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改革開放的變化參考 改革開放前後變化文章(精品多篇)

改革開放的變化參考 改革開放前後變化文章(精品多篇)

改革開放前後家庭中交通工具的變化 篇一

改革開放前後家庭中交通工具的變化

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裏,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20世紀70年代,街上的汽車很少,自行車還是家庭主要交通工具。當時自行車與縫紉機、手錶並稱爲“三大件”,地位無異於現在的私家車。那時,有一輛自行車的感覺不亞於現在有輛轎車的感覺。自行車的大量普及,讓中國成爲了真正的“自行車王國”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摩托車開始逐步成爲了人們的新寵。那時,摩托車是家庭富裕的象徵,騎着一臺摩托車遊走於大街小巷無疑會引來不少羨慕的眼光。從摩托車開始,中國人的出行方式被大大改變了。1980年後,摩托車開始逐步進入家庭,這是私家車走進百姓生活的序曲。

如今,自行車、摩托等交通工具正被新的變化所取代,而且是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百姓出門“打的”已成家常便飯,轎車隨處可見,交通工具變得越來越好了。

改革開放前後的變化及感想 篇二

改革開放前後的變化及感想

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前,我國一直實行的是計劃經濟,但隨着社會的發展,隨着時間的推進其弊端日漸明顯,使得它卻成爲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阻礙,阻礙了社會的發展。爲了儘快提升經濟發展速度,促進社會的進步,鄧小平與黨內的開明派開始逐一解決這些問題,這場改革運動的目的是以維持社會主義制度爲前提,改變生產中不適應生產發展的管理體制和政策,並建立社會主義下的市場經濟。這就是1978年中共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的關於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改革開放也是解放思想,它激發了各行各業的勞動積極性,使得生產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是對於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具有歷史性的轉折點,爲我國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提供了基本的動力。

想知道關於改革開放前後所發生的變化,最明顯的莫過於從改革前後的日常生活水平來進行分析觀察了。這個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四個方面來看,那就是衣食住行這四個方面了。

首先我們要從人們的衣着方面來看。在我國改革開放前,由於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生產力水平也較低,所以對於商品的供應就嚴重匱乏,買一件衣服很難,而且光有錢還不行,人們買衣服要有布票才行,按照布票的數量去買,而且數量十分有限,更別說是色彩和樣式,沒有什麼可以挑選的,就那幾種,十分的單調。在那個時代,每個人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裝或土黃的解放裝,要麼就是藍色的解放裝。但是自從改革開放後,隨着生產力的提高,物質資源逐漸豐富起來,布料的種類也變得多了起來,再加上思想的解放,人們的意識變得越來越前衛了起來,人們的衣着變得豐富多彩起來,許多種顏色,許多種的樣式,應有盡有,令人看得眼花繚亂,甚至不少人都穿上了名牌服裝或時裝。在這時,各種服飾已不僅僅是禦寒的工具,更是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

其次我們要從吃這一方面來看看,我國有一句古話,民以食爲天。吃是最要緊的對於人民來說,其實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這樣子的,人是鐵,飯是鋼,不吃一頓餓得慌!但是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前,由於經濟發展緩慢,生產力水平低下,弄的糧食產量嚴重不足,造成了食物匱乏,更別提有多麼單調了,在當時你要去買糧食都需要糧票去買,每年的肉食也就那麼一點,所以在當時人們的營養嚴重不足,有些農村甚至都沒有解決了最基本的溫飽問題,因爲這,每年有很多人都餓死了。終於在改革開放後,生產力的提高,人們勞動的積極性提高,糧食作物的品質提高,使得糧食產量的大大增加,終於十幾億人民的吃飯問題基本得到了充分的解決。隨着時間的不斷增長,現在人們的要求已經從“吃飽”這個最基本的要求上升到了要“吃好”的要求,,吃的東西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而且不甘心於這些,去試着嘗試吃一些稀罕的東西,而且在思想上有了提升,比如現在,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再下來我們該談談我們的“住”了。我們要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首先我們肯定要去找到一個供我們去居住的這麼一個地方。就是在我國的改革開放之前,人們的居住條件是十分的差,通常都是平房,幾個人去擠在一塊住,人均住房很小,住的房子能遮風避雨就行,通常房子內不注重衛生情況,房子裏有牀和桌子凳子就行,很簡單樸素。但是在改革開放後,首先高樓大廈幾月之內就從平地起來了,使得人均居住面積增大了許多,而且既然有了房子人們就肯花錢對自己的房子進行室內裝修,什麼木地板,什麼大理石磚頭,使得房子裏那個裝修的是富麗堂皇,進去了給人一種溫馨的感覺,尤其是最近幾年流行的地暖,使得自家的房子在嚴寒的臘月照樣過的是酷熱的夏天。不僅僅是室內,人們購置自己的房子,必定要

