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春日》原文及翻譯賞析(多篇)

《春日》原文及翻譯賞析(多篇)

《春日》 篇一

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春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春日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篇二

春日獨酌二首

東風扇淑氣,水木榮春暉。

白日照綠草,落花散且飛。

孤雲還空山,衆鳥各已歸。

彼物皆有託,吾生獨無依。

對此石上月,長歌醉芳菲。

我有紫霞想,緬懷滄州間。

且對一壺酒,澹然萬事閒。

橫琴倚高鬆,把酒望遠山。

長空去鳥沒,落日孤雲還。

但悲光景晚,宿昔成秋顏。

翻譯

東風吹來了美好之氣,水與樹木榮耀着春天的光輝。

太陽照耀着綠草,花兒在枝頭散落飄飛。

孤雲在日暮時還回空山,衆鳥也各自還巢而歸。

這些物體都有所寄託,我的殘生卻孤獨無依。

對着這映在石上的月光,無奈何只有在芳草中長歌沉醉。

我曾有修煉成仙的嚮往,也緬懷隱居江湖之間。

現在惟有對着面前的這壺酒,淡然萬事而落得孤閒。

倚着高鬆且將絃琴橫放,把着酒杯佇望着遠山。

飛鳥在長空中飛盡,孤雲在落日中回還。

只是悲傷我老衰如同這光景已晚,轉眼間已成了凋悴的容顏。

註釋

水木句:鹹本作水本。誤。春暉,《太平御覽》卷九九二晉傅鹹《款冬花賦》:“華豔春暉,既麗且姝。”

彼物二句:陶淵明《詠貧士》

詩:“萬族各有託,孤雲獨無依。”

歌醉:蕭本、玉本、郭本、劉本、嚴評本、全唐詩本、王本俱作醉歌。

全唐詩本注云:“一作歌醉。”

紫霞想:謂昇仙。陸機《前緩聲歌》:“輕舉乘紫霞。”

滄州間:謂隱居江湖。

且:蕭本、玉本、郭本、劉本、朱本、嚴評本、全唐詩本俱作思。

全唐詩本注:“一作且。”

光:朱本作佳。

宿昔:早晚之意,謂時間短暫。《晉書·裴楷傳》:“雖車馬器服,宿昔之間,便以施諸貧乏。”秋顏,老衰的容顏。

創作背景

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冬李白因貧病來投當塗令李陽冰,次年初春,病稍好轉,起居有能,但終因年老、求仙不得而產生“吾生無依”的孤獨。這組詩即創作於此時。詹本雲:“第二首雲:‘但悲光景晚,宿昔成秋顏。’似中晚年之作。安注系此詩於開元二十五年,謂:‘似本年閒居安陸時作。’恐非。”

賞析

這兩首詩抒寫詩人對美好春光的愛惜之情,表達了作者因年老求仙不得而產生的孤獨之意。

第一首詩前四句寫作者對春天美景的愛惜,也抒發作者對生命的感慨。東風吹來美好之氣遍於天地之間,樹木在春光中欣欣向榮。燦爛的陽光照耀得芳草遍地生綠。但到了暮春之時,花朵散落飛揚,因此感嘆自然規律的不可轉移。後六句從日暮時孤雲衆鳥各有所歸,想到自然中的萬物皆有所託,而自己卻漂泊無依。因此舉杯對着石上之月,邀之共飲,以達長醉歌春日之芳菲。情調既是感傷,也是豁達。

第二首詩開頭說自己原有隱居之意,想象自己對着一壺酒,過着閒雲野鶴的生活。接着具體描繪隱居的生活圖景:“橫琴倚高鬆,把酒望遠山。長空去鳥沒,落日孤雲還。”這幾句滿含出世之意,甚似王維的詩境。最後筆鋒一轉,發出時光易逝、生命苦短的感嘆,隱含了理想抱負難以實現的悲情。

