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預防傳染病的措施有哪些(新版多篇)

預防傳染病的措施有哪些(新版多篇)

常見傳染病預防常識有哪些 篇一

1、水痘 呼吸道傳染病

臨牀症狀:頭臉部、軀幹、四肢出現皮疹(斑疹、丘疹、皰疹、結痂)、發熱、乏力。

傳播途徑:通過與患者說話、打噴嚏或咳嗽的飛沫、接觸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被褥及毛巾等感染。

潛伏期:12—21天,平均10天

隔離時間:皰疹乾燥結痂後,居家隔離14天

2、流行性腮腺炎 呼吸道傳染病

臨牀症狀:單側或雙側腮腺和(或)其他唾液腺腫脹、疼痛、發熱、頭痛、乏力、食慾不振。

傳播途徑:主要通過患者的飛沫感染。

潛伏期:14—25天,平均18天

隔離時間:發後14天

3、流感 呼吸道傳染病

臨牀症狀:發熱>或者=38度、頭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肌肉痠痛、乏力。

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空氣、短距離飛沫,由於變異性快,人羣普遍易感。

潛伏期:1—7天,(1—3天多見)

隔離時間:症狀消失後2天

4、手足口 消化道傳染病

臨牀症狀:口腔黏膜出現皰疹,手、足、臀部出現斑疹、皰疹,可伴發熱、咳嗽、食慾不振等。

傳播途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是手足口病的主要傳播途徑。

潛伏期:2—10天,平均3—5天

隔離時間:14天

5、皰疹性咽峽炎 消化道傳染病

臨牀症狀:發熱、驚厥、咽痛、流涎、拒食、煩燥不安等。

傳播途徑:主要以糞-口或呼吸道爲主要傳播途徑。

潛伏期:2—4天

隔離時間:14天

6、急性出血性結膜炎 其他類

臨牀症狀:眼紅、分泌物增多、粘稠、伴眼睛刺激症狀和瘙癢。

傳播途徑:病人用過的手帕、毛巾、洗臉的盆,或直接接觸傳染。

潛伏期:1—2天

隔離時間:10天

7、諾如病毒 消化道傳染病

臨牀症狀:腹瀉(次數>或者=3次/天),伴有性狀改變(稀便、水樣便、黏液便或服血便),可伴有噁心、嘔吐、發熱(兒童比成人更容易出現嘔吐)。

傳播途徑:主要通過患者污染的食物和水傳播,也可經病人排泄物和嘔吐物、污染的手、物體和用具,以及嘔吐產生的氣溶膠形式傳播。

隔離時間:症狀消失後3天

嘔吐物處理:學校(幼兒園)一旦有病人嘔吐,應組織周圍的其他健康人羣先遠離或者撤離被嘔吐物污染的區域。

清理嘔吐物的工作人員應做好個人防護,條件容許的情況下,清理人員應佩戴工作帽、口罩、手套,並穿好工作服、鞋套等。嘔吐物的處理和消毒可使用漂白粉、漂白精以及84消毒液等含氯消毒劑,消毒液濃度有兩種要求,一份含有效氯濃度5000mg/L,另一種含有效氯濃度爲1000mg/L。

清理開始前,清理者要先用抹布充分吸取濃度爲5000mg/L的消毒液,然後通過覆蓋的方式,將抹布覆蓋於嘔吐物的上方,靜置30分鐘; 時間到後,用抹布將嘔吐物充分包裹,置於污物桶,然後,往污物桶內倒入濃度爲1000mg/L的消毒液,保證抹布及嘔吐物浸泡30分鐘,然後,將嘔吐物和抹布做生活垃圾處理。

清理完畢後,對污染場所含有效氯濃度爲1000mg/L的消毒液進行擦拭消毒。

預防傳染病安全常識 篇二

傳染病是由由各種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能在人與人、動物與人之間相互傳染的疾病。

一、傳染病傳播的方式和途徑:

