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桃花源記隨感精品多篇

桃花源記隨感精品多篇

桃花源記隨感 篇一

桃花源記這篇文章作者陶淵明用了320個字,就爲人們講述了一個栩栩如生、引人入勝的故事。

這篇文章具有傳奇色彩。首先是漁人入桃花源的經過甚奇。漁人沿溪行而“忘路之遠近”,而他不回到而一向走下去。還有千百株桃樹夾岸,其中竟無一株雜樹,漁人進入裏面後發現了一個美麗的地方桃花源的人看見他十分驚訝。經過一番詢問漁人才明白那裏是一些在秦國時爲了逃避戰亂而隱居在那裏。漁人在桃花源的人們熱情招待後離開時桃花源的人請他保守這個祕密。漁人答應了他們的請求在回去的路上漁人在每一個地方都做了記號。到了郡城,他卻違背諾言把這事告訴太守。可是當他們去尋找桃花源的時候卻迷路了。南郡城的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明白這件事後便去尋找桃花源。可是最終還是沒有找到,不久便病死了。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尋找桃花源。

陶淵明在寫這篇文章時已經辭官隱居農村十餘年。他和劉子驥一樣嚮往着那種與世無爭、和諧和美麗的生活。桃花源同時也是作者心中所想的生活。可是陶淵明應對黑暗的社會,他只能選擇隱居耕作,不問世事,最終在貧病中死亡。他不就是在逃避嗎?雖然一個人的本事有限,無法改變事實,但畢竟要努力。魯迅以往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着死亡。”陶淵明不就是在沉默中死亡了嗎?

當我看完這篇文章後,我明白了我們不能夠在逃避了,我們要勇敢地應對眼前的任何困難努力的去克服身邊的各種困難。

桃花源記隨感 篇二

前段時間學的課文《桃花源記》,無疑是我讀過最特別的文言文了。它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的名篇。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繪了一個理想中的世外桃源,這裏“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裏沒有戰爭,沒有壓迫,所有人在此安居樂業。這個幸福的世外桃源,是陶淵明的理想。美麗的桃源,桃花翩翩飄落,夢幻縹緲。這裏的人們,人比花更嬌,淳樸熱情,善良友好。

在讀完整篇文章時,我的內心是嚮往的,這個世界太理想化了!再後來,知道它是個虛擬世界,心中不免唏噓嘆惋。仔細一想,從古至今,社會總是動盪浮躁的,人們一直只爲了某個目標而奔波,腳步匆匆,哪裏會有時間創造這樣的世界?

試想,在如此吵雜躁動的21世紀,誰人不在奢望也有一個“桃花源”,誰人不希望住在這樣一個“桃花源”。我們身邊聲音吵吵嚷嚷,空氣混混沌沌。誰曾幾何時,我全身上下每個細胞都叫囂着:“離開這裏!去找一個安靜的地方!不要留在這裏!快走!”可惜,紛亂的世俗,養出紛亂的性格,如今沒幾個人能安靜的在陽光燦爛的午後捧着一本書;沒幾個人能耐心的傾聽別人的的故事。是的,你有多久沒和別人說過你的內心了?你又有多久,沒聽過別人的內心了?陶淵明所在的東晉是動盪的,是黑暗的。可如今生於和平社會的我們,心中的聖土又在哪裏?我羨慕桃花源世界裏的人,能有一顆純潔安樂的心,守得住本心、善心、寧靜心。

現在的我們,請平息躁動,在心中自己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天地,心靈需要有一個能寄託願望的小世界,那裏有自己,有夢想,有寧靜,有獨享其樂。既然我們不能尋到陶淵明筆下落英繽紛的“桃花源”,那我們就塑造自己風格的“桃花源”,因爲精神世界燦爛盛大,守得住本心,方能讓其在寧靜中開出一朵朵聖潔的小花,花香四溢,堪比桃源!

