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杜甫《旅夜書懷》原文及賞析(精品多篇)

杜甫《旅夜書懷》原文及賞析(精品多篇)

杜甫《旅夜書懷》古詩原文及鑑賞 篇一

作者: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註解】:

1、危檣:高聳的桅杆。

2、星垂句:遠處的星星宛如低垂至地面,使原野更爲遼闊。

3、月涌句:銀色的月光映着奔流洶涌的長江。

4、沙鷗:水鳥名。

【韻譯】:

微風輕輕地吹拂着江岸畔的細草,

深夜江邊,泊着桅杆高聳的孤舟。

原野遼闊,天邊的星星如垂地面,

明月在水中滾涌,才見大江奔流。

我的名氣,難道是因爲文章著稱?

年老體弱,想必我爲官也該罷休。

唉,我這飄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

活象是漂零天地間一隻孤苦沙鷗。

【評析】:

詩作於代宗永泰元年(765),詩人由華州解職離成都去重慶途中。全詩流露了詩人奔波不遇之情。詩的前半寫“旅夜”的情景。以寫景展現境況和情懷,寓情於景之中。後半寫“書懷”。抒發自己原有政治抱負,沒有想到卻是因爲文章而得揚名四海,而宦途卻因老病而被排擠。表現了內心飄泊無依的傷感,字字是淚,聲聲哀嘆,感人至深。“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與李白的“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有異曲同工之妙。

杜甫《旅夜書懷》古詩原文及鑑賞 篇二

《旅夜書懷》原文

細草微風岸⑴,危檣獨夜舟⑵。

星垂平野闊⑶,月涌大江流⑷。

名豈文章著⑸,官應老病休⑹。

飄飄何所似⑺,天地一沙鷗。

《旅夜書懷》譯文

微風吹拂着江岸的細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裏孤獨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邊,平野顯得寬闊;月光隨波涌動,大江滾滾東流。

我難道是因爲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應該休官了。

自己到處漂泊像什麼呢?就像天地間的一隻孤零零的沙鷗。

《旅夜書懷》賞析

題解

所謂“旅夜書懷”,就是在行旅的夜裏抒寫自己的胸懷或懷抱。這首詩一向被認爲是杜甫於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五月離開成都草堂以後,沿長江乘舟東下,秋天抵達忠州(今四川忠縣)一帶時所作。但是,首先,詩中“星垂平野闊”句所描畫的圖景,與忠州一帶的峽谷地貌不合。其次,“細草”本是象徵春天的景物,也與秋天不符,所以秋天寫於忠州的結論是有疑問的。那麼此詩究竟寫於何時呢?

關於這首詩的寫作,應該滿足三個條件:一是在春天,二是在廣闊的平野之中,三是在漂泊於大江上的船裏。同時滿足這三條的,有如下兩個時間

①大曆三年(768)春天,杜甫離開夔州,穿過三峽後,向江陵(今屬湖北)航行時。

②大曆四年或五年春天,漂泊在湘江上時。長江貫流的湖北江漢平原,和湘江沿岸的湖南平野,都能與“星垂平野闊”所描繪的空間相應。但杜詩提及“大江”的二十多例子裏,一個指湘江的也找不到。所以,將這個事實和“細草”的春意,“星垂平野闊”的平野綜合考慮的話,《旅夜書懷》詩的寫作時期應該確定爲大曆三年春。此前杜甫已經滯留夔州近兩年,除因受到夔州都督柏茂琳的優待以外,大約也是爲了等候朝廷任命新職。因爲作爲夔州都督的柏茂琳,可能向朝廷推薦過杜甫。但是,唐代宗沒有起用他。這時,他感到“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希望完全破滅了。於是在這年的正月,五十七歲的杜甫下定決心離開夔州。舟出三峽,順着大江,進入江漢平原的江陵一帶,他回想一生的坎坷遭遇和朝廷的黑暗腐敗,抒發了“官應老病休”的憤激之情。

句解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微風習習,江岸細草如絲,一隻豎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駛在江上。首聯點明地點、時間和環境,烘托出一種淒涼孤寂的氛圍,這也是作者孤獨感傷之情的外化。“危”,高的意思。“檣”,桅杆。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星星垂掛在遠天,顯出平野的遼闊;月光涌動在水面,大江在洶涌奔流。與上一聯的近景相比,這一聯是遠景,上句寫岸上,下句寫江中,構成闊大雄偉的境界,有一種宇宙蒼茫無窮之感。置身其間的細草、孤舟、詩人,該是何等的渺小。由此可見詩人孤獨悽愴之情。詩中“垂”、“涌”兩個“響”字,將星月精神描摩得畢肖。《四溟詩話》評價說“句法森嚴,‘涌’字尤奇”。

