕的感覺。

收穫:

通過幾次講課,對於上課的時候大約有了一個控制。同時現在見到不同的。學生和聽評課的老師時,也不會存在緊張現象。教案自己反反覆覆看了好幾遍也改了又改,一直沒有發現在邏輯或者各個環節設計上有什麼問題。當有其他教師在聽課的時候,就發現處處存在問題。每一次講課對我來說都是一次成長,一直都知道自己說話的語速比較快,自己面對的是國小生。在各個方面發展還不成熟,需要一定的時間。確實應該慢下來和學生加強溝通。我希望在我的課堂裏的孩子都是自己探究去發現規律的。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篇四

第二課時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20頁的內容

知識目標:

通過開放題的教學,培養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引導學生細緻嚴密地考慮問題;

能力目標:

讓學生自己動手,自己實驗,得出規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情感目標:

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教(學)具準備:

長方形泡沫塑料板(每小組一塊,正面畫圓,背面畫其他的封閉圖形),牙籤,畫有長方形的練習紙。

教學過程:

一、複習鋪墊

同學們,前面我們已經研究了一些植樹問題,現在我這兒有三棵小樹,要把它種在公路的一側,想請你幫我想想有幾種種法?

指名回答,引導學生說出棵數與段數的關係:

兩端都種只種一端兩端都不種

棵數=段數+1棵數=段數棵數=段數-1

請你把這個規律跟同桌說一遍;教師在黑板上貼示。

二、引入新課:

前幾節課我們考慮的都是在直條線上種樹,都可以找到線路的端點,可我們生活中經常會碰到在湖的四周植樹,在花壇邊緣種盆花

這些你能找到它的端點來嗎?這就是我們今天要重點來討論的內容封閉路線上的植樹的規律

1、湖、花壇等等,它們的外圍線路都是封閉的。它和不封閉路線上的植樹規律是否相同呢?我們自己動手種一下就知道了。

1)、請同學們以四人小組爲單位,用牙籤當樹苗,在泡沫塑料板的圓上種幾棵數(棵樹任你自己決定),邊種邊數:種了幾棵,把圓分成了幾段?

2)、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操作;

3)、交流:你們小組種了幾棵,把圓分成了幾段?

4)、初步概括:你們發現了什麼規律?(在圓形路線上植樹,棵數=段數)

2、是不是每種封閉路線上的植樹規律都是這樣的呢?我們還要進一步研究。

1)、出示長方形空地題目

我們學校5號樓的東面有一塊長方形空地,要在它的四周種樹,每邊種3棵,四個角上可以種也可以不種,有幾種種法?

2)、四人小組討論,並把種的方法在練習紙的長方形上表示出來(建議:公共角上的樹用圓點表示,其他的用長點表示);

教師巡視指導;

3)、學生交流:說說你們小組是怎麼種的?種了幾棵?把長方形分成了幾段?

得出:種植路線是長方形的,種植棵數與種植段數是相等的。

4)、出示教科書第120頁的例3,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討論解決。

5)、展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集體討論判斷正誤

3、研究在其他封閉圖形上種樹:

A、你還想在什麼封閉路線上種樹?(指名回答)

B、學生在泡沫塑料板的各種封閉圖形上種樹,邊種邊數:種了幾棵?分成了幾段?

C、小組交流。

4、得出規律:在封閉路線上植樹:棵數=段數(板書)

5、聯繫:它和非封閉路線上的哪種情況相同?

(告訴學生事物就是這樣相互聯繫的!

6、質疑問難:大家還有什麼疑問嗎?

如果在不規則的封閉路線上植樹,棵數和段數是否相同?

三、嘗試練習:

練習第121頁的做一做上的習題

學生嘗試練習,交流,指名板書解題方法。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第三課時課題:圍棋中的數學問題

教學內容:人教版教科書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第120頁例3及部分練習。

教學目標:

1.藉助圍棋盤探討封閉曲線(方陣)中的植樹問題;

2.初步培養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探索規律,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重點:從封閉曲線(方陣)中探討植樹問題。

教學難點: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情感與態度目標: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培養學生認真傾聽他人意見,樂於與人合作,從不同角度欣賞他人的良好心態。

教具準備:33格、44格、55格方格紙、圍棋子若干粒、44格條形吹塑紙貼在地下。

課前準備:課桌圍成回字形。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課件出示)

猜謎:十九乘十九,

黑白兩對手,

有眼看不見,

無眼難活久。(打一棋類名稱)

[設計意圖:用謎語引入,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興趣愛好。]

二、探索新知

1.教學每邊擺放3粒棋子的方法。

(1)課件出示圍棋格子圖,最外層每邊能放3個棋子。最外層可以擺放多少個棋子?

