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三年級下冊數學廣角教案精品多篇

三年級下冊數學廣角教案精品多篇

三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廣角評課稿 篇一

作爲一名英語老師,我今天去聽了王矛老師執教的四年級上冊數學廣角《合理安排》一課。運用統籌思想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學習,讓學生學會如何合理安排時間,從而懂得珍惜時間。在這次聽課的過程中有許多深刻的感受。在教學中,王老師把學生置於學習的主體位置,從學生課前發表格入手,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合理安排的活動都是把學生做爲解決問題的主人在設計,並且由於數學知識點的`教學並不象常規的數學課,只當自己是學生的朋友,合作者,一起去解決問題,一起去感悟合理安排的策略。我認爲在把握這一價值取向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更好地把握如下兩個關係:

1、“活動”與“教學”的關係。

這節課通過4個活動:王老師的課前準備、燒水沏茶招待客人、殺魚洗魚淘米燒飯燒魚、感冒時找水拿藥吃藥,不斷地提高學生在面對具體問題時,該如何通過統籌安排的策略解決問題,從而完成教學任務。通過這節課,我更清楚地認識到新課標下的數學課,“活動味”與“數學味”是緊密相關聯的。數學教師應當創設更多讓學生感興趣的活動,追求讓學生樂而忘返的學習情境。這過程也讓我深深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我的英語課堂經常就會忽略了聯繫實際,孩子們只會離開現實,不會應用到現實中。

2、“點”和“面”的關係。

“點”指的是個別學生,“面”指的是整體學生。在整體課觀察下來,明顯的感覺到學生實際上是非常喜歡這個話題的。可見,“接地氣的”課堂永遠是我們教師追求的目標。但是漸漸的課堂上有些孩子就注意力不集中了,原因就在於老師只照顧到個別學生,比如一節課上一個學生可以發言五次,而有二十幾個孩子一次發言機會也沒有。我們知道,課堂上會表現的通常就是“尖子生”,他們可能在課前就已經熟知這些內容,或者上課一會兒後就能完全掌握。但是這些班級中的小個別孩子並不能夠代表整個班級,特別是“後進生”。我從頭到尾都特別想聽聽“後進生”的意見和想法,但是很可惜沒有如願。真心地希望以後多聽聽“後進生”的聲音。

我們真正地“以人爲本”,真正地、全方位欣賞自己的學生,積極的鼓勵、評價學生,讓學生都想去體驗成功的快樂。英語課和數學課也是有共通的地方,我們都需要紮實地把內容教給學生,儘量做到每一個學生都吃透內容。總之:教育之路,任重道遠。

三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廣角評課稿 篇二

馮老師在教學本節課時,以直觀的操作活動爲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資源,爲學生創設了獨立思考、自我體驗、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情境,教學過程民主、平等、寬鬆、愉快。本節課條理清楚,層次分明,我認爲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亮點:

1、充分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

教師大膽改編教材,將我國地圖引入課堂,一步步找到山西、陽泉、郊區的行政區劃圖,然後從地圖的着色問題入手展開研究活動,讓學生感覺到了製作地圖也要用到數學知識,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2、以學生爲主體,注重學生自主探究。

整節課,教師帶領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給了學生充分的探究時間,交流時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這些都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3、注重活動前的指導,對活動預設充分。

在出示活動要求後,讓學生自己說說塗色時注意什麼,學生互相補充,明確了要求,審題能力得到了提高。由於教師預設到塗色時間比較長,因此明確活動要求後激勵學生比比誰塗得快。學生躍躍欲試,加快了活動速度。在展示作品時教師故意出示重複和遺漏的作品,引導學生分析,讓學生真正感知到有序思考的好處。

4、培養學生多角度思維。

教師在學生活動後的質疑引發學生的思考:想不想知道怎樣很快找到所有塗法兒不重複不遺漏呢?教師介紹了兩種方法,定位法、交換法,學生在有了前面活動的基礎,理解起來相對容易了,

5、教具準備充分,便於直觀操作觀察,可見備課的用心。

三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廣角評課稿 篇三

《集合問題》是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第一課時的內容,這個內容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本節課涉及到一種最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集合思想。集合問題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這裏由於學生初次接觸,對他們來說既是一個認知的跨越,也是一個思維的跨越。因此從教學內容到課型的特點,都是對教師的挑戰。下面我從教學效果這一角度談一談我對這節課的看法:

