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教學論文

歷史典故能觸動國中生更深的感受歷史

歷史是一個大概念,囊括政治、軍事、經濟、人文、地理、教育、文化等諸多內容,包羅萬象。作爲一門學科,它的內容是相對靜止的,講述的是人與社會的繼往活動,因而或多或少的帶有程式化的特性。歷史教學的目的不只侷限於對過去的瞭解;是爲了從中領悟經驗、探尋真理、尋求規律、“資於治道”;也爲了讓學生通過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領悟社會發展的真諦,感受先人智慧、觀念、文化的內涵,從先人的智慧中汲取解決當代人現實問題養分,傳承並創新性的弘揚人類文明。作爲一名歷史教師,在互聯網+時代,要把課堂教學和運用信息化手段緊密結合起來,以全新的思維方式,擴大超越時空的信息量,有針對性的挖掘歷史典故的育人價值,使其充分發揮出它的教化潛能。下面,筆者將從三個方面談談自己在藉助互聯網終端,開展歷史教學過程中的探究和心得。

歷史典故能觸動國中生更深的感受歷史

一、藉助互聯網終端,把歷史典故當作開啓高效課堂的按鈕  

一節課,從預習、導入到中間環節,都可以用歷史典故貫穿起來。教師可以採圍繞歷史典故設計教學過程,按照“學生課前預習尋找典故——教師課堂導入介紹典故——學生課堂展示講述典故——師生課堂小結感悟典故”這個流程設計教學案。通過安排學生課前藉助互聯網尋找典故(或歷史故事),可以讓學生以發現的眼光,在互聯網上走進歷史,探尋典故(或歷史故事)的緣起、進程、作用,爲課堂展開深度學習奠定基礎;導入環節介紹典故(或歷史故事)時,教師可以藉助互聯網有側重的放大某個情節的信息量,通過滲透、隱喻、留白等形式,凝聚學生的關注點,引發學生興趣點;課堂展示環節學生講述典故,可以在檢驗學生藉助互聯網自主尋找、整合資源的情況下,給學生展現個性化、自主化學習創造機會,鍛鍊他們的歸納、分析、表述能力,隨機調整“導學”重難點及破解的方法;課堂小結的落腳點放在感悟典故上,可以讓學生藉助從互聯網上了解到的資料,通過不同人從不同角度解析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碰撞,幫助學生提升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認識和理解水平,逐步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

例如,學習《春秋戰國的紛爭》時,我要求學生課前從互聯網上搜集1-2個與春秋戰國社會發展關係比較密切的典故,做到上課時能聲情並茂的講述出來。由於這段時期涉及到的典故比較多,當學生藉助互聯網查尋的時候,需要對從互聯網上搜集到的衆多典故,按照“關係密切”的標準進行甄別,這種放手讓學生探究的辦法很富挑戰性,學生會帶着興奮、挑戰的心緒快速投入到任務中。上課的時候,我給學生介紹了我從互聯網上找的“負荊請罪”、“紙上談兵”兩個典故(理由是它們與趙國的興衰較密切),播放完這兩個動畫小視頻後,從ppt課件鏈接到能夠找出這兩個典故的互聯網文本名——“歷史典故:春秋戰國時期的40個典故,你知道幾個?”。之後,是學生提供鏈接點,展示他們尋找和選擇的典故(文本或動畫小視頻),並簡述選擇的理由。學生爭先恐後的搶發言權,他們羅列出了“負荊請罪、臥薪嚐膽、破斧成舟、百家爭鳴……”等多個典故,每個同學都講述了自己選擇的理由,課堂氣氛格外活躍,學生爭論的也非常熱烈。

這樣一來,學生們會主動把教材中提及到的史料與歷史典故進行全方位對接,每個學生在聆聽他人講述選取理由後,頭腦中都會留下較深的印象,這節課的目標很快就達成了。

二、藉助互聯網終端,把歷史典故當作驅動學生思維的導航 

預習、導入時,由歷史典故入手,可以刺激學生的興趣點,爲課堂學習起到鋪墊作用;課堂環節推動進程中,歷史典故還可以起到促進學生深度思維的作用。歷史教材的“過去時”特點較明顯,常常會給學生“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感覺;會讓學生認爲只需要“知其然”就行了,記住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及歷史意義就結了;致使學生對史料的印象還只是停留在較爲膚泛的層面上。教師如果把歷史典故藉助互聯網引進過程推進的節點中來,就會改變學生對學習歷史知識慣常的認識觀,進而改變他們的學習習慣,達到加深印象、提升學習效果的目的。

如,在學習“唐太宗李世民”時,這部分知識的重點應該放在瞭解“貞觀之治”上,經驗告訴我,直接的去接觸重點,機械的讓學生死記硬背,不會讓學生形成深刻印象,效果並不理想。如果換一種教學思路,從ppt課件中鏈接到互聯網文本名“宣武門事變”,讓學生先了解一些課本沒有提供的內容——李世民登上皇位的血腥過程、採取什麼手段開創出“貞觀之治”的盛世,就會讓學生對唐朝的繁榮產生更全面、更深層的認知,對李世民審時度勢的能力、治國理政的能力產生更深、更全的認識,甚至會對皇權的更迭作更深層次的思考,對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也大有裨益。

通過這樣的鏈接拓展,歷史知識就不再那麼靜態、古板了,學生學習歷史知識不再覺得單調、機械了,課堂被動學習的面貌就會轉變爲主動思索和探究了。

三、藉助互聯網終端,把歷史典故當作淨化學生心智的明燈

學習歷史知識只是手段,目的在於把握精髓,從中汲取養分,形成正確的認識觀、學習觀、是非觀、人生觀、世界觀,進而學會做人做事。然而,這對於國中生來說,單純的通過對教材史料的學習,很難達到培根所說的“讀史使人明智”的高度。如果在教學中藉助互聯網適度的介入歷史典故,引領學生去感悟歷史,達就可以達到啓迪學生智慧,淨化學生心靈、濡染學生人格品質的作用。

如,在學習“吳越之爭”時,教師可以從ppt課件中鏈接到互聯網文本名“臥薪嚐膽”,通過帶領學生閱讀文本+觀看動畫小視頻,從側面瞭解越王勾踐復國的堅強意志,就會對“立志”與“成事”之間的關係引發深層思考;在學習《三國鼎立》時,從ppt課件中鏈接到互聯網文本名“樂不思蜀”,通過讓學生閱讀文本+觀看動畫小視頻,瞭解劉禪的昏聵,學生就會對貪圖享樂的危害產生深刻認識;在學習《岳飛抗金》時,可以從ppt課件中鏈接到互聯網文本名“精忠報國”,通過閱讀文本+觀看動畫小視頻,對岳飛生平作進一步的瞭解,學生就會對民族英雄的可欽可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自然地接受愛國主義精神的薰陶。

採取互聯網輔助教學的形式,可以超脫教材的侷限,通過跨時空的往返穿梭,能夠讓史料更具立體感、更多人性味、更富啓迪性,便於對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產生潤物無聲的影響,利於學生從歷史人物和事件中汲取成長髮展的正能量。

結語

歷史典故儘管不是純粹的歷史知識,但它在互聯網強大功能的支持下,不光能夠爲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源,更像是在學生的內心與史料之間搭起了一座虹橋,能夠幫助學生細緻的感知歷史人物的不同側面,瞭解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讓歷史課堂呈現出七色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