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歷史成語故事(新版多篇)

歷史成語故事(新版多篇)

歷史成語故事 篇一

反客爲主

三國時期,劉備統率大軍前去攻打漢中。漢中的守將夏侯淵得到消息後,馬上派人通知上司曹操,曹操聽說後大吃一驚,立刻親自率兵四十萬前往抵禦劉備的軍隊。

夏侯淵知道曹操的援軍馬上就到,便派夏侯尚帶兵進攻。劉備的將領黃忠見曹軍前來挑戰,就派大將陳式去迎戰。夏侯尚和陳式交戰了幾個回合之後,夏侯尚便假裝戰敗想要逃走,陳式乘勝追擊。誰知走到半路,山上突然滾下來很多大木頭,砸中了陳式,夏侯淵便生擒了陳式。

黃忠聽到部下的報告後,連忙去和謀士法正商量。法正說:“夏侯淵這個人很浮躁,有勇無謀。我們可以採取步步爲營的辦法,激勵軍隊向前推進,然後引誘夏侯淵來戰,從而捉住他,這就是反客爲主的戰法。”

黃忠採納了他的建議,將陣地穩步向前推進。夏侯淵見蜀漢軍隊不斷向自己這邊推進,便組織人馬進行反擊,派夏侯尚率軍出戰。結果,夏侯尚與黃忠一交手就被活捉了。

夏侯淵非常生氣,出兵包圍了黃忠的軍隊,還破口大罵。可是,任憑夏侯淵怎麼辱罵,黃忠就是不出戰。時間慢慢過去,曹軍越來越疲憊。這時黃忠突然出戰,夏侯淵來不及防範,被黃忠一刀砍成了兩段,曹軍大敗。

後來人們就用“反客爲主”來表示客人反過來成爲主人,比喻變被動爲主動。

歷史成語故事 篇二

1:如魚得水

三國時期前,曹操的實力很強大。劉備在還沒有做皇帝之前,被迫依附於親戚劉表的兵隊陣容,並且駐守新野這地方。可是劉備是個胸懷大志的人,他並不想長久寄人籬下,只做別人的軍師。正好這個時候徐庶向他推薦諸葛亮是個難得的好人才,徐庶勸劉備一定要網羅諸葛亮。

爲了請諸葛亮協助自己獲得天下,劉備曾經三次親自到他住的茅廬(今襄陽古隆中,)拜訪他,諸葛亮看到劉備非常誠懇,最後才同意與劉備見面。劉備向他請教許多治理國家的方法,諸葛亮仔細分析了當時的情勢,建議劉備先佔據荊州,這樣纔能有機會和曹操、孫權鼎足而立,互相抗衡。

劉備很欣賞諸葛亮的見解,而且和諸葛亮的感情逐漸加深,高興的劉備甚至對結拜兄弟關羽及張飛兩人說:“我得到諸葛亮的輔助,就好像魚得了水一樣。”

2:三顧茅廬

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

曹操爲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慌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隆中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着禮物,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游去了,書童也說不準什麼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着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有一次來到隆中。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臺階下靜靜地站着。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

3:髀肉復生

劉備在與曹操作戰中失敗後,喪失了地盤,只得投奔漢皇族劉表。一天,劉表請劉備喝酒聊天。

席間,劉表對劉備說:“上次沒有聽賢弟的話(指劉備建議趁曹操在官渡與袁紹鏖戰,起兵偷襲許昌),失去了一個好機會,真可惜!”劉備安慰地說:“如今天下分裂,天天有戰事。上次失去機會,怎麼知道今後不能再碰到呢!機會是沒有盡頭的。已經過去的事,就不必再後悔了。”兩人交談得很投機,又商量了以後的打算。過了一會兒,劉備起身上廁所,他摸了摸自已的髀發現上面的肉又長起來了,不禁掉下淚來。回到座上的時候,臉上還留着淚痕。劉表見了很奇怪,問他道:“賢弟這是怎麼啦?”

