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發展研究報告多篇

發展研究報告多篇

【第1篇】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髮展調查研究報告

在企業的管理中,人力資源規劃管理不僅具有先導性和戰略性,在實施企業總體發展戰略規劃和目標的過程中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人力資源對中小企業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老闆、企業管理層也逐漸認識到人力資源管理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但對於人力資源規劃管理的制定卻始終存在許多困惑和無奈。“人力資源規劃很簡單,不就是些招聘、薪酬之類的內容,有時再加點兒培訓方面的東西”、“老總還在拍腦袋定戰略,我又怎麼搞得出規劃(人力資源規劃)”、“人力資源規劃做了也沒多大意義,計劃沒有變化快,到頭來能兌現的也不過20% -30%”。以上便是許多中小企業hr們對於人力資源規劃管理的看法。那麼,究竟中小企業有沒必要進行人力資源戰略管理?怎樣才能制定出科學的人力資源戰略管理?

一、中小企業人力資源規劃實施效果不盡理想的原因:

1.對人力資源戰略規劃的認識不全面

做好人力資源管理有三部曲:明確戰略規劃——人力資源規劃——人力資源管理體系與具體的執行計劃。企業的整體發展戰略目標決定了人力資源規劃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又爲建立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制定具體的人員補充計劃、人員使用計劃、人員接替與晉升計劃、教育培訓計劃、評估與激勵計劃、勞動關係計劃、退休解聘計劃等等提供了方向指引和依據。廣義上的人力資源規劃包含了所有這些具體內容,而決不僅僅“只是些招聘、薪酬之類的內容,有時再加點培訓方面的東西”。

2.公司戰略目標不明確

人力資源部門必須結合企業戰略的實施予以人力資源的支持和保證。在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活動中,應以戰略目標出發,以戰略爲指導,確保人力資源政策的正確性與有效性。因此,人力資源規劃的前提是企業發展與企業戰略首先要明晰,而後才能分解到人力資源方面,隨後纔會有人員需求計劃、招聘計劃、薪資福利計劃等與之相配套。而中小企業一般缺乏較明確的發展戰略,尤其在快速擴張階段,往往涉足於不同的業務領域,其中不乏許多新興產業。而這些新興產業在研發、營銷、管理、服務等各個環節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鑑,尤其是一些新開拓的項目,定崗定編工作不象傳統業務那麼成熟。因此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也不可能有明確的規劃,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3.中小企業外部環境變化太快,不易進行人力資源戰略規劃

市場發展變化速度很快,而行業儘管隨市場變化而作規劃,到年終目標達成率也不過20% -30%。如某it公司是聯想在某區域的大代理商之一。在年初,該公司的人力資源部根據公司的年度發展戰略制定出了本年度公司的人力資源規劃。但是在新的一年開始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裏,聯想集團自身的戰略、組織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於是作爲供應鏈上的一個環節,該it公司也必須隨之調整整個公司的人力資源規劃,根據要求重新進行公司的人員設置與編制,重新制定與之相關的一系列培訓計劃等。事實上,企業外部的政治、經濟、法律、技術、文化等一系列因素一直處於動態的變化中,相應地就會引起企業內部的戰略目標不斷地變化,從而又會導致人力資源規劃隨之變化。

4.缺乏人力資源戰略規劃的專門技術與人才

目前,雖然許多中小企業成立了人力資源部,但在行使部門職能的時候,普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整體素質不高,專業人員很少,專業知識儲備不足,專業技能不夠;第二、缺乏系統的職業培訓;第三、許多人力資源工作者土生土長,沒有受過良好的培訓,沒有經過正規大公司的薰陶,眼界不高。人力資源工作是一項非常獨特的工作,對個人素質、領悟能力和學習能力要求都很高。而在這些綜合因素中,有很多不是通過正規教育過程所能獲得的。一位優秀的人力資源工作者不是靠認證也不是靠理論培養的,需要的是其對工作深刻體驗和對社會的敏銳洞察。否則,單純依靠原理、技術或數據處理的培訓造就的人力資源工作者無異於紙上談兵。鑑於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正在向中小企業滲透的現實,隨着各家企業對人力資源工作認識和實踐的不斷加深,人力資源規劃工作一定會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發揮出強大的推動作用。

人力資源戰略規劃是組織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其重要性對於尋求發展壯大的中小企業尤爲突出。而能否制定並有效實施人力資源戰略規劃並不取決於公司規模的大小,最關鍵的是依據公司的發展戰略和經營管理特點制定出適合的政策。本文通過對中小企業在人力資源戰略規劃現狀和發展趨勢的研究,找出中小企業隨着企業的進一步經營發展在人力資源戰略規劃方面的出路。

二、目前人力資源管理面臨的兩大挑戰

(一)社會經濟變化

1、經濟全球化,2、社會知識化,3、信息網絡化,4、人口城市化。

【第2篇】青年自組織發展狀況調查研究報告

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期,青年羣體出現了價值多元化、需求多樣化、流動經常化、參與自主化的趨勢,在此背景下,按照不同需求和追求而成立的青年自組織應運而生,並以其服務對象的特定性、服務目標的明確性、行爲的靈活性和組織動員的便捷性等特點,吸引了大量青少年的加入,在團結聯繫青少年個體(尤其是體制外青少年),動員青少年民主參與、自主管理、自我服務等方面發揮着了積極的作用。其範圍廣泛,涉及衆多,有娛樂、健身、交友、公益等類型。爲了摸清青年自組織的發展狀況,我們按照團區委的要求對青年自組織的發展狀況進行調查研究。據調查瞭解,青年普遍認爲:參加青年自組織有利於提高自身素質,有利於體現自身價值。

一、青年自組織的基本情況

1、青年自組織基本特徵明顯。明顯的年齡特徵,大多數組織成員是處於青年期的同齡人;一定的規模,固定會員達30人以上,以35歲以下青少年爲主體;有組織的章程,對自身的組織使命、主要任務有明確的界定;有較穩定的組織框架,組織成員各有其責,各司其職,各行其權,有明確的分工。

2、青年自組織規模小,數量不多。大部分自組織規模都在50人以下。在調查人羣中,有過半的人沒有參加過任何自組織,有20%的人沒有聽說過青年自組織,但77.5%的人非常有興趣參加青年自組織。

3、青年自組織發展速度快,人員參與積極。近幾年,隨着手機和電腦的普及,多以qq羣爲主,qq羣多以老鄉會、同學會爲主,qq羣人數不定,有10多人的,有200人的,但以規模50人以下的居多,多以網上交流爲主,很少組織室外活動。開展活動多的以興趣羣(文學交流、攝影交流、書畫交流等)和各種公益社團爲主,人員參與熱情高。

4、青年自組織組織方法相似,聯繫緊密。所有的青年自組織都以手機爲主要聯繫方式,輔以網絡工具。各種青年自組織都通過手機聯絡,說好活動的起始時間和地點。部分遊戲羣通過網絡,進行羣體作戰遊戲。

5、青年人蔘與熱情高,積極公益,奉獻愛心。鎮衛生院的志願者協會,就是公益性的服務組織,幾年來,他們深入老黨員幹部家中、敬老院、爲他們進行免費的體檢,並送去藥品,深受幹部羣衆的好評。

6、青年自組織青年參與自組織的動機、積極性高。自組織青年參與自組織的動機是找一個表現自己的平臺,讓自己在這個平臺上得到學習、磨練,自組織青年的參與積極性是非常高的,不用組織者動員就自行報名或志願加入。

7、對黨團組織的信仰、支持沒有改變。調研中發現青年對黨的信仰、對團的支持一如既往,青年人喜歡平等、自由,這也是他們積極成立、參與自組織的原因。青年對於體制內社團的態度是比較明朗的,他們認爲青年自組織給他們提供了一個讓他們能夠自由發揮的“場所”,他們感到很滿意。

二、青年自組織存在的困難與問題

青年自組織雖然發展快,卻也存在着諸多的困難與問題:一是無組織活動資金的支持。會員們希望上級組織能給與一定的支持,改善現有的基層活動狀況,活躍廣大青年同志。二是宣傳方式單一。有的以網絡爲載體,活動人員的召集、活動後的宣傳都以網絡爲主陣地,在青年人中知曉率不高。三是成員素質參次不齊,缺乏培訓指導。四是結構不夠完善,組織不夠健全,人員集中也不夠迅速。

三、針對青年自組織的工作思考

青年自組織目前還處發展初期,動作、發展的水平還很不平衡,如何通過有形的措施引導他們爲我所用,引導其沿着健康軌道發展顯得尤爲重要。我們認爲團組織要在以下幾個方面給予切實的指導:

1、要加大與青年自組織成員的交流。青年自組織依託網絡平臺,突破了地域、資源限制,成爲直接面對青年、面向需求、無邊界的組織,它滿足了青年多樣需求,成爲青年展示自我的舞臺、全面發展的空間,因而受到青年的追捧。這對團組織來說是件好事,我們加強和青年自組織的交流,將其組織者吸收爲團委委員或青聯委員,在團區委開展活動或大型會議時邀請其參與。同時對青年自組織給予切實的指導和幫助,在他們開展的大型活動時派人蔘加,同時及時給予一定的表彰和獎勵,讓他們感受到團組織對他們的關心與支持。

2、要加強對青年自組織的管理。青年自組織的優點很多,但是就象前文所說,他們的成員多來自網絡,素質參差不齊,團組織要加強對他們的管理,大型活動要求他們一定要備案,進行指導並派人蔘加。也可與他們共同開展一些活動,吸引更多青年,擴大影響面。同時在場地租借、社團孵化、項目指導、骨幹培訓等方面,給予青年自組織切實的幫助。爲了更好的管理這些青年自組織,也需要上級及政府相關部門出臺相關管理辦法,對其服務、管理、發展問題進行法律上的規範,引導和激勵自組織的健康成長。

3.團組織要聯繫、服務和凝聚青年。團組織要把青年自組織工作納入工作規劃,讓青年自組織工作在工作目標責任制佔有一定比例,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青年自組織組織者工作會議,以達到經常聯繫的目的,團組織要爲青年自組織搞好服務,利用青年自組織本身具有的凝聚力強的優勢來凝聚青年。自組織本身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團組織要把自組織領導者緊緊凝聚在團組織周圍,自組織領導者的作用發揮好了,青年自然就凝聚起來了。

4、代爲爭取其它部門的支持。青年自組織的成長也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和幫助,對於優秀的青年自組織,團組織有必要代其宣傳,擴大它的影響,號召更多的人蔘與,我們在各方面積極支持同時也向教育局、民政局、關工委等單位反映他們的事蹟,爭取各方面的支持資金或其它的支持。

總之,開展青年自組織的調查研究,瞭解青年自組織的組織現狀、基本特徵、發展瓶頸,掌握青年自組織的發展規律,有助於共青團組織進一步瞭解青年羣體的真實需求,反思自身的組織架構,改進傳統的組織動員模式,以此來加強團組織與青年自組織的聯繫、指導和聯合,加強對青年中間層羣體的聯繫與服務,切實服務各類青年羣體(尤其是中間層青年羣體)和諧成長。

【第3篇】關於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方式調查研究報告

關於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方式調查研究報告

一、縣域經濟發展模式類型

(一)以服務中心城市爲主的城郊服務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

指在城市經濟的帶動下,根據城市經濟發展需要,形成的以服務中心城市爲主要功能的縣域經濟發展類型。由於中心城市經濟發展的輻射和帶動,加之長期的城鄉交往,造就了此區域勞動力總體素質高,技術力量強,資金積累快,融資條件好,城鎮密集且呈放射狀分佈,水陸交通條件便利等特點。這類縣域經濟發展很快,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受城市經濟發展影響大,對城市經濟有明顯的依附性。如以我國的上海、南京等城市爲中心的長三角地區,以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爲中心的京津唐地區,以廣州、深圳等城市爲中心的珠三角地區的各縣域,已形成了我國典型的高層次城郊型縣域經濟發展區域。

(二)以農業產業化爲主的專業化基地型縣城經濟發展模式

這類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是指利用縣域內較好的農業自然資源基礎,發展生產力水平較高的傳統農業產業,並形成規模化、產業化。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隨着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農業延伸產業——農產品加工業及其他服務業的出現,逐步形成了以原有的產業爲基礎,以若干適應市場需要的骨幹農產品加工企業爲龍頭,以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的外聯市場、內聯市場爲特徵的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專業化基地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這種模式根據產業規模的不同,分爲農業規模化專業基地型模式和工業規模化專業基地型模式兩種。農業規模化專業基地型模式是以發展商品性農業爲基礎,興辦專業化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然後拓展農產品加工鏈,包括縱向產業鏈(農產品由粗加工發展到深加工、精加工)和橫向產業鏈(爲農產品加工配套的包裝工業、銷售業、運輸業和其他服務業),其發展的優勢在於以縣爲單位,農工商、產供銷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而工業規模化專業基地型模式,主要出現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以及中部和西部那些交通、通訊條件好,靠近中心城市的縣域。這些地區工業化程度高,總產出規模大,經濟結構合理,經濟機制自我調節能力強,城市化水平高,居民文化水平和技術素質高,就業結構合理,就業率高,人均收入水平較高,具有吸收消化現代科學技術的能力和發展現代工業的基礎,並有拳頭產品享譽國內外。這些縣域經濟發展實際上走上了農村工業化、農村城市化道路。如廣東佛山、南海、中山等市,河南鞏義、偃師、濟源等都屬於此種模式。

(三)以招商引資爲主的外向商貿型縣城經濟發展模式

這類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是指,利用縣域內便利的經濟發展優勢及地處沿海、沿江、沿邊、沿重要交通幹線的對外交通運輸條件,發展以流通組織系統爲主導的商貿產業。有的縣域華裔僑民較多,與境外聯繫密切,工業上充分利用境外力量,尤其是僑資僑力,通過建立三資企業和發展“三來一補”等形式的對外貿易,促進當地工業的發展;農業上則利用本地優勢農業資源,通過發展名、優、珍、奇、特等農副產品,促進出口創匯外向型農業的發展,如珠江三角洲地區及浙江沿海地區的經濟發達縣域多屬此種類型。有的縣域雖不在沿海地區,無沿海開放優勢,但卻具有重要的區位優勢,它們或鄰近重要交通幹線,或地處兩省甚至三省交界地區,或地處重要邊境口岸,具有發展商貿經濟的優越條件,通過商貿產業的發展帶動生產、加工、物流、餐飲等多種相關產業的發展,進而促進縣域經濟的全面發展。

(四)以自然資源開發爲主的資源型縣城經濟發展模式

這類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是指利用縣域內的資源稟賦,通過發展農業和礦產資源的開發,以農業、礦業產品的輸出,來帶動縣域經濟的全面發展。這種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對本縣域自然資源和區域外市場的依賴性很大,一旦自然資源枯竭或域外市場萎縮,縣域經濟發展就會受到嚴重影響。我國中西部一些地區,在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由於缺少發展的機會,許多縣域都把對某種優勢資源的開發作爲啓動縣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來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在經濟發展水平處於較低級階段時,選擇這種模式具有客觀必然性。但當縣域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受資源的約束,縣域經濟要想繼續獲得發展,就必須尋找新的發展模式。

