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新版高中地理會考知識點(精品多篇)

新版高中地理會考知識點(精品多篇)

地理必背知識點 篇一

1、對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氣溫降低;②大氣對流運動(12km)顯著;③天氣複雜多變。

2、平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溫度升高;②大氣平穩,以水準運動爲主,有利於高空飛行。

3、大氣的熱力過程:太陽輻射--地面增溫--地面輻射--大氣增溫--大氣(逆)輻射--大氣保溫

4、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陽輻射(光照)與天氣、地勢關係:晴朗的天氣、地勢高空氣稀薄,光照越強;

我國太陽能的分佈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氣的保溫效應: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並通過大氣逆輻射把熱量還給地面。

7、氣溫與天氣:白天多雲,氣溫不高(雲層反射作用強);夜晚多雲,氣溫較高(大氣逆輻射強)。

8、氣溫的垂直分佈:對流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

9、氣溫的水準分佈:①緯度分佈:緯度越高,氣溫越低,我國熱量最豐富的地區:海南島

②海陸分佈:夏季陸地>海洋,冬季海洋>陸地;

③氣溫高的地方,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反之,氣溫低的地方,等溫線向低緯凸出。

10、氣溫年較差:①影響因素:海陸熱力性質;地表植被水分狀況;雲雨多少。

②變化規律:內陸>沿海,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陰天。

11、地球自西向東轉,北極上空看是逆時針轉,南極上空看是順時針轉

12、地表自轉線速度自赤道向兩級遞減至零;

13、除南北極點外,地表任一點的自轉角速度都相等,爲15°/h;

14、北半球觀察北極星的仰角大小即爲當地的緯度大小;南半球看不到北極星;

15、在地球公轉運動中,近日點(1月初)公轉線速度和角速度達值,遠日點(7月初)公轉線速度和角速度達最小值;

16、如果黃赤交角變大,則熱帶範圍變大,寒帶範圍變大,溫帶範圍變小;

17、夏至日太陽直射北迴歸線;冬至日直射南迴歸線;春秋分直射赤道;

18、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做迴歸運動,約每天移動0.26°,每月移動8°;

19、晨昏線的判讀:

沿地球自轉方向,由夜半球進入晝半球經過的線爲晨線,由晝半球進入夜半球經過的線爲昏線;

在側視圖中,左夜爲晨,右夜爲昏;

在晨昏線上的點,如果地方時<12時,則該點所在線爲晨線,如果地方時>12時,則該點所在線爲昏線;

20、太陽高度判斷:

晝半球中太陽高度>0,

夜半球中太陽高度<0,

晨昏線上太陽高度=0;

21、在光照圖中,晨線與赤道相交的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爲6時,昏線與赤道相交的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爲18時;

22、在光照圖中,晨昏線上緯度點(即轉折點)所在經線地方時要麼爲0時或24時,要麼爲12時;

如果該轉折點所在緯線剛好出現極晝,則過該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爲0時或24時,如果該轉折點所在緯線剛好出現極夜,則過該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爲12時;

⑴南極發現有豐富煤炭(北極地區埋藏豐富石油),說明:

南極(北極)地區曾經位於溫暖溼潤地區,森林茂密,後經大陸漂移至此,這是板塊構造學說的有力佐證。

⑵剛果盆地的形成原因:

剛果盆地原來是內陸湖,後經地殼擡升,河流下切,湖水外瀉而成。

⑶死海(貝加爾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內力作用----斷裂陷落

⑷北美五大淡水湖(歐洲峽灣地形、湖泊)成因: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⑸廬山(華山、泰山)的形成:斷塊山地

⑹七大洲地形特色:

亞洲:①地形複雜多樣,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積廣;

②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佈在河流的中下游;

非洲:①地形以高原爲主,地面地伏不大;

②東部縱貫着巨大的東非裂谷帶;

③地勢特點:東南高,西北低

歐洲:①歐洲地形以山地、平原爲主,平原面積廣大,佔總面積2/3;

②地勢低平,爲世界地勢最低一洲(300m),地勢南北高,中部低;

③冰川地形廣佈

北美洲:①地勢東西高,中部低;

②南北縱列三大地形區,西部是山地,東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

③冰川地形在大陸北半部廣佈

南美洲:①西部爲南北縱貫的安第斯山脈;

②東部爲平原、高原相間排列

大洋洲:①地勢低平。地表起伏和緩;

②地形爲南北三個縱列帶,東部爲山地,中部爲平原,西部爲高地

南極洲:①世界上平均海拔一洲(2350m);

②大陸冰川廣佈,冰層平均厚度達2000米,冰層以下地形多樣

⑺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嚴重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山區面積廣大,岩石破碎,風化嚴重;②乾溼季分明、暴雨集中;

高中地理會考知識點總結 篇二

一、牢固基礎——“善記”

每年的地理會考考試說明中都會清晰提出對識記能力的考查,這就要求孩子們能夠達到“善記”

地理知識點繁多,沒有頭緒是不可能考好的。雖然現在的會考重在考察孩子的能力,但能力是建立在紮實的基礎之上的,不可能脫離知識去談能力的。

因而在複習中必定要了解地理中的基本概念、原理、規律,瞭解重難點(如經緯線、重點國家、我國地形圖、我國政區圖等),抓主幹知識,綱舉目張,以幹帶枝,重在貫通,只有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如:自然地理部分要 在“懂”字上下功夫,一通百通。人文地理要“精”,用簡單的幾句話瞭解並記住關鍵知識點等。