第一,通過空氣從呼吸道傳染。如流感、流腦、麻疹、百日咳、風疹、猩紅熱等。

第二,通過食物經消化道傳播。如痢疾、傷寒、甲型肝炎等。

第三,通過昆蟲及動物傳染。如蚊子傳播乙腦;蝨子傳播斑疹、傷寒;狗能傳播狂犬病;蒼蠅傳播痢疾等。

第四,通過日常接觸傳染。如甲肝、沙眼、紅眼病、水痘等。

第五,通過血液傳播。如輸血、打針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二、目前多發的幾種傳染病及預防

(一)、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發生在兒童。麻疹極易傳播,同居一室就可能被染。一般在接觸病毒後10天開始發熱、流涕、咳嗽。病程可7-18天不等。皮疹一般在初始症狀後的3-7天出現。患者從剛出現症狀到疹子出現後4天內有傳染性。任何診斷爲麻疹的患者,必須從學校或工作中隔離,直到疹子出現後的4天。

麻疹的預防主要有:

①加強體育鍛煉,提高抗病能力。

②隔離患者。

③麻疹流行期間儘量少去公共場所(尤其是醫院),少串門,以減少感染和傳播機會。

④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不挑剔食物,多喝開水。

⑤接種麻疹減毒活疫苗。接種後12天左右可產生免疫力。

(二)、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簡稱流腮,“痄腮”,是由流行性腮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是兒童和青少年中常見的急性上呼吸道傳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具有高度傳染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以冬春季節較多見。多見於4到15歲的兒童。

流腮的預防主要有:

①最佳的預防是在適當的年齡接種疫苗。

②早期隔離患者直至腮腺腫完全消退爲止。

③注射腮腺炎減毒活疫苗。

④藥物預防

(三)、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ingluenza)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常於冬、春季流行,通過空氣飛沫傳播。該病潛伏期短,一般1~3日,最短數小時,最長4日,傳染性強,傳播迅速。臨牀症狀爲急起高熱,全身症狀較重,呼吸道症狀較輕。顯着頭痛、身痛、乏力、咽乾及食慾減退等。部分病人有鼻阻、流涕、乾咳等。由於流感病毒致病力強,易發生變異,若人羣對變異株缺乏免疫力,易引起暴發流行,迄今世界已發生過五次大的流行和若干次小流行,造成數十億人發病,數千萬人死亡,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生產建設。

如何預防流感呢?

1、常洗手。

2、小心封閉的空間。我們應該做到每天讓辦公室教室等人多的空間多通風。也可以用淡鹽水使你的鼻子經常保持溼潤。

3、大量喝水。大量的水可以將病毒從你身上衝走,並防止脫水症的發生,而脫水症則是感冒的併發症之一。

4、不要總揉你的鼻子。揉鼻子容易把手上的病毒直接揉在你身上這個最易被傳染上的地方。

5、別老坐着不活動。每天進行30—45分鐘的有氧鍛鍊。如散步、騎車、跳舞,都可以極大地增強你抵禦感冒的能力,避免患上呼吸道傳染病。

6、多吃維生素E和C。維生素E在人的免疫系統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但它多存在於動物脂肪和植物油當中,所以那些不愛吃肉、吃油的人攝入得少。他們需要補充一些維生素E類的食品。維生素C有減輕感冒症狀及程度的作用,所以可以口服一些,但別過量。

7、流感流行期間暫停集會,暫不探親訪友,不到人羣密集的地方活動,出門戴口罩。公共場所加強通風,可用紫外線燈消毒,物理藥片消毒或用熬醋燻蒸的辦法預防流感,也可用中藥預防,如口服板蘭根等,據認爲有一定效果,也有的吃點大蒜、喝點薑湯,也可能有預防作用。

呼吸道傳染病預防措施有以下幾點:

