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乘法和加、減法的混合運算》教學案例與反思精品多篇

《乘法和加、減法的混合運算》教學案例與反思精品多篇

《含有乘法和加減法的混合運算》教學案例及反思 篇一

《含有乘法和加減法的混合運算》教學案例及反思

【案例一】

師出示情境圖:筆記本5元一本,書包20元一個,水彩筆18元一盒。小軍買了3本筆記本和1個書包,一共花了多少錢?

師:你會列式計算嗎?

生獨立計算,後全班交流

生1:5×3=15(元)15+20=35(元)

師:5×3表示什麼?

生:5×3表示3個筆記本的價錢。

師:15+20表示什麼?

生:把3個筆記本的價錢和1個書包的價錢合起來,就是小軍花去的錢。

師:還有其他的計算方法嗎?

生2:5×3+20

師:對。生2列的算式我們稱爲綜合算式,生1列的稱爲分步算式。你會計算這個綜合算式嗎?

生先自主嘗試,後集體交流

生:我先算5×3=15,再把15和20加起來。

師:先算的5×3表示什麼?

生:表示3個筆記本的價錢。

師:很好,算到3個筆記本的價錢後加上1個書包的價錢,就是小軍用去的錢。

師板書範寫綜合算式的計算過程,講解格式。

(反思:這裏是同學們首次接觸混合運算。學習混合運算,重在理解運算順序,但這個運算順序不能由教師直接告訴給學生,而是要教師適當引導,讓孩子們自己去探究,去發現。教學時,教師很自然地聯繫題意,讓學生理解計算順序: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案例2】

師出示問題2:小晴買2盒水彩筆,付了50元,應找回多少元?

師:你會列綜合算式解答這個問題嗎?

生獨立解答,後指名回答

生:50-18×2

師:這題你是如何計算的?

生3:我先算50-18=32,再算32×2=64

生4:我先算18×2=36,再算50-36=14

師提問生3:小晴付了50元,不僅買到2盒水彩筆,還找到64元,如果你是營業員你願意嗎?

全班同學大笑。

(反思:上一題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正好是按從左往右的順序來計算的,而這題乘法在後面,有同學就犯下了從左往右算的錯誤。這時,教師沒有批評,沒有呵斥,簡單的一句“如果你是營業員你願意嗎”就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計算錯誤,對後面如何正確進行計算的學習充滿了期待。)

師:誰能告訴他什麼地方不對?

生:這道綜合算式應該先算18×2=36,表示2盒水彩筆的。價錢,再用50-36,從50元裏減去2盒水彩筆的錢,就是小晴找回的錢。

師小結:你說的真好。在這道題目裏,我們先算乘法,求到2盒水彩筆的價錢,再算減法,求到找回的錢。

師:仔細觀察剛纔計算的兩道題目,每道題目中有哪些運算?

生:第1題中有乘法和加法,

第2題中有減法和乘法。

師:計算時我們分別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生:第1題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2題先算乘法,再算減法。

師:聯繫這兩道題,你有什

麼發現嗎?

生:在混合運算裏,如果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減法,應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

(反思:在學生領會兩道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說說兩道算式的相同之處,交流得出解決本課混合運算的一般規則:先算乘,再算加減。這樣引導學生建立數學模型,以解決生活中的其他問題。教學中,教師始終只是引導者,讓學生聯繫題意,獨立思考,得出結論。)

【反思】

本課教學中,教師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使數學課親切、富有生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將學生推向認知發生的主體地位,體現的特點是:引導探究,注重體驗。

一、結合生活實際,提出數學問題。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數學是現實的,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再把學到的數學應用到現實中去。”本課選擇學生喜愛的、貼近生活實際的、有學習價值的材料作爲學習資源,吸引學生的求知慾望。

二、選擇適宜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運算順序。運算順序是人們共同遵循的計算規則,是一整套合理的規定。教學混合運算,要讓學生知道並遵守規定,還要讓他們體會這些規定的合理性。因此,教師沒有簡單地告訴學生計算混合運算時要先算乘後算加減,而是讓學生通過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解答得出運算順序。這樣,學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

