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學反思

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學反思

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學反思1

上完課後,雖然看了聽課老師給我的評價,但我一直在思考,學生是怎麼評價的呢?在學生眼裏,到底哪個地方出問題了呢?突然,靈機一動,乾脆和學生一起交流一下吧,也許效果還更好呢?通過與學生交談,讓大家一起再次回顧本節課,找一找優點和不足,學生的回答很是讓我驚奇,現摘錄如下:

優點:

1、課堂導入新穎、有趣、有效,結尾有所創新,改變了以前“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大家有什麼收穫呢?”等傳統方式,從而使得大家大家想學、樂學;

2、老師講的詳細,特別是講授兩種相關聯的量,用通俗、簡單的語言讓大家一聽就明白了,並且很快就可以判斷出是否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3、題目與現實生活聯繫緊密,讓大家感覺學習數學很有用;

4、課堂上學生討論的時間充足,參與度較高,且時效性較強;

5、課堂調控能力較強,有自己的教學風格;

6、板書明確、清晰,一目瞭然;

7、設計合理,處理偶發事件的能力較強。

缺點:

1、課堂氣氛沒有以前活躍;

2、知識量太大,難度較大,很少有不經過思考或稍作思考就能回答出來的問題;

3、小組合作時,沒有分好工,導致在計算相對應的每組數的和、差、積、商時,每個同學都在計算,因而用的時間較多,如果四人小組分好工,沒人計算一種運算,時間就會節約一半。

4、對學生的鼓勵性語言欠缺;

5、板書中的字體不太規範,要加強基本功的訓練;

針對聽課老師和學生的評價,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發揚優點、克服不足,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學反思2

剛剛上完正比例的教學內容,有以下幾點心得:

1、比例是建立在比的關係的基礎上的,所以必須讓學生回顧明確什麼是是比。兩個數相除叫做這兩個數的比。比有兩種寫法,一種是比號寫法,另一種是用分數寫法。

2、單刀直入(其實學生已經預習知道)主題,告訴學生什麼叫做正比例:兩個量發生變化後(可以變大爺可以變小),他們的比值不變我們就說這兩個量成正比例。老師例子說明,並且請學生互動找例子。

3、現在這個環節是比較重要的,我不認同書本上就靠表格天數據來認知正比例。首先強調這兩個量都可以作爲比的前項後後項,但是最好是寫出有意義的比;其次,要求學生針對每一對數據表格都要寫出一個比,並且求出比值,從而加深對正比例的意義的理解,也強化了正比例的計算方法。我覺得這個環節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比起空洞地填寫表格要實在的多,學生通過這個活動基本上掌握了正比例的意義,能準確地判斷正比例。

4、運用以上的知識和方法,請學生完成書上的作業。檢查結果基本上沒有錯誤。

注意點:讓學生自己找生活中的例子可能不是很準確;表達闡述正比例的關係中,有些例子需要加入前提,如直徑和半徑成正比例的前提是同圓或等圓。

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學反思3

正比例的知識,是六年級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比和學會了分析基本數量關係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是學生學習反比例知識以及進一步研究數量關係的基礎,內容抽象,學生難以接受。因此,使學生正確的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在實際教學中,總體來說是比較成功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從生活中引入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所以我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引導學生髮現我們的身邊處處都有相互關聯的兩種量。如:一個人的“體重”與“年齡”;從家到學校“已經走過的路程”和“剩餘的路程”……等等。然後出示一組具有正比例特點的例子,再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

2、在探究中發現

探究學習是我們學習數學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我們研究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本課教學中,我通過表格列舉出兩種變化的數量在一定的情況下變化的數據,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從而自己發現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擴大(或縮小)若干倍時,另一種也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而且這兩種數量對應的數的比值始終不變。從而理解正比例概念的本質特徵。在教學中,使學生在觀察、思考、探究中獲得新知,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大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和學習興趣。

3、在交流中昇華

在本課的設計中,我本着“以學生爲主體”的理念,運用啓發式的教學原則,給學生以充分交流的時間、空間,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交流,使學生把探究中的發現,通過相互交流的形式進行展示,使每個學生不但展示了自己成功,也分享了別人的成果。學生不僅學到了新知,在其他方面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4、在生活中應用

學習數學目的是運用數學,也就是爲了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爲此,在歸納總結出了正比例的意義後,我安排了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的一些正比例關係的例子,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而體會到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數學。

