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篇一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全文可以分爲兩個部分:種花爲父,寫信教子

第一部分的內容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並不難理解,所以不用花太多的時間在這個方面。

第二部分看似簡單,其實含義深刻,值得反覆品讀,讀到文字的背後。

信的內容分爲三個部分,仔細讀來,每個部分都有側重點。

1、“我的兒子”在島上留下了“美好的東西”——鮮花。

高爾基在說這句花的時候內心是一種怎樣的情感呢?驕傲、自豪,爲有這樣的兒子,爲兒子這樣的行爲感到高興。所以,這一部分可以理解爲是高爾基對兒子的肯定與讚揚。

2、要是……那你的生活該會多麼愉快啊!

以兒子的這次種花爲起點,對兒子的未來提出了希望,希望兒子能延續這樣美好的行爲,延續這樣積極的生活態度。

3、你要知道,給永遠比拿愉快。

這是對兒子的諄諄教誨,讓兒子明白擁有這種行爲會給自己帶來幸福感、成就感,告訴兒子這麼一個簡單而深刻的道理。

導讀中,我問孩子們,高爾基怎麼會從兒子在島上種的花聯想到要求兒子時刻給人們留下美好的東西的呢?談着談着,話題延伸到了高爾基的兒子在島上種花是爲了孝順爸爸,是一種愛的表達方式,是一種創造性的表達方式。這種方式用在父子之間。作爲父親,一位偉大的作家偉大在能將這種愛延伸到社會的羣體,面對所有的“人們”,這是一種大愛!是一種博愛!是一種付出不求回報的奉獻,是隻考慮“給”,不思考“拿”的無私行動。

學生在課堂討論中出現了思維的碰撞:高爾基作爲爸爸對兒子提出了信中的要求,我們的父母爲什麼不會?爲什麼高爾基信中所說的在我們今天的現實中會被認爲是傻瓜呢?……這些問題對一羣五年級的同學來說可能有些沉重,但也是不得不引起我們老師思考的問題。人的價值觀應如何樹立?作爲一名語文老師又如何解釋今天的社會現象呢?

課文學完了,可是我們的教育還沒完,《高爾基和他的兒子》完全可以引導學生常讀常新的,應該可以經常對照的好文章。

教學環節的結束是暫時的,相關問題的思考是長久的,學生的思想教育是永恆的。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是一篇圍繞“愛”字組織材料、表達主題、語言清新、含義深刻的作品。課文通過蘇聯文學巨匠高爾基在意大利的小島上休養時,和他10歲兒子之間發生的“栽花賞花”、“寫信教子”兩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爾基父子間的親情和高爾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愛心。

初讀課文時,我感覺課文文字淺顯易懂,沒有什麼值得挖掘的,要說難就難在高爾基教給兒子人生的快樂在於奉獻,而不在於索取這樣一個做人的道理。所以明確了教學重點就是理解高爾基給兒子的那封信中的最後兩個自然段,其中理解“給”永遠比“拿”愉快的含義是教學難點。

在備課時,我認真、反覆地學習了教學參考用書,還上網看了一些本課的教學設計,在這些基礎上進行綜合,設計了自己的教案。但是上完課下來,感覺沒有教前的預設好,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還不夠完美,教學機智有待進一步完善。

雖然在備課時明確了高爾基給兒子的那封信是教學重點,可是在課堂的展示上卻沒有體現出來,或者說體現得不夠,沒有把難點理解透徹,時間上的不合理的安排,出現了前鬆後緊的現象;還有教師在上完一件事情後,沒有小結語,沒有把學生的回答及這段的理解用語言進行一個深度概括,所以在最後的總結中,學生只談到人生快樂在於付出的道理,沒有去談高爾基父子情深,沒有說高爾基是一個偉大的父親等。

這一節課有不足,也有一些閃光點。(自我認爲)這堂課中,我設計了以下幾種語言訓練:

1、朗讀訓練。朗讀永遠是語文課上最常用的訓練方式。課文3、4、5自然段,我主要讓學生在朗讀中想象,想象兒子栽花的勤勞,想象花開後的美麗景色,想象高爾基欣賞着兒子栽種的鮮花時的心情。而課文7、8、9三段信的內容,我讓學生邊讀邊思索,“美好的東西”指哪些?“給”和“拿”各指什麼?,感悟其中的人生道理。

