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蘭亭序原文及翻譯【新版多篇】

蘭亭序原文及翻譯【新版多篇】

一詞多義 篇一

之?

⑴所之既卷(動詞,意爲“往,到達”)?

⑵?以之興懷(代詞,指“向之所欣……已爲陳跡”)

⑶夫人之相與(取消句子獨立性)?

⑷極視聽之娛(結構助詞,的)

⑸向之所欣(音節助詞,不譯)

修?

⑴茂林修竹(意爲“高”)?

⑵況修短隨化(長,修短指壽命長短)

⑶?乃重修岳陽樓(意爲“修建”)

⑷修守戰之具(意爲“整治治辦)

雖?

⑴雖趣舍萬殊(雖然,連詞)

⑵雖世殊事異(即使,連詞)

於?

⑴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意爲“在,介詞”)

⑵欣於所遇(意爲“對,介詞”)

⑶終期於盡(意爲“到,介詞”)

以?

⑴引以爲流觴曲水(意爲“把,介詞”)

⑵亦足以暢敘幽情(意爲“用來,介詞”)

⑶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意爲“因,介詞”)

一?

⑴?若合一契?(一起)

⑵?其致一也(一樣)?

⑶?固知一死生爲虛誕(動詞,看作一樣)?

⑷?一觴一詠(有的,表示分指,一邊……一邊……)

⑸?悟言一室之內(數詞,一)

蘭亭集序心得體會 篇二

晉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與友人集會於會稽山陰的蘭亭,此次聚會名流薈萃,規模宏大,與會者多達四十餘人。聚會的目的主要是欣賞山水,飲酒賦詩。爲了增加趣味,採取流觴賦詩的方法,流觴所至,即席賦詩。作詩的規矩當是每人作四、五言詩各一首。共成詩37首,大家把詩彙集起來,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於是,王羲之乘着酒興,用鼠須筆,在蠶紙上,即席揮灑,心手雙暢,寫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後人譽爲“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不僅是王羲之書法藝術登峯造極的佳品,它更是我國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文詞優美,言簡意深。筆墨光澤與內涵文采交相輝映,珠聯璧合。瞭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是全文學習的重點。

從結構上看,全文可分前後兩個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敘事、寫景,先敘述集會的時間、地點。然後點染出蘭亭優美的自然環境,富有詩情畫意的山水讓與會者“暢敘幽情”、盡興盡歡。後一部分,筆鋒一轉,變爲抒情、議論,由欣賞良辰美景、流觴暢飲,而引發出樂與憂、生與死的感慨。

從感情上看,文章先抒聚會之樂,後感死生之痛,終嘆千古同悲。可以抓住“樂”——“痛”——“悲”三個體現作者感情變化的關鍵詞,把握感情變化的脈絡。文章先寫聚會之樂,包括山水之美、飲酒之樂、臨流賦詩之雅興,後由眼前之樂想到人生之短促,“快然自足”中不知不覺時光已經流逝,“不知老之將至”,等到時過境遷後,往日的美好已經成爲陳跡,人不能永遠保有美好的留戀。想到此處作者不免感慨橫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嘆。“死生亦大矣”,自然轉而爲“痛”的感覺。然而他感到人事在變遷,歷史在發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發出“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的悲嘆。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盪,再由激盪而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

從思想上看,文章議論的中心問題——生死觀問題,是青春年少的高一學生較難理解的問題。作者認爲“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從而進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併產生了一種珍惜時間、眷戀生活、熱愛文明的思考。作者認爲人不管以怎樣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覺中逝去,而壽命的短長只能聽憑造化,最終歸於結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樂趣,死就是死,死後一切皆無,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齊觀。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之意。正因人生無常,時不我待,所以他纔要著文章留傳後世,以承襲前人,以啓示來者。

以上是小編爲大家整理好的範文,希望大家喜歡

文言現象 篇三

一、通假字

1.趣舍萬殊(“趣”通“趨”,意爲“往,取”)

2.悟言一室之內(“悟”通“晤”,意爲“面對面”)

蘭亭的下落 篇四

《蘭亭》是著名的書法,當然受到歷史上很多名人的喜歡。它一直在紹興平水雲門寺珍藏了幾百年直到傳到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的徒弟辯才和尚才被唐太宗派人到雲門寺來騙走了真跡蘭亭集序。雲門寺當時是紹興最有名的寺院了。

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特別喜歡這個東西,他下令重金買下這個東西,但是《蘭亭》是王羲之的精品,王家把他當寶貝,絕不傳人。就在唐太宗這時候,王羲之的七世玄孫當了和尚,就是智永和尚,也是著名的書法家,他堅決不肯把這個東西給人,後來他死了,在死前就把這個《蘭亭》給了他的徒弟辯才和尚。唐太宗沒有辦法,只好讓人行騙。

唐太宗派大臣蕭翼去辯才和尚那裏,因爲和辯才和尚下棋,後來,辯才和蕭翼因爲下棋,成了好朋友,這時候,蕭翼看見辯才的這個《蘭亭》,在趁辯才和尚不注意的情況下,將《蘭亭》偷走了。

從此,《蘭亭》在世界上消失了,據說《蘭亭》跟李世民一起葬到了他的陵墓——昭陵裏了。

但是,到了五代十國時候,一個叫溫韜的耀州刺史把唐太宗的昭陵打開了,當他打開時候,下令將昭陵裏的所有東西都羅列在一本書上,但是如何找也找不到《蘭亭》。

今天《蘭亭》真的就消失了嗎?不,有的學者說了,這個《蘭亭》不在別處,就在陝西著名的名勝古蹟——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被盜過的夫妻皇帝合葬陵墓——乾陵(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的陵墓)裏面,很有可能,《蘭亭》就枕在武則天的腦袋下面。

但是,作爲一國之君(指唐太宗),決不會如常人所想,隨隨便便把一件自己認爲是珍品的書法藝術品藏於暗無天日的地下。後人找不到可能是其收藏極其隱蔽。畢竟太珍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