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新版科學小課題研究報告範例精品多篇

新版科學小課題研究報告範例精品多篇

科學小課題研究報告範例 篇一

《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研究》 ——課題研究報告

價值分析:當課改的浪潮洶涌而至時,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杜郎口中學的“預習、展示、反饋”作爲新型的教學形式像燦爛的浪花,分外引人注目,也給了我極大的啓示。 葉聖陶先生一貫主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他把這一教育思想精練地概括爲“教是爲了達到不需要教”,揭示了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辯證關係。《新課程標準》也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

預習,不是學生漫無目的地學,而是在教師簡明扼要地出示學習目標、提出自學要求、進行學前指導後,學生帶着思考題在規定時間內自學指定內容,完成檢測性練習(預習學案),並且能夠提出自己所感興趣的問題或是疑難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加以整合,互動性的生成自己新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設計。陶行知先生曾說:“教什麼和怎麼教,絕不是憑空可以規定的。他們都包含‘人’的問題,人不同,則教的東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鼓勵自主學習,激活學生思維,釋放學生潛能、促進個性發展,全面提升學生各方面素質,從而進行新型而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我的課前預習希望能夠幫助課堂教學所達成的目標。

在《新課程標準》以及“三全五優化”教學研究的指導下,把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與學生學情以及自身特點相結合,重點研究國中語文學生自主預習實踐的有效策略。。研究中充分運用了實驗調查法瞭解了國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課前學生自主預習對於課堂有效性的提高;通過大量課例的觀察,運用行動研究法從不同課例(新授課、複習課、作文課)、不同文體(小說、文言文、議論文、詩歌)、不同載體(學案、批註、作品、檢測),分析了學生的各種自主預習對於課堂教學的影響;通過課例實施與推廣,提出了國中語文常規新授課不同文體以及複習的自主預習的標準,形成不同載體的預習形式,提煉出國中語文預習的系統設計、有效實施和分析到位的策略。在運用中較好地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可操作性和積極性,並進一步促進課堂教學設計貼近學生特點和需要,減少課堂隱形浪費。

自主預習中的“自主”是指自願、自覺、自主、自立的學習態度、能力策略等因素綜合而成的一種學生主導學習的內在機制,也就是說學生在教師引導後慢慢發自內心的去做這項工作,並且在這個基礎上試着一定程度的指導和控制自己學習的能力,像制訂目標,針對不同學習任務選擇不同學習方法和學習活動。對筆者來說,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的過程其實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機制中爲孩子們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以及協調自主學習與教育教學目標的關係。

預習,這裏指語文預習,是學生在新授課前按一定的學習要求對語文新教材或新課文作自我學習的活動,是語文教學過程的首要環節,是學習新知識的起點(一般放在課外進行)。自學預習是學生們通過自己的獨立鑽研,掌握知識和技能的能力。正式講解課文是學生施展自學能力的戰場,預習便是學生培養提高自學能力的練兵場。其實,預習決非一般意義上的通讀和瀏覽,而是一種複雜的智力活動。筆者發現,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往往需要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課文,去開展觀察、識記、聯想、想象、辨析、比較、綜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動,去鍛鍊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基於以上的認識,筆者的研究把語文學習的第一環節——預習作爲培養學生自學願望和能力的一個突破口。“國中語文的自主學習教學實踐研究”就是筆者針對長期以來學生在語文學習總體上存在着被動功利、忽視自我能動性發揮的規律,以機械的完成爲本位而非以人的發展爲本位等問題,培養學生養成在教師引導的基礎上養成自主預習的習慣,在自我預習的發現和質疑中發展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強調體驗感悟。

1、《新課程標準》

《新課程標準》提出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預習是語文學習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它對於培養學生的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促進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2、“三全五優化”教學研究

“三全五優化”是貫徹落實《新義務教育法》,深入素質教育的要求。是貫徹落實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於規範中國小辦學行爲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意見的必然。是對課堂教學改革的整合與提升,促進“學有所教”向“學有優教”轉變的重要舉措。真正要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提升學生的全面素質,關注三維目標的有效達成;在課堂上實施全程管理,關注教與學的每一個環節,要做到教師能夠達成優化學習目標、優化問題設計、優化互動生成、優化自主體驗、優化評價矯正的設定,學生的自主預習尤爲重要。

3、素質教育

學習,從素質教育的功能看,應該充分考慮人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動精神和個性差異,注重形成健全的人格。從素質教育的價值取向看,關注“人的發展”,關注三維目標的有效達成,並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作爲核心價值。所以教師課堂對學生而言不應該是被動和機械的,而是鼓勵學生熱愛學習、創新思考和樂觀生活,而這樣的“主動教育”需要學生在課前做預定的基礎工作,也就是預習。將被動預習轉化主動預習,在課堂教學設計和組織過程中,能夠更深入研究如何真正面向全體學生,讓孩子也更明確自己的需要,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收穫和進步。

1、學生課前預習現狀

預習,並不讓人陌生,只是我們現在提倡的預習很大程度上只是簡單的看看書,粗泛的走走過場。學生對預習過的文章往往一知半解,甚至完全陌生,老師對學生的預習情況也不清楚,而課上 “提問法”、“討論法”、“啓發式”就在這樣的互不瞭解中倉促進行,教學的實際效果可想而知。