三、利用生活經驗,進行獨立思考。獨立思考是學生自主探索的一個主要過程,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基礎。本課教學中,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利用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經歷數學問題的獨立思考,讓學生在全班交流時勇於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和思維結果,樂於表現自己,積極地參加課堂的學習活動。

四、獲取新知後,建立數學模型,解決生活問題。教師在授完新課後,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交流,得出解決混合運算的一般規則,然後讓學生利用這個規則去解決其他問題,這樣能促使學生深刻地理解、有效地鞏固所學知識。

另外,教師在課堂中爲學生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寬鬆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輕鬆地學習,在這過程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混合運算》教學反思 篇二

本節課設計是個突出的亮點,由四道同級運算的舊知識遷移到同級脫式運算的新知識,不僅能夠鞏固孩子們的舊知識,而且能夠在新舊知識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樑,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識,對新知識產生一種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一步步引導孩子們注意在同級運算中,計算過程中應該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依次進行計算,這個時候,我沒有按照以前的方式把等號寫在等式的右邊,而是寫在等式的左下方。看到我這樣書寫,有學生按捺不住了,舉手示意,問老師是不是寫錯了。正是孩子們的問題意識更加引起大家的注意,我順勢跟學生們講解了今天重點的內容——脫式計算。

我在教學中通過下劃線和箭頭標出運算順序給學生以直觀的支撐。強調在脫式運算中,等號要寫在等式的左下方,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同時規範孩子的書寫,培養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書寫習慣。並且讓學生獨立用脫式計算時,讓孩子經歷“先觀察算式——再確定運算順序——最後有序計算”的過程,既發展了他們數學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運算順序的水平。對於乘除混合運算教材直接呈現,所以我讓孩子利用知識遷移自主試算。在試算的過程中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對於習題的處理我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加設一個小醫生改錯,鞏固孩子對運算順序的掌握情況。最後加設一個找朋友環節提高孩子的計算興趣,同時培養孩子檢驗習慣,在課下找朋友是還可以和我們學習的統計知識聯繫起來。用什麼樣的方式統計出好朋友的數目,培養合作意識。一個一個問肯定不行,我認爲這是一道綜合性的題目。不足的地方就是我處理過急,在講解脫式運算時結合情境效果應更好。

《混合運算》教學反思 篇三

新版的課本中例題的呈現就是一道帶中括號的綜合算式,這樣的呈現簡單明瞭,但似乎沒什麼能吸引學生去探索的東西,所以我學習優秀教師的一些經驗,創設了一個情境:“紅花有525朵,黃花朵數有81朵,藍花有56朵,綠花朵數是黃藍朵數之差的3倍,求紅花朵數是綠花的幾倍?”接着指導學生根據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理清解題思路。同學們自主思考得出:要求出紅花朵數是綠花的幾倍,就應該先算出的綠化的朵數。先讓學生通過列分步算式,再把分步算式併成綜合算式。許多同學把算式列成525 ÷(81-56)×2後,發現計算順序與解題思路產生矛盾。這時我出示了中括號,並說明當小括號不夠用時,就可以請中括號來幫忙,而且在一個算式中既有小括號又有中括號時要先算小括號裏面的,再算中括號裏面。從分佈到綜合突出運算順序的一致性,因此學生自己嘗試中發現錯誤,並在明確的錯誤原因基礎上認識中括號,從而突出了中括號的作用,同時加強對比,不僅知道爲什麼用中括號,而且知道什麼時候用中括號。這樣學生對混合運算的順序清楚、紮實,用起來也就得心應手了。

我在教學設計上力求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在練習設計上,有層次、有坡度,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有對運算順序得分析,有針對運算順序得改錯,還有判斷等。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使學生在練習中鞏固,在練習中提高。但是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有些學生不習慣去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小括號與中括號不恰當的使用,我覺得本課還有一些提高空間:教學生明白綜合算式應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應更形象化!只是停留在讓學生說還是遠遠不夠的,要把抽象的、明理的東西搞得儘可能形象,從而更接近於國小生的實際,更容易接受。如在教學中,可加入“畫順序線”,即可增加形象感,並多加入一些鞏固練習,使學生熟能生巧。

