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國小數學課題研究方案(精品多篇)

國小數學課題研究方案(精品多篇)

國小數學小課題研究方案 篇一

一、課題的提出:

現階段在我們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廣泛地進行“國小數學分組合作學習”的研究,是旨在通過對現行的以知識爲主要教學目標,教師傳授爲主要特徵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使教學過程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的個性探索與小組的合作探索有機結合,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主體性、創造精神、實踐能力及合作意識、交往品質等多方面素質的協調發展。但目前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沒有完全體現出合作學習真正的作用,還有許多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學習還不夠完善,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操作過程中,還存在許多誤區。我們就這一內容着手研究,以使我們對合作學習有更深刻的認識,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優化我們的課堂教學。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一)理論建構

心理學理論表明:良好的人際關係能促進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爲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習心理狀態的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爲學生創設了一個能在課堂上積極交往的機會,對於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及在交往中促進學生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習心理狀態是有極大幫助的。學習交往理論認爲,思維的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課堂教學氣氛的影響,多項交往的組織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於形成積極的課堂氣氛,有利於課內信息的溝通,有利於學生們間互幫互學,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

《數學課程標準》中也強調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而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通過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相互啓發、共同提高實踐創新能力、增加學習質量和個體素質,形成一種生動活潑、潛力無盡、人人蔘與、主動積極學習的活動形式。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國小數學課堂中開展的廣泛的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誤區,尋找對策,構建科學的、合理的小組合作學習理論體系,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2、探索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師生角色的轉變。合作學習要協調師生、學生同伴之間的關係,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學習,從而爲未來發展提供良好的基點。

3、科學的、合理的小組合作學習,增強學生合作的意識,培養學生合作的能力,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三、研究的內容

(一)目前數學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誤區原因分析。

1、過於強調合作的形式。

合作學習並沒有從內容的需要和學生的角度出發,而是盲目地去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只是爲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學活動中只注重合作學習這一形式而不重視合作學習的實效,使我們的合作學習趨於形式化,浮於表面,不利於學生的發展

2、沒有明確的合作任務或合作的任務缺乏挑戰性。

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沒有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提出明確的學習任務,而直接讓學生去合作,無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幾個人圍在一起,漫無目的的合作。另一種情況是在學生大家都能直接解決問題的情況下,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內容缺乏挑戰性。

3、忽略了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中不敢放手讓學生合作,不相信學生的能力,學生的合作學習還是在教師統一的“安排”下進行的,學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師的指導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過是一種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師生之間的互動,而在這裏的互動中,教師主宰了一切。

4、忽視了對學生合作習慣的培養。

現在有些課堂中的合作學習,有三種極端的表現:第一種情況是,教室裏亂成一鍋粥,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規極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談一些與合作的內容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種情況是,學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幾個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無合作可言,與其說是在進行合作學習,不如說是幾個學生圍在一起進行自學;第三種情況是,一部分學生在大講特講,另一部分學生無所是事,不會傾聽,把自己排除在小組之外。

5、合作學習中忽視了學生良好個性的培養。

合作小組是幾個人爲了共同的學習目標而組合在一起的學習共同體,往往我們在合作學習中只看重某一小組學得怎麼樣,卻忽視了小組的組成——每個學生在小組學習中獲得的發展,忽略了對每個學生良好個性的培養。

6、合作學習忽視了學生學習的差異性。

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表現與其自身內在因素有很大的聯繫。學生自己的不同的個人因素,自己原有知識水平不同的層次,學習能力的不同層次,表達能力的不同層次等等,都決定了學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現。合作學習中學生之間的關係處理不當,學生會在合作學習中迷失自我

對國小數學小組合作學習除了針對以上問題進行相應的整改措施外,我們擬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構建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體系。

(二)國小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策略的構建。

1、增強合作意識

(1)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爲學生提供儘可能多的機會去發展自己的數學思想,去傾聽別人的想法,去學會進行數學交流,以增強整體合作意識,那麼如何讓學生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興趣特點,設計一些適合於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並通過激勵性的評價,使學生體會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每個人的長處都能在集體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2)通過數學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讓數學走進學生的生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是現代課堂教學的必然趨勢。因此,教師可以有計劃、有目的地安排、組織一些合作參與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進行合作,並讓學生在生動、活潑、有趣的學科活動中體會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樂趣。

2、訓練合作技能

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主要是通過討論、爭辯、表達、傾聽及參與實踐等形式來展開的。爲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須重視合作技能的培養。

(1)學會傾聽

在小組討論過程中,要求1人先說,其他人必須認真聽並且不能打斷別人的發言,要能聽出別人發言的重點,對別人的發言做出判斷,有自己的補充或獨到見解,在這樣要求下訓練,學生不但養成了專心聽的習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尊重的'品質。這種品質的功能也能延續到學生的一生髮展。

(2)學會討論

合作學習中,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通過共同討論、相互啓發,從而達到合作的目的。爲了提高討論的質量,教師要教給學生討論的方法:各組由一人彙報自學或獨立思考的內容,其它成員必須認真聽,並且有自己的補充和見解,最後,還應將各自遇到的問題提供給全組成員討論,對達成共識和未能解決的問題分別歸納整理,準備發言。

(3)學會表達

在合作學習中,學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達都離不開語言的表述,爲了達到訓練目標,首先教師要提供討論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敢說、會說,培養學生善於傾聽、思考、判斷、選擇和補充別人意見的好習慣。其次要求小組成員人人都說,而且要能大膽完整地說,要鼓勵禮貌用語。如對某一問題有不同看法時,起來補充或糾正時可以這樣說:“我對第X小組XXX同學的意見有補充或有不同看法。”