去看看自己房子周圍的環境怎麼樣,往往裏邊有草坪花園,有一些鍛鍊身體的器材,有的甚至還有一條小河和涼亭,住在裏邊那真是很舒適啊。這與改革開放前那真是有着天壤之別。

最後我們所要說的是日常生活中最受人關於的“行”。每個人每天都要去做事,工作、娛樂等等,這時就說到了行了。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的交通情況並不是十分的好,短距離一般都是步行,更別說是旅遊了。不管城市還是農村自行車的數量佔到了一定的比重,私家車很少很少。但是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交通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的距離增長都很快。尤其是因爲人們的經濟條件的好轉和國家假期的延長,出門旅遊的人越來越多,除乘火車外,乘坐飛機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因爲人們的思想解放,手頭寬裕了,所以開私人汽車出行的人也佔一定比重。隨着高鐵、高速公路和地鐵的增多,人們的出行方式多種多樣,節省了時間,而且越來越方便。這就是改革所給我們帶來的好處。 從上邊我們所說的改革前後的具體變化,我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深遠而又進步的影響,它不僅僅是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小康,還使得我們的思想具有了進步,使我們擁有了開拓的精神,更給我們帶來了希望和未來道路的光明。

有關改革開放的變化參考範文(推薦 篇三

197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開啓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這是一次撥亂反正的會議,是一次扭轉乾坤的會議,是一次劃時代的會議,它是歷史的轉折點,它是“中國夢”的“覺醒鍾”,它是“復興號”的“航標燈”。這次會議衝破“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果斷結束“以階級鬥爭爲綱”,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從此,改革開放的宏偉大幕在中華大地上徐徐拉開。

改革開放,是一次偉大的決策,是一個偉大的覺醒。實踐證明,40多年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法寶,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是黨和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當中寫下了彪炳史冊的偉大功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沿着改革開放之路,接力奮鬥,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奇蹟,實現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飛躍,將“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提升到了一個新的起點、新的高度。

在開啓“十四五”新徵程上,我們要高舉改革開放的偉大旗幟,用新發展理念科學引領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隨着“十三五”圓滿收官、“十四五”全面開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突出問題、瓶頸問題、短板問題日益凸顯,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持續釋放發展新動能、不斷開闢發展新空間尤爲重要。要總結好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發揮好黨的創新理論,與時俱進,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朝着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奮勇前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正是這個偉大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總書記用“四個偉大”高度概括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歷史意義。的確,經歷實踐的檢驗,這“四個偉大”歷久彌珍、歷久彌新!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爲起點,中國人民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願望、勇敢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決心和信心。

在新發展階段,我們要高擎改革開放的偉大火炬,堅定“四個自信”,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用黨的創新理論引領各項事業的發展。新發展階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之一,也是新起點上的一個階段。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前所未有,但機遇大於挑戰。面對新階段的新挑戰,我們要踐行“兩個維護”,站穩政治立場,以此次黨史學習教育爲契機,堅定跟黨走的信心,提升政治判斷力,增強政治領悟力,提高政治執行力,自覺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實人”、“忠誠人”。在學習中把牢政治方向,在實踐中錘鍊政治品格,在奮鬥中堅定政治自信,以實際行動踐行對黨忠誠。

