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幼兒園教學反思案例精品多篇

幼兒園教學反思案例精品多篇

幼兒園教學反思 篇一

《我上幼兒園》這堂課的要求是讓小朋友知道歌曲的名字和初步唱出歌詞,願意和同伴一起唱歌,表演。

我先講了個故事,小貓要去上幼兒園了,貓媽媽把小貓送到幼兒園的門口,小貓和媽媽說再見。然後一邊唱歌,一邊走進幼兒園:“爸爸媽媽去上班,我上幼兒園,老師阿姨喜歡我,心裏真快樂。”我讓小朋友坐在位置上,打開錄音機。先表演一遍給孩子們聽。隨後我播放音樂,問誰願意和老師一起唱呢?我猜想小孩子應該都喜歡唱歌的。可是一半的孩子跑向我這邊,還有幾個孩子不肯離開,我沒有喊他們一定要和一起唱。有的孩子由於比較內向,對環境適應的比較慢,提起他們的興趣很重要,讓他們能主動參與進來。我播放音樂,指導幼兒一起唱,並隨音樂一起唱和做動作。在這過程中小孩子們都玩的很開心。我看見幾個在位置上有的孩子也在位置上隨着音樂一起拍手,這時我跑到他們身邊邀請他們一起唱,大都都欣然答應了。

在這堂課中,小孩子快樂唱歌的同時也增加了小孩子們之間的親密感。我發現自己上課還不夠生動,不能夠很好的調動孩子的興趣,這是以後教學要注意的。

幼兒園教學反思 篇二

我在探索區放置了一個大金魚缸,意在讓孩子們把各種不同大小、輕重、質地的東西放到金魚缸裏,觀察這些東西在水裏的沉浮情況。

這天早上,浩浩從家裏帶來了很多玩具,有小瓷人、鈕釦、磁鐵,等等。浩浩一進活動室,一大羣孩子便跟着浩浩把金魚缸圍了起來,一起往金魚缸裏投放玩具。阿健是班裏年齡最小、個頭也最小的孩子,他非常好奇地想參與孩子們的活動,只見他跑向小朋友們,試着用小手推開他們,但他很快發現自己的力量不夠。於是,他停下來四處張望,看中了一張小椅子,便滿懷希望地走向椅子,顯然他想借椅子讓自己站得高一些。

這時,只見沈老師“善解人意”地、“適時”地把阿健抱了起來,並將他舉起來。高過其他小朋友的頭,然後指着金魚缸說:“這樣,你就看見了。”

我遺憾地發現,阿健在被老師高高舉起的那一刻,雖然清清楚楚地看到了金魚缸裏沉浮的玩具,但臉上原本表現出來的焦慮、希望和快樂也隨之消失。他很快要求老師將他放下來,然後跑了開去……

阿健終於看到了金魚缸裏沉浮的玩具,但他卻無法體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難所帶來的快樂。其實阿健是否看到金魚缸裏的玩具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阿健是否在努力嘗試。老師“殘忍”地剝奪了孩子自我教育的機會,抹殺了孩子自我努力的念頭。

教師的觀察力對孩子的發展十分重要,但我們真的學會觀察孩子了嗎?可可倫說:“帶孩子到成功的門邊,但不要做任何事或幫助他們去達到成功。”教師作爲一個觀察者,應知道何時需要退居幕後,而不是時時刻刻在孩子的活動中扮演一個積極的干預者。換一個角度說,教師可以追隨孩子的活動,瞭解孩子們在做什麼,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提供適時適當的幫助。因此,教師應學會審視自己不自覺的“善解人意”的教育行爲,給予孩子充分的自主發展的空間。

幼兒園教學反思 篇三

小班看圖講述活動《愛唱歌的大恐龍》

小班孩子在進行看圖講述時,習慣於看圖片的局部而很少去看整體,特別是圖片所要表達的深層含義。

在進行活動《愛唱歌的大恐龍》時,我就關注到了孩子們的這一特點,引導孩子們學習看圖片。圖一,孩子們首先看到的是圖片最明顯的部分,前右下角的幾個小朋友。於是,我就讓孩子們說說這些小朋友怎麼了?注意觀察小朋友的表情,發生了什麼事情了?他們在做什麼動作?你在什麼時候會做這樣的動作?把這幾個問題解決以後,就馬上能明白,原來是恐龍在發出不好聽的聲音,吵到小朋友了,大家覺得聲音刺耳,所以都捂住了耳朵。

