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學反思多篇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學反思多篇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學反思1

今天,我們班學習《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課,學生們跟隨作者領略了作者上學路上的美景,感受到作者對於生活的留心觀察。

小練筆時我讓孩子們說說我們上學或放學路上的美麗景色,當我說出這個問題時,課堂一片啞然,只有幾個同學舉起了手。我又說:“咱們注意過上學路上的景色嗎?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景色有什麼不同。”高子萱說:“上學了,我聞到了一股花香,啊,原來是路邊的櫻花開了,它們穿上粉色的衣裳,一叢叢,一簇簇,漂亮極了。”由此,陸續由幾個同學又舉起了手,有的說“路邊的百合花開了,白白的,像小姑娘亭亭玉立。”有的說:“早上,爸爸帶我路過小河,河邊的柳樹葉子慢慢變黃了,有的紛紛從樹上落下來,像蝴蝶在飛舞。”由這個問題,調動孩子的生活經驗,回憶上學或放學路上的景色,孩子們慢慢覺得沒那麼困難了,很多同學都踊躍舉手發言。

在課堂中,把課文和生活相聯繫,引導學生留心生活,觀察周圍的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並大膽把它說出來,寫出來,時間長了,孩子們就會言之有物,而不是一看到作文就發愁。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學反思2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著名兒童文學家張秋生的一篇寫景敘事散文,語言精練優美,富有韻味。作者抓住秋天雨後鋪滿落葉的水泥道,通過對眼前所見所聞所感的描寫,字裏行間流露出了對秋的讚美和喜愛之情。本文在表達上獨具特色:首先,語言生動形象,尤其是比喻手法的運用,突出事物特點,形神兼備,巧妙靈動。其次,在選材和寫作視角上更是獨具匠心,抓住秋雨過後鋪滿金色落葉的水泥道這一典型景觀,來表現秋天特有的美,選材獨特,堪稱美文佳作。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運用聯繫上下文、想象畫面、反覆朗讀、結合插圖等各種方法理解詞句,把課文讀懂,這個目標得到了很好的達成,絕大部分學生都能理解課文內容。

通過充滿詩意的語言感受景緻之美、意境之美、語言之美,領悟詞句表達的精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中,我圍繞着“感悟水泥道的美”這一中心展開,力圖引導學生通過聯繫生活積累、反覆朗讀、想象畫面、品味關鍵詞句等方法感悟課文中描寫的景物之美,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想象,把抽象的、文學性的語言轉化爲具體的想象,讓一幅幅秋天的圖畫呈現在孩子們的眼前。同時,通過關鍵詞句分析,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從教學中看,部分學生對於自己雨後漫步小路上的經歷記憶猶新,對於課文描寫的場景很感興趣,並能從中喚起對秋之美的共鳴,而很多學生對類似的體驗沒有很深的感觸,由此而喚起的對美的感受程度較弱,因此,感悟起來稍有些困難。教學中,我努力營造了一個美的氛圍,通過配樂、圖片、重點詞句的賞析、引導學生想象畫面等形式創設了濃厚的氣氛,並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感受秋天的美,感受課文語言文字的美。另外,在朗讀中遵循學生的個性體驗,並沒有嚴格按照課文中句子的排列順序來指導學生朗讀,而是根據學生的愛好,選擇性地進行對句子的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在頭腦中想象畫面,對句子所描寫的景物既有了形的感知,又有了情的體驗。通過教學,大部分同學能夠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受到美的薰陶,教學目標基本能夠達成。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學反思3

一篇好的文章如一頭頭肥美的牛,在觀其外美的同時更應帶領學生鞭辟入裏的“飲其精啖其肉”。《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一篇描寫作者在上學路上所見的一條鋪滿梧桐葉的水泥道,表達對秋天喜愛讚美之情的文章。“上學的路”每一個孩子都比較熟悉,以此導入能很好的帶學生入文入情。

一、從課題入手,抓住主要內容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標題較長,那麼從標題中能都出什麼信息呢?(課文主要寫的什麼?有什麼特點?運用了什麼修辭?)引導學生找出課文寫的是一條水泥道,一條鋪滿金色梧桐葉的水泥道,一片片金色的梧桐葉像一個個小巴掌,這運用了比喻的修辭,從“金色”看出課文描寫的是秋天。課文的標題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學生列舉,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標題可以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在習作中內容要圍繞標題進行寫作。