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有點名聲,哪裏是因爲我的文章好呢?但官職的確是因老且多病而不得不永遠休止了。此聯上句與“豈有文章驚海內”(《客至》)一樣,既是自謙之詞,又有自豪之意。下句與“罷官亦由人”(《立秋後題》)一樣,表面上是自我解嘲,實質上是抒發憤慨。杜甫此時確實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卻主要不是因爲這,而是由於不被任用。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說:“胸懷經濟,故云名豈以文章而著;官以論事罷,而云老病應休。立言之妙如此。”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如此江湖落拓,到處飄泊,像個什麼?就像那天地之間到處飄飛的一隻沙鷗。詩人自嘆身世飄零,無論是身後之名,還是生前之功業,似乎都遊離於他。當這種悲憤交集的情感,外化投射在一隻飄零於茫茫天地之間的白鷗時,詩人晚年飄零、孤獨、寂寥的形象,便由此鑄就了。

評解

縱觀全詩,始終有景,又始終滿含複雜的情感。景的序列,隨着詩人感情的逐步展開而自然地呈現,並且最終藉助景,將感情的抒發推向高潮。大致說來,詩的前半重點寫“旅夜”之景,後半主要是“書懷”。不過,前半寫景狀物,已經融注了詩人的主觀意念;後半抒懷感慨,也有自然景物的烘托。全詩景情交融,正如清代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所說:“情景名爲二,而實不可分。神於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

全詩意境雄渾,《瀛奎律髓匯評》引紀昀的評論說:“通首神完氣足,氣象萬千,可當雄渾之品。”詩人將“細草”、“孤舟”、“沙鷗”這些景象,放置於無垠的星空平野之間,使景物之間的這種對比,自然烘托出一個獨立於天地之間的飄零形象,襯托出深沉凝重的孤獨感。

杜甫《旅夜書懷》古詩原文及鑑賞 篇三

【詩句】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出處】唐·杜甫《旅夜書懷》。

【意思】

江岸上的細草被微風輕輕地吹拂,

夜色裏一隻高懸着桅杆的孤舟。

星光垂落,平原浩野分外遼闊,

月光涌動,伴着滾動的江水奔流。

【全詩】

《旅夜書懷》

[唐]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鑑賞】

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內心飄泊無依的感傷。詩人即景自況以抒悲懷,那細草、孤舟、沙鷗都寄寓着詩人內心的悲苦與孤寂,情懷藏於景中,景中隱有情懷,真是情景相生的典範之作。

不僅如此,詩人還善於使用反襯的藝術手法。明星低垂,四野空曠,月隨波涌,大江東流。這確是一幅景象壯觀。意境雄渾的畫面,頷聯歷來爲人稱道。然而瞻前顧後,從“獨夜舟”、“一沙鷗”這些意象看,再聯繫詩人並不滿意自己僅僅因爲詩文而有名氣,遠大的政治抱負不能施展,你就會走人詩人的內心世界。就會感到這雄渾闊大之景,正反襯出詩人的孤苦伶仃、顛連無告的悽愴! 在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中同樣使用了這種反襯的手法。先極言春光融融,風光宜人,漫江柔波,白鳥掠起;滿山青翠,山花紅豔。但筆鋒馬上陡然一轉,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這優美的景色反勾起思鄉的感傷,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形成強烈的反差,別具韻致。

與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比較,看這兩首詩在反襯手法使用上有何相通之處?

杜甫《旅夜書懷》古詩原文及鑑賞 篇四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一、背景分析。

“旅夜書懷”顧名思義就是旅途中夜裏寫下的抒發自己情感的詩。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攜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給嚴武做節度參謀,生活暫時安定下來。但不料第二年四月嚴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離開成都草堂,乘舟東下,在岷江、長江一帶飄泊,這首詩是杜甫乘舟行經渝洲、忠州時寫下的。當時的杜甫已53歲,且常年有病,國家時局不穩,自己生活沒有着落,又行無定蹤,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這首詩集中表現了他的這種心情。

二、誦讀提示。

應該用怎樣的語調來讀這首詩?先看一遍,整體感知後,讓學生指出。——緩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書“懷”,有感而生。快感乎?否!從哪裏可以看出?讓學生再細作分析。

這首詩是感嘆身世之作。前一層寫旅夜風景,其實是寓情於景,爲下文抒懷作鋪墊,應當讀得緩慢一些。後一層直抒胸臆,飄泊四方,居無定所,要讀出壓抑感。

三、詩歌內容分析。

1、開頭四句寫了怎樣的景?如何來描寫的詩人的旅夜處境和感受?

寫“旅夜”;岸上有細草微風,江上只有一葉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遙望原野,遠處天與地似乎相接了,天邊的星宿也彷彿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蕩蕩東流,一輪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隨着江水的流動而浮蕩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來描寫原野的廣闊,用“月涌”來形容大江的東流,形象而細緻地描繪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廣闊的原野上纔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見出原野的廣闊。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動;也只因江水的流動,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細膩稱闊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個宏闊非凡寧靜孤寂的江邊夜境。

2、後四句書怎樣的“懷”?

