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溫庭筠的筠拼音【多篇】

溫庭筠的筠拼音【多篇】

溫庭筠的“筠”字發音? 篇一

答案:溫庭筠[yún]

溫庭筠詩詞 篇二

《贈知音》

翠羽花冠碧樹雞,未明先向短牆啼。窗間謝女青蛾斂,

門外蕭郎白馬嘶。星漢漸移庭竹影,露珠猶綴野花迷。

景陽宮裏鍾初動,不語垂鞭上柳堤。

《贈少年》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風葉下洞庭波。

酒酣夜別淮陰市,月照高樓一曲歌。

《牡丹二首》

輕陰隔翠幃,宿雨泣晴暉。醉後佳期在,歌餘舊意非。

蝶繁經粉住,蜂重抱香歸。莫惜薰爐夜,因風到舞衣。

水漾晴紅壓疊波,曉來金粉覆庭莎。裁成豔思偏應巧,

分得春光最數多。欲綻似含雙靨笑,正繁疑有一聲歌。

華堂客散簾垂地,想憑闌干斂翠蛾。

《商山早行》

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南歌子詞二首 / 新添聲楊柳枝詞》

一尺深紅勝麴塵,天生舊物不如新。合歡桃核終堪恨,裏許元來別有人。

井底點燈深燭伊,共郎長行莫圍棋。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更漏子•玉爐香》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雲殘,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結論: 篇三

菩薩蠻·其十四

溫庭鈞

竹風輕動庭除冷,珠簾月上玲瓏影。山枕隱濃妝,綠檀金鳳凰。

兩蛾愁黛淺,故國吳宮遠。春恨正關情,畫樓殘點聲。

爲什麼讀[yún]? 篇四

答:《現代漢語詞典》上“筠”字有“yún”(①竹子的青皮;②借指竹子)和“jūn”(筠連,地名)兩個音。所以人們對溫庭筠的“筠”字有不同的讀法。而以我掌握的音韻學證據來看,溫庭筠的“筠”字應當讀“yún”。

有的學生以爲,既然溫庭筠是個人名,“筠”字就可以仿照地名的讀法來讀。而有的學生以爲,既然溫庭筠是個詩人的名字,並且還是個改出來的名字(他原名岐,字飛卿),“庭筠”就應當是個詩意的名字(庭中有竹),“筠”字讀“yún”纔有文學意味。

我想,用地名當人名的情況有兩種。一種是人和地名有某些聯繫,或是故鄉,或是出生地,或是某個值得紀念的地方,或是某個嚮往的地方;一種是胡亂抓個地名就當了人名。

溫庭筠不可能是胡亂抓個地名就當人名的。那麼你如果主張溫庭筠的“筠”字讀“jūn”,還需要找到某些聯繫作爲理由。

但是,以上都是推想,都不如直接去查查唐朝的字典管用,如果能找到唐朝的字典的話。

唐朝曾經有一部《唐韻》,可惜失傳很久了。但是,宋朝的《廣韻》(即《大宋重修廣韻》)還在。

我的手裏沒有《廣韻》,但是有《辭源》和《王力古漢語字典》,還有《漢語大詞典》和《漢語大字典》。以上這些嚴肅認真的漢語工具書都轉引了《廣韻》的反切注音。

據查可知,“筠”這個字在《說文解字》中還沒有,而在《廣韻》中“筠”只有“爲贇切”(yún)這一個讀音。

也就是說,宋朝的字典上,“筠”字還沒有“jūn”這個讀音。那麼,我們就應該把唐朝的“筠”字讀作“爲贇切”(yún)。

溫庭筠的.筠怎麼讀 篇五

溫庭筠(約812~866年),本名岐,後改名庭筠,字飛卿。多次考進士落榜,一生不得志。在詞史上,溫庭筠與韋莊齊名,並稱“溫韋”。有《花間集》遺存,被後世尊爲“花間詞派”鼻祖。

據學者研究,溫庭筠是爲應科舉考試而改名的。溫岐早年名滿天下,文采在晚唐諸賢之上,但恃纔不羈,得罪了朝中權貴。如果用本名去應考,肯定落榜,於是改名庭筠。也有人說,是因爲捲入了朝廷政治紛爭,而改名應試的。可備一說。溫庭筠籍貫太原,但幼時即隨家客居江東,有學者考證,其寄居地在今無錫一帶。改名一事,就發生在此地。

筠讀yún,本指竹的青皮,也泛指竹皮,引申指竹子,還可指竹製的笛類管樂器。庭筠可解釋爲庭院中的竹子,溫庭筠的寄居地江南無錫一帶有在庭院中植竹的習俗。據史料記載,溫庭筠音樂才華也很高,“善鼓琴吹笛”,庭筠解釋成庭院的竹笛聲也說得通。宋代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四:“溫庭雲,字飛卿,或雲作筠字。”可見,古人認爲筠讀若雲。

筠也讀jūn,用在地名中,唐代有兩個筠州,一在今江西高安、上高、新昌一帶,一即今四川南部的筠連縣。從史料看,這兩個地方均與溫庭筠無關聯,應該不是其名筠字的含義。筠讀jūn缺乏依據。

溫庭筠的筠拼音 篇六

溫庭筠,太原人,本名岐,字飛卿,晚唐詩人,被譽爲“花間鼻祖”。拋卻歷來人們關於飛卿的兩極評價,他名字中的“筠”字的讀音似乎也成了人們討論的焦點。

首先看“筠”。“筠”共有兩種讀音jūn和yún。讀作yún時,意思的“竹子的青皮”。《禮記?禮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又引申爲竹子的別稱。杜甫《崔氏東山草堂》詩:“柴門空閉鎖鬆筠。” 讀作jūn時,則用在地名裏,如“筠連”、“筠州”。

“筠連”縣名。在四川省宜賓市南部,鄰接雲南省。縣人民政府駐筠連鎮。唐置羈縻筠州、連州,元併爲筠連州,明改筠連縣。《大明一統名勝志》:“其地南通芒部,西控烏蒙,四山皆竹,一色相連,故名。”農產以稻、玉米、油菜籽、苧麻、茶葉爲主。礦產有煤、鐵、磷、螢石。工業有采礦、機械、繅絲、造紙、製茶等。名勝有巡司溫泉,邊石壩。

“筠州”。(1)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改米州置,以地產筠篁得名。治高安(今市)。次年即廢入洪州。五代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復置,轄境相當今江西高安、宜豐、上高、萬載、樟樹等市縣地。北宋時縮小,僅相當於今高安、宜豐、上高等市縣地。南宋寶慶元年(1225年)避理宗趙昀名諱,改名瑞州。(2)唐置,治今四川筠連南。元改置筠連州。

由此易見,當讀作jūn時,“筠”僅用作地名。難道有父母會把地名作爲兒子的姓名嗎?而且這樣庭筠的意思也不通。讀作yún時,庭筠的意思就明暢多了“庭院中的一杆翠竹”。竹名列花中四君子,它本身的。特性象徵了一種文人的骨氣。雖然溫庭筠的有些行徑不能稱爲“君子”,不過他骨子裏流露出的氣概還是讓人佩服。如果他沒有這份骨氣,那又怎麼會有捅破冒名之事?怎麼會有“中書省內坐將軍”之典?怎麼會有“金步搖”“玉條脫”之對?

如此說來,溫庭筠“筠”的讀音就顯而易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