(2)搶答:讀題後,讓學生口算出答案。(學生可能會出現多種答案。)

(3)動手驗證:請學生分小組按要求擺放棋子,驗證剛纔答案。

(4)彙報交流(着重請學生說出方法。)

可能會出現以下方法:

32+2=824=8

33-1=834-4=8直接點數。

教師表揚學生的創新擺法,並獎勵智慧星。(教師隨學生回答,用課件出示擺放方法。)

2.教學每邊擺放4粒棋子的方法。

(1)課件出示圍棋格子圖,最外層每邊能放4個棋子。最外層可以擺放多少棋子?

(2)動手操作:請學生分小組按要求擺放棋子,寫出算式。

(3)遊戲:讓一學生當小老師,其餘學生當圍棋子,請小老師邀請圍棋子按上題要求站在老師設計的大棋盤上。

[設計意圖:這一遊戲的方法,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不僅使學生學到了擺放方法,讓每個學生參與活動,把所學知識運動到遊戲中。]

(4)彙報交流(着重請學生說出方法)

教師隨學生回答,用課件出示擺放方法。

(5)你們最喜歡哪種方法?爲什麼?

3.教學每邊擺放5粒棋子的方法。

(1)課件出示圍棋格子圖,最外層每邊能放5個棋子。最外層可以擺放多少棋子?

(2)動手操作:請學生分小組按要求擺放棋子,寫出算式。

(3)彙報交流。(教師隨學生回答,用課件出示擺放方法。)

(4)你們最喜歡哪種方法?和同桌說一說。

[設計意圖:讓每位學生都參與活動,通過搶答、驗證、分析、交流等一系列活動,藉助圍棋盤探討封閉曲線(方陣)中的植樹問題,進一步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學生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實現知識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發展。]

三、總結規律

(1)師:你覺得再用棋子擺,方便嗎?你能根據前面我們擺放的方法,填寫下列表格,總結出規律嗎?(小組合作完成)

每邊放的個數最外層總數

3

4

5

6

18

你發現了什麼規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學例3:出示圍棋格子圖。問:圍棋盤的最外層每邊都能放19個棋子,最外層一共可以擺放多少個棋子?

(2)總結規律::教師隨着學生的回答板書:

間隔數邊數=最外層的總數

(3)學生根據規律,獨立完成例3。

三、運用規律

1.如果最外層每邊能放100個,最外層一共可以擺放多少個棋子?

如果最外層每邊能放200個,最外層一共可以擺放多少個棋子?

如果最外層每邊能放300個,最外層一共可以擺放多少個棋子?

拓展思維:如果一個五邊形,怎麼算?一個三角形呢?(集體口答)

2.做第121頁第三題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篇五

“數學廣角”單元,主要是要向學生滲透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本冊主要是滲透有關植樹的問題的一些數學思想方法。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髮現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然後再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是實際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思想方法。植樹問題的關鍵是找出隱藏的總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係問題。

一、從基本題型入手,適當變式。

雖說數學廣角這一單元主要通過簡單的事例滲透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或者介紹一些比較著名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能主動嘗試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經驗和能力。最重要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接觸這些重要的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經歷猜想、實驗、推理等數學探索的過程,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但這部分知識對於基礎教差的孩子來說,還是一個難點。這部份孩子很難從基礎的題型中提煉出數學模型。根據這部分孩子的認知程度,他們能理解基本題型就已經是很不錯了。題型一經變式,就沒辦法理解了。

這單元的知識,要因材施教,設置多個教學階梯,做到讓差生吃飽,讓優生吃好。從簡單的生活事例入手,讓所有學生初步體會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和它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這是最基本的教學目標,教學時要讓每個孩子不管通過什麼方法,都必須弄懂的基礎。最後纔對一些題型進行變式,但變式的題型不要求所有孩子都能明白。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篇六

“數學廣角”的教學目標的主要是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感悟數學思想方法,義務教育教科書第七單元數學廣角——植樹問題,主要是滲透有關植樹問題的一些思想方法,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藉助線段圖等手段讓學生從中發現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然後再用發現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具體到本單元時,教師應從實際問題入手,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分析、思考過程中逐步發現隱含於不同的情形的規律,經歷抽取出數學模型的過程,體驗數學思想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在植樹問題中“植樹”的路線可以是一條線段,也可以是一條首尾相接的封閉曲線如圓形。即使是關於最基本的一條線段上的植樹問題,也可以有不同的情形。如兩端都要栽,一端栽另一端不栽,兩端都不栽。而在封閉曲線上的植樹問題可以轉化爲在一條線段上的植樹問題中的“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情況。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針對數學廣角的特殊要求,把重點放在在了兩端都栽的問題上,讓學生通過經歷兩端都栽的問題掌握研究的方法,指導發現問題的結論,從而爲植樹問題的後續研究做好鋪墊。

本課我在教學設計上突出了少就是多,慢就是快的原則。導入時讓學生通過觀察自己的手發現其中的祕密,認識間隔和棵數之間簡單的關係,通過課件介紹生活中與間隔有關的問題就是植樹問題。然後藉助圖表、線段等方法,滲透把複雜問題簡單化的原則,進行小數據研究發現其中的規律。在學生藉助圖表、線段及自己的思考過程進行全班交流,使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規律特別明顯,充分理解了兩端都栽的問題明確棵數=間隔數+1。而後經過各種各樣的梯度訓練,讓學生經歷敲鐘、電線杆、車站等各種與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有關的其他問題,然後提升到間隔數、總長、間距等之間的複雜關係解決上,建立完整的解決問題的體系。