2、重點詞句的訓練。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有助於對全文的理解和把握。如教學第4自然段時,我抓住“奼紫嫣紅”一詞,問學生可以換用哪些詞?學生找了“五顏六色”、“萬紫千紅”、“五彩繽紛”等詞語,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理解了“奼紫嫣紅”一詞,積累了描寫顏色的詞語,也感受到了花開時的“美”。又如,爲了讓學生很好地理解“‘給’永遠比‘拿’愉快”一句,我先讓學生說說“給”和“拿”分別指什麼,再讓學生舉生活中的事例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最後引導學生反覆地朗讀和記憶,因爲這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3、說話訓練。這是我在課堂上着力最大,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種語言訓練。學習第4、5自然段時,我設計了這樣幾次說話訓練:⑴如果你是島上的居民,當你早晨醒來時,你看到了高爾基院子裏,這些美麗的花,你會怎樣?(會怎麼說,怎麼做)。⑵當你做完一天的工作累了時,看到這些花,你的心情怎樣?⑶當你心情煩悶時,你看到這些花,你的心情怎樣?[4]高爾基欣賞着美麗的鮮花,心裏有說不出的高興,如果兒子就在他的身邊,他會怎麼對他說?我覺得這樣的幾次說話訓練,對於學生理解“美好的東西”,理解付出的意義是很有幫助的。

經過本課教學之後,使我深深地明白,一節好的課是經過反覆磨練才能成爲精品的。這裏有老師上課前的對教材的鑽研,惟有認真的鑽研,才能對教材的吃透,課堂上才能靈活駕馭,引領學生積極地參加教學的全過程。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文通過蘇聯文學巨匠高爾基在意大利一島上休養時,和他10歲兒子之間發生的“栽花賞花”、“寫信教子”兩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爾基父子間的親情和高爾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愛心。整篇文章圍繞了一個“愛”字組織材料,表達主題,語言清新,含義深刻。

一、緊抓 “讀”和“背”,讓學生的語文素養有提高。

語文課首先姓“語”。“讀” 是語文學習中的重要環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是理解的基礎,教學中,我以讀代講,讀悟結合,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並抓住文章特點,挖掘空白點,引導學生基於文章語言的基礎上,讓學生大膽地展開想象。

初讀課文後,讓學生自讀體會兒子的不怕辛苦。學生能找到“顧不上”“一直”“忙着”等詞,真切地感受到兒子對父親的“愛”。然後,讓學生欣賞春天鮮花盛開的迷人景象,強化積累 “背誦”。再引導學生觀察高爾基賞花的神情,想象春風中奼紫嫣紅、蜜蜂飛舞的畫面,感受陣陣花香中賞花的愉悅。此時在高爾基眼裏看到的不僅僅是花朵,而是兒子對自己濃濃的愛,他心裏會想些什麼?——這些都是子愛父的表現。

高爾基欣賞着兒子種的花,多麼高興啊!不久,一封帶着花的芬芳,帶着父諄諄教誨的信從意大利飛到了蘇聯,這封信是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將濃濃的父子之愛昇華到更寬泛、崇高的境界。我啓發學生聯繫生活中的實際事例談談自己的體會,談談自己對“給”與“拿”的理解,通過前後內容的有機聯繫,學生懂得了高爾基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從中體會到了高爾基對兒子一種人間親情的崇高的愛。

二、讀寫結合,體現高年段語文閱讀教學特點。

《課標》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曾指出“在閱讀教學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換句話來講,對於高年級的孩子來說,閱讀時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樣也會對其作文的描寫起到一個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對於《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中父親的來信,我讓學生思考並試着以兒子的名義給高爾基回信。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對於整個教學過程我應該是已經很熟悉了,課前也花了一定的時間去熟悉。但上課下來效果並沒有預期地那麼好,對此,我進行了分析。

(1)、最大的問題是對教學節奏的把握有偏差。在2-5自然段的課文朗讀指導上用得時間過少,導致對高爾基父子之間的濃濃親情的分析不透徹,特別是對體現兒子對父親的深愛的詞句“抓”得不深。無法使學生感受那千山萬水隔不斷的父子情深,體會鮮花是多麼美好,多麼令人愉快的東西和高爾基見花如見子的深情。

