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八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的歸納(多篇)

八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的歸納(多篇)

生物八年級上冊複習提綱 篇一

1、目前己知的動物大約有150萬種,這些動物可以分爲兩大類:一類是脊椎動物,它們的體內有脊柱;另一類是無脊椎動物,它們的體內沒有脊柱。

2、生物的多樣性:1、種類的多樣性;2、生活環境的多樣性;3、運動方式的多樣性。

3、魚之所以能在水裏生活,兩個特點是至關重要的:(1)能靠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禦敵害;(2)能在水中呼吸。

4、魚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結構:流線形(梭子形)身體;身體表面分泌粘液。

5、魚在游泳時,靠軀幹部有尾部的左右擺動產生前進的動力,靠背鰭、胸鰭、腹鰭、臀鰭來保持平衡,靠尾鰭保持前進的方向。

6、在難以直接拿研究對象做實驗時,有時用模型來做實驗,即模仿實驗對象製作模型,或者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實驗,這樣的實驗叫做模擬實驗。

7、各種鰭在運動中起到輔助協調的作用。

8、鰓是魚的呼吸器官。

9、鰓中含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因此鰓是鮮紅色的。

10、鰓絲又多又細,是爲了擴大與水接觸的面積,有利於充分進行氣體交換。鰓不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氧,魚離開水後,鰓絲相互覆蓋,減小了與空氣接觸面積,不能從空氣中得到足夠的氧氣,因此缺氧而死。

11、魚鰓對水中呼吸至關重要的特點:鰓絲鮮紅,含豐富毛細血管;鰓絲又多又細。

12、水從魚口流入,從鰓蓋後緣流出。

13、流出魚鰓的水中,氧氣減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氣體交換:水中O2——鰓絲的毛細血管中,鰓絲中Co2—水中

15、魚的主要特徵:體表常常有鱗,用鰓呼吸,通過尾部的擺動和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16、有口無肛門,食物從口進入消化腔,消化後的食物殘渣仍由口排出體外,這些動物稱爲腔腸動物。

17、身體柔軟靠貝殼來保護身體的動物,稱爲軟體動物。

18、體表長有質地較硬的甲的動物,叫做甲殼動物。甲殼動物用鰓呼吸。

19、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甲殼動物都是無脊椎動物。

20、水中各種生物都是水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形成緊密而複雜的聯繫,同時又都受水域環境的影響,其種類的變化和數量的消長都會影響到人類的生活。

21、與水域環境相比,陸地環境要複雜得多。(1)比較乾燥;(2)晝夜溫差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4)有氣態的氧;(5)陸地環境複雜多變。

22、陸地生活的動物對環境的適應: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結構;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軀體和運動的器官,用於爬行、行走、跳躍、奔跑、攀援等多種運動方式,以便覓食和避敵;3、一般具有能在空氣中呼吸的、位於身體內部的各種呼吸器官,比如氣管和肺;4、普遍具有發達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能夠對多變的環境及時做出反應。

23、環節動物不是軟體動物,環節動物是無脊椎動物。

24、身體由許多彼此相似的環狀體節構成的動物稱爲環節動物。

25、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質的溼潤的土壤中,因爲蚯蚓是冷血動物,溫度變化不大,適合蚯蚓生活。

26、身體分節可以使蚯蚓的軀體運動靈活。

27、蚯蚓靠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剛毛的支撐和固定運動。

28、蚯蚓沒有專門的呼吸系統,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終保持溼潤的體壁來完成。蚯蚓的體壁密佈毛細血管,空氣中的氧氣先溶解在體表黏液裏,然後滲進體壁,再進入體壁的毛細血管中。體內的二氧化碳也經體壁的毛細血管由體表排出。

29、蚯蚓不能保持恆定的體溫,只能生活在溫度變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層。

30、恆溫動物比不恆溫動物較高等,更能適應環境,有利於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

31、兔的體溫恆定,不僅靠體表的毛,還需發達的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共同協調。