5、在練習中發展

爲了及時鞏固新知識,練習是必不可少的。在練習的設計上,我除了設計理解正比例意義題型之外,重點設計了對學生運用正比例意義去判斷生活中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題型。在練習設計上做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使不同的學生都有一定的發展。

6、在反思中進步。

反思整節課教學,基本體現了“以學生自主探究爲主”的教學方式,既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又使學生在交流評價過程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獲得豐富的體驗,較好的實現了事先的教學設想。

不足之處:由於部分學生在以前分析數量關係這個內容的學習上沒有完全過關,我也沒有及時掃清學生學習上的這個障礙,所以他們雖然掌握了正比例的特徵,但實際運用中,由於不能夠正確分析數量關係,所以就不能夠準確的判斷成正比例的量。以後的教學中要先查漏補缺,以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教後記

1.重組課堂流程,延展探究空間。

第一次教學,我按照“複習鋪墊—教學例1例2—總結概念—嘗試練習”的直線型流程展開。整節課下來,講解清晰而簡練,學生的聽講認真而專注。在課堂練習中,大部分學生能做出正確判斷,但總覺得這樣的教學過於順暢了,學生少了些深刻的思考和體驗。帶着這些疑惑,我又進行了第二次教學。第二次教學,我爲學生設計了兩大板塊,第一板塊是選擇材料、主體解讀的“初步體驗”板塊。在這一板塊中,藉助三則具體材料,讓學生經歷自主選擇、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和評價等數學活動,使學生充分積累了與正比例知識密切相關的原始信息和感性認識。第二板塊是交流思維,形成認識的“概念生成”板塊。在這一板塊中,學生立足小組間的觀點交流和思維共享,藉助教師適時適度的點撥,自然生成了正比例的概念,並通過回饋具體材料的概念解釋促進了理解的深入。這樣的設計,流程板塊少了,但探究空間卻更爲寬廣了。

2. 呈現數學材料,豐富體驗途徑。

第一次教學,以時間與路程爲變量的例1和以數量與總價爲變量的例2,是支撐學生感悟正比例意義的兩則數學材料。這兩則材料從數量上分析偏少,呈現形式都是一模一樣的靜態出現,材料的使用方式也是雷同的,無法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爲了給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更爲充足的材料,我改變了例1、例2和嘗試練習的原有功能,把它們作爲可供學生自主選擇的三則數學材料進行整體呈現。這樣教學的結果是:對於自己選定的數學材料,學生可以憑藉個體獨立解讀、小組交流互評的漸進過程,充 分深入地自主探究,在親歷和體驗中達成學習目標。而對於其他兩則未選的數學材料,學生則可以藉助全班交流這一互動環節分享其他小組的學習成果,在傾聽和欣賞中達成學習目標。

3. 選擇學習方式,促進深度感悟。

“引導發現”的啓發式教學是第一次教學的主要方式,“教師問、學生答”是課堂行爲的顯性表現。在這樣的數學學習中,學生的全部信息來自教師的講解,很少有機會去體會教師給予的信息,很少有機會去交流現場生成的想法,也很少有機會呈現真實的學習狀態。第二次教學,教師讓學生採取選擇材料、自主探究、合作共享的學習方式,並注意對學生的學習進行適度的點撥,有利於促進學生的深度感悟。由於學習材料是自己選擇的,因而學習過程便更多地體現自覺、自主、自我的主體意味。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初步積累了豐富真切的原始體驗。在與同伴交流時,學生在表達中鞏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同時又在傾聽中分享了別人的學習收穫、體會。可以說,雖然每個學生只重點研究了一則材料蘊含的規律,但卻全面收穫了三則材料所彰顯的數學事實,這正是數學交流的魅力所在。在此基礎上,藉助教師恰當及時的教學點撥,自然實現了“數學事實”向“數學概念”的提升。

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學反思4

這一教學內容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都是學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它是以後用比例解答應用題的關鍵。學習對正反比例的判斷,才能夠準確地對應用題中所出現的量進行判斷,才能準確地列出比例或者方程解題。

