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文化自信多篇

文化自信多篇

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心得 篇一

文化有共性有個性,但對於民族文化來說,正如魯迅所說“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是的,一個民族要立足於世界之林,文化是基石,是一個國家實力強盛的標誌,是每一個國人的自信之源。

面對日趨激烈的經濟競爭和那些漸漸被取代的傳統文化,很多人對此都感嘆不已。

近些年來,許多國家的母語都漸漸被英語所代替。就拿中國來說吧,上國小的娃娃,自己的母語還沒有學利索,便學習英語,讓中國人從起跑線上就丟失了自己國家的文化,持續到國中到高中到大學,英語各種考試等同於母語,甚至超越母語。就拿大學來說吧,好些專業沒有了大學語文,但卻先要有英語過級考試,才能獲得文憑。如果細心地作一下調查,不知道有多少學子因爲學英語困難而產生了厭學情緒,或考不上理想的大學。可是,畢業之後,又有多少人真正運用上了英語呢?能不能將已經成爲“規矩”的英語過級考試改爲選考呢?又能不能將大學語文納入必學科目,將母語的考試列入過級必考而成爲“規矩”呢?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重拾文化自信顯得就猶爲重要了。

不久前,網友陸續把一些中華民族的傳統老規矩搬上了網絡,希望它能重新走上文化舞臺,有人說這是封建思想在作祟,在這個人人平等的世界,那些老掉牙的思想早應該被淘汰掉了。而有的人又說,中國的文化古老而又死板,不像外國文化先進。如果說前者的思想有激進之處,那麼後者卻是一種極度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

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只覺得異族的文化更優秀,於是放棄自己的文化而依附在別人的文化下度日,那是典型的失去了文化自信。如此,遲早有一天,這個國家會像它的文化一樣,從此消失在世間。因此,不管是好是壞,只要是自己的,都應該保留。對於那些過時了的,可以陳列在博物館,對於那些還適應時代需要的就好好發揚。

如果說“笑不露齒,話不高聲”過於拘束,但我們可以在特定場合不要目中無人地放肆,讓言行舉止午休總該可以吧?如果在公開場合“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實在太累,你可以在家裏隨意放鬆。因此,不要說這些“老規矩”是死板的文化,我們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將它變得更加靈活,更加的富有時代內涵的。

記住,民族要有自信心,必須要有文化自信;要有文化自信,必須重拾傳統文化,再造中華文明的復興。

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心得 篇二

說起鎮江,大家自然會想到西津古渡。今年暑假,我讀了《尋找溪水的源頭》中的《西津古渡》一文,對葉兆言先生筆下的西津古渡有了更新的認識。它讓我們銘記:傳承歷史精華,增強文化自信。

我們從現在的西津古渡似乎看不出從前的繁盛,取而代之的則是濃重的商業氣氛。可只要你用心感受,就能體會出其中的古樸滄桑。它的存在與浮華無關、與榮辱無礙,卻成爲永不凋謝的經典,鐫刻在人們心底,成爲城市發展的記憶。“中流擊楫”的歷史典故就出自這裏,祖逖北伐的豪氣從這裏開始並一直傳承到現在。作者在遊覽了西津古渡後,認爲在古代這裏不僅是交通樞紐,也是文人墨客的精神棲息地。因爲它承載了中國厚重的歷史。從表面上看,古渡的功能已經名存實亡,但它承載的歷史精神依然永存。銘記歷史,傳承歷史菁華,才能增強文化自信。

我國領導人歷來重視傳承歷史精華,主張古爲今用,進行揚棄。“看這部書,不但要看戰爭,看外交,而且要看組織。”這是毛主席在看完三國演義說的話。毛主席博覽羣書,並從歷史文化中提煉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他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馬列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率領中國人民_了壓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引領中國人民走向輝煌。我們要像毛主席一樣傳承歷史精華,從中汲取經驗。創造中國的未來。近來,網絡上無良媒體表現出格,他們醜化爲新中國獻出生命的英雄,污衊革命先烈,醜化歷史。這是文化侵略,它的作用是擾亂我們的正常思維,破壞我們國家的安定團結,所以,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被所謂的文化精英的言論所蠱惑。我們要抵制這類別有用心的新聞,增強文化自信,傳承歷史精華,這是我們目前的首要任務。

