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一

今天,我執教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30課《棉花姑娘》。 本單元的主題是“我們身邊的科學”。《棉花姑娘》一文是一篇充滿童趣童真的童話故事,課文主要講了棉花姑娘病了,它請求燕子、啄木鳥等給自己治病,可它們心有餘而力不足。正當蚜蟲們得意地吸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時,七星瓢蟲把它們一掃而光。棉花姑娘又快樂地生長着,吐出了雪白的棉花。這篇課文寓生物常識於生動形象的故事之中,語言符合兒童特點,對學生瞭解科學知識有較強的啓發作用。同時,四幅插圖色彩明麗,形象生動,便於學生觀察,有助於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學習了本文,能讓學生對科學常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有留心觀察、探索和發現身邊的科學常識的慾望。樹立起保護益蟲和益鳥的意識。

這篇課文很長,但非常有趣。我從學生的心理角度出發,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從生字入手,採取自讀,互讀,開火車讀,以致於每個學生讀會讀。從字過渡到詞語,讀詞語,讓學生當小老師來領讀,讀詞語,孩子都特別感興趣。從詞語過渡到文,也是讓學生自讀自悟,充分發揮學生自主閱讀興趣,在讀中領會文章所講的內容。我只重點講第一段,2、3、4自然段放手讓學生分小組學習,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不愛學習的,在組長的帶領下,都積極參與了。尤其分角色朗讀,大家的興趣更高,都喜歡戴頭飾到講臺上來表演上課不愛發言的、愛做小動作的,在組長的帶領下,都表現得非常出色。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二

一、沒有認讀生字直接讀書,還是有學生讀得不通順,比如周子琴就把“港灣”讀錯。所以基本程序是不能顛倒的。切記切記。

二、時間太緊,詩句的想象空間少了點,引導學生說話少了點。雖然詩句呈現的是學生熟知的生活情境,但還是要和學生一起情境再現,激發想象,說話表達。今天課堂上匆忙了些,不對!

三、學生教生字已經形成規範,但是今天只教了四個,還有四個很快就學了。另外學生課堂上寫字時間太少。以後一定要安排充足的時間。

哎!我的時間怎麼那麼少呢?很匆忙,今天一節課寫了三篇反思,這篇寫的時候已經是吃飯時間了,簡單寫點吧!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三

《失物招領》一文講的是發生在植物園的一件事,是國小生在現實旅遊參觀時經常遇到的一件事。這篇課文的題目取得很妙,明明是亂扔的垃圾,課文裏卻稱作“失物”,爲什麼呢?這些“失物”的主人是誰?它們是怎樣被主人認領的呢?主人又是怎樣處理它們的呢?這些問題正是學習這篇課文的線索。本課的內容比較淺顯易懂,孩子讀了幾遍,應該就能明白。

但是本課生字較多,我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找出學生自學困難的字,進行重點突破。並把識字、寫字的任務分散到各課時中用多種形式來完成。尤其重點指出要讀準翹舌音的字“失、專、準、雙”和後鼻韻母的字“同、工”。

識字教學時運用比較形近字,用熟字帶生字的方法識字。例如:

先—失洞—同現—觀江—工推—準去—專人—隊木—才青—請格—各

並且通過比較“洞—同”“青—請”“格—各”,引導學生進一步感悟形聲字的規律。

課堂上海練習造句來鞏固識字。如:

我準備送還鳥蛋。

小松鼠準備種松果。

準備 鴨先生準備清掃小路。

我們準備回家了。

天黑了,我準備睡覺了

一詞多句,加深學生理解與記憶

課後我還佈置了一項實踐活動:讓孩子們再生活中去尋找“失物”。例如:找一找在附小校園裏、自己居住的小區裏、大壩上、龍潭公園等地方有沒有“失物”,如果有,就將它們扔到果皮箱裏。讓孩子在生活中真正明白本課所傳達的思想:養成愛護環境的好習慣就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四