1、教室、宿舍必須要每天通風、保持空氣流動。每次應在半小時以上。定時打開門窗自然通風,可有效降低室內空氣中微生物的數量,改善室內空氣質量,調節居室微小氣候,是最簡單、行之有效的室內空氣消毒方法。建議各班指派專人負責教室及宿舍的開窗通風。學校也會有計劃的實施紫外線燈照射及藥物噴灑等空氣消毒措施。

2、接種疫苗。常見的傳染病現在一般都有疫苗,進行計劃性人工自動免疫是預防各類傳染病發生的主要環節,預防性疫苗是阻擊傳染病發生的最佳積極手段。

3、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預防春季傳染病的關鍵。要保持學習、生活場所的衛生,不要堆放垃圾。飯前便後、以及外出歸來一定要按規定程序洗手,打噴嚏、咳嗽和清潔鼻子應用衛生紙掩蓋,用過的衛生紙不要隨地亂仍,勤換、勤洗、勤曬衣服、被褥,不隨地吐痰,個人衛生用品切勿混用。

4、加強鍛鍊,增強免疫力。春天人體新陳代謝開始旺盛起來,正是運動鍛鍊的好時機,應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多到郊外、戶外呼吸新鮮空氣,每天鍛鍊使身體氣血暢通,筋骨舒展,體質增強。在鍛鍊的時候,必須注意氣候變化,要避開晨霧風沙,要合理安排運動量,進行自我監護身體狀況等,以免對身體造成不利影響。

5、生活有規律。

睡眠休息要好,生活有規律,保持充分的睡眠,對提高自身的抵抗力相當重要。要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無論學習或其他活動使身體勞累過度,必然導致抵禦疾病的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6、切莫諱疾忌醫。由於春季傳染病初期多有類似感冒的症狀,易被忽視,因此身體有不適應及時就醫,特別是有發熱症狀,應儘早明確診斷,及時進行治療。如有傳染病的情況,應立刻採取隔離措施,以免範圍擴大。

(四)、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以腹瀉爲主要症狀的腸道傳染病。臨牀表現爲發熱、腹痛、腹瀉、裏急後重、膿血樣大便。中毒型急性發作時,可出現高熱並出現感染性休克症狀。該病常年散發,夏秋多見,人類對本病普遍易感,是我國的多發病之一。

預防:易感人羣應注意飲水飲食衛生,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

(五)、猩紅熱

猩紅熱是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好發於10歲以下的兒童,一年四季皆可發生,但以春季爲多。以發熱、咽峽炎、全身瀰漫性猩紅熱樣皮疹及脫屑爲特徵。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人羣普遍易感。本病潛伏期爲1~7天,一般爲2~3天。

預防:①猩紅熱病人要嚴格隔離至咽拭子培養陰性爲止。②猩紅熱流行期間不要帶孩子去公共場所。③不要讓孩子與猩紅熱患者接觸。

(六)、風疹

風疹是由風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表現爲低熱、畏寒、頭痛、流涕、上呼吸道炎症、耳後及枕部淋巴結腫大,發熱當天全身可見以四肢爲主的分佈均勻的淡紅色圓形或卵形點狀充血性斑丘疹,24小時可遍佈全身。

防治措施:

①接種風疹減毒活疫苗。

②接觸風疹病人後早期注射免疫球蛋白有預防效果

③發現病人後應隔離至出疹後5天。

(七)、甲型H1N1流感

甲型H1N1流感是由變異後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甲型H1N1流感病人爲主要傳染源。雖然豬體內已發現甲型H1N1流感病毒,但目前尚無證據表明動物爲傳染源。

主要通過飛沫或氣溶膠經呼吸道傳播,也可通過口腔、鼻腔、眼睛等處黏膜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接觸者的呼吸道分泌物、體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造成傳播。

防護措施:

①避免接觸流感樣症狀(發熱、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

②注意個人衛生,經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噴嚏後。

③避免前往人羣擁擠場所。

④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遮住口鼻,然後將紙巾丟進垃圾桶。

⑤儘可能頻繁開窗,增進居住空間的空氣流動。

⑥如果戴口罩,必須正確使用和處置,以確保其效力,避免因不正確使用口罩增加傳播風險。

正確做法:用口罩仔細遮蓋嘴和鼻子並繫牢,儘可能減少面部與口罩之間的空隙;在口罩受潮或沾染溼氣後,換上新的清潔和乾燥的口罩;不要重複使用一次性口罩,一次性口罩在每次使用後應丟棄並在除下後立即處置。在觸摸用過的口罩後,用肥皂和水或使用酒精潔手液洗手。

(八)諾如病毒

諾如病毒,又稱諾瓦克病毒(Norwalk Viruses, NV [1] )是人類杯狀病毒科(Human Calicivirus, HuCV)中諾如病毒(Norovirus, NV)屬的一種病毒。是一組形態相似、抗原性略有不同的病毒顆粒。

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在全世界範圍內均有流行,全年均可發生感染,感染對象主要是成人和學齡兒童,寒冷季節呈現高發。美國每年在所有的非細菌性腹瀉爆發中,60%-90%是由諾如病毒引起。荷蘭、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也都有類似結果。在中國5歲以下腹瀉兒童中,諾如病毒檢出率爲15%左右,血清抗體水平調查表明中國人羣中諾如病毒的感染亦十分普遍。

“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屬於自限性疾病,沒有疫苗和特效藥物,公衆搞好個人衛生、食品衛生和飲水衛生是預防本病的關鍵,要養成勤洗手、不喝生水、生熟食物分開,避免交叉污染等健康生活習慣。

傳染病的預防措施 篇三

1、接種疫苗。

進行計劃性人工自動免疫是預防各類傳染病發生的主要環節,預防性疫苗是阻擊傳染病發生的最佳積極手段,也是投資小,收效大的預防舉措。

2、注意個人衛生和防護。

要保持學習、生活場所的衛生,不要堆放垃圾。飯前便後、打噴嚏、咳嗽和清潔鼻子以及外出歸來一定要按規定程序洗手,勤換、勤洗、勤曬衣服、被褥,不隨地吐痰。保持教室、宿舍內空氣流通。在呼吸道傳染病流行的季節應減少集會,少去公共場所。

3、加強鍛鍊,增強免疫力。

春天人體的各個器官、組織、細胞的新陳代謝開始旺盛起來,正是運動鍛鍊的好時機,應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多到郊外、戶外呼吸新鮮空氣,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體氣血暢通,筋骨舒展,增強體質。在鍛鍊的時候,必須注意氣候變化,要避開晨霧風沙,要合理安排運動量,進行自我監護身體狀況等,以免對身體造成不利影響。

4、生活有規律。

睡眠休息要好,生活有規律,保持充分的睡眠,對提高自身的抵抗力相當重要。要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像有的人通宵玩牌、打電子遊戲機、上網衝浪,勞累過度,必然導致抵禦疾病的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5、衣、食細節要注意。

春季氣候多變,乍暖還寒,若驟減衣服,極易降低人體呼吸道免疫力,使得病原體極易侵入。必須根據天氣變化,適時增減衣服,切不可一下子減得太多。合理安排好飲食,飲食上不宜太過辛辣,太過則助火氣,也不宜過食油膩。要減少對呼吸道的刺激,如不吸菸、不喝酒,要多飲水,攝入足夠的維生素,宜多食些富含優質蛋白、糖類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棗、蜂蜜和新鮮蔬菜、水果等。

6、切莫諱疾忌醫。

儘量減少與病患者接觸,與病人接觸時需戴多層棉紗口包,注意手的清潔和消毒。在發現身體不適,或有類似反應時要儘快診斷和治療,早發現,早治療。同時對發病的房間要及時消毒,有條件的也可以通過食醋燻蒸來進行預防。

