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唐代的文學常識新版多篇

唐代的文學常識新版多篇

書法 篇一

唐初四家:歐陽詢、虞世南、禇遂良與薛稷代表了初唐風格。

盛唐時期:張旭、懷素、顏真卿和柳公權等

歐陽詢:唐初書法家,以楷書最工,獨創“歐體”。

虞世南:唐初著名書法家,其正楷與歐陽詢齊名。

顏真卿:唐代善於用篆書筆意寫楷書,所創“顏體”爲後人之楷模。

柳公權:唐代著名書法家,極工楷書。所創“柳體”常爲後初學者攻習書法之用。

關於唐朝的歷史典故4則 篇二

鐵杵磨成針

李白是我國古代唐代的大詩人,但是,李白小的時候也是十分貪玩的。讀書不太用功,有一次上學,見老師不在,就偷偷地溜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他看見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媽媽,手裏拿着一根鐵杵,正在一塊大石頭上來回地磨。李白覺得很奇怪,連忙上前去問道:“老媽媽,您磨這個幹什麼?”老媽媽回答說:“我想要把它磨成針啊!”李白又問:“這樣一根鐵杵,得多少時間才能磨成針呢?”老媽媽說:“只要堅持不斷地磨,總會越來越細。只要功夫深,鐵棒也能磨成針啊!”

李白聽了恍然大悟,覺得老媽媽的話很有道理。學習不也是這樣嗎?只要天天認真學習,就會不斷進步。從那以後,他再也不曠課了。不論老師留下多少功課,他總是認真地按時完成它。

終於,李白成爲我國唐代偉大的詩人。

讀音:tiě chǔ mó chéng zhēn

釋義: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將鐵棒磨成細針。比喻只要有恆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出自:宋·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用法:主謂式;作賓語、定語、分句;含褒義

近義詞:鐵杵成針

唐詩 篇三

1、初唐四傑:“王楊盧駱”,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王勃《滕王閣序》,楊炯《從軍行》,盧照鄰《長安古意》,駱賓王《帝京篇》、《詠鵝》。

2、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被後人譽爲“詩仙”。與杜甫並稱爲“李杜”,代表作有《將進酒》《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望廬山瀑布》《俠客行》《春思》《秋歌》等。

3、杜甫,字子美,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後人稱爲“詩聖”,他的`詩被稱爲“詩史”。代表作有《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

4、小李杜:李商隱,杜牧。李商隱,晚唐著名詩人,字義山,代表作《無題》,《錦瑟》。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著有《樊川文集》。

5、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有“詩佛”之稱。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孟浩然,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代表作有《過故人莊》、《春曉》、《宿建德江》、《夜歸鹿門歌》等篇。

6、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高適《燕歌行》,岑參《白雪歌》,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王之渙《登鸛雀樓》。