2、學生預習的必要性

多年來,特別是新課程改革以來,學校始終把課堂當作推行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積極開展對課堂教學的研究與實踐,爲進一步推行新課堂改革,我區也進行 “三全”“五優化”的課堂教學研究和實踐。這種教學方式,要求教師要善於引導思維、啓迪智慧,讓學生在自學中學會發現問題,提煉問題,以更好的參與教學活動。這麼一來,無論是是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益,進行“減負增效”的有效教學,還是促進師生教育觀念轉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都離不開預習。學生學會自主預習,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質疑,在課湯上才能充分的表達、交流、分享“自己的聲音”。

當課改的浪潮洶涌而至時,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杜郎口中學的“預習、展示、反饋”作爲新型的教學形式像燦爛的浪花,分外引人注目,也給了我極大的啓示。葉聖陶先生一貫主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他把這一教育思想精練地概括爲“教是爲了達到不需要教”,揭示了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辯證關係。《新課程標準》也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

預習,不是學生漫無目的地學,而是在教師簡明扼要地出示學習目標、提出自學要求、進行學前指導後,學生帶着思考題在規定時間內自學指定內容,完成檢測性練習(預習學案),並且能夠提出自己所感興趣的問題或是疑難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加以整合,互動性的生成自己新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設計。陶行知先生曾說:“教什麼和怎麼教,絕不是憑空可以規定的。他們都包含‘人’的問題,人不同,則教的東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鼓勵自主學習,激活學生思維,釋放學生潛能、促進個性發展,全面提升學生各方面素質,從而進行新型而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我的課前預習希望能夠幫助課堂教學所達成的目標。

一)課題研究內容

1、典型文體的基本預習要求。

2、不同課例、不同文體、不同載體的學生自主預習策略以及反思

3、通過典型案例研究學生自主預習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係。

二)課題研究的方法及過程

本課題的研究分爲以下三個階段:

1、前期準備階段:

主要工作是學習科研理論,對學生預習情況進行摸底調查,設計方案,培養學生的預習意識,教會預習方法,打好預習基礎。收集資料,擬定課題研究方案,申報立項。

2、探索階段:

指導學生學會預習,養成預習的習慣,具備一定的預習能力,進行探索性預習。通過大量課例的觀察,運用行動研究法從不同課例(新授課、複習課、作文課)、不同文體(小說、文言文、議論文、詩歌)、不同載體(學案、批註、作品、檢測),分析了學生的各種自主預習對於課堂教學的影響。

① 在研究的過程中不斷通過區域教研活動和備課活動,通過不同教師課堂教學設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設計實施。參加了20xx年“語文報杯”名家語文研討會,聽取各級公開課36節,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進完善自己的方式方法以及成果。

② 運用行動研究法,不同課例(新授課、複習課、作文課)、不同文體(小說、文言文、議論文、詩歌)、不同載體(學案、批註、學生製作),分析了學生的各種自主預習對於課堂教學的影響,究出對策,並通過典型案例研究學生自主預習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係。

③ 運用調查研究法,對學生預習前後的文本理解、有效幫助以及存在問題做了課例的調查(《醉翁亭記》)。對學生一年以來的於都習慣養成做了感悟式調查(見附錄六)

調查研究預習課對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自學願望和能力培養的結果,收集整理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提煉、總結,撰寫報告,申請結題。

一)規範了常規新授課不同文體以及複習課預習要求:

1、現代文預習

a.標小節號,閱讀文本。閱讀文本時注意書前提示、課文、註解和練習。關鍵是讀好文本。

一讀明文體,瞭解基本內容,二讀進行勾畫批註。

b.勾畫批註。在閱讀的過程中,將一些關鍵性的字、詞、句勾畫出來。文體不同,勾畫的

重點不同。記敘文:勾畫表明事情發展的過渡性語句,揭示中心主旨的抒情議論句,表現人物特點的語句。說明文:勾畫說明對象,每一節的中心句即揭示說明對象的特徵或原理的句子,過渡性語句。議論文:勾畫論題或論點,每一節的關鍵詞句,過渡性或總說性的語句;勾畫好詞好句,積累語言;不能理解的語句。

c.梳理。結合課文的註釋和一些工具書,掃清閱讀障礙,過字詞關。新教材的每一篇課文後都有“讀一讀 寫一寫”,學生可以將查出來的字音詞意寫在上面,便於以後複習。學生還可以自主查閱有關作者及寫作背景的資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梳理文章結構,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中心。

d.質疑提問。在預習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注意不懂之處,有質疑的精神。同時將自己不理

解之處,用完整的語言表述出來,形成問答,便於提問。

e.閱讀推薦。找一找類似的文章,準備好課堂推薦交流。

2、文言文預習

a.通讀正音。閱讀全文,查找生字,流利朗讀。

b.梳理文意。結合註解和參考書,翻譯原文。

c.質疑。不能解釋的詞句做好記號,準備提問交流。

3、複習課預習

a.明確考點

b.蒐集相關例題(做過的練習試卷),歸納常見的不同問法。

c.結合參考答案,梳理考點的解題思路。

二)形成不同載體的預習形式:

1、學案式

這是進行指導性預習的最好方式,由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引導。如針對《醉翁亭記》設計的預習學案,從文學常識、文本初識、對話讀者、知識遷移的角度對學生的預習做了比較規範的指導;同時,預習學案和課堂學案是相輔相成的,以便學生能夠更清楚的明確學習目標,完成學習任務,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此外,教師預習諸問題的設計和課堂主題的設計可以一脈相連,以便減少課堂隱形浪費,提高課堂效率

2、批註式

這類主要是培養學生自我解讀,挖掘文本,加強與作者對話的能力,對學生的文體學習有很好的指導作用,比如小說批註人物形象和環境描寫,說明文批註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語言,議論文批註論點、論據,文言文批註重要文言語法現象等等。這樣系統化的預習指導其實對學生進一步加強自己的閱讀能力有很大的幫助。通過批註、旁註,把握主題內容,賞析人物形象,體味語言美感,發掘文本疑問,有待進一步加強課堂學習的興趣和活力。

3、作品式

這類預習通常需要較長時間的準備,適用於作文課、綜合實踐課程,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他們的創新能力有重大意義。如作文預習前的資料收集、特別是具有自身特色的製作(身邊的她生活狀態調查、班級年度人物評選、學生的照片故事串接),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很大的觸動和啓發;比如綜合實踐課前學生的演講、辯論、朗誦等多種形式的預習可以全面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和創新能力。

4、檢測式

這是爲了提高課堂效率,將基礎性知識的學習交由學生自主完成,在課上自由討論。檢測的形式可以多樣:字詞的默寫、文言基礎語法知識點的初步整理等等。

三)進行了典型課例的預習(附錄一~五)

1、作文課課例

2、小說課例

3、議論文課例

4、文言文課例

四)分析了學生自主預習對有效課堂的影響:

1、教師對學生的預習要進行必要有效的指導

預習是我們理解課文,把握課文內容的前提。但預習並不是意味着只是讓學生自己去完成預習的任務,教師不管不問。那麼,就對預習缺乏有效的控制與調整,教師在預習課中的主導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讀沒讀課文,理解到什麼程度,是否真正深入到課文當中去,存在什麼問題和疑惑,作爲教師的我們很難了解地很清楚,即使有些學生把預習的內容做到了本子上,但是不是自己獨立完成的我們也很難確定。洋思中學的王校長曾說:“放手不等於放任,自學不等於自流。現在看來,這是何其經典的兩句話!加強教師對預習課堂的調控力度,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纔是解決預習課效率低的重要因素。指導的形式或者說是載體可以是多種多樣

2、關注學生預習中的質疑並生成進教學設計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而“疑”又是經過深入思考,主動探究才能產生的。所以,每次學習新課文之前,我都會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旁邊作上記號或寫上相應的問題,以幫助我和學生共同從教材中獲得更生動鮮活豐富的信息。文言文的預習質疑根據文章稱常會有兩類側重。有的文章內容主旨並不深奧,比如《送東陽馬生序》,勸勉勤奮苦學的思想很明確,所以學生的質疑大多集中在是文章字詞上,特別是文中多次出現的虛詞“以”的用法,那麼這樣的文章可能字詞梳理、文言知識點積累、包括背誦指導就特別重要。而有些文章表面上學生的字句理解沒有問題,而文章的內容或是主旨的卻比較深刻,比如《湖心亭看雪》中,文章通過預習似乎都能翻譯,但很多學生不瞭解“問其姓氏”與“曰金陵人”的關係,不理解“獨往湖心亭看雪”與“舟子喃喃曰”的矛盾,不理解文中的“癡”,那麼這樣的文章也許文章字詞句的紮實可以放在內容的把握之後進行進一步鞏固。

所以,在上《醉翁亭記》之前,我詳盡的整理了學生們的預習質疑,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塊:(一)作者的醉翁之意究竟是什麼,作者在樂什麼,(二)文章的兩個重要虛詞——21個“也”和25個“而”的用法,爲什麼出現這麼多次。在這個基礎上,我的教學目標第一課時就是幫助大部分學生解決質疑,激發學習興趣,抓住“醉翁”,抓住“樂”字,體會作者所樂的內涵。第二課時,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進行文言基礎點的整理,並且進行背誦指導,適當當堂成誦。第三課時進行拓展延伸,比較閱讀,進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主旨。

3、課堂教學上應該注重學預習生主體主動性的發揮

要相信學生,放心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預習成果的展現,小組討論,可以二人組、四人組,也可以一排一組,在分組討論中,教師來回巡視,也可參與學生的討論之中,適當點撥啓發、引導、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在小組討論中,可分組評分,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集體榮譽感。還有一種是集體討論,即組織學生集體研討,討論後,學生對問題舉手發言,也可把學生請上講臺,大膽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認識,培養學生的表現欲。對於一些仍有疑難的,學生學了也不解的,教師就要教了,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明辨是非,尋找結論。

預習的呈現也要體現課堂教學的全程性。就是在每個環節上都留給學生閱讀、思考、交流、活動的時間和機會,而不是某個環節讓學生參與自學,其他環節依然教師主宰課堂。

4、重視師生課後的反思溝通共同成長

就是讓師生分別做自我檢查、自我總結,每節課後的預習對課堂學習有什麼幫助,獲得了什麼,還欠缺哪些,諸如此類。思考反省做得好的、有深刻理解的地方,這個做法有助於促進學生的思考能力以及自我總結的能力。

