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曹植七步詩賞析【新版多篇】

曹植七步詩賞析【新版多篇】

步詩曹植全詩版本 篇一

七步詩

兩漢: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爲汁。(菽 一作:豉)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譯文

鍋裏煮着豆子,豆秸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裏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版本一)

鍋裏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來作羹。

豆秸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裏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版本二)

註釋

⑴持:用來。

⑵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狀食物。

⑶漉:過濾。

⑷菽(豉):豆。這句的意思是說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⑸萁:豆類植物脫粒後剩下的莖。

⑹釜:鍋。

⑺燃:燃燒

⑻泣:小聲哭

⑼本:原本,本來。

⑽煎:煎熬,這裏指迫害。

⑾何:何必。

賞析

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是寓意明暢。仔細看就知道無庸多加闡釋,而且只須於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歎爲觀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爲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通過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現象,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

七步詩的真假向來爲人所爭議,其中郭沫若說的比較有理,他認爲曹植的《七步詩》:“過細考察起來,恐怕附會的成分要佔多數。多因後人同情曹植而不滿意曹丕,故造爲這種小說。其[]實曹丕如果要殺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詩爲藉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殺他的話,詩作成了依然可以殺,何至於僅僅受了點譏刺而便‘深慚’?所以此詩的真實性實在比較少。然而就因爲寫了這首詩,曹植卻維繫了千載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載的厭棄。這真是所謂‘身後是非誰管得’了。”但是他的說法也有人質疑,也有人說,當初曹丕讓曹植七步成詩只是作爲一個藉口,想殺他,他認爲曹植肯定不能成功,但他沒料到,曹植才華如此出衆,當時,就連曹丕本人也被感動了些許,並且爲了保住名聲,以安天下,他才放過了曹植。

原文 篇二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爲汁。(菽 一作:豉)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拓展: 篇三

曹植是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作爲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 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爲“三曹”。其詩以筆力雄健和詞采畫眉見長,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爲宋人所編。曹植的散文同樣亦具有“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的特色,加上其品種的豐富多樣,使他在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的評價。文學批評家鍾嶸亦贊曹植“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羣。” 並在《詩品》中把他列爲品第最高的詩人。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有不少人是從《七步詩》開始知道了曹植這個名字。沒錯,今天要跟大家探討的是三曹之一的曹植,所以用這首詩來做開頭。不過,此詩到底是否曹植所作目前尚且存疑,史書上對《七步詩》沒有任何的記載,對於民間故事裏曹丕欲殺曹植命他七步成詩,史學家覺得這種說法不太靠譜,在曹家兄弟之中曹植以才思敏捷著稱,曹丕如果想要殺他,絕對不會拿他的強項去賭他的生死。不過說歷史要講究證據,沒有證據的事情我們既不否定也不肯定,唯一能做的就是存疑。

曹植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被與曹操、曹丕合稱爲“三曹”,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的評價,這就是“才高八斗”這個成語的來歷。

步詩曹植全詩版本 篇四

作品原文

七步詩

版本一(出自《世說新語》)

煮豆持⑴作羹⑵,漉⑶菽⑷以爲汁。

萁⑸在釜⑹下燃⑺,豆在釜中泣⑻。

本⑼自同根生,相煎⑽何⑾太急?

版本二(出自《三國演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作品註釋

⑴持:用來。

⑵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狀食物。

⑶漉:過濾。

⑷菽(豉):豆。這句的意思是說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⑸萁:豆類植物脫粒後剩下的莖。

⑹釜:鍋。

⑺燃:燃燒

⑻泣:小聲哭

⑼本:原本,本來。

⑽煎:煎熬,這裏指迫害。

⑾何:何必。

作品譯文

版本一

煮豆來做豆羹,過濾的豆子做成汁。豆杆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裏哭泣。豆杆和豆子本是從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爲什麼要相互煎熬逼迫的那麼狠呢?