最後一幅圖,孩子們只是說出了有位小姑娘爬在屋頂上,可是她要幹什麼呢?孩子們都不明白了。我提醒孩子們想想,結合前面發生的事情去猜猜小姑娘會做什麼事情,一下子,朱悅小朋友猜到了,小姑娘說:大恐龍,你的聲音太響了,請你輕點吧!

這個活動孩子們說的特別棒,我也很輕鬆、快樂的參與着孩子們的描述。看圖講述就要讓孩子們學會關注整體,同時要結合其他的圖片去發現圖畫背後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只要合適的引導,小班孩子的看圖講述一樣會很出彩的。

從孩子都畫西瓜想藝術活動的“示範”

繪畫活動要不要“示範”,是幼教中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前些日子在聽隨堂課,藝術活動“有趣的圓”引發了對此問題的思考。“有趣的圓”是讓幼兒對圓進行想象添畫。導入活動中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有的說圓是泡泡,有的說是蓋子,有的說是西瓜,有的說是太陽……圓可以變成小豬、小雞、太陽、花……孩子們想得很多。在孩子想象的過程中,老師讓兩個孩子進行了一個想象的“示範”畫,一個孩子把圓添畫成西瓜,另一個孩子把圓添畫成小雞。由於孩子的經驗問題,“示範”小雞時出現了一隻小雞兩張嘴的現象。接下來在幼兒的添畫中,發現了幾乎每個孩子都畫了西瓜,也有不少的孩子畫了小雞,而且翻版了兩張嘴的小雞呢。

我想,假如今天的活動不讓孩子來“示範”畫西瓜,那麼會不會每個孩子的作品都出現西瓜呢?假如老師能利用兩張嘴的小雞“示範畫”,引導孩子明白正面小雞的眼、嘴的畫法及側面小雞的眼、嘴的畫法,孩子的作品中也許就不會再出現兩張嘴的小雞了。孩子們個個畫西瓜,說明了示範確實存在着框住孩子思維的現象,孩子們照畫兩張嘴的小雞,說明了示範是孩子積累作畫技能技巧的有效途徑。那美術活動到底要不要“示範”呢?

從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方面來說,儘量不要示範作畫,通過欣賞等其他途徑來讓幼兒感受,以期待不出現統一模式的幼兒作品。從積累繪畫技能方面來說,一定的示範畫是要的,美術是需要一定的技能技巧的,這是孩子創新作畫的基礎,只有肚中有“貨”,才能創新。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所以,個人認爲,簡單的就不要示範。示範是要讓孩子學新的技能,要與創新相結合,示範是爲了讓孩子知道如何下手,如何創新。

不知大家怎麼認爲呢?

以上是小編爲大家整理好的範文,希望大家喜歡

幼兒園教學反思案例 篇四

空氣是遊戲的好夥伴,它會住在皮球裏、氣球裏、空盒子裏…幼兒在玩癟皮球的時候,總會說:老師這個皮球不好玩,好象是沒氣了。《誰住在皮球裏》是一個有趣的故事,能讓孩子自主的思考、發現從而瞭解空氣的存在。