32、兔的後肢較長,前肢較短,後肢肌肉發達,適於跳躍。

33、門齒——切斷食物犬齒——撕裂食物臼齒——磨碎食物

34、兔的心臟和肺的結構及部位與人體的相似,這說明了人與兔的分類很接近,同屬哺乳動。

35、食性:植食性(如兔)、肉食性(如狼)、雜食性(如人)

36、盲腸主要用於消化纖維,草食性動物盲腸發達。

37、兔的牙齒分化爲門齒和臼齒,門齒適於切斷植物纖維,臼齒適於磨碎食物。兔的消化道上有發達的盲腸,這些都是與它們吃植物的生活習性相適應的。

38、兔有發達的大腦及遍佈全身的神經,有發達的四肢,使它們能夠靈敏地感知外界環境的變化,迅速作出相應的反應。

39、哺乳動物是等的動物,是脊椎動物,種類很多,地球上大約有4000多種,除極個別種類外,都具有體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徵(其他特徵:心臟四腔,用肺呼吸,體溫恆定,屬恆溫動物,牙齒有門齒、犬齒、臼齒的分化)

40、世界上的鳥有9000多種。

41、鳥的外形呈流線形,減少飛行時空氣的阻力。

42、鳥的羽毛分正羽和絨羽(有保暖作用),正羽有羽軸,翼呈扇形,可增大與空氣接觸的面積,便於扇動空氣而飛行。

43、鳥的胸肌發達,附於龍骨突,利於扇動空氣而飛行。

44、鳥的骨骼中空,輕而堅固,胸骨突出,有龍骨突的結構,便於發達的胸肌附於胸骨(龍骨突),減輕重量,利於飛行。

45、鳥類消化特點:1、食量大,消化能力強,滿足飛行時能量的消化;2、糞便不貯存,減輕體重,利於飛行;3、直腸短,排便頻繁。

46、鳥的心臟發達,工作能力強,血液輸送氧氣的能力強,有利於飛行。

47、鳥的身體裏有發達的氣囊(不是呼吸器官),輔助肺進行呼吸,滿足飛行時氧氣的需要。

48、鳥的全身都是爲飛行而設計。

49、恆溫動物:哺乳動物、鳥類。

50、鳥類的體表被覆羽毛,前肢變成翼,具有迅速飛翔的能力,身體內有氣囊輔助肺呼吸,體溫高而恆定。

51、昆蟲是種類最多的一類動物,已知的種類超過100萬種(佔動物種類的4/5),昆蟲有三對足,能爬行;有的昆蟲的足特化成跳躍足,能跳躍;大多數昆蟲都有翅,能飛行。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惟一會飛的動物。

52、昆蟲的翅與鳥翼結構不同,但就適於飛行來看都有這些共同點:都有利於飛行的扇形結構,這些結構的運行都是由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引起的,都可以在空氣中產生向上的升力和前進的動力,相對身體來說,都有輕、面積大的特點,利於扇動空氣而飛行。

53、翅對昆蟲生活和分佈的重要意義:有利於取食,逃避敵害,擴大活動和分佈範圍,有利於尋偶交配,尋找適宜的產卵場所。55、昆蟲在分類上屬於節肢動物,節肢動物除昆蟲外,還有蜘蛛、蜈蚣、蝦、蟹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身體由很多體節構成;體表有外骨骼;足和觸角分節。

56、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經過變態發育,此後營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呼吸,同時用皮膚輔助呼吸,這樣的動物叫做兩棲動物。

57、動物的行爲依賴於一定的身體結構。

58、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是由骨骼和肌肉(骨、骨骼肌(運動肌肉)、骨與骨之間的連接(如關節))組成的。

59、運動系統由骨、骨骼肌和骨連接(如關節)組成。

60、人有206塊骨顱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動)、軀幹骨(半活動)、四肢骨(能活動)能活動的骨連結(關節)

61、人有26塊脊椎骨(半活動骨連結)