註釋 篇三

首句點明出遊的時令、地點,下三句寫“尋芳”的所見所識。春回大地,詩人耳目一新。正是這新鮮的感受,使詩人認識了東風。彷彿是一夜東風,吹開了萬紫千紅的鮮花;而百花爭豔的景象,不正是生機勃勃的春光嗎?詩人由“尋”而“識”,步步深化,統率全詩的則是一個“新”字。但泗水在山東,孔子曾在泗水之濱講學傳道;而南宋時那地方早已淪陷於金國,朱熹怎能去遊春呢?原來這是一首哲理詩。詩中的“泗水”暗喻孔門,“尋芳”暗喻求聖人之道,“東風”暗喻教化,不露說理的痕跡。這是朱熹的高明之處。

[《春日》古詩]

春日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篇四

春日寄懷

世間榮落重逡巡,我獨丘園坐四春。

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髮如絲日日新。

欲逐**千萬裏,未知何路到龍津。

翻譯

人世的升降是瞬息即變,而我卻在家中呆坐了四年。

哪怕是有花又有月亮,但就沒人把我推薦。

八品官的青袍年年都一樣,頭上的白髮卻越來越亮眼。

一心想去追逐**千萬裏,卻不知哪條路才能見龍顏!

註釋

榮落:榮顯和衰落。

重:甚,很。

逡巡:頃刻、急速。

丘園:家園,鄉里。後亦以丘園指隱居之處。

坐:漸、行將。

四春:四年。詩人會昌二年母親去世,服喪閒居,到五年春已第四年。

縱使:即使。

可堪:豈堪。

又無人:李商隱《小園獨酌》:“空餘雙蝶舞,竟絕一人來。”與“無人”同慨。又,馮引一本作“更”。

青袍:唐八、九品官穿青袍。作者居喪前任祕書省正宇,系正九品下階,故著青袍。青袍顏色似春天的青草,《古詩》有“青袍似春草”之句,故云。“年年定”,應上“四春“。居喪期間離職家居,原職仍在。

欲逐**:想去追逐**。

龍津:即龍門,又名禹門口,在今山西省河津縣西北。

賞析

一、二兩句言世間盛衰變化本甚迅捷,而我半生淪落;今隱於丘園行將四年,於仕途甚感渺茫。三、四兩句言丘園中雖不乏花晨月夕,然家貧無酒可以消憂,又無知己可以相慰藉。三年在京守喪,四年楊弁平後移家永樂,仍爲祕省正字,官職沒有升遷,況且遇到丁憂,故云“年年定”也。五、六對仗襯貼,“青袍似草”、“白髮如絲”,不惟設色相映,更嘆官卑秩微而頭顱漸大;草青、絲自,兼具衰颯之象;“年年定”,一年盼過一年,無絲毫升遷之跡象;“日日新”,日子倏忽消逝,鬢→←發日日改白。一“定”一“新”,動感相映,所謂仕進無路,汲引無門也,所以最後感嘆“未知何路到龍津”。

全詩純以對比之法結撰成章。首聯領起人事花事二題,“榮落”指人指花都可。詩人首先將“世間”與“我”對比,然後寫自己因守喪而困守家園的寂寞生活,頷聯寫景同時也流露出無聊之狀,起承了五痕跡。唐代八、九品官着青色服,詩人由眼前之春草萋萋而聯想到自己的九品青袍,本系即景巧喻,而“青袍”與“白髮”又形成對比。“年年定”是說久居下僚,“年年”與“日日”的疊字更進一步補足了對比之意。第五句感傷歲月流逝。“龍津”即龍門,尾聯是說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爲,但又慨嘆無人引進。抒發的是詩人對未來的希望。

這首春日詩失之於輕靡,或者說是百無聊賴,有的也有寄託,不過比較直露。李商隱這首詩,從主題上說這首詩沒什麼新意,但在藝術手法情景渾溶,低徊唱嘆,富豔而多氣,不多用典故而音節嘹亮,頗有杜詩境界。但在梗概多氣上還是不如杜詩同類之作。

創作背景

唐武宗即位,李黨的首領李德裕爲相,李商隱回京仍任祕書省正字。會昌二年(842),李母去世,他服喪四年後於會昌五年秋返京,仍居九品舊職。返京前他曾作《春日寄懷》一詩,抒寫心中的苦悶與希望,時年三十五歲。