混合運算教學反思 篇四

混合運算第一課時是含有乘法和加、減法的混合運算,學生二年級的時候已經學過了乘法在前、加法在後的綜合算式,但對於綜合算式的遞等式計算格式還沒有涉及,本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情景讓學生理解含有乘法和加、減法的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在新課講解的過程中,我先讓同學們從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列出數量關係式,讓學生根據數量關係式列出了式子,因爲之前一直學習的是分步算式,所以他們輕而易舉的列出了這個兩步計算的式子,然後我再讓他們將分步算式合起來列出綜合算式,據我觀察,大多數學生都能列出綜合算式,然後我再帶着學生給他們講解遞等式的書寫格式,再通過討論比較總結出含有乘法和加、減法的綜合算式的計算順序,來突破本課的重難點。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知識得到鞏固和強化,最後讓學生自己總結本課的知識點,加深記憶。從學生的作業中可以反饋出很多問題,現結合課堂教學和作業情況說一說存在的問題:

(1)備課時,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把新授部分分成了三個部分,由分步算式引入綜合算式及綜合算式的書寫格式爲第一個部分,根據情境直接寫出綜合算式爲第二個部分,比較總結爲第三個部分。從學生的作業情況中可以看出他們對本節課的重難點掌握不足,他們的書寫格式五花八門,這也是因爲我在課堂上沒有給他們多餘時間思考。儘管在新課講授時已經挑出了錯誤的格式給他們看,但是由於沒有給他們強化的過程,所以大多數同學只是走馬觀花式的記了一下、並沒有真正用心記住。

(2)在教學過程中應多給學生機會,讓學生說出他們的想法,說出他們的問題。在寫練習題時,我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很多時候,擔心學生說的不到位,一次次地糾正學生的答案,或者直接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在以後應儘量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在學生能力範圍內的,應該給學生更多的機會。在練習的過程中更是要學生多說,這節課我給學生的時間太少,很多時候怕學生出錯或者表達不完整,自己就說出了答案或結果,沒有給學生鍛鍊的機會。

(3)加強板書訓練,本節課需要書寫的數字很多,我在黑板上的板書寫得很難看,由於我的數字寫得比較大,所以整塊黑板都被我寫滿了,給人的觀感非常不好。板書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書寫能力,因爲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如果示範不到位的話,學生們學的也可能不到位。特別是國小生,他們正處於識字、認字的階段,板書更應具有示範和引導作用,同時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混合運算》教學案例與反思 篇五

《混合運算》教學案例與反思

教學片斷:

1、出示例題圖,看圖,你們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指名交流。

2、小軍買了些什麼?讓我們看一看,請大家幫他算一算吧。

生獨立完成,指名兩生板演。

(師轉了一圈,全是分步列式。)

5×3=15(元)

15+20=35(元)

請上黑板的同學說說怎麼想的。

3、這樣兩條算式還可以寫成一條算式。馬上有學生就喊起來了:“我會寫的。”於是就讓學生自己試着寫,果然很多學生寫對了。

這樣的算式先算什麼?爲什麼?

怎麼寫計算過程呢?師講解:在第二行寫等號,等號應該在第一個數字前,邊板書邊講解。

4、又來了一位顧客,出示第2條題目,請學生獨立列出綜合算式。

師轉一圈,發現有兩種情況:50—18×2,18×2—50

把兩種情況全部板書後交流,體會出是從50裏面用去2個18元,應該是50—18×2,然後寫完計算過程,體會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教學反思:

1、從舊知引入新知,步步深入。

像例題這樣的兩步應用題,學生早就會了,從分步算式體會綜合算式怎麼列、如何計算。整個學習過程以學生爲主,老師只是在他們自我學習的基礎上再幫他們一把,從而完成新知的學習。

2、運算格式的。指導還要落到實處。

新授時,我只是板演瞭如何豎着做脫式計算,但沒有想到他們的作業本的特殊性。結果做課作時,有一些學生第一行算式頂着寫到最前面,第二行等號就只能寫到豎線外面去了,非常不美觀。雖然我發現了並指了出來,但事後補總覺得很遺憾。