劉備長嘆道:“我以前一直南征北戰,長期身子不離馬鞍,大腿上肥肉消散,精壯結實;到這裏來後,很久沒有騎馬作戰,閒居安逸,髀肉復生。一想起時光如水,日月蹉跎,人轉眼就老了,而功名大業尚未建成,因此悲從中來。”

歷史成語故事 篇三

1、鐵杵磨成針

李白是我國古代唐代的大詩人,但是,李白小的時候也是十分貪玩的。讀書不太用功,有一次上學,見老師不在,就偷偷地溜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他看見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媽媽,手裏拿着一根鐵杵,正在一塊大石頭上來回地磨。李白覺得很奇怪,連忙上前去問道:“老媽媽,您磨這個幹什麼?”老媽媽回答說:“我想要把它磨成針啊!”李白又問:“這樣一根鐵杵,得多少時間才能磨成針呢?”老媽媽說:“只要堅持不斷地磨,總會越來越細。只要功夫深,鐵棒也能磨成針啊!”

李白聽了恍然大悟,覺得老媽媽的話很有道理。學習不也是這樣嗎?只要天天認真學習,就會不斷進步。從那以後,他再也不曠課了。不論老師留下多少功課,他總是認真地按時完成它。

終於,李白成爲我國唐代偉大的詩人。

讀音: tiě chǔ mó chéng zhēn

釋義: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將鐵棒磨成細針。比喻只要有恆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出自: 宋·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用法: 主謂式;作賓語、定語、分句;含褒義

近義詞: 鐵杵成針

2、禮賢下士

李勉是唐朝人。他年輕時,愛好到處遊歷,廣交朋友。有一次,他認識了張書生,結伴來到一個叫樑的地方,誰知張書生突然生起病來,而且十分嚴重。李勉替他請醫生,買藥煎藥,喂水餵飯,照顧得非常周到。但是張書生的病不見好轉。張書生對李勉說:“李兄,看來我是沒救了。我死後,你用我的銀子替我埋葬,剩下的錢財,就送給你用吧,以答謝你連日來對我悉心的照顧。”

張書生去世後,李勉遵照亡友的遺言辦理了喪事,然後收拾好行裝,來到了朋友的故鄉,把死訊告訴了張書生的家人,並把剩餘的錢財全部歸還給他的家人。李勉當時雖然也是一個窮書生,但他不貪取別人的錢財,這種誠實的行爲使張書生的家人非常感動。

後來李勉當上了節度使,不但處事廉潔公正,而且十分愛惜人才。有一次,在外出巡察中,他發現一個叫王晬的縣尉很有才幹,正想提拔他,忽然接到皇帝拘捕王晬的命令。原來王晬爲人耿直,秉公辦事,得罪了朝中權貴,遭人誣告陷害。

李勉不忍王晬無辜受害,趕回京城面見皇帝,力陳王晬的爲人,誇獎他是個人才,請求加以重用。皇帝見李勉極力爲國家推薦人才,心裏十分讚賞,赦免了王晬,還升他爲縣令。王晬上任後,正直清廉,勤政爲民,深受百姓愛戴。大家都說李勉是個善於提拔人才的好官。

李勉在任節度使的時候,聽說李巡和張參很有學問,便請他們出來辦事,每有宴會,都邀請他們一同暢飲。李勉後來當了宰相,雖然地位尊貴,但從不驕傲自大,親自到士兵家裏慰問他們的家屬,上上下下都稱讚李勉是個禮賢下士的好官。

【成語】禮賢下士

讀音: lǐ xián xià shì

釋義: 對有才有德的人以禮相待,對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計自己的身分去結交。

出自: 《宋書·江夏文獻王義恭傳》:“禮賢下士,聖人垂訓;驕多矜尚,先哲所去。”《新唐書·李勉傳》:“其在朝廷,鯁亮廉介,這宗臣表,禮賢下士有始終,嘗引李巡、張參在幕府。”

造句: 我今天看見了一位禮賢下士的大人先生,在今世只怕是要算絕少的了。(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回)

3、一字之師

唐朝末年,詩人鄭谷回到故鄉江西宜春。他以文會友,經常和一些文人往來。

當地有個叫齊已的和尚,對詩文很有興趣。他早就仰慕鄭谷的才名,就帶着自己寫的詩稿,前來拜會。齊已把詩稿一首一首地請鄭谷看。鄭谷讀到《早梅》這首詩時,不由得沉思起來。鄭谷吟道:“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鄭谷面對齊已說:“梅開數枝,就不算早了。”鄭谷又沉吟了一會,說:“不如把‘數’字改爲‘一’字貼要。”齊已聽了,驚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恭恭敬敬地向鄭谷拜了一拜。文人們知道了,就把鄭谷稱爲齊已的“一字之師”。