特別要注意以下幾點:

1、辯析概念,做到所答對所問

地理中有許多概念,有些同學不注重區分熟記,往往考試時混淆而丟分。在複習進程中應有意識地將一些近似的概念進行比較,弄懂其內在和外延,在考試時纔不會答非所問。如地形、地勢、地貌之間的關聯及差異。

2、要重視區域地理的基礎

(1)準確判斷地理事物,學會區域空間定位方法,要記住一些重要的經緯線穿過的地理事物,如重要國家、省份、城市、港口、交通線、礦業基地、旅遊等。

(2)用地圖輔助進行區域地理的複習。由於地理科學涉及的知識範圍非常廣,所以用地圖來鞏固地理知識的學習方法已經爲學生所重視的方法之一。親手畫一畫,不要註記,在畫圖及複習的過程中,瞭解地圖的內容,把重點要記住的地圖,例如中國地理的中國地形、政區,各大自然區圖等用空白方式邊溫習、邊畫。這對應該掌握的知識,熟練運用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

(3)形成能夠剖析區域地理特點的知識結構。

(4)注重區域之間差異的比較,重點突出可持續發展觀點在區域發展中的應用。

3、熟記原理,鍛鍊解題思路

地理是一門“講理”的學科,明晰原理、掌握規律,解好地理題就入了門。因而要仔細瞭解地理重要的原理、規律。答題時不能就事論事,關健是掌握解題思路。

4、查漏補缺

根據“木桶原理”,一個人最終掌握多少知識、是否系統化地掌握、應用時效益怎麼樣,取決於知識結構中最薄弱的部分。

怎麼加強薄弱環節,使自已的基礎知識、能力以及思路更完善呢?這就需要查缺補漏,它可以加強各知識點間的關聯,在提取信息時會能夠更加迅速準確。

在複習中,找出平常做過的練習題和試卷,把學習過程中出錯的習題再次進行剖析,看看當初自已知識上存在的缺漏及錯誤,是否已經完全查補,自已對知識點是否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掌握,把發現的新的知識關聯也融匯到其知識系統之中,最終做到完善成體系,提高思維能力和綜合分析的能力。

二、把握知識——“善思”

思考是複習的靈魂,怎樣才能做到“善思”呢?

1、始終保持問題意識

要讓自已經常保持着問題意識,使大腦處於思維狀態,對所學的知識要經常去問“爲什麼”和“怎麼樣”。然後把爲什麼和怎麼樣有機的關聯在一起。

2、理清知識結構

整理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利用知識之間的因果框架圖,也可以利用畫“思維導圖”的方式(以某知識爲起點、在頭腦中聯想與其關聯的各個知識點及其樹枝狀結構)。

在複習中要經常性地自畫簡圖,促進思維導圖系統的完善。通過簡圖,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點——圖形鏈,經過這樣加工後的知識體系,往往能起到一個提綱的效果,使許多相關知識點能通過這一框架,找到知識之間的結合點,從而形成日趨完善的知識系統。

三、解決疑難——“善問”

1、問自已,學會獨立思考

學習的主人是自己,碰到疑難問題,首先要問自已,想想解出當前問題需要哪些背景知識,知識之間的邏輯結構是怎樣的,過去有沒有見到過類似問題,生活中是否有值得借鑑的經驗等。

2、問同學,學會合作學習

當問題自已實在無法解決時,如果時間和精力都允許,先要選擇與同學討論,因爲彼此的知識和經驗是相似的。

3、問老師,學會使用資源

充分藉助老師這個‘學習資源’,有利於把握知識本質,讓自已在複習中少走彎路。 疑難問題得到解決後,要把這些問題記下來,日後還要時常複習,以便長時間保持這些學習效果。“錯題集” 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四、提升能力——“善用”

1、善於使用不同形式表達地理信息

文字和圖表是地理信息最主要的兩種表達形式。 讀文字信息時,要善於劃出“關鍵詞語”,通過關鍵詞語理解題目條件和題目要求。歷屆會考都非常注重對學生圖形知識的考查。複習階段要加強地圖的學習,重視地圖、圖表、圖文之間的有機聯繫和轉化,努力提高讀圖、識圖、填圖、用圖和析圖的能力。

平時複習時,要善於觀察各種圖表上有哪些基本要素,掌握閱讀各類圖表的基本方法。 讀圖要注意以下要領:(1)先讀圖名,確定知識範圍

(2) 細辯圖例和註記、發現圖像信息

(3)看圖像特徵,尋找標誌數據(注意輔圖),如可通過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形象特徵來認識其分佈

(4)相互聯繫,全面綜合分析、判斷

(5) 讀圖時要注意突破思維定勢。

2、理論聯繫實際, 關注身邊事

利用學過的知識解釋身邊的現象, 能“盤活”理論知識。 在複習過程中,要根據教材內容,聯繫社會實際,關注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或當今社會普遍關心的地理事實材料, 將這些問題落實到一定的區域,迴歸到課本,合理地尋找熱點問題與教材知識的鏈接點,用地理學科知識進行分析、闡述和評價、提高信息處理能力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如熱點、焦點問題有:人口、資源與可持續發展問題、西部大開發與重點工程、中國經濟區域問題、臺灣與祖國統一問題、災害與災難問題等。