正反比例關係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數量間的關係。但是如果準確地把握這一關係的判斷方法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學中我積極利用了學生的自我觀察,給於了學生一些較爲形象具體的表格形式進行對比、分析。從而讓學生能輕易地發現兩個數量間的變化關係。在觀察和對比了以後在進行意義的概括。由淺到深逐步慢慢轉化爲對文字的敘述的判斷。但是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還將涉及到學生對一些數量關係的掌握情況。但是我並沒有急於地讓學生背數量關係。而是把對意義的理解作爲重點,通過幾個具體的表格的強化加深學生對意義的理解。對於學生來說,數量關係並不陌生,在以前的應用題學習中是反覆強調過的,但是還是有一部分的學生是對數量關心的掌握是非常不理想的。本節課的教學並不僅僅停留在數量關係上,而是要從一個新的數學角度來加以研究,用一種新的數學思想來加以理解,用一種新的數學語言來加以定義。因此在複習題中我讓學生大量的複習了常見的數量關係,並且聯繫教材複習了教材及練習中涉及到的一些數量關係,滲透了難點。對於一些學生較容易出現錯誤的題目進行重點的講解。象圓柱的底面積一定,體積與高成什麼比例;看一本書,已看的頁數和看的頁數是否成正比例……等等。

但是在教學中同樣也感覺到,由於這個概念比較長,所以對於學生來說要真正完整的記憶下來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對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所以我也教給學生一定的方法,抓住句中的重點,通過理解來記憶。讓學生通過相互之間說,前後同桌檢查,達到對該概念的熟練敘述。

這一教學內容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都是學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它是以後用比例解答應用題的關鍵。學習對正反比例的判斷,才能夠準確地對應用題中所出現的量進行判斷,才能準確地列出比例或者方程解題。

正反比例關係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數量間的關係。但是如果準確地把握這一關係的判斷方法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學中我積極利用了學生的自我觀察,給於了學生一些較爲形象具體的表格形式進行對比、分析。從而讓學生能輕易地發現兩個數量間的變化關係。在觀察和對比了以後在進行意義的概括。由淺到深逐步慢慢轉化爲對文字的敘述的判斷。但是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還將涉及到學生對一些數量關係的掌握情況。但是我並沒有急於地讓學生背數量關係。而是把對意義的理解作爲重點,通過幾個具體的表格的強化加深學生對意義的理解。對於學生來說,數量關係並不陌生,在以前的應用題學習中是反覆強調過的,但是還是有一部分的學生是對數量關心的掌握是非常不理想的。本節課的教學並不僅僅停留在數量關係上,而是要從一個新的數學角度來加以研究,用一種新的數學思想來加以理解,用一種新的數學語言來加以定義。因此在複習題中我讓學生大量的複習了常見的數量關係,並且聯繫教材複習了教材及練習中涉及到的一些數量關係,滲透了難點。對於一些學生較容易出現錯誤的題目進行重點的講解。象圓柱的底面積一定,體積與高成什麼比例;看一本書,已看的頁數和看的頁數是否成正比例……等等。

但是在教學中同樣也感覺到,由於這個概念比較長,所以對於學生來說要真正完整的記憶下來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對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所以我也教給學生一定的方法,抓住句中的重點,通過理解來記憶。讓學生通過相互之間說,前後同桌檢查,達到對該概念的熟練敘述。

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學反思5

知識與技能:經歷正比例意義的建構過程,通過具體問題認識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實例,能正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等數學活動,發現正比例量的特徵,並嘗試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義。提高分析、判斷、概括、推理能力,同時滲透初步的函數思想。

情感與態度: 在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並樂於與人交流。

重點難點:正確理解正比例的意義,並能準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表格。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請同學們舉出一些生活中兩個是相關聯的量的例子,你認爲它們的變化有什麼規律?可以用圖像、表格或關係式來表示它。

二、導入新課

1、下面請同學拿出第一組表格,每個小組的同學試着把每個表格都填完整。並討論每一個表格中的兩個相關聯的兩個量的變化有什麼規律。

表格1:駱駝的體溫變化表

表格2:正方形周長和邊長的變化

表格3:正方形的面積和邊長的變化

表格4:長方形的長6釐米,那麼面積和寬的變化表如下:

1、如果把兩個互相依賴的量叫做兩個相關聯的量,我們分別把上面4張表格中兩個相關聯的量所對應的點做成4張折線統計圖。請同學們分別猜猜這4張圖分別表示那一個表格相關聯的量。……

三、探索新知

1、下面請同學們再來看第二組的兩張表格。從這兩張表中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表格1:一輛汽車行駛的速度爲90千米/小時,汽車形式的路程和時間如下,把表格填寫完整表表格2:一些人買同一種蘋果,購買蘋果的質量和應付的錢數如下。把下表填寫完整。(c a x)

2、填完表請每個小組選出一個表格作對照,討論下面的問題

(1)、表中有哪兩種量?

(2)、誰和誰是相關聯的量?關係式可以怎麼寫?

(3)、誰是定量?