3、課堂上要真實反映學生學習的情況,特別是錯誤。

課堂上我總會把學生的錯誤拿出來,有時哪怕只是個別情況(問題講明瞭,以後就不會犯了),一起交流討論,讓這個同學自我發現,讓大家做一次小老師,也等於鞏固了一次新知識。

《混合運算》教學反思 篇六

本節課教學設計中我以學生的發展爲本,讓學生充分體驗運算順序的生成過程,從解決問題中去獲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悅。

充分利用情境圖,創設問題情境。把問題情境改爲學生所熟悉的校園特色團隊作爲學習素材,以此激勵學生的學習情感,激發學生的的學習興趣。在新課程背景下,計算教學不再是單純的技能訓練,而是把它作爲解決問題的一個組成部分。新課前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圖創設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並進行相互之間的交流,對自己或他人的活動過程、結果進行評價反思,從而使學生正確地選擇了計算方法,按照一定的運算順序進行計算,列出分步、綜合算式也就是建立數學模型。學生在觀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動中,感受運算順序的自然生成。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成功地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生成。

關注學生的學情。學生在解答所提出的問題時,自覺地利用了分數(一步計算)的解答方法,通過畫示意圖、寫等量關係、找到了解題步驟與關鍵,通過由先分步,再列列出綜臺算式這一過程,學生很曰目然地將“整數的運算順序”遷移到“分數的運算順序”,這足以說明學生有目己豐富的數學現實,並能用之進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實現知識的自我建構。

注重引導學生反思。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積累和反思的過程。因此在解決問題後,我 還注意組織學生討論畫圖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作用,幫助學生反思這一策略的價值。

不足之處:教學中課堂節奏有待優化,課堂節奏有點拖沓,需要老師精心備課,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乘法和加、減法的混合運算教學設計 篇七

【教材簡析】

這部分內容以小朋友購買文具用品爲素材,在現實情境中分別提出問題讓學生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初步理解整數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了整數四則運算的方法,會列分步式解答兩步計算實際問題;在前幾冊教科書中,學生也已經學過含同一級運算的兩步式題,也學過一些含有兩級運算兩步式題,這些式題由於乘法在前,所以運算順序都是從左往右的。因此學生開始學習本單元時易受思維定勢的影響,爲了分散難點,便於學生正確掌握運算順序和遞等式的書寫格式,教材一方面採取分步教學,另一方面,在“想想做做”中編制一些改錯題,幫助學生通過改錯來進一步掌握混合運順序和正確的書寫格式。教材在安排這部分內容時,主要有四個特點:一是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結合現實素材理解和掌握混合運算順序;二是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引導學生逐漸掌握混合運算的順序,不斷提高理解水平;三是把混合運算的學習與運算的實際問題相結合;四是在比較中加深對混合運算順序的理解,提高運算技能。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結合購物情境理解、掌握既有乘法,又有加、減法的混合運算順序,能正確計算。

2、能用遞等式表示脫式過程,掌握規範的書寫格式。

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通過創設的購物情境,主動理解混合運算順序;通過仿練、交流,掌握規範的脫式書寫格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培養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積極情感,在計算和規範表達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嚴謹踏實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1、用遞等式表達脫式過程的書寫格式。2、理解、掌握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1、用遞等式表達脫式過程的書寫格式。2、結合題意幫助學生理解先算乘法的理由。

【教學過程】

一、創設購物情境,自主解決問題。

1、口答:5+8-7=

7+7+7=

3+3+3+3+3+2=

12÷4×4=

3×7=

3×4+2=

3×5-1=

提問:仔細觀察,有什麼想說?

【設計意圖:第一組從舊知入手,歸納同一級運算按從左往右依次運算;第二組得出:結果相同,相同的數連加用乘法計算簡便;第三組得出:前4個3連加可用乘法計算簡便再加2,也可5個3連加用乘法計算簡便再減1,從潛移默化中讓學生體會到乘加與乘減可使一些計算簡便。】

2、老師:(課件出示P30主題圖)星期天,小軍和小晴一起來到商店,想買一些學習用品。你們仔細觀察,商店裏都有哪些學習用品?它們的單價各是多少

【設計意圖:呈現學生熟悉的購物情境,提出數學問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二、結合購物情境,探討有乘法、加法的混合運算順序

1.老師:(課件出示:富有情境地說)小軍說:“買3本筆記本和一個書包,你們能幫我計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錢嗎?”

