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數學學習指導方法多篇

數學學習指導方法多篇

數學學習指導方法 篇一

一、如何進行數學學習方法指導

學生的學習方法指導主要有以下幾個環節“預習方法”、“聽課方法”、“複習鞏固方法”與“作業方法”以及“總結方法”等分層次、分步驟指導。

1、預習方法的指導七年級學生不懂得什麼叫預習,爲什麼要預習,以致於教師佈置了預習,學生只是多看了一遍或幾遍書而已,起不到什麼效果。因此在指導學生預習時應要求學生做到:一粗讀,先粗略瀏覽教材的有關內容,掌握本節知識的結構體系。二細讀,對重要概念、公式、法則、定理反覆閱讀、體會、思考,注意知識的形成過程,對難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記號,以便帶着疑問去聽課。先進行單元預習粗讀過程,隨後進行單課預習精讀過程。預習前教師先佈置預習提綱,使學生有的放矢。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的關鍵所在,它能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

2、聽課方法的指導聽課習慣直接影響聽課效果,所以一定要養成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注意處理好以下環節:首先指導學生注意聽學習要求、聽知識引入以及知識形成過程,聽重點、難點剖析,聽例題解法的思路和數學思想方法的體現,聽好課後小結。這就要求教師講課要重點突出,層次分明,把握最佳講授時間,使學生聽之有效。其次要指導學生認真“思”。思維能力是學生學習的主體,所以要求多思、勤思,隨聽隨思;深思、善思與反思。可以說“聽”是“思”的基礎關鍵,“思”是“聽”的深化,會聽纔會思,會思纔會學。最後要指導學生去“記”。七年級學生一般不記筆記或者是不會合理記筆記,不會記表現在把教師板書的複製,往往是用“記”代替“聽”和“思”,記得很全,卻耽誤了“聽”和“思”。因此在指導學生作筆記時應要求學生記筆記服從聽講,適時“記”;記要點、記疑問、記解題思路和方法;記小結、記課後思考題,使學生明確“記”是爲“聽”和“思”服務的。指導學生只有合理處理好這三者關係,才能真正地走出國小數學的陰影。

3、複習鞏固及完成作業方法的指導剛進入國中的七年級學生課後以完成作業爲目的,鞏固、記憶、複習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因此在作業過程中死搬硬套做好作業完成任務,沒有深化理解知識、及時鞏固知識,達不到學習的效果。因此在這個環節的學法指導上教師要求學生每天先閱讀教材,結合筆記記錄的重點、難點,回顧課堂講授的知識、方法,同時記憶公式、定理。然後獨立完成作業,解題後再反思。教師通過示範解題指導學生的作業書寫格式要規範、條理要清楚。指導時應教會學生如何將文字語言轉化爲符號語言,如何將推理思考過程用文字書寫表達,正確地由條件畫出圖形。開始可有意讓學生模仿、訓練,逐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4、小結或總結方法的指導國小生在進行單元小結或學期總結時,主要依賴教師,習慣教師帶着複習與總結。國中生按大綱要求自學能力的培養是主要任務,所以教師從七年級開始就應培養學生學會自己總結的方法。在具體指導時可給出複習總結的途徑。要做到“三看、二列、三做”。“三看”是指:看書、看筆記、看習題,通過看,回憶、熟悉所學內容。“二列”是指:列出相關的知識點,標出重點、難點,列出各知識點之間的關係,這相當於寫出總結要點。“三做”是指:在此基礎上有目的、有重點、有選擇地解一些各種層次、不同類型的習題,通過解題中學生反饋的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後由學生歸納出體現所學知識的各種題型及解題方法。所以說學生學會了總結是學生數學學習的最高目標。只有當學生總結與教師總結有機地結合,教師最後的總結才顯得更爲突出,它是學生總結的精煉、提高,把學生知識水平推向更高層。

二、七年級數學學習方法指導方法

七年級數學學習方法的良好建立是學好國中數學的關鍵,主要有以下指導方法:2、1講授法。七年級數學學習法每週設立一課,作爲所學課程。在七年級新生入學的前幾周內安排幾次向學生介紹如何學習數學,提出數學學習常規要求的課。設立數學教師專題論壇講座可每月搞一至兩次,如介紹“怎樣聽課”、“如何學習概念”、“解題思維訓練”等。

1、交流法。學生進入國中後一段時間後,積累了一些學習方法,這時讓學生相互交流,介紹各自的學習方法。成績突出的學生介紹數學學習方法、體會、經驗。這種方法學生容易接受,氣氛活躍,方法不需成熟,只求有一得,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學習促進的作用。