62、關節結構:關節頭、關節囊、關節腔(有滑液,使關節活動靈活)、關節窩、關節軟骨(緩衝作用)。

63、關節在運動中起支點作用,是骨繞着轉動的點。

64、人體主要的關節:上肢:肩關節;下肢:髖關節肘關節膝關節腕關節踝關節指關節趾關節

65、所有脊椎動物都有關節。

66、運動時,肘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容易受傷。

67、如何在運動中保護關節:一、運動前做好充分的準備運動;二、運動強度應適當;三、佩戴護腕和護膝。

68、骨骼肌(是器官)中間較粗的部分叫肌腹,兩端較細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69、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縮的特性。

70、爲什麼骨骼肌能牽動骨:當骨骼肌受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就會牽動骨繞關節活動,於是軀體就會產生運動。

71、與骨相連的肌肉總是由兩組肌肉相互配合活動的。

72、人全身有六百多塊骨骼肌,雙臂自然下垂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都舒張。

73、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時,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

74、當然,運動並不是僅靠運動系統來完成的,它需要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它需要能量的供應,因此還需要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系統的配合。

75、一句話概括骨、關節、肌肉在運動中的作用:骨骼肌收縮,牽動骨繞着關節活動,於是軀體就產生運動。76、有很多行爲是先天性行爲和學習行爲二者結合的結果,如鳥的遷徙。

77、先天性行爲是動物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學習行爲使動物更能適應多變的環境,更好地生存。

78、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越能適應複雜環境。同樣,環境越複雜,要學習的行爲越多。

79、先天性行爲有很大侷限性,如果一種生物只有先天性行爲而沒有學習行爲,就會被自然淘汰。

80、對一個人來說,技能的訓練和知識的學習是與大腦的發育階段相適應的,一旦錯過學習的關鍵時期就很難彌補。

81、社會行爲的特徵:1、羣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2、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3、有的羣體中還形成等級。

82、羣體中根據個體大小、力量強弱、健康狀況和兇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級制度。

83、“首領”優先享有食物和配偶,優先選擇築巢場地,其他成員會對它做出表示順從的姿態,對它的攻擊不敢還擊,也負責指揮整個社羣的行動。

84、動物的動作、聲音和氣味等都可以起傳遞信息的作用。

85、社會行爲對動物生存的意義:靠羣體的力量往往更易獲得食物和戰勝天敵的侵襲,能有效保證物種的繁衍,使羣體更好地適應環境,維持個體和種族的生活。

86、在自然界,生物之間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人有人言,獸有獸語)。正是由於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間的聯繫錯綜複雜,“牽一髮而動全身”,生物與環境才成爲統一的整體。

87、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着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係。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在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就叫生態平衡。

88、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2、動物可以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3、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4、生物防治。

89、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來防治病蟲害。除以蟲治蟲外,還有以鳥治蟲、以菌治蟲等。92、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90、現在科學家正在研究利用生物(如動物)做“生產車間”,生產人類所需的某些物質,這就是生物反應器。

怎樣背生物最快 篇二

掌握基本知識要點

與學習其它理科一樣,生物學的知識也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但是國中階段的生物學還有着與其它學科不一樣的特點:面對生物學,同學們要思考的對象是陌生的細胞、組織、各種有機物、無機物以及他們之間奇特的邏輯關係。因此只有在記住了這些名詞、術語之後纔有可能理解生物學的邏輯規律,既所謂“先記憶,後理解”。

在記住了基本的名詞、術語和概念之後,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生物學規律上。這時要着重理解生物體各種結構、羣體之間的聯繫(因爲生物個體或羣體都是內部相互聯繫,相互統一的整體),也就是注意知識體系中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的線索。

預習的好習慣

預習是在老師講課前,先瀏覽一遍講課內容,在瀏覽時,應用筆將自己認爲是重點的內容劃出來,將自己看不懂的內容標出來,將瀏覽後產生的問題記下來,有能力、有條件的還可以自己做出預習筆記。

通過這樣的預習,爲下一步聽講奠定基礎,使自己的聽講更加有的放矢,聽講時就可以對自己已經弄懂的或重點知識重新加深印象,並比較一下老師的理解與自己的理解有什麼差距,如果自己理解得不深,則可以進一步加深理解。對於自己預習時還不懂的問題,則是聽講的重要內容,一定要當堂弄清楚。對於在預習中產生的問題,如果老師講到了,則要聽懂,如果老師沒有講到,一定要向老師問清楚。預習也爲將來的自學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背生物的訣竅