成語“一字之師”是指能糾正一個錯別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處的老師。

4、房謀杜斷

杜如晦與房玄齡經常跟隨李世民征伐,出謀劃策,運籌帷幄。軍隊裏的事務很多,杜如晦拿到手上,即刻分析決斷,非常迅速。李世民每次攻破敵軍,攻克城池,衆將都爭着搶奪珠寶財物,房玄齡卻注意收羅人才,充實幕府。將領中勇敢而又有謀略的,房玄齡一定與他結交,讓他爲李世民效力。李世民經常派房玄齡 入 宮 奏事,高祖感嘆說:“玄齡爲我兒奏事,雖然遠隔千里,卻好像與世民面談一樣。”玄武門之變,房玄齡和杜如晦也都參與了謀劃。他們祕密出入秦王府,幫李世民拿定主意,出謀劃策,誅殺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最終讓李世民當上了皇帝。

5、當局者迷

唐朝的元澹,字行衝,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他曾撰寫《魏典》三十篇,受到當時學者的推崇。

有一次,大臣魏光乘上疏,要求把唐初魏徵修訂整理過的《類札》(即《禮記》)列爲經書(儒家經典)。唐玄宗命元行衝等人再加上註解,以便行用。

元行衝就和國子博士範行恭、四門助教施敬本等一起整理,編成五十篇,加上註解後呈送唐玄宗。

這時,右承相張悅提出不同意見,認爲《禮記》一書,原西漢戴聖整理過的本子,行用到現在近千把年了,已經和經書並列;如今要用魏徵的新本子,還加上註解,恐怕不妥當。唐玄宗同意了他的意見。

元行衝對這樣的做法很不滿,就寫了一篇文章進行辯解,文章的題目叫《釋疑》,用的是客人和主人對話的形式。

先是客人提出問題:《禮記》這部經典,西漢戴聖編纂、東漢鄭玄加了注的本子,和魏徵加工整理過的本予,哪個好?

主人回答說:戴聖的《禮記》行用於漢末,以後經過許多人修訂、註釋,這當中互相矛盾的地方不少;魏徵正是嫌它冗長繁雜,所以重加整理,去粗取精。誰想到那些死守章句的人竟會反對?

客人聽了說:“當局稱迷,傍觀必審。”就是說好比下棋一樣,下的人倒看不清楚,而旁觀者卻看得很清楚。元行衝的意見無疑是正確的。

6、請君入甕

唐朝武則天爲女皇帝時,任用來俊臣等一批酷吏,專辦謀反案件。他們造了許多刑具,使被告忍受不住酷刑,只得招認。

有時來俊臣使用‘餓刑”,一連幾天不給犯人吃一點東西。犯人餓得發慌,把衣服、棉絮扯碎了嚥下去,但到最後,還是不得不招供。

來俊臣還叫人做了十種重枷,名稱就十分嚇人,如‘’喘不得”、“失魂膽”等等;審訊時,將十種重枷擺在犯人面前,犯人見了魂飛魄散,往往還未動刑就屈招了。

來俊臣搞刑訊逼供得到武則天的重賞,有些官吏見了眼紅,也就競相效法,出現了一大批如神Ji、周興這樣的酷吏和告密者,以致許多大臣上朝時都與家中人告說:”不知道此一去還能不能再見面。”

天授二年(公元6 91年),武則天發現丘神勳企圖謀反,下令將他處死。有人告密說周興和丘神勳通謀造反,武則天就叫來俊臣去審問周興。

來俊臣叫人請周興來吃酒,周興不知圈套,欣然赴席。酒吃到一半,來俊臣問周興:”我這裏有些犯人,用盡了刑,還不招認,不知周兄有什麼辦法?”

周興不假思索地回答:“那很容易!只消取一隻大甕,四面燒起炭火,叫犯人站立甕中,還有什麼不招認的?”

來俊臣聽了,便吩咐手下人擡來一隻大甕,四面燒起了炭火。周興自己曾用這力、法多次逼供犯人,知道沒人熬得住炙熱的痛苦。 周興酒興正濃,來俊臣卻站起來對他說:“皇上有令,叫我審訊周兄謀反的事,請兄入甕吧!”