聽、說技能是合作學習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和探索形成的。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相互幫助,相互啓發,實現了學習互補,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

(4)學會組織

合作討論的成敗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組內的組織者,具體做法是:指導組織者進行組內分工、歸納組內意見、幫助別人評價等,另外,爲了體現小組內的主體性,可定期培訓、及時更換組織者。通過訓練不但提高了合作學習的效率,而且爲學生今後立足於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學會評價

合作學習活動中評價不只是教師對學生做出的簡單的評價,其中包括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等。教學中可以通過教師的範評引導學生互評,如讓學生傾聽他人發言後,用手勢表示對或錯,用準確流暢的語言評價,以增強評價的能力勇氣、提高評價的水平。

(三)選擇合作的時機

合作學習強調集體榮譽和個人責任,能充分發揮小組內成員的主體性,但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個人獨立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學習的關鍵是:教師提供合作學習的內容必須適合每位學生參與,使學生有話講,有一定的爭論性,能激發學生的合作興趣。在課堂教學中適時恰當地把握時機,選擇有討論價值的內容,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既發揚了教學民主,又爲學生自主學習創造了機會。在合作中,人人蔘與、個個發言、相互啓發、取長補短,增加了課堂信息交流量,促進了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發展。

四、研究方法:

該課題圍繞國小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進行研究,主要採取以下研究方法:

1、理性思辨:我們擬通過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學習中的誤區,從中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方法、途徑。

2、調查法:瞭解當前我校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意識與能力情況。

3、問卷法:瞭解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態度、需求,研究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真實所想、所需。

4、研討法:針對實驗過程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研討、分析,藉以不斷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實驗操作水平。

五、課題的分析階段研究計劃: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1、成立課題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2、分析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做好前測工作。

3、廣泛收集資料學習有關小組合作學習等方面的文獻資料。

4、擬定課題實施操作方案,請專家指導,進行開題論證。

第二階段:初步實施階段

1、課題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實施研究。採取邊實驗邊思考,邊學習邊總結的方法,不斷完善課題研究的方案。

2、定期開展研究活動,研究倫理教育的內容、途徑、方法,着力研究課內外相結合的操作方法。

3、請專家再次指導,規劃本課題的研究。

第三階段:正式實施階段

1、按照研究方案具體實施研究。

2、每學期定期開展專題性的研究。

3、課題組積累資料臺帳。

4、請專家指導。

第四階段:總結鑑定階段

1、做好後測工作,分析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關係。

2、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和研究工作報告以及有關論文。

3、收集資料,健全資料臺帳。

國小數學小課題研究方案 篇二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20世紀80年代以後,全球經濟一體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社會生活數字化等一系列根本性變化對教育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衝擊。時代發展對新世紀人才培養的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世界各國掀起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熱潮。這次新課程改革在其理念上是以學生爲本,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着眼於學生全面發展,爲了每一位兒童的全面發展。課堂是落實課程改革的場所,學生的生命活動主要是在課堂度過的,課堂教學的質量直接影響着學生素質的形成,影響着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課堂教學作爲一種目的性和意識性很強的活動,通過教學要使學生掌握知識,習得技能,發展智力,形成態度和相應的品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爲了教學的生命。

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髮展,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有效性”問題。當前人們對課程改革的“關注點”由轉變教學方式轉移、聚焦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反映了課程改革正經歷着一個由外及內、由表及裏的深化過程,但是由於課程改革的複雜性,人們對新課程理念理解、領會的偏差,以及實施者缺乏相關的經驗,課堂教學改革出現了形式化、低效化以及“三維目標”割裂、教學內容泛化、教學活動外化、教學層次低下、預設與生成衝突等現象,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爲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

目前,教育理論工作者和一線教師已開始重視新課程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工作,並進行了一些研究、探索和嘗試,但對於正確的效益觀、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相關因素、有效教學和學習的方法與策略、有效教學評價的標準等缺乏全面、系統的研究、實踐,在實施推廣上也存在不足和不平衡。爲努力實踐新課程的理念,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我校開展“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研究課題研究”,具有積極的現實的歷史意義。我校承擔過國家級、省級多項實驗,特別是全國引探教學法“四互”研究實驗中,我們創造了許多有益的案例,促進了學生素質的發展,教師的教科研整體素質大幅度提升,多次被評爲市先進單位,這爲我們選擇此課題開展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研究課題研究和實驗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二、教育教學基本原理與重要研究成果的啓示

1、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學家斯皮羅在1991年提出學習分爲初級學習和高級學習。高級學習要求根據不同教學目標,在不同時間用不同方法創設情境,從不同角度多次認識同樣的材料,教師的學習是基於案例的理解,分析和反思,教師研究是以案例爲載體的實踐研究。

2、行動學習理論:英國人雷格·列文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行動學習的理論。教師的行動學習,可以理解爲:爲改進自己的教學而學習,針對自己的教學問題而學習,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學習。案例與反思的教學,首先要教師學習有問題意識,不斷反思自己課堂教學,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維果茨基教育理論:20世紀30年代初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斯基提出,人類的學習是人與人之間交往過程中進行,是一種社會活動。學習的本質是一種對話,個人與自我的對話,個人與他人的對話,個人與理論的對話,個人與實踐的對話。