作爲中學生的我們,必須以祖國的繁榮爲的光榮,以國家的衰落爲的恥辱,培養愛國情感,樹立民族文化自信,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應該成爲我們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濃重的商業氣氛會玷污歷史的純樸與永恆,使古渡的青石板會積滿粘稠的油漬,使木質的閣樓會喪失沁人的芳香,小城一角的古老寂靜會被鬧市的喧囂取代,悠久的歷史會被快節奏的社會所洗刷。我們所要做的,是摒棄浮華,讓經典與時代融合,傳承文化的精華,增強文化自信。

讀了《西津古渡》,我對這座古渡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讓我們傳承歷史精華,增強文化自信,使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夢能早日實現,高質量地實現。

關於文化自信 篇三

一、被譽爲“東方美食生活家”的視頻博主李子柒

主題聚焦:嚮往的生活,永恆的古典美學

【素材速寫】李子柒的視頻有一個特點:沒有一個字誇中國好,但她講好了中國文化,講好了中國故事。她只是默默地在那裏幹着農活,偶爾地跟奶奶說幾句四川方言,但全世界各地的人,卻開始瞭解“有趣好看”的中國傳統文化,並紛紛誇讚中國人的勤奮、聰慧,進而開始喜歡中國人,喜歡這個國家。不得不說,李子柒是個奇蹟,一顆平常心做出了國際文化傳播的奇蹟。(央視新聞評)

二、被譽爲“當代魯班”的“阿木爺爺”

主題聚焦:人生有專一,必然創奇蹟

【素材速寫】一撇一捺,傳承創新寫活力。傳承打造個性,創新打造魅力。從魯班凳、魯班將軍案到榫卯結構的世博會中國館模型、漢諾塔、蘋果魯班鎖、菠蘿魯班鎖、木質小豬佩奇,喜歡琢磨的“阿木爺爺”時常會在一榫一卯中加入一些新元素,讓傳統工藝與當下碰撞出美麗的火花,這樣的“火花”與時俱進,創造活力,也是傳統文化技藝蝶變新生的關鍵。人生有傳承與創新,事業有生機與活力。(摘自太陽鳥時評)

三、“詩詞的女兒”葉嘉瑩:繼靜安絕學,貫中西文脈

主題聚焦:桃李天下,傳承一家

【素材速寫】我們爲什麼要讀詩?古詩詞對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意味着什麼?從葉嘉瑩身上,或許能找到最好的答案。葉嘉瑩詩心早慧,卻一世多艱,遍嘗生死不能相見、故土不能相還的寥心荼苦。是詩歌如日月光華,照亮了她生命中的灰暗時刻;又如一葉輕舟,渡她涉過生命的長河。在故土淪陷之時,她寫下“盡夜狂風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聽”的哀婉之聲;在女兒遭遇意外的時刻,她用“遲暮天公仍罰我,不令歡笑但餘哀”書寫椎心之痛;漂泊海外時,她註解杜詩“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以澆胸中思鄉塊壘……那些與生命相融合的感發,那些以詩詞爲舟楫的依託,讓她免於“在苦難中被磨碎”,也塑造了她一生的'溫潤沉靜、堅韌持守。所以有人說,“她站在那裏,就是對古典詩歌最好的註解”。(摘自人民日報)

四、樊錦詩:我心歸處是敦煌

主題聚焦:擇一事,終一生

五、“典籍裏的中國”: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素材速寫】如何留住這些文化遺產,光靠一個人的倡議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攜手努力,讓其“活”在當下。最近傳統文化“火出圈”了,無論是河南衛視春晚的舞蹈節目《唐宮夜宴》,用秀逸韻致的舞姿演繹大唐盛世的文化形象,還是央視節目《典籍裏的中國》,用視覺化的語言呈現典籍的“前世今生”,都讓我們感受到製作人的誠意與演繹者的專業。銘記歷史滄桑,看見歲月苔痕,方能更好延續文化根脈。我們不應讓文化遺產“養在深閨人未識”,而應讓其“飛入尋常百姓家”;不僅要保護好文化遺產,更應激活其內在的生命力。而實現這個美好願景,需要你我攜手同行。(摘自21廣東二模名師範文)

六、“三星堆上新”: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

【素材速寫】通過對三星堆的考古,我們每個人也許都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的浪漫想象,感受到“三星伴月堆,至西十五里”的歷史判斷,感受到“東有扶桑,西有若木”的大膽猜想。最重要的是,通過這次考古,億萬國人都能獲得豐厚的精神滋養,從而提升文化自信,更堅定地構築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摘自網絡)

