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活板翻譯(新版多篇)

活板翻譯(新版多篇)

《活板》 篇一

《活板》是一篇說明文,本篇文章主要圍繞“活”字佈局謀篇,但由於是篇文言文,篇幅較長,生字詞較多,因此理解文意對學生來說就是個難點。

課前我讓學生先預習課文,讀通、讀順課文。課上我採用多種形式進行教學,需掌握的字的讀音、一詞多義、重點實詞、重點虛詞、通假字等。讓學生照着自主學習內容自學課文,然後在組內交流自主學習情況,這樣既檢查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又提高學生的參與率。本課教學中學生對重點的實虛詞掌握不理想,我將重點的實詞虛詞提出來重點講解,最後再次強化學生記憶,結合課後題和其他練習鞏固學生所學知識。雖然每節課字詞理解講解的較少,但從作業及學生反饋來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並不理想。也是偶然想着如果讓學生自己動手錶演活板印刷,這樣效果會不會更好呢。同學聽說這樣的表演之後個個興趣十足,準備好了軍旗做爲道具,這樣既理解了課文內容,彌補了語言信息的缺失,又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且使學生真正地掌握了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真是一舉多得。

本課是有關製作的說明文,學習此課,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他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找到了自信、得到了快樂,因而充滿了幸福感,真正體現了新課改的要求。

活板文言文翻譯 篇二

用刻板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採用它。五代時纔開始印刷五經,以後的各種圖書都是雕板印刷本。

慶曆年間,有位平民畢昇,又創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膠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銅錢的邊緣,每個字製成一個字模,用火來燒使它堅硬。先設置一塊鐵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蠟混合紙灰這一灰東西覆蓋它。想要印刷,就拿一個鐵框子放在鐵板上,然後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滿一鐵框就作爲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藥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塊平板按壓它的表面,那麼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樣。如果只印刷三兩本,不能算是簡便;如果印刷幾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別快。印刷時通常製作兩塊鐵板,一塊板正在印刷,另一塊板已經另外排上字模,這一塊板印刷剛剛印完,那第二板已經準備好了,兩塊交替使用,極短的時間就可以完成。每一個字都有幾個字模,像“之”、“也”等字,每個字有二十多個字模,用來防備一塊板裏面有重複出現的字。不用時,就用紙條做的標籤分類標出它們,每一個韻部製作一個標籤,用木格儲存它們。有生僻字平時沒有準備的,馬上把它刻出來,用草火燒烤,很快可以製成。不拿木頭製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頭的紋理有的疏鬆有的細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藥物互相粘連,不能取下來;不如用膠泥燒製字模,使用完畢再用火烤,使藥物熔化,用手擦試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脫落,一點也不會被藥物弄髒。

畢昇死後,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們得到了,到現在還珍藏着。

拓展:作者簡介

沈括(公元1031~公元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文學家。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是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外交家,我國曆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晚年以平生見聞,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筆記體鉅著《夢溪筆談》,此書被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譽爲“中國科技史上的座標”。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帶,後隱居於福建的尤溪一帶。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元豐五年(1082年)以宋軍於永樂城之戰中爲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活板》選自《夢溪筆談—技藝》。《夢溪筆談》共30卷,內容豐富,包括天文,地理,數學,物理,文藝,歷史,化學,地質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等。是個包容多種知識的筆記鉅作。

賞析 篇三

《活板》一文語言樸實、簡潔、準確。

全文着重說明活板的製作、印刷過程,解釋膠泥刻字的性質特點,少有修飾性詞語,語言樸實無華,通俗易懂。再說簡潔,如“膠泥刻字,薄如錢脣……火燒令堅”,寥寥數語,就非常清楚地說明了活字的材料、形狀和加工方法。《活板》只用三百多字,便將我國板印書籍的歷史,活字版的創造、發明、用法、功效以及膠泥活字的優點解說得清楚明白。文中還多次用了代詞“之”,如“爲之”“煬之” “帖之”“貯之”等,它們都分別指代相應的實物,這就減少了內容的重複,有助於行文的簡潔。用詞準確也是本文顯著的優點。如對膠泥字印火燒加熱,使之堅硬成型,用“燒”;爲了使鐵板上的藥物(松脂等物)軟化凝結,將鐵板置於火上或火旁烘烤,用“煬”;爲了便於拆版,用猛火高溫使藥物熔化,用“熔”。“燔土”的“燔”也是燒的意思,和“燒”是同義詞,所以用“燔”,避免用詞重複,體現了文言的美感與不生厭。“燒”、“煬”、“熔”、“燔”這些詞用得都準確、貼切。