4、關於課堂有效學習的內涵

(1)課堂有效學習是相對於無效和低效學習而言的。是指學生在教師組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積極參與並高效率地獲得新的知識、技能,增長能力,獲得發展的學科學習活動。這裏的“有效”包含有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課堂教學活動應有利於學生獲得教學目標預設的知識、技能,這是有效能的最基本要求,增長能力、獲得發展是高一級的學習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在有效能的基礎上的高要求,強調教學要講效率和效益。

(2)學生的發展就其內涵,應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缺少任一維度都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發展就其層次,包括現有發展區和最近發展區,教學促進發展,就是把最近發展區不斷轉化爲現有發展區;發展就其形式,有內在發展與外在發展,外在發展是一種以追求知識的記憶、掌握爲標誌的發展,新課程強調着重追求以知識的鑑賞、判斷力與批判力爲標誌的內在發展;發展就其機制,有預設性發展和生成性發展,新課程在注重從已知推出未知,從已有的經驗推出未來發展的預設性發展的同時,強調不可預知的生成性發展;發展就其時間,有當下發展和終身發展,新課程既注重即時的可測性和量化的當下發展,更關注面向未來、着眼於可持續和發展後勁與潛力的終身發展。

5、關於有效學習條件

(1)已有知識經驗的價值研究。貯存於學生記憶中的原有知識

技能是學生新的學習的重要的內部條件,新內容的學習,是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增長和改造,因此,學習活動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教學新知識之前,首先必須激活學生長時記憶中相關的原有知識。有效學習,必須聯繫、憑藉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2)動機和情境。即非認知方面的有效學習條件。動機是有效學習的前提核動力,情境是學習動機產生的保證。把所學知識與一定的真實任務情境掛起鉤來,讓學生獨立或合作解決情境性的問題,在真實(或擬真)、具體的情境中,學生產生學習動機,主動積極地去建構知識的意義。

(3)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或任務情境中,產生學習需求,主動、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實現學習的自主定向;小組同學之間的分工、合作和互助問題解決學習;問題解決本身的探究學習;學生聽講、讀書、實踐操作、觀察、思考在這樣的過程中達成學習目標,需要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三、課題研究主要內容

課題研究從研究課堂“有效學習”個案,發掘、預設並生成有效學習的操作點,引領教師積極應用,構建以“有效學習”爲主導的教學體系。內容包括:

1、研究課堂“有效學習”個案。“以行爲反思行爲”的教學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領會、理解、實踐、充實、昇華新的教育理念,探究新課程理念下實現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新途徑與策略;透視數學課堂,從自己或他人課堂教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出發,以解決教學難題爲歸宿,通過對自身或他人實踐的反思,或主動地設計與嘗試,來檢驗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檢驗解決問題的方案,並以自身教學行爲的改善和教學效率的提高爲最終目的。

2、立足於科學性、可行性、靈活性和有創意性,開展有效課堂教學評價內容與方式的研究。通過對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教育教學行爲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國小生數學學習水平和能力的科學評價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從理論和實踐上豐富、完善國小數學課程評價體系,豐富課堂教學(本站☆)效果的研究,生成有效學習的操作要點與基本策略。

3、根據學校的實際,選擇如下子課題開展研究:

(1)合理組建合作小組策略研究

(2)有效學習優化策略的研究

(3)不同類型學生學習策略的有效性指導研究

(4)國小數學不同學習領域中有效課堂教學案例研究

四、課題研究目的

1、引領教師圍繞課題研究、學習、思考與實踐,尋求有效教學的方式和方法,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2、引導學生掌握有效學習的策略,幫助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的學習效率與能力,激發起學習熱情,體驗學習和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國小數學小課題研究方案 篇三

一、課題的實驗背景

自從教育產生以來,諸如“如何有效地教”、“怎樣做一名成功的教師”、“教師如何教得輕鬆而學生又可以學有所成”等問題歷來是教學實踐的基本要求。在以機器大工業生產爲標誌的工業社會,“效率”意識尤其得到強化,與之相應的教學活動也隨之更加重視“效率”。有人說,現代教學論就是追求以效率爲核心的“有效教學論”。“有效教學”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一個基本追求,但在不同時代卻有不同的關注主題。從誇美紐斯開始,以及後來的赫爾巴特學派,“有效教學”的理想落實在“規模效應”及其相應的“教學模式”上。後來,以杜威教育理論爲代表的“進步主義教育”開始從“人的問題”、“教育與生活的關係”等視角來考慮有效教學的出路,有效教學朝着多元化方向發展。再後來,有效教學實踐及其研究越來越強調“設計意識”(或“教學設計”)和“反思意識”(或“教學反思”),越來越強調課堂教學的改革不是一種教學方法或教學技術的更新和調整,它需要在“教學理念”或“教學信念”的支持下展開“教學設計”。所以,現今的課堂教學就要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設計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師生在有效的教學生活中得到發展。

“有效課堂教學”就其內涵來說就是在正確的教育教學思想的指導下,通過教師的有效行爲,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有效的發展;它的外延涵蓋有效的課前準備(解讀課標、背景分析、資源整合,有效預案等)、有效的教學實施(即有效的課堂教學)和有效的教學評價。正確而恰當的教學目標是有效課堂的前提、生動而有趣的學習情境是有效課堂的關鍵、豐富而開放的課堂活動是有效課堂的主線、靈活而多樣的作業練習是有效課堂的保證、課後的有效反思是有效課堂的助推劑。