3、善於分析各種地理信息與題目要求之間的聯繫,找到回答問題的策略。

會考複習應是應試技巧的訓練,它可查驗對知識的把握程度及開闊思路,這是複習鞏固地理知識、提高地理知識遷移和應用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培養地理思維的必要手段。

在複習過程中一定要精選練習試題。對這些試題的處理要做到“一題三用”,首先做完試題後進行訂正分析;其次,聽教師進行試題命題思想的剖析和點評;再次,會考前抽點時間拿出試題重新進行回顧、體會,發現題目背後所蘊涵的學科思想,思考同類試題的處理方法。

通過典型試題的練習,掌握同類試題的解題思路方法。 如通過對京九鐵路的區位作用,考慮青藏鐵路全線開通的重要意義。

總而言之,在地理的複習中, 若能按照完善的步驟,結合自身特點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就能使複習過程更加系統、完善,使自已的各種能力和地理素質得以提高,從而取得更好的成績。

高中地理會考知識點 篇三

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

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三低(發達國家,歐洲美國,中國)、“高低高”向“三低”過渡(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底和高的分界值:0.1%

3、世界人口增長

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淨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經濟(落後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

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④爲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

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3、人口分佈與人口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於人口承載力。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分區

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土地利用)發生集聚

(1)商業區:位於城市中心、交通幹線兩側—交通便利,通信發達,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強。 ★中心商務區(CBD):建築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捷——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區:一般分佈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鐵路、公路經過。

(3)住宅區:是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一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業區和商業區。城市建設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蹟。

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

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規模與地域結構、服務範圍

★小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範圍小。 ★大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範圍大。

二、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1、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區城市密度大

(2)氣候——氣候溫暖溼潤的地區城市密度大

(3)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運輸功能決定城市區位。

2、社會經濟方面

(1)農業基礎

(2)交通條件:沿海、沿江、沿鐵路線、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軸線。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匯合處。

★交通線的變化,會給城市發展帶來影響。(如揚州:運河通航時—興,運河淤塞後—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軍事防衛、宗教、科技、旅遊等也能促進城市的形成和壯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標誌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城市化特點

①大城市發展速度超過小城市;

②大城市數目不斷增多;

③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發展快。——大城市化趨勢

3、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以及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4、發展中國家城市化

①特點: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趨勢明顯。

②我國城市化落後於工業化。

③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脹,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聚於少數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規律

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 熱島效應、大氣污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下滲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範圍和深度增大。

對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易形成洪峯。

對水質——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一;破壞生物棲息地,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2、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生態城市”

(1)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分散城市職能。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擴寬主幹道,建環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鐵、輕軌交通。

(3)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人類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繫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光熱、水源、地形、土壤):

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着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藥)

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1、商品穀物農業

(1)分佈:主要分佈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於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

★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廣闊,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機械化程度高)

(4)特徵: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家庭農場爲主

2、水稻種植業(季風水田農業)

分佈: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 典型地域:亞洲

區位條件:

氣候: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

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利於耕作 勞動力:屬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利於精耕細作

特點:小農經營以家庭爲單位;單產高,商品率低;機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農業

主要牲畜和穀物的混合農業。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與林業的混合農業。

六、傳統工業區

1、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

傳統工業區多在豐富的煤、鐵資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我國鞍鋼發展的條件:煤鐵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我國寶鋼發展條件:交通便利、市場廣闊(鐵礦石主要從澳大利亞、印度等國進口)

2、存在的問題

(1)以重工業爲主,生產結構單一;

(2)原料、能源消耗量大,運輸量大,經濟效益下滑;

(3)環境污染嚴重等。

3、解決措施(以德國魯爾區爲例)

(1)調整經濟結構: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和鋼鐵工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

(2)發展科技:發展科技,促進旅遊,繁榮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

(3)優化環境:消除污染,植樹造林,美化環境

七、新興工業區

1、主要新興工業區:美國“硅谷”、日本“硅島”等。

2、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科技發達、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機場)、環境優美

八、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大氣的影響:工業廢氣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氣污染。

(1)全球氣候變暖:大量燃燒礦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使大氣中CO2濃度升高

(2)酸雨:燃燒煤炭排出大量SO2所致。我國——硫酸型酸雨,發達國家——硝酸型酸雨

(3)臭氧層破壞:廠礦企業、家庭等使用冰箱、製冷設備等,排出大量氟氯烴。

(4)光化學煙霧:汽車尾氣排放出的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在紫外線的作用下,會發生光化學反應。

★ 治理思路: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量——

①改善能源消費構成:開發利用水能等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太陽能、核能等新能源。

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

③減少有害物質排放:綜合利用,清潔生產,達標排放,尋找替代品

2、水污染:工業廢水的任意排放造成水體污染——重金屬污染、水體的富營養化

3、固體廢棄物污染

九、生產活動中的地域聯繫

包括交通運輸、通信、商業貿易等

1、重要性

溝通不同地域之間的聯繫,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動。

(1)政治意義——有利於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進民族團結;有利於鞏固國防安全。