改革開放40年,締造了實事求是的偉大真理,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偉大奇蹟,鑄就了改革開放的偉大精神,豐富了民族精神內涵。改革開放精神成爲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成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偉力。學習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歷史,就是要弘揚改革開放精神,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和黨中央、省委、市委的決策部署上來,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勇於開拓、革故鼎新、迎難而上、砥礪前行。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是一部當代史,我們都是親歷者、參與者和見證者。隨着改革開放步伐不斷加快,改革開放史的意義將不斷彰顯。我們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增強信心和勇氣,強化擔當和作爲,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思想理念,將實際行動落實到“我爲羣衆辦實事”當中。以人民利益爲重、以人民期盼爲念,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終站穩羣衆立場,將羣衆的需求作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着力解決羣衆“急難愁盼”問題,真正將工作做到羣衆心坎上。

“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偉大的改革開放精神,是我們奮力前行的精神動力,也是我們開啓新徵程的精神滋養。弘揚改革開放的偉大精神,就是要在新時代爭當開路先鋒,敢闖敢試,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就是要在新時代發揮示範引領、攻堅克難的作用,闖關奪隘,劈波斬浪。我們要發揚光大改革開放精神,堅持改革開放精神指引,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不負重託,奮進新徵程,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週年。

有關改革開放的變化參考範文(推薦 篇四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

一九七九年的春天,新中國這個粉雕玉琢的嬰兒一路櫛風沐雨,長成了一個少年,這個尚顯稚嫩的少年用明澈懵懂的雙眸注視世界,開始思考民族的未來。

這個春天,新中國向世界伸出了雙手。不,這伸出的哪裏僅僅是雙手,那是一個民族接納世界的友好請求!

這個春天,新中國向世界邁出了腳步。不,這邁出的哪裏僅僅是腳步,那是一個民族踏響的行進的律動!

這個春天,新中國向世界顯現出他全新的面容。不,這顯現的哪裏僅僅是面容,那是一個民族敏銳的目光,清醒的大腦,開闊的胸襟和永不停息的奮鬥!

改革開放,一個富有潛力的平臺;改革開放,充滿了機遇和挑戰!

一路走來,當世界傳來歡迎和讚賞的聲音時我們也聽到了誹謗和攻擊。

誹謗和攻擊怕什麼?成長的路上怎能沒有風暴的考驗?我們用他歷練心智、鍛造勇者的身姿!

魯迅先生說過:“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西方思想的滲透,制度改革的陣痛,坎坷和艱辛,我們穩健地走過。

回首四十年,從農村到城市,從農田到工廠,從森林到草原……先進代替了落後,機械取代了人工。回首四十年,我們體驗了收復港澳的快慰,加入世貿的欣喜;回首四十年,我們親歷了三峽工程的建設,西部開發的推進;回首四十年,我們見證了“嫦娥”奔月、“神七”問天!

四十年後的今天,新中國終於成長爲健壯的青年。經濟蓬勃,教育發展,和諧的社會理想有了堅實的保障正一步步實現。

自然災害,他能從容應對,汶川地震見證了中國處理突發事件的沉着和冷靜;

人爲禍患,他能鎮定處理,“三?一四”顯示了中國應對複雜局勢的果斷和堅決。

而今,08奧運的成功舉辦,讓世界用新的目光審視中國,諦聽我們華夏的聲音唱響的大國崛起的進行曲。

全球金融風暴,世界將目光投向了中國,這份關注中沒有不屑,而是深深的期待。中國,將以中流砥柱的形象挺進世界的前列!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改革開放,這一場挾風帶雨的成人禮已將中國鍛造成真正的強者、勇者和智者。我們有理由相信祖國的明天會更加燦爛輝煌!