二、制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選擇的主要因素

(一)政策性因素

近年來我國出臺的一些宏觀經濟政策對縣域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一些約束效應。如國家出臺壓縮過剩生產能力的產業政策,對國家宏觀經濟的調控和結構的優化是有積極作用的,但同時對以中小企業爲主的縣域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在具體的土地、戶籍、金融等政策中,有些內容已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成爲縣域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發展的“瓶頸”。

(二)體制性制約因素

近年來,國家對縣域經濟的發展沒有一個系統的政策體系,儘管對解決“三農問題”強調很多,但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無論是採取的扶貧政策,還是制定的支農政策,都不能從根本 上解決問題。如在財稅體制改革中,部門權力強化,財力向上級集中,縣級政權受條塊分割體制制約,缺乏集中有效的經濟調控手段。再如在國家宏觀調控導向和市場配置資源導向的雙重作用下,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越來越向大中城市、大中企業集中。缺乏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經濟發展後勁不足,幾乎是縣域經濟發展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同時,縣域幹部任期短、換屆快,導致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規劃缺乏穩定性和連續性,短期行爲時有發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着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環境性制約因素

縣域經濟發展環境的好壞,是制約其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受發展條件和思想觀念的限制,全國縣域經濟發展的軟硬環境都存在着一些問題。在發展硬環境的建設上,一些縣域由於意識不強、財力不足、工作不力,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落後。部分老、邊、窮村,至今尚未通公路,出入不便,信息閉塞。在發展軟環境上,一些地方和部門官僚主義、本位主義嚴重,公僕意識、服務意識淡薄,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收費項目多,審批程序複雜,“四亂”行爲屢禁不止,企業負擔嚴重。同時個別縣域信用環境、發展環境、服務環境、政策環境、市場環境也存在諸多問題,如不少縣域知名度、美譽度不高,在經濟交往中,合同履約率低,影響到縣域經濟的發展。

三、縣域經濟發展模式選擇的對策措施

(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以科學發展觀指導縣城經濟發展。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其核心內容有兩條:一是強調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發展,發展是硬道理,沒有發展就談不上科學的發展;二是強調全面發展,實現經濟增長的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保持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在經濟起步階段,經濟增長必須放在優先位置考慮;進入比較發達階段後,則更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縣域經濟在發展模式選擇上,應貫徹科學發展觀的三大戰略原則:

一是資源經濟的比較優勢原則。根據古典經濟學家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即使不論生產什麼都居劣勢的國家,也能通過專門生產經營自己佔有相對優勢的產品而獲得比較利益。落後地區也一樣,總有自己的相對優勢,從而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比較利益。由於縣域經濟最大的比較優勢是自然資源,因而理應在經濟起步階段揚長避短,以發展資源工業爲突破口,以便迅速取得突破性發展。不過,在對資源的理解上不能狹隘和簡單化,從思想上要跳出“縣域經濟等於資源經濟”的怪圈,避免陷入爲追求眼前效益而犧牲長遠利益的“資源開發陷阱”。從經濟學來看,一切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因素都是資源,不僅本地資源,還包括域外資源;不僅包括自然資源,更重要的是人文社會資源。因此,在發揮資源比較優勢時,應注意對各種資源的綜合利用,以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是落後經濟的後發優勢原則。縣域經濟在工業化歷史進程中落後,但辯證地看,落後也有優勢。首先,由於落後,勞動力和土地價格低,生產要素物美價廉,具有低成本的競爭優勢,有利於承接發達地區轉移出來的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業。其次,後發者有先行者的經驗可資借鑑,免去了自己摸索的過程,可以節省大量人力物力,也可少走許多彎路。再次,由於社會經濟的進步,後發者處於較高的發展起點,可以獲得更有利的發展條件。最後,後發者較少受到傳統的束縛和舊技術結構的制約,既有競爭的壓力,又有追趕目標,有更強烈的上進心和積極進取精神。正因爲後發者也有種種優勢,纔有“後來者居上”之說。

三是知識經濟的以人爲本原則。知識經濟時代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是人力資源,知識產業已控制了全球經濟資源的流向和配置。因此新世紀的經濟發展戰略已不再以gdp的增長爲中心,而是以“人”爲中心,通過大力開發人力資源,取得技術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改善人的生活條件和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縣域經濟目前雖然還沒有發展到這個階段,但大勢所趨,觀念必須超前。要樹立以人爲本的發展觀,在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努力降低經濟發展的資源成本、生態環境成本和社會成本,走出一條經濟與資源、人口、社會、環境及生態相互協調的發展道路。

(二)在制度和政策上爲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條件是縣域經濟發展模式選擇的有力保證。

國家扶助縣域經濟發展,根本性的措施是爲縣域經濟發展創造保障性的制度環境和一個寬鬆的政策環境,以緩解和減輕城市經濟對縣域資源的吮吸和榨取,提升縣城經濟自身的“造血”機能。首先,需要從制度上打破城鄉二元結構,解除城鄉分割的歧視性制度,包括戶籍制度、勞動就業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縣鎮行政管理及公務員薪酬制度等方面,縣域應該與城市接軌,逐步實現無差別的“國民待遇”。其次,需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完善土地流轉制度,在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益和不改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前提下,探索農村土地資本化,賦予農民土地經營產權,實現農村土地產權明晰化,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再次,需要在深化農村稅費改革的基礎上,在財稅政策、產業政策、金融和信貸政策等一系列政策上對縣域經濟傾斜,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刺激縣域經濟發展,增強縣級財政的自給能力和發展能力。最後,國家在交通、電信、水利等基礎設施和市政公共設施的建設投資上,也需要加大對縣域經濟的支持。

(三)培育支柱產業是縣域經濟發展模式選擇的核心內容。

能否培育出具有帶動全局作用的支柱產業,對縣域經濟的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由於各縣域情況不同,條件各異,所以在推進縣域工業化的過程中,各縣域要發展具有優勢和自己特色的工業部門,走特色經濟之路,切不可照搬照抄。一是要充分發揮縣域農副產品豐富和勞動力廉價的優勢,把大力發展農產品的加工、儲藏、保鮮、運輸,提高農產品的加工深度,實現農產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拉長農業生產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作爲縣域工業發展的重點。二是要培植龍頭企業,完善產業鏈,使“公司十基地+農產”的生產經營方式成爲農副產品深加工的主線。要以生產高質量的綠色食品爲中心,積極採用生物技術和工程化食品技術開發新資源、新產品,向方便營養、安全衛生、天然保健的方向發展。三是要按照國家的產業政策、市場需求和當地實際,加快縣域原有產業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對那些浪費資源、污染嚴重、質量低劣、生產成本高、生產效益低的小企業,通過生產要素的整合和重組及時進行改造和轉產,促進縣域工業企業上規模、上檔次、上質量,提高縣域工業競爭力。同時,要積極研製和開發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投入少、見效快、市場前景好的產品,努力培植一批小而專、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的科技型企業,走專業化生產、社會化協作的路子。四是要逐步提高產業聚集水平,實現集約化發展。縣域工業發展一定要進園區,決不能再走“村村點火、戶戶冒煙”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的老路。發展園區經濟要以資源引項目,以項目引資金,以存量引增量,採取園區招商、規劃招商、重點項目招商、產業招商等方式,把工業企業聚集到園區,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延長產業鏈,推動形成集羣經濟和塊狀經濟。五是要抓住非公有制經濟准入放寬的機遇,引導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向交通、能源、供水、供氣、道路、環保等行業和教育、文化、醫療、信息、中介服務等新興行業推進,開拓新的發展空間。六是要注意發展配套經濟。隨着生產社會化、專業化的發展,優勢企業紛紛將非核心產業向外擴散,給廣大中小企業帶來了大量配套空間。縣域工業發展要適應這一趨勢,採取多種形式,積極引導中小企業加入大企業集團、優勢企業的產業分工協作體系,主動配合工業化程度高的大城市進行產業產品配套,發展配套產品和下游產品,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四)壯大民營經濟,激發縣域經濟活力是縣域經濟發展模式選擇的重點。

發展縣域經濟,必須堅持民營經濟爲主體的發展思路,取消對民營經濟的一切不合理的限制。要降低門檻,取消註冊資本金限制,推行註冊登記備案制;要放開市場準入,廢除一切歧視民營經濟發展的規定,除國家明確限制的領域外,都要對民營資本開放,爲民營經濟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盡力降低民營經濟投資創業的成本;要引導民營企業樹立誠信敬業、守法經營的觀念,政府應出臺明確的保護政策,加大對民營經濟的保護力度,使其能夠放心經營、大膽發展。如在浙江省的工業產值中,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佔到95%以上,浙江省民營企業對全省經濟發展的貢獻達到了60%。所以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選擇,應按照以民營經濟爲主體的思路進行,吸引民營企業向工業園區聚集,鼓勵企業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城鎮建設,實現中小企業體制和機制創新,促進以民營化爲主體的中小企業強勁發展,帶活縣域經濟。

【第4篇】關於發展低碳經濟問題研究調研報告

關於發展低碳經濟問題研究調研報告

低碳經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爲基礎的經濟模式。國家即將出臺新能源產業振興和發展規劃,規劃內容將以核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爲主,實質是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推進能源發展方式轉變,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發展低碳經濟,對於能源資源相對貧乏、環境容量有限的湖北而言意義重大,是加快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實現“彎道超越”、“提檔進位”的重要途徑。本報告在深入基層企業調研、佔有大量翔實資料的基礎上,對國際國內低碳經濟的歷史背景和最新動向、湖北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以及如何搶佔發展先機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湖北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思路和政策建議。

一、低碳經濟的歷史背景及國內外動向

(一)何謂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爲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的又一大進步。其實質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創建清潔能源結構,發展低碳技術、產品和服務,確保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消減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核心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發展觀的轉變。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場涉及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國家權益的全球性革命。

(二)發展低碳經濟的歷史背景

進入21世紀,人類社會面臨着三大問題:一是能源問題,主要是以煤炭、石油爲代表的化石能源危機;二是環境問題,由於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氣候變暖對自然生態系統、人類生存和發展環境產生的嚴重後果已越來越明顯;三是糧食問題,也就是貧困人口和糧食安全問題。要解決上述問題,僅靠傳統方式是難以奏效,必須有新的技術和新的革命,而發展低碳經濟,對於緩解能源緊張、減少碳排放、保護環境將有着重要的作用。

低碳經濟概念始於英國20xx年的《能源白皮書》,低碳經濟是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低碳經濟是創造更高的生活標準和更好的生活質量的途徑和機會,也爲發展、應用和輸出先進技術創造了機會,同時也能創造新的商機和更多的就業機會。

(三)低碳經濟的國際動向

目前,歐美一些發達國家正在掀起一場以高能效、低排放爲核心的“新工業革命”。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意在佔領新時期產業制高點,爲自身經濟尋找新的增長動力。如英國提出,到2050年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對比於1990消減掉60%,並將英國創建爲低碳經濟國;德國稱,該國環保技術產業有望在趕超傳統的汽車及機械製造業,成爲德國的主導產業;日本提出,1993-用於能源和環境技術研發的財政預算支出達110億美元;美國投入巨資研發低碳技術,從生物燃料、太陽能設備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發電廠,都制定了宏大的開發計劃。美國總統奧巴馬上任伊始就明確提出,大力發展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催生一個新型產業,帶領美國經濟走向復甦。這正是對下一輪經濟增長週期的復甦帶來的強烈信號。許多專家認爲,低碳能源必將成爲未來世界的主要能源,低碳經濟也是世界經濟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選擇。種種跡象表明:低碳經濟時代正在向我們走來,激烈的低碳經濟市場爭奪戰已悄然打響。

(四)低碳經濟的國內動向

中國高層領導對發展低碳經濟問題高度重視,20xx年,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明確主張發展低碳經濟,並提出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若干設想。有資料表明,低碳經濟的研究和試驗在國內一些地方已開始啓動。如吉林市已被國家有關部門列爲低碳經濟區案例研究試點城市;廣東提出,建議將珠海申請爲中國第一個“低碳經濟示範區”;上海已擬定在南匯區臨港新城、崇明島等地建立“低碳經濟實踐區”;河南省已率先組建了低碳集團有限公司,其發展勢頭很好。目前,一些新聞媒體對低碳經濟的宣傳頻率愈來愈高。

(五)低碳經濟的前景分析及主要特徵

衆所周知,我國社會經濟正處於資源、環境約束最爲嚴重的時期,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遠未實現,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任務艱鉅。如何化解經濟快速發展對資源、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賴,如何跨越資源、能源的瓶頸約束成爲今後一個時期面臨的主要難題。低碳之路無疑爲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發展低碳經濟有可能演變爲中國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流模式,成爲促進國內節能減排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戰略選擇。

1.低碳經濟是經濟發展新模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各項建設成就巨大,但也付出了很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趨尖銳。這種狀況與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直接相關。不改變這種狀況,資源支撐不住,環境容納不下,社會承受不起,經濟發展難以爲繼。低碳經濟,就是最大限度地減少煤炭和石油

【第5篇】關於農村發展調查研究報告

一、調查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農村中國的主體,所以要想得到真正的發展,改善農村的經濟結構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爲此,今年暑假我進行社會實踐,瞭解農村的發展情況。我做了以下社會實踐調查:

二、調查地點:南陽鎮

四、調查步驟:總體觀察實地考察調查問卷整理總結

五、調查內容:關於環境、人文、經濟的發展情況

經實地考察,我得知: 早在改革開放前,南陽地處山溝,沒有絕對的地理優勢,人們的生活十分貧窮,基本只能滿足三餐而沒有剩餘的費用。人們的衣着也十分單調,並且款式單一,基本談不上好看。

由於生活貧困,只能解決溫飽問題,生產水平較低,當時只求飽,根本顧不上營養。有時甚至要吃樹根。居住條件也不理想,一般都是多戶一家四合院,住房相對較緊張。房子都由土木建造而成,安全係數低,不美觀。出行基本都是步行,要到縣城看病,極其不便。

然而今非昔比,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上升,基本過上了小康生活,在物質條件滿足的同時精神文化也不斷上攀。現今人們告別了單調時代,穿上了豐富多彩的衣服,趕上了時尚的潮流。在食用方面,人們注重的是營養,各餐均衡搭配,基本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更有雙湖二級公路的建設,打通了與外界交流的動脈,迅速帶動南陽經濟的發展。不少企業都選擇在南陽投資建設,工廠多了,人們不再失業,做到有勞有得。如今,在南陽的建築面積不斷擴大,一片新氣象,不再是以前的老房子。高高的磚瓦房拔地而起,既美觀又安全。

在物質得到滿足的同時,人們開始追求精神上的滿足,每年春節都會舉行一系列當地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動。還開了書店,在業餘時間人們都會去看看書。與此同時,互聯網的開通,使人們獲得信息的速度加快,同時也滿足了精神需求,無論是在學習、娛樂、做生意都改不少,過上了快節奏的生活。當地人基本都裝上了電腦,跨上了信息時代。