一節課,教學效果的優劣最終落腳點都要落到學生身上。從本節課的整個課堂教學來看, 老師在教學目標的定位上、對教材的處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落實新課標理念等方面都有成功之處。在教學中,林老師爲學生創設了具有啓發性的教學情境,大膽放手,使學生在實踐、探索與交流的數學活動過程中,經歷集合圖產生的過程,讓學生在體驗和建構中理解集合圖的本質,突破教學的難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根據國小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本節課只要讓學生初步體會集合思想,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進一步體會集合思想即可。要想真正理解集合圖的意義,必須經歷集合圖的建構過程,即集合圖是怎樣產生的,這是本節課的關鍵點也是重難點。老師整堂課也就是定位在讓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韋恩圖,通過現場交流、師生辯論、事實確認來引發認知衝突,進而讓學生經歷探究並獲得體驗,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認知水平,整堂課學生學得都比較自然和輕鬆,教學目標達成度較理想。

集合思想的重要表現形式是韋恩圖。教師在教學中並未直接教學,而是採用主動探究的形式,在學生一次一次排列調整的活動過程中,韋恩圖的模型漸漸浮現。林老師在此過程中起了適當的點拔作用。學生經歷了韋恩圖產生的過程中初步理解了對韋恩圖的認識過程,引導學生用各種方法計算總人數。通過這樣的設計,讓學生經歷韋恩圖的產生過程,並充分感知和體驗韋恩圖的作用,把具體問題上升到抽象,找到解決問題的捷徑,而且整個過程不斷有思維的碰撞,環環相扣,紮實有效,使教學目標真正落到了實處。探討之處:在設計一個活動時,沒有想到:體現了什麼數學思想,怎樣才能把數學思想活動起來,而不是停留在形式上、表面上。

總之,數學課不僅是讓學生學數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欣賞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從欣賞和體驗中去感悟數學道理、培養數學素養。本節課學生在學習活動的參與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斷創新,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與成功。

三年級下冊數學廣角教案 篇四

教學內容: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九單元P108例1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用“韋恩圖”解決重疊問題的價值,掌握用“韋恩圖”解決一些簡單的重疊問題題目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進一步滲透集合的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選擇解決問題策略的重要性,養成善於思考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理解集合圖的各部分意義及解決簡單問題的計算方法。

教具、學具:課件、帶有學生姓名的小貼片。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導入新課

師:出示下面統計表

師:朝陽國小三(1)班選出8人蔘加學校的語文活動小組,又選出9人蔘加數學活動小組。參加兩個小組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8+9=17人,

師:同意嗎?一定嗎?

生:齊說同意、一定。

師:出示圖1集合圈,

語文組 數學組

師:你能把參加語文組和數學組人的姓名圖片貼在下面兩個圈裏嗎?

師:相機出示帶有17個同學姓名的圖片。

【評析:尊重學生的認知基礎,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找準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新知的銜接點,爲新知的學習巧搭“腳手架”,也使問題的引出順理成章。】

二、探究新知

1、問題的引出

師:出示例題中的統計表

師:仔細觀察這張表格提供的信息與前面的表格提供的信息有什麼不同?

生:有幾個同學重複了。

生:有三個同學既參加參加了語文小組又參加了數學小組。

師:剛纔這位同學說“重複”是什麼意思?

生:重複,就是一個人參加了兩項活動。

師:在實際生活中你們遇到過這種情況了嗎?

生:遇到過,比如我既參加了象棋小組又參加了繪畫小組。

生:我參加了三個興趣組。

師:如果還用兩個圈來表示參加語文組和數學組的人數你認爲下面那幅圖能代表你們的意思?

生:圖2。因爲圖2有重複的部分。

師:只能用圖2來表示來表示重複的關係嗎?

生:兩個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交叉在一起也行。

師:誰來說說重複的部分是什麼意思?

生:重複部分就是兩項活動都參加人。

師:同意嗎?

生:同意。

師:參加語文組的有幾個人?參加數學組的呢?

生:語文組有8人,數學組有9人。

師:根據表中提供的信息,你覺得用哪副圖來表示參加兩個小組人數之間的關係比較合適?請同學們貼一貼。

【評析:把學生探究“集合圖”的過程,變爲教師直接給出兩幅“集合圖”,並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兩個集合圖所表示的實際意義,同時又拓展了學生對集合圖的認知,爲建構抽象的數學模型搭建了平臺,也體現了基於學生認知基礎出發的教學理念。】

2、交流彙報

師:展示學生的作品並強調不管圓圈中學生姓名怎麼放,但這三個重複的同學都放在重疊的部分上。

師:怎樣計算參加兩個小組的人數一共有多少人?

生:一共是14人,我是數出來的。

生:8+9=17 17-3=14

師:第一個表格爲什麼直接用8+9=17就算出參加兩個小組的人數,而這一次8+9後還要再減去3呢?

生:因爲如果還是17的話就把楊明、李芳、劉雲多算了一次,因此要減去3。

生:第一個表格沒有重複參加的,第二個表格有重複參加的。

師:不管用數的方法還是用算式計算都要注意什麼?