7、人民詩人: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永貞革新失敗的原因 篇四

永貞元年(805年)正月,唐德宗死,太子李誦即位,這就是唐順宗。

他在東宮20年,比較關心朝政,從旁觀者的角度對唐朝政治的黑暗有深切的認識。

唐順宗即位時已得了中風不語症,但還是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進行改革。

永貞革新失敗的原因

一、時運不濟。

順宗由於身體羸弱,實際當皇帝才半年多。

就在這幾個月裏,也是重病在身,口不能言。

總髮動機停轉,改革產品當然下線。

二、權力基礎薄弱。

唐朝中後期,國家權力長期掌握在宦官和藩鎮手中,盤根錯節。

改革者只是一小羣地位較低的新人,有筆無劍。

兩相對比,一個是大樹,一個是浮萍。

比如宦官拒不交出兵權,二王一點辦法沒有。

“二王劉柳”一度頭腦發熱,互相吹捧是伊尹、周公、管仲再世,豪壯得意、不可一世。

這種狂熱不但引發了普遍的妒忌和敵意,而且也無法冷靜駕馭複雜政局,處理多方面牽扯關聯。

宦官集團則依靠實力強大的藩鎮和老臣,實施反擊。

改革者的權力如同圖畫山嶽,一戳就破,基礎太脆弱了。

三、“休克療法”操作太急。

德宗積弊已深,企圖採用“休克療法”或“震盪療法”,短短几個月就煥然一新,很難奏效。

只有循序漸進,方爲上策。

但“二王劉柳”擔心順宗不久於世,以百米跑速度接連推出力度很大的改革措施,結果欲速而不達。

四、涉嫌。

改革集團仍然未能逃脫人性弱點。

他們在運動中忙於升官,急於求成,一個接一個提拔朋友和熟人。

只要團體內有人說“某甲可以擔任某官”,過不了兩天某甲便已得到這個職位。

二王得勢時,門庭若市。

王伾還專門做了一個收藏禮金的大木櫃,夫婦二人在大櫃子上睡覺,享受金錢快感,結果授人口實。

五、內訌。

改革深入之後,王、韋產生不同意見,竇羣事件就是個例子。

另外,王叔文要殺劉闢,韋執誼竭力勸阻。

還有個叫羊士諤的人指責革新運動,王叔文也要殺他,韋執誼以爲不可。

王叔文氣得不得了。

其實韋執誼的用意,是爲了緩解改革者與衆多朝官的緊張。

韋執誼派人向王叔文解釋說:“我並不是違背約定,只是多方設法成就老兄的事情罷了。”但王叔文不能容忍,甚至想殺掉韋執誼。

六、不善於妥協。

對立雙方都陷入了你死我活、魚死網破的鬥爭哲學之中,不能自拔。

王叔文固然勇氣有餘計謀不足,韋執誼在最後關頭也拒絕了與新皇帝憲宗妥協的餘地,實爲遺憾。

中國加入WTO的談判過程表明,掌握妥協的藝術十分重要,改革亦是如此。

唐朝民間書院及產生的原因 篇五

唐開元年間,國家富庶,經濟和文化空前昌盛,史稱“開元盛世”。

開元五年(717年),唐玄宗任命學士馬懷素爲修書使,專門負責國家圖書,並且組織了一批文士在乾元殿整理編輯國家藏書,又借來民間流傳的異本,派人抄錄,使圖書更加豐富。

還委派了官員負責管理,設立了乾元院。

轉年,乾元院改名麗正修書院。

後來,在京都長安的光順門外、東都洛陽的明福門外,也設立了麗正書院。

開元十三年,唐玄宗召集張說和學士們設宴飲酒,唐玄宗非常高興。

當衆宣佈:“朕和衆賢士在這裏飲酒歡樂,就叫集賢吧。”於是麗正書院更名叫集賢殿書院。

任命張說擔任集賢院學士,管理書院事務。

收藏的圖書多達53915卷,唐朝學者自己着作的書,即有28469卷,真可以說浩如煙海,盛況空前。

所有的書籍都抄寫正、副兩份,分別在長安、洛陽的集賢書院兩處收藏。

集賢殿書院除負責收存圖書外,還向朝廷推薦賢才,並提出政策方面、文化方面的建議。

書院,畢竟是皇家用來收集貯藏書籍的寶庫,是推廣和應用知識的地方,是經常同皇帝打交道的無比榮耀的機構,所以是讀書人非常羨慕的'所在。

於是,一些私人也把自己的書齋書室誇耀爲書院。

開元年間曾經擔任過集賢院學士的徐安負,退休後回到原籍浙江龍遊,修建了自己收藏圖書、讀書治學的地方,便取名爲九峯書院。

就這樣官方的文化機構,逐漸演變成了私人讀書治學處所的名稱。

直至唐朝滅亡的一個半世紀的時期中,湮沒無聞的不計,有記載可查的,先後建立的大約有30多所書院。

爲什麼讀書人對“書院”情有獨鍾呢?原來從漢朝起,私人講學授徒的地方一直稱爲“精舍”,或者叫“精廬”。

自從東漢時佛教傳入了中國,到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起來,佛教的經師們借用名稱,把傳經授徒的地方也叫做精舍、精廬。

這一混起來,弄得僧俗不分,釋儒難辨,不知道精舍、精廬是哪一家的。

這種現象令自視爲正統的儒學先生們頭疼不已,不情願同僧侶們共用這一名稱。

感到用書院來命名治學讀書、講學授徒,比較恰當,於是,最終用書院的稱謂,完全取代了先前的精舍、精廬的稱呼。

“書院”之稱雖然出現了,但並不普遍,也還不是教育性質的場所,只能說書院尚處於萌芽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書院除了文人學士自己在這裏讀書治學以外,還附帶着教授子弟,或收徒講學。

有了學生,於是兼有了教學職能。

如江西永豐的皇寮書院,本來是吉州通判劉慶霖來到永豐定居之後“建以講學”的。

陳袞建立的江西備安東佳書院,收集書籍上千卷,供來學者閱讀,子弟到了弱冠年齡,都來這裏就學。

這時候書院已經具備了雛形。

五代十國時期,政權林立,連年戰亂,官方辦的官學受到嚴重破壞,但是,卻爲民間私人興辦書院提供了機緣。

人們要讀書求學,沒有官學可入,可以進入書院學習,這就爲書院發展創造了條件。

像河南的太乙書院、江西的梧桐書院、匡山書院、廣東的天衢書院,出現的書院數量雖然還不是很多,規模也不算大,但是已逐漸完成了向私立教育機構的轉型,而且孕育着蓬勃生機,日益顯示出書院在文化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從這時開始,書院在社會不斷展示其魅力,吸引名師講學,吸引衆多的弟子入書院攻讀。