五)探索和提煉了國中語文學生自主預習的有效策略

通過大量課例的觀察,運用行動研究法從不同課例(新授課、複習課、作文課)、不同文體(小說、文言文、議論文、詩歌)、不同載體(學案、批註、學生製作),分析了學生的各種自主預習對於課堂教學的影響;通過課例實施與推廣,提出了國中語文自主預習的標準,提煉出國中語文預習的系統設計、有效實施和分析到位的策略。在運用中較好地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可操作性和積極性,並進一步促進課堂教學設計貼近學生特點和需要,減少課堂隱形浪費。

在當前進一步推行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學觀念上應進一步以生爲本,爲學生自信心的培養和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的角度開展課堂教學。學生自主預習對有效課堂有極大的影響,所以教師對學生的預習要進行必要有效的指導,關注學生預習中的質疑並生成進教學設計,課堂教學上應該注重學預習生主體主動性的發揮,重視師生課後的反思溝通共同成長。因此,教師預習的主問題設計與課堂教學主問題設計的關係如何緊密聯繫又有創新;對部分自主質疑能力較弱的學生的預習指導,如何引導調動自主發現問題的能力;對九年級學生的預習指導,如何進行還有待進一步實踐研究。此外,引導學生方面,還須大膽放手,做足課前功夫,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講評課的流暢性、藝術性和吸引力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一、規範了常規新授課不同文體以及複習課預習要求:

1、現代文預習

a.標小節號,閱讀文本。閱讀文本時注意書前提示、課文、註解和練習。關鍵是讀好文本。

一讀明文體,瞭解基本內容,二讀進行勾畫批註。

b.勾畫批註。在閱讀的過程中,將一些關鍵性的字、詞、句勾畫出來。文體不同,勾畫的

重點不同。記敘文:勾畫表明事情發展的過渡性語句,揭示中心主旨的抒情議論句,表現人物特點的語句。說明文:勾畫說明對象,每一節的中心句即揭示說明對象的特徵或原理的句子,過渡性語句。議論文:勾畫論題或論點,每一節的關鍵詞句,過渡性或總說性的語句;勾畫好詞好句,積累語言;不能理解的語句。

c.梳理。結合課文的註釋和一些工具書,掃清閱讀障礙,過字詞關。新教材的每一篇課文後都有“讀一讀 寫一寫”,學生可以將查出來的字音詞意寫在上面,便於以後複習。學生還可以自主查閱有關作者及寫作背景的資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梳理文章結構,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中心。

d.質疑提問。在預習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注意不懂之處,有質疑的精神。同時將自己不理

解之處,用完整的語言表述出來,形成問答,便於提問。

e.閱讀推薦。找一找類似的文章,準備好課堂推薦交流。

2、文言文預習

a.讀正音。閱讀全文,查找生字,流利朗讀。

b.梳理文意。結合註解和參考書,翻譯原文。

c.質疑。不能解釋的詞句做好記號,準備提問交流。

3、複習課預習

a.明確考點

b.蒐集相關例題(做過的練習試卷),歸納常見的不同問法。

c.結合參考答案,梳理考點的解題思路。

二、形成不同載體的預習形式:

1、學案式

這是進行指導性預習的最好方式,由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引導。如針對《醉翁亭記》設計的預習學案,從文學常識、文本初識、對話讀者、知識遷移的角度對學生的預習做了比較規範的指導;同時,預習學案和課堂學案是相輔相成的,以便學生能夠更清楚的明確學習目標,完成學習任務,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此外,教師預習諸問題的設計和課堂主題的設計可以一脈相連,以便減少課堂隱形浪費,提高課堂效率

2、批註式

這類主要是培養學生自我解讀,挖掘文本,加強與作者對話的能力,對學生的文體學習有很好的指導作用,比如小說批註人物形象和環境描寫,說明文批註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語言,議論文批註論點、論據,文言文批註重要文言語法現象等等。這樣系統化的預習指導其實對學生進一步加強自己的閱讀能力有很大的幫助。通過批註、旁註,把握主題內容,賞析人物形象,體味語言美感,發掘文本疑問,有待進一步加強課堂學習的興趣和活力。

3、作品式

這類預習通常需要較長時間的準備,適用於作文課、綜合實踐課程,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他們的創新能力有重大意義。如作文預習前的資料收集、特別是具有自身特色的製作(身邊的她生活狀態調查、班級年度人物評選、學生的照片故事串接),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很大的觸動和啓發;比如綜合實踐課前學生的演講、辯論、朗誦等多種形式的預習可以全面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和創新能力。

4、檢測式

這是爲了提高課堂效率,將基礎性知識的學習交由學生自主完成,在課上自由討論。檢測的形式可以多樣:字詞的默寫、文言基礎語法知識點的初步整理等等。

三、進行了典型課例的預習(附錄一~五)

1、作文課課例

2、小說課例

3、議論文課例

4、文言文課例

四、分析了學生自主預習對有效課堂的影響:

1、教師對學生的預習要進行必要有效的指導

預習是我們理解課文,把握課文內容的前提。但預習並不是意味着只是讓學生自己去完成預習的任務,教師不管不問。那麼,就對預習缺乏有效的控制與調整,教師在預習課中的主導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讀沒讀課文,理解到什麼程度,是否真正深入到課文當中去,存在什麼問題和疑惑,作爲教師的我們很難了解地很清楚,即使有些學生把預習的內容做到了本子上,但是不是自己獨立完成的我們也很難確定。洋思中學的王校長曾說:“放手不等於放任,自學不等於自流。現在看來,這是何其經典的兩句話!加強教師對預習課堂的調控力度,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纔是解決預習課效率低的重要因素。指導的形式或者說是載體可以是多種多樣

2、關注學生預習中的質疑並生成進教學設計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而“疑”又是經過深入思考,主動探究才能產生的。所以,每次學習新課文之前,我都會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旁邊作上記號或寫上相應的問題,以幫助我和學生共同從教材中獲得更生動鮮活豐富的信息。文言文的預習質疑根據文章稱常會有兩類側重。有的文章內容主旨並不深奧,比如《送東陽馬生序》,勸勉勤奮苦學的思想很明確,所以學生的質疑大多集中在是文章字詞上,特別是文中多次出現的虛詞“以”的用法,那麼這樣的文章可能字詞梳理、文言知識點積累、包括背誦指導就特別重要。而有些文章表面上學生的字句理解沒有問題,而文章的內容或是主旨的卻比較深刻,比如《湖心亭看雪》中,文章通過預習似乎都能翻譯,但很多學生不瞭解“問其姓氏”與“曰金陵人”的關係,不理解“獨往湖心亭看雪”與“舟子喃喃曰”的矛盾,不理解文中的“癡”,那麼這樣的文章也許文章字詞句的紮實可以放在內容的把握之後進行進一步鞏固。

所以,在上《醉翁亭記》之前,我詳盡的整理了學生們的預習質疑,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塊:(一)作者的醉翁之意究竟是什麼,作者在樂什麼,(二)文章的兩個重要虛詞——21個“也”和25個“而”的用法,爲什麼出現這麼多次。在這個基礎上,我的教學目標第一課時就是幫助大部分學生解決質疑,激發學習興趣,抓住“醉翁”,抓住“樂”字,體會作者所樂的內涵。第二課時,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進行文言基礎點的整理,並且進行背誦指導,適當當堂成誦。第三課時進行拓展延伸,比較閱讀,進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主旨。

3、課堂教學上應該注重學預習生主體主動性的發揮

要相信學生,放心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預習成果的展現,小組討論,可以二人組、四人組,也可以一排一組,在分組討論中,教師來回巡視,也可參與學生的討論之中,適當點撥啓發、引導、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在小組討論中,可分組評分,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集體榮譽感。還有一種是集體討論,即組織學生集體研討,討論後,學生對問題舉手發言,也可把學生請上講臺,大膽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認識,培養學生的表現欲。對於一些仍有疑難的,學生學了也不解的,教師就要教了,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明辨是非,尋找結論。

預習的呈現也要體現課堂教學的全程性。就是在每個環節上都留給學生閱讀、思考、交流、活動的時間和機會,而不是某個環節讓學生參與自學,其他環節依然教師主宰課堂。

4、重視師生課後的反思溝通共同成長

就是讓師生分別做自我檢查、自我總結,每節課後的預習對課堂學習有什麼幫助,獲得了什麼,還欠缺哪些,諸如此類。思考反省做得好的、有深刻理解的地方,這個做法有助於促進學生的思考能力以及自我總結的能力。

五、探索和提煉了國中語文學生自主預習的有效策略

通過大量課例的觀察,運用行動研究法從不同課例(新授課、複習課、作文課)、不同文體(小說、文言文、議論文、詩歌)、不同載體(學案、批註、學生製作),分析了學生的各種自主預習對於課堂教學的影響;通過課例實施與推廣,提出了國中語文自主預習的標準,提煉出國中語文預習的系統設計、有效實施和分析到位的策略。在運用中較好地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可操作性和積極性,並進一步促進課堂教學設計貼近學生特點和需要,減少課堂隱形浪費。

科學小課題研究報告範例 篇二

“事實學習”課型是自然學科的重要基礎課。其教學的中心內容是指導學生認識自然的事實,包括認識事物的名稱、個體的顯著特徵、認識事物和現象變化的結果、過程。其典型課例有《生活中的靜電現象》、《空氣》、《岩石》、《銅、鐵、鋁》等。在“事實學習”課型中,包含許多基本的科學知識,強調對事物描述的準確、對事物性質的理解、對特徵或變化結果的認識。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過分看重學生是否掌握了全部的知識,是否記住了事物的特徵或變化的結果,而忽視調查、觀察、設計、實驗、收集數據、探討等活動。教師也往往容易滿足於學生規規矩矩地學,老老實實地記、聽,以致相當多的學生對自然學科不感興趣,甚至厭惡。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改變聽、讀、學、記的教學方法,改變以知識爲重點的教學,運用探究的方法實施“事實學習”課型的學習。

二、探究爲中心實施“事實學習”課型教學的理論依據

(一)探究教學能有效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多種多樣的,但主要受學習的目的性、學習的成就感、學習中的交往和認識興趣四個因素的影響。其中,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主要的內部動力。依據起因不同,興趣可以分爲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因此,堅持興趣在教學中的作用,就要求自然教學中加強動手“做”科學和體驗探究過程,強調運用探究爲中心的方法進行科學教育。