(2)、對於這篇課文想得太多,什麼都想讓孩子們明白。其實,父親與兒子的父子情纔是最重要的。信只是父親對兒子愛的表現……什麼都想講,結果什麼地方都沒有講得夯實。

(3)思想上沒有足夠“重視”起來,對於這樣的互聽互評課,應該積極地參與,自己認真的備課,試上……並虛心地請教同年級組的其他老師,以便自己更好地提高。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篇二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是一篇圍繞“愛”字組織材料、表達主題、語言清新、含義深刻的作品。課文通過蘇聯文學巨匠高爾基在意大利的小島上休養時,和他10歲兒子之間發生的“栽花賞花”、“寫信教子”兩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爾基父子間的親情和高爾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愛心。

對於這樣一篇感情真摯、意蘊深遠的美文,如何結合國小生的心理特點與學習實際,引導學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後的濃濃親情、體會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力求:

一讓學生體會到兒子種花的心意,感受其對父親的深情。圍繞課文第一自然段的“愛”字一詞,學生默讀二、三自然段,圈畫出能夠表現兒子對父親情感的詞句。交流後學生從整體上初步感受到“顧不上”、“一直”、“高爾基的兒子只有10歲,還沒有钁頭那麼高”、“從蘇聯到意大利的遙遠”等詞句體現了兒子對父親深深的愛。而後,通過讓學生想象兒子在離開爸爸之前看到自己親手栽種的滿園花草彷彿會看到些什麼,之後由教師引讀春天花開情景切入“高爾基面對這樣的晚霞這樣的花是怎樣的神情?心裏會想些什麼?”使學生感受那千山萬水隔不斷的父子情深,體會鮮花是多麼美好多麼令人愉快的東西和高爾基見花如見子的深情。

二是以生活體驗爲契入點,拉近與人物間的距離,爲後面以高爾基兒子口吻與高爾基對話、給高爾基回信打好鋪墊。

在教學課文難點理解高爾基信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時,我通過三個問題:1、爲什麼是在“島上”留下美好的東西;2、比較高爾基信中一、二兩段中的“美好的東西”讓同學們盡情暢談“美好的東西”;3、理解課文的最後一句話。學生髮揮了想象的翅膀,他們的思維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想,直接昇華到精神層次的、抽象的“美好的東西”,如生活中使人愉快,送給別人溫暖的美好東西——像奉獻、幫助、付出、給予……

在本文教學之前,我通過對教材和學生做出的分析,做了以下預設:課文中“‘給’,永遠比‘拿’愉快”這一哲理內涵深刻,學生不易理解,因此,在指導學生基本弄清其含義後,只需聯繫實際,說說類似情況即可,要求不宜太高,能理解多少說多少,重在有真情實感。教學本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經過教學後的反思,我感覺到這堂課的教前預設,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基本完成。可有幾個地方還做得不夠。

一是在分析高爾基父子之間的濃濃親情還不透。親子對父親的深愛還體現得不夠,對詞句的“抓”還不深。

二是本課教學看似行雲流水,詞句抓了,課文讀了,情感體會到了,實則浮於表面,學生的情入得不深,入得不透。高爾基對兒子的愛是一種“大愛”,廣博、寬泛。教學時體現得不夠,理性的分析多了,情感的渲染少了。看來備課時,教材挖得還不夠,基本要求達到了,但還能引導學生進入深層次的理解狀態。