“名豈文章著”,聲名不因政治抱負而顯著,反因文章而顯著,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說“豈”,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實現的憤慨。說“官應老病休”, 詩人辭去官職,並非因老而多病,什麼原因,詩人沒有直接說出。說“應”當,本是不應當,正顯出老詩人悲憤的心情。

面對遼闊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無依,在這靜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間無所依存的一隻沙鷗。以沙鷗自況,乃自傷飄泊之意。這跟他剛離成都時寫的“萬事已黃髮,殘生隨白鷗”(《去蜀》)語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結,鮮明深刻地傳達了詩人深沉的感慨。天地雖大,卻無自己安身之處,景色遼闊,卻反襯出詩人孤寂而悲憤的心境。“一沙鷗”照應“獨夜舟”,對比鮮明,比喻貼切。

3、藝術特色。A、寓情於景 B、直抒胸臆。

全詩風格沉鬱、感情激越,形象鮮明、境界宏闊,表現出詩人“老來漸於詩律細”的藝術成就。

四、練習提升。

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準確的一項是( )

A.前兩聯對仗工整,由遠及近,由下及上,描繪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廣闊立體的月夜畫面。

B.此詩寫了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景的雄渾闊大襯出了詩人的孤苦憐仃。

C.後兩聯含蓄地寫出詩人的不幸與當時的處境,吐露出詩人不得志的牢騷與失意悲涼之情。

D.尾聯,詩人用設問的方式引出自己的處境:像天地間的一隻沙鷗,四處漂泊。

(答案A. 應是“由近及遠,由上及下”。首聯與頷聯之間是由近及遠。頷聯的上聯與下聯之間是由上及下。)

五、對比拓展。

對比賞析:杜甫的《旅夜書懷》和李白的《渡荊門送別》

渡荊門送別 旅夜書懷

李白 杜甫

渡遠荊門外, 細草微風岸,

來從楚國遊。 危檣獨夜舟。

山隨平野盡, 星垂平野闊,

江入大荒流。 月涌大江流。

月下飛天鏡, 名豈文章著?

雲生結海樓。 官應老病休。

仍憐故鄉水, 飄飄何所以,

萬里送行舟。 天地一沙鷗。

這兩首詩的共同點有哪些?

(1) 都在長江上揚帆而下,只不過李白是在出蜀之後,於湖北省宜都縣西北作的這首詩。杜甫是在今重慶市忠縣至雲陽縣途中作的這首詩;

(2)都爲五律,不僅韻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僅四十餘字的一首詩裏,相同的詞字竟有“平野”、“江”、“月”、“流”;

(3)這兩首詩的氣象都十分開闊,藝術表現手法較爲自然。兩詩的前後結構渾然一體,一氣呵成。由近展遠,由狹而闊,大江,大地,星月,繁複的立體空間景象,映入胸懷。兩詩的結句雖以“低調”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現出遼遠時空,令人作無窮無盡的遐想。

這兩首詩的不同點在哪裏?

(1)李白寫《渡荊門送別》是青年時代,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遊歷時而作。《旅夜書懷》是杜甫晚年 ,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辭去了幕僚的職務,帶家眷離開成都,經渝州(今重慶)乘船到雲陽縣雲安鎮途中而作。兩詩相差的年代剛好40年;

(2)心境不一樣,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開闊,,神蕩胸襟,豁然開朗,興奮喜悅之情,言於溢表。舉目從沒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藍天之間,成了渺渺的一線。李白的詩裏,只有對壯闊山河的感嘆和思鄉的情懷,而沒有人生風雨歷程的傷愁。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樣,蹇途人生,時運不濟,顛沛流離,窮困纏身。恰又辭官飄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蒼涼。在靜靜的夜裏,在悽悽的江上,杜甫獨自一人守着孤舟,多麼悲涼和孤獨!“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飄飄何所以,天地一沙鷗”這開闊的場景更襯托了杜甫的這種悲涼和孤獨。李白詩的畫面固然是一種令人遙想的大畫面,是很美的,但杜甫這首詩卻能深入到欣賞者的情感的內部,刺激欣賞者的心靈,一種對杜甫生活處境的同情和感嘆油然而生。

李杜之間的情宜甚深,特別是杜甫,多次做詩懷念李白。對李白的詩,杜甫更是稱頌,說“白也詩無敵”。李白的詩在前,杜甫的詩在後,兩詩的畫面又這樣接近。在藝術上,杜甫的《旅夜書懷》是否受到了李白的《渡荊門送別》的影響呢?或者說《旅夜書懷》模仿了《渡荊門送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