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看穿食品包裝上的噱頭閱讀題及*精品多篇

看穿食品包裝上的噱頭閱讀題及*精品多篇

《上將與下士》閱讀答案 篇一

喬治·華盛頓是美利堅合衆國的第一任總統。就是他領導美國人民爲了自由爲了獨立浴血奮戰,趕走了統治者。

喬治·華盛頓是個偉人,但他若在你面前,你會覺得他普通得就和你一樣,一樣的誠實、一樣的熱情、一樣的與人爲善。

有一天,他穿着大衣獨自一人走出營房。他所遇到的士兵,沒一個認出他。在一處,他看到一個下士領着手下的士兵築街壘。

“加把勁!”那個下士對擡着巨大水泥塊的士兵們喊道:“一、二、加把勁!”但是,那下士自己的雙手連石頭都不碰一下。因爲石塊很重,士兵們一直沒能把它放到位置上。下士又喊:“一、二、加把勁!”但是士兵們還是不能把石塊放到位置上。他們的力氣幾乎用盡,石塊就要滾下來。

這時,華盛頓已經疾步跑道跟前,用強勁的臂膀,頂住石塊。這一援助很及時,石塊終於放到了位置上。士兵們轉過身,擁抱華盛頓,表示感謝。

“你爲什麼光喊加把勁而讓自己的手放在衣袋裏呢?”華盛頓問那下士。

“你問我?難道你看不出我是這裏的`下士嗎?”

“哦,這倒真是!”華盛頓說着,解開大衣鈕釦,向這位鼻孔朝天,背絞雙手的下士露出他的軍裝。“按衣服看,我就是上將。不過,下次在擡重東西的時候,你就叫上我!”

你可以想象,那位下士看到站在自己面前的是華盛頓本人,是多麼羞愧,但至此他才真正懂得:偉大的人之所以偉大,就在於他決不做逼人尊重的人所做出的那種倒人胃口的蠢事。

閱讀題:

1、概括短文的主要內容。

2、把劃線的句子改成陳述句。

3、寫出短文的中心句。

參考答案:

1、喬治·華盛頓是個偉人,有一天,他穿着大衣獨自一人走出營房。他所遇到的士兵,沒一個認出他。在一處,他看到一個下士領着手下的士兵築街壘。但是,那下士自己的雙手連石頭都不碰一下。華盛頓訓了那個下士。

2、你應該看得出我是這裏的下士。

3、喬治·華盛頓是美利堅合衆國的第一任總統。

上太行閱讀題及答案 篇二

上太行閱讀題及答案

上 太 行①

於 謙

西風落日草斑斑,雲薄秋空鳥獨還。

兩鬢霜華千里客,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詩作於作者晚年巡撫山西、視察太行山時,輕騎遍歷部所,延訪父老。而且年年出巡。

1.前兩句詩描寫了哪些意象?有什麼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結合詩的後兩句簡要分析千里客的形象。(5分)

參考答案

1.夕陽、西風、衰草、秋空、薄雲、飛鳥。以肅穆空闊的自然風光襯托詩人不畏肅殺、勇於進取的豪情。用孤鳥還巢襯托詩人應有的思鄉之情。

2.詩人在任上年年出巡,現在兩鬢斑白又一次登上了太行山,給我們塑造了一位雖年事漸高,仍勤政不倦、爲國奔忙的政治家形象。

【解析】試題分析:

1.西風、落日、草斑斑,雲薄、秋空、鳥獨還我們找到的象是風、日、草、雲、空、鳥同時加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修飾詞,加以概括即可。【2分】這些意象描繪出了肅穆空闊的畫面,揣摩作者的情感,結合註釋背景,體會作者感情。【2分】鳥獨還中獨、還字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2分】。2.兩鬢霜華寫出了詩人年事已高,馬蹄、又上指出了又一次出巡,登上了太行,刻畫了一位雖年事已高,仍爲國奔忙的。形象。

考點:鑑賞詩歌的形象

賞析

這是一首行旅詩,前兩句描繪出一幅太行山中暮色蒼茫的秋景圖。最先曝露讀者眼簾的是西風兩字,既點明上太行的季節,又突出身凌高山得到的第一感受。勁掃落葉的秋風拂面吹來,最易使人想起天地的肅殺而惆悵思歸。詩人登臨眺望,只見夕陽西墜,或枯黃或殘綠的雜草在落暉中陰暗參差,顯得色彩錯雜斑駁。平視惟有滿山遍野的衰草,夾着殘光慘淡的落日,一片蕭索;仰望呢,暮雲逐漸密佈了高遠的秋空,籠罩了連綿的羣山,朦朦朧朧、寂寂寥寥,只有一隻回山歸巢的鳥兒在孤飛,夠悽清的。蕭索悽清構成了詩人即景抒情的環境氛圍。在這裏,歸鳥的描寫頗有畫龍點晴的妙用,它不僅僅以其飛動點活了靜態的畫面,也不僅僅以其渺小襯托出秋空的寥廓,而更在於以其獨還故巢寄寓了作者濃厚的思鄉之情,與前面令人思歸的氣氛正相呼應。這兩句寓情於景,爲後兩句的抒情作了鋪墊。