版本二

鍋裏煮着豆子,豆秸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裏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創作背景

傳說曹丕做了皇帝以後,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六句詩來。曹丕好不羞愧,只得饒過曹植。因爲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後人稱之爲《七步詩》。

作品鑑賞

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於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生活現象,曹植以“豆”自喻,一個“泣”字充分表達了受害者的悲傷與痛苦。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後發酵過的豆子,用以製成調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曬乾後用來作爲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爲常情所不容。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歎爲觀止。後兩句筆鋒一轉,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這顯然是在質問曹丕:我與你本是同胞兄弟。爲什麼要如此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來已成爲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此詩之妙,在於巧妙設喻,寓意明暢。豆和豆秸是同一個根上長出來的,就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燒起來卻把鍋內的豆煮得翻轉“哭泣”,以此來比喻兄弟相殘,十分貼切感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也因此成了千古名句,常被用來批評那些不顧手足情深而骨肉相殘的行爲。全詩以萁豆相煎爲比喻,控訴了曹丕對自己和其他衆兄弟的殘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譏諷之中有提醒規勸。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聰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襯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殘忍。

當然,此詩的風格與曹植集中的其他詩作不盡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談不上語言的錘鍊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貼切而生動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贏得了千百年來的讀者的稱賞。

作者簡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詩人、文學家,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爲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後人因他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爲“三曹”,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更有“天下才有一石(dàn),曹子建獨佔八斗”的評價。自幼穎慧,10歲餘便誦讀詩、文、辭賦數十萬言,出言爲論,落筆成文,深得曹操的寵愛。

註釋 篇五

⑴持:用來。

⑵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狀食物。

⑶漉:過濾。

⑷菽(豉):豆。這句的意思是說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⑸萁:豆類植物脫粒後剩下的莖。

⑹釜:鍋。

⑺燃:燃燒

⑻泣:小聲哭

⑼本:原本,本來。

⑽煎:煎熬,這裏指迫害。

⑾何:何必。

三國時期,魏國曹操去世後,他的長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爲丞相。

曹植很有才華,精通治國理家,說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絕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謂是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曹丕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裏,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對曹植產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視爲眼中釘,肉中刺,處處苦苦相逼。衆臣漸也明其中理,阿諛奉承地在皇帝面前說三道四,謠言惑衆:朝中一日有曹植,宮內雞犬不寧,如他日造反,圖謀篡位,何不爲宮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爲強,斬草除根,以免日後夜長夢多。

曹丕正好如償所願,借文武百官之口,決意趁早動手。正趕上一樁造反政事,曹丕假控曹植爲主謀,正午時分,曹丕傳弟弟曹植到池廳邊相見。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的衛隊揮刀截下。見到曹丕,曹植道:“吾兄傳我有何貴幹?”曹丕道:“弟弟有所不知,據我朝重臣之意,聞今日事件起謀者你也。是與其於你所作爲?曹植長嘆一聲,道:“吾兄疑我謀反,謀你河山篡你朝位!如此罪行令吾何以擔當?望吾兄明察秋毫!”曹丕不好推辭,只得說:“好,看在你我兄弟的。情誼,我命你在七步內作出一首詠頌吾與你的情分之詞,但詞內不可見兄弟二字。不矣,休怪吾大義滅親了!”“若我不能在七步內作詩一首,任憑你處置!”曹植胸有成竹地說。“你既言如此,吾們一言爲定!”

曹丕說完,曹植便邁出了第一步,突然,他聞到了從遠處飄來的陣陣煮豆的香味,靈感陣來,借物抒情,在剛走到第六步時就作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爲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此詩作完,曹植對曹丕說:“我們雖有君臣之分,但畢竟是骨肉相連,何必苦苦相逼?手足相殘?我無意與你權利相爭,無論誰爲君主,我都會忠貞不二地跟隨,毫無怨言!明槍易擋,暗箭難防。若你要滅我,輕而易舉,何必大費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也難以瞑目啊!”曹丕聽之,被駁得無話可說。

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於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歎爲觀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爲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通過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現象,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

真實度

七步詩的真假向來爲人所爭議。其中郭沫若說的比較有理。他認爲曹植的《七步詩》:“過細考察起來,恐怕附會的成分要佔多數。多因後人同情曹植而不滿意曹丕,故造爲這種小說。其實曹丕如果要殺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詩爲藉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殺他的話,詩作成了依然可以殺,何至於僅僅受了點譏刺而便‘深慚’?所以此詩的真實性實在比較少。然而就因爲寫了這首詩,曹植卻維繫了千載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載的厭棄。這真是所謂‘身後是非誰管得’了。”但是他的說法也有人質疑,有人說,當初曹丕讓曹植七步成詩只是作爲一個藉口,想殺他,他認爲曹植肯定不能成功,但他沒料到,曹植才華如此出衆,當時,就連曹丕本人也被感動了些許,並且爲了保住名聲,以安天下,他才放過了曹植。

譯文 篇六

鍋裏煮着豆子,豆秸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裏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版本一)

鍋裏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來作羹。

豆秸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裏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版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