【附】彩蛋:“傳統文化”話題提分金句

1、“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文化力量】

2、“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

【以古爲今】

3、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有什麼的文化纔會有什麼樣的民族與國家,才知道從哪裏來、到哪裏去。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歷久彌新、熠熠生輝,正是因爲中華文明承載自強不息的勇毅頑強、蘊藏兼容幷蓄的博大精深、涵蓋協和萬邦的融會貫通,方能在吐舊納新、更迭換代上繼承與弘揚。

【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

4、這些節目無不是從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源頭活水,用符合當代人審美的表達方式與歷史握手,讓更多人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動於中國文化的絃歌不輟。推動更多打動人心的作品從優秀傳統文化的深處走來,讓那些沉澱着歷史煙雲、凝結着先賢智慧的文字、故事、文物、遺產“活起來”“熱起來”,一定可以爲人們的精神世界提供更多滋養。

【如何看待現象級“文化節目”?】

5、中國人民歷磨難而不屈、中華民族經考驗而不衰,文化正是內在的密碼。邁步新徵程,把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觸摸中華文化脈絡,汲取中華文化精髓,不斷開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影響力、凝聚力、創造力,我們的文化自信必將更加飽滿,我們乘風破浪的勇氣將更加昂揚。

【文化是內在密碼】

浩瀚的中華大地上,可能還有更多的“三星堆”等待着我們喚醒。而我們要做的,不只是瞭解它們的歷史,揭開它們神祕的面紗,更要傳承它們,發揚它們,攜着輝煌的文明,更加自信地走向未來。

關於文化自信 篇四

廣大團員青年們、同學們:

“洋節”,顧名思義,就是歐美等西方國家的節日,“洋節”主要有:2月14日情人節、4月1日愚人節、10月31日萬聖節、12月25日聖誕節等。“洋節”還在一些商家的熱捧中,成了促銷熱賣的噱頭,很多人並不瞭解節日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導致盲目、跟風、被動的過這樣的`節日。

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文件要求,“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節、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

我們要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體現自身文化特色,彰顯華夏文明悠久厚重的歷史,自覺抵制過“洋節”,過好中國傳統節日,守護我們的民族傳統,保持我們的文化基因,認同並支持中華民族復興大業。這是每一個華夏子孫對民族、對傳統、對文化的尊重。

在此,旅商共青團向廣大師生提出倡議:

1、堅持文化自信心,弘揚傳承中華民族文化,向我們身邊的朋友及親人宣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做傳統文化的踐行者、傳承者。

2、理性思考,拒絕被動過“洋節”:理性地看待西方節日,不盲目仿效、不跟風、不媚外、不組織、不參與聖誕節的聚會與狂歡;不轉發與“洋節”有關的短信、微博、微信。不以過節爲名,在校園內懸掛與聖誕節相關的裝飾物品;不互贈與“洋節”有關的禮物,如平安果等等。

3、廣泛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節日的系列宣傳介紹,向學生宣傳不過“洋節”的理由;各級團組織通過微信、短信等形式向家長宣傳,拒絕過“洋節”,倡導民族文化深入家庭,號召家長不帶孩子參加平安夜活動、聖誕節聚會等。

中華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每個民族都有其傳承的節日,這是民族凝聚力的維繫。在此,我們呼籲大家拒絕“洋節”,從我做起,傳承文明,過中國節!

關於文化自信 篇五

1、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的寬廣胸懷,吐納八面來風,自信而大度地開展同域外民族的交往交流,譜寫了萬里駝鈴萬里波的浩浩絲路長歌,創造了萬國衣冠會長安的盛唐氣象。敦煌文化,歷經千年歲月,依然生動詮釋着中華民族兼容幷蓄、博採衆長、開拓進取的文化自信。

2、在長期演進過程中,中國人形成了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比如,中華民族保持着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胸襟氣度,認爲“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主張“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倡導不同文明和諧發展、和平共處,等等。這些思想體系和精神追求,是“我們區別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徵,也鑄就了中華民族博採衆長的文化自信”。

3、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自信是一種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一言以蔽之,文藝是絕佳的精神食糧,觸及人的靈魂,給人以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審美啓迪。

4、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5、3000多年來,一代代中國學人焚膏繼晷、兀兀窮年,用智慧、汗水和家國情懷破譯了神祕甲骨文中的“文明密碼”,讓漢字散發出強大的文化感召力和民族向心力,爲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成爲今天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堅硬磐石。