二、找準切入口,以點帶面

以課文中反覆的句子或有特點的句子作爲切入口,引導學生“品文悟情”。本文中“一夜秋風,一夜秋雨”分別在開頭和結尾處出現。在開頭“一夜秋風,一夜秋雨”,交代了天氣情況。以讀促學,重讀的內容往往是要強調的內容,同學們不約而同地重讀了“夜”,那麼從“夜”能讀出什麼呢?生:“一夜”說明時間長,颳了一夜的秋風,下了一夜的秋雨。“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再讀課文說說從哪裏寫出了秋風颳得時間長,雨下得久?水泥道像鋪上了一塊彩色的地毯,一直鋪到路的盡頭……以落葉之多襯托風颳得大且久。引導學生從水泥道的美,梧桐葉的美,“我”的感受三方面去感悟秋天的美,體會作者對秋天的喜愛之情。再讀結尾處的“一夜秋風,一夜秋風”滿是讚美之情,結構上形成首尾呼應,情感認知上可謂水到渠成,一氣呵成。如何找到合適的切入口,需要教師認真研讀文本,

三、深深研,淺淺教

一篇篇優美的文章像一個個精緻的牽線木偶,不僅需要教師具備庖丁解牛的瞭如指掌,還需要有提線者的運用自如的演技。爲師者,必先深深研讀課文,找出文中的各種“線”——明線、暗線、主線、副線。選擇一條容易爲學生所理解的作爲切入口,讓學生也能“提線表演”,在讀、找、思、說中體悟作者情思,“飲精啖肉”,增強語文學習的興趣,提升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

每一堂語文課都是“教學相長”的過程,爲師者抱着“學”的態度去“教”,以“思”促“教”,以“教”補“憾”,必能在每一堂語文課中享受酣暢淋漓的藝術之美。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求索以媲美庖丁。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學反思4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講述了一夜秋風,一夜秋雨後,“我”無意中發現上學路上法國梧桐和水泥道的變化,然後開始觀察,發現鋪滿金色落葉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現了“我”對鋪滿金色梧桐落葉的水泥道的喜愛之情。本文語言優美,通俗易懂,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瞭解大自然、走進大自然的願望,在大自然的懷抱裏體會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幸福童年,養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一、教學效果

本節課圍繞着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創境質疑,激探究之情。課文導入方法有很多,其中最有效也是我們最常用的就是創設情境,因爲創設情境能使學生直觀、形象地認識,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本課我從形象直觀的圖畫入手,通過梧桐單個落葉到一羣落葉,最後到鋪滿路面的梧桐落葉的圖片介紹,鼓勵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法國梧桐樹的資料,通過課題質疑,提高同學們的閱讀期待,預熱課堂。交流談話導入課題,鼓勵學生看課題進行質疑:巴掌爲什麼是金色的?水泥道上怎麼會鋪滿金色巴掌?並引導學生聯繫對梧桐樹的介紹,把梧桐樹和巴掌連起來,說一句話。這樣,一方面注重學生“說話”訓練,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體現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點;另一方面,學生所敘述的內容都融入了學生獨特的體驗與感受,體現語言學科的人文性。同時,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

2.多角度讀,悟文章內容。“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就要求教師把讀書的時間給學生。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不同形式的讀,讓讀貫穿在課堂的全過程。讓學生在每次讀的過程中都有收穫。一種是同位合作,一人讀課文,另一人聽,指出讀得好的地方或是不太好的地方。這樣從整體入手,把握文章脈絡,避免了機械的分析,學生通過整體感悟文章內容,邊讀邊想,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另一種是引讀,如一人讀:“可是,地面還是怎麼樣?”另一人讀:“地面還是潮溼的。”學生在享受讀書的快樂的同時,也品嚐到合作的快樂,理解了課文主要內容,品悟了課文中所蘊含的感情——表達自己對秋天的喜愛之情。