有效課堂教學應呈現精細的教學環節。“關注細節”才能真正實現“有效教學”,在育人目標的大前提和課程標準的規範下,40分鐘課堂的每一環節的目標、內容、活動等的精心設計與準備,才能真正創建“有效的課堂”。就班級授課制而言,引入新知、學習新知、鞏固應用、佈置作業等教學環節仍是有效教學必須遵循的最基本的教學環節。

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羅伯特。加涅對有效課堂教學提出過九大教學步驟:

1、引起學習注意

2、交待教學目標

3、複習相關舊知

4、呈現新課內容

5、提供學習指導

6、引發行爲表現

7、給予信息反饋

8、評估行爲表現(6-7循環)

9、強化保持與遷移。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盛羣力教授將有效課堂教學結構分爲五大步驟:

1、啓動動機/興趣/注意/目標

2、導入複習/提示回憶/補缺

3、展開呈現/編碼/練習/反饋

4、調整補救/補充

5、結束小結/照應/提示課後作業。

參加新課改實驗的教師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髮展,也遭遇到了“有效性”問題的最大挑戰,由於人們對新課程理念理解、領會的偏差,以及實施者缺乏相關經驗,課堂教學出現“三維目標”割裂、教學內容泛化、教學活動外化、教學層次低下等形式化低效化現象,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爲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開展國小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設計研究,將對課改的深入開展起到積極作用。

二、課題的理論支撐

以《國小數學課程標準》倡導的基本理念爲指導,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三、課題的研究目的

1、教師通過圍繞課題學習、思考、實踐等研究,尋求有效教學方式和方法,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2、引導學生掌握有效學習策略,幫助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與能力,激發起學習熱情,體驗學習和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國小數學小課題研究方案 篇四

一、研究的背景: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要構建嶄新的學習方式,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同時《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這就要求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參與探究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動性,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探究,在質疑問難中探究,在觀察比較中探究,在矛盾衝突中探究,在問題解決中探究,在實踐活動中探究,從發現中尋找快樂,主動獲取知識,從而使課堂教學煥發出生機,使學生主動富有個性發展。在這一大背景下,我們山西省教科院確立了《國小特色學校建設與研究》課題,並建立了“國小特色學校建設聯合體”。我校有幸成爲聯合體43所學校之一參與了此項課題的研究,並承擔了子課題“學校教育教學特色的研究”的研究任務。結合我校的近年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實際情況,我們四年級數學組決定從“國小數學探究式教學研究”入手,以課堂教學爲主渠道開展課題研究,力求打造全新的、充滿活力的國小數學課堂。

二、課題研究的價值: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存在諸多侷限:

第一,從教學目標來看,過於重視知識結果的獲得,缺少獲得知識的過程,忽視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因而難以達到學會學習、形成正確的學習價值觀的目的;

第二,從教學內容來看,過於強調書本知識和學科本位,不能將學生生活實際與社會發展與學習內容相聯繫,不能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感受與體驗,因而學生所學所得的只是死的知識,不能爲其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第三,從教學方式來看,過於單一,不能認真實施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實踐的方式,缺乏學習過程中的對話與互動,因而也就失去了學習的主人地位。

總之,在這樣的思想支配下的課堂教學,以本爲本,唯師唯上,學生失去了學習的生命活力與價值。隨着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實施,人們逐漸意識到,要培養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必須着眼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即在幫助學生開展接受型學習的同時,培養學生主動探究、主動學習的方式。從而進一步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探究意識,形成有益於終身教育的學習方式和創新思想。

同時目前國內國小“探究型”課程開發,實施較爲迅速,但探究性學習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尚無成熟的理論體系與系統的實踐經驗。鑑於上述的現狀,我們認爲加強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實踐與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且具有現實的、深遠的意義。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數學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是美國數學教育界在80年代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建構主義數學學習理論指出,數學學習不應該被看成對於教師所傳授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學習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爲基礎的主動建構活動。也就是說數學知識不能從一個人遷移到另一個人,一個人的數學知識必須基於個人對經驗的操作、交流,通過反省來主動建構。按照建構的觀點,教師應該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成爲學生進行數學建構活動的促進者,教師的傳授不應是力圖從書本上準確無誤地搬運知識的過程,他應是數學建構活動的深謀遠慮的設計者、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和評估者。

2、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當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崛起於本世紀50年代。它強調人的因素和“以學生爲中心”,主張學校應該培養出真正的學生,真正的學習者,創造性的科學家和學者、實踐家以及這樣一種人:在現時所學到的東西和將來動態的、變化的、變幻莫測的問題及事實之間,他們能生存於一種美妙的但又是不斷變化的平衡之中。他的代表人物羅傑斯認爲,知識是否被掌握,所學的知識是否系統,對學生來說並不是舉足輕重的。教學過程的重心是“學會學習”。在教學中,至關重要的是幫助學生獲得知識、信息和個人成長,這些將使他們更加建設性地對付“現實世界”。而這根本不是憑藉教師對知識的傳授就能實現的。

3、皮亞傑的教育觀點

皮亞傑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形成智慧,而不是貯備記憶,是在於創造智力的探索者,而不是博學。”反思我們今天的教育,一個世紀性的難題仍擺在我們面前:學校教育並沒有給每個學生提供獲得最大限度發展的機會,其諸多原因中重要的一點是,作爲學科,我們偏重於知識體系,而把另外三個重要部分——發現探究知識的方法、掌握知識體系的方法和態度、科學精神棄之不顧。而發現探究知識的方法正是學生今後學習、生活、工作乃至科學研究所必需的能力。