活動中,我首先出示充足氣的皮球和癟氣球,以此引起幼兒的興趣,讓幼兒在觀察皮球外部特徵的同時初步感知充足氣的皮球和癟皮球運行時是不同的。當幼兒置身在遊戲和表演皮球蹦跳、滾動、飛起來及不會蹦、不會滾、也飛不起來的兩種狀態時,知道了空氣不再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而是具體的、有趣的。然後拋出問題“是誰住在皮球裏呢?”此時很多孩子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說是空氣,而我並沒有肯定孩子的答案,爲了讓幼兒在語言活動中的想象力得以發揮。所以我告訴幼兒,氣球可是會蹦、會滾、會飛的,會不會有小動物住在皮球裏呢?以此擴張孩子的思維。當我分段講述故事《誰住在皮球裏》時孩子們的注意力非常集中,教室裏一點聲音都沒有,此時我的目的已經達到,幼兒的好奇心充分調動了起來,對活動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急切地想要知道究竟皮球裏是否住着小動物!當一個個懸念性的問題再次拋給幼兒時,孩子們巧妙的接住了。“皮球會蹦?誰會住在裏面呢?”(青蛙、小兔、袋鼠),“皮球會滾?誰會住在裏面呢?”(輪子、刺蝟),“皮球會飛?又有誰住在裏面呢?”(小鳥、蝴蝶、蜜蜂、蜻蜓)孩子們根據皮球蹦、滾、飛的特點展開了想象,在活動中不斷體驗到了故事的魅力,然後我再次請幼兒比較、觀察使幼兒明白了皮球裏有空氣,是空氣讓皮球運動的。皮球只有充滿了氣,才能像兔子一樣蹦、輪子一樣滾、小鳥一樣飛。

故事《誰住在皮球裏》將幼兒心中一掠而過的那絲疑惑鮮明生動地表現出來,並因此激活了幼兒去探索、發現。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幼兒認識空氣充入皮球之中所起到的作用。活動下來,孩子們還是意猶未盡,當我大聲問孩子們,誰住在皮球裏時,孩子們異口同聲的說道:“空氣”。此時孩子們已將心中的疑惑解除。

當然皮球還有很多種運動方式,當時在幼兒的興趣下如果多啓發幼兒的探索與模仿我想效果一定還要好。

幼兒園教學反思案例 篇五

實錄:

在“搶椅子”遊戲中,我對遊戲規則稍作改動,要求搶到椅子坐下的小朋友幫助沒有搶到椅子的小朋友坐下來。在第一輪“搶椅子”遊戲戲中,每一個幼兒的個性都充分的反應了出來。靦腆內向的丹妮沒有找到位置,小朋友拉她坐到自己的腿上,丹妮用求助的眼神看着我,不肯坐上去;個子矮小、聰明活潑的範志豪沒有搶到位置,急的從椅子的這一頭跑到另一頭,跑了兩個來回,終於和另一個小朋友分享了一張椅子。出乎我意料的是,前天那位爲了搶一個大皮球跟小夥伴吵起來的貝貝竟然招呼沒搶到椅子的小朋友坐在自己的腿上;兩個經常打架的小傢伙竟然抱在了一起,還一起朝我笑,好像在說:“看,我們坐下了吧,我們是好朋友!”

隨着椅子數量的減少,我們大一班表現出了驚人的團結力量和合作能力。最後,最多竟然有四個小朋友同坐一張椅子。雖然第四個小朋友根本不是坐下,而是兩腿微屈,靠在後面的小朋友腿上!他們笑着,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等待着我認同他們的方式。

分析:

我被他們在“關鍵”時刻的合作和分享的精神打動了,也許他們並不知道什麼是“合作”、什麼是“分享”,難道這不是合作與分享精神的。雛形嗎?我們常常“以成人之心度幼兒之腹”,過分地誇大了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爲。說實話,剛接這個班的時候,這些孩子們的常規確實使我頭痛。但是,在一次次活動中,孩子們一次次向我展示了他們的純潔、可愛、力量和不平凡!

策略:

1、平時注意多跟幼兒溝通,發現每一個幼兒身上的閃光點。

2、對幼兒的不良行爲更有耐心,幫助並等待幼兒行爲的轉變。

幼兒園教學反思 篇六

雖說京劇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國粹,但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也很少接觸。所以孩子們對於京劇不太瞭解,更不用說是京劇中的各個角色。基於孩子們的這種狀態,我在上課前的前一天,利用餐後活動的時間先請孩子們欣賞了一段京劇。孩子們看到京劇中的打扮和表演都比較喜歡。讓孩子在看看、聽聽、說說中感受京劇的韻味,並萌發孩子們對中國京劇的喜愛。有了課前的準備和了解,讓孩子對京劇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爲第二天的美術活動《京劇臉譜》的創作做了很好的鋪墊。