一、書院產生的原因

根據文獻記載,唐朝時就出現了書院這個名稱〖詳見教材P204〗,當時有兩種場所被稱爲書院:一是由中央政府設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圖書的機構,一是由民間設立的主要供個人讀書治學的地方。

到了唐朝末期,在私人設立的書院中,出現了授徒講學的活動,雖然沒有在整個社會形成制度,規模也不大,但可以看成是書院作爲教育組織的萌芽。

之所以在唐朝末年萌芽,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官學衰落、士人失學

經過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亂”後,唐朝就不斷地陷入軍閥割據的境地,各節度使擁兵自重,不斷地進行戰爭,使得中央和地方的財政走向困頓,社會秩序紊亂,官學日趨衰弱,士人大量失學,不得不另找求學的途徑。

2、書籍的積累與傳播

自從雕版印刷術在唐朝發明後,書籍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民間印刷作坊林立,書籍傳播迅速。

[比如元稹在給白居易的詩集——《白氏長慶集》寫的序文中就說:當時人們把白居易的詩“繕寫模勒”,在街上販賣,到處都是這樣。

從前人們把刻石稱爲“模勒”,到了唐代,也就把雕版稱爲”模勒“了。

這裏的“模勒”兩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

] 這就給書院的出現提供了技術基礎。

3、私人講學的傳統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私學就是一種重要的教育組織形式。

雖然在秦朝曾短暫採取了禁私學的文教政策,但到了漢朝私學馬上得以恢復和發展,以書館、經館的形式遍設於全國城鄉各地。

魏晉南北朝時期又以家學的方式維繫文化傳承(象着名的《顏氏家訓》就出現在這個時期)。

可以說,每當社會發生**,官學無法維持時,私學往往能以頑強的生命力生存下來,成爲維繫教育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4、佛教禪林的影響

在第五講我們曾瞭解到,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到了唐朝佛教已經非常興盛了,佛教中的禪宗尤其具有社會影響力。

禪宗教徒往往選擇風景優美的山林僻靜之處禪定修煉、講經說法,形成了一套很有特點的教育方式。

[見教材P205]這對後來書院的辦學方式很有影響。

關於唐朝的歷史典故4則 篇六

禮賢下士

李勉是唐朝人。他年輕時,愛好到處遊歷,廣交朋友。有一次,他認識了張書生,結伴來到一個叫樑的地方,誰知張書生突然生起病來,而且十分嚴重。李勉替他請醫生,買藥煎藥,喂水餵飯,照顧得非常周到。但是張書生的病不見好轉。張書生對李勉說:“李兄,看來我是沒救了。我死後,你用我的銀子替我埋葬,剩下的錢財,就送給你用吧,以答謝你連日來對我悉心的照顧。”

張書生去世後,李勉遵照亡友的遺言辦理了喪事,然後收拾好行裝,來到了朋友的故鄉,把死訊告訴了張書生的家人,並把剩餘的錢財全部歸還給他的家人。李勉當時雖然也是一個窮書生,但他不貪取別人的錢財,這種誠實的行爲使張書生的家人非常感動。

後來李勉當上了節度使,不但處事廉潔公正,而且十分愛惜人才。有一次,在外出巡察中,他發現一個叫王晬的縣尉很有才幹,正想提拔他,忽然接到皇帝拘捕王晬的命令。原來王晬爲人耿直,秉公辦事,得罪了朝中權貴,遭人誣告陷害。

李勉不忍王晬無辜受害,趕回京城面見皇帝,力陳王晬的爲人,誇獎他是個人才,請求加以重用。皇帝見李勉極力爲國家推薦人才,心裏十分讚賞,赦免了王晬,還升他爲縣令。王晬上任後,正直清廉,勤政爲民,深受百姓愛戴。大家都說李勉是個善於提拔人才的好官。

李勉在任節度使的時候,聽說李巡和張參很有學問,便請他們出來辦事,每有宴會,都邀請他們一同暢飲。李勉後來當了宰相,雖然地位尊貴,但從不驕傲自大,親自到士兵家裏慰問他們的家屬,上上下下都稱讚李勉是個禮賢下士的好官。

【成語】禮賢下士

讀音:lǐ xián xià shì

釋義:對有才有德的人以禮相待,對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計自己的身分去結交。

出自:《宋書·江夏文獻王義恭傳》:“禮賢下士,聖人垂訓;驕多矜尚,先哲所去。”《新唐書·李勉傳》:“其在朝廷,鯁亮廉介,這宗臣表,禮賢下士有始終,嘗引李巡、張參在幕府。”

造句:我今天看見了一位禮賢下士的大人先生,在今世只怕是要算絕少的了。(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