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三年級語文《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精品多篇】

三年級語文《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精品多篇】

灑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 篇一

一、回顧課文,整體感知。

1、讀過課文之後,哪位同學能告訴大家爲什麼水泥道上鋪滿金色巴掌?金色巴掌是怎麼回事?

2、把你見過的法國梧桐樹葉的樣子講給同學聽聽。

出示法國梧桐樹葉的圖片(學生描述。)

二、品味課文,體會感情

1、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說說自己眼中的秋風。

(2)說說自己瞭解的秋雨。

(3)課件出示描寫秋風、秋雨的片段,欣賞閱讀。

秋天來了,天氣變得越來越冷了,樹葉開始變黃了,風一吹,大片大片的葉子從樹上飄落下來,滿地都是乾枯的葉子,走在上面,發出“嘎嘎”的聲音。

秋天的雨水特別多,總是滴滴答答下不完,害得我哪也去不了。不過空氣變得清新了,不再幹燥了,雨一停,秋高氣爽,很美麗。

2、指導學生讀課文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

(1)作者在上學的路上看到了什麼?

①多麼明朗的天空。

②地面還是潮溼的,不時還能看見一個亮晶晶的水窪,映着一角小小的藍天。

③道路兩旁的法國梧桐樹,掉下了一片片金黃金黃的葉子。這一片片閃着雨珠的葉子,一掉下來,便緊緊地粘在溼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④水泥道像鋪上了一塊彩色的地毯。這是一塊印着落葉圖案的、閃閃發光的地毯,從腳下一直鋪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一直到路的盡頭……

⑤每一片法國梧桐樹的落葉,都像一個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們排列得並不規則,甚至有些凌亂,然而,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2)作者在當時的心情怎樣?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

①作者心情愉快。(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細地數着。我穿着一雙棕紅色的小雨靴。你瞧,這多像兩隻棕紅色的小鳥,在秋天金黃的葉叢間,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②作者非常喜歡雨後的水泥道。(要不是怕上課遲到,我會走得很慢很慢的。……當我揹着書包去上學時,第一回覺得,門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三、思考交流。

1、指導學生再讀課文。

2、說說自己是如何觀察周圍的事物的?引導學生明白善於觀察是一個很好的習慣。

3、從課文中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和同桌互相交流爲什麼喜歡這個句子?

(1)道路兩旁的法國梧桐樹,掉下了一片片金黃金黃的葉子。這一片片閃着雨珠的葉子,一掉下來,便緊緊地粘在溼漉漉的水泥道上了。(觀察細緻,描寫具體。)

(2)水泥道像鋪上了一塊彩色的地毯。這是一塊印着落葉圖案的、閃閃發光的地毯,從腳下一直鋪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一直到路的盡頭……(把水泥道上的樹葉比作一塊彩色的地毯。)

(3)每一片法國梧桐樹的落葉,都像一個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把法國梧桐樹的落葉比作金色的小巴掌。)

(4)你瞧,這多像兩隻棕紅色的小鳥,在秋天金黃的葉叢間,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使句子生動、形象。)

四、課後延伸。

請學生用剛學會的觀察方法觀察自己喜愛的事物。

灑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會認“窪、印、凌”等6個生字,會寫“鋪、泥、晶”等13個生字。

2、學會藉助上下文理解詞語,能抓住關鍵詞語感受水泥道的美麗。

3、積累優美的段落語句。

教學重點

學會藉助上下文理解詞語,能抓住關鍵詞語感受水泥道的美麗。

教學難點

理解詞語的方法的掌握和運用。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詩人途經一片楓林,被美景陶醉,寫下了“霜葉紅於二月花”的詩篇,你見過哪些美麗的景物,來說一說。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又是怎樣的一番美麗呢?讓我們進入課文,一起感受吧。

二、新課學習

1、藉助拼音,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重點指導“鋪”的讀音。並指導它的另一個音節,組詞:鋪滿、當鋪