在本內容第一課時的教學中,發現學生對看圖說話學拼音的模式開始失去新鮮感了,自我感覺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同一個方法用久了會讓學生感覺“疲勞感”,沒有新意。所以在第二課時學習認字的環節中,我就改變了以往生字卡片出示的形式,而採用遊戲“摘果子”。方法很簡單,在黑板上畫一棵大樹,再在上面畫幾個果子。把生字的拼音寫在果子裏,讓學生來拼讀,讀對了,這個果子就被摘走了。爲了加強學生的興趣,我還把“摘”走果子的小朋友的名字寫在果子上面。這樣一來,學生可來勁了,都想摘到果子,課堂非常活躍。等到學生音節拼讀得熟練了以後,我再出示字型,讓音節和字一一對應。然後去掉音節,讓學生看着字型來叫出果子的名字。這樣從音——音形結合——形,學生幾個回合下來掌握的情況就比較好。當然在“摘果子”的遊戲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雖然在遊戲過程中整個課堂氣氛好,學生積極性高。但是沒有被叫到“摘果子”的小朋友卻似乎表現得和不高興,有幾個甚至拍打桌子。應該要讓學生明白即使你沒有被請到發言,你也要禮貌、文明地聽或者看着其他小朋友的發言。想想自己的答案和他一樣嗎?如果有不一樣的再舉手補充。而不是隻看到自己沒有被邀請到就表現出很生氣的樣子,這是不尊重別人的表現,也是不文明的表現。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五

長期以來,我都認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喚起他們學習的慾望,學習自然事半功倍。然而,《柳樹醒了》一課的課堂教學卻讓我對課堂的“激趣”環節有了新的認識。

一、激趣,應通盤考慮

上課伊始,在黑板上畫簡筆畫的柳樹,然後問:“小朋友們,你們認識它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出柳樹後,我故作神祕地說:“不,你們還不認識它,如果你麼能把這三張卡片貼在柳樹相應的位置上,那纔是真正地認識它。”然後,我拿出三張卡片——柳枝、柳梢、柳絮,教孩子們讀,然後讓孩子們將它們貼到柳樹的相應位置上。接着,我又以“一字開花”的遊戲引出“春”字帶頭的系列詞語——春雨、春風、春雷、春燕。讀的時候,孩子們興趣高漲。

回到文本,我讓孩子們去找“是誰叫醒了柳樹”,開始進行課堂內容的具體教學。在教學時,我發現這幾個詞語掌握得不錯,但其他的生字卻很糟糕,有的幾乎不會讀。

同樣的生字教學時間,我重點教學了三個生字“枝、梢、雷”,卻忽略了其他的五個生字,以至於丟失了整片森林。

所以,激趣,應先通盤考慮,在顧及整體知識的同時在進行趣味練習設計,讓“趣”成爲有本之末。

二、激趣,應避免噱頭

在《柳樹醒了》的生字教學中,我設計了很多個遊戲,除了常規的開火車、小老師領讀以外,我還設計了“我讀重你讀輕”、“石頭剪子布”等遊戲,課堂很熱鬧,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很高。

其中,在教學“耍”字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請兩名同學上講臺玩“剪刀石頭布”,其他同學和着石頭剪子布的節奏念“耍”。

這樣設計的目的,一是幫助學生記憶“耍”,二是讓學生理解“耍”的意思,同時,激發學生的興趣。

實際的效果是:孩子們讀得熱好朝天,喉嚨震天響,看課件讀到這個字時依然有一半的同學茫然失措。

究其原因,在於學生們都將注意力集中在了兩個玩“石頭剪子布”的同學身上,沒有關注“耍”字本身,儘管學生們口唸“耍”字,但他們的心都在關注遊戲的輸贏。如此身在曹營心在漢,遊戲便成了浪費時間的噱頭。

而如此噱頭激趣在寶貴的課堂45分鐘裏,要不得!

三、激趣,應注重持久

我始終認爲,長久的語文興趣不是靠一堂課、一次有意思的遊戲、幾段精彩的動畫或是優美的課件獲得的。教師在課堂的激趣中,也應顧及到學生語文興趣培養的持久性。

持久的語文興趣是如何獲得的呢?