活板文言文及翻譯 篇四

板印書籍①,唐人尚未盛爲之②。五代③時始印五經④,已後⑤典籍⑥皆爲板本⑦。

慶曆⑧中,有布衣⑨畢昇,又爲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脣⑩,每字爲一印(11),火燒令堅(12)。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13)紙灰之類冒(14)之。欲印,則以一鐵範(15)置鐵板上,乃密佈字印,滿鐵範爲一板,持就火煬之(16);藥(17)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18)。若止(19)印三二本,未爲簡易(20);若印數十百千(21)本,則極爲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22)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23),更互(24)用之,瞬息可就(25)。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重複者。不用,則以紙帖(26)之,每韻爲一帖,木格貯之(27)。有奇字(28)素無備者,旋(29)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爲之者(30),文理(31)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32)與藥相粘,不可取(33);不若燔土(34),用訖(35)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36)沾污。

升死,其印爲予羣從(37)所得,至今保藏。

【字詞註釋】

①板印書籍:即用木板刻字印書。板印,雕版印書。②盛爲之:大規模地做(使用)。之,指“板印書籍。”③五代:指唐以後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五個朝代。④五經:儒學的經典,指《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漢後合稱《五經》。⑤已後:以後。已,通“以”。⑥典籍:重要的文獻書籍。⑦板本:板印的本子。⑧慶曆:宋仁宗年號(1041~1048)。⑨布衣:平民。古代沒有官職的人穿布衣服,所以稱布衣。⑩錢脣:銅錢的邊緣。(11)印:印模。(12)令堅:使堅硬。(13)和(hu^):混合。(14)冒:蒙、蓋。(15)範:框子。(16)持就火煬(y2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煬,烤。(17)藥:指上文所說的松脂、蠟等物。(18)字平如砥(d!):(所有排在板上的)字像磨刀石那樣平。(19)止:只。(20)未爲簡易:不能算是簡便。(21)數十百千:幾十乃至百、千。(22)自:別自,另外。(23)具:準備好。(24)更(g5ng)互:交替,輪流。(25)就:完成。(26)以紙帖之:(把活字分類)用紙條標記。帖,用標籤標出。(27)每韻爲一帖,木格貯之:意思是把字按韻分類,分別放在木格里。(28)奇字:生僻字。(29)旋:隨即,很快地。(30)不以木爲之者:不用木頭刻活字的原因。(31)文理:紋理,質地。(32)兼:並且。(33)不可取:拿不下來。(34)燔(f2n)土:就是上文所說的“用膠泥刻字,火燒令堅”。燔:燒。(35)訖(q@):完畢。(36)殊不:一點也不。(37)爲予羣從(z#ng):被我的弟侄輩。羣,衆,諸。從,次於最親的親屬,例如堂兄弟爲從兄弟,侄爲從子,伯叔父爲從父。單說“從”,指比自己小的。

【詩文翻譯】

用雕版印書,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地這樣做。五代時纔開始用雕版印五經,此後,經典文獻都是版印的本子。

慶曆年間,平民畢昇又創造了活版印刷。他的辦法是:用膠泥來刻字印,薄得跟銅錢的邊緣一樣,每個字一個印,刻好以後,用火烤一下,讓它變得堅硬、牢固。先準備好一塊鐵板,把松脂、蠟和紙灰之類的東西鋪在上面。想印的。時候,在鐵板上放一個鐵框子,然後一個緊挨着一個地排上字印,排滿了就算一版,(再)拿到火上去烘烤,等到松脂和蠟稍稍熔化,就用一塊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壓,那字印就平得像磨刀石一樣。如果只印兩三本,還算不得簡便;如果印幾十幾百甚至上千本,那就顯得非常快了。(最好是)經常準備兩塊鐵板,一塊印刷,一塊同時排字,這一塊剛剛印完,那一塊已經排好版面,兩塊交替使用,在極短的時間裏就可以印完。每一個字都備有幾個字印,像“之”、“也”等字,每一個字都有二十多個字印,以便它們在同一版內重複出現時使用。不用的時候,就拿紙條做標記貼上,按韻分類,分別放在木格里。有些生僻字平時沒有準備出來,那就當時動手刻,用草火烘烤,很快就可以投入使用。字印所以不用木料來刻,是因爲木的紋理疏密不勻,一沾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時)拿不下來;不如用膠泥來燒製,印完後再用火烘烤,使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來,一點也不會弄髒。