爲了讓本次美術活動達到預期的效果,我把本次活動目標定位:

1、欣賞並認識典型的京劇花臉臉譜,初步瞭解臉譜顏色代表的意義。

2、學習用鮮豔的色彩和誇張、對稱的圖案設計京劇臉譜。

3、萌發對中國京劇的喜愛。

在活動開展中,我採用了層層遞進的方法,一步步讓孩子感受和體會到京劇臉譜的藝術氣息。先是在欣賞京劇臉譜的郵票中讓他們認識典型的幾個人物。如包公(黑臉)、張飛(紅臉)奸臣(白臉)等的臉譜特徵。在感受和體驗中孩子們總結了一個京劇臉譜的特徵,顏色都很鮮豔,而且裏面的圖案都是對稱的。

孩子們在看看、聽聽、討論中也總結出了自己的小小經驗,我把這個難題拋給孩子,讓孩子們自己去想想辦法,怎樣體現對稱畫法。孩子們也開始動腦經,想辦法。最終都認爲還是學習以前做手工的對稱剪法,把整個臉譜對摺,然後在中心線上畫鼻子,這樣一來可以以鼻子爲中心開始設計自己喜歡的圖案。孩子們瞭解了作畫的技巧和方法後,讓孩子自己設計不同的圖案。從孩子們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對京劇臉譜的特徵已經瞭解了,也會通過自己對京劇中的人物特點有了獨到的見解。唯一不足的是,有些孩子把畫面中的圖案設計太小了,導致不夠滿。還有孩子在色彩的選擇上不夠鮮明。

在評價環節我採用了幼兒評價和教師評價兩個方面,這樣一來不但讓孩子說出自己的作畫感受也讓孩子看到別人的優缺點。還讓孩子們把自己的作品投放到了區域中,讓孩子們可以試着學做各種京劇臉譜,還可以放到表演區中進行各任務的扮演。

幼兒園教學反思 篇七

篇一

“手帕就像一塊大大的魔術布,能在老師的巧手編織下變成一個個神奇的小動物,小玩具。”,這是一節社會領域的學科《好玩的手帕》,開展這個活動,我本來是要達到這樣的目標:1.嘗試各種方式玩手帕;2.欣賞手帕上不同的圖案與色彩。

這節教學活動的重點在於:讓幼兒觀察手帕上的圖案,培養幼兒善於觀察的能力,自己動手來玩一玩小手帕。於是我依據綱要中的內容設計了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第一環節談話引入,以故事的形式引入主題,瞭解小手帕有很多玩法,激發幼兒的興趣。第二環節觀察手帕上好看的圖案。第三環節請幼兒自己玩一玩小手帕,並對其作品進行評價。

當我在走進活動室,進行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從孩子身上看到了這樣的現象:教室在講解手帕圖案時,有部分幼兒分心。我還從孩子們的操作中,觀察到了學習上的這種現象:不能較好地自行玩手帕,並對自己的作品進行簡單的講解,由於教師的示範玩手帕,侷限了部分幼兒的創造力。

這些現象讓我知道了原來的教學設計的不足之處,幼兒的學習過程是循序漸進的,是被引導的。因此,我覺得原來的教學設計可以這樣調整:1.講解手帕圖案時,時間可以縮短;2.多鼓勵幼兒自己動手完玩手帕。

經過我的反思,相信再次進行類似操作活動時能讓幼兒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作力,讓幼兒養成自己動手的好習慣並學會用語言對自己的作品進行簡單的介紹。

篇二

區角活動時,兩個幼兒爲了一個玩具爭了起來,範文之教學反思:幼兒園大班教育反思。由於活動時間臨近結束,我沒有出面干涉。在講評時,我把剛纔看到的一幕告訴了全班小朋友,並組織幼兒討論一個玩具大家都想玩怎麼辦 幼兒反應積極,都舉起小手。然而,他們的回答大同小異:我謙讓,讓別人先玩。雖然我進行了引導,但仍沒有幼兒講出別的辦法。我詫異:這是他們真實的想法嗎 要知道,他們還只是五六歲的孩子!當我再次審視孩子們時,發現那一雙雙本應天真無邪的眼睛中流露出與他們年齡不相稱的順從。無可否認,謙讓是一種美德,但它絕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假如我們的教育只能使孩子違心的謙讓,那它不是教育的失敗嗎