講完這節課後,我最大的體會就是,要想做一名真正的教學能手,自身的文化素養太重要了,同時還應有足夠的教學經驗,重視每一節課的講解,在平時的講課中鍛鍊自己,昇華自己。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篇三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是一篇主題獨特、語言清新、文質兼美的敘事性記敘文。課文通過蘇聯文學巨匠高爾基和他10歲兒子之間發生的“栽花賞花”、“寫信教子”兩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爾基父子間的親情和高爾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愛心。對於這樣一篇感情真摯、意蘊深遠的美文,如何結合國小生的心理特點與學習實際,引導學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後的濃濃親情、體會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我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創設情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感受來體會高爾基孤身一人在孤島上修養時,那種孤單寂寞渴望見到親人的心情。其次以“愛”爲經緯,編織父子間深情的網初讀課文後,讓學生嘗試用一個字概括父子之間的感情,學生大都會選擇“愛”字,將它板書在父子倆之間,聽着配樂朗讀帶中的課文錄音尋找“愛”的軌跡,圈畫描寫父子情深的有關語句,並讓學生從字裏行間感受兒子通過種花來表達對父親的愛,在充分朗讀課文和體悟情感的基礎上,我還引導學生扮演“兒子”的角色進行朗讀用讀來體現父子間濃濃的愛。而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片段讀好栽花圖、春景圖、賞花圖等鏡頭,並相機切入春景圖的語言訓練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花的美,從而引出“高爾基面對這樣的晚霞這樣的花,心裏會想些什麼?”讓學生來體會高爾基對兒子的思念和喜愛,同時也讓學生和文本產生共鳴。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理解體會高爾基的信,是教學這篇課文的重點。讓學生自己來想辦法弄懂這一段,並通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等方式,儘量讓他們自己弄懂,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樣有利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採用了“看誰讀懂的多”這樣的說法來激勵學生交流,符合國小生好勝心強的心理特徵,有利於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對於信中寫所揭示的道理“給永遠比拿愉快”有一些說教味,學生難以理解。教學這一段,我認爲應該有一個層次,先聯繫課文理解,再聯繫生活,從鮮活的例子中,讓學生自己體會,容易產生共鳴。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1、啓發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信的內容,既可交流印象最深的句子,聯繫生活中的實際事例談談自己的體會,去證明這的確是諄諄教導,以求“各有所得”;我及時給提示單(有關奉獻、給予與索取的名言)分散難點,從而由臺前到幕後指導學生突破難點,避免了繁瑣分析與高談闊論。學生自然會圍繞板書上的“栽花賞花”與“寫信教子”談“給”的愉快比“拿”的愉快多;自然會彙報班級、學校、家庭、社會上的有關“愛的奉獻”的事例,我相機表揚贈與名言,並讓學生高聲誦讀以體會一種快樂。

2、教學中啓發學生理解兩個“留下了最美好的東西”,深入理解高爾基信的內容和含義。然後讓學生交流印象最深的句子,聯繫生活中的實際事例談談自己的體會,去證明“給永遠比拿愉快”,這的確是諄諄教導,以求“各有所得”。

3、通過精心設計的富有情境藝術的引語,指導朗讀這意味深長的信,再進一步激勵學生積累其中的名言爲座右銘,切實銘記、體悟“奉獻、給予是快樂的”,“人生的快樂在於付出,不在於索取”的道理。

4、趁熱打鐵的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進行拓展練習,代高爾基的兒子寫一封回信。

在教學總結時送出期望:但願“給”永遠比“拿”愉快的名言伴隨你走到學校、家庭、社會的每一處,伴你一生健康成長。最後提醒學生:心動不如行動,我們的父母無私奉獻多年。從不以“拿”爲藉口要求回報,倡議學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躬身體會“給”的快樂,從身邊的事、從至愛親情做起,感受人世間真摯的“愛”的藝術、“給”的藝術。

雖然本班的孩子對事物的認識和接受能力參差不齊,但我相信“給”永遠比“拿”愉快的道理已深深地印在他們的腦海裏了,相信他們從這些力所能及的生活小事中體會到“給”的樂趣,從而成爲一個樂於奉獻的人。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這篇課文寫了高爾基和他兒子之間發生的小故事,是一篇寫事情的文章,表達了高爾基對兒子深深的愛和他與兒子之間深厚的感情。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主要採用以讀代講,抓住文章重點詞句進行品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如品讀“賞花”。師引導:終於,春天來啦!兒子的勞動換來了豐碩的果實,想去那片芳草地看一下嗎?我請一位同學讀課文的第4自然段,其餘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學生各抒己見,然後引導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朗讀。並以生生評價,師生評價進行朗讀訓練。在生字、詞的教學上,我能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去學習並掌握。

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沒有很好地挖掘課文空白點,應引導學生基於文章語言的基礎上,讓學生大膽地展開想象,既對課文有了深刻地理解又訓練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如引導學生體會兒子不僅給父親帶來了快樂,也給島上居民帶來了快樂。如應該創設以下情景:美麗的鮮花不僅引來了一隻只蜜蜂,還引來了島上的居民呢!

1、有請這位先生,當你清早推開窗戶,聞到花的清香,你心情怎樣?