4、布魯納的發現法教學理論

布魯納認爲,發現法的實質是要求在教師的啓發引導下,讓學生按照自己觀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認知事物、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或者讓學生藉助教材或教師所提供的有關材料去親自探索或“發現”應得出的結論或規律性知識,並發展他們“發現學習”的能力。其實“發現學習”就是以探究性思維的方式爲目標、以基本教材爲內容,使學生通過再發現的步驟來進行的學習,建構探究性教學模式也是對布魯納發現法教學的繼承和發展。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研究如何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作出決策的能力。

包括:

①如何使學生在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中,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周圍的事物;

②如何使學生學會通過觀察和獨立思考發現問題;

③如何使學生學會提出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設想;

④如何使學生學會主動尋求幫助解決問題;

⑤如何使學生學會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經驗去探索並解決問題。即如何最終實現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2、研究如何培養並發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態度與習慣。

包括:

①如何使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探究性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②如何使學生在數學探究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數學學習的自信心;

③如何使學生養成尊重客觀事實的態度並具有勇於創新的精神,以及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習慣。即如何最終實現發展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即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

3、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與角色行爲,提高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從而培養一支具有先進的現代教育思想、高超的教學水平、紮實的教科研基礎的教師隊伍,並以此推動學校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進程。

五、課題組成員及課題研究的對象

課題組成員

楊小星曹金鋒張三丰

課題研究的對象

四年級1—6班學生。

六、研究的主要內容:

建立探究式教學的課堂教學結構。面對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國小數學課堂教學呈現出了嶄新的面貌,課堂上打破了以教師爲中心、以教材爲中心的教學方式,教師正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探索知識的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學內容更加生活化,更貼近實際;學生的學習普遍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師生間關係趨向和諧、民主、平等。等等,然而在這教育改革的明媚春光下,由於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下,很多教師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產生了不少困惑和迷茫。

爲此,本課題將這些困惑分成兩部分作爲主要研究的內容:

①如何正確的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來適應新的課程。

②如何在學生的學習方式尋找突破口,讓學生更自主、更探究性的學習。來促進發展。

七、課題研究的方法:

1、行動研究法

以教師的常規教學爲載體,以課堂教學爲行動保證,把“教”和“研”結合。採取邊研究、邊實驗、邊總結、邊推廣的研究方式。是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完善,把研究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邊歸納,邊總結,最終形成“探究性教學模式”的基本框架,並且在探索、驗證的過程中不斷修改、完善。

2、文獻資料法

利用北師大版教材及其國內外關於課程改革和學科改革的理論和經驗。利用各種渠道對文獻和資料進行合理的蒐集與應用以獲的間接理論知識。通過這些資料信息的分析與研究,可達到準確地界定課題研究的價值性、可行性及關鍵概念的內涵與外涵,並制定研究目標與實施方案等目的。

3、經驗總結法。

依據一定的價值取向,對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進行回溯性研究,按照科學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現象,揭示其內在聯繫和規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促進人們由感性認識轉化爲理性認識,並且及時通過論文、案例等形式將研究中的經驗、心得、理論與實踐結合總結出來,歸納提煉。

八、課題研究的步驟:

1.準備階段:20XX年2月——20XX年12月

對選定的課題進行論證,制定課題研究方案,申報立項。

2.實施階段:20XX年1月——20XX年3月

研究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的成因,研究出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行階段性小結或撰寫相關論文。

3.總結階段:20XX年4月——20XX年8月

蒐集整理分析資料,撰寫結題報告。

九、課題研究的評估與反思

1、評估項目

⑴學生的學習態度與能力;

⑵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水平。

2、評估方法

⑴課堂觀察;

⑵能力測試;

⑶學生作業;

⑷個案分析。

3、反思要點

⑴小組合作學習是否發展了學生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⑵是否與其他學科進行了整合;

⑶教學行爲是否符合新的教學理念。

十、課題研究的成果呈現方式

1、結題報告。

2、論文。

國小數學課題研究方案 篇五

一、研究的背景: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要構建嶄新的學習方式,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同時《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就要求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參與探究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動性,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探究,在質疑問難中探究,在觀察比較中探究,在矛盾衝突中探究,在問題解決中探究,在實踐活動中探究,從發現中尋找快樂,主動獲取知識,從而使課堂教學煥發出生機,使學生主動富有個性發展。在這一大背景下,我們山西省教科院確立了《國小特色學校建設與研究》課題,並建立了“國小特色學校建設聯合體”。我校有幸成爲聯合體43所學校之一參與了此項課題的研究,並承擔了子課題“學校教育教學特色的研究”的研究任務。結合我校的近年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實際情況,我們四年級數學組決定從“國小數學探究式教學研究”入手,以課堂教學爲主渠道開展課題研究,力求打造全新的、充滿活力的國小數學課堂。

二、課題研究的價值: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存在諸多侷限:第一,從教學目標來看,過於重視知識結果的獲得,缺少獲得知識的過程,忽視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因而難以達到學會學習、形成正確的學習價值觀的目的;第二,從教學內容來看,過於強調書本知識和學科本位,不能將學生生活實際與社會發展與學習內容相聯繫,不能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感受與體驗,因而學生所學所得的只是死的知識,不能爲其終身發展打下基礎;第三,從教學方式來看,過於單一,不能認真實施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實踐的方式,缺乏學習過程中的對話與互動,因而也就失去了學習的主人地位。總之,在這樣的思想支配下的課堂教學,以本爲本,唯師唯上,學生失去了學習的生命活力與價值。隨着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實施,人們逐漸意識到,要培養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必須着眼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即在幫助學生開展接受型學習的同時,培養學生主動探究、主動學習的方式。從而進一步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探究意識,形成有益於終身教育的學習方式和創新思想。