首先是文字的魅力。文字是有魔法的精靈,洗盡鉛華後,讓學生髮現文字本身的魔力,感受到文字的美好,興趣方可持久。

其次是不斷的積累。語文學習猶如一個人的成長曆程,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經歷,形成經驗,自身的能力素養得到提升,品味也隨之提高。語文學習也一樣,當不斷積累的文字由量變轉爲質變,持久的語文興趣也就形成了。

無論是洗盡鉛華的文字還是語言文字的積累,都不是朝夕可至的,所以,激趣的目光,應該放得更遠一些,從關注一堂課轉向關注學生長遠的語文學習。

或許,這樣的轉變,能改變我們的教學生涯,能影響孩子的一輩子。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六

《夜色》是一首優美的兒童詩歌,本文以小朋友對夜色的情感變化貫穿全文。教學這篇課文時,我以學生爲主體,依據學生的學情特點,儘可能給學生創設豐富的情境,把學生帶入美麗的夜色中。

教學時,由於是第二課時,我先讓學生朗讀,然後指名學生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接着我讓孩子們自讀第一小節,並抓住重點句子讓學生體會感悟自己對夜晚的感受,並仿寫句子,同時指導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讀課文,讀出害怕的語氣。然後,我讓學生們讀第二小節,引導學生在自由讀,指名讀等形式的讀來感悟理解課文內容,看看課文中的我有什麼變化,理解“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於是在爸爸的幫助下,我戰勝了對黑的恐懼,發現了夜晚也很美麗。“從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見小鳥怎樣在月光下睡覺……”是一幅多麼寧靜的圖畫呀!小鳥在潔白柔和的月光下靜靜地睡着,好像還做了個美夢呢!多麼美麗的世界啊!然後小組合作交流自己所看到的夜景,並通過課件播放“美麗的夜景”圖片讓學生體會夜晚的美麗。接着指導學生抓住這些主要句子通過讀來體會夜晚的美,最後,我讓學生並帶着自己對夜色的理解齊讀課文,讀出我的膽子由小到大的原因。同時,使學生感受到了夜晚的美麗,懂得黑夜也是自然界一道獨特的風景,要做一個勇敢的孩子,從而培養學生親近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不足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時間安排的不妥,在教學第二小節時,學生沒有充分讀的時間,所以對第二節的感悟理解不夠到位。另外信息技術運用比較單一,沒有真正發揮信息技術的巨大力量。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能力,努力學習信息技術並運用於教學中,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七

在這次課內比教學的年級組初賽賽中,我參賽的課題是《比賽場次》,通過先說課後講課再評課這一系列比賽,在這個過程中我覺得有許多值得我反思的地方。

《比賽場次》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藉助“比賽場次”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列表、畫圖發現規律,體會解決問題的策略。因此,在課堂中,應給學生創造充分探索解決問題的空間,採用對比、小組合作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

1、創設情境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充分利用利用學生都喜歡看動畫片,我在導入中引用了學生最熟悉的動畫片人物:大力水手、大頭兒子、大耳朵圖圖和淘氣爲慶祝奧運會而舉行扳手比賽,進而引出單循環比賽,進而導入比賽場次。這些動畫片人物對學生很有吸引力,但作爲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這些人物和他們的年齡有些不太相符,課後我覺得應該用一些他們現在比較關注的動畫人物可能對他們更有吸引力。

2、以我們所在班級爲引例,提出素要解決的問題。

全世界的運動員都在積極準備着,我們學校的同學們也響應全民健身的活動,選同學進行乒乓球比賽,我們六年級(2)班8名同學進行乒乓球比賽,每2名同學之間都要賽一場,一共要賽多少場?”問題一提出,學生迫不及待的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探索開來。就連平時注意力一向不集中的同學也都一樣迅速的用自己的方法探究起來。課堂狀態一下子就進入了正題。

3、鼓勵探索方式多樣化。

在課堂教學中,爲了給學生創造充分探索解決策略的空間,我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寬鬆、和諧、民主的氛圍。爲了解決比賽中一共要進行多少場比賽這個問題,爲學生提供了遊戲、圖例、表格等教學輔助手段,幫助學生髮現答案,有的學生還能運用自己獨特的方法去解決問題。課前爲學生製作好探索規律的圖表,課堂教學中有利於學生分組探究,既可以節省時間,又可以使學生知道怎樣設計圖例和表格。

