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四年級上冊語文單元教學反思

四年級上冊語文單元教學反思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教學反思

1、《觀潮》一文是以寫景爲主的散文,語言優美,詞彙豐富,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讓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爲了讓學生更能入情入境,課前要求學生蒐集有關材料,並用錄像引入課文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2、“潮來之時”的景象是全文的精華。教學時我採用變序教學方法,直奔重點,突破難點。爲了加深對一部分精彩語言的理解和記憶,我幫助學生在理解和辯析重點詞句的基礎上,深入體會潮來時的聲間和氣勢,注重朗讀,做到讀中悟,悟中讀。

3、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着眼點。本節課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合作探索“潮水從遠處涌來的形態和聲音是怎樣變化”這個問題,並要求學生畫一畫,讀一讀,在不明白的地方打問號等,學生在合作中體現了組內合作,組外競爭的探討氛圍,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

《鳥的天堂》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研讀學習的內容,詢問“還有沒有不懂的地方,特別是還沒有學到的句子”,引導學生質疑,教師有導向地把學生的思維焦點集中到描寫畫眉的這句話上。在質疑探疑過程中,着重引導學生在該句上下工夫。因此學生在對句詞標點進行質疑並由同學幫助釋疑後,有一些學生針對畫眉的句子提出問題:寫一隻畫眉和鳥多的特點有無矛盾?爲什麼會興奮地唱着?等。這句話是對鳥的細節描寫,是特寫鏡頭。學生很有可能一下子難以把握,教師適當作鋪墊,既降低了難度,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確見聞和聯想的關係。針對學生的問題教師讓學生進行比較朗讀,體會不同處。通過點撥引導,學生髮現原句比改句要好,原句既有見聞,又有聯想。在此基礎上,再以“聯想內容寫出了什麼”和“寫一隻畫眉用意何在?”兩個穿插性問題引導學生想像。“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得到激活,體會到“一隻畫眉能以小見大,折射出所有的鳥生活快樂,就象生活在天堂”。然後通過朗讀,鞏固這種情感體會。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七單元教學反思

我想對本單元的這兩篇課文談點自己的教學感想:《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文中有三處寫到爬山虎,一處是文中的“我”初次來到葉聖陶先生家看到的:“剛進裏院,一牆綠蔥蔥的爬山虎撲入眼簾。夏日的燥熱彷彿一下子減去了許多,陽光都變成綠色的,像溫柔的小精靈一樣在上面跳躍着,閃爍着迷離的光點。”一處是“我”在和葉老先生愉快交談後,看到的:“落日的餘暉染紅窗櫺,遠離那一牆的爬山虎,綠得沉鬱,如同一片濃濃的湖水,映在客廳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搖曳,顯得虎虎有生氣。”,一處是文中的最後一段:“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綠着。”前兩處是實寫,後一處是虛寫。這三處是學生學習本文的難點。

前兩處描寫爬山虎的文字,內涵深刻,有豐富的意象與意境,不是這樣“比”就能“比”出來的,應該引導學生去“讀”,帶着自己的理解,帶着自己的感受,帶着自己的想象去讀,讀出語言與意境的美麗,讀出文字的弦外之音,如:“我”初次去葉先生家的心情,“我”對葉先生油然而生的敬意等等。而最後一處,可謂言盡而意無窮,頗值得玩味。

《語文課程標準》把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作爲新課程實施的一個重要策略。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深切地感受到這一點。回顧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我注重了這幾個教學環節的設計:

1、創設情境 激發情感

由於所學內容遠離學生的生活時代,教學中我通過“情境教學法”創設有利於教學的情境;播放反映舊中國中華民族飽受欺凌和壓迫,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課件,通過震撼人心的文字說明和圖片,體會舊中國的屈辱和當時中國人的痛苦,喚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達到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2、披文入情,引起共鳴

“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是此文的主線,在教學時,我緊緊抓住“中華不振”整體處理文本,引導學生深入解讀,設計讓學生尋找反映“中華不振”的詞句,“披文以入情”,用文本中活生生的事實來激發學生對洋人的氣憤,對中國貧窮落後、人民挨打受氣的嘆息,由此激發情感共鳴,與少年周恩來一樣產生同感——立志‘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3、精彩生成,情感體驗