生:不能把重複的三個人多算了一次。

【評析:在展示學生的作品時,對圓圈中學生的姓名位置不同的貼放,教師引導學生及時歸納、小結,這既能讓學生體會出集合圖本身各部分之間所存在的關係又能讓學生直觀地感知各個數據與集合圖之間的關係。同時讓學生反思、比較由前後兩個表格所出現的不同的計算方法,這既溝通了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新知間的聯繫,又彰顯出解決新問題的關鍵點。】

3、明確“韋恩圖”各部分表示的意思,感受其的價值。

師:剛纔我們通過數一數,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參加兩個小組的人數。現在誰來說說這個集合圖有幾部分組成?每部分各表示什麼意思?

生:三部分,左邊一小部分表示只參加語文組的人數,中間一部分表示兩個小組都參加的人數,右邊一小部分表示只參加數學組的人數。

師:相機在集合圖上標示出“只參加語文組”、“既參加語文組又參加數學組”、“只參加數學組”的。字樣。

師:簡單介紹“韋恩圖”來歷。

師:在實際生活中,往往提供的信息不會像表格中那樣的。

師:相機把例題呈現在統計表中的學生姓名打亂。

師:如果給的是現在這樣的信息,你覺得“韋恩圖”和文字所提供給的信息,哪一個更能清晰地表示出只參加“語文人的”、“只參加數學的”、“兩項都參加的”這三者中間的關係呢?

生:用“韋恩圖”來表示。

師:用“韋恩圖”不僅能清晰的表示出各部分之間的關係,還便於我們計算。

師:你認爲在什麼樣情況下使用“韋恩圖”來解決問題呢?

生:有重複關係的,

師:相機板示課題:數學廣角——重疊問題。

【評析:讓學生表述“韋恩圖”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給了學生一個完整的認知,同時使學生對“韋恩圖”中的認知更趨於明朗化。而把例題中提供的信息打亂,讓學生在反思中比較,就爲學生體會“韋恩圖”的價值提供了更具有說服力的素材。】

三、鞏固應用,落實“雙基”

1、教材p110練習二十四第1題

2、教材P110練習二十四第2題

四、拓展延伸,發展能力

師:改動教材例題中提供的信息方式爲:三(1)班由8人蔘加語文活動小組,有9人蔘加數學活動小組,參加兩個小組的一共有多少人?

師:請同學讀題,並與原例題進行比較

師:請同學拿出第二組供貼圖用的學具片

師:結合生活實際,展開想象,在教師提供的集合圈中擺一擺,之後再在小組裏交流一下,並算出每一種情況下,參加兩個小組的人數共多少人?

交流回報:

生:8+9=17人,我是把兩個圓圈分開擺的

生:8+9=17人 17-2=15,我是把兩個圓圈交叉在一起的,並且交叉的部分是2人。

生:參加兩個小組的一共只有9人,我是把參加語文組的人數全部圈在數學組裏面的。

師:結合學生的口述,相機展示學生的作品

師:重點引導學生交流結果是9人的集合圖各部分之間的關係。

師:爲什麼同樣是8人蔘加語文組、9人蔘加數學組結果會出現不同的情況呢?

生:因爲上一道題告訴我們有幾人重複的,而這道題沒有告訴有幾人重複的,結果就有幾種可能性。

生:這個題目沒有前面兩個題目講的清楚,不知道會有什麼情況。

師:也就是說這道題沒有確定語文組和數學組之間的具體關係。

師:那你認爲做這樣的題目首先要注意什麼?

生:搞清重複的人數。

生:在畫圖時要確定相交的部分應該是幾人。

生:考慮問題要全面些。

師:通過剛纔我們解決的這個題目,比較一下結果,你有什麼發現?

生:重複的部分越多,參加兩項活動的人數就越少。

生:要想參加兩項活動的人數多最好互不交叉。

生:當參加兩項活動的人數最少時,這個數就是其中一個較大的數。

師:配合學生的講解,相機用課件動態演示兩個集合圖變化的過程。

五、全課總結

師生交流:這節課我們解決了什麼問題?在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用到了什麼策

略?這一策略以前你用過嗎?

三年級下冊數學廣角教案 篇五

教學內容:

分數的初步認識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在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說一說、估一估一系列活動中,理解分數的意義,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分數。

2、能力目標:通過小組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使之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理解分數的意義,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分數。

難點:理解分數的實際意義。

教學過程:

(一)情境談話,導入新課。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農曆八月十五是什麼節日嗎?(中秋節)中秋節有什麼習俗呢?(賞月、吃月餅)(課件)同學們愛吃月餅嗎?(愛)

師:這裏有4塊月餅,怎樣分給兩個小朋友才公平呢?(課件)

生:一人分2塊,這樣才公平。

師:數學上把“公平、一樣多”叫做“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師:如果有兩塊月餅,又該怎麼分呢?(課件)

生:每人分一塊。

師:現在月餅只有一塊(課件),還能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嗎?