(當清香迎面撲來,我感到心曠神怡,今天一定是美好的一天。)

2、看,心情煩悶的女士走過來了,欣賞着眼前的鮮花,你會怎樣?

(我覺得我的煩惱頓時拋到九宵雲外了,我又恢復了平靜的心情。)

3、瞧,那位勞累一天的漁民走過來了,欣賞着眼前的鮮花,你又會怎樣?

(勞累了一天,我本來已經腰痠背痛了,但是當我看到這美麗的鮮花在風中輕輕搖晃,我的疲勞頓時化爲烏有,我又精神百倍!)

二、高爾基信的內涵挖掘不夠,學生對結尾句的理解流於表面,難點的突破不到位,對信的整體把握不夠,研讀教材上仍須下功。因此信中所揭示的道理“給永遠比拿愉快”有一些說教味,學生難以理解。信中最重要的一句話是:“給”,永遠比“拿”更愉快。在理解這句話的環節中,我沒有讓孩子們擴展思維,而是表面理解。上完這節課後我發現應該讓學生通過觀察班級、學校、家庭、社會上的有關“愛的奉獻”的事例,說自己對這句話的體會。當今社會,每家都是獨生子,致使學生自私、貪婪。讓他們學這些都是一種付出,而這樣的付出卻能給人帶來快樂,因此說它們都是美好的東西。大公無私,僅憑一兩句說教的大道理,作用不會太大。這句話給我的啓發是:只要你真誠地付出,人家受益自會予以回報,那你也將是多麼愉快呀!老師認真負責地教育學生,定會贏得家長和學生的尊敬;醫生妙手回春,救死扶傷,人們稱他們爲“白衣天使”;父母給孩子無私的愛護,也會在孩子的心中播下愛的種子。我體會到:不管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只要盡我所能,給身邊、周圍的人,奉獻一片愛心,留下美好的東西,纔會更加快樂。可在教學過程中我並沒有讓孩子們也感受到 “奉獻、給予是快樂的”,“人生的快樂在於付出,不在於索取”的道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注意對孩子們的引導,而不是簡單的說教。要學會讓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實際感受,使境界得到昇華,真正理解 “給,永遠比拿愉快”的含義。

所以教學這一段,應該有一個層次,先聯繫課文理解,再聯繫生活,從鮮活的例子中,讓學生自己體會,容易產生共鳴。下次教學時我認爲這樣設計教學過程比較好:

1、啓發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信的內容,既可交流印象最深的句子,聯繫生活中的實際事例談談自己的體會,去證明這的確是諄諄教導,以求“各有所得”;及時給提示單(有關奉獻、給予與索取的名言)分散難點,從而由臺前到幕後指導學生突破難點,避免了繁瑣分析與高談闊論。學生自然會圍繞板書上的“栽花賞花”與“寫信教子”談“給”的愉快比“拿”的愉快多;自然會彙報班級、學校、家庭、社會上的有關“愛的奉獻”的事例,相機表揚贈與名言,並讓學生高聲誦讀以體會一種快樂。

2、通過精心設計的富有情境藝術的引語,指導朗讀這意味深長的信,再進一步激勵學生積累其中的名言爲座右銘,切實銘記、體悟“奉獻、給予是快樂的”,“人生的快樂在於付出,不在於索取”的道理。

3、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進行拓展練習。

(1)代高爾基的兒子寫一封回信;

(2)結合你聯想到的人和事寫一段讀後感;

(3)把心裏最想說的一句話寫成凡人格言製成書籤當座右銘。

4、最後教師歸納:美好的東西或許是一個鼓勵的眼神,或許是一次彎腰攙扶,或許是一個美好的祝福,這些都是一種付出,而這樣的付出卻能給人帶來快樂,因此說它們都是美好的東西。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把握好二期課改的精神實質,以讀代講,讀悟結合,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並抓住文章特點,挖掘空白點,引導學生基於文章語言的基礎上,讓學生大膽地展開想象,注意從各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文通過蘇聯文學巨匠高爾基在意大利一島上休養時,和他10歲兒子之間發生的“栽花賞花”、“寫信教子”兩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爾基父子間的親情和高爾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愛心。整篇文章都體現了一個“愛”字。

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突破教學重難點:

一、體會父子情。

初讀課文後,讓學生找到兒子種花的句子。讓學生自讀體會兒子的不怕辛苦。學生能找到“顧不上”“一直”“忙着”等詞。接着,通過一個填空讓學生想象兒子勞動的場景,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兒子對父親的“愛”。而後,讓學生閉眼感受春天鮮花盛開的迷人景象及指導學生讀出鮮花的美麗芳香;並相機切入“高爾基面對這樣的晚霞這樣的花,心裏會想些什麼?”的語言訓練,引導學生大膽想象高爾基賞花時的情感並讀出感情。——這些都是子愛父的表現。學習寫信這件事時,學生通過朗讀,知道這是高爾基在教育兒子,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愛。

二、感悟“給”的快樂。

高爾基賞花想着種花人——兒子,並給兒子寫了一封信,是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將這種愛昇華到更寬泛、崇高的境界。我啓發學生默讀信的內容,在感受深的句子旁寫下自己的感想。再聯繫生活中的實際事例談談自己的體會,談談自己對“給”與“拿”的理解,交流自己給人予“幫助、安慰、關心……”等的切身體驗,突破對“‘給’,永遠比‘拿’愉快”的理解。

三、理解中心句。

在高爾基給他的兒子的信中有這樣一句話:你要知道,“給”永遠比“拿”愉快……” 這句話使我馬上想到了我們《練習3》中所學到的小詩《幸福》 ,其中有這樣一句話:幸福,不在於取得,而在於奉獻,很顯然,這兩句話有着異曲同工之妙。我引導學生回憶這句話,他們的理解還是挺到位的。這使我想到我們應該要把教材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中我力求以讀代講,讀悟結合,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並抓住文章特點,挖掘空白點,引導學生基於文章語言的基礎上,讓學生大膽地展開想象,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對文章的難點部分讓學生反覆朗讀,並聯系生活實際,突破對“‘給’,永遠的‘拿’愉快”的理解。不足之處是朗讀指導還不夠到位,有點匆忙了。學生在寫回信時,也只是泛泛而談。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篇四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這篇課文寫了高爾基和他兒子之間發生的小故事,表達了高爾基對兒子深深的愛和他與兒子之間深厚的感情。

這是一篇寫事情的文章,但其中竟有兩段是描寫景色的。而正是這兩段景物描寫,讓我們更深地體會到那些花的美,感受到它們的確是美好的東西,深深地體會到高爾基爲什麼會因此而感到特別的快樂,爲什麼會從遠方給兒子寫去那飽含深情的一封信——那麼美的景色、看到美景想到了兒子,於是促使他寫了這封信。

高爾基將這種親子之愛擴大了,變得更廣博、寬泛。指導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信的內容,交流印象最深的句子,談談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提出疑難處,大家一起來解決。教師則在巡視中發現問題,及時給予引導。從而使學生鍛鍊了表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了。

信中最重要的一句話是:“給”,永遠比拿更愉快。一些學生舉了班級、學校、家庭、社會上的有關“愛的奉獻”的事例,說了自己的體會。還有幾個學生並沒有真正留心體會自己給予他人美好東西時的快樂。當今社會,每家都是獨生子,致使 學生自私、貪婪。讓他們學會無私,僅憑一兩句說教的大道理,想必作用不會太大。那這句話給我的啓發是:只要你真誠地付出,人家受益自會予以回報,那你也將是多麼愉快呀!老師認真負責地教育學生,定會贏得家長和學生的尊敬;醫生妙手回春,救死扶傷,人們稱他們爲“白衣天使”;父母給孩子無私的愛護,也會在孩子的心中播下愛的種子。我體會到:不管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只要盡我所能,給身邊、周圍的人,奉獻一片愛心,留下美好的東西,纔會更加快樂。我根據我的理解,指導學生在課文的背景音樂營造的讀信氛圍中,深情導讀信的三個片段,創設父親寫信,兒子讀信的情景。最終讓學生體悟“奉獻、給予是快樂的”,“人生的快樂在於付出,不在於索取”的道理。我力爭讓每個孩子從心底升騰起一股自發爲班級服務的思想,不是有位哲人這樣說:播種思想,就會收穫行動。讓每個學生在老師、同學的關愛中自發自覺做好事,不求索取。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實際感受,使境界得到昇華,這樣才能真正理解 “給,永遠比拿愉快”的含義。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篇五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這篇課文寫了高爾基和他兒子之間發生的小故事,表達了高爾基對兒子深深的愛和他與兒子之間深厚的感情。