2、小組互相檢查。

3、教師指名讀課文,檢查閱讀情況。

4、再讀課文,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

5、想一想,課文告訴我們水泥路上的什麼很美,美在哪裏,畫出相關的語句,展示給同學們聽。

三、生字的教學

教師重點指導“鋪、晶”2個字。學生自學“泥、院、印”並交流識字方法。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同學們學習了生字,讀通了課文,一起感受了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那麼的美麗迷人。下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感悟它的美麗。

五、作業佈置

1、抄寫生詞。

2、抄寫自己喜歡的語句。

灑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 篇三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朗讀課文,抄寫課文中喜歡的句子。(重點)

3、學習課文,感受到大自然秋天的美。並觀察身邊的景物,寫幾句話,表達自己對自然景色的讚美。(難點)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入

1、(課件出示圖片)道路兩旁的法國梧桐樹,掉下了一片片金黃金黃的葉子。這一片片閃着雨珠的葉子,一掉下來,便緊緊地粘在溼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2、看完畫面,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很美)

3、(板書: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把你看到的感受印在腦海裏,與同學們讀課題。

設計意圖:運用學生喜歡的圖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問題導入課文的學習,一方面使學生明確了本課時的學習任務,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培養了學生帶着問題閱讀課文的良好習慣。:

二、自讀課文,整體把握。

1、讓我們走進課文,看看課文寫了什麼?

2、學生自由讀課文。

3、小組討論,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師評議並小結。(本文講述了一夜秋風,一夜秋雨後,“我”無意中發現上學路上法國梧桐和水泥道的變化,然後開始觀察,發現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

5、從哪看出“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真美啊?(從三個比喻句“水泥道像一塊彩色的地毯。”“梧桐樹的落葉像金色的小巴掌。”“棕紅色的小雨靴像兩隻棕紅色的小鳥。”的具體描寫看出的。)

6、讀課文,說一說“金色巴掌”指什麼?用一個詞語說出“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給你印象?(文中“金色巴掌”指法國梧桐樹葉。“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真美啊!)

7、再讀課文,畫出寫“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美的句子。讓我們走進課文去細細品讀。

三、品讀賞析,交流探究

(一)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讀課文,師生評議,糾正讀得不準確的字音。

2、仔細觀察課文插圖,談談自己的感受。(板書:一夜秋風一夜秋雨)

預設一:當我看見這些無比巨大的森林,被秋風吹落在地,心裏頭有一種甜滋滋的感覺,因爲它美,瞬間會讓我感到,這裏纔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秋天的葉子會跟着秋風伴舞,它隨風,輕輕的落下,落下。只到地上鋪成一個金黃的“地毯”,在秋風之下,我也會跟着它奔跑。

預設二: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金黃色是給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紅色是給果樹的,橘子、柿子你擠我碰,爭着要人們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顏色就更多了,紫紅的、淡黃的、雪白的……美麗的菊花在秋雨裏頻頻點頭。

3、指導學生帶有美好的感情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4、談話過渡:一夜秋風,一夜秋雨之後,大自然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我”有了什麼新發現呢?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結合課文插圖閱讀課文,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到了水泥道的美,培養學生感受美,鑑別美的能力。:

(二)學習第二至九自然段。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第二至第九自然段。

(1)“我”有什麼新發現?