2.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

先讓分步列式的同學彙報,教師相應板書:

先算3本筆記本多少錢?5×3=15(元)

再算一共多少錢?15+20=35(元)

3.提問: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錢”,要先算出什麼?(指名回答)

提問:你們能不能把剛纔這兩個算式合併成一個算式並計算呢?

學生:嘗試列出綜合算式,允許討論和交流,

然後板書:5×3+205+5+5++5×3

4.(教師手指5×3+20)像這樣的算式,它是由兩個一步計算的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兩步算式,我們叫它綜合算式。在這個綜合算式裏,5×3的積表示什麼?20又表示什麼?在計算時要先算哪一步?得數是多少?這個得數表示什麼意思?

指出:在計算綜合算式時,爲了看清楚運算的過程,一般要寫出每次計算的結果,用遞等式表示。第一步可以這樣寫:在第二行先寫上等號(爲便於第二行的'算式與第一行的算式對齊,第二行的等號要寫在算式稍左的位置),再寫上第一步計算的結果,還沒有參加計算的數目(連同運算符號)要照抄(板書:照抄)下來,而且要寫在相應的位置。板書如下(邊板書,邊說明書寫位置):

5×3+20

=15+20

提問:接下來算什麼?得數是多少?該怎麼寫?

指出:第二步要再寫等號,等號與上面的等號對齊,然後在等號後面寫出第二步計算的結果。(根據學生回答,完成板書。)

5×3+20

=15+20

=35(元)

5.提問:20+5×3,可以嗎?

(1)讓學生明確: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錢,就是把一個書包和3本筆記本的總價合起來,所以符合題意,是可以的。

(2)提問:在這個綜合算式裏,要先算哪一步?得數是多少?爲什麼也要先算5×3?

讓學生自己仿照上面的書寫格式進行脫式計算,教師巡視,捕捉錯誤資源。

可能出現的脫式計算有:(小黑板出示)

①20+5×3②20+5×3

=25×3=20+15

=75(元)=35(元)

6.出示學生作業,並逐一講評。

引導學生思考:通過這道綜合算式的計算,你認爲在脫式計算時要注意什麼?(板書:脫式)(1、上下等於號要對齊,2、沒有計算的數目連同運算符號要照抄下來,而且都要寫在相應的位置。)

教師指出:逐步把計算的過程寫下來,可以看清楚運算的步驟和每次計算的結果,便於自我檢查,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7.提問:5+5+5+20這樣列式可以嗎?

引導發現:5+5+5+20就是5×3+20,幾個加數相加,可以先把相同加數用乘法簡算再加另一個加數

7.比較5×3+20和20+5×3

=15+20=20+15

=35(元)=35(元)

你有什麼發現?學生討論交流。

小結: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裏,無論乘法在前還是乘法在後,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這樣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運算,通常叫混合運算。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怎樣進行混合運算。(板書課題:混合運算既有乘法,又有加法,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設計意圖:本環節設計中給學生創設較爲寬鬆的氛圍,充分利用學生的已知,提供給學生合作交流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把舊知納入已知,建構新的知識結構。】

三、結合購物情境,探討有乘法、減法的混合運算順序

1.談話:同學們幫小軍解決了問題。

老師:(同時課件出示:小晴說:我也想請你們幫忙,我買2盒水彩筆,付了50元,誰能幫我計算出“應找回多少元”呢?)你們能列綜合算式解決嗎?

2.學生獨立列出綜合算式。

全班交流:你們的。綜合算式是怎樣列的?爲什麼?

學生嘗試計算,教師巡視指導,捕捉錯誤資源。

可能出現的脫式計算有:(小黑板出示)

①50-18×2②50-18×2③50-18×2=14(元)

=36-50=32×2=50-36

=14(元)=64(元)=14(元)

根據學生的計算情況,相應進行討論評價。

3.提問性小結: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減法的混合運算中,我們在脫式計算時要注意些什麼?要按什麼順序進行計算?

