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隸書的筆畫與寫法有哪些(新版多篇)

隸書的筆畫與寫法有哪些(新版多篇)

隸書的筆畫與寫法 篇一

(一)橫畫

橫畫是隸書中有特色的筆畫。往往以“橫飛”爲美。隸書的橫畫有兩種,一爲平橫,一爲波橫。有方筆圓筆兩種。

(1)平橫是指橫呈水平狀,一般逆鋒起筆,折筆中鋒運行,回鋒收筆或露鋒收

筆。平橫有凸形、凹形和基本平形。

(2)波橫是波筆的一種,是指橫畫具有俯仰之態。一般逆鋒起筆,折筆重頓,形成蠶頭,然後提筆運行,至收筆處頓挫出鋒,形成燕尾。亦有蠶頭小燕尾大的現象。波橫一般要寫得厚重圓潤,蠶頭、燕尾都要飽滿,橫中略向上彎。

(二)豎畫

豎畫在隸書中只是普通的一個筆畫,這個筆畫承篆成分較大,即多數爲圓起圓收。有些豎末端較尖,亦不屬楷書懸針豎,而是寫時自然收結。隸書的豎一般均爲逆鋒起筆,中鋒徐行,藏鋒收筆。豎畫在隸書中有三種形式:中豎,向左弧豎,向右弧豎。也有方筆,即逆鋒起筆,向左上角切,折筆下行。雖然豎畫在隸書中不如波畫有特色,但書寫時同樣不可輕視。

(1)以堅代撇

隸書中有一種情形值得注意,即以豎代撇現象較多。主要表現在書寫楷書戈鉤的短撇上,如“或”第七筆,“威”第八筆,“鹹“第八筆。

(2)豎點

隸書中的點大多是由豎充任的。

(三)撇畫

撇畫又稱掠畫,是僅次於波畫的又一重要筆畫,它在隸書中變化很多,除了長撇、彎撇,還適用十一些左旁的豎畫(豎撇)。隸書中的撇筆無論怎麼變化,書寫時均應起筆有力,沉着剛勁,忌輕飄。

(1)長撇

這是隸書中最基本的撇。一般逆鋒起筆,內右向左傾斜行筆,整體弧度不大,藏鋒向上收筆,它與後來楷書的長撇基本類似。

(2)彎撇

這是隸書中常見的撇,胃比後彎如半月。一般爲逆鋒起筆,或豎行—半向左下彎行,或直接彎行,弧度呈45°角。

(3)豎撇

這是一種將左旁豎畫進行藝術美化的做法。起筆如豎,行至一半,向左上彎行,至末端向上微挑旋即回鋒收結。

(4)橫撇

這是一種基本無弧度的撇,在隸書中常用於字頭呈外展狀。只是起筆處稍向心上擡。一般逆鋒起筆,轉向左行,至尾處向上回鋒收筆。

(5)短撇

逆鋒起筆,由右上方向左下運行,回鋒收筆。

(四)捺畫

捺畫是波筆的又—形式。是造成隸書氣勢的重要筆畫。隸書中的捺畫與波橫寫法近似,均爲蠶頭燕尾狀。只是波橫平出,捺畫逆鋒起筆後,向石下傾斜行筆,至捺角處稍頓向右上提筆出鋒。

(五)鉤畫

隸書中的鉤畫有時易和撇畫混爲一談,原因在於鉤鋒並不明顯。鉤頸部分過長,並不像楷書的鉤向上翹拔,出鋒犀利。隸書的鉤畫由於多帶波筆痕跡,滑行出鉤,因此書寫時應走筆慢—些。