兩鬢霜華千里客,是詩人自謂。詩人自二十五歲入宦途起,先後出使湖廣,招撫川貴,巡按江西,三十三歲時巡撫河南、山西至半百之年,如雲自己已經鬢髮花白;長年累月地遠旅他鄉、奔波道路,寫此詩時在山西巡撫任上,與家鄉錢塘遙隔千里,故云自己是千里爲客。這一句準確而生動地描繪了詩人的自身形象。客居他鄉歲月之久,距離之遠,卒使人想起元人馬致遠的一首著名散曲《天淨沙秋思》: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前三句從語言到意境,與這首曲子的後三句是何等的相似。然而,憂國忘家。計安宗社的政治家于謙畢竟不同於消極遁世的文人馬致遠,最後一句陡然振起馬蹄又上太行山。聞馬蹄之聲,如見騎馬之人,他策馬奔行、風塵僕僕地巡視太行,雖年事漸高,仍不倦地爲國事到場奔忙。又上兩字頗寫出詩人的壯心,老驥伏櫪,自強不息,一洗斷腸的哀怨,爲全詩增添了一種爽朗豪健的情調。作者崇高的品格形象也隨着結句而完整地躍然於紙上。

全詩意境如太行秋空遼遠開闊,筆調如上山馬蹄矯健有力。《四庫全書總目》評于謙詩歌風格遒上,興象深遠,此詩很能體現出這一特點。它在寫法上也頗具一格,看似景與情分寫,其實一體連貫,承轉自然,形成先抑後揚的感情波瀾,讀來別有一番頓挫之致。

看穿食品包裝上的噱頭閱讀習題及答案 篇三

看穿食品包裝上的噱頭閱讀習題及答案

①對於生命來說,水比陽光更重要。地球之所以物種繁茂,生命昌盛,是因爲有約佔地球面積71%的海洋。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

②人體的內部就是一個奇妙的海洋。經科學測定,一個身體質量爲70千克的成年人,分佈在各種組織和骨骼中的體液達到45~50千克,佔體質的65%~70%。一個人的胚胎髮育到3天時,所含的體液達97%,與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蜇等)所含的水一樣多;發育到3個月時,所含的體液達91%;新生兒身上含水量達80%;1歲以上的孩子身體內的含水量就和成人一樣了。

③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誕生以後,海洋中的生物逐漸向陸地遷移,並把誕生地的海水帶到自己的體內,而在後代中留下了從海洋起源的印記,這一點人類也不例外。爲了說明人身上的血液與大洋中的純海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前蘇聯科學家弗傑普戈利茨還特地對海水和人類血液進行了對比測量,結果發現海水和人血中溶解的化學元素的相對含量驚人地接近。在海水中,氯爲55.0%,鈉爲30.6%,氧爲5.6%,鉀爲1.1%,鈣爲1.2%,其他元素爲6.5%;而在人血中,氯爲49.3%,鈉爲30.0%,氧爲9.9%,鉀爲1.8%,鈣爲0.8%,其他元素爲8.2%。這絕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人身上的海洋印記,是人類來自海洋的最好佐證。

④海水的固有特徵就是帶有鹹味,否則不成其爲海水。人體血液中就帶有這種海水特有的稍鹹的味道。當你在進食時,如果不慎咬破舌頭,傷口流出了血,你就嚐到了血的鹹味。經測定,人血的含鹽度一般爲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鹽度低一些,而且,科學家在考察地球歷史中發現,在原始生命誕生時期,海洋中並沒有那麼多的鹽分,比今日要低得多。之後大陸上的鹽分逐漸隨水流注入海洋,海水才慢慢變得鹹起來。而在魚類進化到兩棲類,並由海中登上陸地的時候,其鹹度就相當於現在人血的鹹度。會不會是因爲人類的遠祖在登陸時只帶上了當時的海中物質,並以此代代相繼,所以人血的含鹽度就比現在的'海水要低一些呢?

⑤這個道理在醫學上得到了普遍承認,當人體因某種疾病而大量失水時,或者出血過多時,醫生的首要任務就是給患者靜脈中注射生理鹽水。出汗過多,人的機體就會因失水失鈉而致病,這時向人體內部海洋中補充海水,就是維持生命必需的。

⑥如此看來,人身上的海洋印記,是一本內容豐富的生物進化教科書。它告訴人們:海洋,孕育了世間的生命,她是所有生物的母親,也是我們人類的母親!