這是一篇記事文章,但其中有兩個描寫景色的段落。而正是這兩段景物描寫,讓我們更深地體會到那些花的美,感受到它們的確是美好的東西,深深地體會到高爾基爲什麼會因此而感到特別的快樂,爲什麼會從遠方給兒子寫去一封飽含深情的信——那麼美的景色、看到美景想到了兒子,於是促使他寫了這封信。

高爾基將這種親子之愛擴大了,變得更廣博、寬泛。我指導學生通過4人小組合作學習信的內容,交流從信中讀出的體會,談談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提出疑難處,大家一起來解決。我在巡視中發現問題,及時給予引導。從而使學生鍛鍊了表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信中最重要的一句話是:“給”,永遠比“拿”愉快。一些學生舉了班級、學校、家庭、社會上的有關“愛的奉獻”的事例,說了自己的體會。還有幾個學生並沒有真正留心體會自己給予他人美好東西時的快樂。當今社會,每家都是獨生子,致使學生自私、貪婪。讓他們學會無私,僅憑一兩句說教的大道理,想必作用不會太大。那這句話給我的啓發是:只要你真誠地付出,別人受益自會回報,那你也將是多麼愉快呀!老師認真負責地教育學生,定會贏得家長和學生的尊敬;醫生妙手回春,救死扶傷,人們稱他們爲“白衣天使”;父母給孩子無私的愛護,也會在孩子的心中播下愛的種子。我體會到:不管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只要盡我所能,給身邊、周圍的人,奉獻一片愛心,留下美好的東西,纔會更加快樂。根據我的理解,指導學生深情導讀信的三個片段,創設父親寫信,兒子讀信的情景。最終讓學生體會“奉獻、給予是快樂的”,“人生的快樂在於付出,不在於索取”的道理。我力爭讓每個孩子從心底升騰起一股自發爲班級服務的思想,不是有位哲人這樣說:播種思想,就會收穫行動。讓每個學生在老師、同學的關愛中自發自覺做好事,不求索取。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實際感受,使境界得到昇華,這樣才能真正理解 “‘給’,永遠比‘拿’愉快……”的含義。

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有以下做得好的地方:

1.我用抓重點詞句的方法,讓學生體會並理解文本,自讀自悟(如你從中讀到些什麼?高爾基的兒子是個怎樣的孩子?)

2.教學語言簡潔精練、及時總結,培養了孩子“不動筆不讀書”的良好學習習慣。

3. 激發學生想象說話,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使課文內容得到延伸(如:高爾基的兒子載花時心理會想些什麼?來到載滿花草的芳草地,想象:所見、所聞和所感。)。

4.在品讀課文開篇採用“直奔中心”式,引領全文,講讀課文。

5.在“說話訓練”環節,結合學生實際,讓學生多讀、多悟、多想、多說、多體驗,使文章中心更加淺顯易懂。

6.在拓展環節——贈送書籤時,讓學生親手製作、摘抄、積累名言佳句,並相互贈送。

不足之處:

語文教師首先應該是個情感豐富的人,才能體會文學作品的情感,從而引導好學生。所以,語文課堂上,教師必須以發自內心的強烈感受和栩栩如生的理解認同,啓發學生進行富有感情色彩的讀書,細細品味其含義,領略其精神,師生纔有真心的互換,情感的交融,學生也才能更好地進入文學的境界。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傾注深情,激活了課堂,這就可能有教學的境界美。

1.在用圖片突破重難點時(理解第二個“美好的東西”),應配樂《愛》,突出課文“愛”的主題,掀起教學高潮。版書設計有重複字樣(高爾基),應稍作改動。“贈送書籤”環節,應就地取材,結合課後第三題的要求:摘抄自己認爲值得積累的句子。也可作爲書籤內容,不要發散開來。