1、簡化記憶法。即通過分析教材,找出要點,將知識簡化成有規律的幾個字來幫助記憶。

2、聯想記憶法。即根據教材內容,巧妙地利用聯想幫助記憶。

3、對比記憶法。在生物學學習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詞易混淆、難記憶。對於這樣的內容,可運用對比法記憶。對比法即將有關的名詞單列出來,然後從範圍、內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進行比較,存同求異,找出不同點。這樣反差鮮明,容易記憶。

4、綱要記憶法。生物學中有很多重要的、複雜的內容不容易記憶。可將這些知識的核心內容或關鍵詞語提煉出來,作爲知識的綱要,抓住了綱要則有利於知識的記憶

5、衍射記憶法 以某一重要的知識點爲核心,通過思維的發散過程,把與之有關的其他知識儘可能多地建立起聯繫。這種方法多用於章節知識的總結或複習,也可用於將分散在各章節中的相關知識聯繫在一起。

八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的歸納 篇三

動物的主要類羣

一、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

1、水螅是典型的腔腸動物,這類動物的主要特徵是:生活在水流緩慢的淡水中;身體呈輻射對稱;體壁由2個胚層構成;體表有刺細胞;有口無肛門。

2、渦蟲是典型的扁形動物,這類動物的主要特徵是:身體呈兩側對稱;背腹扁平;有口無肛門。

3、血吸蟲和豬肉絛蟲是比較常見的人體寄生蟲。

二、線形動物和環節動物

1、蛔蟲寄生在人的小腸裏,靠吸食小腸中半消化的食糜生活。它的身體呈圓柱形,前端有口,後端有肛門;體表包裹着一層密不透水的角質層,起保護作用;消化管的結構簡單,腸僅由一層細胞組成,可消化小腸中的食糜,生殖器官特別發達,生殖能力強;沒有專門的運動器官,只能靠身體的彎曲和伸展緩慢地蠕動。

2、蚯蚓的身體呈長圓筒形,由許多相似的環形體節構成;蚯蚓身體的前部有幾個體節界限不明顯;蚯蚓的體壁有發達的肌肉,肌肉與剛毛配合可以完成運動,腸壁也有發達的肌肉,腸可以蠕動,以土壤中的有機物爲食;體壁可以分泌黏液,使體表保持溼潤,體壁內密佈毛細血管,氧氣可溶於體表的黏液裏,然後進入體壁的血管中,體內的二氧化碳也經體壁的毛細血管由體表排出。

3、線形動物的主要特徵是:身體細長,呈圓柱形,有角質層;有口有肛門。鉤蟲、蛔蟲、饒蟲都是常見的線形動物。

4、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徵是:身體呈圓筒形,由許多彼此相似的體節組成;靠剛毛或疣足輔助運動。常見的環節動物有蚯蚓、沙蠶、蛭。

三、環節動物和節肢動物

1、目前已命名的軟體動物有10萬種以上,是動物界的第二大類羣。軟體動物殼內柔軟的身體表麪包裹着猶如外套一般的肉質膜,稱爲外套膜,貝殼就是由外套膜分泌物質形成的物質形成的。雙殼類動物可以用足緩慢地運動,利用鰓與水流進行氣體交換。

2、節肢動物是最大的動物類羣,目前已命名的種類有120萬種以上,佔所有已知動物種類的80%以上。昆蟲是節肢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類動物。

3、蝗蟲身體分爲頭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頭部負責感覺和攝食,感覺器官有一對觸角,三個單眼和一對複眼,口器用於攝食。胸部是運動中心 ,有三對足,善於跳躍;有兩對翅,適於飛行。觸角和足等是昆蟲的附肢,分節。腹部集中容納內臟器官。此外,體表有氣門,用於呼吸;身體表麪包着堅韌的外骨骼。

