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三年級下數學廣角教案【精品多篇】

三年級下數學廣角教案【精品多篇】

三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廣角評課稿 篇一

12月2日我有幸觀摩了胡圓老師執教的《數學廣角》一課,本節課胡老師通過一系列的遊戲活動,讓學生在輕鬆的學習氛圍中經歷重複問題的探究過程,利用直觀圖和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數學課堂活起來了。下面結合這節課的一些細節,談談我的一些思考。

開課伊始,教師先給同學們講了一個理髮師理髮的故事,一下子就調動了學生的思維,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出同一個人扮演爸爸和兒子角色,爲後面學習重複知識埋下伏筆。接着老師組織了搶椅子的遊戲,又通過石頭剪刀布活動選出參加搶椅子游戲的選手,此時,教師提出了問題:參加活動的人一共多少人?請參加活動的人站起來!教室有6名學生站起來了,教師又提出了疑問:“不對呀,參加剪刀石頭布的是4個人,參加搶椅子游戲的是3個人,4+3=7。應該是7個人啊!”事實和老師的推理髮生了碰撞,學生陷入了思考,矛盾中急需老師的點撥。而老師並未馬上揭曉原因,而是拿出了兩個呼啦圈,讓參加剪刀石頭布的4名學生先鑽入1號圈中,讓參加搶椅子的3名同學再鑽入2號圈中,在這個過程中,全體學生髮現劉陽同學開始鑽入1號圈又鑽入2號圈,他既參加了剪刀石頭布活動,又參加了搶椅子游戲。老師又提出問題:“那怎麼樣讓劉陽既在1號圈又在2號圈?”學生提出將兩個圈重合一部分,劉陽就站在重合的這部分,劉陽的身份是雙重的,此時學生對於剛纔遇到的矛盾衝突已經有了理性的解釋。接着老師又將兩個重合一部分的圈畫到黑板上,形成了集合圈,並讓6名參加遊戲的學生上臺在合適的位置貼上自己的名片。學生將劉陽的兩張名片重合在一起貼在兩個圈相交的部分。此時老師引入了重複現象,學生對重複現象有了清晰的認識了。從呼啦圈過度到黑板上的集合圈,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正符合國小的思維特點。教師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過程,正是學生在頭腦中進行建模的過程,課堂上教師組織的遊戲活動正是知識的直觀依託。

老師在引入概念後,馬上在課件上出示了一些集合圈,讓學生判斷哪些是重複現象,哪些不是重複現象,對新知進行了鞏固。學生對重複現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課堂練習內容有利於學生利用重複現象和集合思想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通過練習,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新知。

本節課中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環環相扣的教學流程,大膽創新的教學理念,循循善誘的教師引導,新穎活潑的教學形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在今後的教學中,自己能夠認真研讀教材,設計出更好的教學方案,並能將其靈活運用於自己的教學中。

三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廣角評課稿 篇二

《集合問題》是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第一課時的內容,這個內容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本節課涉及到一種最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集合思想。集合問題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這裏由於學生初次接觸,對他們來說既是一個認知的跨越,也是一個思維的跨越。因此從教學內容到課型的特點,都是對教師的挑戰。下面我從教學效果這一角度談一談我對這節課的看法:

一節課,教學效果的優劣最終落腳點都要落到學生身上。從本節課的整個課堂教學來看, 老師在教學目標的定位上、對教材的處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落實新課標理念等方面都有成功之處。在教學中,林老師爲學生創設了具有啓發性的教學情境,大膽放手,使學生在實踐、探索與交流的數學活動過程中,經歷集合圖產生的過程,讓學生在體驗和建構中理解集合圖的本質,突破教學的難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根據國小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本節課只要讓學生初步體會集合思想,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進一步體會集合思想即可。要想真正理解集合圖的意義,必須經歷集合圖的建構過程,即集合圖是怎樣產生的,這是本節課的關鍵點也是重難點。老師整堂課也就是定位在讓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韋恩圖,通過現場交流、師生辯論、事實確認來引發認知衝突,進而讓學生經歷探究並獲得體驗,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認知水平,整堂課學生學得都比較自然和輕鬆,教學目標達成度較理想。