同時目前國內國小“探究型”課程開發,實施較爲迅速,但探究性學習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尚無成熟的理論體系與系統的實踐經驗。鑑於上述的現狀,我們認爲加強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實踐與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且具有現實的、深遠的意義。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數學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是美國數學教育界在80年代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建構主義數學學習理論指出,數學學習不應該被看成對於教師所傳授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學習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爲基礎的主動建構活動。也就是說數學知識不能從一個人遷移到另一個人,一個人的數學知識必須基於個人對經驗的操作、交流,通過反省來主動建構。按照建構的觀點,教師應該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成爲學生進行數學建構活動的促進者,教師的傳授不應是力圖從書本上準確無誤地搬運知識的過程,他應是數學建構活動的深謀遠慮的設計者、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和評估者。

2、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當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崛起於本世紀50年代。它強調人的因素和“以學生爲中心”,主張學校應該培養出真正的學生,真正的學習者,創造性的科學家和學者、實踐家以及這樣一種人:在現時所學到的東西和將來動態的、變化的、變幻莫測的問題及事實之間,他們能生存於一種美妙的但又是不斷變化的平衡之中。他的代表人物羅傑斯認爲,知識是否被掌握,所學的知識是否系統,對學生來說並不是舉足輕重的。教學過程的重心是“學會學習”。在教學中,至關重要的是幫助學生獲得知識、信息和個人成長,這些將使他們更加建設性地對付“現實世界”。而這根本不是憑藉教師對知識的傳授就能實現的。

3、皮亞傑的教育觀點

皮亞傑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形成智慧,而不是貯備記憶,是在於創造智力的探索者,而不是博學。”反思我們今天的教育,一個世紀性的難題仍擺在我們面前:學校教育並沒有給每個學生提供獲得最大限度發展的機會,其諸多原因中重要的一點是,作爲學科,我們偏重於知識體系,而把另外三個重要部分——發現探究知識的方法、掌握知識體系的方法和態度、科學精神棄之不顧。而發現探究知識的方法正是學生今後學習、生活、工作乃至科學研究所必需的能力。

4、布魯納的發現法教學理論

布魯納認爲,發現法的實質是要求在教師的啓發引導下,讓學生按照自己觀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認知事物、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或者讓學生藉助教材或教師所提供的有關材料去親自探索或“發現”應得出的結論或規律性知識,並發展他們“發現學習”的能力。其實“發現學習”就是以探究性思維的方式爲目標、以基本教材爲內容,使學生通過再發現的步驟來進行的學習,建構探究性教學模式也是對布魯納發現法教學的繼承和發展。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1、研究如何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作出決策的能力。包括:①如何使學生在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中,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周圍的事物;②如何使學生學會通過觀察和獨立思考發現問題;③如何使學生學會提出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設想;④如何使學生學會主動尋求幫助解決問題;⑤如何使學生學會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經驗去探索並解決問題。即如何最終實現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2、研究如何培養並發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態度與習慣。包括:①如何使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探究性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②如何使學生在數學探究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數學學習的自信心;③如何使學生養成尊重客觀事實的態度並具有勇於創新的精神,以及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習慣。即如何最終實現發展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即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

3、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與角色行爲,提高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從而培養一支具有先進的現代教育思想、高超的教學水平、紮實的教科研基礎的教師隊伍,並以此推動學校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進程。

五、課題組成員及課題研究的對象

xx

六、研究的主要內容:

建立探究式教學的課堂教學結構。面對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國小數學課堂教學呈現出了嶄新的面貌,課堂上打破了以教師爲中心、以教材爲中心的教學方式,教師正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探索知識的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學內容更加生活化,更貼近實際;學生的學習普遍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師生間關係趨向和諧、民主、平等。等等,然而在這教育改革的明媚春光下,由於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下,很多教師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產生了不少困惑和迷茫。爲此,本課題將這些困惑分成兩部分作爲主要研究的內容:①如何正確的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來適應新的課程。②如何在學生的學習方式尋找突破口,讓學生更自主、更探究性的學習。來促進發展。

七、課題研究的方法:

1、行動研究法

以教師的常規教學爲載體,以課堂教學爲行動保證,把“教”和“研”結合。採取邊研究、邊實驗、邊總結、邊推廣的研究方式。是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完善,把研究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邊歸納,邊總結,最終形成“探究性教學模式”的基本框架,並且在探索、驗證的過程中不斷修改、完善。

2、文獻資料法

利用北師大版教材及其國內外關於課程改革和學科改革的理論和經驗。利用各種渠道對文獻和資料進行合理的蒐集與應用以獲的間接理論知識。通過這些資料信息的分析與研究,可達到準確地界定課題研究的價值性、可行性及關鍵概念的內涵與外涵,並制定研究目標與實施方案等目的。

3、經驗總結法。

依據一定的價值取向,對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進行回溯性研究,按照科學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現象,揭示其內在聯繫和規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促進人們由感性認識轉化爲理性認識,並且及時通過論文、案例等形式將研究中的經驗、心得、理論與實踐結合總結出來,歸納提煉。

八、課題研究的步驟:

1.準備階段:20xx年2月——20xx年12月

對選定的課題進行論證,制定課題研究方案,申報立項、

2.實施階段:20xx年1月——20xx年3月

研究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的成因,研究出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行階段性小結或撰寫相關論文。