在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的負面影響,環境質量下降。產生的垃圾處理不當、污水未經處理排到河流中、大量的森林被砍伐。爲此,我希望政府做一些努力,不斷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帶頭先行,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以身作則。在享受生活的同時還要保護我們居住的環境,從而不斷提高生活的質量。

【第6篇】最新復旦發展研究院第19期中國經濟調查報告

1、中國經濟景氣指數呈現波動

本次調查顯示,與上期相比,美國經濟景氣指數從43.4上調至45.0,和其他地區相比,美國經濟依然保持復甦勢頭;歐元區經濟景氣指數從-35.5變爲-25,經濟略有復甦,但仍存在波動性,形勢依然不容樂觀。而中國經濟景氣指數由-2.6變動爲2.5,經濟有所復甦。從中國經濟景氣指數的變化來判斷,其波動性相當明顯。

復旦發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孫立堅對此分析認爲,全國兩會後,中國政府扶持經濟的戰略越來越清晰,經濟學家們看好兩會後經濟增長的積極效應。孫立堅還表示,美國依然保持比較穩定的經濟增長勢頭;而歐元區經濟跌幅收窄主要原因是德國經濟表現良好;希臘的問題造成歐元區亂象的可能性已緩解,對經濟下行的壓力正在釋放。

2、股市將帶來改革紅利

對此,孫立堅指出,銀行間流動性依然較緊,帶動了短期shibor利率的上升。而從本次調查銀行利率的預測可看出,銀行同業市場受到貨幣政策寬鬆的影響,短期和中期利率依然保持下行格局。而強通縮之下的實際利率上升,將會導致降息空間依然存在。

孫立堅認爲,股票市場作爲先行指標反映出兩會效應所帶來的改革紅利和降息空間,依然作用於中國股市的判斷,不過短期可能出現調整,但經濟學家們仍看好中國政府扶持經濟政策的作用。這些信息反映在相關板塊之中,而創新性小微企業的增長,則體現在對未來股市增長的預期上。

3、人民幣升值壓力釋放

此外,經濟學家們預測美元兌人民幣匯率3個月後的平均值爲6.29,1年後的平均值爲6.37,與上期數據相比,人民幣長短期均出現貶值傾向;歐元兌美元匯率3個月後的預測均值爲1.11,1年後的平均值爲1.10,短期出現貶值預期,而長期則有上升預期。

孫立堅對此認爲,海外投資收益的增加,投資回報率的改善,可能是外匯儲備增加的主要原因。受到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影響,fdi輸出呈現出一個上升態勢。而中國經濟處於調整狀態(影響進口)和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影響出口)使得進出口額呈現雙降。同時,受到國家扶持經濟政策的影響,投資復甦帶動了就業增長和汽車登記率的回暖。但是,國內消費和世界貿易額依然處於低迷狀態。而受qe3退出政策影響,中國資本走出去投資替代貿易緩解了雙順差,從而使人民幣升值壓力得以釋放。

中國金融對外開放給老百姓(603883,股吧)帶來更多幣種產品的選擇,對於美元資產的投資等因素,會帶來人民幣貶值態勢。由於短期受到qe3退出和希臘問題的影響,歐元呈現貶值的態勢。但是,中長期由於德國經濟的作用以及歐洲區域經濟的復甦,一年後過度貶值的歐元將會呈現止跌回升的調整態勢。

4、區域經濟景氣指數出現復甦

從行業來看,本次調查顯示,商業銀行景氣指數比1月調查時下降約5個點;投資銀行景氣指數下降17個點左右;保險業景氣指數下降約8個點。可以看出,專家對投資銀行和保險公司的盈利增長預期作出了向下調整。

此外,與今年1月調查結果相比,除了天津有略微下降外,其餘地區景氣指數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深圳和重慶上升幅度最大。本期最高經濟景氣指數是重慶,爲39.47;香港經濟景氣指數依然最低,爲-10,較上期有所回暖。

從房價景氣指數來看,與今年1月調查相比,代表性城市的房價景氣指數表現不一。北上廣房價景氣指數均有所下降,而深圳和重慶房價景氣指數上升幅度較大。

孫立堅表示,金融監管力度的加大,暫時會影響金融行業景氣指數的復甦。由於金融市場處於一個資金市的格局中,經濟基本面的改善還沒有完成,市場的波動特徵也反映在投資銀行和保險業景氣指數的變化之中。

此外,零售貿易與機械工程等和國家戰略有關行業呈現出上升的態勢。而其他行業則受到產能過剩的影響,仍處於下滑的格局之中。而區域經濟受到我國一帶一路、區域協調發展、自貿區等國家戰略的影響,其景氣指數出現復甦。

【第7篇】在活動區活動中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實驗研究工作報告範文

在深入貫徹實施《幼兒園工作規程》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基礎上,針對當前幼兒教育的特點和任務,爲探索在新形勢下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有效途徑,我園承擔了《在活動區活動中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實驗研究課題,在市教科所、縣教研究室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通過課題組成員的辛勤勞動,圓滿完成了爲期兩年的實驗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現將本實驗研究簡要地彙報如下:

一、實驗的指導思想及目的

實驗的指導思想是:堅持實行保育和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全面發展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堅持面向全體幼兒,讓幼兒在活動區活動中進行社會交往,建立人際關係,遵守行爲準則,按照社會的期望與要求調節個人的行爲,促進幼兒與社會羣體和諧一致;堅持把活動區與幼兒社會性發展有機結合,讓幼兒的社會性水平在活動區中得到提高。其實驗的要求是:通過實驗研究尋找活動區活動中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有效方式,形成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目標體系與評價方案,設計出可供幼教工作者選擇與操作的有效活動方案,克服教學中的盲目性、隨意性,增強保教的目的性。

二、實驗的組織建設

領導的重視,科研部門的指導,班的健全,是實驗成功的前提。爲此,我們在實施前,首先在市、縣、園建立了實驗管理指導小組。同時建立了課題實驗研究小組。做到逐級管理,分工負責,保證實驗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

三、實驗管理的基本操作

1、加強領導,提高認識。我園領導形成共識,一致認爲:活動區活動是專門爲幼兒創設的具有教育性、興趣性、探索性、創造性、操作性和自由寬鬆的學習環境。活動區活動是幼兒園教育、教學重要形式之一,能有效地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更能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爲此,我園把本實驗研究納入工作日程,並作爲教育教學教改目標考覈,爭取科研出成果,科研出人才,充分發揮省級合格示範園和市一級幼兒園在科研工作中的帶頭作用。爲了搞好這項實驗研究工作,我園園長擔任了管理小組和實驗課題組組長,並選派有較強專業理論知識和有較豐富實踐經驗的中青年骨幹教師爲實驗課題組成員,承擔具體的實驗研究任務,把有較高保教素質的保育員充實到實驗班,保證人力的投入,賜教,我園領導自始至終注意課題組人員思想的穩定,併爲其排憂解難,協調處理臨時和應急人員的關係,使實驗班人員相對穩定,保教密切配合,保證了實驗的順利開展。

爲了確保該項實驗研究的質量,指導小組還根據教師的實際情況和課題設計的要求,組織課題組人員認真學習科研理論,提高科研意識。我們採取了“學、議、聽、寫”的辦法。學:定期開展業務學習。學習《規程》和《綱要》,瞭解期內容,領會其精神,明確其含義;學習幼教刊物上有關的先進經驗;到外地參觀姐妹園的實踐活動。議:針對《綱要》的內容,開展專題討論,討論的專題有:比較單科教育、主題教育、綜合教育、集中教育、活動區活動等各種教育形式的異同?什麼樣的活動最能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你是怎樣指導活動區活動的等等。聽:聽市教科所、縣教研究室有關同志來園講授本實驗研究的步驟及操作方法。寫:要求課題組人員寫出學《綱要》的心得體會,以及在實驗過程中的點滴經驗等等。這些活動的開展,轉變了教師的教育觀、兒童觀,提高了課題組人員的科研素質,爲實驗研究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

2、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爲使實驗的指導、督促、測評得以落實,進一步提高實驗的質量,我園制定了以下制度,並在實驗過程中加以實施。

(1)定期研討制度。每期市、縣級管理指導小組和課題小組一起研討本實驗有關問題至少2次,兩年共8次,園級實驗小組每月研討1次,共研討38次。

(2)定期指導制度。市、縣級管理指導小組每期親臨每個實驗班指導活動1次,共計18次,園級管理小組每期分別指導每個實驗班老師組織活動區活動和分析幼兒社會性發展情況3次,共計指導48次,指導實驗班老師測查幼兒社會性發展水平每期2次,共計32次。

(3)期檢查制度。園級管理小組檢查督促科研計劃的落實、活動方案設計以及幼兒社會性發展觀察記錄每月1次,共計40次。

(4)實驗時間保證制度。讓實驗班老師不承擔園內的其他社會性活動,以足夠的時間保證實驗班老師組織開展活動區活動。同時,規定實驗班每天都要開展活動區活動,每次活動不得小於20―40分鐘,一週內開展2--3次自選活動,兩次重點指導的針對性活動,有效地保證了幼兒在活動區活動的時間。

3、分段管理,目標明確。爲使此實驗研究達到預期目標,我們實行分段管理,使目標落到實處。

第一階段的管理:一是在市、縣、園級管理小組的指導下設計出本次實驗的研究方案;二是學習重慶、北京、上海、南京四省市幼兒社會性發展目標體系,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制訂出各年齡班幼兒社會性發展水平目標體系及評估標準與辦法;三是組織課題組人員學習目標體系及評估方案的內容、要求,使其統一;四中採用本班老師自測和課題組人員隨機抽樣測查的方式,對幼兒社會性發展水平進行摸底測查和測查後的數據統計。

第二階段的管理:一是指導實驗班老師根據幼兒社會性發展目標,結合本班幼兒年齡特點,制訂期、月、周、日目標,圍繞目標創設活動區,投放相應的材料,設計實現目標的活動區活動方案,並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活動方案,在活動中觀察、記載幼兒社會性發展水平,進行效果分析,尋找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同時根據幼兒的反饋不斷調整目標和修改活動方案,增強目標的針對性和方案的操作性;二是實施過程中,園級管理小組採取指定性、一般性、階段性等多種形式檢查實驗班的實驗效果,督促實驗班在開展活動區活動時做到時間、人員、目標落實;三是組織課題組成員分別對實驗對象進行實驗後的測查和數據統計、分析,並對實驗現場進行攝像。

第三階段的管理:一是抽出人員擬定實驗工作報告和研究報告;二是課題組成員負責收集、整理、完善相關資料和活動方案。三是接受結題驗收。

4、落實經費,加大投入。爲保證實驗研究的正常進行,我園領導在園經費十分短缺的情況下,仍投入大量的資金,添置了玩具架、地板膠等有關設備若干件,積木、剪刀、紙張等活動材料數千件,共花去資金近2萬元。兩年來,用於支付該英實驗中的培訓費、攝像費、資料費、評審費、加班費、成果獎勵費等累計達人民幣近1。5萬元。經費的保證使實驗研究得以順利開展。

5、加強家園聯繫,爭取社會支持。實驗初期,有的家長認爲開展活動區活動是“放羊式”、“自由式”教學。我們針對這些問題,採取召開家長會、舉辦家園專欄、家訪等有效形式,向社會、向家長廣泛宣傳本次實驗研究的目的、意義,讓家長消除了心理顧慮。絕大多數家長認真完成了實驗中的問卷,積極參加開放日活動,並鼓勵孩子大膽參加活動區活動。實施一年後,家長看到自己孩子有社會性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心裏非常高興。大班一名家長還自願捐出現金500。00元支持這項實驗課題。家長的配合和支持增強了課題組人員搞好實驗的信心和決心。

6、不斷探索,認真總結。課題組人員不斷探索,獲得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制定出了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目標體系,設計出了可使幼教工作者選擇與操作的有效活動方案160例,參試教師總結的活動區活動經驗文章有在市級刊物上發表,有在市交流。同時,實驗班老師還爲前來參觀學習的同行開展現場觀摩活動12次,受到了來賓們的高度讚揚。

四、實驗管理中的幾點體會

通過兩年開展《活動區活動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研究實踐,我們深深地體會到:

1、依靠科研部門,主動爭取對課題研究的指導,是實驗成功的保證。要使實驗工作取得成功,實驗課題組實驗人員要主動爭到得到上級科研部門的關心和支持,求得他們對實驗方案、實驗步驟、實驗操作方法、實驗記錄分析及實驗報告等方面進行科學指導,以避免研究工作的盲目性、隨意性。

2、提高保教人員的素質是實驗成功的關鍵。保教人員在實驗研究中處於主導地位,直接關係到實驗的成敗。因此,在保教人員具有較高思想政治素質爲基礎上還要要提高其業務素質,加強崗位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理論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使其既要有組織、指導活動的技能,又要有觀察、研究、總結幼兒發展的基本功,只有這樣,才能使研究工作取得成效。

3、實驗經費的投入是實驗成功的基礎。我們在實驗中體會到:要開展好實驗活動,實驗經費是必不可少的。有了足夠的實驗經費,才能添置必要的設備和投入大量的活動材料,創設實驗的物質環境,以及保證實驗管理中的各項經費開支,因此,必須加大實驗經費的投入,以利於實驗活動的正常開展。

4、加大宣傳力度,家園密切配合,增強實驗的社會性,搞好實驗工作,不僅園內保教人員要形成共識,而且還要向社會廣泛宣傳,特別要做好家長的宣傳工作,求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當前,由於我園獨生子女的家庭佔絕大多數,幼兒在家中是“小皇帝”,父母望子成龍心切,注重孩子的智力開發,而忽略了孩子的社會性培養。因此,實驗前要採取召開家長會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向家長宣傳實驗的目的、意義,實驗中讓家長參加開放日活動,實驗後請家長參與評價,使實驗研究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果。

總之,兩年來,我們開展的課題研究活動,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我們也感到參研人員文化素養、理論水平、研究能力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今後,我們將進一步以〈綱要〉爲指導,努力探索幼兒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徑,使幼教改革步入更高階段。

【第8篇】關於村莊發展的調查研究報告

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張泉村黨支部結合本村的工作特點和具體情況,從實際出發,確定了“堅持科學發展,保護原生態,發展天然果品,建設休閒之村”爲主題的學習實踐活動,併成立了以支部書記爲組長的專題調研工作組,深入到各村民小組,通過走訪瞭解,召開座談會、現場辦公會議等形式,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查找問題,求策於民,經過認真梳理彙總後,形成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張泉村位於大城子鎮北,地處深山區,下轄四個自然村(東溝、東張泉、西張泉、段窪寺),現有77戶,201人。2010年人均純收入8134元,以核桃、板栗、蘋果、杏等林果種植爲主要經濟來源。

近年來,我村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發動社會力量,參加新農村建設,倡導社會新風尚,努力促進社會和諧。現有黨小組3個,黨員15名。

