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國小家庭教育經驗分享【精品多篇】

國小家庭教育經驗分享【精品多篇】

國小家庭教育經驗分享 篇一

一、幫助孩子制定近、遠期目標:

就象現在許多人都喜歡給自己做一個職業規劃,訂一個職業目標一樣,我們的孩子在剛剛進入國小之初,就應該明白他們學習是爲了什麼。一個沒有目標的人,他的行爲是盲目的,而一個有目標的人,他的方向是明確的,所以他的行爲也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困在黑暗中的人,必定是往有光的地方走,但是如果他看不到光,他就不會有動力去探索,或是探索後一無所獲,覺得很疲憊而迷茫。目標,就是黑暗中的引領我們向前走的那縷光。

二、快樂學習

人人都說現在的孩子苦,課業負擔重,還要上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到了週末,一個小學生的'日程安排比大人的都要緊湊、忙碌,沒有時間休息,沒有時間玩。確實,現在這種局面應試教育是該負責任,因爲它的最終目的是考上一個好大學,學一些課外技能,如彈琴、武術、英語等有的時候可以爲考學再加一個有份量的砝碼,但是話說回來,正是應試教育的缺陷,我們的孩子除了課本上的知識要學好之外,還應該利用課餘時間多學一點其他方面的知識,來開闊視野,交結朋友,提高修養,陶冶情操,這樣使他以後不至於成爲一個只會書本知識的人,而是一個興趣廣泛、有特長的人,與朋友交往也多了一條途徑,那時,孩子會很快樂的。其實我說這麼多就是想說:快樂學習不是除了書本知識外別的什麼都不學就快樂了,快樂是一種態度,一種心情,一種付出後收穫結果時的快樂心情。

好習慣是陪出來的

說到陪太子讀書,又要有很多家長出來反對了,很多人認爲讀書是孩子自己的事,我們小時候也沒有要誰來陪纔讀書,都是家長慣出來的毛病,而且這個毛病會越慣越大,最後發展到沒有家長陪孩子就不寫作業的不可收拾的地步,所以有的家長不陪,一天都不陪!

人們都說國小一、二年級時看不出孩子間的差異,到了三年級,問題就突顯了,哪個是那發亮的金子這時候就顯示出來了,其實,這時除了智力方面的些許差異,最重要的就是學習習慣的差異,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會讓孩子受益終生,所以,在一、二年級這個培養習慣的關鍵時候你陪孩子一段,後面的十幾年根本就不用你太操心了,這也是我訪問了好幾個名牌大學學生的家長時她們說得很重要的一個關鍵。當然,在陪的過程中,家長不要干預太多,讓孩子養成獨立(善於)思考、獨立收拾書包、書桌等好習慣,否則,一切都白費。如果你覺得乾坐着很浪費時間,就在孩子邊上看看書吧,這樣也可以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分數的重要性

上學了就免不了要考試,我兒子他們簡直就是三天一小考,一週一大考,今天考數學,明天考語文,後天又是英語測驗,讓我們應接不暇,有了考試就免不了有分數,有了分數就會有高分、低分之分,我要說的是,考試只是對孩子一段學習的一個評估和測驗,分數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分數所反映出來的問題,我想請大家在看過分數之後能和孩子一起分析一下試卷,看看哪裏是孩子的薄弱環節需要補習、鞏固的,哪裏是不該犯的錯誤,下次要注意的,都要跟孩子分析,這對孩子一個很好的引導,他能夠知道以後考完試應該做些什麼。

其實一年級的孩子分數並不可能對他的一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但家長的態度卻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絕對的影響,你的態度決定是否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知道,沒有學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孩子考得不好,先別急着罵孩子,先自省一下自已是不是有工作沒有做到位?平時孩子的用功,家長的工作做得到位,不怕孩子考不了好的成績。

國小家庭教育經驗分享 篇二

一、學會與人有效地溝通

女兒小時候是個鼻涕蟲,一遇到不如意或是不開心的事情就只會哭鼻子,連話也不說,結果很多想要的東西卻得不到。每次等她情緒穩定後我再跟她溝通,讓她明白遇到事情哭鼻子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有與人溝通,通過自己的行動或語言讓別人明白自己的需求並努力去爭取,纔會達到自己的目的。我與她約定:凡是她想做的事情或是想要得到的東西,只要能說出正當的理由,得到我的認同,我就會滿足她的要求,但如果是採取哭鼻子的手段,原本可以得到的東西會因爲她這種不明智的方式而取消。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與磨合,女兒漸漸懂得了爭取的含義。後來經歷的幾次事情讓我感受到女兒不但會通過各種正確的渠道讓周圍的人都知道她近期的需求與願望,爭取到最大的幫助,而且會督促並促進事情的發展,讓你感覺她在將整件事情向前推進,而無法放慢腳步。

二、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心態

女兒和我一樣,屬於比較好強的完美主義者,難免有些事情做得不夠好或是學習中遇到一點小挫折,起初她很氣餒,說自己很笨,並且垂頭喪氣。作爲媽媽的我會鼓勵她,告訴她媽媽小時候也遇到過同樣的事情,甚至很多方面都 不如她,她的`情緒很快就會平靜下來,再給她講些古今名人的勵志故事,每到這時候女兒都會瞪大眼睛認真地聽,在心裏默默地比較與思考,最終被這些故事所打動,不再爲一點小小的不愉快而耿耿於懷。“堅持就是勝利”成了女兒的座右銘,也是她用來鼓勵自己的話,因爲她記得韓國首位女總統樸瑾慧的父親說過:“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要閉着眼向前邁一步!”