(2)經濟意義——促進資源開發,變資源優勢爲經濟優勢;促進商品生產和流通,促進經濟發展。

2、主要運輸方式

鐵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

3、通信

包括郵政(傳遞信件、物品等)和電信(傳遞聲、像、圖等,包括電報、電話、互聯網)。

4、商業中心形成的條件

(1)穩定的商品來源區

(2)穩定的銷售區

(3)交通發達

十、交通運輸佈局

1、主要區位因素

經濟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災害等);技術因素

★ 線路的總體走向決定於經濟因素,而某一段的具體走向可能取決於地形、地質或技術條件。

2、區位因素變化過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隨着科技進步,經濟因素越來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

水域條件(航行條件,停泊條件),陸域條件(築港條件,腹地條件,以城市爲依託)

4、機場建設

(1)要有平坦開闊、坡度適當的地形,以保證排水;

(2)要有良好的地質條件,以保證地基穩定;

(3)要避開低溼地點;

(4)與城市保持適當距離:用地廣、城市有煙幕等。

5、公路建設

(1)平原地區:避開沼澤地,處理好與農田水利設施和城鎮發展的關係。

(2)山區: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彎曲,山谷中的道路應避開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條件,避開地形、地質、水文條件複雜的地段。

十一、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的變化對聚落和商業網點的影響

1、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

(1)交通運輸與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於開展商貿活動,通常會形成較大的居民點。

(2)交通運輸與聚落空間佈局

①不同運輸方式對聚落空間佈局的影響:南方以水路交通爲主,聚落臨水佈局

②不同環境對聚落空間佈局的影響

★北方地勢平坦開闊,聚落多呈團塊狀,形態比較規則,道路呈棋盤式。

★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區,聚落沿河流、鐵路、公路分佈,佈局形態呈帶狀。

(3)交通運輸與城鎮分佈:河流航運的起點、終點、與其他交通線的交點處常形成城鎮。

(4)交通方式和佈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如運河航運地位的變化與揚州的興衰、城市中心的遷移。

2、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的影響

(1)交通運輸對商業網點的影響:交通便捷,有利於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運輸和佈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的影響

★隨着高速公路的發展,許多商業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結合部。

★隨着交通運輸和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出現各種類型的專業化市場、超市、連鎖店等。

★隨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們出行範圍擴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購物休閒中心誕生。

★電子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網上購物、電子商務、無人售貨等得到發展。

區域地理

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1、區域 (區域劃分,有無明顯界限)

(1)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爲下一級區域。

(2)區域特徵: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

(3)長江三角洲和鬆嫩平原的異同

同:都是平原地區,並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異:①地理位置差異:長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鬆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鬆在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以水稻土爲主,耕地多爲水田,較爲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鬆黑土分佈廣泛,耕地多爲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④ 產資源條件差異:長礦產資源貧乏,鬆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2、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

對農業:長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兩熟至三熟;鬆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一年一熟。長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爲發達;鬆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佈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對商業:長位於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繫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託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爲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鬆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重化工業,成爲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3、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早期:長河流、湖泊和沼澤分佈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農業社會:

(1)船作爲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長稠密的水系爲擴大交通聯繫提供了天然水道。

(2)隨着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長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爲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3)隨着我國曆史上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規模的遷移,長人口越來越稠密。

(4)優越的氣候條件還使得長成爲我國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農業社會後期:

(1)工商業的發展使長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積減小。

(2)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

(3)今天長作爲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於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

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1、兩類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和能源基地建設

開採條件

(1)煤炭資源豐富,開採條件好‘’ 儲量豐富、分佈範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

(2)市場廣闊

(3)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能源基地建設

(1)擴大煤炭開採量

(2)提高晉煤外運能力

(3)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

三條產業鏈

煤—電—鋁 煤—焦—化 煤—鐵—鋼

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

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採業爲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爲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爲主的多元結構,原料工業逐步超過採掘工業而佔到主體地位,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術;

(2)調整產業結構;

(3) “三廢”的治理

3、流域的發發——以田納西河爲例

田納西河位於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護

山地:河流的發源地,保護好植被生態

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

河流: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蘊藏着豐富的水力資源;陸路交通不便,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 氣候:亞熱帶地區,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衆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並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氣候影響,水量很不穩定。

礦產資源:非常豐富。

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

(1)18世紀下半葉 :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

(2)19世紀後期 :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一系列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

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

(3)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成爲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流域的綜合開發

TVA將河流的梯級開發作爲流域開發的核心。

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遊、土地利用

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

大規模的火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爲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

流域內鍊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區域經濟發展

1、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1)氣候條件: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2)地形、土壤條件:爲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 黑土、黑鈣土廣泛分佈,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於農業生產。

(3)社會、經濟條件:

工業: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農牧興工、共促農牧

交通:交通發達,對外聯繫方便,發展外向型農業。

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有利於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三山脈三平原

三江平原、鬆嫩平原、遼河平原

小興安嶺、大興安嶺、長白山

農業佈局特點

耕作農業區 :主要分佈在三大平原地區。

林業和特產區:主要分佈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

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蔘等珍貴藥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畜牧業區:主要分佈在西部高原、鬆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

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三河牛、三河馬;

鬆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東北商品糧基地生產特點

(1)大規模機械化生產

(2)地區專業化生產

農業發展方向

平原區: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

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

建設綠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

山區農業 :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並舉的轉變。

2、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條件

(1)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第二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