4、本節課還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一是教學時間控制的不好,在引導學生探索規律時花的時間較多,學生練習時間較少,後面沒有時間拓展延伸。二是在教學中電子白板的使用中還出現了一點瑕疵,主要表現在對電子白板的操作還不夠熟練,特別是用手寫筆書寫時不流利。三是教學效果不是特別明顯,部分學生任然對不同比賽賽制區分不開,這樣就無法利用探索的規律來解決問題。

在同組教師的棒組合指導下,我相信如果再上這節課效果一定會不一樣了。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八

我在《所見》的教學過程中主要是這樣做的:

在學習生字的環節中,我請同學們看“蟬”字。讓學生理解蟬是一種昆蟲,所以有蟲字旁。

由於《所見》這首古詩比較淺顯,所以我告訴學生們說:“這首古詩給我們講了一則有趣的小故事,誰能試着把它用自己的語言講給大家聽聽呢?”

學生們大都能理解,在圍繞“意欲”一詞的商討後,就用自己的語言把《所見》的意思快速地講述了出來。而且發現經過學生自己的理解後再記憶,學生背誦古詩的勁頭更大了,速度也快了很多。

學生的感受是通過朗讀來實現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所見》的教學片斷中,我充分信任學生,把讀的權利還給學生,相信學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讀懂課文,鼓勵學生不斷探索,尋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讀的樂趣,這種教學方式符合新課程提倡的教學理念,培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九

《小池塘》是蘇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它是一篇形象生動、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的散文,和《春筍》《雨點》《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是一組描寫春天而且有一定內在聯繫的課文。本單元課文都是描繪美好的祖國春光,主要讓學生在感悟課文內容中,積累語言,陶冶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以及大自然的熱愛。

整篇課文一共8句話,有6句是比喻句,因爲有了比喻的成分,所以顯得很美。特別是第二自然段,共四句話,都是比喻句。分別把白雲、太陽、月牙、星星比作了白鵝、鮮紅的氣球、彎彎的小船、閃亮的珍珠。孩子們已經從上個學期就接觸過比喻句了,但是還不會自己設計。我採用了直觀形象的板貼和讓孩子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想象來理解這四句話,在理解的基礎上採用多種形式看圖賞讀,鞏固理解。孩子們很興奮,因爲這四句比喻句對他們來說不算難,他們更加自信起來。

在本課中,我儘量將我的評價性語言貼近孩子的生活,貼近孩子的年齡,因爲只有親切、真摯的語言纔會對學生的學習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如:“我好像看到了一隻小白鵝搖搖擺擺的游過來了”、“嘿,小白鵝多起來了!還能讓這羣白鵝再多些嗎?”……這些親切的話語給孩子們設定了一個朗讀的“場”,在這個“場”中,孩子們能自由的體會語言的魅力,併發揮想象更好地讀出自己的感受。

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不是說不要對字詞的理解,相反,這種理解還相當重要,但是,從孩子們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來說,孩子們可能並不能完全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字詞的意思,所以,孩子們就更需要用朗讀來外化自己的理解感悟,不是通過教師的講解就能獲得的,只有讓學生潛心讀書,自己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才能實現,也才能體驗到語言文章了包含的情感。 “鮮紅”一詞的理解,完全沒有孩子們的解釋,而是通過不同的評價語言讓孩子們朗讀出自己的體會和感受。我敏感地抓住學生朗讀中的“亮點”作爲“切入口”:“你爲什麼這麼讀‘鮮紅’呢?”接着又用有效地評價、點撥“嗯,有一點點紅了!”“真的是很紅的氣球呀!”“這個氣球不僅紅,而且紅的發亮!”使學生在對話中不露痕跡地讀得有滋有味,讀得聲情並茂。

另外,在賞讀理解了這四句比喻句的基礎上,我還創設情境,引領孩子進行比喻句的遷移仿寫,如:“小池塘裏還可以倒映出什麼呀?用“( )倒映在池塘裏,像( )。”。我問孩子們:瞧,在小池塘邊,你還看到了什麼?它們倒映在小池塘裏,像什麼呢?經過想象與思考,孩子們給出了這樣的句子:

柳條倒映在池塘裏,像長長的辮子;

飛過的燕子倒映在池塘裏,像一架架小飛機(一把把剪刀)。

最後有位小朋友竟然俏皮地歪着腦袋盯着我來了句:邱老師的辮子倒映在池塘裏,像一根馬尾巴!頓時引起一陣鬨笑。也許這堂課中,孩子還沒有完全理解比喻句的妙,但是孩子們已經初步明白了比喻句的成分,是一個讓人欣喜的進步。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也遇見了一些問題,並由這些問題有了更多關於教學和課堂的思考。

首先,課堂的開放有,但是問題難度過高。也是自己對教材的解讀上還不夠深入,比如說“一閃一閃”,我讓學生體悟“感受到了什麼?”對於一年級孩子來說有一定的難度。爲什麼會“一閃一閃”?是因爲陽光的照射和春風輕輕地吹拂,就可以引導學生想象一幅這樣的畫面,在引導學生找小池塘和大眼睛之間的相似處,而不是簡單的將水波的一閃一閃與眼睛的眨等同起來去感受。

其次,沒有及時抓住課堂的生成資源。第一個目標“通過想象感受描寫景物帶來的美感、趣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孩子們基本上是能達到流利的朗讀,但是在指導孩子讀出美感和趣感的時候,追問有點不合時宜。追問是有必要的,追問的目的是對課堂生成性資源的提取和再加工,然而我在指導朗讀的時候,因爲我可能想讓孩子找出相似之處,禁錮了孩子的活躍思維,從而忽略了孩子自身對閱讀的美感體驗。如“孩子說自己喜歡劃小船,所以喜歡月牙這一句”,這時候我就應該順勢引導,讓他把自己喜歡在天空、在水中劃小船愉快的感受讀出來,而不是一味的去找小船、月牙間的相似之處。

最後,品讀課文的層次不夠清晰。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是指導學生讀懂、讀好課文,其中有理解知識點、情感培養等多方面的滲透。要上好第二課時,教師就必須緊緊扣住“讀”,以讀促讀、讀中見悟。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把倒映在小池塘裏的景物非常恰當地打了比方,我只想到了引導學生看畫面、想象、自己打比方,但沒有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教材的語言美。月牙彎彎的,所以像小船;星星多又閃亮,所以像許多閃亮的珍珠,其中的確有值得體味的地方,可以引導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先說一說自己的感受,然後再去聲情並茂地讀,相信一定能讀出孩子自己的心聲。

新基礎教育理念要求教學過程中實現對語文教學育人價值觀的具體綜合,我在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努力體現和轉化“新基礎教育”的價值追求,即“把課堂還給學生”,在教學開放和開放後的資源生成與過程生成中,“培養主動、健康發展的新人”。但是,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預設與生成永遠無法統一,教學中還有許多未盡之處,所以需要我們不斷地總結積累經驗,使我們的教育水平日趨完美。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十

一年級語文文下冊第一單元是關於春天的,識字一有八個四字成語:春回大地、萬物複數……一開始我覺得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根本沒有認真的觀察春天,這些詞語是很難理解的。當我從百度上打開一個課件,課堂思路一下子明朗了。課件中有一幅春姑娘的畫面,我由她導入了本課的教學。

春姑娘沉睡了一個冬天,她帶着禮物來和我們玩耍了。誰知道她都帶來了些什麼呢?同學們的積極性一下子提起來了。有的說是溫暖的陽光,有的說是漂亮的花兒,有的說是春雨……孩子的回答五花八門,精彩極了。同時,我們又回顧了上冊的《陽光》《雨點兒》,既與前面的內容相聯繫,又學習到新的詞語,在相機出示精美的畫面,這樣一來對這八個詞語的理解就非常到位,且興致勃勃。

不過,課堂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讓同學們提到春天開的花,居然說出有菊花,這是孩子們經常犯的常識性錯誤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生活實際,因此我們應多引導孩子注意觀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