2.說話訓練環節,教師應引導學生緊扣文本中心,練習說話,不要偏離“‘給’,永遠比‘拿’”愉快這一主題。

3.課件出示“作業佈置”環節,應及時複習書信的格式,用多媒體直觀顯現,爲學生的課後作業減輕難度。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把總結積累的經驗用於課堂教學實踐,努力上好每一堂課。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在本文教學之前,我通過對教材和學生做出的分析,做了以下預設:課文中“‘給’,永遠比‘拿’愉快”這一哲理內涵深刻,學生不易理解,因此,在指導學生基本弄清其含義後,只需聯繫實際,說說類似情況即可,要求不宜太高,能理解多少說多少,重在有真情實感。照這一目標來說,此難點也算突破,教學任務也算較爲完滿地完成了。但教學本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經過教學後的反思,我感覺到這堂課的教前預設,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基本完成。可有幾個地方還做得不夠。

一是在分析高爾基父子之間的濃濃親情還不透。親子對父親的深愛還體現得不夠,對詞句的“抓”還不深,如:學生提到兒子千里迢迢“探望”父親,我只是對“探望”與“看望”進行了比較,這樣對詞語的理解是比較淺顯示的。還應當深問“兒子是怎樣‘探望’父親的?”這樣學生便會從詞句入手,從字裏行間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兒子以辛勤勞作,爲父親栽種鮮花表達了對父親深深的愛意。

二是本課教學看似行雲流水,詞句抓了,課文讀了,情感體會到了,實則浮於表面,學生的情入得不深,入得不透。高爾基對兒子的愛是一種“大愛”,廣博、寬泛。教學時體現得不夠,理性的分析多了,情感的渲染少了。看來備課時,教材挖得還不夠,基本要求達到了,但還能引導學生進入深層次的理解狀態。

原來生活也可以如此美好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是一篇主題獨特、語言清新、文質兼美的敘事性記敘文。課文通過蘇聯文學巨匠高爾基和他10歲兒子之間發生的“栽花賞花”、“寫信教子”兩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爾基父子間的親情和高爾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愛心。對於這樣一篇感情真摯、意蘊深遠的美文,如何結合國小生的心理特點與學習實際,引導學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後的濃濃親情、體會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難點。由於這篇課文在本冊教材中處於第四單元,爲了能爲解決教學重難點做好鋪墊,根據教材體系安排的特點,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我除了帶領學生初讀課文,理清課文條理,又安排了練習3中散文《幸福》的學習,同時帶領學生回顧了四(下)幾篇有關愛的主題的課文,如《我不是最弱小的》《番茄太陽》《第一次抱母親》等,有了這些內容的鋪墊,第二課時也就是今天的教學設計,我決定在教學過程中,採取最直接、也是最常用的手段引導學生與文中的人物進行多種形式的對話,煥發真實的情感,使全體學生感悟到人生的真諦,暢談了內心的獨白。

一、寄情鮮花,暢談美好的東西。

對文中表達的深刻情感,教師的講解往往顯得蒼白乏力,最好的方法是引導學生在讀中去體驗,讀中去感悟。“鮮花”是本文的一條紅線,在教學中,我始終圍繞這條線索,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積極展開對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是讓學生通過想象兒子種花時的情景體會到兒子種花的心意,感受其對父親的深情,二是暢談高爾基看到兒子種的花全都開放時的多種感情體會鮮花給高爾基帶來的美好感受,從而拉近人物間的距離,爲後面給高爾基回信打好了鋪墊。

二、讀寫結合,體現高年段語文閱讀教學特點。

《課標》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曾指出“在閱讀教學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閱讀教學就是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爲此,在教學中,我結合文本的第三段,第四段設計了想像說話的練習,拓展思維,積累了語言,爲理解下文的“美好的東西”做了鋪墊。並設計了代高爾基的兒子給高爾基寫回信的練習,使學生通過寫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三、不足之處。

首先,在文中出現了兩個“美好的東西”,第二個“美好的東西”在引導理解有些倉促,要是先引導理解爲小溪、樹林、藍天、綠草、禮物、美食等這些像鮮花一樣美好的物質,再理解爲真誠的問候、熱情的幫助、衷心的祝福,會心的微笑等或許要合適一些。其次, 在充分朗讀課文和體悟情感的基礎上,再模擬情景設計學生扮演“兒子”的角色,以說的形式對父親高爾基表達自己的心聲。藉助文章蘊涵的父子情,最大限度地縮短學生與文中人物的距離,從而真正深刻領會 “給”永遠比“拿”愉快這句話的意思,培養學生髮散的思維。

這只是我一些粗淺的認識,還需要各位領導,各位同行批評指正,爲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