畢昇死後,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輩得到了,到現在還保存得十分完好。

活板 篇五

宋代沈括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爲之。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爲板本。

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又爲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脣,每字爲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範置鐵板上,乃密佈字印,滿鐵範爲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爲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爲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重複者。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爲一帖,木格貯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爲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爲予羣從所得,至今保藏。

譯文

用雕板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地這麼做。五代時才(用雕版)印刷五經,以後的經典文獻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朝慶曆年間,有個叫畢昇的平民,又發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銅錢邊緣似的,每個字刻一個字模,用火燒使它堅硬。先設置一塊鐵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蠟混合着紙灰這一類東西覆蓋好。想要印刷,就把一個鐵框子放在鐵板上面,於是在鐵框內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滿了一鐵框就成爲一塊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鐵板上的藥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塊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麼(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樣平。如果只印兩三本,不能算是簡便;如果印幾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極其快速。通常是做兩塊鐵板,這一塊在印刷,那一塊已另外在排字了,這塊印刷才完,第二塊板已經準備好了,兩塊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時間就能完成。每一個字都有好幾個印模,像“之”、“也”等字,每個字有二十多個印模,用來準備同一版內有重複的。字。不用時,就用紙條給它們作標誌,(按照字的韻部分類)每個韻部做一個標籤,用木格子把它們貯存起來。遇到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隨即刻制,用草燒火烘烤,很快就能製成功。

不用木料製作字模的原因,

是因爲木的紋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會和藥物粘

在一起,(拆板時)拿不下來,不像用膠泥燒製的字模,印完後再用火一

烤,使藥物熔化,用手輕輕一撣,那些字模就會自己掉下來,一點也不會被藥物弄髒。

畢昇死後,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兒們得到,到今天還珍貴地收

藏着。

註釋

板印書籍:用雕版印刷書籍。板印,用雕版印刷。

盛爲之:大規模地做這種事。之,指“板印書籍”。

已後:即“以後”。已,同“以”。

五代:指唐以後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五個朝代。始,才。

五經:儒學的經典,指《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漢後合稱《五經》。

典籍:泛指各種重要(文獻)書籍。

板本:板印的本子。

慶曆:宋仁宗年號(1041—1048)。

布衣:平民。這裏指沒有做官的讀書人。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稱布衣。

其:其,代詞。做活板的方法。

錢脣:銅錢的邊緣。

印:印模、字印。

令堅:使……堅硬。

和(huò):混合。

以:用。

冒:蒙、蓋。

欲:想。

範:框子。

持就火煬(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煬,烤。

藥:指上文說的松脂、蠟等物。

字平如砥(dǐ):字印像磨刀石那樣平。砥:磨刀石。

止:同“只”,僅僅。

未爲簡易:不能算是簡便。

數十百千:幾十乃至百、千。

自:別自,另外。

具:準備好。

更(gēng)互:交替、輪流。

以:用來。

以紙帖(tiě)之:用紙條給它做標記。帖,用標籤標出。

每韻爲一帖(tiè),木格貯(zhù)之:每一個韻部的字做一個標籤,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來。韻,指韻部。帖,標籤,名詞。唐宋時,人們按照詩歌押韻的規律,把漢字分爲206韻,後來又合併爲106韻。