6、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越來越多地體現在文化軟實力的較量上,這樣的形勢倒逼着我們,必須堅定並增強文化自信,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積極吸收和借鑑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一句話,就是用更有力的傳承發展,讓中國文化軟實力更硬、更強、更精彩,不斷展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7、我國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發展,不斷融合不同時期中華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兼容幷包的文化體系。而中華文明也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時至今日,傳統文化已經成爲中華民族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實踐也充分證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力量之源、情感之源、動力之源和信心之源,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精神保障。對每一位中華兒女來說,在新時代就要更加深懷自信,理直氣壯地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8、事實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早已走向世界,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認可。我們還要深懷自信,在“不忘本來”的基礎上,充分“吸收外來”,推動文化交流,消化吸收外來文化之精華,使之融於民族文化之中,成爲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唯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面向未來”。

9、樹立全球意識、世界胸襟,倡導海納百川、兼容幷蓄,主張以我爲主、爲我所用,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昇華外來文化的基礎上,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使中華文化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要求。

10、順應時代大潮,提升文化自信,堅決防範和抵禦各種腐朽落後文化的侵蝕,才能確保文化安全。善於用戰略的思維、發展的眼光來審視文化建設,用先進文化去佔領每一個陣地,才能讓文化糟粕失去生存的土壤。

11、有人將文化比作一條來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來的河,其實是在說文化通過縱向傳承和橫向傳遞,生生不息地影響和引領着人們的生存與發展。傳承和發展文化是每個人的事。只有我們每個人都保護文化財富、創新文化發展、涵養文化自信,審美情趣、傳統氣質、民族精神才能在新時代發展下去。

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心得 篇六

縱觀歷史五千載,華夏民族屹立於世界東方,猶如一條巨龍,山石可移,海河可枯,唯有我們的文化不會被時間吞噬,匯聚成一股如同長江綿延萬里,奔騰不息的中國力量。

由於閉關鎖國,近代以來,中國這頭曾經讓世界爲之嘆服的雄獅,一度沉睡不醒。得意忘形的中國國人固守陳規,與世界先進文化的脫離導致我們幾個世紀的落後,落後就要捱打,在八國列強的侵略下,我們中華兒女自強不息,讓中國這頭雄獅再次甦醒。而這時,我們是否應該讓中國文化也再次站在巔峯,引領世界,是的,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在各種場合提到文化自信,明確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何爲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司馬遷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蓬勃發展,對文化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這也是文化自信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之後成爲第四大自信的原因。

想到做到文化自信,首先我們要自信,對自己所堅定的理念有足夠的信心。回望歷史,秦始皇的統一六國,三國的英雄,魏晉的文人,唐朝的極樂盛世,成吉思汗的封疆擴土,再到近現代的孫中山偉大的辛亥革命,毛澤東的以農村包圍城市,這每一件都展現了中華的生命力和創造力。而作爲一名學生,當我們懂事開始,在家時家長會教我們對自己自信,擡頭做人,低頭做事。在學校老師教我們文化,讓我們對文化自信,在高中階段我們學習思想政治,去觸摸那些國家大事與各類原則宗旨。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文化深深地融入進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的生活,春節會闔家團圓吃餃子看春晚,清明節祭祖,中秋節賞月,每一個節日我們每一個人都參與其中,而正因爲我們的延續才讓我們的文化顯得格外濃厚,久遠。所以每一個人對文化與傳統的認同都是自己充分自信與對傳統尊敬的表現,而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巨大的文化自信也便是由每一個個體的自信堆積起來的。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着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我們一定要相信在黨的帶領下,堅持文化自信,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堅持文化自信,一定能建設社會主義強國!

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心得 篇七

文化曾經的缺〈WWW.〉失是中國難以治癒的疤,在那個閉關鎖國的年代,中國這頭曾經吼一吼都會令世界爲之膽寒的雄獅,卻一度沉睡不醒。自大的君主,愚昧的國人,與世界先進文化的脫離導致我們幾個世紀的落後,那些曾經的恥辱給中國文化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幾個世紀後的今天,在所有人都認爲中國這頭沉睡的雄獅甦醒了時,我們是否應該讓中國文化也再次站在巔峯,引領世界。

歷史的花開了又謝,謝了又開,千年時光彈指一揮間悄然滑過,回想幾千年前屹立於世界之巔的中國文明--那令人驚歎的四大發明,先秦諸子的百家爭鳴以及一系列的科學成就,這些無一不昭示着中國文化曾經的繁榮與昌盛。而如今,經歷過近代那場持續一百多年的恥辱的我們,卻不再相信祖先代代傳承至今的古老文化,轉而把西方文化奉爲經典,一味的批判中華文化的腐朽與落後。可是,請試想,假如中華文明真的沒有與時俱進,那麼爲什麼世界四大古文明如今只剩我們這一支還依然在迸發活力,爲什麼經歷瞭如此多的坎坷,它依舊屹立於世界東方,巋然不倒。我們的文化一直都在創新啊,只是有些人不曾發覺罷了。就拿漢字來說,經歷了小篆、隸書、楷書再到行書,到如今,簡體漢字已被我們應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設想一下,假如我們還要寫那些壁畫繁瑣的字體來表達自己,那麼生活中會平添多少不便!

