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心理知識多篇

心理知識多篇

心理健康知識資料 篇一

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成因

國小生出現這些心理問題,既有自身成長的因素,也有外部環境的因素,是“內因”和“外因”綜合作用的結果,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長的失衡。

國小生時期身體發育急劇變化,他們閱歷淺,知識和經驗不足,認識力、理解力、思維力和親情力都遠遠落後於成年人。這種生理髮育與心理髮展的不平衡使國小生出現許多困惑、煩惱和躁動不安,產生心理問題。

2、家庭教育的誤區。

過度溺愛和期望值過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視品德發展、人格教育、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等社會性教育的傾向。家長只重視孩子的考試、升學,卻不注重孩子的品德發展、交往能力、個性培養以及社會行爲規範的培養等。家長的高期望值與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時,總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一廂情願時,便會使青少年感到壓抑和不滿,給孩子造成疑慮、憂鬱等心理疾患,導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學校教育的誤區。

一些學校和教師迫於壓力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追求升學率、打造名牌效應,成績成爲評價學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標準,學生情感上的苦惱不能及時向老師和家長訴說,就會造成心理壓力,形成心理障礙。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區的發展很不平衡,特別是還存在着學科化、醫學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傾向。

4、社會環境的影響。

學校教育展示給學生的是正面教育;而當今各種思潮衝擊着我們的社會,純潔的教育內容與複雜的社會生活之間形成強烈反差,致使學生陷入無以參照、無以歸附的境地,學生思想的混亂、情緒的波動,也是心理障礙形成的原因之一等等。

國小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現

1、敏感:

青少年自我意識強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當他們意識到某種威脅自尊的因素存在時,就會產生強烈不安、焦慮和恐懼,當自尊心受到傷害時,就會生氣、憤怒,常常神經過敏,多疑。

2、叛逆:

由於國小生正處於成長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家長和老師的監護,反對成人把自己當成小孩子,同時,爲了表現自己的與衆不同,易對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態度。

3、嫉妒:

這是對他人的優勢地位在心中產生不愉快的情感。當別人比自己強(如學習、相貌、人緣等),表現出不悅、自殘、怨恨、憤怒甚至帶有破壞性的負面感情。

4、失落:

國小生抱有許多的幻想,希望將其變爲現實,他們會付出種種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當這種需求持續得不到滿足或部分滿足,就產生了挫折,多表現在學習、吃穿、玩高檔的玩具等方面。這容易給中國小生帶來緊張、恐懼、憂鬱和失望。

5、自卑:

它是一種印過多的自我否定而產生的自慚形穢的情緒體驗。對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覺。在人際交往中對自己的能力過低評價,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謹小慎微,行爲萎縮,瞻前顧後等。

6、孤獨:

通過調查發現有些學生常常覺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葉孤舟,性格孤僻,不願意與人交往,卻抱怨別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納自己。心理學把這種心理狀態稱爲閉鎖心理,由此產生的一種感到與世隔絕,孤獨寂寞的情緒體驗稱爲孤獨感。

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國小生健康心理輔導課多以班級爲單位,面向全體國小生授課。教學輔導的主要目的不在於學科知識的系統講授,而在於預防心理疾病,促進國小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發展,全面提高心理素質。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應特別重視國小生的參與性和活動性,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國小生的主體意識體現於參與和活動之中。

2、與班隊會和課外活動相結合。教師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充分地接觸國小生,通過談心、交流,深入國小生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瞭解其內心體驗和煩惱;把握國小生在不同情境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和行爲傾向,有針對性地開展主題班隊會。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課外活動,如主題班會、講演會、故事會、詩歌朗誦會、學科興趣小組活動、少先隊活動及各種形式的文娛體育活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及時調整與輔導,養成良好心理品質和行爲習慣。

3、建立心理輔導室進行個案教育。心理輔導室由專職教師負責,持證上崗。心理輔導室的環境佈置要符合心理輔導的要求和適合兒童的特點。對輔導的對象要做較長期的跟蹤研究,做好記錄,儘量讓所取得的資料詳實。同時應向學生傳授一些簡單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如:學會放鬆,讓國小生知道緊張是正常的心理反應,可以通過想象、轉移注意力、調整呼吸、聽音樂、體育鍛煉等方法調節;學會傾訴。讓國小生知道有問題要學會求助,找老師、長輩、親友談心,找人傾訴,或者通過寫日記的形式,把心靈的軌跡用文字描繪下來;學會行爲改變,引導國小生在認識上分清良好行爲和不良行爲,有目的、有計劃地對不良行爲進行訓練、進行塑造達到良好行爲養成和強化之目的。