(1)堅鉤

有左向豎鉤,右向豎鉤兩種。起筆如豎,行至出鉤處向左(或向右)滑行,回鋒收筆,鉤圓而不挑。其小左向豎鉤往往成爲隸字中的主筆 如“事”、“於”。

(2)彎鉤

這種鉤與楷書的鉤近似。出鉤前折筆頓駐,然後向左上方提筆挑鉤出鋒。

(3)撇鉤

這是一種近似撇的鉤。起筆如撇,行一半時滑行向左出鉤,鉤身略彎。

(4)鉤畫的變化形式

(六)折畫

折畫在隸書中是很簡單的,主要指兩種筆畫接合處,筆法較爲隨意。一種爲內折,一種爲外折。

(1)內折與外折

內折就是橫筆寫完後,向右上方提,然後折回向內寫,豎呈內彎,有明顯的折肩,如“己”、“史”。

外折承繼了篆書的折法,橫筆寫完後直接折下,折角是圓的,折後豎向外稍弓,如“蜀”,有些外折兩筆寫成,雖斷意連,如“官”。

(2)折畫的變化形式

隸書中的折畫變化很多,出於它承繼篆書,許多折畫不像楷書那樣有規可循,多爲帶有圖畫的隨意行爲,因此書寫時還要多臨帖。

(七)點畫

點畫在隸書中處於發展狀態,多利用其它筆畫如橫、豎、撇、捺來代替。真意思的是,隸書中的點沒有楷書中的基本點——圓點。

隸書的臨摹和創作方法 篇二

初學隸書,首先要在數量衆多、風格各異的漢碑中先選擇一種來入手臨習。選帖的標準是,書法應規入矩,平正端嚴,存字較多,字口清晰,筆法完備的漢碑,如《史晨》、(乙漠》、《華山》、《曹全》諸碑,當然選帖也要根據每個人的筆性和喜好來加以取捨。字帖最好用初拓本,因初拓本較好的保留了原碑書法的丰神。在好拓本不易得的情況下,可用影印本。

選好帖後,就可以開始臨帖了。學習書法主要採用鉤、摹、臨三種方法。鉤是以透明的紙覆在字帖上,把映出的字用很細的筆畫鉤出字形的輪廓,然後再用墨填。不填墨的稱爲雙鉤。摹,也是用透明的紙覆在字帖上,按照映出的字形,摹寫其筆畫和位置。臨,是把字帖放在面前,對照字帖上的字,細心觀察和領會字的點畫形態,結體特點和運筆方法,細心仿照寫出。用鉤的方法繁瑣費事,摹和臨也各有利弊,如姜白石《續書譜》就說:“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臨書易進,摹書易忘,蓋臨書經意而摹書不經意之故也。”所以臨寫的方法多爲人取。

臨寫之前,還應多讀帖,所謂讀帖,就是打開字帖,認真觀賞,注意字帖上每個字的筆順、筆意點畫和結構特徵,乃至神韻。養成了讀帖的習慣,還可爲背臨即不對照字帖,用記憶的方法寫帖上的字打好基礎。

選定一種字帖後,要臨寫一個時期,能做到臨寫的字與原帖字體形態及點畫氣勢相象就可以了,並非要一一無差纔可。總之,既不要見異思遷,也不可一成不變。有了一定的根基,多換幾種帖來寫,對筆法、結構就掌握得多些,還會避免專臨一帖,跳不出去和過於甜熟的弊端。

在臨寫練習過程中還有幾點要加以注意:臨寫時不要貪多,每次臨寫幾個字就可以。往往一次寫幾十個字,卻一無所得,精意地臨寫幾個字,反而會有收穫。臨寫的字最好比原帖上的字大,這樣會使筆勢展開,也易見骨力,一般漢碑上有些字殘損或漫漶,字形不完整,筆意不明顯的可以不臨,甚至有些結構不美觀的字也可以不臨。

隸書從發展到嬗變、昇華,已是有了定型的書體。對其加以變革和創新,都相當困難,這就更需要每一個學習隸書者要提高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

我們應該儘可能對古今各種優秀的隸書作品反覆觀賞,提高欣賞能力,從中不斷汲取營養。書法之外的藝術也須學習和借鑑,這有助於豐富我們的學識和提高創造能力。

最後還要指出的是,隨着書法藝術的不斷髮展,書法理論的學習與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古今有關隸書的理論,揭示出了隸書藝術的本質及其規律,會給我們以啓迪。