歷史成語故事 篇四

東吳名將陸遜之後陸抗,有勇有謀,很年輕就被任命爲建武校尉。

東吳後期朝政*敗,且國君孫皓荒淫暴虐,濫殺無辜。陸抗對此非常不滿,便多次上疏勸諫。但是,孫皓對這些建議置之不理。儘管東吳內政混亂不堪,但由於陸抗謀略過人,善於用兵,因此一直虎視東吳,而欲南下一統中國的晉,也無可奈何。

當時,晉朝的車騎將軍羊祜(kù)鎮守襄陽。他見陸抗能攻善守,知道要立即打敗東吳並不容易,於是改變對東吳策略,採取了和的戰略。陸抗也明白羊祜用意,於是也用同樣的態度對待晉方。在邊境,兩人還常派使者往來,以示友好。因此當時吳、晉一部分邊境竟出現了和平局面。

孫皓聽說了邊境的情況,非常不開心,派人責問陸抗。陸抗回話說:“假如我不採取這樣的政策,就會助長羊祜的威德。”孫皓聽後,也就沒再說什麼。但他還是想出兵攻晉統一中國。於是頻頻調兵。陸抗知道後,便又向孫皓上疏說:“現在,朝廷應該加緊農業生產,儲備糧食,增強國力。讓有才能的人發揮作用,使各級官員不荒怠(dài)職守,嚴明賞罰以勵百官,審慎實施刑罰以戒黎民。如果圖虛名重形式,處處用兵,好戰不止,耗費的資財動以萬計,士兵疲勞不堪,即使敵寇沒有削弱,我們自己也會因此受累而被拖垮。”

但是,孫皓對陸抗的忠告仍是置若罔(wǎng)聞,以致於國力日漸衰退。而陸抗死後,晉軍便揮師南下討伐東吳,吳國最終爲晉所滅。

成語“窮兵黷武”,現在的意思是使用全部武力,任意發動戰爭。

歷史成語典故 篇五

朽木不可雕

出處《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污也。”

【釋義】這個成語也稱“朽木糞土,比喻人已經敗壞到不可救藥的地步。

【故事】孔子的弟子宰予,言辭美好,說起話來娓娓動聽。起初,孔子很喜歡這個弟子,以爲他一定很有出息。可是不久,宰子暴露出懶惰的毛玻一天,孔子給弟子講課,發現宰予沒有來聽課,就派弟子去找。一會兒,去找的弟子回來報告說,宰予在房裏睡大覺。孔子聽了傷感他說:“腐爛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一樣的牆壁不能粉刷。最初我聽到別人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爲一定與他說的一樣;現在我聽別人的話後,要考察一下他的行爲。就從宰子起,我改變了態度。”

歷史成語故事 篇六

匈奴自從給衛青、霍去病打敗以後,雙方有好幾年沒打仗。他們口頭上表示要跟漢朝和好,實際上還是隨時想進犯中原。

:匈奴的單于一次次派使者來求和,可是漢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訪,有的卻被他們扣留了。漢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來求和了,還把漢朝的使者都放回來。漢武帝爲了答覆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將蘇武拿着旌節,帶着副手張勝和隨員常惠,出使匈奴。

蘇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禮物。蘇武正等單于寫個回信讓他回去,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出了一件倒黴的事兒。

蘇武沒到匈奴之前,有個漢人叫衛律,在出使匈奴後投降了匈奴。單于特別重用他,封他爲王。

衛律有一個部下叫做虞常,對衛律很不滿意。他跟蘇武的副手張勝原來是朋友,就暗地跟張勝商量,想殺了衛律,劫持單于的母親,逃回中原去。

張勝很表示同情,沒想到虞常的計劃沒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單于大怒,叫衛律審問虞常,還要查問出同謀的人來。

蘇武本來不知道這件事。到了這時候,張勝怕受到牽連,才告訴蘇武。

蘇武說:“事情已經到這個地步,一定會牽連到我。如果讓人家審問以後再死,不是更給朝廷丟臉嗎?”說罷,就拔出刀來要自殺。張勝和隨員常惠眼快,奪去他手裏的刀,把他勸住了。

虞常受盡種種刑罰,只承認跟張勝是朋友,說過話,拼死也不承認跟他同謀。

衛律向單于報告。單于大怒,想殺死蘇武,被大臣勸阻了,單于又叫衛律去逼迫蘇武投降。

蘇武一聽衛律叫他投降,就說:“我是漢朝的使者,如果違背了使命,喪失了氣節,活下去還有什麼臉見人。”又拔出刀來向脖子抹去。

衛律慌忙把他抱住,蘇武的脖子已受了重傷,昏了過去。

衛律趕快叫人搶救,蘇武才慢慢甦醒過來。

單于覺得蘇武是個有氣節的好漢,十分欽佩他。等蘇武傷痊癒了,單于又想逼蘇武投降。

單于派衛律審問虞常,讓蘇武在旁邊聽着。衛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殺了;接着,又舉劍威脅張勝,張勝貪生怕死,投降了。

衛律對蘇武說:“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連坐。”

蘇武說:“我既沒有跟他同謀,又不是他的親屬,爲什麼要連坐?”