4、加強對家長的指導和幫助,深化心理品質教育。

據調查,目前上國小這代孩子的父母,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學過教育學、兒童心理學的有關知識,不瞭解如何教育好孩子。因此,學校要通過家長會、座談會等方式,讓家長懂得青少年心理髮展規律,懂得教育學生的正確方法。使家長了解青少年是一個特殊的年齡階段,學生情緒反覆,行爲多變,對此要有心理準備,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們。此外,對“問題家庭”的學生更要特別留心,幫助他們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響引起的心理問題。

5、在各學科中滲透心理教育。

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融入學科教學之中,通過二者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過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精心挖掘學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內容。不管什麼學科的教學,從心理學和教育學意義上看,都是對學生心理的發展施加影響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們注意挖掘和組織好對學生心理產生重要影響的學習內容,使其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靈,這就會使學科教學過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構建良好的課堂心理教育環境。教師在教學的同時,應和諧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把他們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在情感相容的基礎上,創造一種無拘無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圍。同時,還要特別關注學習困難的學生,對這些學生不能僅從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方面下功夫,而應着重分析造成學習困難的心理原因並加以輔導。

心理學的應用 篇二

描述發生的事情

心理學的第一個任務是對行爲進行精確的觀察。心理學家一般把這種觀察稱爲他們的數據。行爲數據(behavior data )是關於機體的行爲和行爲發生時環境的觀察報告。當研究者進行數據收集時,他們必須選擇一個適宜的分析水平,並且設計出能保證客觀性的度量行爲的方法。

解釋發生的事情

描述必須忠實於可知覺到的信息,而解釋卻謹慎地超越了能夠被觀察到的現象。在心理學的許多領域中,中心目標都是找到行爲和心理過程的常規模式。心理學家希望發現行爲是如何工作的。

心理學的解釋通常承認大多數行爲受到一些因素的共同影響。一些因素在個體內部起作用,比如基因構成、智力水平或自尊。行爲的這些內部決定因素叫作機體變量(organismic variables )。它們是關於機體的一些特殊內容。就人類而言,這些決定因素是所謂的秉性變量(dispositional variables )。而有一些因素在外部作用。對行爲的外部影響是環境變量或情境變量。

一個受過良好訓練的心理學家,可以通過用他或她對人類經驗的洞察力和以前的研究者對同一個現象已經發現的事實,來解釋觀察到的現象。許多心理學家都試圖確定幾種解釋中的哪一種能最精確地解釋一個特定的行爲模式。

預測將要發生的事情

心理學中的預測是對一個特定的行爲將要發生的可能性和一種特定的關係將要被發現的可能性的陳述。對一個潛伏於特定形式行爲下的原因的精確解釋,常常能讓研究者對未來的行爲做出精確的預測。

控制發生的事情

控制是核心的、最激勵人的目標。控制意味着使行爲發生或者不發生——引發它,維持它,停止它,並且影響它的形式、強度或者發生率。如果一個對行爲原因的解釋能創造控制行爲的條件,那麼這個解釋就是有說服力的。

控制行爲的能力很重要,因爲它爲心理學提供了幫助人們改進他們生活質量的途徑。

心理學家使用科學的方法對個體的行爲和心理過程得出結論。心理學家有這樣幾個目標:在適宜的水平上客觀地描述行爲,解釋產生行爲的原因,預測行爲何時會發生,以及控制行爲以改進生活質量。

心理學基本知識 篇三

心理學共400多種流派,以下是其中主要的八大流派:

①構造主義心理學派(馮特:研究心理的內容)

②機能主義心理學派(威廉詹姆斯:研究心理的目的)

③行爲主義心理學派(華生:研究看得見的行爲)

④格式塔心理學派(維特海默:心理學是一個整體)

⑤精神動力學派(弗洛伊德:意識分析 精神分析)