4、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徵是:柔軟的身體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貝殼;運動器官是足。石鱉、蝸牛、烏賊都是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是:體表有堅韌的`外骨骼;身體和附肢都分節。蝦、蜘蛛、蜈蚣等,都屬於節肢動物。昆蟲除了具有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外,還有昆蟲獨有的特徵:有一對觸角、三對足、一般有兩翅等等。

八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的歸納 篇四

動物的運動與行爲

第一節動物的運動

(1)哺乳動物運動系統由骨骼和肌肉(或骨骼肌)組成

(2)骨胳肌結構:骨骼肌包括中間較粗的肌腹和兩端較細呈乳白色的肌腱,

骨胳肌特性:骨骼肌受神經刺激後有收縮的特性,骨骼肌只能收縮牽拉骨而不能推開骨,所以與骨相連的肌肉至少有兩組相互配合活動的。

(3)運動的產生過程:骨本身是不能運動的,骨的運動要靠骨骼肌的牽拉。當骨骼肌受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會牽動骨頭繞關節活動,於是軀體就會產生運動

(4)運動系統在神經系統控制和調節,以及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的配合下共同完成運動。

(5)關節的結構圖:課本圖

(6)骨、關節、骨骼肌的協作

屈肘: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

伸肘: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

(雙手自然下垂同時處於舒張狀態,雙手有重物同時處於收縮狀態)

第二節 先天性行爲和學習行爲

1、動物的行爲分類:

按行爲表現不同可分爲:攻擊行爲、取食行爲、防禦行爲、繁殖行爲、遷徙行爲等;

按獲得途徑不同可分爲:先天性行爲和學習行爲。

2、區分動物的先天性行爲和學習行爲:

(1)先天性行爲:是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爲。如蜘蛛織網、蜜蜂採蜜、母雞孵蛋、小鳥餵魚、幼袋鼠吃奶、鳥的遷徙。

(2)學習行爲: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爲,稱學習行爲。如鸚鵡學舌,小狗算數,猴做花樣表演、蚯蚓走迷宮、大山雀喝牛奶。

3、動物學習行爲意義: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適應環境能力也就越強,對生存也就越有意義。

第三節動物的社會行爲

1、社會行爲:營羣體生活的動物,羣體內部不同成員之間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羣體的生活,從而具有的行爲。如白蟻羣體、狒狒羣體

2、社會行爲特徵:①羣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②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③有的還形成等級

3、通訊:一個羣體中的動物個體向其他個體發出某種信息,接受信息的個體產生某種行爲反應的現象。分工合作需隨時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動作、聲音、和氣味等。蜜蜂跳舞—動作 黑長尾猴—聲音螞蟻—氣味 蝶蛾類昆蟲—性外激素(氣味)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動物在自然界中作用:

①維持自然界中生態平衡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③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

2、生態平衡: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狀態,這種現象叫做生態平衡。

3、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着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係。其中任一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整個生態系統。正是由於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各種生物與環境成爲一個統一的整體。

4、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來發明創造各種儀器設備的方法。

八年級上冊生物知識複習提綱 篇五

第一節 細菌和真菌的分佈

1、菌落:由一個細菌或真菌繁殖後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稱爲菌落。

2、培養細菌、真菌的方法:

(1)配製含有營養物質的培養基;(2)高溫滅菌;(3)冷卻;(4)接種,將少量細菌或真菌放在培養基上的過程。(5)培養,恆定溫度的培養箱中培養,或在室內溫暖的地方進行。

3、觀察菌落:細菌菌落比較小,多數光滑粘稠或乾燥粗糙,白或黃色;

真菌菌落比細菌大幾倍或幾十倍,絨毛狀、絮狀或蜘蛛網狀,紅、褐、綠、黑、黃色。

從菌落的形態、大小和顏色可以大致區分細菌和真菌,以及它們的不同種類。

4、細菌和真菌的廣泛分佈:土壤中、水裏、空氣中及至人體及動物和某些極端環境,都可以找到細菌和真菌。細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條件,如水分、適宜的溫度、有機物或有的要在無氧條件下生存(如泡菜製作)。