桃花源記隨感 篇三

這是中國人心中的夢想國。這個夢想世界是經過水路到達的,水總是給人以神祕的感覺。那麼夢想國的外圍是怎樣的,先是桃花、芳草,而落英繽紛給人以很美很靜的感覺,很有畫的意境。漁人的好奇心幫忙他找到了夢想國,好奇未必能害死貓,有時也許能找到桃花源。

作者對通往桃花源的過程描述十分科幻,“彷彿若有光”,“初極狹,才通人”等都很寫實。那麼最終見到的夢想國是怎樣的呢,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都是物,從今日來看,土地代表空間,屋舍也許就是高樓大廈,良田是農業,美池能夠垂釣,能夠洗浴,能夠泛舟,桑竹都是可用的東西,而雞與犬,都是家中必備的東西,就像是此刻的電腦和汽車。夢想國裏的人,都忙着種作,顯然都不是閒人,衣着嗎,很潮,很哈秦,老人小孩都很歡樂。

然後就是相遇了。乃大驚,外星人見到地球人也會驚恐的,可是十分有禮貌,十分豪爽,殺雞作食。很溫暖的是“村中聞有此人,感來問訊”說明大家都很相識。然後大家竟然都不明白外面朝代的更迭。村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真是好客,都爭着邀請到家中來,招待他。但最終還是有人說:“不足爲外人道也”說明他們也是很滿足於此刻的生活。

那麼離開的時候,漁人還是不捨這個地方,期望能回來。所以“處處志之”最終他很功利地叫太守來,可是迷路了,夢想不適宜於功利。

劉子驥,高尚士也,這一段只是爲了增加整個故事的真實性,就像電影的最終要加上一段,某某多少年後怎樣樣了。

桃花源記隨感 篇四

東晉太元年間,一漁人無意迷路,卻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盡頭有座山,山上有一洞口,穿過洞口就來到了一座村莊前。村民看見了漁人,於是請他到自己家去。停留幾日,漁人便回去了。而後,漁人再尋桃花源,卻再也找尋不到……

陶淵明的這篇遊記,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桃花源中的淳樸人情。桃花源中村民爲了躲避戰亂,來到了這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淨土。在這人間淨土,村民見到了漁人,沒有戒備心,而是將漁人邀請到自己家中做客,有的是對陌生人的盛情款待。在這人間淨土,人與人之間沒有爾虞我詐,沒有利益紛爭,有的是信任與熱情。

想想桃花源外面的世界,那簡直是人間地獄。東晉太元年間政治腐敗,官場黑暗,軍閥混戰,百姓賦稅繁重,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桃花源裏,百姓卻過着安逸、幸福、快樂的生活。無論外面的戰事多麼頻繁,人性多麼黑暗,政治多麼腐敗,桃花源中的百姓總保持着與生帶來的一份淳樸與淡然。

反觀今天的社會,人們追名逐利,處處算計,人性的黑暗與扭曲每天都在上演。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與人的心靈溝通越來越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但是,人們並不想失去淳樸與善良,“人之初、性本善”,社會上越來越多的志願者涌現出來,爲了社會和諧無私奉獻,星星之火,終可燎原。我們的_爲了讓百姓過上幸福無憂的生活,加大改革力度,讓各項舉措更貼近百姓,讓百姓得到更多的實惠。我相信不久的將來,人們的心靈會返璞歸真,人間處處是桃花源。

桃花源記隨感 篇五

你有無憂無慮地生活過嗎?你想要無憂無慮的生活嗎?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多麼的美好啊,這應該是大部分人比較嚮往的生活吧。

你渴望這樣的生活嗎?你渴望像夢中仙境一樣的桃花源嗎?

當我走進陶淵明的桃花源時,我看到了一番生機盎然的景象:田間許多農民在鬆土跟中耕種,空地上幾個小孩圍在一起玩遊戲,樹蔭下老人們在一塊兒悠閒地聊天,加家中飄來飯菜香,好似在催促玩的正開心的孩子們,該回家吃飯了;又好像在催促田間勞動的人民,是時候該回家休息休息了,快吃上一口香氣四溢的飯吧……

這一切是多麼的和諧美好啊!累了,回到家就可以休息;困了,回到家就可以舒舒服服在牀上躺上一覺;餓了,回到家就可以吃到香噴噴的飯菜。

這一切,多麼讓人嚮往啊!

可在那個時候,這一切真的存在嗎?這一切真的可以實現嗎?

軍閥割據,戰亂頻繁的社會已經千瘡百孔,這一篇《桃花源記》只是一種情感上的表達,這一切在那個時候都是不可能實現的。詩人只是借文字來表達自己渴望和平的情感和願望,也許這也是一種寄託吧!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想必詩人也知道這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願望,所以才寫下這個結局,要知道這一點小小的想要安居樂業的願望在當時都只能是一種奢望,這根本是一個不可能存在的夢中仙境啊!

亂世紛爭不是憑一己之力就可以阻止的,但是誰不想要過和諧安寧無憂無慮的生活呢?這種願望難道不是每一個生活在亂世中人們比較深的渴望?