三、教育孩子要懂得關心家人與朋友

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比較自私,不懂得分享與關心他人。我不想讓女兒成爲這樣的人,主要還是想老有所依,所以在這些方面我都會比較注意。吃東西要先與家人分享是最基本的,不管她多麼喜歡吃的東西都要共享,而不是讓她一人獨享,到現在女兒吃東西都會想着家裏的每一個人,從來不會私吞。女兒是一個有愛心的孩子,這一點是家人們公認的,她懂得關心身邊的每一個人,她會把每一個人掛在心上經常問候,會爲外出回家的親人遞上拖鞋,會爲在家工作的爸媽送上一杯溫水。她會在不經意間溫暖我的心靈,讓我感動,我慶幸從小對她的言傳身教,更慶幸女兒是一個內心充滿愛和快樂的女孩。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我們每一位父母的心願,在家庭教育方面只要我們多一點耐心、細心、愛心與恆心,對孩子多一點關心、多一點溝通與理解,爲孩子營造一個溫馨、愉悅的家庭氛圍,孩子自然會輕鬆、快樂地成長!

國小家庭教育經驗分享 篇三

1、給孩子鼓勵,引導孩子的學習興趣

學習是一件艱苦的事,同時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我的孩子智力很一般,有時會聽他說:這麼難、我學不會、我不參加、我做不好、別人會笑話我等消極的語言。我們給他講了很多名人成長的故事,問他長大想做什麼,他說:當考古學家、探險家,想去看埃及金字塔,到美國的迪斯尼樂園,我們告訴他考古學家、探險家是需要很多知識的,語文、數學都是基礎,去國外語言不通,怎麼辦呢?於是他覺得必須學習才能實現願望。同時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儘量把學習的內容應用到生活和遊戲中,讓他感到了很多的樂趣。他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我們都會表揚他:表現不錯!很有進步!這個主意太好了!想像力真棒!你可以當爸爸媽媽的老師了!等等,讓他很高興,覺得很有成就感。做得不夠好的,我會鼓勵他說:相信下次會做得更好。

尊重和引導孩子的興趣,不斷鼓勵孩子,孩子有了興趣,有了信心,學什麼都會變得容易起來。

2、積極配合學校,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按照學校的有關要求,配合學校的安排,同步抓好孩子德、智、體等方面的教育。學校要求家長每天簽字是很有道理的,這是督促和了解孩子的有效方式,是聯繫學校與家庭的一個互動的平臺,家長可以及時瞭解學校的安排、學習內容、學習進度,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因此我們除了工作很忙和偶爾出差,都會嚴格監督和協助孩子完成作業,並仔細檢查孩子的完成情況,幫助他查缺補漏,對不懂的`給他講解,對出錯的讓他強化改正。與孩子一起分享老師的表揚,告訴他要再接再厲;與孩子一起分析表現不好的地方,告訴他爲什麼那樣做不好,以後該怎麼做。

貪玩是孩子的本性,需要督促,需要引導,讓孩子養成嚴格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上課專心聽講,課後複習,認真完成作業,獨立思考,勤學好問等良好的學習習慣,牢固掌握所學知識。

3、堅持課餘學習,不斷擴大知識面

除學校的作業外,我們爲孩子制訂了學習、鍛鍊的計劃,如背詩詞、描紅、閱讀、奧數、英語、舉亞鈴、游泳、跑步等內容,按學期、週末交替進行。孩子的記憶力強,背詩詞很有優勢,在背的過程中給他講解意思,背了會忘,需要不斷複習,現在我的孩子能背二百多首古詩詞了,平時他偶爾也會引用一下,並且很得當,我們也感到很欣慰。奧數不僅僅是鍛鍊孩子的運算能力,更多的是思維邏輯能力,有些題型他花好長時間才搞明白,覺得難度有些大。在背詩詞和做奧數方面是他父親給他施加了壓力的,有時難免會吃鞭子,當然我並不主張打孩子。

孩子喜歡聽故事,我們要求他自己去看書,我在圖書館給他借了一些讀物,有的他一天就看完,說很有趣,還給我們講故事情節,我們表現得很感興趣,告訴他看了其它的再講給我們聽,有的書他一頁也沒看完,我也不強迫他,從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入手可以提高他對閱讀的興趣。假期有時帶他去圖書館,我發現他很喜歡,拿這本書看看那本書翻翻,多帶孩子去圖書館是很有益處的,能增長不少知識。

知識是需要不斷積累的,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4、家庭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我們工作過程也需要不斷學習,我們在家都喜歡學習並能長期堅持,不管書本知識還是網絡知識,我們有意識地在家中營造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這樣孩子在潛移默化中也愛上了學習。教育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家長自我提高的過程,大人也有很多的不足,爲了教育好後代,我們努力校正自己的行爲,不斷完善自己。大人的一言一行,無意中會引導孩子對其注意,進而模仿、嘗試。所以家長要率先垂範,從自身做起,平時做人做事都要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使孩子的品德與智力良性發展。

5、感到棘手的問題

教育孩子不僅僅是學習和考試,如何使孩子身心健康地走向未來,這纔是很關鍵的,現在獨生子女問題、孩子看電視、玩遊戲、上網安全問題,孩子的任性、自私、性教育等問題,都有待老師、家長共同去尋找好的解決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