奇(jī)字:寫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旋:旋即。

不以木爲之者:不用木頭刻活字的原因。

文理:紋理,質地。文通“紋”,花紋。

兼:又。

不可取:拿不下來。

燔(fán)土:指火燒過的黏土字印。燔:燒。

訖(qì):終了,完畢。

拂(fú):擦拭,撣去。

殊不:一點也不。

予:我。

羣從(zòng):堂兄弟及侄子輩。

賞析

這是一篇很有價值的史料,由於統治階級的偏見,像畢昇這樣平民出身的創造發明家,在正史中沒有任何記載。本文作者獨具眼力,爲我們保存了這一寶貴史料。一些劃時代的科學發明,往往是從小人物開始做起的,這種進步和發明,大大推動了社會生產力向前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加速器,我們應該對畢昇這類民間革新家、發明家保持崇高的敬意,尊重他們的創新精神。

本文抓住特點,說明工藝程序,有條不紊,給人以明晰、完整、系統的形象。寫活字版印刷,緊扣“活”字,在說明時又主要按照工藝順序進行說明,並且通過與雕版的比較,體現活版的優越性。寫製版是按照制字、設版、排字、煬版、平字的順序加以說明的。寫印刷廠用二板,“一板印刷,一板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寫拆板是附帶說明,但是膠泥字模的優越性,也在與木頭刻字的對比中,其靈活方便得以充分顯示。

全文着重說明活板的製作,印刷整個過程,包括最後拆板的過程,一整套工藝,全無修飾性詞語,用詞準確,通俗易懂。整篇文章只用三百多字,便將印刷書籍的歷史,活字版的創造、發明、用法、功效以及膠泥活字的優點解釋得清楚明白。文中多次運用了代詞“之”,如“爲之”、“煬之”,“貼之”“貯之”、“刻之”它們分別指代相應的事物,這就減少了行文的重複,有助於行文的簡潔。用詞準確也是本文的優點,“燒”、“煬”、“鎔”、“燔”,按照加熱的方法、程度不同分別使用,用得都準確貼切。

活板文言文翻譯沈括 篇六

活板文言文翻譯沈括

活板是沈括的作品之一,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活板文言文翻譯吧!

活板文言文翻譯沈括

原文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爲之。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爲板本。

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又爲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脣,每字爲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範置鐵板上,乃密佈字印,滿鐵範爲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爲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爲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重複者。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爲一帖,木格貯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爲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爲予羣從所得,至今保藏。

譯文

用刻板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採用它。五代時纔開始印刷五經,以後的各種圖書都是雕板印刷本。

慶曆年間,有位平民畢昇,又創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膠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銅錢的邊緣,每個字製成一個字模,用火來燒使它堅硬。先設置一塊鐵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蠟混合紙灰這一灰東西覆蓋它。想要印刷,就拿一個鐵框子放在鐵板上,然後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滿一鐵框就作爲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藥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塊平板按壓它的表面,那麼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樣。如果只印刷三兩本,不能算是簡便;如果印刷幾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別快。印刷時通常製作兩塊鐵板,一塊板正在印刷,另一塊板已經另外排上字模,這一塊板印刷剛剛印完,那第二板已經準備好了,兩塊交替使用,極短的時間就可以完成。每一個字都有幾個字模,像“之”、“也”等字,每個字有二十多個字模,用來防備一塊板裏面有重複出現的字。不用時,就用紙條做的標籤分類標出它們,每一個韻部製作一個標籤,用木格儲存它們。有生僻字平時沒有準備的,馬上把它刻出來,用草火燒烤,很快可以製成。不拿木頭製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頭的紋理有的疏鬆有的細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藥物互相粘連,不能取下來;不如用膠泥燒製字模,使用完畢再用火烤,使藥物熔化,用手擦試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脫落,一點也不會被藥物弄髒。

畢昇死後,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們得到了,到現在還珍藏着。

《活板》全文翻譯 篇七

用雕版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地做這種事。五代時纔開始用雕版印五經,此後,重要書籍都是版印出來的`。