楊萬里生平: 篇五

楊萬里是紹興二十四年中進士。授贛州司戶,後調任永州零陵縣丞。張浚,多受其勉勵與教誨。孝宗即位後,張浚入相,即薦楊萬里爲臨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即遭父喪,服滿後改知奉新縣。乾道六年(1170年)任國子博士,開始作京官,不久遷太常丞,轉將作少監。淳熙元年(1174年)出知漳州,旋改知常州。六年,提舉廣東常平茶鹽,曾鎮壓沈師起義軍,升爲廣東提點刑獄。不久,遭母喪去任,召還爲吏部員外郎,升郎中。十二年 (1185年)五月,以地震應詔上書,極論時政十事,勸諫孝宗姑置不急之務,精專備敵之策,堅決反對一些人提出的放棄兩淮、退保長江的誤國建議,主張選用人才,積極備戰。次年,任樞密院檢詳官兼太子侍讀。十四年(1187年),遷祕書少監。高宗崩,萬里因力爭張浚當配享廟祀事,指斥洪邁“指鹿爲馬”,惹惱了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光宗即位,召爲祕書監。紹熙元年(1190年),爲接伴金國賀正旦使兼實錄院檢討官。終因孝宗對他不滿,出爲江東轉運副使。朝廷欲在江南諸郡行鐵錢,楊萬里以爲不便民,拒不奉詔,忤宰相意,改知贛州。萬里見自己的抱負無法施展,遂不赴任,乞祠官(無實際官職,只領俸祿,等於退休)而歸,從此不再出仕,朝命幾次召他赴京,均辭而不往。開禧二年(1206年),因痛恨韓侂冑弄權誤國,憂憤而死,官終寶謨閣文士,諡“文節”,追贈光祿大夫。。

今存詩作4200餘首,不少抒發愛國情思之作。其《初入淮河四絕句》、《舟過揚子橋遠望》、《過揚子江》、《雨作抵暮復晴》等詩,撫今追昔,即景抒懷,思想性和藝術性都相當高。也寫過一些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詩,如《竹枝歌》七首寫縴夫雨夜行船,《圩丁詞十解》寫築堤圩丁,以及《插秧歌》、《憫農》、《憫旱》、《農家嘆》、《秋雨嘆》等都從不同角度表現出對農民艱難生活的同情。同時還有輕快的寫景詩篇,如路經靈鷲寺,曾作《宿靈鷲禪寺》七絕二首:其一雲:“初疑夜雨忽朝睛,乃是山泉終夜鳴。流到前溪無半語,在山做得許多聲。”楊萬里初學江西詩派,重在字句韻律上着意,50歲以後詩風轉變,由師法前人到師法自然,形成獨具特色的誠齋體。誠齋體講究所謂“活法”,即善於捕捉稍縱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詼諧、平易淺近的語言表達出來。如《檄風伯》:“風伯勸爾一杯酒,何須惡劇驚詩叟!”就充分體現了誠齋體的特色。所著《誠齋詩話》不專論詩,也有一些文論。所作賦,以《浯溪賦》、《海賦》爲有名。所作詞今存僅15首,風格清新,富於情趣,頗類其詩。又精於《易》學,有《誠齋易傳》,以史證《易》,爲經學家非議。所著《誠齋集》133卷(包括10種詩集及各體文章),有《四部叢刊》本;《楊文節公詩集》42卷,有乾隆間刻本;《誠齋易傳》20卷,有曝書亭影宋本;《誠齋詩話》1卷,有《歷代詩話續編》本。

楊萬里一生力主抗戰,反對屈膝投降,他在給皇帝的許多“書”、“策”、“札子”中都一再痛陳國家利病,力詆投降之誤,愛國之情,溢於言表。他爲官清正廉潔,盡力不擾百姓,當時的詩人徐璣稱讚他“清得門如水,貧惟帶有金”。江東轉運副使任滿之後,應有餘錢萬緡,但他均棄於官庫,一錢不取而歸。他立朝剛正,遇事敢言,指摘時弊,無所顧忌,因此始終不得大用。實際上他爲官也不斤斤營求升遷,在作京官時就隨時準備丟官罷職,因此預先準備好了由杭州回家的路費,鎖置箱中,藏於臥室,又戒家人不許買一物,怕去職回鄉時行李累贅。後來賦閒家居的十五年中,還是韓侂冑柄政之時,韓新建南園,請他作一篇“記”,許以高官相酬,萬里堅辭不作,表示“官可棄,‘記’不可作。”以止數事,可以想見其爲人。詩人葛天民誇他“脊樑如鐵心如石”(見《南宋羣賢小集。葛無懷小集》),並非諡美之辭。