(二)探究教學有充分的理論研究基礎

“事實學習”課型教學中,認識的物體和現象都緊密聯繫着學生周圍的生活。例如青蛙、水、空氣、銅、鐵、鋁、螞蟻、根、葉、四季的的特徵等事物和現象,學生經常接觸到而且十分感興趣。因此,要將這些興趣穩固下來,成爲學生深入研究科學的內驅力,就必須通過以探究爲中心,實施“事實學習”課型的教學。

三、以探究爲中心實施“事實學習”課型教學的教學目標

以探究爲中心實施“事實學習”課型教學的教學目標框架是以自然事實和現象的知識爲載體,以探究過程的操作和體驗爲途徑,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

1.讓學生充分體驗對自然事實探究的過程和樂趣,形成對科學探究的強烈興趣和好學求知的慾望,形成認真細緻、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勇於探究、不斷創新的精神,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2.培養學生具有對簡單的自然事物和現象進行分析、綜合的能力,初步具有科學探究的能力,瞭解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3.認識自然事實的形態、構造、性質、變化。

四、教學策略

(一)精心選擇教學材料的策略

材料是探究的基礎,要設計以探究爲中心的教學過程,首先必須精心選擇、準備有結構的材料。所謂材料的結構性是指材料與所要進行的探究活動有密切的聯繫,學生通過對材料的擺弄能揭示自然事實的性質和特徵,體現探究過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例如《電磁鐵(一)》的教學,一位教師選用三套不同的製作電磁鐵線圈的材料:① 用較細的漆包線(沿海版自然教材配套實驗材料);②使用直徑0.6毫米的裸銅線;③ 使用帶絕緣塑料的電話線。教師把三套材料分別用於三個班的教學,其結果是:使用①②套材料,學生製作電磁鐵的時間佔用約20分鐘,探究其性質的時間卻只有短短的幾分鐘,而且製作的電磁鐵效果也不理想。使用第三套材料製作線圈,僅花不到5分鐘的時間,留給學生用於探究其性質的時間充裕,探究的氣氛熱烈,而且實驗效果明顯,有助於學生髮現電磁鐵的性質。有此可見,第三套材料體現了材料的結構性和合理性,適合學生的探究。

(二)指導探究的策略

以探究爲中心實施“事實學習”課型教學中,要求給學生一個靈活、自由的空間讓其充分探究,但也不能放任自流、任其發展。有經驗的老師總是密切觀察學生的探究活動,從中發現學生探究過程遇到的困難,適時給予精心啓發、有效指導。

1.精心誘導,激發探索的動機

教育心理學認爲:需要指向某一具體對象,產生達到目的的慾望時就形成了探索的動機。因此,利用矛盾懸念或趣味活動讓學生置身於一種探索問題的活動中,可以有效激起學生探索的興趣,形成探索的動機。例如在教學《葉子》一課,學生對幾乎每天都能見到的樹葉非常熟悉,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能吸引學生。然而,知識的興趣並不是一下就能看到的,其源泉是藏在深處的。教師可以佈置孩子們課前收集校園的各種樹葉,上課時通過“給樹葉找媽媽”的遊戲,就可以把孩子們的興趣吸引到葉子的不同形狀上來,並引導學生說出各自的理由。通過老師的精心誘導,孩子們瞭解、探索、思考的慾望隨之就被激發起來了。

2.指導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

社會資訊和信息技術發展,使人們越來越感到掌握學習的方法比掌握知識更重要,良好的方法使人們更能發揮自身的潛力。而在科學研究中,評價人的科學素質高低的標準應該是能否提出新的問題和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因此,擔負科學啓蒙教育任務的自然課,必須滲透科學的思維方法和淺顯的科學研究方法的教育。其中包括:① 分析與綜合的方法。研究某一自然事物時,一般可以先整體瞭解,然後將整體分成多個組成部分進行探究,最後再綜合認識,即按整體à部分à整體的過程分析綜合學習。例如《魚》的教學,可以先讓學生收集有關魚類的資料、圖片,在課前讓學生閱讀有關資料。課堂上讓學生觀察魚身體的組成,提出疑問,設計實驗,對魚各部分器官的作用進行探究認識,總結出魚類的共同特徵。最後可以將自己探究的結論和收集的材料彙編、裝訂成爲資料保存。② 比較與分類的方法。例如《各種各樣的根》一課中認識直根與鬚根,可以通過比較,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再分類。③ 觀察與實驗的方法。例如用按順序的方法、對比的方法觀察,用對比或模擬的方法實驗等。另外,還應滲透數學分析、抽象與概括等探究的方法的運用。

3、恰當的評價

每一個探究活動,都是學生積極學習的具體體現。對探究活動的評價應遵循兩個原則:①保護積極性原則。對學生參與的態度、情感和成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倡導堅持不懈、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② 重過程評價的原則。不簡單以成果、結論肯定或否定每一個探索者。過程的體驗、過程的實施方法和操作是評價的重要取向。