①啊!多麼明朗的天空。(板書:天空明朗)

②可是,地面還是潮溼的,不時還能看見一個亮晶晶的水窪,映着一角小小的藍天。(板書:地面潮溼)

③道路兩旁的法國梧桐樹,掉下了一片片金黃金黃的葉子。這一片片閃着雨珠的葉子,一掉下來,便緊緊地粘在溼漉漉的水泥道上了。(板書:法國梧桐樹葉金黃金黃)

④道路兩旁的法國梧桐樹,掉下了一片片金黃金黃的葉子。這一片片閃着雨珠的葉子,一掉下來,便緊緊地粘在溼漉漉的水泥道上了。水泥道像鋪上了一塊彩色的地毯。這是一塊印着落葉圖案的、閃閃發光的地毯,從腳下一直鋪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一直到路的盡頭……每一片法國梧桐樹的落葉,都像一個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們排列得並不規則,甚至有些凌亂,然而,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2)課件出示:水泥道像鋪上了一塊彩色的地毯。這是一塊印着落葉圖案的、閃閃發光的地毯,從腳下一直鋪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一直到路的盡頭……

①交流對這段話的理解。(這個比喻句,從水泥道的顏色、柔軟度、光澤、長度上寫出了它的美。)

②作者爲什麼把鋪滿梧桐樹葉的水泥道比作地毯?(因爲水泥道的顏色是金黃金黃的、是“一片片”飛落下來落在路面很柔軟,又閃閃發光(閃着雨珠)、從腳下一直鋪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一直到路的盡頭,這些特點與地毯有相似的地方。)(板書:水泥道地毯)

(3)課件出示:每一片法國梧桐樹的落葉,都像一個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①交流對這段話的理解。(把“法國梧桐樹的落葉”比作“金色的小巴掌”,形象的寫出了法國梧桐樹的形狀像“小巴掌”,因爲是“金黃金黃的葉子”,從顏色上又有了“金色的小巴掌”之比。)(板書:小巴掌)

②“熨帖”這個詞語用什麼方法理解,什麼意思?(“熨帖”這個詞語我先查字典,知道是“貼切、妥帖”的意思;然後看課文中的插圖,明白這個詞語是說梧桐樹的落葉緊緊地粘在地面上意思。)

(4)課件出示:它們排列得並不規則,甚至有些凌亂,然而,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①“這”指什麼?(“這”指排列不規則、有些凌亂的法國梧桐樹落葉。)

②從“然而”這個詞你感受到什麼?(“然而”一詞表示轉折,將“不規則”、“凌亂”這些與美無關的詞語與美聯繫起來,還用“更”這個表示程度的詞語強調鋪滿梧桐樹落葉的水泥道的美,表達了作者對水泥道美的讚歎。)

(5)這個發現令“我”非常高興,大家再來讀讀這部分課文。

(6)有了新發現後,“我”是怎麼做的?(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我一張一張仔細地數着。)

①課件出示:我穿着一雙棕紅色的小雨靴。你瞧,這多像兩隻棕紅色的小鳥,在秋天金黃的葉叢間,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②交流對這段話的理解和感受。(將“一雙棕紅色的小雨靴”比作“兩隻棕紅色的小鳥”,將“我”走路比作“小鳥在秋天金黃的葉叢間,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來表現秋天特有的美。)(板書:兩隻棕紅色的小鳥)

③找出“我”陶醉於水泥道上的美景的句子,並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細地數着。我穿着一雙棕紅色的小雨靴。你瞧,這多像兩隻棕紅色的小鳥,在秋天金黃的葉叢間,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要不是怕上課遲到,我會走得很慢很慢的。”

這兩段話寫出“我”太喜愛水泥道了,一邊走,一邊想象,那是多麼美的生活啊!從中可以反映出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2、再讀課文第二至九自然段,讀出“我”的喜悅之情。

3、按照課文意思補充句子。

水泥道像 。(鋪上了一塊彩色的地毯。)

梧桐樹的落葉像 。(一個金色的小巴掌。)

棕紅色的小雨靴像 。(兩隻棕紅色的小鳥。)

4、讀畫出的句子,思考作者在水泥道上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美在哪?(作者看到了水泥道上鋪滿法國梧桐樹葉,不規則的排列着,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想到了法國梧桐樹葉像“金色巴掌”,“水泥道”像彩色的地毯。美在它的顏色、柔軟、發光、綿長,甚至無規則的排列。)