【設計意圖:本教學環節中,重點從學生的作業中找出錯誤資源,引起學生注意與重視,然後結合題意,讓學生在充分比較、反思、碰撞中,理解算理,總結出運算順序,對書寫格式形成統一的意見,這樣也可以讓學生對運算順序和書寫格式的理解更加深刻。】

四、應用鞏固,提高能力

第—層次:說出下面計算的第一步。

1.15+3×22.100-25×33.54-44+164.40÷4×2

3×2+1525×5-10054+16-4440×4÷2

彙報交流。

教師指出:我們以前還學習了只有加、減法,只有乘、除法的,都是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形成完整的板書:

有乘法,又有加法、減法,要先算乘法,後算加、減法

只有加、減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從左往右依次計算)

【設計意圖:擴充所學知識的內涵,與以往所學知識構建清楚的塊狀知識結構,使學生的認識更加清晰】

第二層次:計算下面各題。

2+3×220-2×87×3+210×4÷2

2+3-220÷2×87+3×210-4×2

-180-180-180-180-180-180-180-180-180-180

20000-180×10

教師提問:這些題目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做完這些題目給你什麼啓發?

【設計意圖:設計數目較小的計算題,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掌握運算順序,計算後再通過比一比,啓發學生計算前要仔細觀察,弄清運算後再細心計算,提高計算的正確率。最一組】

第三層次: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課堂作業

【設計意圖:既是複習鞏固,又是檢測,便於老師瞭解學生掌握情況,調整老師的教學】

五、課堂小結:

1.今天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有什麼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其實在我們的數學學習中,還存在着許許多多的混合運算,希望同學們繼續去學習和探索,相信你們會有更多的收穫。

【板書】:混合運算

(1)只有加、減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從左往右依次計算。遞等式

(2)既有乘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法,後算加、減法。脫式

5×3=15(元)綜合式5×3+2020+5×350-18×2

15+20=35(元)=15+20=20+15=50-36

=35(元)=35(元)=14(元)

答:一共要35元。答:應該找回14元。

《混合運算》教學反思 篇八

這節課的重難點是掌握分數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並能夠進行正確計算。只有一個吃藥片的例題“這盒藥共12片,每次吃半片,每天吃3次,可以吃幾天?”基於學生的生活實際與知識基礎,我從實際生活導入,並進行數據改編。由於貼合身邊實例,因此連學困生也能用自己的方法進行分步計算,最終得出兩種計算思路。緊接着,我把數據改編成“半片”,其實就是隱藏的數據“片”。學生能夠快速的說出兩種方法並能列出綜合算式。後來在完成習題的時候,是分袋裝糖果的問題,可是學生的方法真是“多種多樣”,爲什麼在上一環節很流暢,在自主完成習題時就會出現問題呢?

我認爲是在上一環節,過於快速,沒有顧及到全體學生,讓學生互相說一說自己的方法,說一說對方的方法,同時得出自己更喜歡的方法,這樣應該是更有效的學習方式。

數學學習要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得到不同的數學發展,就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方式,提高課堂效率,杜絕“燙剩飯”。分數乘除法的應用要緊扣數量關係及找準單位“1”,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教師在備課時也要深入挖掘教材,發現教材文本背後的信息。

《混合運算》教學反思 篇九

本課在在學習了加減混合、乘除混合以及加、減、乘、除混合運算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擴展,引入了帶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理解和掌握這個問題的關鍵是瞭解運算的運算順序,才能爲後面更艱深的混合運算的計算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生對混合運算順序已有了一定的認識,並且知道在有小括號的算式裏要先算小括號裏面的。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我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進行教學,複習鞏固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讓學生觀察比較與以前學習的有什麼不同,學生明確是含有小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也初步體會到了要先算小括號面的。我讓學生獨立進行嘗試計算,並出示學生的不同的計算過程,再進行討論交流,學生自主歸納出結論,也品嚐到了獲取知識的樂趣。

在做第49頁做一做第2題時,我讓學生比較每組的2道算式有什麼異同,通過比較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繫,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了小括號對改變運算順序的作用,進而鞏固了新知。

從學生做的作業情況來看,計算準確率不是太高,還得必須重視良好的計算習慣的培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