⑥人本主義心理學派(馬斯洛:以人爲本)

⑦認知心理學派(奈瑟爾:信息加工心理學)

⑧生理心理學派。

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

一:分析心理療法。是通過內心的方式以自由聯想、精神疏泄和分析解釋的方法,把壓抑在潛意識當中的某些精神創傷或者是痛苦體驗挖掘或者是暴露出來,從中發現焦慮根源,啓發並幫助病人徹底領悟認識自己,從而改變原有病理行爲模式,重建自己的人格達到治療的目的。

二:暗示療法。通過暗示去影響病人心理活動的一種特殊的方式,暗示就是一個人不加批判的接受他人語言或其他的刺激,由此而產生特定的知覺、信念、感情行爲的一個現象,他的行爲動機不是由自己形成的意見和信念產生的,而是旁人影響的一個結果,暗示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像語言、文字、表情、手勢、榜樣等。

三:行爲療法。目的是修正不良行爲模式治療的動向是外顯行爲,主要的辦法,是控制外部行爲模式進而重建和恢復良好的行爲模式。

四:支持療法。採用勸導、啓發、鼓勵、同情、支持、說服等等的一些方式,幫助和指導分析、認識當事人所面臨的問題。

心理健康知識資料 篇四

1、瞭解自己,接納自己、肯定自己。

2、對自己的生活負責。

3、擁有一個偉大的夢想,設立明確的生活目標。

4、學會自我控制,克服誘惑,活在現實當中。

5、學會舒緩舒解憤怒、低落、憂鬱、厭倦的情緒。

6、對自己要時常鼓勵增強自信心。

7、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8、注意鍛鍊身體,展現朝氣活力。

9、學會思考,養成積極進取的學習生活態度。

10、淨化自己的心靈,追求平和的心境。

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

人際交往的自我調適,是人生的一個必然和重要行爲。

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於人際關係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於人際關係的失調而來。

1、要學會有利他奉獻的人生觀的培養。

2、學會角色扮演的心理調適

3、對競爭與合作要有正確的認識

4、接受自己,悅納他人。

5、正確處理人際交往中的三個度情、理、法。

6、消除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心理諮詢前應做的準備 篇五

1、勇敢地接受現實,面對自己的困難。

2、對自己充滿信心。願意爲自己的改變付出一定的代價,相信自己的不良行爲是可以改變的。

3、打消顧慮,對心理諮詢師要有充分的信任。心理諮詢師會對你的“泄密”給予絕對的保密。

4、預先理順自己的思路。將自己的心理困惑直截了當地提出來,認真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5、傾訴要有所節制。因爲一次諮詢時間爲50分鐘左右,來訪者的傾訴在10至30分鐘即可。

6、你和心理諮詢師是平等關係。可將諮詢師看作是一個特別親密的朋友,儘可能地敞開心扉。

7、不必過分地關注自我的表現與形象。諮詢師不關心表層的東西,而是更注重解決心理問題。

8、不要希望心理諮詢師給你“決策”。心理諮詢是“助人自助”。心理諮詢師幫助你看清問題,啓發、疏導你的癥結。解決問題的主動權在你自己的手中。

9、不要對一次諮詢抱有太高的期望,大多數心理問題的解決往往要有一個過程,並且主要依靠來訪者心理和行爲的不斷調整和自我激勵去解決。

心理健康知識資料 篇六

什麼是人的心理健康?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標準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標準的。不過人的心理健康的標準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標準具體與客觀。

國外學者們對心理健康的標準作了一些表述。例如英格里士認爲:"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心理情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作良好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這乃是一種積極的豐富情況。不僅是免於心理疾病而已"。麥靈格爾認爲:"心理健康是指人們對於環境及相互間具有最高效率及快樂的適應情況。不僅是要有效率,也不僅是要能有滿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規範,而是需要三者具備。心理健康的人應能保持平靜的情緒,敏銳的智能,適於社會環境的行爲和愉快的氣質"。

馬斯樂認爲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備下列品質:

(1)對現實具有有效率的知覺;

(2)具有自發而不流俗的思想;

(3)既能悅納本身,也能悅納他人;

(4)在環境中能保持獨立,欣賞寧靜。

(5)注意哲學與道德的理論;

(6)對於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經常保持興趣;