5、你在上學或者放學路上看到了什麼樣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吧。(有一天,我們上完四節課就放學了。雖然已是秋末時節,但中午的陽光從頭照到腳,讓人渾身暖暖的。當我走進一片小樹林時,風輕輕一吹,我看見一些樹葉隨風起舞,像一隻只金色的蝴蝶飛來飛去,然後又跳着“芭蕾”,旋轉着落在了地上。我俯身從地上撿起一片樹葉——很漂亮,攤開手掌,把樹葉放在手掌裏,仔細地欣賞着。突然,一陣風吹過,樹葉隨着風從我手中悠悠地溜走了,我正準備抓住它,它卻調皮地飛得更高。我想,就讓它在風中輕舞吧!)

(三)學習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

1、此時此刻,作者又有什麼感受?(第一回覺得,門前的水泥道真美啊!)(板書:水泥道真美)

2、指導學生帶有讚歎地語氣讀讀這兩個自然段。

四、總結課文主旨。

1、本文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抓住秋天雨後鋪滿落葉的水泥道,通過對眼前所見所聞所感的描寫,字裏行間流露出了對秋的讚美和喜愛之情。

五、學習寫作方法

1、本文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首尾呼應)

(1)“首尾呼應”本義是前面和後面的人一呼一應。現多用來比喻寫文章首尾呼應。本文第1自然段“一夜秋風,一夜秋雨。”第10自然段,再次寫道:“一夜秋風,一夜秋雨。”這樣使文章結構嚴謹,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感和感染力。(板書:總起具體總結)

(2)舉例:

開頭:拉薩是有名的“日光城”。那裏的天空總是那麼湛藍、透亮,好像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一樣。

結尾:在藏語中,拉薩是聖地的意思,那麼,這湛藍的天就是聖地的窗簾了。

(3)練一練:寫寫你眼中的秋天,注意做到首尾呼應。

2、本文題目是《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這個題目好在哪裏?

首先,點明課文的主要內容一水泥道上鋪滿了金色巴掌樣的葉子,給讀者帶來美好的享受:其次,運用比喻的手法,將葉子比喻成“金色巴掌”,生動形象;另外,還能引發讀者思考:爲什麼會鋪滿金色巴掌呢?一是秋雨後,樹葉飄落;二是作者熱愛生活,纔會有所發現。

六、課堂小結,

這篇課文語言優美,通俗易懂。講述了作者無意中發現上學路上法國梧桐和水泥道的變化,然後開始觀察,發現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現了作者對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愛之情。讓我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秋天的美。在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同時,我知道了要多注意觀察生活,就能寫出身邊的美景。

七、主題延伸

每天上學同學們都從自己家出發,一路上看到不同的景色,同學知道你家怎麼走嗎?就讓我們組織一次“我家這樣走”的指路交流活動。建議形式要多樣:

1、可以寫到你家路邊看到的景物、建築物;

2、可以畫一幅到你家的行程圖,講給大家聽;

3、可以帶同學去一趟……

八、推薦閱讀

本課推薦閱讀《秋天來到我家院子裏》《上學路上》

(一)閱讀《秋天來到我家院子裏》完成練習:

1、用橫線畫出文中的三個比喻句,分別說說把什麼比做什麼?

(二)閱讀《上學路上》完成練習:

選擇一個你喜歡的詞語,說說這個詞語是什麼意思,你是用什麼方法理解的。

八、當堂檢測(選做)

九、課後作業

灑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 篇四

【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講述了一夜秋風,一夜秋雨後,“我”無意中發現上學路上法國梧桐和水泥道的變化,然後開始觀察,發現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現了“我”對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愛之情。本文語言優美,通俗易懂,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瞭解大自然、走進大自然的願望,在大自然的懷抱裏體會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幸福童年,養成積極的生活態度。是激發學生善於留心觀察身邊事物變化的興趣,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識的好教材。