(2)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給予許多優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於其他地區吸引外資。

(3)良好的區位條件:位於我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發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4)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工業化城市化推進的階段

第一階段:1979—1990年,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爲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

第二階段:1990年以後,高新技術產業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成爲主導產業。

問題與對策

(1)產業升級面臨困境——產業結構調整

重工業和機械製造業不發達,以產業基礎較好的廣州市爲基地。

(2)城市建設相對落後——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羣

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爲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羣。

(3)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加強規劃與管理

區域聯繫與區域發展

1、西氣東輸

以新疆天然氣資源爲基礎,以長江三角洲作爲天然氣的目標市場,建設從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輸氣管道。

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1)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

(2)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污染物:可吸入顆粒物和酸雨)

(3)今後,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

天然氣分佈總體特徵

西多東少、北多南少

四大氣區

新疆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陝甘寧的鄂爾多斯。

油氣發展戰略

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2、產業轉移

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1)勞動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爲產業轉移的目的地。

(2)內部交易成本因素:發展中國家爲了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首先要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

(3)市場因素:20世紀90年代以前,西歐、北美是日本農產品的主要消費市場;20世紀末,東亞和東南亞因經濟增長強勁、市場需求大而成爲日本產品的主要銷售市場,併成爲日本企業主要投資地區。

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

(2)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

(3)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

(4)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佈

如果一個國家產業大量向國外轉移,減少國內的就業機會,常常引起失業人口的增加,如日本; 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豐富,大量吸收國際產業轉移有助於減緩就業壓力。

地理學業科知識點總結 篇四

一、地球與地圖

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略鼓,不規則的球體。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徑:6371千米; 赤道周長:4萬千米; 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3、經線與緯線的特點,經度與緯度和半球的劃分。

4、地球自轉、公轉的特點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3)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5、地圖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註記 6、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峯、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7、根據需要選擇常用地圖,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習慣。

二、海洋與陸地

1、海陸分佈: (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所佔比例:海洋佔地球表面積的71%,陸地佔地球表面積的29%。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佈和概況 ①七大洲:(面積從大到小)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②四大洋:(面積從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洲界:亞洲與非洲:蘇伊士運河 亞洲與歐洲: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北美洲與南美洲:巴拿馬運河 2、海陸變遷: (1)改變地表的作用有來自內部(地殼運動、火山和地震)和來自外部(流水、風力、海浪和冰川)兩種。(2)知道板塊構造學說,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佈與板塊運動的關係。 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 a) 地中海 — 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b)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三、天氣與氣候

1、多變的天氣: (1)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別: 天氣是短時間的大氣狀況,是易變的; 氣候是長期的(多年的)大氣平均狀況,是穩定的。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2、氣溫和氣溫的分佈:

(1)氣溫的變化: ① 氣溫的日變化:一天中,最高溫度出現在午後2小時左右(14時); 最低溫出現在日出前後。(會計算氣溫日較差) ② 氣溫的年變化: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則相反。(會計算氣溫年較差)

③五帶中,熱帶氣溫變化最小,溫帶寒帶較大(2)會使用氣溫資料,繪製氣溫曲線圖,並讀圖說出氣溫的變化規律。 (3)世界氣溫的分佈規律: ① 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氣溫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

② 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 ③ 在山地,氣溫隨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 3、降水與降水的分佈

(1)降水的形式:雨、雪、冰雹

(2)會使用降水資料,繪製降水量柱狀圖,並讀出降水的變化規律。 (3)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分佈圖,說出世界降水分佈的差異。 ① 從赤道向兩極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② 在南北迴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③ 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少,沿海地區降水多。 ④ 在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⑤ 世界降水量最豐富的地區是赤道附近;最貧乏的地區是南北迴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 ⑥ 世界降水量最豐富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齊;最少的地方是阿塔卡馬沙漠。 4、世界的氣候 (1)在世界氣候分佈圖上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佈地區 熱帶: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溫帶: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溼潤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 寒帶:寒帶氣候 (2)主要分佈在溫帶地區亞歐大陸東岸、內部、西岸的氣候類型 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溼潤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大陸內部:溫帶大陸性氣候 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3)緯度位置、海陸分佈、地形等對氣候的影響 (4)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四、居民與聚落

(一)人口與人種

1、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的特點 (1)人口自然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的分佈: 人口密度 = (人/平方千米) (3)人口分佈: a) 人口稠密區: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 、北美洲東部 b) 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如撒哈拉沙漠、大洋洲西部沙漠 氣候過於潮溼的雨林地區;如亞馬遜平原 終年寒冷的高緯度地區;如北冰洋沿岸 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如青藏高原 2、人口問題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 3、鄉村人中向城市遷移 4、世界三大人種特點,並在地圖上指出三大人種的主要分佈地區。 (1)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根據人類體質方面的特徵來劃分。 (2)世界三大人種的主要分佈區: 白種人:歐洲、西亞、北非、美洲、大洋洲 黃種人:亞洲、北美洲北部、南美洲的部分地區 黑種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洋洲西北部