傳染病的傳播途徑

由於生物性的致病原於人體外可存活的時間不一,存在人體內的位置、活動方式各有不同,這些都影響了一個感染症如何傳染的過程。爲了生存和繁衍,這類病原性的微生物必須具備可傳染的性質。每一種傳染性的病原通常都有特定的傳播方式。例如通過呼吸的路徑,某些細菌或病毒可以引起宿主呼吸道表面黏膜層的型態變化,刺激神經反射而引起咳嗽或噴嚏等症狀,藉此重回空氣等待下一個宿主。但也有部分微生物則是引起消化系統異常,像是腹瀉或嘔吐,並隨着排出物散佈在各處。通過這些方式,複製的病原隨患者的活動範圍可大量散播。

1、空氣傳染

有些病原體在空氣中可以自由散佈,直徑通常爲5微米,能夠長時間浮游於空氣中,做長距離的移動,主要藉由呼吸系統感染,有時亦與飛沫傳染混稱。

2、飛沫傳染

飛沫傳染是許多感染原的主要傳播途徑,藉由患者咳嗽、打噴嚏、說話時,噴出溫暖而潮溼的液滴,病原附着其上,隨空氣飄散,短時間、短距離地在風中漂浮,由下一位宿主因呼吸、張口或偶然碰觸到眼球表面時黏附,造成新的宿主受到感染。例如:細菌性腦膜炎、水痘、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結核、麻疹、德國麻疹、百日咳等等。由於飛沫質、量均小,難以承載較重的病原,因此寄生蟲感染幾乎不由此途徑傳染其他個體。

3、糞口傳染

常見於發展中國家衛生系統尚未健全、教育倡導不周的情況下。未處理的廢水或受病原沾染物,直接排放於環境中,可能污損飲水、食物或碰觸口、鼻黏膜之器具,以及如廁後清潔不完全,藉由飲食過程可導致食入者感染。主要病原可爲病毒、細菌、寄生蟲,如霍亂、A型肝炎、小兒麻痹、輪狀病毒、弓型蟲感染症。於發達國家也可能發生。有時,某些生物因體表組織構造不足以保護個體,可能因接觸患者之排泄物而受到感染。正常情況下在人類族羣中不會發生這種特例。

4、接觸傳染

經由直接碰觸而傳染的方式稱爲接觸傳染。這類疾病除了直接觸摸、親吻患者,也可以通過共享牙刷、毛巾、刮鬍刀、餐具、衣物等貼身器材,或是因患者接觸後,在環境留下病原,達到傳播的目的。此類傳染病較常發生在學校、軍隊等物品可能不慎共享的場所。例如:真菌感染的腳氣、細菌感染的膿包症、病毒在表皮引起增生的疣;而梅毒的情況特殊,通常是健康個體接觸感染者的硬性下疳所致。

性傳染疾病包含任何可以藉由性行爲傳染的疾病,因此屬於接觸傳染的一種。因艾滋病在世界流行狀況甚爲嚴重,醫學中有時會獨立探討。性傳染疾病通常主要感染原爲細菌或病毒,藉由直接接觸生殖器的黏膜組織、精液、陰道分泌物或直腸所攜帶之病原,傳遞至性伴侶導致感染。若這些部位存有傷口,則病原可能使血液感染帶至全身各處。

5、垂直傳染

垂直傳染專指胎兒由母體得到的疾病。拉丁文以“in utero”表示“在子宮”的一種傳染形式,通常透過此種傳染方式感染胎兒之疾病病原體,多以病毒和活動力高的小型寄生蟲爲主,可以經由血液輸送,或是具備穿過組織或細胞的能力,因此可以透過胎盤在母子體內傳染,例如AIDS和B型肝炎。細菌雖較罕見於垂直感染,但是梅毒可在分娩過程中,由於胎兒的黏膜部位或眼睛接觸到母體陰道受感染的黏膜組織而染病;且有少數情況則是在哺乳時透過乳汁分泌感染新生兒。後兩種路徑也都屬於垂直感染的範疇。

