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文言文《石渠記》譯文及鑑賞【精品多篇】

文言文《石渠記》譯文及鑑賞【精品多篇】

《石渠記》 篇一

唐朝:柳宗元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橋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鳴乍大乍細。渠之廣或咫尺,或倍尺,其長可十許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踰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鮮環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墮小潭。潭幅員減百尺,清深多倏魚。又北曲行紆餘,睨若無窮,然卒入於渴。其側皆詭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風搖其巔,韻動崖谷。視之既靜,其聽始遠。

予從州牧得之。攬去翳朽,決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釃而盈。惜其未始有傳焉者,故累記其所屬,遺之其人,書之其陽,俾後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踰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於是始窮也。

《石渠記》註釋 篇二

⑴渴:指袁家渴(一條溪水的名字)。

⑵橋:架橋。

⑶幽幽然:流水幽靜的樣子。

⑷乍:連詞,或者。

⑸或:有時。

⑹咫(zhǐ)尺:比喻很近的距離,古代稱八寸爲咫。

⑺倍尺:二尺。

⑻逾:越過。

⑼泓(hóng):深潭。水深而廣。

⑽被:通“披”,覆蓋

⑾蘚:苔蘚。

⑿墮:落,流。

⒀紆(yū)餘:曲折伸延。紆,彎曲。餘,通“徐”。

⒁卒:最終

⒂箭:小竹。

⒃庥(xiū):同“休”,休息。

⒄釃(shī):分流,疏導

⒅遺:留給

⒆蠲(juān):古同“涓”,清潔。

《石渠記》古詩簡介 篇三

《石渠記》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創作的一篇散文,《永州八記》的第六篇。文章記述了作者沿渠探幽,追求美景的事,表達了作者探奇制勝,拓寬胸懷,追求勝景藉以抒發胸中積鬱之氣的感情。

《石渠記》翻譯/譯文 篇四

從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見一個石渠,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便橋。有一眼泉水幽靜地流淌,它流淌時的聲音時大時小。泉渠的寬度有時一尺,有時就有二尺寬,它的長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塊大的石頭,就漫過石頭。跳過大石頭再往前走,就發現一個石潭,菖蒲覆蓋着它,碧綠的苔蘚環繞着石泓。渠水又轉彎往西流,在岩石邊流入石隙裏,最後像瀑布一樣的流入北邊的小潭中。小潭方圓還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較深,有許多快速遊動的魚。渠水又往北迂迴繞行一些,斜着看好像沒有盡頭,就這樣最終流入渴潭。潭的一邊全是奇異的石頭、怪異的樹木、奇異的花草、美麗的小竹,人可以並列坐在那裏休息。風吹動着樹梢,悅耳的聲音在山崖和山谷間迴盪。看它已經很寧靜,它們被風吹動所發出的聲音纔在遠處傳播。

我跟隨柳州太守發現它的,撥開陰鬱的密林和腐爛的朽木,開掘和疏通淤土和亂石,把朽木亂草堆積起來燒掉,石渠裏的渠水便很滿。可惜從來都沒有寫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記寫下來,留給匠人,刻寫在潭南面的石頭上,幫助以後喜好遊歷的人能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從蠲渠疏通到大石。十月十九日,越過石頭髮現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給遊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