3.總結階段:20xx年4月——20xx年8月

蒐集整理分析資料,撰寫結題報告、

九、課題研究的評估與反思

1、評估項目

⑴學生的學習態度與能力;

⑵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水平。

2、評估方法

⑴課堂觀察;⑵能力測試;⑶學生作業;⑷個案分析。

3、反思要點

⑴小組合作學習是否發展了學生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⑵是否與其他學科進行了整合;

⑶教學行爲是否符合新的教學理念。

十、課題研究的成果呈現方式

1、結題報告。

2、論文。

國小數學課題研究方案 篇六

一、課題的提出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國小數學教學在許多方面發生了重大變化,解決實際問題教學便是其中之一。在《標準》中,已經看不到“應用題”這個名詞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和“簡單實際問題”等,同樣的,“解答應用題”也變成了“解決實際問題”。這種變化不是因爲應用題這個名詞不時髦了,要換一個說法,而是有深刻的內涵:“首先,在內容方面,《標準》提到的‘問題’不限於純粹的數學題,特別是不同於那些僅僅通過‘識別題型、回憶解法、模仿例題’等非思維性活動就能夠解決的‘題’。這裏所說的問題既可以是純粹的數學題,也可以是以非數學題形式呈現的各種問題。但無論是什麼類型的問題,其核心都是需要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猜測、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維成分的活動才能解決的。其次,在具體內涵方面,《標準》的要求的多方面的,包括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

現在國小生數學學習的現狀是:由於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雙基目標的達成,忽視了思維訓練與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方法上以模仿套用代替創新與生成,忽視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最本質的東西——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也就是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分析問題,用數學方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其後果是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不過硬,不能在數學問題的解答上游刃有餘。因此,我們有必要抓住要點進行突破,以解決問題的策略研究爲抓手,對數學教學中問題進行反思、總結,在研究中使得師生共同提高。

二、課題的界定

“問題解決”即是在教師適當的指導下,使學生面對問題時,能把已有的知識、技能和經驗,經過思維加工、綜合運用和轉化,達到未知目標的過程,以及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並在這一過程中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策略:是指爲完成某一任務所採取的行動方式。可理解爲方法,卻又不完全等同於方法,其指向順利地完成任務,並能達到預期目標的思維與行動的最爲有效、最簡潔的方式方法。

解決問題學習強調爲教學實際服務,以學生的發展爲中心,主張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再發現與再創造。解決問題學習的研究,不再只是對比發現學習與傳統教學孰是孰非,孰優孰劣,而是對發現學習本身的過程、機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討如何發揮發現學習的優勢,促進解決問題學習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層次。

三、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我們對國小數學問題解決策略的研究旨在“讓學生參與知識建立起來的過程”(布魯納語),努力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髮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自主探索、自我評價、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達到鍛鍊人、完善人的目的,爲推進數學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爲培養創新人才奠定基礎。

⒈努力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通過數學學習發展學生的理性思維和創造性才能,使學生養成“數學地思維”的習慣。

⒉牢固樹立“以學生爲本”的思想,竭力爲學生創設一定的數學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數學活動中進行探索、猜測、修正,從而主動地進行自我構建。

⒊學生能主動地對已有的解題策略和解題模式等進行分析、綜合、轉化、調整,從而形成對新問題的領悟,促進新問題的解決。

⒋不僅要教會學生解決問題,更要幫助他們認識數學的價值,掌握提出問題的藝術,並不斷探索下去的良好學習習慣。

四、研究內容

問題解決的過程,會受到學生的認識水平、思維水平、年齡特徵、問題的內容、問題的難度、解決問題的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們的研究以以下幾個方面的探索爲載體,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形成解題策略。

1、問題的感知與理解

理解問題是解題思維活動的開始,“理解”的一個重要指標就看能否用平常的語言把問題陳述出來,並通過對問題的陳述產生關於問題的內部表徵,進而產生解決問題的思維定向。爲促進學生對於問題的感知與理解,我們思考、採用了以下幾種教學策略:

2、解題策略的尋求和確定

經過了對問題的感知和理解,接下來的重要步驟就是尋求和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案,即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問題不同,解題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同一問題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時間,也可採用不同的策略。我們想通過教師的引導、扶持行爲,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解題策略。

3、解決問題策略的實施與調整

學生在確定瞭解決問題的方案後,就要按照方案開始實施。在實施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遇到一些新問題,就需要及時進行調整。教師要根據具體問題,及時桌間巡視,根據學生個體的困難給予相應的指導。

4、交流、評價與反思

學生個體的數學問題解決後,再引導他們藉助動作、圖畫、符號、文字等形式把解決問題的結果呈現出來,引導學生間的交流與評價,並及時進行反思。

以上還只是我們的初步設想,我們準備在實施過程中不斷思考、實踐、調整、再實踐,以求讓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良好意識與能力。

五、操作措施

1、研究“課標教材”中解決實際問題內容的編排特點和學生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心理特點。(1)各年級教師在把握《標準》理念的基礎上,深入鑽研“課標教材”,理清教材在解決實際問題內容的編排體系、特點,把握各年級解決實際問題教學的目標要求,做到:①體系清:解決實際問題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內容、是按照怎樣的順序組織的?②特點明:解決實際問題的題材、呈現方式是怎樣的?③目標準:不同階段解決實際問題教學到底要達到怎樣的要求?