我決定展開主題活動,讓幼兒想出更好的辦法,既能滿足自己的需要,又不傷害別人。在我的啓發下,幼兒提出,可兩個人一起玩、輪流玩,也可用交換、競賽等方法確定玩者。我鼓勵幼兒大膽地把這些經驗運用於實踐。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張釗想用趙-巖手裏的水彩筆,就拿了自己的書去跟他交換。趙-巖當時正畫得起勁,沒有答應。張釗不死心,耐心的把自己的書一頁頁翻給趙-巖看,還不停地介紹自己的書怎麼有意思。終於,趙-巖被吸引住了,同意了交換。

看着滿心歡喜的兩張小臉,我忽然覺得,教育不就是培養一種生活智慧嗎 當我們的孩子運用這些智慧輕鬆自如的面對生活時,他們肯定會更快樂、更自信。我想,這也是教育對多元化世界的一種應答。

區域活動時,小朋友們邊建構邊交流,心情非常愉快。王志偉小朋友突然擡起頭,好奇地問:“老師,‘節約’是什麼 是不是男人和女人約會 ”接近學期尾聲,我也發現小朋友們似乎成熟了許多,對男女性別特別敏感,常常發現或是男女生勾肩搭背,或是偷偷地親一下臉,特別是王志偉小朋友,也許是家長不太管的原故,也許是言情電視看得太多的原故吧,他總是抱住幾個漂亮的小女孩時不時地親一下,所以他竟會把“節約”當成是男人和女人約會,教學反思《幼兒園大班教育反思》。這是一個很好的隨即教育機會,活動結束後,我就讓孩子們一起討論這個問題。

首先,我在黑板上大大地寫了兩個字“節約”,我問:“小朋友,你們認識這兩個字寶寶嗎 ”大家齊聲說:“知道,是節約。”我又問:“節約是什麼意思呢 ”這下象打開了話匣子,有的說:“節約用水,就是用水省一些。”有的說:“節約用電,就是要隨手關燈、關電器。”又有的說:“節約用紙,就是不要浪費白白的紙,也就保護大樹了,因爲紙是用大樹做的。”我又問:“那又爲什麼要節約用水、用電、用紙呢 ”這時馬昕宇臉上非常嚴肅地說:“昨天,我在電視裏看見,有一個地方沒有草地、大樹,不下雨,好久沒有水了,大家快要死了,他們就派了五個人去尋找水,結果四個人死餓死了四個人,回來了一個人,而且也沒有找到水,幸虧科學家來到那裏考察後,用一架大機器鑽開地面,纔在很深很深的地下找到一點水,後來他們每天用水非常節約,一個小孩不小心打翻了半碗水,大家都狠狠地批評了他一頓。”這個故事一講馬上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周棱說:“剛纔,沈一成就用手指摁住水龍頭,浪費了很多水。”周之惠說:“趙玲今天畫畫用了六張紙,每張紙上都畫了幾筆。”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的,小朋友把平時看到的不節約的行爲都一一例舉,說着說着,小朋友們還意識到時間也應該節約,節約(珍惜)時間會學到更多本領。

可是當孩子們分散活動時,王志偉又輕輕地跟我說:“老師,媽媽就是跟爸爸說---你再這樣下去,你就去‘節約’吧。”我聽了馬上意識到剛纔理解錯了,王志偉媽媽指的是“節育”而不是“節約”(可能他媽媽普通話不太準)。這該怎樣給孩子解釋呢 我隨手拿起一本《袋鼠媽媽的故事》書,跟孩子說:“你看袋鼠媽媽的袋子裏裝了幾隻小袋鼠呀 ”“一隻。”“對呀,多生了寶寶媽媽的袋子就裝不下了,你媽媽生了哥哥和你,要好好照顧你們,他們也感覺很累了,所以媽媽認爲生孩子也要節約,不能再生了,你懂了嗎 ”王志偉歪着小腦袋想了一會兒,點點頭說:“老師,我懂了。”雖然看上去,有些似懂非懂,但是我相信有了一個大概的輪廓這個難題隨着時間的推移,孩子慢慢會清楚的。