集合思想的重要表現形式是韋恩圖。教師在教學中並未直接教學,而是採用主動探究的形式,在學生一次一次排列調整的活動過程中,韋恩圖的模型漸漸浮現。林老師在此過程中起了適當的點拔作用。學生經歷了韋恩圖產生的過程中初步理解了對韋恩圖的認識過程,引導學生用各種方法計算總人數。通過這樣的設計,讓學生經歷韋恩圖的產生過程,並充分感知和體驗韋恩圖的作用,把具體問題上升到抽象,找到解決問題的捷徑,而且整個過程不斷有思維的碰撞,環環相扣,紮實有效,使教學目標真正落到了實處。探討之處:在設計一個活動時,沒有想到:體現了什麼數學思想,怎樣才能把數學思想活動起來,而不是停留在形式上、表面上。

總之,數學課不僅是讓學生學數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欣賞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從欣賞和體驗中去感悟數學道理、培養數學素養。本節課學生在學習活動的參與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斷創新,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與成功。

三年級下數學廣角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會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培養學生觀察、比較的能力及操作、表達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建立分數概念的過程,體驗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去尋求分數,能自己往下寫分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成功感。

教學重、難點:認識幾分之一的分數;初步建立幾分之一分數的概念。

教學用具:各類卡片圖,各類摺紙。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T:小朋友們,我們都知道在奧運賽場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員,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學校里老師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來教育我們,你也想做一個公平、公正的裁判員、小法官和小老師嗎?(想!)那老師就來考考你們。

出示:小華、小麗兩個小朋友。

a:出示6個大蘋果,怎樣公平、公正來分一分。(要求學生說出“平均分成兩份”,學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樣公平、公正來分一分。(“平均分成兩份”,學生分。)

c:出示兩個漢堡,又該怎樣來分?(齊分,學生上去分。)

(小結:我們都把它們進行了“平均分”板書。)

d:出示一個大餅,你能公平公正地來分一分嗎?你能用我們已經學過的數來表示嗎?

揭題:我們要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它叫做“分數”(板書)

(二)探究新知,不斷摸索:

1.認識。

T:剛纔我們把一個大餅通過平均分分成了兩份,其中的一份我們就可以用一個分數來表示,這個分數就是“”。那“”怎麼來書寫呢?跟着老師一起寫(學生舉起手指一起寫),先寫“──”表示平均分,再寫2表示把大餅平均分成了2份,再寫1表示其中的一份,讀作二分之一(齊讀“”兩遍,並舉起手跟老師一起邊演示邊說:把大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師拿起分好的大餅:左邊這一份是整個大餅的,那右邊這一份呢?(齊說:)

同桌活動:從信封中拿出各種摺紙,你能折一折這些圖形的嗎?(請學生交流,注意語言的表達。)

T:老師也忍不住想來折一折了(拿起一個正方形的摺紙,隨便一折,將它剪下,舉起一塊說是“”。)(學生反對,強調沒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數來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沒有碰到過的例子?(學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個分數,把這個分數折出來,畫出來。

請學生同桌合作,利用摺紙,折出自己想出的一個分數,用畫陰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並請畫得最快的幾個小朋友將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寫上你所表示的分數。(教師選取部分,一起評價,並說說這個分數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學生語言的表達)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1.一口氣來說一說:

2.用手勢來判一判:

3.根據分數在圖中塗陰影,仔細觀察,比較一下這些分數的大小:

4.它是一個長方形,把它這樣對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塊上塗上顏色,你知道每種顏色是整體的幾分之一嗎?

(四)總結反思,拓展昇華:

1.今天,你收穫了多少,能一起來分享嗎?

2.課外,請你再去折一折,你還能折出多少分數來?

3.你還想知道些什麼?