慶曆年間,有個平民叫畢昇(畢昇),又發明了活版印刷。它的辦法是:用黏土來刻字模,(字模)薄得跟銅錢的邊緣一樣,每個字刻一個字模,用火燒使它堅硬。先設置一塊鐵板,在上面用松脂、蠟混合紙灰這類東西覆蓋着。想印的時候,在鐵板上放一個鐵框子,(然後)就密密地排滿字模,排滿了就成爲一版,(再)把它靠近火邊烤,(等到)松脂和蠟稍稍熔化,就用一塊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壓,字印像磨刀石那樣平。如果只印兩三本,還不算簡便;如果印幾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極其快了。通常做兩塊鐵板,這一塊印刷,另一塊已經另外在排字了,這一塊剛剛印完,那一塊已經準備好,兩塊交替使用,在極短的時間裏就可以印完。每一個字都備有幾個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個字都有二十多個字印,用來防備它們在一版內有重複的。不用的時候,就用紙條給它做標記,每一個韻部的字做一個標籤,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來。遇到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燒火烘烤,一會兒就能製成。不用木頭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紋理疏密不勻,一沾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時)拿不下來;不像用膠泥燒製的字印,印完後再用火一烤,使藥物(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來,一點也不會被藥物(松脂等物)弄髒。

畢昇(畢昇)死後,那些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輩們得到,到現在依然被珍藏着。

活板 篇八

活板

第一教時 導讀課

知識教學目標:通過學習本文,瞭解作者及《夢溪筆談》;瞭解時間(工作程序)、邏輯相結合的說明順序;掌握“帖、 旋、 砥、就……”等字的含義及“火、爲、帖”等字的不同用法。

能力教學目標:學生在掌握文言字詞含義及用法的基礎上,初步學會結合註釋翻譯文言語句;通過口述活版的製作過程,畫簡要的工作流程圖,從而能指出課文的說明順序。

思想教學目標:學生在瞭解活版“活”的特點和它在印刷史上的劃時代意義中,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激發熱愛科學、開拓創新的熱情。

教 學 重 點 :指導學生疏通文言語句;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教 學 難 點:理解文中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文言詞語;理解課文的說明順序。

教 具 準 備:1、錄音機、磁帶 2、投影儀、投影片 3、鉛字打印機的字模、字框

教 法:能力型教學模式(省級教改課題)

教 學 過 程

導入新課 (1分鐘)(教師以簡短的導語提示課文知識重點,凝聚同學們的注意力)

利用教具字模、字框引出“活字印刷”的話題,然後導入新課:同學們,我手上這一個個的是鉛字打印機上的字模,如“是”“我”“國”“中”“人”,一字一印,我按照句子排列:如“我是中國人……”,把整篇文章的字模,放於字框中,固定,壓平,就可以反覆印刷了,印完之後這些字模拆下來可以反覆使用。這可以說就是“活字印刷”的雛形。你知道印刷技術在哪個國家的什麼時代發明的?(學生參與回答)我可以很自豪地告訴大家,這“活字印刷”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900多年前,北宋的平民畢昇發明的,比德國的答凳堡活字印刷要早4,這是多麼偉大的創舉啊!今天我們有幸在語文中學習《活板》一文(板書課題),瞭解活字印刷在當時的製作、印刷情況。

教師報導讀題 (1分鐘)

(教師按課文重點歸納出五六個知識點,化解爲若干個問題,拋磚引玉,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掌握課文的經絡重點。報導讀題時,要求學生不看書,不作記錄,靜聽默記)

對照註釋閱讀課文,用圈點勾畫法疏通詞句,做到能口譯全文。

在原文中找出練習三及投影片上的字,理解其不同含義及用法。(投影片1)

請你根椐說明內容,畫出簡要的工作流程圖。然後說說第二段在具體介紹活版時是按什麼說明順序介紹的,

按這樣的順序說明有什麼好處?

文中用到了哪些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

學習了這篇課文後,結合你現有的歷史知識,談談對你有什麼啓示?