其實我們應該爲自己的文化感到自信,因爲它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因爲它爲人類的文明進步所做的巨大貢獻,也因爲它曾帶領中國衝向世界的巔峯!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哪一項不是改變世界前進步伐的發明啊。而且中國的茶道、功夫、儒學思想更是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馬可波羅曾在他的遊記中讚美中國是“物產豐富的天朝大國”,讓無數的西方人神往。擁有着這樣優秀過去的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爲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不必依仗於外國人的肯定,我們的文化底蘊本就比他們深,爲什麼還要他們來肯定。中國人少的只是那一份對於自己文化的信仰與自豪,只要再多一份自信和從容,我們一定可以讓華夏文明在二十一世紀煥發出無與倫比的活力,讓世界看到中國這頭沉睡的巨石在甦醒後究竟可以爆發出多麼大的威力。

孔子學院在全球三十多個國家開辦,無數的外國人慕名進入;“中國年”在俄羅斯成功舉辦,吸引了大批外國遊客前往遊覽;中國的功夫之鄉每年也都吸引大批外國人前來拜師學藝。這一切都證明了中國文化對於世界的吸引力。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一個國家的文化強大了,這個國家纔會真的強大。試問,一個只有GDP支撐的國家,又能在復興之路上走多遠!

我們要不斷髮揚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讓文化成爲祖國崛起的堅強後盾。作爲一名中學生,我們要對自己的文化有堅定的自信。我相信,終有一天中國會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國文化會再次引領世界!

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心得 篇八

當歐風美雨席捲亞洲衆人爭相追捧,當崇洋媚外已成潮流國民日益沉淪,我們的傳統文化日益沒落。無論是旅遊創意園展出高仿真山寨版獅身人面像,還是國內諸多開發商競相模仿國外特色建築,無不昭示了我們日漸蕭索的傳統文化,不禁想問,我們的文化自信都去哪兒了?

中國,一個存在幾千年的文明古國,悠久的歷史孕育出了內涵豐富的中華文化,無論在哪個方面,都是別具一格的無價珍寶。我們不是沒有享譽世界的建築,也從未失去傾倒衆生的文化內涵,可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越來越避諱屬於我們自己的燦爛物化遺產反而去追逐他國的歷史古蹟?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本土文化被遺忘在角落裏落滿灰塵而外來者卻被競相追捧呢?

正如方哲萱所言:“我們懂得民主自由,卻忘了倫理綱常,我們擁有音樂神童,卻不識角徵宮商,我們能建起高樓大廈,卻容不下一塊功德牌坊,我們穿着西服革履,卻沒了自己的衣裳。”的確,在標榜西化的社會風氣的影響之下,西方節日風靡全國氣氛濃厚,而傳統佳節的風俗卻鮮有人能夠記起,一座座四合院被強行拆除,塵煙還未散盡之處一棟棟高樓大廈卻拔地而起……時代的飛速發展帶來了現代文明,卻也衝擊着我們悠久而厚重的傳統文化。

然而,比起飛速發展的時代,更加強烈侵蝕着傳統文化的,是喪失了民族自信心的我們。受那一點點“拿來主義”思想的驅動,我們忽略了清幽淡雅的案頭山水,卻迷失在現代主義錯綜複雜的抽象線條之中;我們很少懂得那一抹江南煙雨的淡淡哀愁,卻沉醉在異國他鄉的陽光之下不願醒來……不禁懷疑,在這“冷漠侵蝕心靈,熱忱反而被強行流放”的今天,有多少人還保留着一顆赤誠的心,去挽救、去珍視我們自己的文化?

那麼,在這因文化自信的缺失而導致了文化創意缺失的今天,我們是否應重拾那散落在時光罅隙裏的絲絲情感,不再盲目追捧、不再崇洋媚外,而是真心實意地去挖掘、去探索我們自己所擁有的深厚文化,去感受、去品味那中華韻味的獨一份美好?

標籤:多篇 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