(4)、他們的變化規律是什麼? 3比較上面的兩個例題,它們有什麼共同點?

歸納出正比例的意義

師:請同學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再複述一下以上兩個表格中兩個相關聯的量的關係。

3、回頭看看第一組表格。找找在這一組表格中,那一個表格的兩個相關聯的量成正比例。爲什麼?如果讓你用關係式表示的話,可以怎樣表示。

四、鞏固練習

1、填空

自來水每噸2元,小明家2月份的水費和用水的數量。

( )和( )是兩個相關聯的量,

小明家2月份的水費和用水的數量的( )相同,

所以 ( )和( )成正比例。

2、根據第1題的回答,說說下面的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並說明理由。

(1) 每袋大米的質量一定,大米的總質量和袋數

(2)、東東和爸爸的年齡

(3)、一本書,已經看的頁數和還沒看的頁數

4、從下面的公式中,把兩個量成正比例的公式找出來

C=2(a+b) (a一定) C=4a C=∏d

S=ab(b一定) S=a2 S =ah(h一定) S=1/2ah(a一定) S=∏r2

V=sh (s一定) V=1/3sh

反思

教了多年的蘇教版教材,慢慢的我發現,這一套教材對我們每個老師而言都是一個挑戰,它需要教師不斷轉變教學觀念,不斷探索與新課程理念相適應的教學方式。本課是蘇教版第十二冊的內容,它與原教材最大的不同是:原教材是在學生掌握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而新教材是在本單元的第二課時就開始教學正比例的意義。第一課時是《變化的量》,這裏一個量變化,另一個量也隨着變化,這樣的兩個量都叫做相關聯的量。並且設計了三個情境,分別用表格、圖像、關係式來表示變量之間的關係。在《正比例的意義》中,課本首先出現了正方形周長和邊長、正方形的面積和邊長這兩組變量的關係。這兩組變量的變化關係都是一個兩增加,另一個量也隨着增加。但它們的變化規律又有所不同。從而導出正比例關係的意義。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個人認爲正比例意義的教學是從:一個兩變化、另一個量也隨着變化——一個量增加、另一個量也隨着增加——這兩個量的比值相同——這樣的兩個變量成正比例。知識的產生是動態生成的。它可以利用表格、圖像、關係式來生成概念,也可以利用表格、圖像、關係式來判斷。因此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在:讓學生經歷正比例意義的建構過程,通過具體問題認識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實例,能正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等數學活動,發現正比例量的特徵,並嘗試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義。提高分析、判斷、概括、推理能力,同時滲透初步的函數思想。學生在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並樂於與人交流。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1、在複習準備的過程中,我讓每個學生準備一組相關聯的量,能用語言敘述,有能力的同學可以用圖像、表格、或關係式來表示,學生通過這一準備,可以深刻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相關聯的量。

2、導入新課這一環節,我密切聯繫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出現了四組相關聯的量,讓學生填表、討論各組兩個相關聯的量之間的變化規律,利用表格、圖像給學生提供了有利於探索並理解兩個量之間變化規律的情境。爲下一環節的正比例意義的教學做很好的鋪墊。

3、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倡: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數學,解決問題。在探索新知這一環節,因爲有了前面大量的例子做鋪墊,我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填寫第二組表格,並對照表格,討論問題,從而自己歸納出正比例的意義。

以上三個教學環節,我緊扣教材,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動態生成正比例的概念。

概念的學習關鍵在梳理,於是在練習這一環節,我首先是再回到第一組表格中,讓學生找出成正比例關係的量,並說一說理由。接着讓學生判斷一下自己準備的一組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並說說理由。利用已有的學習資源,進一步加強對正比例意義的認識,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在設計鞏固練習的時候由淺入深,要求逐步提高,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提高;最後通過質疑,引導學生自己對知識進行梳理,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學反思6

縱觀這節課的教學,本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感受:

1、信息窗4是用正比例的意義來解決基本的應用題。爲了加強知識間的聯繫,我先讓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方法(算術法和用方程解)解答,然後過渡到用正比例的意義來解決問題的教學。通過問答式幫助學生梳理用正比例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

2、通過進行比較,加深方程和比例概念的理解和正確使用。

3、通過對比分析用方程解和用比例解的思考過程,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概括出用正比例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提高學生運用正比例解決問題的有效性,也培養了學生參與知識結構的建構意識,同時提高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4、備課時,沒有充分考慮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元認知,過高預測學生的預習能力,造成課堂的懈怠。