聽課文錄音(3分鐘)

(學生聽課文錄音初步感受課文,明確一些字詞的讀音,並思考導讀題)

默讀課文,做書間筆記 (8-10分鐘)

(學生用鉛筆在課文中圈點勾畫,作批註)

快速在每個自然節前,依次編上節碼,例:1、2、3……

給生字、生詞注音釋義(文言文還應包括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的理解)。

用( )括出打比方、舉例子等說明方法 的句子。

把握行文思路,給課文分段、分層(用“11”隔開)

歸納文章的主題思想(寫於篇眉)

.總結分析課文的。寫作特色(寫於頁角)

學習組討論 (5分鐘)

(前後兩桌四個同學爲一個學習小組,討論導讀題及其它常規的書間筆記,分析自學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集思廣益,準備作班內交流)

自言自語整理書間筆記 (1分鐘)

(學生把通過自學獨立完成,又經過學習組交流的書間筆記作口頭整理) 學生自告奮勇在全班交流書間筆記 (5分鐘)

(由幾個同學串講課文的文言字詞 結合導讀題3~6題,交流在疏通文言字詞句的基礎上,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學生齊讀課文 (3分鐘)

(在自學、討論和交流的基礎上,通過讀,整理思路)

教師精講課文 (10-15分鐘)

(重在點撥,歸納概括學生的書間筆記,突出重點、解決難點)

本文的作者和出處可見注注,要補充的是作者沈括曾在我們餘杭生活過,沈括墓就在餘杭安溪。這是我們餘杭人民的驕傲。(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這是一篇文言說明文,下列幾個字詞意義、用法需要我們掌握的(展示投影片1):

板:(通“版”) 爲:(做,使用) 已:(通“以”)

布衣:(平民) 又爲活板(做,引申爲“發明,創造”) 火燒令堅(用火,名作狀)

和:(huo,混合,拌和) 持就火煬之(接近,靠攏) 極爲神速(快,迅速)

第二已具(準備好,齊備) 更互用之(交替,輪換 ) 瞬息可就(完成)

以紙帖之(貼上標籤,動詞) 每韻爲一帖(標籤,類,名詞) 奇字:(冷僻)

旋刻之(隨即,馬上) 用訖再火令藥熔(用火烤,動詞)

從(弟侄輩) 爲……所(被動用法)

我認爲這篇文言說明文,總體上是按時間順序說明的

一、(1)交代活版發明之前用雕版印刷的時間和使用情況

二、(2)點明活版發明時間

三、(3)交代活版下落

主體部分在具體介紹活版的製作、用法、功效時是綜合運用時間順序(工作程序)

和邏輯順序說明的:1、介紹活版的製作(用膠泥刻字――則字平如砥)是用時間順序(工作程序)說明的(展示投影片2):

制 字 制 版 排 版 (印 刷) (拆 版)布 字 火 煬 按 平

2、介紹活版的功效、提高功效的措施、用膠泥刻字的好處等是按邏輯順序說明的:

功效:印數越多越好,極爲神速

措施:常作二鐵板,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一字數印,分類貯存

●概括:作者在介紹活版印刷術時,緊扣一個“活”字,綜合運用了時間順序、邏輯

順序來說明,符合事物自身的規律,體現了制字、製版、排版、拆版各個環節都靈活高效的特點,科學而有條理。

●思想教育:學習了《活板》,使我們充分地感受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也爲畢昇的。創新精神所感動,現在,計算機技術正日益普極,印刷業有了更新的發展(計算機文字處理系統,能隨意設置字號、字體、文字的色色彩……這些都是活版所做不到的),但還有更新的課題,需要我們去研究,去創造,希望我們努力做21世紀的畢昇、張衡、祖沖之……

十、學生朗讀並試背課文第二段 (2分鐘)

(一個學生朗讀,其餘同學仔細聽,整理、修改書間筆記,然後以投影片2爲提綱,試背)

十一、請學生上講臺,口述有關活版的製作、特點、功效等情況(若時間允許。鼓勵學生利用鉛字打印機字模、字框輔助說明)

十二、佈置作業(1分鐘)

熟讀課文,把重點字詞句分類整理在本子上。

完成課後練習二、三。

思考:小作文:介紹一種計算機文字處理系統 (視學生對計算機的瞭解情況)

第二教時 演練課――聽記

能力訓練目標:學生通過靜聽、默記教師按行文思路提出的題目,並追憶作答,培養按行文思路複習,理出重點,迅速記憶等綜合能力;進一步掌握重點文言字詞的意義和用法,理解按時間、邏輯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思想教育目標:通過答題,進一步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激發熱愛科學、開拓創新的熱情。

教 學 過 程

習字五行(要求臨帖,上節課結束時佈置)