自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以來,我村黨支部認真貫徹落實鎮黨委的要求和精神,廣泛開展幹部大下訪活動,以做好農村管理、服務工作、保持社會穩定爲目標,加強兩委班子建設,提高黨員隊伍素質爲重點,狠抓村集體經濟建設,黨組織的戰鬥力和凝聚力得到明顯增強,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得到較好發揮。

二、存在問題

1、黨員管理教育工作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由於農村黨員年齡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加之有少部分黨員出外工作,使教育管理工作難度更大,影響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建設。

2、村工作人員服務意識和“以人爲本”的思想體會還未學深透,忽視了知識能力的培養再造,對很多新事物、新知識學習掌握得不夠深,學習的內容不繫統,現代化知識、技能有所欠缺,今後需加強建設新農村方面知識的學習。

3、農村基層工作日益繁重,開展工作的人力、物力、財力、場所等缺乏。主要表現在:一是村委會工作任務越來越重,村委會承擔鎮屬各單位交辦工作越來越多,而且工作環節要求細而廣。這種“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狀況令村委會工作人員身兼數職,推進新農村建設有所影響;二是村的辦公條件及村民文體活動設施有待於進一步改善,上級對農村要求越來越規範,相應各類型的建設要求增加,使原有辦公場所遠遠不能滿足。

4、天然果品基地建設成效不夠突出。幾年來,村在市、縣、鎮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投入大量資金搞公路、水利等基礎建設,初步形成有機果品基地。經過村兩委不斷努力,大多數果農都非常支持和配合有機果品生產工作。但有少部分農戶短視,在生產過程中仍然使用化肥、農藥。

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根本上說,是農村工作機制還不健全,從而影響新農村建設步伐的推進,制約了農村管理水平。

三、下一步打算(對策或建議)

1、加強農村黨員的管理和教育。開展以下幾項工作:一是對轄區黨員進行詳細資料整理,根據黨員的年齡、行業、文化等特點進行分類指導;二是實施黨小組長職務補助,調動積極性,同時制定相應崗位責任制,增強工作責任感;三是對農村黨員要以建立健全黨員目標管理爲載體,嚴格組織生活制度,開展民主評議活動和“創先爭優”活動,提高黨員素質;四是倡議各小組黨員在本人自願的前提下,自覺參與村政村務;五是充分利用農村黨員幹部遠程教育網絡,做好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宣傳,並做好農業技術的培訓。

2、切實加強農村工作者隊伍的建設。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黨支部要對村委會工作人員、村民小組長、村民代表要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教育,定期參加組織學習或者到附近先進鎮村學習取經,使他們開闊眼界,更新概念、增長知識、提高工作人員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建立健全各項工作運行機制,提高新農村建設水平。一是提高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合理調配工作,暫時可解決人員不足問題,在集體經濟許可情況下適當增加人手。二是加強對村民的教育宣傳,保護環境發展休閒旅遊;三是爭取各級政府的支持,儘快成立村果品農民專業合作社,註冊自己的商標,實現規模化品牌經營。

4、鞏固天然果品生產基地建設,保護原生態發展休閒旅遊。一是投入資金完成西張泉到段窪寺道路硬化,並爭取資金支持完成山坡果園水井的建造;二是加快小流域治理工作,清理河道,保護原生態環境;三是繼續對原有天然果品基地的設施維護,計劃村委會用反承包方式向生產隊承包土地以便基地日後統一管理;四是發揮西張泉招商樑進度假村有關商戶作用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定期開展果樹技術培訓班提高種植水平;五是利用網絡媒體大力宣傳張泉有機果品,打響品牌;六是積極聯繫食品、藥品企業,探討加深加工問題。

村支部爲了加快解決在調研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制定了相應的對策及提出建議,支部書記切實履行第一責任人的職責,投入足夠精力抓落實,班子其他成員要認真抓好分管工作,把調研工作、解決問題與自身實際緊密結合起來,通過調研活動促進單位作風的轉變,促進各項制度的建立和落實,推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取得羣衆滿意的實際效果。

【第9篇】領袖兒童教育語文課堂發展性策略研究實驗報告

中期實驗報告

黃德瓊

領袖兒童教育語文課堂發展性策略研究已有三年曆程,在三年的研究歷程中我們不斷反思、總結、完善、提升、成長。我們研究的內容是喚醒學生學習潛能,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構建綠色生長結構,讓學生快樂自信地學習,積極健康地學習,潛心投入地學習,超越自我地學習,培養有自己的主張並敢於表達自己的主張的兒童;會質疑會思考的兒童;積極健康、合作向上的陽光兒童;辦事執着超越自我的兒童;人人在校都能永不滿足,永不退縮,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發展性就是在具有自主性、學習性、主動性、發展性的基礎上,突出發展性。運用學習金字塔理論,兼有四項特徵是金字塔的底座,突出一個特徵是塔頂,塔頂需要底座的支撐。之所以選擇發展性課堂教學策略研究課題,是因爲發展性本身已經具有自主性、主動性、學習性的特質,發展性又升了一層,難度又增加了一層。爲此確立領袖兒童教育發展性策略研究。

二、理念支撐

領袖兒童教育不只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教育方向,是爲人的未來指引正確、幸福的方向,而領袖兒童教育本身就是不懈追求這個方向的過程實踐。面對領袖兒童教育,有人認爲它是教育的最終目標,也有人認爲它是一種選拔、精英、領導方面的教育。我們學校對領袖兒童教育的界定是在汲取精英、領導特質教育的精華的同時,面向全體,給所有孩子一個領袖兒童教育的土壤,讓每一個孩子享受優質教育而美麗成長自己優越的一面,最終讓孩子因優越的一面成爲卓越而幸福。

參照多元智能理論,孩子的潛能是無限的,每個孩子是有差異的,差異體現了每個人有優於他人的一個面。領袖兒童教育,揚長避短,特別關注孩子長於他人的一面,並施於足夠的養分,孩子優越的一面不斷放大,成爲這方面的驕子,給孩子卓越幸福的人生打好底色,是領袖兒童教育的旨意。

三、研究內容

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快樂自信地學習,潛心投入地學習,培養“獨立思維,敢於表達”“學會質疑,學會方法”,“積極健康,合作向上”“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學習品質。形成“人人會質疑”“人人會朗讀”“人人會表達”的發展性領袖兒童。

四、實驗成效

1、在“三模小組化”教學模式中培養追求卓越挑戰自我的領袖兒童

在創境引題環節着重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學習。但發展性課堂教學策略中的創境引題不僅僅停留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上。需要別緻創境。要根據課文特點創設情境,既能激發興趣,又能喚醒學生的閱讀期待,還能觸活學生新的思考,並在情境中自然揭題。它有三個操作要點:一是簡約,二是要有新意。三是與新課學習聯繫緊密。發展性課堂教學中的開課時領袖兒童的潛質就會在這短短的兩分鐘內,慢慢地被喚醒,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這樣創境引題在形式上能吸引學生,在心靈上呼喚學生,在情感上震撼學生。顯現的領袖特質:積極投入學習狀態,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潛質從創境引題就有突顯。

第二步先學後教:從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學習過程的設計到學習方法的選擇,都讓學生積極參與,從而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促使其成爲真正的學習主體。領袖兒童教育發展性課堂教學的目標是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爲此,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參與教學的機會,而不是少數學生。先學,其實就是給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自己可以學會自己學,提出不懂的問題。在學生交流自學收穫的基礎上,師生共同梳理出學點,也就是學生的疑難點,困惑點。接下來就是重點品讀,以讀促悟。到了非講不可,學生迫不及待想要弄懂的問題上,老師現身,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讓學生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學習活動中,師生,生生,生本有效互動交流,探究閱讀,習得方法。超越他人,超越自我。如我在教學《扁鵲治病》這課時先學後教的第一步讓學生自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這一環節教學,有助於學生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把握文章的結構特點和寫作思路。第二步引導學生再次走進文本,自讀自悟、合作探究。從而把課文讀通、讀懂、讀透。精心設計表格,學生通過自主填表,交流質疑等形式,從而使學生理解了文本,知道了作者的表達方式和寓言所含的道理。這個表格的解決更是學生自問自探文本的基礎。學生圍繞表格,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例如: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鵲爲什麼還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勸說?扁鵲是有名神醫,蔡桓公怎麼會不相信他?第三步,質疑討論,強化感悟。圍繞學生針對表格提出的問題。解答疑問,感悟人物特點。對於這些問題的解決,引導學生通過文本中劃、反覆讀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話來深入感悟人物的鮮明個性。教師在後教這一環節中,着力引導學生通過品讀扁鵲與蔡桓公的對話,從而加深對人物內心的揣摩。讓人物形象在學生心中更加豐滿與深刻,較好感悟寓言情理。

展示反饋:“展示反饋”環節中的展示,它是最能體現領袖兒童教育發展性課題研究思想的,因爲它的最直接要義是要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思維,展示自己的個性情感,展示自己的見解,通過語言描述把它給展現出來,形成一種表達、講解、演講的課堂情境,學生在這情境中學會了表達,學會了演講,學會了自信,學會了樂意地將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認識、自己的見解傳達給其他的人,教會並影響了其他人。這種情境可以把語言激活,把思維激活,把情感激活,讓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逐步成長起來。它也是對整節課學生的一個檢測,瞭解學生知識、情感,方法是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主持小組全員上臺,從不同側面進行交流展示。如四人小組上臺展示:就每個人的感悟文本的程度或特長代表小組發言,可以展示體會、可以展示朗讀、可以展示收集的相關資料、也可以是質疑釋疑等。小組輪流上臺主持,每一個小組都有上臺主持的機會。教師逐漸隱身,講臺不再是老師講解、提問的陣地,而是學生主持、交流的舞臺,在學生的主持下,全班同學進行深入的交流、迴應和評價。每個小組成員先展示自己學習成果,再啓發、組織全班其他同學圍繞自己展示的內容進行廣泛交流。每個發言人展示結束後,用“誰願意和我交流”、“誰願意給我補充”等語言形式,啓發全班其他同學迴應自己的交流內容,其他同學或認同、或強化、或補充、或質疑、或評價。當有同學舉手願意交流時,主持人指定同學發言;該同學發言完,主持人可用“還有誰願意交流?”等問話啓發其他同學繼續圍繞該話題發言……依此類推。這時的展示者既是發言人,又是主持人。當臺前一個發言人展示並組織全班交流結束時,後一個發言人再進行展示和交流。用這樣方式調動所有學生加入“小老師”的行列。而且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表自己想法的機會,都有鍛鍊自己的機會,都經歷了一個過程,由不敢說到敢說,增強了自信感,由說不清楚到說得清楚,獲得語言表達的進步。“展示”環節中,學生思維、情感、表達,充分展現。學生充滿自信,健康向上,亮出自己。班上的學生人人在思考,人人在進步,人人在自學,人人見收穫,人人展現自我。它的落腳點是提升領袖素養,顯現出來的領袖特徵應該是:追求卓越,超越自我。

2、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塑造發展性領袖兒童。

領袖兒童教育發展性課堂教學,提倡“合作” 以“小組合作”“多邊合作”“全班合作”等形式創設學生之間互學互補互促的學習氛圍。我們班成立了合作學習的小組,自成立小組後,通過有效的評價機制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果,通過小組合作,變“要我學”爲“我要學”。小組合作學習中,每一名學生都有明確學習任務,有獨立自覺和相互交流的機會,最大限度的擴大了參與面,充分發揮了生生間,師生間相互交流協作的小組學習讓學生的被動變爲主動,特別是分組討論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組內成員相互合作,組與組之間合作競爭,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挖掘了個體潛能,增加了信息量,使學生在相互促進中共同提高。如我執教的《貓》這篇課文時給了學生兩次合作討論機會,第一次是學生自學後讓學生討論貓的古怪性格表現在哪些方面:第二次合作討論比較句子體會貓的性格古怪。這樣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之間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產生思維的碰撞,學生不僅深刻認識到貓的性格古怪,更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我們注重引導學生把學習中遇到的難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使他們真正在合作中競爭,在交流中發展。在領袖兒童教育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教師要投入到小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現,提高學生積極性。在合作交流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還要引導學生能容忍別人的不同意見,接納他人的觀點,形成既充滿競爭又合作愉快的氛圍,在教學重點難點處,組織學生集體合作,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同學間相互彌補、借鑑,相互啓發、撥動,形成立體的交互的思維網絡;讓每個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動手動腦,是發展其創造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學中提倡讓學生在合作學習時操作、實踐,找出規律,提煉方法。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精神,從而成爲永不退縮,超越自我的領袖兒童。要解決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質性問題,首先要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需要,不僅要有強烈的發表自己觀點的慾望,還要有急需要解決的問題,形成一種內心需要。第二,要讓小組的每一個同學都關心自己小組的討論合作,達到統一協調。第三、討論合作達到什麼程度,小組成員都要清楚。第四,平時小組各項負責人,都要各盡其責。小組合作學習中,交流探究性問題是重點內容之一。學生在交流時,結合具體的詞句,陳述自己的觀點和理由,用朗讀重點的語句來表現自己的體驗和感悟,由此落實語言訓練和朗讀訓練。

3、在表達中追求卓越。

不管是研究自主性課堂,還是主動性課堂,都要在課堂上培養學生“說”的功夫,但,發展性課堂的着眼點更高了些,把說上升爲語言表達的較高層次,讓“說”變得精神、變得自主,把“說”提升到自然、流暢、生動、深刻的高度,一步一步地發展學生的思維力、表達力。在發展性課堂裏,學生的表達要有較高的水平,比較精緻。發展語言品格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前要解決的問題是,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既兼顧全體,滿足每一個學生的表達慾望,又激發調動沉默層的學生積極起來,生動起來。一節課只有40分鐘,一個班卻有幾十多個學生,能有多少個學生髮言呢?爲了解決這些難題,我們的李校長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鑑:發揮小組的力量,爲了方便學生表達,小組同學可以離開自己的座位,找到一個合適的地方,圍在一起,小範圍地講解,也可以幾個小組合在一起,講解,讓學生充分地講解,那些迫切需要發言的學生讓他們心盡情把想說的話都說出來,那些不愛說的學生都要說,並且也要搶着說,他們在一起自覺地排個順序,人人講,人人講好,說充分,圍在一起的小組,可以根據自己情感的表達需要,大聲點可以,小聲點可以,只要你是發自內心的,只要是你需要這樣講都可以。增加了這樣的表達機會,學生還要學會尊重,學會理解,學會謙讓,學會講的禮儀。最終讓學生在課堂這個小天地裏放飛心靈,開放思維,美化情感,讓表達變得生動有趣且有品位。在李校長的課堂上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名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他們班上的答問是按開火車或按順序表達。發展性課堂出來的學生能夠在任何場合能夠大方得體擲地有聲地發表自己的觀點,成爲一個有吸引力有影響力的學生。()她們班還開展了即興演講活動,她爲了培養學生敏銳的感受力和思維力,把即興演講變成了抽籤式的,並且把時間調到每天午間練字的5分鐘,每次有三個學生演講,他們先到語文老師助理那裏抽籤,略作準備,就依次走上講臺面向大家做演講,把抽到的話題講清楚,需要快速地思維、組織語言,開始只能說幾句話,還有點吞吞吐吐,但時間一長學生就能說得流暢,也能說一段完整而順暢的話了。從學生親身經歷的事情過渡到陌生的、方方面面的話題,這個過程是很好地鍛鍊了學生的膽量和說話能力,抽籤演講對學生的要求高了一步,需要學生自己調動儲備,喚醒思維的靈感,否則張不開口,講不出話,因爲抽籤是不確定的內容,每個同學抽到的內容不一樣,沒有參照和模仿,全憑自己的創造。就這樣學生不斷地歷練,語言表達能力又上了一個臺階。爲了讓學生善於表達,讓學生的表達吸引小聽衆,她們在班級成立了演講社團,演講社團有三個目標,一是人人會即興演講,人人能寫主題演講稿並且能夠聲情並茂地演講。二是人人都成爲節目主持人,三是人人都成爲辯論家。制定了演講社團的活動規則,活動時間、地點也有具體安排。她們班的學生的表達都能達到比較具體,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具備領袖兒童獨立思維,敢於表達的特徵。有的學生在表達時能配上自己的肢體語言,臉上露出或喜或悲的情緒,很有感染力。所有的學生表達結束時都能禮節地交代我的演講或表達結束,或是表示感謝。從學生的表達中感受到學生自我挑戰,永不服輸,積極面對,超越自我的良好狀態。