《春日》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六

作品原文

春日

汪藻

一春略無十日晴,處處浮雲將雨行。

野田春水碧於鏡,人影渡傍鷗不驚。

桃花嫣然出籬笑⑴,似開未開最有情。

茅茨煙暝客衣溼⑵,破夢午雞啼一聲。

作品註釋

⑴嫣然:美好貌。

⑵茅茨:茅草屋頂。煙暝:煙雨迷濛。

作品譯文

整個春日大概都沒有連續十天清明無雨的日子,到處都是在天上的雲彩攜帶着雨水漂浮而行。野外田裏的一潭綠油油的春水比鏡子還要碧綠光亮,古渡口邊人經過時水邊的鷗鷺卻自在不受驚嚇。籬笆外將開未開的桃花探頭伸出,看上去是如此嫣然含情。草屋頂煙雨靡靡,打溼了行客的衣裳,午後雞鳴一聲將人從閒夢中喚引回了現實

創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於崇寧(1102-1106年)年間,作者任職宣州之時,一個春日裏,作者遊覽美景而作此詩。

作品鑑賞

汪藻此詩,把春日出遊的見聞感受次第展開,勝境紛呈疊出。入筆寫難得的好天氣,轉出野田春水,然後又轉出渡頭水鳥嬉遊,再轉出竹籬茅舍風光,夭桃含笑情態;又轉出霧氣迷濛,沽衣微溼,天色似瞑,引得午雞引吭啼鳴。無數富於詩情的片段,構成了逝通的春遊長卷,盎然春意有着強烈的吸引力。

這些景色誠然十分宜人,表面上詩中景物各自分立,似乎缺少勾連,很難形成一個整體。事實上,詩人用的是一種近乎現代戲劇中的“情意結構”手法,即又靠情節連繫,而以心中清意活動流貫全篇,似斷實連,另是一種獨特的章法。首句開門見山,表示春日多雨,次句具體描繪,補足上句之意。春日多雨,早擬出遊而苦無佳日;好容易才盼得放晴,足遂夙願,作者心情之欣喜可見。多雨之日終得放晴的欣欣情意籠置全詩,形成了一條線索。野田春水映映,一碧如鏡,固然賞心悅目;渡邊鷗鳥忘機,與人相親相近,自有物我欣然之趣;籬間夭桃臨風,似開未開,嫣然含笑,更覺深情。茅茨人家,柳昏煙暝;迷濛霧氣,沾衣欲溼;意境朦朧優美。作者忽聞一聲雞鳴,更覺寧靜安謐。全詩鏡頭累換,而詩人心情之欣悅,感受的新鮮,則迴環相貫。清詞麗句,信手組合,皆成妙諦。無怪乎張世南《遊宦紀聞》說此詩是汪藻幼年之作,詩人早年詩學江西派,此詩通篇用拗句,全法黃庭堅,然而拗峭之中,自具清麗之致,可謂剛外柔中。用筆之勁健不及黃,而溫潤則過之。紀昀、呂留良分別評此詩“雅健”、“有骨”,實足以當之而無愧。

作者簡介

汪藻(1079—1154年),字彥章,饒州德興(今屬江西)人。崇寧進士。任婺州(今浙江金華)觀察推官、宣州教授、著作佐郎、宣州通判等職。徽宗親制“居臣慶會閣詩”,下令羣臣獻詩,汪藻一人獨領風騷,與胡伸俱有文名,時稱“江左二寶”。素與王黼不和,提點江州太平觀,終黼之世均不得用。欽宗即位,召爲屯田員外郎,再遷太常少卿、起居舍人。紹興元年(1131年),除龍圖閣直學士,知湖州,後知撫、徽、泉、宣等州。紹興十三年(1143年)罷職居永州,官至顯謨閣大學士、左大中大夫,封新安郡侯,卒贈端明殿學士。其詩初學江西派,後學蘇軾。擅長四六文。有《浮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