表揚上次聽記訓練中作業做得較好的同學(2分鐘)

注音(3分鐘,用投影儀出示)

字平如砥 ( ) 臘和( )紙灰 和( )面 隨聲附和( )

更( )互 燔( )土 羣從( ) 火煬( )

教師報聽記題目(3-5分鐘)

(根據行文思路,理出課文重要知識點,學生不作記錄,不作交頭接耳,靜聽默記)

印刷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你知道另外三大發明是什麼嗎?請你寫出來。(火藥、指南針、造紙術)

《活板》一文的作者系我國古代某個朝代著名科學家、政治家,請你寫出他是哪個朝代,叫什麼名字。(北宋,沈括)

課文就選自他寫的筆記體學術著作,請你寫出這部著作的名稱。(《夢溪筆談》)

“活板”的“板”是個通假字,是通哪個字,文中還有其它的通假字,請你寫一個。(板�版�?�以)

課文第一節介紹了活版出現之前的雕板印刷的情況:“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爲之”,第二節介紹了活版發明的時間“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又爲活板”,這裏兩面個“爲”意義有何不同?(1、使用、推廣 2、創造、製作)接着,作者介紹了活板的製作方法,制字是用膠泥刻,“薄如錢脣”這句話用了什麼說明方法?(打比方)

字刻好以後,再“火燒令堅”,印刷結束後拆版時,是“火令藥熔,以手拂之”,這裏有兩個“火”字,意義有何不同?(1、名詞作狀語,用火 2、名詞作動詞,用火烤)

排版時,“滿鐵範爲一板,持就火煬之”這裏的“就”和下文“瞬息

活板文言文翻譯 篇九

《活板》原文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爲之。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爲板本。

慶曆中有布衣畢昇(畢昇),又爲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脣,每字爲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範置鐵板上,乃密佈字印,滿鐵範爲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爲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爲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重複者。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爲一帖,木格貯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爲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爲予羣從所得,至今保藏。

字詞翻譯

板印書籍:用雕版印刷書籍。板印,用雕版、模板印刷。

盛爲之:大規模地做這種事。之,指“板印書籍”。盛,大規模地。爲,做。

五代:指唐以後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五個朝代。始,才。

五經:儒學的經典,指《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漢後合稱《五經》。

已後:即“以後”。已,同“以”。

典籍:泛指各種重要(文獻)書籍。

板本:板印的本子。

慶曆:宋仁宗年號(1041—1048)。

布衣:平民。這裏指沒有做官的讀書人。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稱布衣。

其:其,代詞。做活板的方法。

錢脣:銅錢的邊緣。

印:印模、字印。

令堅:使……堅硬。

和(huò):混合。

以:用。

冒:蒙、蓋。

欲:想。

範:框子。

持就火煬(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煬,烤。

藥:指上文說的松脂、蠟等物。

字平如砥(dǐ):字印像磨刀石那樣平。砥:磨刀石。

止:同“只”。

未爲簡易:不能算是簡便。

數十百千:幾十乃至百、千。

自:別自,另外。

具:準備好。

更(gēng)互:交替、輪流。

以:用來。

以紙帖(tiě)之:用紙條給它做標記。帖,用標籤標出。

每韻爲一帖(tiè),木格貯(zhù)之:每一個韻部的字做一個標籤,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來。韻,指韻部。帖,標籤,名詞。唐宋時,人們按照詩歌押韻的規律,把漢字分爲206韻,後來又合併爲106韻。

奇(jī)字:寫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旋:隨即,很快地。

不以木爲之者:不用木頭刻活字的原因。

文理:紋理,質地。

兼:又。

不可取:拿不下來。

燔(fán)土:指火燒過的黏土字印。燔:燒。

訖(qì):終了,完畢。

拂(fú):擦拭,撣去。

殊不:一點也不。

予:我。

羣從(cóng):堂兄弟及侄子輩。

《活板》全文翻譯

用雕版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地做這種事。五代時纔開始用雕版印五經,此後,重要書籍都是版印出來的。