6、血液傳染

主要透過血液、傷口的感染方式,將疾病傳遞至另一個個體身上的過程是血液傳染。常見於醫療使用注射器材、輸血技術之疏失。因此許多醫療院所要求相關醫療程序之施行,必須經過多重、多人的確認以免傷害患者,於捐血、輸血時,也針對捐贈者和接受者進一步檢驗相關生理狀況,減低此類感染的風險。但由於毒品的使用,共享針頭的情況可造成難以預防的感染,尤其對於艾滋病的防範更加困難。

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性感冒,肺結核,腮腺炎,麻疹,百日咳等 (空氣傳播)。

消化道傳染病:蛔蟲病,細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 (水、飲食傳播)。

血液傳染病:乙型肝炎,瘧疾,流行性乙型腦炎,絲蟲病等 (生物媒介等傳播)。

體表傳染病:血吸蟲病,沙眼,狂犬病,破傷風,淋病等 (接觸傳播)。

傳染病的基本知識 篇四

一、何謂傳染病

(一)、什麼是傳染病

傳染病是指能夠在人羣中或人和動物之間引起流行的感染性疾病。

此類疾病是由病原體(如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侵入人體內引起,病原體在體內繁殖或產生毒素,並對正常細胞及其功能造成破壞,嚴重時可導致感染者死亡。這些病原體,能通過多種途徑,從一個傳染源(例如病人、病畜)傳到另一個人身上,在人與人或動物與人之間相互傳染,使其他人也感染同樣疾病。

(二)、傳染病的特點

傳染病一般都具有以下特點:

1、病原體

絕大多數傳染病都有其特異的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立克次體、衣原體、真菌、螺旋體、原蟲、寄生蟲等,少數傳染病的病原體至今仍不太明確。

2、傳染性

病原體從宿主排出體外,通過一定方式,到達新的易感染者體內,呈現出一定傳染性,其傳染強度與病原體種類、數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狀態等因素有關。

3、流行性、地方性、季節性

(1)流行性。按傳染病流行過程的強度和廣度分爲:

散發:是指傳染病在人羣中散在發生;

流行:是指某一地區或某一單位,在某一時期內,某種傳染病的發病率,超過了歷年同期的發病水平; 大流行:指某種傳染病在某個短時期內迅速傳播、蔓延,超過了一般的流行強度;

暴發:指某一局部地區或集體中,短時間內突然出現大批患同一傳染病的人。

(2)地方性。地方性是指某些傳染病或寄生蟲病的中間宿主,受地理條件、氣候條件變化的影響,常侷限在一定的地域範圍內發生。如瘧疾等蟲媒傳染病,鼠疫等自然疫源性疾病。

(3)季節性。季節性是指傳染病的發病率在年度內出現季節性升高,如流行性乙型腦炎多在夏秋季節流行。

4、免疫性

傳染病痊癒後,人體對同一種傳染病病原體產生抵抗力,一段時間內再次遇到該病原體的入侵而不會再感染,稱爲免疫。

不同的傳染病,病後的免疫狀態有所不同,有的傳染病患病一次後可終身免疫,有的還可再感染。

二、何爲法定傳染病

傳染病種類繁多,爲了保障公衆的健康與安全,國家以法律的形式將某些傳染病例爲法定傳染病以加強管理。2004年新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了甲類、乙類和丙類共37種法定傳染病。其中:

1、甲類傳染病2種:鼠疫、霍亂。

2、乙類傳染病25種: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

3、丙類傳染病10種: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三、傳染病傳播的基本條件

傳染病專播需同時具備如下三個基本條件。

(一)傳染源

是指體內有病原體生長、繁殖並且能排出病原體的人和動物,包括病人、病原體攜帶者和受感染的動物、昆蟲。病原體通常必須依靠傳染源作爲載體,伺機感染其他易感者。

(二)傳播途徑

傳播途徑是指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後,傳染給其他易感者所經過的途徑。傳染病可經過一種或多種途徑傳播。常見的傳染病傳播途徑與過程有以下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