第二節 細菌

1、細菌的發現:17世紀後葉,荷蘭人列文。虎克製作了顯微鏡,觀察發現了細菌;法國科學家巴斯德證實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由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巴斯德還發現了乳酸菌、酵母菌(真菌的一種),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術感染的方法,後人稱他爲“微生物學之父”。

2、細菌的大小:大約10億個細菌堆積起來,纔有一顆小米那麼大。

3、細菌的形態:球菌、桿菌、螺旋菌;單細胞,獨立生活。

4、細菌的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有的外面還有鞭毛和莢膜。

與植物不同之處:雖有DNA集中的區域,卻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因此像細菌這樣的生物被稱爲原核生物);雖有細胞壁,卻沒有葉綠體(異養)。

5、細菌的營養方式:多數細菌利用現成的有機物,把有機物分解爲簡單的無機物,是生態系統的分解者。

6、細菌的生殖:靠分裂生殖在環境適宜的時候,不到半小時分裂一次。

7、細菌分佈廣泛的原因:個體小,繁殖快和形成芽孢的特性。(細菌生長髮育後期,個體縮小,細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能力,可隨風飄散,再萌發成細菌)

第三節 真菌

1、常見的真菌:香菇、木耳、銀耳;青黴(多細胞個體)、酵母菌(單細胞個體)

2、真菌的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液泡等,真菌的細胞裏都有細胞核。

真菌和動植物都屬於真核生物。真菌細胞內也沒有葉綠體(異養),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青黴的菌體由菌絲(直立菌絲和營養菌絲)和孢子構成;蘑菇的菌體由菌絲(吸收水分和有機物)和子實體(菌柄和菌蓋)組成。

3、真菌的生殖:孢子生殖

第四節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作爲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即把動植物遺體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製造有機物。故對於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質的循環起重要作用

(2)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這類微生物多營寄生生活,從活的動植物體上吸收營養物質。如鏈球菌引起扁桃體炎,真菌引起癬、小麥葉鏽病(注意:腳氣和細、真菌沒關係(是缺維生素B導致的)

(3)與動植物共生。共生指一種生物與另一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有利的現象,簡言之,互利共生。(1)如真菌與藻類共生形成地衣(2)根瘤菌與豆科植物,(3)與動物:兔、牛、羊內有些細菌幫助分解纖維素 (4)與人:人的腸道中有一些細菌能製造維生素B12和維生素K對身體有益

第五節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1、食品製作。即發酵原理的應用,發酵就是有機物在一定溫度下被酵母或其他菌類分解成某些產物的過程。如:釀酒、製作饅頭和麪包——酵母菌; 酸奶、泡菜——乳酸菌; 制醋——醋酸菌;制醬——黴菌

2、食品保存。腐敗原因-------細菌和真菌分解食品中的有機物並在其中生長繁殖所導致;保存原理-------將細菌和真菌殺死或抑制其生長繁殖;保存方法-------低溫保存、高溫滅菌保存(如巴氏消毒)、缺氧保存、罐藏法、脫水法、醃製法、真空包裝法、曬制煙燻法、滲透法、冷藏冷凍法、射線法、防腐劑等

3、疾病防治。主要指抗生素治病與轉基因技術生產藥品。抗生素是真菌(另外還有放線菌)產生的可殺死某些致病菌的物質。胰島素是對大腸桿菌轉基因形成治糖尿病的藥物。

4、環境保護。無氧時一些桿菌、甲烷菌可將引發污染的有機物發酵分解,產生甲烷等,而有氧時另外一些細菌(如黃桿菌)可將這些廢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這樣都使污水得到淨化。

學生學好生物的方法 篇六

1、課前預習

預習是在老師講課前,先瀏覽一遍講課內容,在瀏覽時,應用筆將自己認爲是重點的內容劃出來,將自己看不懂的內容標出來,將瀏覽後產生的問題記下來,有能力、有條件的還可以自己做出預習筆記。

通過這樣的預習,爲下一步聽講奠定基礎,使自己的聽講更加有的放矢,聽講時就可以對自己已經弄懂的或重點知識重新加深印象,並比較一下老師的理解與自己的理解有什麼差距,如果自己理解得不深,則可以進一步加深理解。對於自己預習時還不懂的問題,則是聽講的重要內容,一定要當堂弄清楚。對於在預習中產生的問題,如果老師講到了,則要聽懂,如果老師沒有講到,一定要向老師問清楚。預習也爲將來的自學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該背就要背