二、成功之處

這次比較成功之處是識字教學。三年級的識字教學也是很重要。本課在教學生字時,相信學生能夠獨立識字,鼓勵學生自主識字,用自己最喜歡的、最習慣的方法認識漢字,並提供平臺讓孩子當小老師,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識字時,我大膽提問:“仔細觀察,分析字形,說說有什麼好辦法記住它?”學生興趣盎然,說出了兩種識字方法:第一種是形聲字構字規律識字:“鋪、泥、院、列、棕、遲”。如“鋪”,“釒”是形旁表義,表示這個字和金屬有關;“甫”是聲旁,表音。第二種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識記:木+宗=棕;夫+見=規。多種識字方法,讓學生辨字析義,掌握構字規律。

三、不足之處

雖然課前進行了充分的準備,但在課堂實施過程中,還存在着一些不足:

1.在教學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時,學生提出:“爲什麼是當我揹着書包去上學”才覺得“門前的水泥道真美”?我只是簡單地解釋:作者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現的?是在上學的時候。我沒有進一步說明“上學”與“覺得真美”兩者的關係,這其中既有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要注意觀察身邊的事物、發現身邊的美,也有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的含義在裏面。

2.教學過程中,第二自然段中“水窪”的一角,拓展延伸比較多,導致時間很緊張,影響了後續部分的教學。此外,我對學生的回答評價應在多元化些,鼓勵性再強些。

四、改進措施

回顧本課教學,需要進行一些改進。

本課層次還需要幫助學生理清“天上——地下(水窪——很多落葉——水泥道——怎麼美——我的活動)”,如果有條件更需要把課堂移到課外,讓學生欣賞秋色,開展欣賞落葉、落葉作畫、落葉做書籤等活動,把學生對秋天的喜愛融入活動中,真正建立開放、自主、有活力的課堂。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學反思5

這是一篇內容、情思上富有兒童趣味,而在構思、語言上表現得十分精巧和熟練的散文。顯然,作者是一位富有童心的、用心爲兒童寫作的成年人。的確,文章的作者是著名的兒童文學家張秋生先生。

在學習課文之前,我讓同學們讀了很多次課文,小希和小彤在讀書時總是特別有感情。通過多次朗讀,同學們自然能體會到整篇課文所包含的情感。

這是一篇散文,也是一篇故事,“我”被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吸引的故事。這個故事吸引讀者的,還有語言的準確和細膩。“亮晶晶的水窪”“小小的藍天”“閃着雨珠的葉子”“溼漉漉的水泥道”……讀着這些細膩的描述,就好像身臨其境,也和“我”一起走在了“一夜秋風,一夜秋雨”後,鋪滿金色梧桐葉的水泥道上。讀着這樣的描述,還很容易喚醒讀者心中類似的經驗和記憶,並重新發現秋天的美。

教學環節:理解詞意

這篇課文要學會用“聯繫上下文呢”的方式理解詞語的意思,如:

我問大家“明朗”時什麼意思?大部分學生默不作聲,過了一會兒便有三四個學生舉手說是“晴朗”的意思,後來我讓大家讀一讀前後文,從文章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明朗”的意思?個別學生反應很快,但是部分學生還是不知所云。

教學“凌亂”也是如此,部分學生反應迅速,馬上找出前文中的“不規則”。午自習時,我再次將詞語的意思寫在黑板上,但是今天的作業本上還是有五個左右的學生不會寫。

教學板塊:發現“美麗”

問:在讀書的過程中,哪些地方讓你覺得很美麗呢?將自己認爲優美的句子劃出來。

同學們找了許多句子,小涵說:“老師,有人幾乎把整篇課文都划起來了。”小希立馬接上:“全部划起來就難看死了。”

大大部分同學所找的句子集中在6、7、8自然段。這三個自然段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比喻。這個也是顯而易見的,難不倒孩子們。所以,這篇文章是適宜用來進行句子積累的。

但是不足之處在於我沒有在此環節讓學生仿照“金黃金黃的葉子”“閃着雨珠的葉子”這樣的詞語形式說一說。而這個是班裏學生所欠缺的。也可以仿寫:水泥道像鋪上了_______________。應該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也可以用句中的詞語寫一寫,達到積累語言的教學目標。

教學板塊:小練筆

剛開始讓學生想一想自己在上學或者放學回家的路上都看到了什麼時,大部分學生都說自己沒看到什麼東西,都是坐車回家的,或者說自己只是看到了房子、樹、同學家等。我便讓大家想一想再寫下來,孩子們一動筆,確實比口頭表達的句子要完整生動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