有關改革開放的變化參考範文(推薦 篇五

我們党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標誌是,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從此,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開啓了歷史性的的篇章,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新的壯麗史詩。我們要倍加珍惜、長期堅持改革開放彌足珍貴的實踐經驗,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堅持以人民爲中心,尊重基層首創精神,激發出蘊藏在羣衆中的無窮潛力、創造偉力。人民羣衆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進發展的主力軍。必須始終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羣衆利益作爲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切爲了羣衆、一切相信羣衆、一切依靠羣衆,贏得羣衆最廣泛的擁護和支持,激勵人民更加自覺地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民羣衆幸福的同頻共振、同步提升。

回首過去,我們40多年的風雨歷程,歲路途艱辛,但是碩果累累。

在經濟上,我國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全球公認。在一個10多億人口的大國,在人均資源和資本積累都不是很豐富的條件下,實現持續了近40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這是世界經濟史上的壯麗一頁。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改變了社會主義的命運,改革開放也讓百年中國告別積貧積弱,重拾歷史榮光和大國自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gdp的增長迅速。儘管美國、法國、日本都實現了正增長,但增長率都大大低於中國;

從世界經濟體系和貿易體系角度來看,中國爲更平衡的貿易體系做出了貢獻。

40年來,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歷史性跨越,日益成爲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穩定之錨。

在科技上,中國正在走向世界巔峯,引領科技創新潮流。1988年,鄧小平第一次明確指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成爲中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理論基礎。四十年間,我國科技發展碩果累累:神州系列飛船的成功返航、“蛟龍”下海、“墨子”升空、“復興'‘起航、“天宮”合體,一系列象徵着中國騰飛發展的“超級工程”的出現讓我感到作爲一名中國人是多麼的驕傲自豪。袁隆平雜交水稻的研發,大棚以及無水栽培的廣泛普及,也標誌着我國農業在改革開放之後也有了迅猛發展。改革開放爲科技的發展注入了一把強勁的推動力。

改革開放使人民生活有了顯著提升。四十年前,人們生活在單色調的環境中,中山裝、平頭、公社是那個社會的代名詞,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玩具充其量是穢子和沙包,一兩毛錢就能買一根好吃的冰棍,電視成了鄉里鄉村人眼裏的香悖作而四十年後,人們不但要吃飽,還要吃好,粗糧細作合理搭配,營養均衡科學衛生的觀念也深入人心。隨着二零二零年全面小康社會的進程推進,農村的公路不再是又窄又泥濘不堪、坑坑窪窪的土路,水泥路、柏油路通往各個鄉鎮、各個村社,公交車不再是城區的標配,真正實現了惠民利民。中國新“四大發明”也火熱出爐:國家名片高鐵、網購、支付寶和共享單車。這些民生髮展,剛好驗證了對改革開放的評價:“中國進行改革開放,順應了中國人民要發展、要創新、要美好生活的歷史要求。”面向未來,我們要堅定信念,攻堅克難,路途雖還漫長,但已是前路可期。

昨天,永遠屬於過去,過去不管成功或失敗,都永遠屬於過去。回首過去,我們心懷坦蕩,既不沉淪於昨日的鮮花與掌聲之中,也不拘泥於昨日夢想的得失之間,對於中國,這個全世界矚目的騰飛巨人,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堅定不移的堅持改革開放,腳踏實地、謹慎大膽的探索,不斷取得經驗,對於未來,我們勢在必得。

於我們而言,這個時代無疑是幸運而多彩的。改革開放引入了新的體制,激發了大家對成功的渴望。作爲新時代的一名黨員,我們更要胸懷理想,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樹立創新精神,開拓眼界,在本職崗位上履職盡責,盡心盡力,和國家、和公司一起奮勇前行,實現國家、單位與個人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