衛律又舉起劍威脅蘇武,蘇武不動聲色。衛律沒法,只好把舉起的劍放下來,勸蘇武說:“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單于待我好,封我爲王,給我幾萬名的部下和滿山的牛羊,享盡富貴榮華。先生如果能夠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樣,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蘇武怒氣衝衝地站起來,說:“衛律!你是漢人的兒子,做了漢朝的臣下。你忘恩負義,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顏無恥地做了漢奸,還有什麼臉來和我說話。我決不會投降,怎麼逼我也沒有用。”

衛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單于報告。單于把蘇武關在地窖裏,不給他吃的喝的,想用長期折磨的辦法,逼他屈服。

這時候正是入冬天氣,外面下着鵝毛大雪。蘇武忍飢挨餓,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餓了,扯了一些皮帶、羊皮片啃着充飢。過了幾天,居然沒有餓死。

單于見折磨他沒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開來,不許他們通消息,還對蘇武說:“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麼會生小羊呢,這不過是說要長期監禁他罷了。

蘇武到了北海,旁邊什麼人都沒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節。匈奴不給口糧,他就掘野鼠洞裏的草根充飢。日子一久,旌節上的穗子全掉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單于死了,匈奴發生內亂,分成了三個國家。新單于沒有力量再跟漢朝打仗,又打發使者來求和。那時候,漢武帝已死去,他的兒子漢昭帝即位。

漢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單于放回蘇武,匈奴謊說蘇武已經死了。使者信以爲真,就沒有再提。

第二次,漢使者又到匈奴去,蘇武的隨從常惠還在匈奴。他買通匈奴人,私下和漢使者見面,把蘇武在北海牧羊的情況告訴了使者。使者見了單于,嚴厲責備他說:“匈奴既然存心同漢朝和好,不應該欺騙漢朝。我們皇上在御花園射下一隻大雁,雁腳上拴着一條綢子,上面寫着蘇武還活着,你怎麼說他死了呢?”

單于聽了,嚇了一大跳。他還以爲真的是蘇武的忠義感動了飛鳥,連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說:“蘇武確實是活着,我們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蘇武出使的時候,才四十歲。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鬍鬚、頭髮全白了。回到長安的那天,長安的人民都出來迎接他。他們瞧見白鬍須、白頭髮的蘇武手裏拿着光桿子的旌節,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的,說他真是個有氣節的大丈夫。

歷史成語故事 篇七

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用不屈與錚錚傲骨鑄就一顆忠心

【出處】《漢書·蘇武傳》。

【釋義】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鴻雁傳書指通信。後來,人們就用鴻雁比喻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

【歷史典故】

漢武帝天漢元年,匈奴向漢朝求和,於是,漢武帝就派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蘇武接受任務以後,帶着使團及豐厚的禮物出發到匈奴。不料,反覆無常的匈奴單于不但不感謝,反而受壞人挑唆,把蘇武等人扣押起來,要蘇武投降。金錢、高官厚祿、凍餓折磨,這些都沒能使蘇武屈服,他堅決不投降。沒辦法,單于只好下令將蘇武送到北海邊上(現在的西伯利亞貝加爾湖一帶)去牧羊。並且對蘇武說:“等公羊何時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漢朝去!”公羊怎麼能生小羊呢?用意十分明白,單于是堅決不放蘇武回漢朝了。

北海一帶,荒無人煙,終年白雪覆蓋。蘇武只能以野鼠洞裏的草子充飢。每天,蘇武一邊牧羊,一邊撫弄着出使時漢武帝親手交給他的旌節,心中深深地懷念着自己的祖國。夜晚睡覺時,他將旌節緊緊抱在胸前。就這樣,日復一日,艱苦地度過了漫長的歲月。