二、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體會並描述“我”在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3、在自主學習和教師的引導下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愛之情,激發學生善於留心觀察身邊事物變化的興趣,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識。

4、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給生活帶來的樂趣,增強觀察自然、瞭解自然的意識。養成認真觀察的好習慣。

5、體會課文中一些句子表情達意的作用。

6、通過本課的學習,結合學生自己走進大自然時經歷的有趣事情或獨特感受,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瞭解大自然、走進大自然的願望,在大自然的懷抱裏體會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幸福童年,養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三、教學重點

通過對內容的理解,學生能夠增強對大自然熱愛的感情,體驗大自然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快樂,增強觀察自然、瞭解自然的意識。

四、教學難點

學習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體會細緻觀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細心地觀察,才能發現事物的本質,才能發現生活中的美。學習作者善於觀察事物,養成認真觀察的好習慣。

【說教法】

1、美讀感悟法:

文章語言優美,讀起來琅琅上口,因此,“美讀”是本課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實踐。”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更不必過多的講解分析,最主要讓學生多讀,同時教師要巧妙地藉助課件,藉助對學生讀書的評價,幫助學生在讀中去感受,領悟,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引起學生對課文中描述的事物與情景的關注,入境入情,促進學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薰陶,激起觀察自然的興趣。

2、多媒體情景法:

因爲國小生生活經驗少,但好奇心強,容易激發興趣,因此,我運用電教手段,創設多種情景,展示課文相關圖片,使學生在完全置身於課文所描繪的情景的同時,輕鬆、愉快、積極、主動的學習。同時,形象直觀的課件展示,有助於學生讀懂課文,感悟到語言文字帶來的美,體驗到發現的樂趣,也有助於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3、質疑問難法: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課堂教學中,運用恰當的手段,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能激發濃厚的思考興趣和創新思維。

【說學法】

語文學習教無定法,重在得法,貴在用法,施教之功,貴在導學,因此,語文學習不僅要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求知,讓學生學會學習方法,變“我學會”爲“我會學”。結合本課語言優美,情境奇特的特點,我引導學生用“自讀自悟、美讀交流、入景體驗,昇華情感”等學習方法來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體驗探究自然之樂。

【說教學程序】

一、創境質疑,激探究之情。

出示法國梧桐樹圖片,鼓勵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法國梧桐樹的資料。交流談話導入課題,鼓勵學生看課題進行質疑:巴掌爲什麼是金色什麼?水泥道上怎麼會鋪滿金色巴掌?並引導學生聯繫對梧桐樹的介紹,把梧桐樹和巴掌連起來,說一句話。這樣,一方面注重學生“說話”訓練,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體現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點;另一方面,學生所敘述的內容都融入了學生獨特的體驗與感受,體現語言學科的人文性。同時,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閱讀教學中,存在着多種對話。但對話的基礎應是學生潛心融入文本。在學生產生了讀書興趣、探究慾望後,讓學生自讀全文,體驗自主學習的樂趣,爲“美讀”打下基礎。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遇到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解決,解決不了的提出來。

3、檢查自讀情況。

4、熟讀課文,理清課文層次。

三、指導朗讀,深入探究。

如何指導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美,教師不必細細講解、分析,應重視“讀”。因此,教學中教師以讀代講,以評代導。

1、讀第一自然段,結合自身經歷談感受。

2、讀第二部分,瞭解作者的發現,感受作者的情感。

(1)自由讀第第二至十一自然段,思考:“我”有什麼新發現?

(2)有了新發現後,“我”有什麼變化?

(3)此時此刻,你有什麼感受?(學生暢所欲言)

(4)此時此刻,作者又有什麼感受?(我第一次覺得,門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四、聯繫實際,課外延伸。

1、學習本課後,你有什麼感受?相互交流。

2、教師小結:我們要走進大自然,善於留心觀察身邊事物變化,在大自然的懷抱裏體會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幸福童年,養成積極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