4、實行“單元主題閱讀”教學

李校長的單元主題閱讀研究已經有五個年頭,她通過研究逐步走出自己的特色值得我們借鑑與學習。她研究的基本步驟是:

1、個體閱讀

第一部分:拼音、字詞基礎過關。每個學生獨立完成給每一個生字注音、組詞,理解每一個二字詞和四字詞,積累特殊結構的詞,如帶“的”“地”“得”的詞、歸類aabb、abcc、aabc、abb的詞等,然後我們一起矯正寫在隨堂訓練本上。

第二部分,逐課逐段逐句品讀,引導學生細讀課文,一句一句地理解,體會某一個詞在句中的含義和作用,體會某一種表達方法在句中的表達效果,體會句與句的聯繫,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這些我們都寫在隨堂訓練本上,這本來叫批註,但語文書上寫不下,不能系統地寫,在語文書上只能寫一些簡單的批註。

第三部分,梳理每一課的表達順序。知道這課文按什麼順序寫,是什麼結構,以清晰學生的思維。

第四部分,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精美課文要背誦以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

2、小組合作

第一步: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能提多少就提多少,把問題記錄下來,再進行整理,留下最有價值的問題作爲討論的主題。

第二步:討論解決問題。首先,每一個組員根據問題寫出自己的解讀,至少寫出二個理由。第二,小組交流、碰撞、記錄、整理解答的語句,至少有三個理由。

第三步:有層次地寫出來,用上表示層次的詞、關聯詞等,把問題解答清晰有說服力,不能顛三倒四、重三遍四,也不能記流水帳,更不能答非所問。組長負責完成。組長責任重大,既要組織好提問、交流,又要引導大家共同解答。

3、展示前的準備

展示主持人寫好展示計劃,包括展示的目標、內容、要求。前幾次老師親自細緻地指導。計劃要在全班討論通過。

各小組根據展示計劃做展示前的準備,小組選擇好自己展示的內容,明確展示要求,小組各成員共同努力完成要展示的題目。組長安排好小組成員的發言順序,小組可以做展示前的演練,

主持人做好全班互動交流、補充、提煉的準備,哪些地方需要互動,哪些地方需要補充,怎樣進行提煉,提前做好準備,寫清楚。

4、由學生主持上好展示課

整個展示課都由學生來主持,老師只在適當的時候稍加點撥,老師的指導在準備課上,在前置性學習和展示前的準備上。

基本步驟爲:

第一,主持人開課,呈現展示目標、內容、要求。

第二,一個小組展示一個內容,小組長要善於鼓勵小組成員自然大方地向大家展示,表達清晰,語言生動,聲情並茂。每一個小組展示之後,主持人要給予評價,老師在關鍵時候做相應的評價或點撥。

第三,如果需要與全班互動,主持人要提示展示小組,通過語言的交流與全班開展互動。

第四,主持人總結展示情況與效果,小組代表總結展示的新收穫。

第五,爲下一次展示提出很好的建議。

5、拓展閱讀

蒐集整理與本組課文相同主題的美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體會美文蘊含的意境和情感,領悟表達方法,賞析優美詞句,積累優美語言。

6、緊扣主題,進行習作訓練。習作前充分準備內容素材,實行現場限時習作,一氣呵成,寫後反覆修改。

王主任這個學期也在大膽嘗試單元主題閱讀教學。這學期她進行了三個單元的嘗試,效果較好。主題單元的閱讀分爲四種課型,把一單元的1—14課時分佈在這種課型裏,一是整體感知課,二是單元精讀課,三是拓展閱讀課,四是主題展示課。突破了以往單打獨鬥的教學模式,以帶多篇,以帶一類,爲領袖兒童的閱讀提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課堂展示活動中她主講的《秋天的雨》就是其中的“單元整合·拓展閱讀 ”課。整體感知課,不是以往的的讀,而是把一組相同主題的文章放在一起讀,一起比較。精讀課突破了以往的細緻的,全面的深挖,而是在點上着力,在閱讀方法上突破,以此引領領袖兒童學會閱讀的'方法,從而實現運用課內習得的閱讀方法開展課外閱讀。閱讀課不需要煩瑣的課文分析,也不是遊離於語文活動之外的語文說教,而應該是由“教課文”轉向“教閱讀”,憑藉課文教會學生閱讀,引導實踐,充分經歷閱讀過程。讓學生以最經濟實惠的方式,大量吸納字詞句篇,依靠人的語言本能及語感,直接去進行由閱讀帶動的聽說讀寫的實踐。主題展示課則是她的學生最喜歡的課型,因爲這個課上,學生可以充分展現自己的閱讀成果,分享自己的閱讀收穫,在這個課上,學生個性得以張揚,興趣盎然,收穫頗多。相互的影響帶動學生以更高的熱情投入以後的閱讀中。同時充分利用長課的50分鐘,學生有了更多的時間去展示,部分學生如魚得水,盡情展現,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得以提升。

5、在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成就發展性卓越的領袖兒童。

一個語文學得好的孩子,一定不只是靠一本語文書獲得的,語文學得好來源於廣泛的課外閱讀,來源於豐富的語文生活,更來源於富有趣味性、挑戰性的語文實踐活動。結合生本課堂教學認真落實好前置性學習,在前置性學習內容安排上除了讓學生初讀課文、把課文讀通讀順讀懂,把生字認到,理解詞語外,還要學生收集相關的古詩、成語、名言警句、故事、人物等。這項任務的落實大大豐富了語文實踐活動,再加上課前的經典誦讀,課外閱讀的時間保證、課外讀物的落實,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歷練,拓寬學生的語文學習視野,獲得書本上沒有的語文能力,諸如整體規劃構思能力、收集處理信息能力、演講表達能力等。如今秋我在教學《遨遊漢字王國》這個單元的語文綜合性活動,根據活動建議引導學生制定活動計劃,活動計劃中每個成員需要收集的內容非常明確們,學生特別樂意完成自己學習任務、興趣很高,有的學生收集漢字的不規範使用,有的收集漢字的演變和歷史,有的收集字謎、歇後語等,最後彙集成冊,學生通過一週的收集信息,整理資料,分析研究,以小組爲單位完成一份高質量的手抄報和一份高質量的調查報告,這樣不僅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分析研究,關注生活,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合作向上的能力。爲學生後續及終身學習打好底色。又如李校長所帶已畢業的學生六一班從四年級開始他們都成立了社團活動社團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有播報新聞。全班學生有十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播一週。新聞大致有三個層級內容:一是校內新聞或鎮級新聞,二是湖北新聞,三是國際國內新聞。新聞主要來源於學生對校園生活的全面瞭解,把自己認識和感受到的信息彙集成一則一則的。學生既是播報員又是記者,新聞播報小組將採集到的新聞,編輯在word文檔裏,國際國內新聞是在學生在網上查閱下載整理後,與校園新聞組合,分主要內容和詳細內容編輯,成爲系統的新聞稿。學生播報新聞,模仿央視新聯聯播的方式,每天早、中、晚的時間進行播報,新聞內容呈現在大屏幕上,學生既看又聽。播報新聞,有模有樣,有央視播音員的味道。上學期結束,我們將學生播報的新聞內容,彙集成冊,主題是《常青藤新聞發佈》(常青藤是班名)通過新聞播報活動,學生收集信息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大幅度提高。新聞播報,班級學生全員參與,輪流進行,每個學生都品嚐到了新聞播報的滋味,很自信,每個同學都感受到播報新聞的好處。大家在新聞播報中增長了見識,把視野放大到鎮、省、祖國、國際,關心國際國內的大事,不做“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讀書匠。培養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熱點、看點、亮點的意識和能力。王主任每週的領素課認真準備,語文活動認真策劃。上屆六年級學生一年中開展了很多豐富的活動,“科技發展利與弊”辯論賽,“畢業之歌”朗誦會、故事會、秀出我自己主持大賽、古詩大回放、“中國夢家鄉美”演講賽、“再見了母校”演講賽、家鄉民俗展示、製作班級畢業紀念冊“那些年華,我們一起走過”等活動,學生學習熱情高漲、特別投入,學習成果豐厚,收穫更大。活動展示的精彩,準備的過程更是發展了領袖兒童的多種能力。合理分組,形成合力,小組成員相互補充完善,齊心合力,相互評價促進。小組的力量推動活動,促使活動開展更加高效,促使展示更加精彩。特色展示、豐富延伸,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領袖素養如語文交際能力,創造能力、收集處理信息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家共同分享了活動的快樂與成功。無論是有無人聽課,班級學生顯現出領袖兒童“自信大方”“敢於表達”“挑戰自我”“追求卓越”的特質。班級領袖兒童作品集《那些年華,我們一起走過》和《小荷-優秀習作集》(3本)榮獲學生作品創新獎和優秀獎。集子裏收錄了每一名學生珍貴的作品。本期他們班上的“擁抱秋天”班級社團主題活動把班級多個社團活動有機組合在一起,形成系列活動,讓各個社團在主題活動中彰顯領袖潛質,激活領袖潛能。激發班級100%領袖兒童熱愛自然,親近大自然,100%的兒童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美,展示美,在活動中更加充滿自信,具有審美氣質。在分享成果的同時,開闊視野,發展思維,喚醒兒童內心深處對美的追求。培養兒童收集整理處理信息的能力,獨立思維,學會朗誦、創作、手抄報、手工製作、攝影、歌舞表演等方法,展示個人才藝,豐富生活閱歷。通過以社團爲單位的準備、排練、展示等系列活動,增強團隊合作意識,不斷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團隊合作向上,挑戰自我,追求卓越。引導學生走進社會,與家長一起走進自然,促進父母與孩子的感情交流。李校長和王主任已經率先嚐試主題單元的閱讀教學。具體做法她們會介紹給大家。我在這裏不再贅述。

五、問題思考

1、發展性課堂與“自主性”“主動性”“學習性”課堂在形式和實質上的區別並不明顯,大家可能都在這麼做。“發展性”領袖兒童教育課堂還只是雛形,顯現出來的某些特徵還很粗糙。

2、來自學生需要的發展性課堂學習潛規則還沒有建立;具有發展性領袖兒童氣質的學生還沒有顯現出來;老師還沒有成熟的設想。

3、每一個學生髮展空間還不夠,課堂學習方式不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

六、下一階段主攻目標

1、讓發展性課堂與“自主性”“主動性”“學習性”課堂有形式和實質上的區別。大家都做的,我們做得更到位,更深入,更成型。做大家沒有做的標誌着“發展性”特質的課堂:(1)課堂瀰漫濃濃的語文味。(2)百分百的學生積極投入,獨立思維;百分百的學生有合作的需要,講究合作的潛規則,有合作學習的能力;百分百的學生能夠大方自然、清晰流暢、具體生動地表達自己的見解。(3)80%的學生具有演講、辯論、主持的發展性語文素養。(4)百分百的學生自信、開朗、大氣、永不言敗、追求卓越、不斷超越。(5)小組合作學習有質有序,考覈制度持續深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2、建立來自學生需要的發展性課堂學習潛規則---積極投入,活潑有序;合作互助,提升超越。課堂成爲學生的主陣地,教師逐漸隱身。

3、讓每一個學生有足夠的發展空間,課堂學習方式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努力把“發展性”策略研究做成型。

【第10篇】上海社區民主發展研究報告

引言

城市是現代化文明的載體,城市發展對社會的發展具有全方位的意義。因而,城市的組織和管理對一個國家的組織和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條件下,這種作用是決定性的。

城市“是一種按共同體方式生活的有機體。不管它在經驗上是如何產生的,按其存在,它必須作爲一個整體來看待,城市由具體的合作社和家庭組成,在同它們的關係上,城市處於必然的依附之中。”這是德國學者斐迪南·滕尼斯在其《共同體與社會》一書中,對城市的所作的社會學解釋。由此,我們似乎可以做出這樣的判斷:決定農村社會的是人與土地;而決定城市社會的是人與組織。城市的內在特性決定了城市的組織和管理的關鍵是人的組織化。擺脫對土地的依賴是城市人的最基本特點。這決定了城市中的人是以其在現實生活中所擁有的獨立和自主爲存在前提。城市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決定了這種獨立和自主只是一種本質的規定,而不是一種現實的規定,因爲,在城市生活中,這種獨立和自主脫離了城市的社會網絡就失去了其真正的意義。從這意義上講,城市中的人在擁有獨立和自主本質規定性的同時,還具有對組織化的內在需求。所以,人的組織化,從形式上看,是城市組織和管理的要求;但從本質上看,是人的城市生活的內在要求。

對於城市管理來說,利用城市人所具有的內在組織化要求,推動城市的組織和管理,是其投入產出最高的管理方式。具體來說,城市的組織和管理,最根本的不是政府去直接組織社會,而應是政府幫助社會進行自我組織,並通過這些社會組織來實現城市管理。在這種努力中,城市基層社會自治是最應開發和利用的資源,因爲,這種自治既能成爲城市人獨立自主性和組織性共同實現的最好形式,也能成爲城市政府有效管理社會的重要基礎。因而,從一定意義上講,“以人爲本”的城市管理和發展,其組織和管理層面的具體的體現就是城市基層社會自治。

在中國的城市管理和組織的生活中,基層社會自治不是新鮮的東西,已有相當長的實踐歷史,這就是人們熟悉的城市基層羣衆自治,其具體組織形式是城市居委會。在這實踐中,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作爲中國最大城市的上海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在上海這樣一個特大城市,基層羣衆自治所形成的政治資源,管理資源和文化資源對於城市建設和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而,上海在新中國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都十分重視對這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改革開放後,尤其是進入九十年代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全面推行給城市建設和管理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使上海從政治的高度和從城市管理現代化的戰略要求,來把握和推進城市基層羣衆自治,取得了積極成效,爲城市基層羣衆自治更加全面健康地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一、居委會組織與上海城市社會