怎樣學習隸書 篇三

隸書又稱佐書、八分書。正恆《四體書勢》說:“隸書者,篆之捷也。”許慎《說文解字•敘》說:“秦天經書,滌除舊典,官獄務繁,初有隸書,以趨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實際上隸書就是篆書的簡約與急就。

隸書上承篆籀,下啓行草。隸書產生於戰果,興於漢。隸書作爲一種實用書體,曾通行於漢代。漢以後雖然被草書、楷書、行書諸書體所取代,但仍然由於其字形的美觀、結體的多變,備受人們的歡迎,併成爲今天書法藝術創作中頗受歡迎的一大書體。並由於自漢以來隸書傳世的碑刻、墨跡衆多,也是入門書法的極好途徑。

就初學者學習隸書而言,今人的隸書墨跡,只能看,決不可以直接去臨寫。如果在沒有基礎的情況下,看也是很有危險的,因爲你尚不知學哪些、棄哪些。故臨習只可以臨寫古人的字帖、碑版。其道理很簡單,我們學習書法只可以學習經過歷史淘洗後而積澱下來的東西,遵循歷史的成功經驗,無疑是件事半而功倍的事。

學習是一個揚棄的過程,要不斷摒棄糟粕,這個難度較大,需要不斷提高審美認識。所以學書先要多看、多讀,提高自己的審美鑑別能力之後,再進行有的放矢的臨寫,這是極爲必要的。如果自己看都看不懂,也不明白哪裏好、哪裏壞,那又如何去學習?如果學了壞的、丟棄了好的,那還不如不學嗎。因此,永遠要眼光在前,動筆在後。否則筆動錯了,還不如不動。

漢隸是漢代隸書的統稱。因東漢碑刻上的隸書 ,筆勢生動,風格多樣,而唐人隸書,字多刻板,稱爲“唐隸”,故學寫隸書者重視東漢碑刻,把這一時期各種風格的隸書特稱爲“漢隸”,以別於“唐隸”。從宏觀上將秦漢隸書劃分爲古隸、漢隸和八分三種形態:一是古隸:古隸的流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309年至公元前111年,即從秦武王時期至漢武帝晚期。這只是大致的分期。古隸的特徵爲縱向取勢,橫不平,豎不直。二是漢隸:廣義的說,所有漢代的隸書都是漢隸,包括漢初的古隸、漢隸(狹義的漢隸)和八分書。狹義的漢隸是指西漢使用最廣泛的隸書體。漢隸較古隸規範,又不像八分那樣具有裝飾性,是西漢直至漢末的通用書體。漢隸的特徵爲取橫勢,突出橫畫,橫平豎直。三是八分:八分是隸書中的藝術書體。八分書的特徵是取左右分佈之勢,突出挑畫和捺畫。

學習漢隸,最好從臨寫漢碑開始。但漢碑裏的字,有些初學者欣賞不了,也根本不知道如何去臨寫。就必得找個老師請教了。漢碑風格多種多樣:

公正俊逸的如《曹全碑》、《朝侯小子殘石》、《乙瑛碑》、《華山碑》、《張景碑》、《史晨碑》、《禮器碑》、《張壽碑》、《袁博碑》等。此類碑版,技法精妙嚴謹,意態典雅端莊,點畫細膩完善,結體平正勻稱。

古拙雄強的有《鮮于璜碑》、《張遷碑》、《開通褒斜道刻石》等。此等碑刻,形貌古拙質樸,意態簡遠雄渾,點畫蒼勁凝重,結構方正稚拙。

疏曠蕭散的有《衡方碑》、《西狹頌》、《郙閣頌》、《封龍山頌》等。其藝術風格雍容大度,意態安閒古雅,筆畫風后遒潤,結構疏擴方滿。

奇倔縱容類的有《石門頌》和一些簡牘墨跡等。意態疏放恣肆,筆畫圓渾灑脫,結構富於變化。

總之,根據經驗,不要拿起筆就寫,先去讀書,掌握基本知識,帖讀多,審美鑑別能力也就培養起來了。書店的字帖很多,儘量多的買回來,自己參悟,不懂就問,最好先看上一年半載,自己搞明白了,沒有問題了,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了,明白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了,自己就知道怎麼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