(2)觀察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時的動作、表情、寫字、言語等表現,詢問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時的思維過程,來把握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心理特點。

2.設計符合解決實際問題教學規律的課堂教學預案,在實施過程中善於把握生成的教學資源,探索有效的解決實際問題課堂教學模式。

(1)引導學生經歷實際問題的發現、提出過程。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能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問題情境應具有挑戰性、啓發性、目標性、趣味性、開放性、現實性等特點。

(2)引導學生經歷實際問題的分析、解決過程。作爲每個學習個體,一般經歷以下過程:整理問題的信息,思考各個信息間的聯繫,確定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對解決問題的結果作出預測,正確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結果進行反思、驗證。作爲一個學習羣體中的一員,要做到: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自主探索和教師引導相結合。

3、對學生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況作出合理評價,探索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學習評價的方式。

(1)確立評價促進學生髮展的觀點,確立評價是教學過程的一部分的觀點。

(2)明確評價的重點是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①第一學段,要注意考查學生能否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能否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是否願意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能否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②第二學段,重點考察學生:能否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能否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並試圖尋找其他方法;能否與他人合作;能否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並嘗試解釋所得的結果;是否具有回顧與分析解決問題過程的意識。

六、研究的步驟

我們準備通過以下幾個階段實施我們的課題:

(一)準備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⑴做好課題的選題,申報及論證工作,修定課題方案,併成立課題組。

⑵收集資料,加強理論學習。

⑶調查課堂教學現狀。

⑷擬定實驗研究方案。課題組,對實驗教師進行相關培訓。

(二)實施階段(20xx年3月——20xx年12月)

⑴制定具體的研究

計劃

(1)開始操作性研究。

⑵在研究的過程中,隨時調整研究方案。

⑶開展階段性研究成果總結。

(三)總結階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⑴課題組成員整理有關課題的資料、數據。

⑵完成課題研究的結題報告

七、預期成果

1、結題報告。

2、解決問題策略彙編。

3、教師經驗總結、論文。

國小數學小課題研究方案 篇七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課堂教學過程本是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學生認識和成長的過程,是學生由不理解到理解,此間經常會有錯誤產生,尤其在高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由於知識的加深,學生出錯更是正常現象。很多學生把錯誤和恥辱聯繫在一起。在老師眼裏,學生出現錯誤時常常避之唯恐不及,課堂教學追求的效果是“對答如流”、“天衣無縫”。當學生髮言出現錯誤的答案時,老師當即快刀斬亂麻,或以一個“錯”字堵上學生嘴,緊接着換學生回答,直至正確答案出現爲止;或以執牛耳者的姿勢親自加以糾正,把正確答案雙手奉上。尤其是在公開課的教學中,即使是一些容易產生典型錯誤的問題上,老師也總有辦法讓學生按其設計的正確方法給出答案,這樣就掩蓋了錯誤的出現,更不用說糾錯的過程了。恰恰因爲如此,學生會非常擔心自己回答問題出錯,甚至有的學生會對錯誤產生恐懼,也很多學生擔憂出錯會受到同學當作笑話,因而不敢在課堂上舉手發言,失去了許多學習的機會。面對課堂中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老師最看中那些準確無誤的資源。而對學生的錯誤資源想方設法加以躲避,更不要說去尋找、利用、開發這些錯誤資源。在新課程的大背景下,認爲課堂原本就是學生出現錯誤、糾正錯誤的地方,出錯是學生的權利。學生出錯是正常的,關鍵是我們怎樣來利用出現的錯誤。在教學中,把學生出現的錯誤看成是難得的資源,並且加工利用,我們課堂也因“錯誤”而變得有意義,有活力。並且在這一個過程當中培養學生和老師的糾錯能力,甚至可以達到規避同類錯誤的功效,使知識掌握更加牢固,並且有如下作用:

(1)在教學中捕捉學生出現的錯誤、加工錯誤、利用錯誤、糾正錯誤,以達到規避同類錯誤的效果。

(2)針對高年級數學學科的學習,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不同錯誤,研究各種錯誤作爲教學資源的利用率和利用的效果,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提高學生課堂捕捉錯誤的能力,使學生在課堂錯誤中成長。

(4)培養學生思維判斷、糾錯能力,拓展思維能力。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1)深入研究教學中學生產生錯誤資源的原因,確定錯誤的類型。

(2)錯誤資源對教學的影響及其地位的研究。

(3)對錯誤資源的利用及對策研究。

三、課題研究的方法

(1)觀測法:觀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哪些知識類型易現錯誤,並且記錄下來。

(2)教學反思法:通過聽課、教研學習或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捕捉出現的各種錯誤,反思錯誤資源的利用情況。

(3)文獻法:利用網絡蒐集、閱讀理論書籍等途徑收集對研究“國小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錯誤資源的利用”有幫助的知識,加深對本課題的理論認識。

(4)個案法:通過對班級學生的個案研究,掌握不同學生學習過程中形成的錯誤原因和內容差異性,進行因材施教,做到有效運用教學中的錯誤資源。

四、課題研究計劃

1、第一階段(20021年3月)準備階段:蒐集資料,學習理論書籍,擬定課題的具體內容。

2、第二階段(2021年4月)初步實施階段:收集資料,研究課題內涵,制定具體研究計劃。

3、第三階段(2021年5月—2021年12月)實施階段: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收集記錄、歸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易出錯的題型,反思學生出錯的原因,探索加工錯誤資源來指導學生學習,做階段性整理。

4、第四階段(2022年1月)總結階段:整理研究資料的整理,總結研究的過程和實效,撰寫結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