(7)能與少數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爲樂的精神;

(8)具有民主態度,創造性的觀念和幽默感;

(9)能經受歡樂與受傷的體驗。

我們認爲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個方面: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行爲協調、人間關係適應、反應適度、心理特點符合年齡。

瞭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對於增強與維護人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人們掌握了人的健康標準,以此爲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準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鍊,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準,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心理健康包括: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標準。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國際疾病分類體系,把智力發育不全或阻滯視爲一種心理障礙和變態行爲。

善於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者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滿足的心情,善於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緒穩定性好。

具有較強的意志品質

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點:目的明確合理,自覺性高;善於分析情況,意志果斷;意志堅韌,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強;自制力好,既有現實目標的堅定性,又能剋制干擾目標實現的願望、動機、情緒和行爲,不放縱任性。

人際關係和諧

其表現:

一是樂於與人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係,又有知己的朋友;

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

三是能客觀評價別人,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寬以待人,友好相處,樂於助人;四是交往中積極態度多於消極態度。

能動的適應和改造環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養健全人格。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標誌是:

①人格的各個結構要素都不存在明顯缺陷與偏差;

②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

③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爲人格的核心,並以此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爲;

④有相對完整統一的心理特徵。

心理行爲符合年齡特徵

一個人的心理行爲經常嚴重的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徵,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隨着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們所處的社會也在發生着前所未有的變化。工業化、現代化、社會化、一體化程度在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時間越來越寶貴,人越來越爲效益所趨使;自主的、創造性的勞動和高級的智力勞動越來越多;人們的活動範圍在不斷拓展,人與人的交往越來越多,處理微妙複雜的人際關係爲每個人所不可避免;各種各樣的競爭強度也越來越巨大,人與人之間的收入、社會地位等差異越來越顯著。

生活在這樣一個紛繁複雜和撲朔迷離的大環境裏,就要求人必須具備較高的心理素質來適應時代與社會的要求。現在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來越關注自己及與自己朝夕相處的親友的心理健康狀態。

現在對心理健康的標準是這樣定義的:

一、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二、能充分地瞭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度的評價;

三、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四、不脫離現實環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六、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八、能適度地發泄情緒和控制情緒;

九、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十、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人是自然萬物的靈長,是自然的傑作。人有極高的潛能。我們人人都具有象體育運動員鄧亞萍、郎平那樣的靈敏準確的感覺與反應,那樣的承受能力;象小品喜劇演員趙本山、洛桑那樣的充滿着極大的活力與幽默;象電視節目主持人王雪純、大專辯論會上優秀的辯手那樣流暢的語言能力;象思想家孔子、科學家愛因斯坦那樣的思辯能力;象文學家郭沫若那樣的想象能力;象能記住圓周率小數點後一百位數的人那樣的記憶能力;象戀愛中的少男少女那樣的精神渙發、樂觀;象健康教練馬華那樣的健美;象登上珠穆郎瑪峯的運動員那樣的毅力;象百歲長壽老人那樣健康,無病;象生活中的李蘭文那樣服裝整潔。象慈父、慈母對待子女那樣是建設性的、是善的;

人本來可以是無壓抑的人,是不受其內在的壓抑驅使而自我決定其行動的人。如果他想喝酒就喝,並且喝的有滋有味。他並不是必須經常喝酒,不喝酒就難受的人。也不是不能喝酒的人,一喝酒就難受的人;

人本來可以是心想事成的人,是應付自如的人。他沒有猶豫,馬上可以決斷。他每一言行都是理智高效的。是用一隻手也可以戰勝世界的人。如果他想考大學就能一心一意地複習,考上大學,並且能考上一個名牌大學……

我們每一個人本應心理健康如上所述,但由於我們在生命歷程中所受到的心理傷害。生活中的所謂正常人,其實並不在人的最佳狀態,只是處於人的最佳狀態與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我們實際離自然賦予我們的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在現實生活中,所謂的正常人有許多人整天愁眉苦臉、心煩意亂、以anmin藥渡日,長期在苦悶絕望中掙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殺的絕路;有許多人終日以酒爲伴、沾酒就醉,打人罵人;有許多人與人敵對、衝突、訴訟、犯罪;有許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壓、關節炎等非器質性疾病,甚至身患絕症、早亡;有許多人無能、失意、潦倒、貧窮;有許多人學生學習不好;有許多人苦惱於性問題;有許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處,整日疑神疑鬼;許多家庭因成員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惱萬分;許多夫妻不和、爭吵、打鬧、離婚……