在教學這節課時,我注重了課前預設,設計了多個環節讓學生與文本對話,激發學生情感,並多次用憤慨的語調創設情境,用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到中華之不振的悲哀,體會到了少年周恩來爲什麼有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雄心壯志和遠大理想。與此同時,我又非常關注課堂精彩的生成,如拋出“作爲新世紀處於信息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的當代少年應有什麼理想?並準備採取什麼具體行動實現自己的理想呢?” 這一問題後, 我在課堂教學時能依學定教,順學而導,引導學生多元感悟,讓學生受到了愛國主義的教育和薰陶,從心底裏發出了願爲祖國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的願望!課堂上,學生的憤怒之火已被點燃。爲了把學生這種情感引向另一個高度,我出示補充材料,讓孩子直面歷史,讓孩子心海難平,讓孩子心有所向,讓孩子從心底深處喚起民族意識,萌發報國之情。與少年周恩來的心靈產生了共鳴。直至課的尾聲,讓學生思考並進行小練筆:我又是爲什麼而讀書?孩子們都能暢所欲言,紛紛訴說了自己的遠大志向,說得十分精彩。

3、剖析語言,洞察內心

文本中有一幕是一箇中國婦女受到洋人欺凌卻得不到中國巡警的保護。這件事充分地暴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這一切都是因爲“中華不振”。少年時的周恩來在目睹了這件事之後方明白這一點,以至於纔有了讓“中華崛起”的志向。這一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體會中華如何不振的重點,是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點,是語言文字訓練的關鍵點。因此,我讓學生一次又一次的朗讀,一次次地剖析詞句。在一遍遍的質問中,將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學生的憤怒之火已被點燃。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八單元教學反思

認真教完了本組課文,瞭解了科學技術創造的奇蹟,感受科學技術發展的驚人速度。學生也暢想了一下,科學技術的發展還將使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現將對本單元的教學談點體會:

《呼風喚雨的世紀》:早在上世紀2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他認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因此,我嘗試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爲指導,讓語文課堂教學向生活化拓展,從而活化語文學習。課前,我組織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瞭解農耕社會時的生活狀況,並收集現代科學技術成果的資料,讓學生在鮮活、豐富的社會生活和語文學習的融合中體驗生活的樂趣,力求使“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其次,抓住訓練點,生髮開出,紮實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教學中,我先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瞭解,模仿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句式,說說農耕社會人們還沒有什麼。接着,引導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20世紀科學成果的有關資料後,又要求他們繼續說下去,20世紀的我們還擁有一些什麼。在這樣的對比過程中,學生既感受了農耕社會與現代社會巨大的區別,又在收集資料中積累了語言、模仿運用中訓練了語言,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聽說能力。

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29課《呼風喚雨的世紀》,這篇文章是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先生寫的一篇科技類說明文,文章僅用了短短的幾百字就清楚地介紹了20世紀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

科學常識性說明文,設計不好就容易成爲資料展示廳或者科學常識課,失去了語文的本真,缺少語文的味道。因此,我在教學這課時始終圍繞理解、品味、運用語言來進行,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凸現語文學科特點;在引領學生理解、品味、運用語言的同時,讓學生體驗20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體會說明文的特點。

學生只有在課前佔有大量的相關資料,才能更有效地參與課堂學習,才能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主動建構新的認知,產生新的體驗。20世紀有許多偉大的科技發明和創造,課前我佈置學生蒐集、閱讀了有關20世紀重大科技發明的文字和圖片資料,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爲深入理解課文奠定基礎,又能培養學生的課前參與能力,體現在生活中學習的大語文觀。

《電腦住宅》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介紹了一棟實驗性綜合電腦住宅的有關情況。它位於日本東京市中心,建築面積370多平方米,內部安裝有100多臺電腦,設計師是東京大學教授阪村健。課文表現了電腦的神奇和它給人們帶來的快捷、方便、安全和舒適,使我們體會到迅猛發展的科學技術給人們帶來的便利,喚起學生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對科學技術的探索與追求。

教學本課時,我先讓學生按照課文前的閱讀提示獨立閱讀課文。在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邊默讀邊思考:課文介紹了電腦住宅中的哪些設施?那裏的電腦有什麼功能?是怎樣工作的?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呈現學習成果。如,填寫表格,將電腦住宅的具體設施、如何工作、有何功能等內容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來;或按照課文的講述順序畫出電子住宅的示意圖,根據自己的想象將抽象的語言轉化爲形象的畫面。

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再讀讀自己感興趣的段落,然後組織學生以“電腦住宅主人”的身份向“參觀者”介紹電腦住宅,以引導學生熟悉課文的內容和語言,並能重新組織語言,準確地介紹電腦住宅中各項設施的佈局、功能及使用方法。

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以後,我請學生展開想象,圍繞“如果我是一個設計師,我會怎樣設計電腦住宅”進行交流、討論。喚起學生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對科學技術的探索與追求。

我出示兩個句子,讓學生觀察比較:

1、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逐漸變小,長得越來越像鳥類。

2、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變小,長得像鳥類。

生1:我發現第一句話比第二句具體,多了一個“逐漸”和“越來越”