三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廣角評課稿 篇四

馮老師在教學本節課時,以直觀的操作活動爲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資源,爲學生創設了獨立思考、自我體驗、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情境,教學過程民主、平等、寬鬆、愉快。本節課條理清楚,層次分明,我認爲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亮點:

1、充分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

教師大膽改編教材,將我國地圖引入課堂,一步步找到山西、陽泉、郊區的行政區劃圖,然後從地圖的着色問題入手展開研究活動,讓學生感覺到了製作地圖也要用到數學知識,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2、以學生爲主體,注重學生自主探究。

整節課,教師帶領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給了學生充分的探究時間,交流時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這些都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3、注重活動前的指導,對活動預設充分。

在出示活動要求後,讓學生自己說說塗色時注意什麼,學生互相補充,明確了要求,審題能力得到了提高。由於教師預設到塗色時間比較長,因此明確活動要求後激勵學生比比誰塗得快。學生躍躍欲試,加快了活動速度。在展示作品時教師故意出示重複和遺漏的作品,引導學生分析,讓學生真正感知到有序思考的好處。

4、培養學生多角度思維。

教師在學生活動後的質疑引發學生的思考:想不想知道怎樣很快找到所有塗法兒不重複不遺漏呢?教師介紹了兩種方法,定位法、交換法,學生在有了前面活動的基礎,理解起來相對容易了,

5、教具準備充分,便於直觀操作觀察,可見備課的用心。

三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廣角評課稿 篇五

曹老師上的內容是三年級上冊數學廣角中的搭配問題,結合聽課的實際情況,談一下自己的幾點感受:

1、曹老師先從親自和每位小朋友握手的實際情境中,導出握手中存在着搭配的問題,爲了保證能做到和每位小朋友握手,從而引出搭配的有序性,做到不重複,不遺漏。課堂的一開始,老師就切入到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親密接觸後,引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在解決搭配問題中,老師做到了抓住中心:“有序性,不遺漏,不重複”。

2、課堂設計巧妙,在早餐搭配中,先出示2種飲料,3種點心,學生動手操作後得出結論2×3=6種搭配方法,緊接着老師說如果再增加1種飲料後,會出現什麼樣的搭配情況?學生思考總結3×3=6種搭配方法,再反過來,如果增加的是1種點心呢?會是什麼樣的搭配情況,學生思維發生高漲,然後對兩種情況發生對比,從而總結出搭配中的算法。這樣的設計,體現的數學思維的遞進性,師生之間發生思維的碰撞,達到課堂的高潮。

3、體現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方法的多樣性。學生過生日,讓學生動手搭配衣服,在搭配中存在着符號的多樣性,有用三角形的、正方形的,還有用天地、花草等方式搭配的。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探究,方法靈活多樣。

幾點不成熟的想法:

1、學生在學習和理解2×3=6的時候,可不可直接出示一幅圖片,用連線法直接出示,1件上裝配3件下裝,2件上裝就有6種搭配法。這樣是不是更直觀一些,沒必要大費周折。

2、曹老師的語言很清晰,吐詞清楚,學生在動手操作完搭配後,可以用投影儀把學生的效果圖展示出來,用圖形結合的方法演示,效果可能會好些。

三年級下冊數學廣角教案 篇六

教學目的: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幾倍”與“幾個幾”的聯繫。

2.培養學生觀察、推理、遷移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善於動腦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創新的意識。

4、對學生進行愛護花草樹木的教育

教學重點:進一步感知除法的意義,感悟乘、除法之間的內在聯繫。

教學難點:會用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教具準備:圓片、小棒、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設計問題情境,引入新課

出示:2只白羊和6只小兔

教師:我們學習過比較兩個量多少的知識,誰能根據這幅圖說一句話?(小兔比白羊多4只;白羊比小兔少4只。)

教師:同學們說得很好,我也說一句,小兔的只數是白羊的3倍。他們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

(在學生感到迷惘時,揭示今天的學習內容。板書:倍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1)動手操作。(指名學生上臺擺。)

第一行擺:

第二行擺:2個3根(教師只說2個3根,讓學生思考2個3應怎樣擺。)

(2)教師揭示倍的含義,指着學生擺的兩行小棒小結:第一行擺了3根小棒爲一份,第二行擺了2個3根是2份,我們就說,6裏面有2個3,6是3的2倍。

(3)教師在第二行添上3根小棒,問:第二行裏有幾個3根?第二行的小棒數是第一行的幾倍呢?