讓我們運用心理科學保持我們自己和親戚朋友的心理健康,以較好的身心狀態工作、生活,享受人生。

有關心理的單項選擇題 篇七

1、心理異常按程度由輕到重排列,應爲 ( )。

A.心理障礙,心理疾病,心理問題

B.心理疾病,心理問題,心理障礙

C.心理疾病,心理障礙,心理問題

D.心理問題,心理障礙,心理疾病

【正確答案】:D

2、下列哪些行爲屬於心理健康的範圍 ( )

A.能極力滿足個人的需要

B.對自己有過高的評價

C.爲維持自己的心理平衡,極力宜泄自己

的情緒

D.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正確答案】:D

3、在治療階段中來訪者可以 ( )。

A被動接受諮詢者的建議

B 具有自主性

C 依賴諮詢者

D 完全服從諮詢者

【正確答案】: B

心理健康知識資料 篇八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指青少年在德、智、體各方面得到良好發展,能在學習和社會活動過程中與人建立良好關係,能諒解他人,辨別是非,在遇到困擾時能克服困難。

目前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尚無統一公認的標準。綜合多數心理學家和醫學家的觀點看,青少年心理健康起碼應具有如下標準:

1、身體健康,智力正常。身體健康、智力正常是衡量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標準之一,是正常生活工作的基本條件。

2、人格完整,意識良好。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懷坦白,言行 一致,表裏如一,熱愛生活,興趣廣泛,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識,並自尊自愛,尊重他人,善於調節自己的言行舉止,使其性格、情感都能符合其年齡特點。

3、樂於交流,善於結友。具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善於結交知心朋友,與朋友能溝通心靈,友好相處,對矛盾和分歧,能正確對待,妥善處理,並有樂於助人的願望和行爲。

4、情緒穩定,樂觀開朗。情緒是心理健康的溫度計;樂觀能使人心情開朗。保持相對的樂觀、穩定的情緒,就能在順境中積極向上、謙虛謹慎,在逆境中意志頑強並能戰勝困難。

5、有所追求,積極進取。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敢於面對現實,勇於承 擔責任。

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的一項統計顯示:要求提供心理諮詢或矯治的來訪青少年中30%是由於學習壓力造成的心理問題。而團省委的一次調查數據也顯示:有68.9%的學生認爲“壓力很大”或“壓力較大”,21.5%的學生“說不清”,僅有9.5%的學生輕鬆地感到學習“沒有壓力”,有35.9%的中學生已經把“學習太累”當做自己學習勁頭不足的最主要原因。

對青少年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們通常從政治上、思想上、品德上分析得多,而從心理上分析得少,以簡單、呆板、僵化、千篇一律的思想政治工作取代一切,盲目追求升學率,使得青少年的心理素質包括競爭力、情緒、情感、性格、自我意識、人格傾向、社會交往與適應能力等等方面,往往處於一種自發形成和盲目發展的危險狀態。

傳統文化倍加推崇的師生關係被打破,更使青少年失去可容健康心靈成長的大片土壤。由於缺乏必要的交往,師生間交流互動減少,情感和思想交流渠道不暢,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位置漸行漸遠,而教師不能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以及有償家教、鄙視成績差的學生等現象更使師生心理距離越拉越大。調查中,有71.7%的大學生認爲師生關係“一般”,甚至有6.5%的大學生認爲師生關係“差”,這種現象客觀存在,且已不是局部、暫時的個別現象。

家庭環境是青少年個性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場所,在青少年人格的形成過程中起着極其重大的作用,其中,影響最爲重要和突出的,則當數父母的文化素質、教養方式、健康狀況、夫妻關係、經濟狀況及父母的品德行爲等因素,在與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心理諮詢教師及團委書記的個別訪談中瞭解到: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多來自生活困難或單親家庭。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主任張大生更是一語中的: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必有一個問題家庭。