本節課中不足的`問題有:設計中的重點部分是讓學生在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中,獨立思考交流,總結方法。我在讓學生交流的時間上給的不夠,學生沒有達到充分的內化知識,不能很好的展示其中的關係,在梯度訓練中的變式練習就明顯感到有的孩子吃力了。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如何把握好時間,把話語權交給學生,適時智慧引導,才能夠讓學生樂於參與有方法,不斷拓寬長知識。

本節課我重視了課堂中的設計想把簡單做紮實,我覺得只有基礎紮實了,纔會有更高更遠的風景。

四年級數學《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篇七

4月15日,我參加了豐都縣三壩鄉錄像課決賽課活動。我參賽的內容是《植樹問題》。《植樹問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中數學廣角的內容。數學廣角作爲人教版新增的內容之一,其目的是向學生滲透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教材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從中發現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然後再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我發現單純的用規律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植樹問題,對學生有些難,所以我在課堂中重視規律更強調方法。從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設計和知識結構分析來看,通過實踐,基本上我感覺還算是比較成功的一堂課,有很多收穫,感悟如下:

這個知識點的原型是一條直線路上用不同的間隔來栽樹,得到不同的棵樹,通過數字間的歸納,得出規律性結論並應用。教材將植樹問題分爲幾個層次:兩端都種,兩端不種,只種一端。在教學中,側重於向學生滲透化歸的數學思想。在我看來,我們不僅僅是讓學生會熟練地解決與植樹問題相關的實際問題,而應該是將此類題作爲滲透學生化歸思想和原型提煉方法、甚至是培養學生雙向可逆思維的一個學習支點,我要做的就是藉助內容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並提升思維的能力,通過課堂結果來看,還是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教學設計有深度、有厚度

教學設計分兩條線走:一條線以構建學生知識結構爲線索,使學生對植樹問題的認識經歷了“生活問題---猜想驗證---建立模型”不斷數學化的過程,較好的實現了由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過渡到相應的“數學模式”,爲上升到更抽象的數學高度奠定了基礎。然後又讓學生運用模型解決問題,把數學化的東西又迴歸生活,也讓學生再一次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另一條線以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爲線索。對於植樹問題的探究,不僅讓學生通過畫線段圖的方式,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尋找、掌握等模式,而且結合線段圖讓學生理解了爲什麼兩端都要種時,棵樹要比段數多1,多的1指的是哪棵樹。讓學生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二、敢於放手讓學生去探究,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堂課,我都是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彙報交流而得出結論。是他們自己總結出來的規律,而不是老師給他們灌的。因爲我知道學生纔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在這裏爲了便於研究,我把例題稍作了改動,原來是20米,每隔5米植一棵,我改爲12米,每隔3米植一棵。(因爲上這節課之前我試上過幾次,學生畫20米就畫的20釐米,本子不夠長。所以我就作了調整。)我把這一個單元的內容拿到這一節課來教學(三種植法),讓他們小組討論幫組設計植樹方案。這個時候在組內就產生了爭議,我不怕他們爭論。有的事情就是要越辯才越明。我覺得學生在爭論是好事。還有教師點撥時指出了段數就是間隔數(因爲在試上時我說間隔數有部分學生不理解,我說段數學生都知道,所以這次教學時我把間隔數改成了段數)。

三、關注拓展和應用

植樹問題在現實中的應用有很多,我們不但要講清楚,辨析出由於路線不同,植樹要求不同,路線被分成的段數和植樹棵數之間的關係就不同,比如安裝路燈,比如切割,比如上樓梯,比如敲鐘,比如鋸木頭等等,掌握了以後都可以用植樹問題的模型來解決它,所以在教學設計的時候,充分考慮不同的題目,並不斷提出變式的要求。

四、教學中,我認爲以下幾點要改進:

1、由於這節課充分展示多媒體對教學的輔助作用,所以容量比較大,有個別學生吃不透,對教材的梳理上還要學會取捨,照顧好中差生。

2、除非題目中出現很明顯的兩端都種,否則學生不大會主動判斷屬於哪一類植樹問題。

3、解決問題時,審題不夠謹慎,容易忽略兩邊或者兩端這樣的詞語。

4、教師對課堂的生成問題處理還不夠靈活。

5、對學生的評價這塊還顯得能力不足。

6、普通話也有待提高。

總之,一節課下來,發現自己真的還有那麼多的不足之處,而且這些不足還不是一時半會能解決的。反思自己,今後還應加強學習,學習理論知識,學習優秀課例,特別是應針對自己的不足之處,運用與實際教學中。希望能通過自己的一點一滴積累和改進,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調控、處理課堂生成的能力。希望不久的將來,能看到令自己滿意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