生:能。(師板書: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課件演示分的過程)

師:每人分得多少呢?(半塊);半塊用哪個數表示呢?用我們學過的數能不能表示出來呢?(不能,學生猜測1/2)師:對!就是 1/2,(課件出示1/2),誰知道1/2是個什麼數?

生:分數

師:對!今天我們就來初步認識這個新朋友——分數。(板書:分數的初步認識)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經歷由整數到分數的過程,着眼一個“探”字,抓住新舊知識間的連接點,知道學習“分數”的必要性。】

(二)動手操作,探索交流。

1、認識1/2

師:誰能結合剛纔分月餅的過程說一說1/2表示什麼意思?

(引導學生說出: 表示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板書: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師:指名學生再次說說1/2的意思

師:(師指另一份月餅)那這一份呢?(讓學生明白另一份也是這個月餅的1/2) 師:現在同桌相互說說1/2的意思。

師:1/2怎麼寫呢?(伸出手指和老師一起寫:先寫一短橫—,表示平均分;再寫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了兩份;最後寫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

師:1/2怎麼讀呢?(生讀一遍,再書空寫一遍。)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初步感知分數“1/2”的含義,學會分數的讀法和寫法。】

2、理解1/2

(1)體會分數的實際意義

師:大家想想,半塊月餅可以是 1/2,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可以是這樣分的?

生:一個蘋果、一個蛋糕……(用生活實例完整地說一說1/2所表示的具體含義)

【設計意圖: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2)、動手摺一折

師:其實,我們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片上也都藏着 1/2,想不想把它找出來?

請看要求(課件出示:先折一折,再把它的 1/2塗上顏色)

生:動手操作,動口說含義。

師:(巡視指導),做完的同學同桌互相小聲說說,你是怎樣得到這張紙的 1/2 的?(學生把自己的作品貼在黑板上)

生1:我把這張正方形紙片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1/2。

生2:我把這張長方形紙片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 1/2。

生3:我把這張圓形紙片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1/2。

師:追問,這些圖形各不相同,爲什麼都可以表示出1/2?

生:都是把這些圖形平均分成兩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 。

師:對!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就是它的1/2 。

【設計意圖:主要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發展自己,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進一步認識 1/2,豐富1/2的表象。着眼一個“動”字。通過有意識的追問,使學生感受到: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就是它的1/2。】

3、判斷1/2,引出1/4

師:老師也折了幾種圖形,塗色部分是不是它們的1/2呢?請大家用手勢判斷“對”或“錯”,看誰反應快!(課件出示:) 生1:第一個對,因爲它是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就是它的 1/2。

生2:第二個錯,因爲它不是平均分。

生3:第三個不是1/2,應該是1/4。

【設計意圖:通過判斷練習,進一步明白1/2的含義,同時巧妙的引出了】

4、探索 1/4

(1)、認識1/4

師:誰來說說1/4表示什麼意思?

生:表示把一個三角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是它的 1/4。

師:誰會寫 1/4?

生:一生上臺板演,全班書空。

(2)、探索1/4

小組活動:折出一張正方形紙的1/4並塗一塗。

師:小組先討論一下不同的折法,然後再動手,比一比哪一組的方法又多又好。

小組合作,小組交流,小組自願將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和全班交流。

同桌互相說說1/4表示什麼意思?

師:追問:這些圖形都相同,折法不同,爲什麼每份都能用1/4來表示?

生:都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都是它的 1/4。

師:很正確!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是它的 1/4。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理解 1/2的基礎上,自然的掌握1/4的含義,並通過觀察、比較明白:相同的圖形,雖然折法不同,但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用表示 1/4,進一步明確分數的含義。】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來!睜大雙眼到生活中看一看。

1、看:下面的畫面讓你聯想到幾分之一?(課件)

2、播放:多美滋1+1奶粉廣告。

東東把一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一看來了八人,剛解決這個問題,又來了第九個人。

看廣告讓你能聯想到幾分之一?

生:能想到1/4。

從哪個畫面中聯想到1/8?

生:第一幅畫面,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8

從哪個面畫中聯想到的1/8?

生:第三、四畫面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2

這裏的1/2是整個蛋糕的1/2嗎?

生:不是,是小男孩手上蛋糕的1/2

生:1/9

如果開始就有9個人,平均分成9份,每人就得到這塊蛋糕的?

(四)迴歸生活、全課總結。

其實,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分數,只要同學們善於觀察就能發現它們。下面就讓我們在歌聲中結束今天的內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