在許多人看來,暴力行爲和學校是不沾邊兒的事,但嚴峻的事實是:校園中的確存在着暴力行爲。在市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瞭解到,在他們接待的來訪青少年中,因受校園暴力影響而產生心理問題的佔有一定比例,且日趨嚴重。其中最常見的表現是搶劫,即高年級在校生或流失生向低年級學生索要錢財,被搶者如果沒有錢或者錢少就會被毆打,而被搶者由於遭到威脅往往不敢向老師或家長反映,導致實施搶劫者愈發猖狂。而學校及家長往往將預防校園暴力的重點對準校外,卻忽視了同爲學生的校內施暴者。校園中的搶劫現象給青少年的學習、生活特別是心理上造成的危害是極大的,許多被搶學生日後想起當時情景仍感到很害怕。

心理諮詢服務內容 篇九

1、學習心理諮詢:厭學、意志薄弱、考試焦慮、學習方法不當等。

2、自我發展諮詢:生涯規劃、人格完善、素質提升、自我管理等

3、人際交往心理諮詢:代溝、異性交往困惑、孤獨、猜疑、嫉妒、社交恐懼等。

4、新生適應心理諮詢:無目標、無動力、空虛、盲目、悲觀失望、自我意識偏差等。

5、情緒心理諮詢:煩惱、憤怒、情緒不穩定、消沉、狂喜、壓抑、過度焦慮、情緒低落等。

6、個性心理諮詢:自卑、羞怯、虛榮、自我中心主義、暴躁、緊張、過度依賴、過於敏感。

心理健康基礎知識 篇十

一、什麼是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般而言,心理健康的概念是指:個體的心理的活動處於正常狀態下,那認識正常,情感協調,意志健全,個性完整和適應良好,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最大潛能,以適應學習,生活,工作和社會環境的變化與發展需要。

(二)心理健康的標準

判斷個體的心理是否健康,通常有以下標準:

1、心理活動與環境的協調性

個體的心理活動是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故應該和環境保持一致性和協調性,如果這種一致性和協調性遭到破壞,如對客觀世界的歪曲或虛構,均提示異常心理可能發生。

2、心理活動內部協調性

個體心理過程中的認知活動、情感活動和意志活動應是協調一致的,心理活動與行爲也應協調一致,這種統一的心理活動保證了個體具有良好的社會功能,並能進行有效的活動。如果個體的心理活動出現內部相互不協調,甚至出現分裂,即意味着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3、心理活動的穩定性

個體心理活動是遺傳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在人的發展過程中,心理髮展及其表現有有其自身的內在規律和內在穩定性,過去的我、現在的我和將來的我均有着內在和必然的聯繫,隨着個體的發展,心理活動的變化是穩定和有規律的,突然的、不符合規律的變化均預示着心理健康的水平下降。

(三)心理問題的診斷

當出現心理不健康時,通常從以下方面綜合判斷心理是否出了問題:

1、與大多數人是否一樣

心理專業人員一般會以生活中人們的普遍情況作爲依據,判斷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是否存在異常。例如,一個人在接受心理測試後被告知焦慮水平過高,那意味着他比與他年齡相當,生活環境相似的大多數人在這項測試上所得的分數更高。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情況下,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就意味着心理的健康、正常。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

2、社會規範是否接納

一般來說,異常行爲大多是爲社會規範所不接納的,如果一個人表現出了偏離社會規範的行爲,則可推斷其心理健康存在問題。試想你漫步在公園中,看到在公園的草坪上,一個青年女子衣着豔麗,在旁若無人的又跳又唱。面對此情景,你會想到什麼呢?或許,你會在心理默:她心理是否有問題?可如果她是在一次同學聚會上表現出這樣的行爲,你還會認爲她的心理有問題嗎?