生2:我覺得這些詞具體寫出了獵食性恐龍是怎麼變成鳥的。

生3:用了“逐漸”和“越來越”這樣的詞,我知道獵食性恐龍不是一下子變成鳥的。 ……

由這一個教學片段,我又想到了閱讀教學教什麼和怎麼教的問題。

教什麼?《飛向藍天的恐龍》爲典型的科普說明文。很顯然,象這樣的文章,“把握文本所承載的科學知識,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教學重點之一,也是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如果教師沒有很好的把握,很容易偏離語文教學的宗旨,遊離於語文教育目標之外,上成科學課或者其他課。在教學內容的確定上(即教什麼)有十分清楚的意識,教師要關注到知識背後語言文字、表達方式、並設計了比較句子的環節、目的在於讓學生在比較中觀察發現科普類文章的語言特點,感悟表達的準確與科學。

怎麼教?語文教學是一個教師指導學生觀察感悟的過程。應該說上面的片段教學體現了這個特點,但是,還很不夠,具體地說,感悟科普性文章語言表達的準確與科學,不能只是停留在比較分析的層面,一定要內化到心靈!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讀,應該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內化。在這一點上,教師處理的不夠靈活,或者說是不夠全面。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一篇科普性的說明文,語言既精練有優美,還極具邏輯性。

這堂課,雖然準備了很多關於恐龍方面的知識、圖片以及錄相,但就課堂上語言文字的訓練,在一定程度上是失敗的。一個是體會這篇課文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時,我先舉了一個例子,在我的引導下,一起體會“漫長的”、“一支”這類詞語的精確,然後讓學生去全篇文章當中搜索哪些句子也讓你感受到其語言的精確。結果,大多數學生不會。最後只能在我的提醒下,支離破碎地找出來,粗粗地談了談感受。第二個是講述恐龍演化這一段時,將恐龍的龐大家族分解開來時,我約束了學生的思維,硬是要他們用上“形態”、“行走方式”、“性情”等詞語去歸納。

其實不必這樣,學生只要大致地說出是從哪幾個方面來介紹恐龍的家族,然後體會到介紹的時候要按一定的順序就可以了。

《飛船上的特殊乘客》教學雜談

小班,讓我有更多的機會關注到每個學生,試着讓自己成爲學生心目中的老師。教師對學生,不需要什麼蒼白的說教,需要的是具體的幫助、指點,需要的是勝過對自己孩子般的關心愛護。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教師只有與學生有了心靈的溝通,真誠的幫助,溝通有多深,幫助有多少,則“回報”的百分率就有多高。在和學生的接觸中,我覺得自己的眼要變得銳、耳要變得尖、嘴要變得甜、心要變得善、腦要也變得勤。

在小班環境下的教學中,學生的一舉一動使我一目瞭然。我帶着學生學習了《飛船上的特殊乘客》中的有關太空蔬菜的食用、藥用和其他用途,明白這一科研成果能夠造福人類。緊接着我就向學生提出“未來的食物是怎樣的”這個問題,想由此引導學生去設想未來的食物。學生們一下子就活躍起來。“未來的蔬菜未曾灑過農藥,是無公害的蔬菜。”“未來的蔬菜沒有蟲子咬過,完全是綠色食品。”……這時我發覺平時不善於發言的鄧思思、藍盛寶也舉起了手,只是那手舉得有些不堅定。我用微笑的眼神注視他們,親切地請他們說出自己的看法“未來的蔬菜個子比我們現在看到的大”、“未來的蔬菜不會腐爛。”有學生立即補說:“未來的蔬菜是超大個的,我們可以在裏面生活。”……這時我就聽到有學生輕聲說:“那麼大的蔬菜吃也吃不完,只吃一種蔬菜,營養會不夠的。”學生的反應比我還快呢,我又抓住機會讓他響亮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其他學生聽了之後也點頭表示同意這種看法。

〖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領悟表達的方法·引導學生領悟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

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說明類的文章,作者在說明事物時語言準確生動,這時我們應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去體會,從中學習其表達方法。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七冊教材最後一個單元是以“科技成就”爲主題安排的內容,四篇文章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展現了科技發展的神奇與威力,文章語言準確生動,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去真切地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的。如在教第七冊《飛船上的特殊乘客》一文時,文章在寫經過太空遨遊的蔬菜種子的特點時是這樣描述的:“它們普通具有產量高、品質好、生命力強等特點。”爲了讓學生體會作者語言表達的準確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

先讓學生對比朗讀以下兩句話:

1、它們普通具有產量高、品質好、生命力強等特點。

2、它們具有產量高、品質好、生命力強等特點。

然後讓學生說說你發現了兩句話有什麼區別,最後讓學生談談讀後的體會。學生通過對比讀,找兩句話的區別,很快從中體會到了作者在這裏用的是“普通”,說明並不是所有的太空種子都有這個特點。自然作者那準確的表達就會深深的潛入學生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