慶曆年間,有個平民叫畢昇(畢昇),又發明了活版印刷。它的辦法是:用黏土來刻字模,(字模)薄得跟銅錢的邊緣一樣,每個字刻一個字模,用火燒使它堅硬。先設置一塊鐵板,在上面用松脂、蠟混合紙灰這類東西覆蓋着。想印的時候,在鐵板上放一個鐵框子,(然後)就密密地排滿字模,排滿了就成爲一版,(再)把它靠近火邊烤,(等到)松脂和蠟稍稍熔化,就用一塊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壓,字印像磨刀石那樣平。如果只印兩三本,還不算簡便;如果印幾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極其快了。通常做兩塊鐵板,這一塊印刷,另一塊已經另外在排字了,這一塊剛剛印完,那一塊已經準備好,兩塊交替使用,在極短的時間裏就可以印完。每一個字都備有幾個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個字都有二十多個字印,用來防備它們在一版內有重複的。不用的時候,就用紙條給它做標記,每一個韻部的字做一個標籤,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來。遇到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燒火烘烤,一會兒就能製成。不用木頭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紋理疏密不勻,一沾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時)拿不下來;不像用膠泥燒製的字印,印完後再用火一烤,使藥物(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來,一點也不會被藥物(松脂等物)弄髒。

畢昇(畢昇)死後,那些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輩們得到,到現在依然被珍藏着。

賞析

《活板》一文語言樸實、簡潔、準確。

全文着重說明活板的製作、印刷過程,解釋膠泥刻字的性質特點,少有修飾性詞語,語言樸實無華,通俗易懂。再說簡潔,如“膠泥刻字,薄如錢脣……火燒令堅”,寥寥數語,就非常清楚地說明了活字的材料、形狀和加工方法。《活板》只用三百多字,便將我國板印書籍的歷史,活字版的創造、發明、用法、功效以及膠泥活字的優點解說得清楚明白。文中還多次用了代詞“之”,如“爲之”“煬之” “帖之”“貯之”等,它們都分別指代相應的實物,這就減少了內容的重複,有助於行文的簡潔。用詞準確也是本文顯著的優點。如對膠泥字印火燒加熱,使之堅硬成型,用“燒”;爲了使鐵板上的'藥物(松脂等物)軟化凝結,將鐵板置於火上或火旁烘烤,用“煬”;爲了便於拆版,用猛火高溫使藥物熔化,用“熔”。“燔土”的“燔”也是燒的意思,和“燒”是同義詞,所以用“燔”,避免用詞重複,體現了文言的美感與不生厭。“燒”、“煬”、“熔”、“燔”這些詞用得都準確、貼切。

活板文言文翻譯 篇十

原文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爲之。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爲板本。

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又爲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脣,每字爲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範置鐵板上,乃密佈字印,滿鐵範爲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爲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爲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重複者。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爲一帖,木格貯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爲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爲予羣從所得,至今保藏。

譯文

用刻板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採用它。五代時纔開始印刷五經,以後的各種圖書都是雕板印刷本。

慶曆年間,有位平民畢昇,又創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膠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銅錢的邊緣,每個字製成一個字模,用火來燒使它堅硬。先設置一塊鐵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蠟混合紙灰這一灰東西覆蓋它。想要印刷,就拿一個鐵框子放在鐵板上,然後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滿一鐵框就作爲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藥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塊平板按壓它的表面,那麼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樣。如果只印刷三兩本,不能算是簡便;如果印刷幾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別快。印刷時通常製作兩塊鐵板,一塊板正在印刷,另一塊板已經另外排上字模,這一塊板印刷剛剛印完,那第二板已經準備好了,兩塊交替使用,極短的時間就可以完成。每一個字都有幾個字模,像“之”、“也”等字,每個字有二十多個字模,用來防備一塊板裏面有重複出現的字。不用時,就用紙條做的標籤分類標出它們,每一個韻部製作一個標籤,用木格儲存它們。有生僻字平時沒有準備的,馬上把它刻出來,用草火燒烤,很快可以製成。不拿木頭製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頭的紋理有的疏鬆有的細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藥物互相粘連,不能取下來;不如用膠泥燒製字模,使用完畢再用火烤,使藥物熔化,用手擦試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脫落,一點也不會被藥物弄髒。

畢昇死後,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們得到了,到現在還珍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