不過,運用社會規範這一標準來判斷人的心理健康時,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社會規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每種文化都有其特定的習俗準則,在每種文化之中,社會規範會隨着時代的變遷而發生改變。例如,倒退30年,男生戴項鍊或許會被看作“另類”,但是今天,人們已經見怪不怪啦!要注意的第二點是,違背社會規範的行爲並不一定都意味着異常或不健康。

3、個人的生活適應如何

可通過一個人目前的生活適應狀況推斷其是否存在心理問題。如,一個剛剛經歷母親去世的人,可能表現出情緒低落、失眠、食慾不振、脆弱易哭等問題。如果這些問題持續的時間不是很長,之後他又恢復以前的狀態,我們就認爲很正常:但如果他遲遲不能從失去母親的痛苦中走出來,長期失眠,那可能他的問題已不是普通的困擾,而發展成爲難以通過自我調適解決的心理障礙了。

4、個人的主觀感受如何

出現心理問題的人,其主觀感受如何?——焦慮、憂鬱、痛苦、失落、煩躁、恐懼……大概你能想到的詞語都是消極負面的吧?是啊,爲心理問題所困擾時,誰的內心世界不是陰沉沉、灰濛濛的呢?所以,瞭解個人的主觀感受,也是判斷一個人心理是否出現問題的重要依據。

不過,這一判斷標準也不是萬能的。許多重度的精神病患者,雖然其心理出現了嚴重問題,但他本人並不感到痛苦。非常典型的例子是,對於躁狂症患者來說,每天都可謂是過節般的快樂。

當然,判斷心理問題的任何一個標準都不是絕對的,必須綜合考慮。正常與異常,健康與不健康之間也是相對的,其間無明確的分界線。

二、什麼是心理諮詢

心理諮詢是由專業人員即心理諮詢師運用心理學以及相關知識,遵循心理學原則,通過各種技術和方法,幫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

其作用:心理諮詢所提供的全新環境可以幫助人們認識自己與社會,處理各種關係,逐漸改變與外界不合理的思維、情感和反應方式,並學會與外界相適應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活品質,以便更好地發揮人的內在潛力,實現自我價值。

1、心理諮詢以談話爲主要方式

聊天時你可以海闊天空,嘻嘻哈哈,心理諮詢時談話可就不這樣隨意和輕鬆。在心理諮詢的談話是引導求助者放下顧慮和包袱,吐露自己的各種問題,而心理諮詢師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幫助前來求助者解決問題的過程一般也是在談話過程中實現的。

2、心理諮詢強調對求助者的尊重和理解

尊重求助者,不把他們看作是“病人”,諮詢師和求助者是平等的。理解求助者,是從求助者的角度考慮問題、切實體會求助者的感受。

3、心理諮詢助人自助

或許你出乎意料,心理諮詢並不會“告訴”求助者怎麼做,而是要引導求助者認識自己,發掘潛能,建立自己對生活作決策的勇氣和信心。要堅定地相信每個人自身的潛能和力量,相信每個求助者自身的力量,幫助他們自助,是心理諮詢的最終目的。

三、走出心理諮詢認識的誤區

錯誤認識之一:什麼樣的“心結”一下子都能打開

有許多諮詢者把心理諮詢神化了,想象中,心理醫生該是心靈的上帝,手中如同握有萬能鑰匙一般,什麼樣的“心結”一下子都能打開。然而諮詢一兩次過後,感覺沒有收到自我預期的“晴空萬里”的良好效果,便灰心了,不再諮詢下去。要知道,心理疾患的產生常常與諮詢者的個性有很大的關係,它就如一座冰山,積封已久,沒有強烈的改變願望,沒有恆久的決心與之抗衡,是難以消融的。心理諮詢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也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唯有堅持不懈才能最終取得成功。

錯誤認識之二:給拿主意

有些諮詢者面臨抉擇,無從決斷時,希望心理醫生能給拿個主意。這種想法是想當然的。心理醫生和求詢者是兩個獨立的人,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心理醫生無權把自己的好惡強加給求詢者。他只是從旁提醒你從另一個角度去考慮問題,幫助你開闊思路,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以便於你最終作出明智的選擇。

錯誤認識之三:算命先生

也有很迷信的諮詢者,把心理醫生看作是算命先生,認爲心理醫生有一種神奇的魔力,能透視求詢者的內心世界。這種想法也很荒唐。心理醫生對於你的幫助不是憑空的,是基於你所述事實的分析,是一種真情的傳遞而不是無中生有的精神麻醉。

錯誤認識之四:做思想工作

很多人認爲心理諮詢就是做思想工作。錯!做思想工作是就事論事,心理諮詢卻是通過對事物表象的分析,啓發、引導諮詢者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令其終身受益,它較做思想工作的內涵要豐富許多。

標籤: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