5、時間分配把握不準,複習階段佔用時間過多,造成教學重點不突出。

6、由於過度關注課堂的生成和對知識結構的重視,忽略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造成沒有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學生沒有時間進行即時練習對新知識的鞏固,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學反思7

本節複習課,目的是通過整理複習,使學生對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識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使所學知識結構化,系統化。由於學生已是高年級,應該能夠自主對知識進行整理,形成系統,因此在整理與回顧時我儘量放手,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將本單元所學內容進行回顧整理,再深入各學習小組巡迴指導,適當進行點撥。在這個過程中,我爲學生提供自主梳理知識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方法之間的密切聯繫。並注重發展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回顧、整理、鞏固、應用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再次經歷重要概念和方法的形成過程,使學生不斷積累活動經驗,體會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

從前幾次學生的作業和考試情況來看,學生在用比例來解決問題的時候,有部分學生之所以沒有完全掌握還是沒有理解正、反比例的判斷,所以我在複習正、反比例的應用的時候應注重數量關係的分析,並且在分析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對生活經驗加以深化和理解。通過本節課的複習,使學生再次掌握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並使學生再一次的經歷將一些實際問題抽象成代數問題的過程,進一步體會事物之間的聯繫和區別。在練習題的設計中我注重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儘量選擇離學生的生活接近的例子,培養學生在實際中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學反思8

《正比例》教後反思正比例的教學,是在孩子們掌握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着重使孩子們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知識,內容抽象,孩子們難以接受。學好正比例是學習反比例的基礎。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1、聯繫生活,從生活中引入: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關注孩子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首先讓學生從已有知識中尋找相關聯的兩個量,然後通過呈現現實生活中的三個素材路程、速度,總價、數量,工作總量、工作時間這兩個相關聯的量引入新課,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爲孩子們的數學學習提供了生動活潑、主動的材料與環境。

2、在觀察中思考

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讓孩子們通過觀察兩個相關聯的量,思考他們之間的特徵,初步滲透正比例的概念。這樣的教學,讓所有孩子們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獲得新知,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3、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倡:引導孩子們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數學,解決問題。在本課的設計中,我本着“以學生爲主體”的思想,在引導孩子們初步認識了兩個相關聯的量後,敢於放手讓孩子們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自學,在小組裏進行合作探究,做到:孩子們自己能學的自己學,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養合作互動的精神,從而歸納出正比例的意義。

4、在練習中鞏固提升

爲了及時鞏固新知識,完成了練一練習題後,又設計了兩道加深題,讓學生自己研究圓的半徑和圓有什麼關係,正方形的邊長和它的面積有什麼關係,讓孩子們在鞏固本節課知識的同時,學會通過研究會判斷,同時孩子們的思維也得到了提高;最後引導孩子們自己對知識進行梳理,培養孩子們的歸納能力,使孩子們進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義。

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學反思9

正、反比例知識,內容抽象,學生難以接受。學好正比例知識是學習反比例知識的基礎。因此,使學生正確的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在實際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1、聯繫生活,從生活中引入。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歷數學的過程”。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課,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爲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了生動活潑、主動的材料與環境。

2、在觀察中思考。

國小生學習數學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考”是學生學習數學認知過程的本質特點,是數學的本質特徵,可以說,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例如:在教學例題時,出示了甲乙兩輛汽車所行路程和時間的表格後,先觀察這兩個表格,然後思考下面的問題:

(1)表1、表2中有哪兩種量?它們相關聯嗎?

(2)哪個表中的兩種量的變化更有規律?有什麼規律?

上面思考題中“更有”兩個字對學生的思維有一定定向作用,讓學生着重去尋找表1中的規律。在學生深入觀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後,必會發現表1中的兩個量變化的規律。另外,由於事例熟悉,且數據計算起來很簡單,便於學生口算,學生學習時能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思考這兩種量的變化規律上,進而便於提示正比例的意義。

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學反思10

本節課學生已經對新課進行了預習,因此單刀直入地進入探究主題,通過自學讓學生經歷觀察與思考的過程;通過觀察、比較、討論使學生進一步感知兩種變化的量的關係,開發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通過比較、認識正比例,讓學生更加直觀地領會正比例的意義,並有效掌握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體驗探索的樂趣,在本節教學重我努力注意鼓勵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和交流。

但在本節中還暴露了幾個問題:差生自學效果不高;有幾名同學不能正確判斷正比例;有的同學自學環節成了他們玩的時間……

總之,我將不斷地反思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