在中國社會,“上海”這個地域名稱,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了“城市社會”的代名詞,人們常常用“小上海”來形容某個城鎮的繁華和現代化。這個觀念來自與上海在中國城市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在近代中國,上海是遠東的最大城市;解放後,上海是新中國的重要經濟中心。目前,上海有人口1349萬,其中城市人口800多萬。不論行政區域還是人口規模,上海都算得上是一個特大城市,在世界城市規模排名中名列前列。

上海實際上是一個國內移民社會。近代工商業的發展和移民社會特殊的社會結構和傳統,使上海這個城市社會在中國近代社會發展中,比較早地成爲一個具有一定現代化特徵的現代城市社會,但是,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解放前的上海城市具有比較嚴重的殖民地化色彩。解放後,不論中央政府還是上海地方政府,都從上海在中國現代化發展中的實際地位出發,將上海的建設和發展置於國家總體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上海市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就指出:要在原有的工業基地和商業交通中心地位的基礎上,通過一定時間的努力,“把上海改造成爲一個社會主義先進城市。”因此,解放後的上海從一開始就十分重視城市的建設和管理,城市居民委員會在上海出現和確立正是這種努力的產物。

美國學者r·e·帕克等人認爲:“城市生活的一個極大特徵是,各種各樣的人相互見面又相互渾淆在一起,但卻從未相互充分了解”,因而,“個人和個人組成的團體,由於在情感和了解方面相互遠離,他們完全生活在相互依存的狀態,而不是生活在感情親密的狀態中”,(《城市社會學》第26頁。)因而,城市社會的組織和管理必須同時兼顧社會組織性的需要和個體獨立性的要求。在這其中,基於生產的分工和城市對個體生活空間的壓縮所形成的城市生活的相互依存性,是城市社會組織和管理的重要基點。基於這樣的基點以及城市組織和管理的內在要求,現代城市組織和管理都必然要從自治這個價值出發,充分動用社會成員的自主性和參與性所形成的自治資源來組織城市社會,推動城市社會的管理和發展。可以說,自治是現代城市社會本質特徵,是城市社會組織和管理的核心基礎;任何類型的城市,只要以現代化發展爲目標,都必須熟練地開發和利用這個重要資源。以建設“社會主義先進城市”爲目標的上海和中國其它大城市一樣,在解放後的發展中,一開始就在這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動員和發動羣衆是黨領導的政治優勢。利用這個優勢,黨通過解放初期城市社會形成羣衆性的自我救濟、自我服務和自我管理的實踐和探索,創造性地形成了城市基層羣衆自治這個新的制度。實際上,發動羣衆實現自我服務和管理,是解放後上海城市組織和管理的歷史起點和工作起點。這個起點直接影響了上海城市組織和管理的後來發展,並留下了深刻的歷史印記。1951年4月2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市政治協商委員會召開街道里弄代表會議,決定將“冬防”服務隊更名爲居民委員會,並在城市基層社會全面建立居民委員會。當時的居民委員會幹部主要由家庭婦女、在職職工、失業工人、工商業者及其家屬、個體勞動者擔任,全屬義務性質。由於這些居民委員會直接聯繫着新生的政權和社會,所以,當時的各區政府都把鞏固和發展已組織起來的居民委員會作爲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以保證政權和社會的穩定。1952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頒佈《上海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暫行辦法草案》,明確其爲羣衆性自治組織。到1952年底,全市共建立居民委員會3891個,居民委員49851人,全市90%的里弄都建立起了居民委員會組織。1954年,國家頒佈《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條例》,穩定和統一全國的居民委員會。依據條例,居民委員會一般都下設福利、治保、文教、衛生、調解五個工作委員會。至此,居民委員會的組織以及由此形成的城市基層羣衆自治制度初步定型,並納入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民主制度體系,成爲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對於這個時期的居委會,浦東新區濰坊新村街道在1998年完成的《居委會自身組織體制和運作機制》的研究報告中作了這樣描述:“解放初期到1958年,居委會是典型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自治性羣衆組織。居民委員會幹部由居民直接選舉產生,居委會主任、副主任和治保主任、婦代主任、福利主任都不拿津貼、義務工作。不少在職職工、在學高中生,業餘時間也愛往居委會跑,大家將居委會當成家。當時,工廠、商店等招工機會很多,居委會幹部寧可不拿一分錢,整天在居委會義務工作,卻不願進工廠、商店去幹有固定收入的工作,其原因是擔任居委會幹部有光榮感。解放初期的居委會工作內容中,治安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居委幹部及各居民小組治保員主要配合、協助派出所開展這項工作。解放初期的居委會還沒有建立黨支部,居委會工作主要接受街道辦事處的指導,辦事處的幹部三天兩頭在居委會,與居委會幹部一起工作。當時居委會工作大多根據居委會轄區內的居民意見、要求來確定,如組織居民義務勞動,改善居住環境。該時期居委會主任和其他居委會幹部在居民羣衆中有很高威信。由於居委會幹部長年累月與居民羣衆在一起,所以,幾乎每家每戶都認得居委會主任,有的年事高的居委會主任幾乎成了居民羣衆的‘老長輩’,家裏事、鄰里事、里弄事,都會找居委會主任反映,請示居委會幹部幫助解決。居委會幹部與羣衆關係融洽,因此,居委會換屆改選、推薦候選人等選舉工作開展也比較順利。”之所以要在這裏引這麼長一段文字,目的在於表明產生於羣衆的居委會其原先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徵,展現居委會在居民羣衆中的實際地位和作用,以啓發現在以及未來的居委會建設和發展。

從上述這段描述中可以看到,作爲羣衆性自治組織,解放初期的居委會通過自身的努力,在羣衆中比較好地發揮了自我組織、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作用,確立了自身的崇高地位和良好形象。遺憾的是這個良好的基礎沒有給居民委員帶來更爲良好的發展。1958年“大躍進”開始後,在大辦城市人民公設的影響下,居委會的性質開始發生變化,“生產後方、生活場所、階級鬥爭前哨”成爲居委會建設的新目標。於是,居委會由自治性的組織,開始逐漸向生產性組織和政府行政性組織轉變:辦各種生產性和服務性組織,在方便羣衆生活的同時,吸納婦女,使婦女走出家庭。生產發展使居委會形成了自己可支配的財力,到六十年代初,居委會專職幹部每月有了固定的津貼收入。與此同時,居委會工作也日趨行政性,並逐漸成爲街道辦事處的“派出機構”,於是居委會就由產生於羣衆、並服務於羣衆的自治性組織演變成爲指揮羣衆、領導羣衆的行政領導性組織。1963年以後,隨着里弄黨支部的普遍建立,在里弄黨支部的作用下,居委會工作的領導性和指揮性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原先里弄居委會的工作被統攝進里弄黨支部,居委會工作實際上里弄黨支部領導,里弄黨支部說了算。這嚴重地直接影響了居委會的羣衆性和自治性的發揮。

“文革”開始後,在極左思想影響下,居委會由羣衆自治組織完全變成了羣衆革命組織。1967年,居委會被改名爲“里弄革命委員會”(簡稱“裏革委”),設二組(政宣組、服務組)、三隊(羣衆專政隊、業餘工宣隊、民兵小分隊),主要的功能是:搞階級鬥爭,對地區內的“四類分子”進行監督改造;辦“向陽院”,學習毛選,鬥資批修;動員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和辦理下鄉青年病退及安排勞動;戶口檢查和外來人員登記、社會治安以及必要的社會救助等。由於組織結構和功能的變化,居委會這個羣衆性自治組織在一定程度上演化爲基層政權性組織,成爲“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全面專政”的一個組成部分。“文革”結束後,這種狀況開始得到改變。1979年,全國人大重申1954年分佈的《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條例》,撤銷里弄革命委員會,恢復居委會名稱。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婦代會主任,成爲居民區工作的領導主體。居委會設治保、調解、衛生、勞動、文教、民政福利六個工作委員會。居委會幹部以離退休人員爲主,佔總人數的80-90%。幹部人數一般爲9人,最小爲5人。從1984年起,各居委會紛紛舉辦各種社區勞動服務組織和第三產業,如便民利民服務設施、飲食店、煙雜店、旅館、打包、裝潢建築、廢品回收站、簡易託兒所。以普陀區長壽路街道的藥水弄第五居委會爲利,該居委會在一無場地、二無資金、三無人才、四無經驗的情況下,白手起家搞了三年,年利潤突破30萬元。依據有關規定,居委會在這些經濟活動中所獲得的收益,除上繳一部分外,餘下的作爲居委會添置設備、爲民辦事實以及幹部獎金。因此,在當時的條件下,這些社會綜合服務項目和設施不僅收到了良好社會效益,促進了社區的建設和發展,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委會的工作條件。 上海的居委會發展至今天,已將近走過半個世紀的歷程。在這半個世紀的發展中,不論在那一個歷史發展時期,居委會的存在與發展都與整個上海城市社會的存在與發展同呼吸、共命運,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做出了自己特點的歷史貢獻。這個歷史事實充分表明,居委會組織對上海這個城市的生存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穩定着社會、服務着大衆、支撐着政府。居委會畢竟是一個基層性的組織,個體的能量十分有限,因而,居委會的建設和發展在很大程度有賴於整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上海九十年代後的發展,在給居委會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的挑戰的同時,也給上海的居委會發展提供了比較充分的經濟資源、社會資源和政治資源,使上海居委會在社區建設和基層民主建設中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政府、社會與居委會

居委會是基層羣衆自治組織,本質上屬於社會,是社會性的政治組織。但是,作爲一個組織,它在地位和功能上超越了社會,成爲代表社會、溝通政府與社會的組織。因而,作爲羣衆自治組織,居委會實際上處於政府與社會之間:對政府而言,它是政府與社會的“中介體”,一旦政府與其聯接,它就成爲政府調控社會的重要“末梢”;對於社會而言,它是社會的自治組織,維護社會公益,提供公共服務,表達公衆利益。居委會的存在空間決定了居委會實際的地位及其承擔實際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政府與社會這兩個力量對其的作用和影響。在政府主導型的社會發展模式下,政府給社會自主空間的大小以及社會自身的成熟程度,直接決定着居委會自治功能的實現程度。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發展過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深刻地改變了政府與社會關係,從而爲基層羣衆自治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爲了更好地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和發展對城市基層羣衆自治的作用和影響,我們首先必須考察在傳統政治、經濟和社會體制規約和影響下的居民委員會地位和功能的現實狀況。在政府、居委會和社會這個基本的關係構架中,居委會的實際地位和功能可以通過以下四個方面的考察而得到說明。

(一)、居委會與基層政府

在上海這樣大型城市,居委會與基層政府的接觸主要體現在居委會與區政府的派出機構――街道辦事處的關係上。這是兩個不同性質的組織,一個是城市基層羣衆自治組織,屬於社會;一個是政府的派出機構,屬於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第二條規定:“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對居民委員會的工作給予指導、支持和幫助。居民委員會協助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開展工作”。《上海市街道辦事處條例》第八條“街道辦事處的職責”中的第一項也規定:“指導、幫助居民委員會開展組織建設、制度建設和其他工作”。因而,從法律上講,街道辦事處與居委會的關係是指導和被指導關係,發揮“指導、調研、協調、服務”的職能是街道辦事處指導、幫助居民委員會開展組織建設、制度建設和其他工作的主要方式。但是,在計劃經濟體制所形成的全能型政府調控模式下,居委會基本上失去了應有的“自治性”,由社會歸屬到政府,成爲政府派出機構的“派出機構”,從而由自治性的羣衆組織,基本上變成一個行政性的政府組織,其具體體現在人事、職責、考覈這三個方面。

第一、人事。法律規定,作爲羣衆自治組織,居委會應選舉產生。事實表明,以選舉的方式組成居委會已成爲共識,並得到廣泛的執行,但是由於對社會動員比較有限,加上政府的直接干預,這種選舉基本上流於形式。居委會的選舉一般都是在街道的幫助下進行的,但出於政府行政管理的需要,這種幫助實際上與直接主導居委會選舉沒有什麼兩樣。居委會幹部的候選人基本上由街道黨工委的組織科來考察和選定,然後提交居委會選舉,而且多采取間接選舉和等額選舉方式。有的街道因工作需要,在非本居住區的人員中選聘居委會幹部。顯然,選舉成爲了一種形式,在這種選舉中,結果比程序更爲重要。組成後的居委會的三頭(黨支部書記、主任、婦代主任)屬於街道管,居委會中的各職能組織的幹部,由居委會直接聘用,報請街道組織科備案。因而,街道要承擔居委會專職和聘用的工資。在這樣的選舉方式和人事制度下,居委會幹部實際上成了政府聘用的幹部,因而,對這些居委會幹部來說,他們的工作不是直接面對社會的要求,而是直接面對政府的要求。人是組織的主體,工作的主體,因而,直接關係到組織的性質和功能。這樣的人事關係,必然會從根本上影響居委會的羣衆性和自治性。

第二、職責。依據居委會組織法,居委會的職能可概括爲六大方面:政治整合;公共服務;民間調解;治安維護;政府協助;民意表達。但在實際的工作中,街道所承擔的工作遠遠大於法律的規定。據初步統計,居委會的實際工作內容有十大類百餘項。這十大類是:環境衛生,社會治安,物業管理,民政幫困,計劃生育、糾紛調節,宣傳教育,文明達標,收款收費,人口普查。居委會工作範圍的嚴重“膨脹”與居委會組織的行政化密切相關。在居委會成爲政府派出機構的“派出機構”的情況下,政府派出機構及其相關的職能部門,都有意無意地把居委會作爲自身的一個工作機構,並將自身的一些工作委派給居委會承擔,於是形成了居委會幹部常說的“下面一根針,上面千條線”的工作格局。據調查,目前與居委會工作有關的部門有40多個,在街道這個層面與居委會工作發生聯繫的職能部門有:街道辦事處的民政科、勞動科、社教科、衛生科、城管科、財審科、行政辦公室、綜合治理辦公室、警署、房管辦、環衛所、工商所、糧管所、街道醫院以及區園林管理所。 從以上三個方面,我們不難看出居委會與政府之間的關係,不是相對獨立的關係,而是全面依附的關係。政府全面主導了居委會的工作,從而使居委會日益與社會脫離,成爲代表政府管理社會的力量,失去了自治性,而成爲行政性的組織。

【第11篇】村官發展研究報告

改革開放的實踐報告告訴我們,選派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工作,爲農村幹部隊伍帶來了生機和活力,爲大學生就業開闢了新通道,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進一步做好這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1.要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組織管理體系