後來,漢武帝死後,漢昭帝即位,匈奴又與漢朝議和,但單于仍不讓蘇武回漢朝,還謊稱蘇武已經死了。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千方百計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朝使者,還爲使者想出了一個要回蘇武的妙計。

第二天,漢朝使者去見單于,按照常惠的計策對單于說:“你們匈奴既然要誠心跟漢朝結好,就不該再欺騙我們。蘇武明明沒有死。有一天,我們皇上在上林苑裏射獵,射下一隻大雁,大雁的腳上繫着一條綢子,那是蘇武寫給皇上的一封信。信裏說他在寒冷的北海地方牧羊,你們怎麼說他死了呢?大雁能帶信,這是天意,你們怎麼可以欺騙天呢?”單于聽了,不覺大吃一驚,只好承認自己說了謊話,而後又說:“蘇武的忠心都感動了飛鳥,難道我們還不如大雁嗎?”說完,他立即向漢朝使者道歉,並答應趕快派人把蘇武從北海地方找回來。

蘇武回到了闊別二十年的京城長安,漢昭帝接見了他們,還叫他到先帝廟裏去拜見漢武帝的靈位,並把那根光禿禿的旌節交還到漢武帝靈前。

【成長心語】

歷史學家吳晗曾寫過一篇《談骨氣》的文章,其中提出做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骨氣。所謂骨氣就是做人要堅持原則,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明是非、知榮辱,不拿原則做交易。一邊是高官厚祿,一邊是赤膽忠心,蘇武用不屈的錚錚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詮釋。

歷史成語故事 篇八

削足適履

春秋時期,發生了兩件骨肉相殘的事情。這兩件事情影響很壞,很多人都知道。

一件事是晉獻公與公子申生的事情。

晉獻公在晚年時非常昏庸,寵愛妃子驪姬,對她言聽計從。驪姬想讓兒子奚齊當太子,就與奸臣私通,一起商量着如何對付他們的眼中釘——太子申生。

一次,驪姬用蜂蜜擦頭,引來不少蜜蜂,然後命申生用扇子驅趕蜜蜂。結果,晉獻公在高臺上看到,真的以爲申生有戲母之心。晉獻公勃然大怒,從此斷絕父子之情,再也不理睬申生了。申生失寵,只得自殺。

驪姬還在獻公面前,說公子重耳、公子夷吾的壞話。獻公聽信讒言,派人去殺重耳。重耳、夷吾見勢不妙,只得逃出晉國,另尋出路。

另一件事,是公子棄疾與楚靈王的事情。

楚靈王曾經傳下旨意,命他的弟弟公子棄疾去管理被滅的蔡國,而他統率軍隊出征,攻打東方的徐國。公子棄疾見國君不在國內,就帶兵回國,殺死了楚靈王的兩個兒子,擁立他哥哥的兒子子比爲君,由子皙做令尹。

楚靈王聽說公子棄疾掌握了大權,自己又沒有辦法打回去,氣得上吊自殺。公子棄疾見自己的勢力越來越大,索性逼子比自殺,自己從後臺走向前臺,做了楚王,歷史上稱他爲楚平王。

這兩件事,一件是父親逼死兒子,一件是弟弟逼死哥哥,說起來都令人連打冷戰。

《淮南子·說林訓》在評論這兩件事情時說:“這種骨肉相殘的事,好比爲了適合鞋子的尺寸,把腳削小;爲了適應帽子的大小,把腦袋削小一樣,愚蠢透頂。”

歷史成語故事 篇九

欺世盜名

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史魚,多次向衛靈公提建議,希望他重用賢人蘧伯玉,趕走小人彌子瑕。但衛靈公正和彌子瑕打得火熱,對史魚的話根本聽不進去。

史魚當了一輩子的官,既沒有辦法使衛靈公走正道,又沒有本事讓衛國發展得更好。他臨死的時候對兒子說:“我生前沒能說服國君,使他改正過失,這是令人遺憾的。我死後你們不要成殮。”衛靈公聽到了史魚的臨終遺言,後悔得不得了。

戰國時期,齊國有一個名叫田仲的人,他的哥哥是個大官,非常有錢。田仲明明可以借哥哥的力量改變自己的生活,但他一不去謀取官位,二不接受他哥哥在經濟上的援助,悶頭種田,自食其力。

戰國時期的哲學家荀子在《不苟》一文中,對史魚和田仲兩人的情況加以評論,說他們都是奸人,用欺騙的手段來盜取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