讓同桌學生兩個互相說一說,然後指名說。再添上3根呢?

(4)擺一擺,說一說。8是4的幾倍?8是1的幾倍?

2.教學例2。

(1)教師擺。

第一行擺:2片楓葉

第二行擺:4片葉子

問:第二排是第一排的幾倍?你是怎樣知道的?怎樣挪動第二排的樹葉就可以一眼看出兩排樹葉之間的關係?擺一擺。你發現了什麼?(把4片葉子每2片分一份,可以分兩份)用除法怎樣表示?

板書:第二行的個數是第一行的___倍。

4÷2=

教師提問:你能將空填完整嗎?第二行要怎樣擺,才能清楚地看出是第一行的2倍呢?

(2)教師擺第三排葉子

問:第三排是第二排的幾倍?你是怎樣知道的?怎樣挪動第三排的樹葉就可以一眼看出兩排樹葉之間的關係?擺一擺。你發現了什麼?(把12片葉子每4片分一份,可以分三份)用除法怎樣表示?

板書:第三行的個數是第二行的___倍。

12÷4=

3.新課小結:這節課你都知道了什麼?一個數裏面有幾個另一個數,我們就說這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4.課堂活動

(1)學生自己畫示意圖,並完成填空。

(2)讓學生說說,爲什麼紅花的朵數是黃花的5倍呢?

三、鞏固練習

1.課堂活動2題。

擺一擺,說一說。

2.口答

12裏面有()個6,12是6的()倍。

42裏面有()個7,42是7的()倍。

25裏面有()個5,25是5的()倍。

18裏面有()個3,18是3的()倍。

21裏面有()個3,21是3的()倍。

30裏面有()個5,30是5的()倍。

三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廣角評課稿 篇七

觀課主題

小組合作的組織與實施

主要亮點

課堂先後看到了3次小組合作,其中2次同桌互相說一說,1次4人小組討論。同桌互相說一說分別安排的“用不是()是()說話”和“根據提示推理後給幾個羊羊排隊”。這兩次互相說一說效果較好。出示例題和合作要求後,安排了4人小組討論“確定他們3人各拿的什麼書”。這一次4人小組合作學生討論的很熱鬧,氣氛較熱烈。總得來看,小組合作的時機和形式安排得比較恰當,實施的也比較順暢。

另外:開課時安排的“猜一猜”遊戲活動比較巧妙,對引入新課,激發興趣起到較好的作用;鞏固練習的“闖關”遊戲層層遞進,形式和題目設計也有新意,且第三關的變式拓展設計較好。

存在的不足

1、4人小組合作學習比較程式化。體現在:“學習要求”程式化,與具體教學內容和具體目標達成契合度不夠;學生獨立思考沒有,一出示提示就開始“熱鬧”的說;全班交流不夠,對於綜合排除法、列表法、連線法推理過程交流不夠,有條理的闡述推理過程不夠,基本是老師問學生答很簡單的說了一下推理過程,但花了比較多的時間在進行“兩種情況、三種情況”如何推理的理論總結並讀記。

2、推理過程關注不夠。在例題教學時,推理過程的體驗和交流顯得不夠,思考過程清晰而有條理顯得欠缺。

3、在導入新課揭示課題後出示了一組“生活中的推理”,顯得不是很順暢。

策略建議

例1出示後讓學生讀題後梳理信息並提煉關鍵信息,摘錄關鍵信息,然後分組想、猜、說甚至3人分角色演一演去解決問題,之後給足時間學生交流。在交流時適時引導學生有條理的表述自己的推理過程及推理的方式(連線、列表、綜合排除法),以讓學生充分體驗、經歷推理的過程。

“生活中的推理”放在開課前進行,然後進行“猜一猜”的遊戲,接着揭示學習內容、引出例題,可能會順應學生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