要着眼於新農村建設大局,認真做好大學生“村官”的管理制度設計,做到既有章可循,又不至於管理僵化。一要建立科學的選拔機制,堅持大學生自覺自願原則,在保證公開、公平、公正的基礎上,確保把有志向、有熱情、有潛力的大學生選拔出來。二要加強大學生“村官”的培訓和管理,配備優秀的管理幹部,通過教育培訓,切實提高大學生“村官”的工作能力。三要建立監督、考覈、獎懲機制,建立大學生“村官”“分類晉檔、勤績聯酬”的考覈體系,對工作表現突出的大學生“村官”,及時給予獎勵,對工作業績較差、工作能力不勝任、村民不認可的大學生“村官”,經嚴格考察確認後,予以辭退。四要設計好大學生“村官”任期屆滿後的分流導向機制,確保各項優惠政策充分落實,保證長期穩定吸引和留住真正熱愛農村、有能力的大學生紮根建設新農村。

2.大學生“村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大學生投身新農村建設,充分發揮自身作用,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提升自己:一要熱愛農民、熱愛農村事業,真正做到了解新農村建設情況,掌握“三農”工作的方針政策,紮根農村,把農村作爲自己建功立業的舞臺。二要有吃苦耐勞、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在磨練自己的同時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三要提高處理具體複雜問題和矛盾的能力,要在實踐中學習工作技巧經驗,積累工作經驗,鍛鍊和提高組織管理、人際交往等各方面能力。四要充分把書本知識和實踐工作相結合,推動農村經濟和各項事業發展。

3.全社會要爲大學生“村官”的成長、成才營造良好環境

首先,新聞媒體應對大學生“村官”給予廣泛關注,營造良好輿論氛圍,讓大家瞭解、支持這項工作,引導更多的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去,服務農村建設。其次,企業、金融機構、科研機構及有關方面要積極參與,共同努力,創建城鄉共建、城市反哺農村的有效機制,如建立科技、法律、投資等方面的數據庫、設立大學生工作“村官”創業基金、舉辦新農村建設論壇等等,實現資金、信息、技術的順暢流通,爲大學生“村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建功立業拓展渠道。第三,各高校要對大學生“村官”工作予以支持,在智力、人力上爲大學生“村官”創造條件,爲他們提供更多的交流、學習和展示平臺,幫助推廣經驗,解決問題,解疑釋惑,推動大學生“村官”制度進一步完善。

【第12篇】學習集團戰略發展研究報告的體會

聽取並學習了集團公司戰略發展研究報告,很受啓發和鼓舞。報告深刻地總結了公司的發展與危機處理給我們的啓示,客觀分析了公司的優勢與必須面臨的十大變革,滿懷激情地描繪了公司的未來,總體思路清晰,目標明確,任務艱鉅且具有挑戰性。報告對指導集團的發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綱領性文件,對集團把握好未來發展之路,保證基業長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學習報告有以下體會。

一、 公司的創業靠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

集團公司自創立到股票上市,可以說是成功創業的歷程。這個

歷程以明確的目標,高遠的志向凝聚了一支有戰鬥力的領導團隊,通過資本整合、產業整合、人員整合,憑藉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在困境中勇往直前、挑戰極限,克服常人難於逾越的障礙,贏得了創業的成功。

正像報告中總結的我們管理團隊的忠誠敬業、在逆境中奮進的精神是我們企業所獨特的,是我們企業文化的核心體現。

二、 公司的發展靠的是靈活的資源整合與有所爲有所不爲

公司上市至今,可以說是集團公司的發展期。在這十年間集團公

司的銷售收入和利潤增長均近六倍。看起來發展步子是慢了一些,但這源於我們的產業並非都是健康的朝陽產業,而是在上市進程中因政策因素組合起來的產業還有很沉重的包袱,需要重新整合資源,保證朝陽產業的發展,控制虧損面的蔓延並剔除虧損因素,以避免虧損面對經營成果的吞食。

在這個進程中通過再融資手段,圍繞生物製藥進行重點投入,大力實施技術改造並新建gmp車間,在基礎設施上保證其競爭實力。同時實行寬鬆的營銷激勵政策,使產品快速佔領市場,在短短的三年內就使藥廠從集團剛上市時的虧損狀況一躍而成行業領先的位置。房地產業引進合作者的成功開發,使開發區域成爲市區新興商業的一角,並將開發業務延伸到住宅領域,使房地產業成爲集團基業發展的的有力支柱。對牧工商公司、毛紡公司、生物製品、酒業公司等等實施收縮淡出戰略。這一系列的措施雖然很痛苦,付出了沉重代價,卻有效地剔除了虧損因素,保證了集團整體產業的健康發展。

因此集團公司的發展是不斷進行資源整合,有所爲有所不爲的集中體現。

三、 深刻剖析危機的根源聘請職業經理人發展再上新臺階

二零零五年的企業危機給我們留下的劇痛是銘心刻骨的。任何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關鍵問題不在於危機本身而在於對危機根源的剖析。只有那些能夠直面危機,敢於自我否定,能夠自我反省,自我約束的企業纔是真正的勇者。聘請職業經理人,集團的產業經營進入精細化、專業化,產業經營質量大爲提高,內在的價值得以挖掘提升,企業得以紮實、穩步、快速發展,整體經營管理水平再上新臺階。

四、未來五年任重道遠人力資源管理需要快速跟進

報告對未來五年的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特別是企業內部管理工作要在管理理念上進行變革,要由基業長青向團隊長青轉變,這是非常艱鉅的任務。我們的產業發展、科技研發的投入、管理質量的提升,都需要我們靠優秀的具有競爭力的、認同公司文化的人才來實現。目前我們的人力資源的專業知識結構、經驗技能、管理技能等等還遠不能適應集團發展的要求,需要我們認真反思,制定切實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把人力資源的工作做好。可以說只要我們把握好有競爭力的人才,就是把握了公司的未來。

五、 未來發展要靠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創業靠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發展與守業靠地勢坤君子以厚德

載物。集團的發展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遠沒有進入守業階段,我們的基業發展在行業、社會已具有相當知名度,我們時時要有風險意識,如履薄冰地走好我們的每一步。我們要重視品牌建設,我們對社會是一個負責任的企業,我們的願景是致力健康事業,共創美好生活,我們應該讓每一位員工擔負起這種責任,使每一位員工都擁有這份價值感、榮譽感。

報告在確立目標、佈局、路徑等方面都給我們以很重要的指引,需要我們認真領會,在進一步統一思想的基礎上結合實際,細化目標,制定措施,有力實施。

二零零八年四月二日

【第13篇】教師發展性評價研究課題工作報告

教師要做好的工作不僅僅是教學,還有很多的方面,比如教師在提高自己的能力方面,這是一直以來都在要求教師的。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不僅僅是對自己的一種鍛鍊和發展,也是對學生的負責態度,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出現發展,相信這一點是大家都能夠知道的。

經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准立項的課題《發展性教師評價研究》,歷經兩年多的研究,現已完成了課題任務,形成了預定的研究成果。下面分四個問題報告如下:

一、確定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

新一輪課程改革歸根到底必須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上,課堂教學評價無疑是發展性教師評價的重中之重,因此,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評價是發展性教師評價的最重要的熱點之一。這是我們課題組將《教師發展性評價》的課題研究方向最終定位爲課堂教學發展性評價研究的原因。

1、建立發展性的課堂教學評價。

2、重構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內容,突出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和師生互動的評價內容。

3、強調評價方法的多樣化。

4、改變傳統的單一課堂教學評價模式,建立多元的評價模式。

5、加強對課堂教學的科學管理。

二、確定研究的步驟及採用的方法

1、準備階段

制訂課題實驗方案,設計各種實驗表格,制訂業務等級標準,成立課

題組,明確責任分工。對課題組成員進行培訓。制定評價方案。

2、實驗階段

按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按“學習—實踐—診斷—反饋—反思—措施—再學習—再實踐”的模式進行發展性評價的實踐操作,使被評價者逐步實現發展目標,同時積累研究資料,完善實驗方案。

3、總結階段

進行課題研究的全面總結。對研究過程中形成的各種資料進行了梳理;進一步完善了《發展性教師評價方案》及各種評價工具,使之成爲學校的常規工作;組織有關人員完成課題總結報告和各種鑑定文檔;請我區科研室對有關材料進行初步審查;召開結題會,向省規劃辦提請課題鑑定。

主要採用了觀察法和自然實驗法進行。

三、本課題研究的結論

完成了有關論文和評價方案的制定。教師對發展性評價有了充分的認識,克服了傳統的單純以獎懲爲目的教師評價制度的弊端,有利於教師業務水平的發展和提高。

四、本課題研究的意義

1、實施發展性評價,是社會轉型的呼喚,是素質教育與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要求,是學校管理與教師評價體系發展的需要。

2、實施發展性評價,促進了教師專業水平的發展,有利於學生全面和諧發展,有利於學校管理方式的民主化、科學化。

3、通

過本課題的研究,提升了教師的整體素質和學校的科研水平,深化了學校“科研興校”的辦學特色。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必須要定期對教師的教學能力進行抽查,將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一個檔次纔是最重要的,相信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做到的事情,在不斷的前進與發展中,教師的教學能力已經被看得很重,希望我們能夠一直保持下去!

【第14篇】關於課題《搭建學生自主發展平臺行動研究》的階段性報告材料

巨 城 示 範 小 學

一、課題研究進展情況:

(一)課題組成員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理論學習

我們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了關於行動研究的理論知識,瞭解了行動研究的概念及行動研究的一些特點,以及它的實施步驟與基本模式等問題;並深入學習了“自主學習”的相關知識,使這些新的理念能更好地服務於我們的教育教學之中。我們將所有參與實驗的教師分爲三個大組:語文組、數學組、綜合組,這樣更有利於我們的研究工作。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我們制定了“課題研究管理制度”、“課題研究工作制度”等,逐步完善我們的課題研究工作。我們課題組成員一直訂閱《山西教育》《國小語文教學》《國小數學教學設計》等教學雜誌,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

(二)在教學實踐中積極嘗試“自主發展”課堂教學

課題組成員選擇自己任教的其中一個班級爲實驗班級,進行實踐:

1、尋求與構建“自主發展”課堂教學模式

構建“自主發展”是指“學習主體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具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的學習方式”。“自主發展”教學模式的基本課堂教學結構是:創設情境,激勵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師生互動,反饋補充——實踐應用,拓展延伸。具體操作流程如下:

(1)創設情境,激勵思考。創設問題情境,營造和諧氛圍,大膽提出質疑,主動思考探究。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指導自主學習,體現探究過程,進行合作交流,自行解決問題。

(3)師生互動,反饋補充。師生多維互動,及時反饋激勵,複習鞏固創新,共同歸納總結。

(4)實踐應用,拓展延伸。強化思維訓練,拓展應用實踐,情感體驗感悟,延伸自主發展。

實驗教師靈活運用該模式,又創造性地總結出以下子模式:(1)情境引領——自主探究——內化延伸;(2)創設情境——實踐探究——拓展延伸;(3)激發興趣——自主探究——拓展創新

2、實施“自主發展”教學模式

在教學結構上,實驗教師恰當地設計教學環節。把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作爲“自主發展”學習的基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互學共進。在自主探究中,注意提供探究材料,體現探究過程,提供充分的探究時間和空間。在合作交流中,重視營造合作交流的氛圍,讓學生學會合作交流的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創造適合不同學生接受能力和有利於學生自主發展的教學方式和手段。不再拘泥於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模式,而是鼓勵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開放地納入直接經驗和彈性靈活的成分,接納史料不及的體驗,讚賞學生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

在教學組織上,把培養質疑品質作爲“自主發展”的關鍵。集體討論、小組合作學習、個人自覺思考、師生共同探討,已成爲我校普遍採用的教學組織形式。比如,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包括個體自學、自願結合、互幫互學、小組交流、各小組代表彙報、開展全班範圍的討論與交流。

在教學評價上,把及時反饋激勵作爲“自主發展”的動力,使評價真正成爲促進每個學生髮展的有效手段。着重從學生參與教學的狀態和程度以及思維活動的深度和頻度等方面,給予及時反饋和提出具體的改進措施。實施學生髮展性評價,實現學生多元智能的綜合發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3、改革“自主發展”教學設計

我校把改革傳統的教學設計,完善“自主發展”教學設計作爲提高備課質量,優化“自主發展”課堂教學的基礎環節和教學成功的必要條件。教學設計既要凸顯新課程的教學理念(這是教學設計的質量要求),又要體現採取的相應教學策略(這是教學設計的操作系統和核心環節),還要體現教學設計的構成要素(這是系統教學設計的基本框架)。完善教學設計包括教材分析、學生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的形成和完善過程,一般經過個人備課(形成教學設計)—集體備課(研討教學設計)—個人再備課(完善教學設計)—上課(驗證教學設計)。我們通過對教學設計的研討、展示、評優活動,進一步完善教學設計,提高備課質量,尤其是集體備課質量,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

4、優化“自主發展”課堂教學

爲了優化“自主發展”課堂教學,每學期我校都開展以研討課、觀摩課、評優課爲中心內容的教學研究活動。研討課重在對“自主發展”教學模式與策略的研討交流;觀摩課重在引領教師在課題研究總體思路的框架下,進行教學實踐與創新;評優課重在促進全體教師相互學習,普遍提高。

“研討課、觀摩課、評優課”教學研究活動的過程,是以課例爲載體,以理論爲支撐的教學反思和行動研究的過程。這樣的教學研究活動,爲那些專注探索的教師們搭建了探索展示平臺。大家共同探索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方式、方法及至策略。

二、取得的階段成果

(一)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個人發展

首先,本課題研究激發了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主動性。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的過程中,豐富知識儲備,感知學習的樂趣,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主體精神和主體積極性。這說明學生的“主體參與”得到落實,“主體參與能力”得到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自主探究知識的過程中得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運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實踐活動中得到發展。

其次,改善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自主發展”教學模式的實質,是讓學生經歷自己發現問題、自主探究問題、自行解決問題的互動、自主的學習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恰當的引導和及時的幫助,以及對學生個性和情感體驗的關注,使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並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及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不斷地發展。

教學質量監測結果表明,學生的學業成績明顯增強。調查分析結果也表明,學生們預習態度與習慣、問題意識與解疑、合作意識與能力都得到很大發展,基本形成了自主學習的習慣。

(二)提升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

本課題研究不但構建了“自主發展”教學模式與策略,引領學生學習方式的完善,而且提高了教師創新教學能力。廣大教師從優化課堂教學入手,優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設計激勵情境,營造民主氛圍,引導質疑解難,進行有效的思維訓練,增強學科相融性。本課題研究促進了教師對教學實踐中問題的研究,對成功的經驗的總結,實現從教學經驗到科學理論的升學。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並不斷獲得進步,提高專業技能,這是教師專業化的具體表現。

在課題研究中,我校教師得到教研、科研人員在理論與技能上的及時指導,應用理論於教學實踐之中,“教師即研究者”這一理念向現實轉化,實現着教師自身的持續發展以及專業技能水平的總體提升。

(三)促進學校辦學特色持續發展

本課題研究與課程改革緊密結合,以創新求發展,以質量創特色,在課改研究中實施課題牽動策略,牽動學校教育改革與發展,帶來了師生共同成長。

此外,我們課題組成員還圍繞課題研究創辦了自己的五期雜誌《教研之窗》,其中收集了十幾位教師的優秀論文、教學案例、教學反思及部分學生的優秀日記、作文等作品。王仙蘭老師的《鳥的天堂》、王玉霞老師的《大瀑布的葬禮》、王召武老師的《圓的認識》、任瑞芳老師的《生命生命》等十多節研討課、觀摩課,受到了領導的好評。課題組成員還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如教學設計、教學反思、案例分析等豐富詳實的資料。