(二)語言和宗教

1、語言: 世界主要的語言(聯合國的工作語言)的分佈地區: 漢語:中國,東南亞部分地區 英語:歐洲的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 俄語: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俄羅斯、前蘇聯加盟共和國) 法語:法國、非洲一些國家 阿拉伯語:西亞、北非 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英語是使用範圍最廣的語言。 2、宗教: (1)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佈地區: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形成於亞洲西部,目前集中分佈在歐洲、美洲、大洋洲 伊斯蘭教:教徒被稱爲穆斯林,產生與阿拉伯半島,主要分佈在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 佛教:創始於古印度,主要分佈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2)我國維吾爾族、回族多信仰伊斯蘭教 藏族、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

(三)聚落

1、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2、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1)聚落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 (2)建築風格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3、保護世界遺產的意義 傳統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們從不同側面記錄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護甚至任意破壞,將導致無法挽回的損失。

五、發展與合作

1、世界上的國家和地區 ---200多個 (1) 面積居世界前六位的國家: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2) 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10個) (3)地跨兩洲的國家:埃及(亞洲非洲)、土耳其(亞洲歐洲)、俄羅斯(亞洲、歐洲)、美國(北美洲、大洋洲)、巴拿馬(南美洲、北美洲) (4)國界:地圖上一國與鄰國或公海之間的界線,是國家主權範圍的界線。國界是人爲劃分的,有的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有的依據民族、語言、宗教等來劃分。 (5) 領土:國界範圍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

2、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 (1)劃分:依據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分爲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 (2)運用數據和實例,說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差異。— (南北差異) (3)知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地區分佈特點。 發達國家: 主要分佈在北半球北部(澳大利亞、新西蘭例外 --- 在大洋洲)— “北” 發展中國家:主要分佈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南部 — “南” “南北對話”—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在經濟、政治上的商談。 “南南合作”— 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 “南北之差”—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差別。

3、國際合作 聯合國 總部 — 美國紐約 宗旨:“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6個主要機構 5個常任理事國(中、法、俄、英、美) 世界貿易組織 總部 — 瑞士日內瓦 中國於2001年12月正式加入 宗旨:“促進世界經濟發展和福利進步,主張貿易自由與公平”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和平、友誼、進步 國際紅十字會 人道主義

七年級下冊

六、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一) 自然環境

1、半球位置:亞洲大部分位於東半球、北半球。

2、瀕臨海洋:亞洲北部爲北冰洋,東部爲太平洋,南部是印度洋。

3、相臨大洲及分界線: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爲界;亞洲西南以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爲界;南面隔海與大洋州相望;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4、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洲,也是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洲。

5、亞洲分區:按地理方位將亞洲分爲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北亞。

6、亞洲地形特點:地面起伏大,中間高,四周低;地形複雜多樣,以高原、山地爲主。

7、主要地形區:青藏高原西西伯利亞平原

8、主要河流及注入海洋: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黃河、長江、媚公河流入太平洋,恆河注入印度洋。

9、河流分佈特點:大多發源於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周邊的海洋。原因是亞洲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10、湖泊:裏海~~世界最大的湖泊,鹹水湖;貝加爾湖~~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死海~~世界陸地的最低點。

11、氣候特點:複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大陸性氣候分佈最廣。

12、主要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熱帶亞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高原山地氣候,寒帶氣候。

13、溫帶大陸性氣候:它是亞洲分佈範圍最廣的氣候類型,它覆蓋了亞洲的中、西部,其氣候特點是冬季寒冷而漫長,夏季溫暖而短暫,全年降水稀少。

14、季風氣候:主要分佈在亞洲東部、南部,其特點是一年中風向隨季節發生大規模變化,降水季節變化大。不足之處是易發生旱澇災害。

15、非洲氣候分佈特點:以赤道爲中心,氣候類型南北對稱分佈;以熱帶氣候爲主,熱帶雨林、熱帶草原氣候分佈很廣。

(二) 人文環境

1、2000年,世界總人口共60.55億,亞洲人口約36.8億,佔總人口的61%,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2、世界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俄羅斯、日本、尼日利亞。

其中亞洲有六個: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

3、除南極洲外,世界各洲人口數由多到少依次是

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南極洲

4、除南極洲外,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

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大洋州、北美洲、歐洲、

6、亞洲衆多的人口,對資源和環境產生了沉重的壓力。

7、亞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個左右,約佔世界民族總數一半。其中漢族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

8、亞洲三個人類文明發源地: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印度河流域地區;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兩河流域)。原因:適宜的溫帶(或熱帶)氣候;豐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

9、不同地區的民族在建築、服飾、音樂舞蹈、禮儀等方面都表現出不同的文化藝術風格和不同的民族風俗。

10、不同地區的文化與當地自然條件的關係:

11、亞洲經濟發展不平衡;少數國家屬於發達國家,大部分國家屬於發展中國家。

七、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一) 日本

1、組成:日本羣島(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琉球羣島

2、位置特點: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海港

位於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交界處;環太平洋地震火山帶;富士山是一座火山

3、經濟特點:從國外進口原料和燃料——加工——出口

4、工業區集中分佈區:太平洋沿岸、瀨戶內海沿岸。因爲這裏港口條件優越,巨型船舶可以停靠,工廠靠近碼頭,海陸交通便利;沿岸地區城市人口集中,勞動力資源豐富,也是國內最大的消費地;沿海平原集中,填海造陸價格低。

5、文化:

(1)單一民族構成的國家——大和民族

(2)東西方文化兼容,傳統和現代並存

(二) 東南亞

1、東南亞範圍: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

2、馬六甲海峽是重要的海上通道:位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是印度洋——太平洋、亞洲——大洋洲的重要通道。