科學小課題研究報告範例 篇三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萬物之始,先有節奏。德國當代著名的作曲家,兒童音樂教育家奧爾夫奧爾夫更是提出了“節奏第一”的口號。對於低年級學生,通過啓發和引導,培養他們對節奏的創作意識和創造才能,讓他們感受到音樂是美好的,但也不是隨心所欲的,因爲它有一定的“約束”──節奏。節奏訓練是國小音樂課的重要學習內容,小型節奏器音色豐富、簡便易學又易於尋找代用品,是音樂課堂常用的教學工具,廣泛應用於音樂教學的唱、奏、演、聽、創等音樂實踐中,對培養學生的羣體意識和合作精神有着積極的促進作用。衆所周知,喚起兒童對音樂的興趣,激發兒童對音樂的情感,是培養兒童音樂感覺和情感的金鑰匙,但是許多低年級學生欠缺音樂節奏感,不能操作簡單的打擊樂,更不能準確地表達音樂的節奏,所以在低年級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音樂節奏感是十分重要的。

爲此,我做了節奏教學要融入豐富生動的音樂內容、要符合音樂課教學內容、鼓勵學生有明確學習目的的創編、教師如何布臵任務與提出要求等方面的探索,嘗試着摸索和運用新的節奏訓練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尋求學生易於接受、樂於接受的節奏學習方式,達到提高學生音樂感受力,提升音樂表現力的國小音樂教學目的。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本次我校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

(一)、探索國小音樂課堂教學中低年級節奏教學的基本原則。 在音樂課堂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音樂教學中節奏教學的重要性,準確的把握好節奏是國小音樂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音樂教學中有針對性的進行節奏訓練,是節奏教學的基本原則。

1、在律動中感知節奏,巧妙設計節奏教學。

2、在音樂遊戲中滲透節奏訓練,巧妙設計節奏教學。

3、在歌唱欣賞活動中貫穿節奏,巧妙設計節奏教學

4、讓節奏與生活緊密結合,巧妙設計節奏教學。

(二)、針對低年級音樂教學構建低年級音樂課堂節奏教學資源組件庫。

1通過多媒體及音樂包看文獻等收集整理有關音樂課堂節奏教學資料,並將其整理爲資源包,以便今後教學使用。

2、利用多媒體資源收集相關課堂實錄音像資料,以便在今後的實際教學中進行參考分析和借鑑。

(三)、發展出課堂中節奏教學實施框架和方法。

學習節奏不能脫離開實踐,相反,還在實踐中加以運用。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但要最終還是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感知、去表現、去應用,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我發展出以下四點學習方法,並將其作爲實施框架運用到音樂課的節奏教學中去。

1、專門學習基本節奏以及由幾種基本節奏組合而成的節奏小組。

2、在遊戲中鞏固基本節奏以及節奏組合。

3、在歌曲中學會運用。

4、在創作中熟練掌握節奏。

(四)、探索更多樣更有效地教學模式和方法。

常規音樂課堂中的節奏訓練比較枯燥,學生一般不感興趣。如果此時不注意教學方法,吸引學生去聽、去練,那麼教學效果肯定是枯燥無效的,在音樂課堂教學實踐中我探索出以下兩點方法。

1、可利用客觀存在的節奏,建立學生心理恆拍

節奏是客觀存在於我們身邊的。如:脈搏、呼吸、日落日出、潮汐、鐘錶、火車勻速行駛等都是客觀存在的節奏。教師可利用這些客觀存在的,就在孩子們身邊的節奏,讓他們從小就建立一個心理恆拍。心理衡拍對於學生的節奏感受是非常重要的,相當於建立參照物。

2、節奏朗誦促進節奏訓練

奧爾夫在談到他主張的音樂教育方式時曾說:“原本的音樂是什麼呢?原本的音樂決不只是單獨的音樂,它是和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語言是人人都具備的能力。每個人自出生後有兩個基本的能力是“每個”家長都要教的:一是說話;二是學走路。

所以利用說話作爲起步的音樂教學,會使孩子們感到非常的熟悉、親切、它無需專門的訓練和技能技巧的準備,就可以開始音樂教學,學習中自然減少了心理障礙。這也充分體現了兒童教育的一個重要的教學原則:從孩子們熟悉的環境與事物入手。擇孩子熟悉事物作爲節奏朗誦最佳。例如小動物的名字、自己的名字、交通工具、成語等等都非常好。這些可作爲節奏訓練的最初階段,讓學生對節奏有最初的概念。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目標

本次課題研究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探索節奏教學模式和方法在音樂課堂中的有效運用,從而培養學生的節奏創造能力,節奏感、音樂感受力,使之都有所提高。

音樂的本質在於對情感的反映。人類通過身體將內心情緒轉爲音樂,這就是音樂的起源。對音樂的理解與其說它是一種智力的過程,不如說是情感的過程。——審美體驗。因此,音樂教育首先要通過音樂與身體結合的節奏運動喚起人的音樂本能,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敏捷的反應能力,進而獲得體驗和表現音樂的能力。同時通過節奏運動的這種教育手段,可以使學生從小就開始在生理運動器官和思維之間構成一種自由轉換和密切聯繫的媒介,以達到身心的和諧發展。

(一)、通過節奏運動使身心和諧發展

隨着實驗研究的深入,音樂和身體結合的節奏運動已經不只屬於音樂學習的範疇,它實際上是把音樂當作一種“人性化力量”,是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必要手段。生命本身就是節奏,它由連續不斷的多重組合單位構成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同樣作爲由多種功能的綜合和矛盾共存的個體,也可以看成是一種節奏。這種節奏是誰體節奏和精神節奏的統一,是潛意識的自覺和有意識的意志被同樣控制着進行交替。