三、課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

1、“自主發展”教學理論與“自主發展”教學實踐之間存在着脫節現象。

2、學生長期以來形成的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原有的不良的學習習慣、學習心理在短時間內難以轉變。

3、對課堂的預設與生成、時間與效率之間的矛盾問題一時還沒有找到很好的解決辦法。

4、課題組成員時間、精力、學識的有限和實踐中不可控因素都有可能導致研究的淺陋、缺陷。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提出了以下改進措施:

1、課題組成員不斷更新觀念,認真學習理論知識,提升個人素質。

2、多向同行請教,向專家請教,虛心學習。

3、努力克服工作中的障礙,合理安排時間,勤於實踐,必須用勤奮的態度和良好的教學效果來取得學校的支持和幫助。

4、希望上級有關部門能一如既往地支持我們的課題研究工作。

四、下階段研究計劃

本課題研究構建了“自主發展”教學模式基本框架,帶動了各學科教學改革,帶來了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以及學校辦學特色發展,同時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積累了一些有價值的專題經驗、論文和案例,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和明顯的效果。

本項研究是一項規範性研究,研究過程實現了理論提升和教學質量提高相互促進,研究成果顯著,達到了研究目標。我們將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引導、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主習慣,對學生的進步予以肯定和鼓勵。定期反思總結,梳理材料,撰寫教學感悟、教學論文。

另外,由於信息技術將成爲教學過程中整合各種信息資源、課程資源的平臺,一些新的方法、手段,及至策略引入改革之中,正在成爲增強教學內涵底蘊的主要方式,因此,完善“自主發展”教學模式的研究,涉及到許多有待進一步探究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我們有信心在深入研究與實踐中取得新的進展。

教改的路是艱辛的,但也唯有這種艱辛才能帶給我們快樂和欣喜。課題順利進行了一段時間,我們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這隻能作爲我們今後繼續課題實驗的基礎,我們將以此爲動力,與時俱進,開拓進取。

【第15篇】機械工程學科發展研究報告

機械工程學科發展研究報告

一、機械工程學科的定義和範圍

機械工程學科是研究機械系統和產品的性能、設計及製造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的科學,它包括機械學和製造科學兩大領域。

機械學是研究機械結構和系統性能及其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科學,它包括製造過程及機械系統所涉及的機構學、傳動學、動力學、強度學、摩擦學、設計學、仿生機械學、微納機械學及界面機械學等。

製造科學是研究製造過程及其系統的科學。它涵蓋產品設計、成形制造(鑄造成形、塑性成形、連接成形、模具製造、表面工程等)、加工製造(超精密加工、高效加工、非傳統加工、複雜曲面加工、測量及儀器、裝備設計及製造、表面功能結構製造、微納製造、仿生和生物製造)和製造系統運作管理等科學。

二、機械工程學科發展現狀及重要進展分析

推動我國製造業自主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是先進製造技術,機械工程科學研究是先進製造技術的不竭源泉。航天和國防先進裝備幾乎完全立足於自主創新技術。在航空、車輛、家電、微電子、輕工業、石化、工程機械等製造業,自主創新的技術和自主品牌也越來越多。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支持下,機械工程學科領域,近年來取得了一系列突出進展和原創性成果,爲我國經濟建設和機械工程提供了大批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有的領域已在國際學術界佔有一席之地。

(一)摩擦學領域

清華大學在納米摩擦學及其技術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在計算機硬盤基片表面超精化學機械拋光(cmp)研究中,提出了超精表面納米粒子的行爲機制,發現了化學與機械作用均衡規律,探索出硬盤基片超精表面新型cmp技術及先進的拋光工藝,使拋光後表面波紋度和粗糙度均低於0.1nm。西南交通大學結合高速鐵路中的輪軌關係問題進行研究,首次在試驗中發現了輪軌波磨現象,從理論和試驗上深入分析了輪軌波磨的形成機制。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將納米固體潤滑技術用於我國航空航天工程,發揮了重要作用。摩擦學成爲我國機械工程學科在國際學術界最具影響的學科之一。

(二)機器人機構學領域

燕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以螺旋理論、李羣和李代數、集合論等爲數學工具,提出少自由度並聯機結構綜合的普適性方法和通用的自由度計算公式,主螺旋解析識別模型理論。天津大學、清華大學等提出基於線性空間理論的少自由度並聯機構雅可比矩陣普適性建模方法,開發出5軸聯動大型龍門混聯機牀、高速包裝機器人等多種工程化裝備。

(三)機械動力學領域

東北大學提出了概率-等厚篩分理論、振動同步和控制同步理論,設計研製了數十種工程振動機械。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提出了含時滯控制系統動力學、含彈性約束的振動控制系統分叉機理和控制方法、含遲滯阻尼振動控制系統的建模和控制方法,在國際上被評價爲“耳目一新的系統方法”。西南交通大學發展了機車車輛-軌道系統耦合動力學模型-翟.孫模型,研製了自主知識產權的機車車輛-軌道耦合動力學仿真系統和安全性現場測試評估體系。

(四)機械傳動學科領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新型超聲電機運動機理、機電耦合模型、驅動與控制技術等方面提出了系統的理論和設計方法,發明了幾十種獨具特色的新型行波、駐波超聲電機以及驅動器。該研究中心被國際上評價爲是“世界最具實力的研究機構之一”。華中科技大學在高速超精密運動控制研究中,率先發現並闡明瞭氣浮軸承氣旋現象產生的機理,在國際學術界產生了重要影響。重慶大學發明了具有多曲面與直線圓弧凹槽有機組合的水潤滑橡膠合金軸承,這種軸承節省了大量貴金屬,在國內外船舶等傳動系統中得到廣泛應用。

(五)仿生機械和生物製造領域

吉林大學在仿生柔性動態減阻、仿生電滲脫附理論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發明了一系列地面機械脫附減阻仿生技術,併成功地應用於農業機械和國防工程。西安交通大學在人工骨仿生製造研究中建立了骨組織的模型,提出了骨缺損的復

合結構修復方法,採用快速成形法制造了人工骨的結構框架,並在動物骨缺損修補中獲得成功。

(六)先進電子製造領域

中南大學提出了“極端製造”的理念。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等圍繞硬盤驅動器和芯片製造中的關鍵科學問題開展了系統研究,提出了納米量級劃痕深度和長度可控的單顆磨粒磨削方法,建立了硅片自旋轉磨削的砂輪臨界切深模型;揭示了高加速度運動系統的寬頻多模態複合運動特徵,提出了高加速度、高精度、高可靠性精密驅動平臺的設計理論與控制方法;闡明瞭超聲鍵合界面原子快速擴散機理,發現了鍵合界面的“粘滑”運動特性,提出了變參數加載工藝。

(七)數字製造領域

華中科技大學提出了基於可視錐的幾何推理新方法、複雜曲面輪廓誤差的統一判別等理論理論,開發出複雜產品數字建模和可製造性分析軟件系統,建立了集成快速測量、數字建模及面向製造設計於一體的系統平臺,應用於缸蓋類葉片類等複雜曲面零件快速產品開發。武漢理工大學提出了數字製造建模理論,建立了數字製造環境下虛擬數控加工系統設備遠程操作、監控與診斷平臺。上海交通大學將距離函數和僞距離函數理論應用於力旋量和運動旋量空間的定性與定量幾何推理,建立了夾具和夾持機構的封閉性、穩定性的定性與定量分析和評價指標體系。

(八)機械測量學科領域

天津大學發明了空間尺寸測量的現場校準方法和裝置,解決了現代製造中急需解決的現場校準及其裝置問題。清華大學發明了頻差大於40mhz雙折射雙頻激光器和測量位移的“激光器納米測尺”。哈爾濱工業大學發明了高性能系列直線及迴轉運動基準裝置;發明了多種共焦掃描測量裝置和顯微鏡,使水平、垂直分辨力達到了亞納米量級;爲我國研製出第一臺圓柱度和微小深孔測量儀標準裝置,使我國具備了在該領域進行量值傳遞和溯源的能力。重慶大學提出了“智能虛擬控件”概念和原理,建立了信號變換的統一模型,研製成功了上千種獨具特色的虛擬儀器開發系統。重慶工學院提出了精密位移測量“時空轉換”思想,發明了時柵位移傳感器及其測試系統,僅用圓周單刻線就實現了任意圓周分度精密測量。

(九)加工製造學科領域

大連理工大學提出了硬脆材料複雜曲面天線罩精密製造技術與裝備。針對天線罩電性能的特殊要求,提出了面向天線罩電性能補償的精密修磨理論,建立了天線罩綜合電性能誤差與幾何參數補償量關係的理論模型,發明了數字化修磨裝備,解決了國防工程中的一項重大科技難題。湖南大學在高速精密磨削加工研究領域,提出“四點恆線速法”,使非圓輪廓表面磨削力相差十幾倍造成的磨削缺陷得以改善,表面質量明顯提高。華中科技大學提出了磨削表面燒傷的形成機理、理論模型、參數優化及控制策略,解決了磨削燒傷的難題。

(十)超精密加工領域

哈爾濱工業大學在微納米切削過程的加工機理、刀具磨損破損機制、脆性材料超精密切削去除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成功開發多臺超精密切削加工專用設備,並已用於激光核聚變關鍵零件kdp晶體的超精密加工。國防科技大學在國內率先突破了離子束和磁流變光學拋光技術,建立了磁流體和離子束等可控柔體介質拋光的基礎理論,形成了一整套光學鏡面全波段誤差控制的工藝路線和設備,可穩定實現平面、球面和非球面鏡面形精度(rms)納米量級的加工。

(十一)設計學領域

浙江大學針對基於智能計算的產品概念設計與虛擬樣機技術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提出並實現了產品配置、產品變型、產品進化和產品遞歸這4項大批量定製關鍵設計技術;實現了產品設計概念的創新生成與設計性能的虛擬仿真驗證;研發了計算機輔助產品創新設計技術與系統,並與國外著名cad系統的數據接口對接。河北工業大學創造性地發展了triz理論,提出了多衝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與領域解轉化技術,歸納了產品創新模糊前端中創新設想4種產生模式。

(十二)成形制造領域

湖南大學在汽車覆蓋件模具成型理論和技術領域,建立了相對完整的接觸碰撞過程仿真理論和方法體系,解決了汽車碰撞安全性和車身衝壓工藝分析計算中的共性技術問題。上海交通大學在車身衝壓成形研究中,提出了基於變壓邊力控制技術,實現成形過程中金屬流動的精確控制,建立了高強度鋼汽車板精益成形技術體系。西北工業大學在輕合金成形中揭示了大型鋁型材擠壓速度對擠壓過程及其溫度場變化的影響規律,解決了大型鋁型材擠壓中溫度速度效應及協調控制等重大難題。哈爾濱工業大學在內高壓成形研究中,建立了壁厚分界圓和塑性起皺臨界應力理論模型、揭示了成型的缺陷形成機制和壁厚分佈規律、發明了“有益皺紋”預製坯和降低成形壓力方法等核心技術和裝備。武漢理工大學應用體積成形理論,發明了滾碾及擺碾設備,成功應用於軸承套的冷壓精密成形,大大提高了成形件的強度及製造效率。西安交通大學、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分別對光固化(sl)、lom、fdm、sls方法進行了機理研究,形成了我國的自主技術,提升了企業的產品開發能力。

(十三)高能束加工領域

中科院力學所發明了特殊聲光開關調製技術,在世界上首次實現將yag激光毛化技術用於規模生產。湖南大學發明了一種切割焊接用摺疊式準封離型高光束質量千瓦級co2激光器。江蘇大學研製了重複頻率千兆瓦釹玻璃激光器和激光衝擊成形系統,實現了難成形金屬薄板的激光衝擊小曲率半模成形;華中科技大學發明了一種新型實用的金剛石圓鋸片激光焊接系統。

(十四)微納製造領域

西北工業大學提出了支持任意流程的mems集成設計工具。北京大學開發出三套標準工藝流程,建立了高水平的硅基mems加工平臺。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等發明了多層硅微機械結構一次成型技術、玻璃上硅基光波導製造技術和圓片級封裝新方法,形成了基於單硅片結構的雙面體微機械壓阻傳感器製造工藝。大連理工大學研製塑料微流控芯片自動化製造裝備,掌握了微結構熱壓成形金屬模具、微流控芯片批量製作的關鍵技術。西安交通大學提出了常溫軟壓印下“保壓-釋放-固化”的納米壓印工藝,發現了阻蝕膠與模具液-固界面、固-固界面特性對模腔填充質量及其脫模效果的影響規律,實現了50nm線寬的納米壓印,具有良好的`復型保真度。中科院物理成功研製出具有對稱式機械結構的雙探針掃描隧道顯微鏡(stm)探頭。中北大學研製了基於拉曼光譜的圓片級微結構應力測試平臺,完成了靜態應力和動態應力的測試。

三、機械工程學科的國內外比較分析

在機械工程科學方面,雖然已經取得了矚目的創新及進展,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機械工程科學總體上還處於落後狀態。主要體現在:中國機械工程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對中國製造業的自主

創新和發展的貢獻不顯著;中國學者提出的機械領域的新概念、新理論不多;有重要國際影響的機械工程理論、方法和技術不多;國際機械領域學術界有較大影響的中國學者鮮少。總體上中國機械工程學術領域在國際上的地位滯後於中國製造業在國際製造界的地位。

四、機械工程科學發展總趨勢

未來機械工程學科的發展將主要受到兩個輪子的制約和推動,一個是製造業的創新發展,另一個是學科的演變進步。

鑑於未來製造業發展的總趨勢是全球化、信息化、綠色化、知識化和極端化(五化)。機械工程科學的基本任務,就是爲製造業的“五化”提供所需求的機械系統新理論、新方法和先進製造技術。

隨着世界的進步、國家的需求和學科的發展,機械工程科學的發展出現了以下顯著特點和趨勢:一方面,高技術領域如光電子、微納技術、航空航天、生物醫學、重大工程技術的發展,要求機械與製造科學向這些領域提供更多更好的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因而出現了微納製造、仿生及生物製造、微電子製造等製造科學新領域;另一方面,隨着機械與製造科學與信息科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管理科學、納米科學技術的交叉,除了推動着機構學、摩擦學、動力學、結構強度學、傳動學和設計學的發展外,還產生和發展了仿生機械學、納米摩擦學、製造信息學、製造管理學等新的交叉科學。

由於我國未來將大力推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儀器及裝備技術,因此,基於自主創新的高技術儀器及裝備的設計製造的基礎研究將得到更充分地重視和更快地發展;此外,由於21世紀我國資源和環境面臨空前的嚴峻挑戰,要求機械與製造科學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重視環境的保護、產品的安全性和綠色度、材料和能源的節省、機電裝備的再製造以及新能源製造領域的基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