2、輔導法。通過以上兩種途徑學習,多數學生的學習方法得到了提高,但學生心理狀態是互異的,任何一種學習方法都不是人人都適合的。所以針對個別學生的學習方法要有目的地指導和諮詢。這時就應該深入瞭解學生學習基礎,研究學生認識水平的差異,對不同學生的學習方法作不同的指導或諮詢。尤其是對後進生更應特別關注。許多後進生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一般指導對他們作用甚微,因此必須對他們採取個別輔導,既輔導知識也輔導學法。因材施教,幫助每一個學生真正地去學習、真正地會學習、真正地學習好,這就是中學數學新課改的宗旨,全面提高全體學生思想素質和文化素質,數學要面向全體學生。

七年級年級是中學的起始階段,指導好數學學習方法是是中學數學的起步,抓好學法指導對整個中學數學質量的提高至關重要。

數學學習指導方法 篇二

問題一:數學閱讀能力差

國小生在解決問題時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拿到題目,無從下手,有的停住筆頭不動,有的苦思冥想眉頭緊鎖,這時,如果老師將題目讀一遍,強調重點的字眼,或者加以停頓、重音,就會有學生喊:“哦,原來如此!”馬上列出解題算式。這說明學生對題目的重點詞句抓得不夠明確,從而不能快速正確的答題,由此可見數學閱讀能力極大地影響着他們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教學實踐表明,數學閱讀水平低的學生,課堂上對數學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維轉換慢,從而造成知識接受量少,理解問題時常出現錯誤或偏差,影響了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甚至影響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對策:正確閱讀和梳理數學信息

1、在自主探究的學習氛圍中,讓學生抓住主要概念以及重點詞句,體會題目的主要意思,引導他們正確地閱讀和梳理數學信息,形成數學閱讀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2、部分學生在作業過程中存在求速的心理狀態,審題時走馬觀花,粗心大意,對於做錯的題目上,引導學生形成錯題分析法,而分析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由於不正確的閱讀導致的解題錯誤,從而形成“我要正確閱讀”的內部動機,引導學生仔細審題,真正弄懂題意。

3、低年級國小生由於受年齡特點和心理水平的限制,很難自主、細緻地進行數學閱讀,往往是想到什麼就做什麼,等到錯了,在老師的要求下再來更改,這使得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緩慢甚至停滯不前,部分學生甚至會產生反感或畏懼心理。老師應該儘可能地考慮學生的身心特點,通過獎賞和一些信任、鼓勵的話來引導學生加深認識,並實現不斷地強化。

問題二:反覆栽在一道題上

對策:養成良好數學學習習慣

這個情況比較普遍,主要是因爲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對於這個問題,首先要檢查出自己的錯誤,思考題目考察的是什麼知識點,要用哪些知識去解決,及時對問題進行分析總結。

問題三:難題不願意思考,缺乏自信

對策:克服思維惰性,養成獨立思考習慣

有些學生遇到難題,一時想不出來,就放棄了,久而久之,容易形成思維惰性,思考是一種習慣,家長可以多鼓勵孩子,幫其建立自信心,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問題四:對數量關係分析不明確

應用題教學把分析數量關係看作重中之重,而“解決問題”教學中,學生感興趣的是情節、題目被分解得支離破碎,以致數量關係的分析被淡化,比如說只是用單純的加、減、乘、除符號來抽象教導學生記住而忽略了其中的關係具象化,讓孩子難以理解更加難以運用,這是造成大部分學生還不能完全依靠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來解決問題的重要原因。

對策:善用圖,提升解決問題能力

我們應利用主題圖的直觀,比如有一堆蘋果,用給自己代替加,用給別人代替自己的減少來體現這種數量關係,用具象代替公式、抽象概念,用注重學生對問題的完整表述有效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的習慣。

問題五:教育缺乏對孩子的應用意識、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課堂教學模式基本是灌輸——接受,學生完全處於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教師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識結論準確地給學生講清楚。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結果具有的特點是:計算技能和解決常規問題能力比較強,但解決非常規問題的能力比較弱,面臨一個新的問題情境,由於缺少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把這個情境數學轉化成相應的實際問題並加以處理的靈活變通能力不足。

對策:培養自主意識與多變思維空間能力

教師應該更加生動形象地授課,充重利用空間思維擴展,不僅僅是侷限於二維的空間,有機會應鍛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在形象生動的實踐中傳授引導概念及思維,幫助學生自己去找尋到答案,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與靈活多變的思維空間能力。