無論是文科還是理科,都少不了要背誦的內容。數學、物理、化學有相應的公式,地理有地圖,而生物需要背誦的內容就相對冗雜。其實只要上課聽講足夠仔細,概念理解較爲透徹,背誦不會太難,只需要多多重複。

剛開始背的時候,可以先結合着圖進行復述,再與課本原話進行對照,找出自己說的不規範的地方,然後把課本上的原話背下來;考前突擊的背誦,則要一遍一遍重複課本上的原話,力求語言表達準確。

考試是要落實到筆上,所以,背的時候同時也要進行默寫。大學考前複習期間,我幾乎不背書,都是抄書,默寫,默不對就再來;另外還把書上重要的圖都畫一遍。結果有一次考試真的考了畫圖,我就賺到了。

3、善於總結

總結是指在學習完某一章知識,對此章知識進行整理、重組,總結出該章知識的聯繫、知識的系統或知識的結構,以便我們能從知識的整體上把握知識,從而加深理解知識和靈活掌握知識。總結的方法一般可用構建知識網絡的方法和綱要法。

總之,做好總結是我們學習常規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因爲通過總結,不但可以複習鞏固所學過的知識,而且能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使知識連貫起來、綜合起來,使知識建立起各種聯繫。

這樣,就使我們能在一個新的、更高的水平上來對待知識,就好像我們站在山頂上來看山下四周的景色一樣,不但能看清所有景點,而且能看清各景點間的關係。由於我們站在了一個新的高度上來看待知識,我們也就有了駕馭知識的能力,就是說我們能靈活理解、掌握和運用知識了。

國中生物重要知識點記憶口訣 篇七

顯微鏡使用要領

①對光時要“三轉”:轉換器,遮光器,反光鏡。

②尋找物象時:一看二降三反向,物象清晰調細望。

《耳的構造》口訣

耳郭、耳道成外耳,收集聲波向裏傳;

鼓膜、小骨和鼓室,振動傳遞在中耳;

半規、前庭和耳蝸,感受聲波在內耳;

神經傳導聲刺激,聲音產生在大腦。

怎樣背生物才能很快的記住 篇八

掌握規律

規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聯繫。國中生物有自身的規律,如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局部與整體相統一,生物與環境相協調。

以及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從水生到陸生的進化過程。掌握這些規律將有助於國中生物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如學習線粒體就應該抓結構與功能相適應

突破難點

有些國中生物知識比較複雜,或是過於抽象,同學們學起來感到有困難,這時就應化難爲易,設法突破難點。通常採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複雜問題簡單化。生物知識中,有許多難點存在於生命運動的複雜過程中,難以全面準確地掌握,而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能使知識一目瞭然。

歸納總結

在國中生物新課學習過程中,一般都是將知識分塊學習。但當學完一部分內容之後,就應該把各分塊的知識聯繫起來,歸納整理成系統的知識。這樣不僅可以在腦子裏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而且也便於理解和記憶。

生物爲什麼看起來簡單學起來難 篇九

很多同學開始時喜歡生物,因爲可以接觸到各種花花草草小動物,學着學着才發現不是這麼回事兒。

生物學科研究範圍及廣,從生物體的基本組成,到物種的演化與分佈,還有新陳代謝等生命活動,而要理解這些內容,需要大量的物理、化學、地理知識,有時候還要藉助數學工具。生物學科的這種綜合性,大大增加了它的難度。即使是國中生物,一些概念諸如能量轉換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對學生來講,也是十分難以理解的。

生物課多在七年級開設,此時學生還沒有學習物理化學,感到學習生物越來越吃力吃力是正常的。一旦學習了物理化學,很多同學會發現一些生物難題迎刃而解了。另外,許多生命活動(例如血液循環、氣體交換、神經調節、遺傳變異等)非常抽象,看不見摸不着,只能想象,對學生的聯想能力提出了極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