2、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

(1)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

(2)農業生產:水稻(泰國、越南、緬甸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國)、橡膠(泰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膠生產國)、棕油(馬來西亞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產國)、椰子(馬來西亞是世界最大的生產國,菲律賓是最大的出口國)、蕉麻(菲律賓是最大的生產國)

3、山河相間,縱列分佈:湄公河是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

4、、華人、華僑最集中的地區:

(1)人種:大多數爲黃種人

(2)華人華僑最集中的地區

(3)旅遊資源豐富:曼谷佛塔、印度尼西亞婆羅浮屠

(三) 印度

1、世界人口第二大國:

(1)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

(2)印度地形特點:三大地形區分三大地形區,西北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恆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3)第二人口大國:人口已經超過10億

(4)世界文明古國:亞洲三大文明發祥地之一

2、水旱災害頻繁:

3、主要農作物:小麥,水稻,棉花,茶,黃麻

4、主要工業部門和城市

傳統工業:鋼鐵工業

(四) 俄羅斯高新技術產業:原子能、航天、計算機軟件發達

1、國土遼闊

(1)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超過1700萬平方千米

(2)地跨亞歐兩大洲的國家,洲界:烏拉爾山、烏拉爾河

(3)俄羅斯的主要地形區和主要河流

氣溫自西向東降低,自南向北降低。降水自南向北減少,自東向西減少,降水集中夏季(4)氣候:大部分位於北溫帶,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爲主: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2、自然資源豐富,工業發達

(1)自然資源種類齊全,儲量豐富:俄羅斯石油、天然氣、鐵礦等資源儲量豐富且分佈廣泛,有利於重工業的發展

(2)重工業發達:

聖彼得堡工業區,莫斯科工業區,烏拉爾工業區,新西伯利亞工業區

3、發達的交通

(1)客運以鐵路、公路爲主;貨運以鐵路、管道,其中管道運輸所佔比例最大

(2)莫斯科是最大的城市,聖彼得堡是第二大城市

(3)太平洋沿海的港口是符拉迪沃斯託克,波羅的的沿岸的港口是聖彼得堡,北冰洋沿岸的不凍港是摩爾曼斯克。

八、東半球其他的國家和地區

(一) 中東

1、位置和範圍:在亞洲西南部和非洲東北部,地處‘三洲五海’之地,三洲指亞、歐、非洲,五海中的裏海是個湖泊,兩個海峽(霍爾木茲海峽和土耳其海峽),一個運河(蘇伊士運河)。中東範圍包括西亞(除阿富汗)和北非的埃及。

2、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資源最多的地區,中東石油主要分佈在波斯灣沿岸,運往西歐、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

3、中東地區氣候乾燥,河流稀少,水資源缺乏。中東的阿拉伯半島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尼羅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蘇伊士運河位於埃及。

4、中東人種主要是白種人,最多的居民是阿拉伯人,大多信仰伊斯蘭教。被伊斯蘭教尊爲聖城的是麥加,被伊斯蘭教、猶太教尊爲聖城的是耶路撒冷。

(二) 歐洲西部

1、位置:

(1)臨海:北臨北冰洋,南臨地中海和黑海,西臨大西洋,比斯開灣,北海(2)海峽:英吉利海峽,直布羅陀海峽

(3)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幹半島

(4)島嶼: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冰島

2、地形:北部山地(斯堪的納維亞山脈),中部平原(西歐平原和波德平原),南部山地(阿爾卑斯山),河流:萊茵河和多瑙河。

3、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爲主,中部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南部是地中海氣候。4、歐洲西部人口稠密,國家衆多,絕大部分是發達國家。其經濟爲多元化,以製造業爲主的工業,傳統的畜牧業和繁榮的旅遊業。

5、歐洲聯盟是一個區域性的國際組織,政治經濟聯繫強。目前共有25個成員國,使用統一貨幣歐元。

6、英國首都倫敦,法國首都巴黎,意大利首都羅馬,德國首都柏林。

7、歐洲西部大部分爲北溫帶,溫帶海洋性氣候廣佈。地形以平原爲主,畜牧業發達,

8、歐洲西部旅遊地多,英國的倫敦塔橋、荷蘭風車、法國巴黎的`艾菲爾鐵塔、西班牙的鬥牛、挪威的峽灣風光等。

(三)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世界上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大部分位於熱帶,90%以上是黑種人,有“黑非洲”之稱。居民集中在幾內亞灣沿岸和剛果盆地。

2、由於殖民主義的長期佔領和掠奪,該地大多國家形成了“單一商品經濟”,出口價格低廉的初級產品,進口價格昂貴的工業製成品,在國際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

3、非洲自然增長率在各大洲中居首位,人口衆多。加上氣候全年高溫,降水乾溼兩季分明,農業生產落後,居民經常忍飢挨餓。

4、非洲氣候主要爲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分佈特點爲:以赤道爲中心,南北對稱分佈。

5、世界最大的盆地——剛果盆地,世界最大是裂谷——東非大裂谷,

(四) 澳大利亞

1、澳大利亞國徽上有袋鼠和鴯鶓兩種動物,其特有動物還有考拉和鴨嘴獸。

2、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綿羊數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稱爲“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出口產品有羊毛、小麥、牛肉。