問題六:數學學習與社會生活實際相脫離

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中的計算力、觀察力、分析力、推理力、判斷力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緊密貼合,而國小生數學學習具有較強的自我封閉性,教師普遍注重“純粹”技能技巧的訓練和題型教學,脫離社會生活實際,相對紙上談兵、單調乏味,既讓孩子喪失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又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即使一些數學技能掌握較好的學生,面對一些現實的數學問題也常常感到困難。

對策:用數學思維解決生活中問題

與日常生活相貼合,家長應引導孩子把在校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亦或是生活中的問題引導孩子用數學思維去解決。比如說生活中的爬樓梯計算,切蛋糕的角度與數量等,用這些常接觸到的容易讓孩子接受加深印象的具象來體現數學關係展示數學概念,告別枯燥乏味的單純抽象概念理解,這樣做在培養孩子主動學習數學的興趣的同時還能加深孩子印象與數學思維的靈活變通。

問題七:如何在生活和學習中培養數學思維

數學來源於日常生活,與現實世界的聯繫可謂是密不可分的,其中的計算力、推理力、分析力、觀察力、判斷力等在生活中處處體現建立良好的數學思維不僅提高數學學習成績、培養數學學習興趣,還可處理和解決日常生活中的難題,可見數學思維的重要性和培養孩子數學思維的重要性。那麼,怎樣在孩子的生活和學習中培養其數學思維呢?

對策:3招抓住數學敏感期,發展數學思維

1、利用生活中的數學體現,激發孩子內在的學習動機

數學貫穿與日常生活,家長可在與孩子的日常生活接觸中觀察孩子的喜好,融入數學思維引導孩子主動學習。並有意識地進行思考、猜想、討論與動手動腦等,利用孩子感興趣喜歡的元素作爲數學思維的承擔載體,激發孩子內在的學習動機,使孩子感受到相互學的重要和有趣,使他們對數學學習更加主動積極。

2、抓住數學敏感期,循序漸進,發展數學思維

研究證明,兒童在4歲前後會出現一個“數學敏感期”。他們會對數字概念,比如數、數字、數量關係、排列順序、數運算、形體特徵等突然發生極大興趣,對它們的種種變化有着強烈的求知慾,這標誌着孩子的數學敏感期到來了。錯過了這個“數學敏感期”,有的人一生都害怕數學,一提數學就頭疼。

而在面對“數學”這種純抽象概念的知識時,唯一讓孩子覺得容易的學習方法,也只有以具體、簡單的實物爲起始。由感官的訓練,從“量”的實際體驗,到“數”的抽象認識。自少到多,進入加、減、乘、除的計算,逐漸培養孩子的數學心智和分析整合的邏輯概念。讓孩子在親自動手中,先由對實物的多與少、大和小,求得了解,在自然而然地聯想具體與抽象間的關係。

3、討論合作,共同發散數學思維

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馬行空的思維能力,在學校學習中,就可以藉助這種思維的差異性,讓孩子參與到團隊合作中來,共同堆一座積木或進行摺紙遊戲,共同探討知識交流合作,利用空間思維與多彩豐富的具象結合,在互助交流中動手動腦、發散思維的同時建構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參與到團隊合作中來,有助於語言能力的增強,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和思維繫統。

有效的學習方法指導 篇三

唯物辯證法認爲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同周圍的事物存在着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科學知識是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因此,知識之間同樣存在着普遍的聯繫,我們把聯繫的觀點運用到學習當中,會有助於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據心理學遷移理論,知識的相似性有利於遷移的產生,遷移是一種聯繫的表現,而聯繫學習法的實質不能理解爲僅僅只是一種遷移。遷移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自發的,而運用聯繫學習法的學習是自覺的,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充分體現。

它以堅信知識點必然存在聯繫爲首要前提,從而有目的地去回憶、檢索大腦中的信息,尋找出它們間的內在聯繫。當然,原來對知識掌握的廣度與深度直接影響到建立知識間聯繫的數量多少,但我們可以通過辯證思維,通過翻書、查閱、甚至是新的學習,去構建 baihuawen.c n新的知識聯繫,並使之貯存在我們的大腦之中,使知識網日益擴大。這一點是遷移所不能做到的。

學習新知識就要想到舊知識,想到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不能迷信權威,克服定勢思維。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發揮右大腦的作用。如辛亥革命發生在1911年,二次革命發生在1913年,護國戰爭發生在1915年,護法戰爭發生在1917年,這四個歷史事件依次間隔二年,只要記住這兩個歷史事件的邏輯順序,知道其中任何一個事件的年代,就可以聯想,推算出其它三個事件的年代。這是聯想記憶法。

讀書之法,既先識得他外面一個皮殼,又須識得他裏面骨髓方好。——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