11.在作者看來,人體的內部就是一個奇妙的海洋,這個奇妙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用簡潔的文字歸納在下面。(2分)

12.第③段的劃線句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13.請你分析下列句中加點字的表達作用。(6分)

(1)這個道理在醫學上得到了普遍的承認。(2)經測定,人血的含鹽度,一般爲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 鹽度(3%35%)要低一些。

14.讀了這篇文章,你得到了怎樣的啓示?請聯繫生活實際,談談你的感想。(5分)

參考答案:

11.含水,血液中含鹽(若答出血液中帶有鹹味亦可)。

12.運用作比較、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具體地說明了人身上具有海洋印記(或人類來自海洋)。

13.①普遍說明這個道理的正確性,因爲它代表絕大多數,若去掉,那麼特殊情況也包含其中,沒有例外,與客觀實際不相符(意思相近亦可)。

②1%是一個確數,加上左右二字,就變成了一個概數,若去掉,反而變得不準確、周密,不符合客觀實際(意思相近亦可)。

14.意對即可。

《上李鴻章書》閱讀及答案 篇四

《上李鴻章書》閱讀及答案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2226題(14分)

夫人不能生而知,必待學而後知,人不能皆好學,必待教而後學,故作之君,作之師,所以教養之也。自古教養之道,莫備於中華;惜日久廢弛,庠序亦僅存其名而已。泰西諸邦崛起於近世,深得三代之遺風,庠序學校遍佈國中,人無貴賤皆奮於學。凡天地萬物之理,人生日用之事,皆列於學之中,使通國之人,童而習之,各就性質之所近而肆力焉。又各設有專師,津津啓導,雖理至幽微,事至奧妙,皆能有法以曉喻之,有器以窺測之。其所學由淺而深,自簡及繁,故人之靈明日廓,智慧日積也。質有愚智,非學無以別其才,纔有全偏,非學無以成其用,有學校以陶冶之,則智者進焉,愚者止焉,偏才者專焉,全才者普焉。蓋賢才之生,或千百里而見一,或千萬人而有一,若非隨地隨人而施教之,則賢才亦以無學而自廢,以至於湮沒而不彰。泰西人才之衆多者,有此教養之道也。

且人之□□不一,其上焉者,有不徒苟生於世之心,則雖處布衣而以天下爲己任,此其人必能發奮爲雄,卓異自立,無待乎勉勖也,所謂豪傑之士不待文王而後興也。至中焉者,端賴乎鼓勵以方,故泰西之士,雖一才一藝之微,而國家必寵以科名,是故人能爲奮,士不虛生。逮至學成名立之餘,出而用世,則又有學會以資其博,學報以進其益,萃全國學者之能,日稽考於古人之所已知,推求乎今人之所不逮,翻陳出新,開世人無限之靈機,闡天地無窮之奧理,則士處其間,豈復有孤陋寡聞者哉?又學者倘能窮一新理,創一新器,必邀國家之上賞,則其國之士,豈有不專心致志者哉?此泰西各種學問所以日新月異而歲不同,幾於奪造化而疑鬼神者,有此鼓勵之方也。

孫文《上李鴻章書》(節選)

1.節選的文字所要表達的觀點是 (2分)

2.對文章第一段劃線句的理解,下列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讓國人的孩子從小就開始學習(那些知識),每個人都努力培養自己的天賦氣質。

B.讓國人從小就開始學習(那些知識),各人根據自己的天賦氣質發揮力量。

C.讓國人的`孩子從小就開始學習(那些知識),各人都努力靠近自己的天賦氣質。

D.讓國人從小就開始學習(那些知識),各人向着最接近於自己天賦氣質的方向去努力。

3.文章第一段將 和 進行對比,作者的用意是。(4分)

4.文章第二段的空格處應填入的詞語是才志還是才智?請簡述理由。(3分)

5.用自己的話概括西方的鼓勵之方。(3分)

參考答案:

1.國民需要良好的教養之道和鼓勵之方。(2分)

2.D(2分)

3.中華教養之道、西方教養之道;建議國家效法西方,普及教育,循序漸進,因材施教。(4分)

4.才志。這段主要談實施國策鼓勵國人立志求學的重要性,緊連的下文依據是否有主動發奮之心將人們分成上焉者和中焉者,因此,作者強調的人之不一之處應該是才志。(3分)

5.細分學科。給有專項才藝的人以聲望;用學會、學報等機構媒體來開闊視野,促進研討;重獎有貢獻的研究者創造者。(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