評析與反思:

1、創設環境,激發思維。幼兒思維的活躍程度有賴於所處的環境狀態,孩子在輕鬆狀態下思維的空間會很大,向老師提出各種問題也顯得很自然。以上案例就說明了這一點,王志偉小朋友平時比較內向,而他提出的問題也許困擾了他一段時間,當教師在與幼兒一起愉快建構時,他的心理處於放鬆狀態,所以提出問題顯得很自然,而幼兒在討論問題時思維是非常活躍的,他們會聯想到平時所獲得的信息、觀察到的情景和所看到的電視新聞。因此教師要注意創設寬鬆、自然的活動環境,同時也要敏銳地觀察孩子的注意點和感興趣的話題。良好教育環境的設計應發揮多層面的教育功能。

幼兒園教學反思案例 篇八

《綱要》中指出:“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陳鶴琴說:“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讓幼兒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體驗數學活動的快樂。

數學活動對於我們青年教師是一個很難掌握的領域。今天的《區分單雙數(一)》,是一節隨堂課。在活動的進展中,就發現了出現了很大的問題。活動後就及時與領導、同事交流。反思:

一、教具的充分準備應爲幼兒的操作學習服務

在活動的第一部分:感知單數和雙數的第3、4小點中:請幼兒按卡片上的數字取出相應的雪花片;請你2片2片地數,發現了什麼?讓幼兒嘗試2片2片地數,其實就是讓幼兒在操作中,自主探索中去發現今天要學的知識點:2個2個數最後多1的,表示這些數量的數叫單數;2個2個數剛好數完的,相等的,表示這些數量的數叫雙數。這一環節是幼兒在自主探索中發現、構建知識點的關鍵。而作爲老師的我在設計了這一環節,幼兒也對其進行了操作感知,卻沒有對讓幼兒的感知的、發現的進行及時地梳理,以至於落空了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也沒有爲下面的知識點總結做好鋪墊,使得總結成了灌輸知識的一個形式了。

作爲大班的幼兒了,可以運用記錄表,讓幼兒在操作中及時地記錄,以記錄的形式將事物的現象簡單地呈現出來,並能容易地找出規律。幼兒可以通過表格來認識到原有知識是不對的或在操作中的一些錯誤,使幼兒的知識系統化,也讓幼兒的發現得到驗證。幼兒都處於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中。於是,教師在總結中出現的表格就是從幼兒那兒提取過來的,教師要小結的知識點也是幼兒們自己發現、總結出來的。

二、知識的學習是幼兒主動探索中的一種積累

學習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在建構知識的過程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應是是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不管是哪一個領域、每一個知識點都應是教師引導幼兒,

結合生活經驗及已有知識,在自主探索中,主動構建的一種經驗。在這節數學活動中,知識的學習其實是:發現—梳理—總結的一個過程。讓幼兒在自主操作、探索中去尋找,去發現,教師就幫着引導、梳理,教師的教其實就是對幼兒在今天的課堂中發現的、積累的新知識的一個小結。

三、數學教育中的生活化、遊戲化

在《綱要》中指出:“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即數學教育生活化。這一點還做的不錯。我在活動的開始部分,出示成雙的實物:襪子、鞋子。提問:這是什麼?有多少?(有幾隻?有幾雙?)配對的兩個物體是一雙,請你想想哪些東西也是一雙的?充分挖掘數學教育中生活化的價值。巧妙地抓住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融合,以幼兒的生活與經驗爲基礎選擇,注重挖掘生活中的數學教育的因素,提高幼兒的興趣,增強幼兒的求知慾,自然地營造數學活動的環境。

設計—實踐—反思的過程,讓我對教材、設計意圖的運用都有了更透徹的瞭解。而在數學領域這一塊要學習的還有很多,我會多去翻翻老教材,多走進老教師的課堂,學習她們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在認真實踐與多反思中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