(二)、通過節奏運動喚起兒童的音樂本能

音樂與身體運動的結合訓練特別適合於兒童的本能與天性。人無不具有天生的節奏本能,不過需要加以誘發和培養,進而爲音樂所用。

但是,孤立的聽覺訓練不會使兒童熱愛和理解音樂。只有從兒童本身所具有的節奏要素入手,以聽音樂和身體運動爲手段,才能喚起兒童天生的音樂本能。

四、課題研究的特色和創新之處

(1)理論方面:從“重構”的概念出發,深入探究國小音樂課堂中節奏教學設計特性和原則,研究節奏教學在低年級音樂教學中的不可替代性和重要性,尋求其對於提高學生音樂表現力和音樂創造力核心價值。例:初識節奏,可以讓學生有節奏的喊名,如兩個字,三個字,四個字,主要運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李曉冬()、近處叫王剛,則用節奏()、遠處叫王剛,則用節奏(x-x-. );又如歐陽春()、歐陽雪茹()王曉麗等,來提高學生興趣,讓他們產生創造節奏的信心。

我們還可以採用節奏接龍遊戲的方法,我唱前半句孩子們唱後半句。學生學習的興趣非常高,學生不僅很好的掌握了節奏,還使學生在音樂的世界裏盡情享受。

(2)實踐方面:力求積累和開發可應用於目前低年級音樂課堂教學中節奏教學的有效多樣的教學方法,以切實提高低年級音樂課堂教學實效。

奧爾夫說過:“讓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創造音樂,是最重要的。”教師需要做的,是引導,但不能只讓學生進行單一的模仿,模仿是創造的基礎,但是長期的單一模仿只會產生扼殺學生創造力與想象力的副作用,使學生產生盲從的惰性與依賴性。一開始,我在課堂上的創編活動中,最容易聽到的是學生手足無措的聲音“老師,應該怎麼做呀?”“老師,我不會做……”“老師,你教教我呀……”有時候,這樣的叫喊聲甚至讓創編活動無法進行,最後還是我在指揮學生操作。經過課後的反思與分析後我發現,低段國小生接觸的事物還比較少,尤其是低段的孩子,有些書本上提到的樂器,或者小動物是他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甚至連見都沒有見過,又如何讓他們展開想象,或者去模仿動作或者聲音呢?改變這種現狀的策略是從生活出發,從學生實際出發,尋找“原本性的音樂”。

有一次,我找到了一個十分有趣的視頻,在課堂上先給學生聽,讓學生猜一猜是什麼樂器演奏的,學生聽到叮叮咚咚的旋律,七嘴八舌的猜了好幾種樂器,猜是鋼琴啦、三角鐵啦、碰鐘啦等等,還有學生叫不出樂器名字,用手拼命比畫了一番……我都搖頭說不是,孩子們急了,那是什麼呀?我把視頻打開,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是一個街頭藝人用雙手在敲打一口倒扣的鐵鍋子,敲出了清脆好聽的旋律。這口鍋子一下子啓發了孩子們的靈感,一個小男孩馬上從課桌裏摸出了自己的不鏽鋼飯盒,用勺子開心的敲了起來,其他孩子見狀也紛紛摸出了不少的“樂器”,調羹、不鏽鋼飯碗、保溫水壺、鉛筆盒、旺仔牛奶罐……頓時教室裏響起了一片鍋碗瓢盆交響樂。我給了每個發現“新樂器”的孩子鼓勵與讚揚,並引導他們敲擊節奏,鼓勵他們想象聲音像什麼?孩子們的思維漸漸開闊起來。書本、桌子、筆、玻璃窗都漸漸成爲他們創編各種音響(如颳風下雨)的“樂器”。

奧爾夫教學法要求“每一節課都是遊戲”。當然,這裏所說的“遊戲”並不是單純地玩,而是有明確的目的性的。在音樂課堂裏所進行的遊戲都是具有音樂性的,是和音樂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只有這樣,遊戲才能成爲音樂課堂中有效的教學手段與方式。遊戲的設計在課堂教學中顯得至關重要。

例如,國小二年級《可愛的動物》這一單元有一個瞭解二分音符、四分音符與八分音符時值的音樂知識,教材上有三隻袋鼠摘果子的圖片,並提出問題,每隻袋鼠的口袋裏分別可以裝幾個果子?這個內容就可以設計成多種節奏遊戲,可以讓學生扮演小袋鼠用腳蹦跳來練習節奏,也可以讓學生用打擊樂器敲出蘋果上的節奏來“摘”蘋果,還可以讓學生將摘到的蘋果按規律排列起來組成節奏,選擇不同的打擊樂器進行演奏。我在這裏先將學生摘到的二分音符的蘋果擺在第一行,四分音符擺在第二行,八分音符擺在第三行,讓學生選擇打擊樂器有對比地進行觀察與練習後,學生立刻發現了一個二分音符敲1下的相同時間裏,四分音符需要敲2下,八分音符則需要敲4下,從而瞭解一個二分音符 = 兩個四分音符 = 四個八分音符,這三種音符之間的時值關係。之後,我又讓學生按這個時值關係來擺放蘋果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