3、澳大利亞礦產資源豐富,,稱“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目前,服務業成爲澳大利亞的支柱產業。

4、澳大利亞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佈在東南沿海地區,首都:堪培拉,最大工業中心和港口城市:悉尼,第二大城市:墨爾本。

九、西半球的國家

(一)美國

1、位置:北美洲中部,西半球和北半球。北部與加拿大相鄰,南部與墨西哥接壤。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南瀕墨西哥灣,海上交通便利。

2、領土組成:陸地面積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和中國,居世界第四。本土有50個州(本土48個州,2個海外州:

3、人口和首都:有2.90億人口,以白種人爲主,屬於移民國家。首都華盛頓,位於美國本土的東側,大西洋沿岸。

4、地形:平原爲主組成——三個南北縱列帶; 地勢:東西兩側高,中間低

a.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

b.中部------廣闊的平原組成, 約佔全國總面積的一半以上

c.東部------低緩的阿巴拉契亞山脈

5、河流和湖泊:。

a.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長的河流

b.五大湖--------

6、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爲主

7、農業地區專業化:

a.主要農產品:小麥、大豆、玉米。

b.主要農業區:乳畜帶(國土的東北地區)、玉米帶(國土的中部)、棉花帶(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區)、小麥區(國土中部,在玉米帶的南北兩側)、畜牧和灌溉農業區(國土的西部地區)、亞熱帶作物帶(墨西哥灣沿岸)。

8、工業:

a.特點:工業體系完整,部門齊全。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國家。化工、電子、汽車、飛機等居世界前列。

b.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爲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最著名的是位於舊金山東南部的“硅谷”,它是美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心。

c.主要工業區:太平洋沿岸工業區,發展較快;南部工業區,開發較晚;東北部工業區,美國傳統的工業區。但是,美國的消耗量極大,是世界上進口汽車、鋼鐵、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

9、城市:紐約:大西洋沿岸,美國第一大城市和最大的海港,芝加哥:美國中部工業中心,聖弗朗西斯科:有著名的電子工業中心硅谷,洛杉磯:有著名的影視中心好萊塢,休斯頓:墨西哥灣沿岸的航天、石油工業中心。

10、資源消耗大國

①世界最大的資源消耗國和廢物排放國;②能分析人均能源消費統計圖

11、美國對世界資源、環境的影響

(1)大量進口:煤炭、鐵礦石、石油和木材。

(2)大量排放:廢氣、廢水、廢物。

(二) 巴西

1、位置:西半球和南半球;南美洲的東部,東臨大西洋。南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

2、首都:首都:巴西利亞。人口占南美洲人口總數的一半,是南美洲人口最多的國家。

3、地形:----平原和高原爲主, 亞馬孫平原和巴西高原

4、氣候:以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爲主。氣候溼熱。

5、河流:——亞馬孫河,世界第一大河,世界第二長河

6、種族構成複雜:有土著印第安人、白仁、黑人、黃種人。各種族之間互相通婚,形成不同的混血型人,是一個有大量混血種人的社會。

7、語言:巴西人民的民間娛樂項目爲桑巴舞,每年還有狂歡節。語言——葡萄牙語。

8、農業是巴西重要的國民經濟基礎部門。熱帶經濟作物品種繁多,咖啡、甘蔗、柑橘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咖啡豆、蔗糖、柑橘汁、大豆是重要的出口創匯產品。巴西有“咖啡王國”之稱,咖啡園只要分佈在東南部。

9、工業:主要分佈在東南部,因爲東南部是鐵礦產的主要分佈地區。交通便利。在現代工業方面,鋼鐵、造船、汽車、飛機制造等躍居世界重要生產國行列。從單一的農產品出口國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

10、人口和城市:主要分佈在東南沿海地區,而亞馬孫平原地區人口和城市稀少。聖保羅是最大的冬夜中心和城市,也是世界特大城市

11、熱帶雨林的危機:存在的問題是①爲興建大型幹線公路,跨國公司大量砍伐。②發展採礦業,開闢大型農場。③墾荒的貧苦農民原始的遷移農業。使雨林面積大量減少,水土流失嚴重,珍貴野生動物遭劫,全球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威脅。因此,全世界希望巴西重點保護這片原始的熱帶雨林。

十、極地地區

(一)、南極地區

1、位置:南極圈以南的南極大陸和周圍的海洋合成南極大陸

2、地形:以高原爲主

3、特徵:氣候特徵——裂風、乾燥、嚴寒。有“冰雪高原”之稱;人類寶貴的淡水庫;

南極大陸是世界上最寒冷、暴風雪最頻繁、風力最強的大陸。冬季和夏季之分;地球上的“白色沙漠”。

4、極點:極點是南,沿經線其餘方向爲北,地球自轉呈順時針旋轉。

5、代表動物:企鵝

6、考察:我國先後建立了長城站和中山站

(二)、北極地區

1、位置:北極圈以北的地區,包括北冰洋絕大部分,及沿岸的亞、歐、北美三洲大陸的最北部和諸多島嶼

2、特徵:格陵蘭島是地球上最大的島嶼;白令海峽

3、極點:極點是北,沿經線其餘方向爲男,地球自轉呈逆時針旋轉。

4、代表動物:北極熊

5、考察:建立了黃河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