那麼你呢?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你,請告訴我:

你有無憂無慮地生活過嗎?你是在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嗎?

桃花源記隨感 篇六

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我在心裏嘆道:哎,世上竟有人能夠描繪出如此完美的小世界。

陶淵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禍連年的東晉末年,他看到人民生活困苦,百姓流離失所,處處一片哀慼,心中的良心促使他哀民不幸,從而對那時黑暗的現實極爲不滿。所以,在他心中,漸漸構成了一個寡國小民、民風淳樸、寧靜安樂、風景優美的小世界。

文章第一段寫了漁人遇見桃花林,描述了桃花林“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美麗景色,暗示漁人即將到往一個美麗的去處。

文章第二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看到寧靜喜樂的景象。寫老人幼童“黃髮垂髻,並怡然自樂”。男女往來種作,村內雞犬相聞,一片和樂融融之景。漁人生活在東晉末年的現實社會,亦是看到民生疾苦,自我也是窮困潦倒,如今看到眼前一片和平景象,不知心內作何感想?

第三段寫村中人與世隔絕已久,“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又寫村內人“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見村內人的熱情好客,友善溫情。村內人若想到放漁人離開桃花源,很可能會給桃花源內的人帶來災難,可是他們只是提醒漁人說:“不足爲外人道也。”村裏人也可能和樂已久,心地純善,料不到世外人心險惡,故而縱虎歸山。

第四段寫漁人背棄諾言,“處處志之”,將自我所見桃花源說與太守聽。這真是可惡極了。可是時代如此,或有內裏詳情,漁人何辜!

結尾寫品德高尚的南陽人士劉子驥尋桃花源,“未果,尋病終”。自他以後,桃花源再無人問津了。即使是此刻,世人雖然不明白桃花源如何去,也心嚮往之。

中國此刻是個和平的國家,可是社會上仍然會發生讓人咬牙切齒的惡事,尤其此刻學校欺凌、社會欺凌事件時有耳聞,自殺者不可數之。法律也心有餘力不足,而道德又不足以約束良心已經被矇蔽的人。這種時刻,就更加嚮往民風淳樸、寧靜喜樂的桃花源啊!

桃花源記隨感 篇七

看到《桃花源記》這一標題,不由得斷定:這篇文章定是描繪一個世外桃源,人間仙境的寫景文吧!

開頭呈現出了一個漁夫形象: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不由得眼前一亮,也不禁浮想聯翩:桃花源會是什麼樣的呢?

繼續往下讀,桃花林展現在眼前。芳草萋萋,看起來新鮮美好,落花雜亂地躺在泥土上,一片粉紅,令人神往。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山爲何會有小口?口裏有光又是爲何?口的那一邊會是怎樣一番景象?漁人此時的想法也跟我一樣,他丟下小船,從口進入,好不容易擠進去後,再走幾步路,眼前的景象令我和漁人豁然開朗。

房屋整齊地排列着,良田、美池、桑竹應有盡有,田間的小路交錯相通,家禽隨處可見。更重要的是,這裏的人們在辛勤地勞作,有說有笑,小孩和老人都怡然自樂,這讓漁夫很驚訝,當今世界的人是不會這樣快樂的!

這裏的人們看到了漁夫都大吃一驚,他們都紛紛請漁夫到他們家中做客,瞭解當今的朝代。經過一番周折後漁人離開了桃花源,讀到這,我停了下來。細細品味着那裏人們的熱情好客,與一個村民說的一句話:不足爲外人道也。我相信他們定不會完全信任漁夫,那他們要幹什麼呢?我繼續往下讀。

果不其然,漁夫找到了太守,請他派人隨他前往桃花林他們尋着先前漁夫記下的標記尋找着他們定會找到的!我想。那麼桃花源裏的人會怎樣呢?

可看到下面,我不禁皺起了眉,他們迷路了。這根本不現實!再看,南陽劉子驥也未尋到,這樣的結局令我不解,我開始認爲作者陶淵明並不是單純地想去讚美桃花源,而是另有深意。

我們知道,陶淵明生活的時代是黑暗的,官場腐敗,社會壓抑人心,整個中國被黑雲籠罩着。而陶淵明竟能寫出如此仙境,那定是他的理想世界百姓安居樂業,沒有壓迫,沒有悲痛。

真相漸漸清晰了,文章的結尾是再沒有人尋到桃花源,也就暗示了他那樣的時代,是不可能尋到這樣一份光明的。陶淵明在理想與現實中徘徊,用理想來諷刺現實,用現實來擊碎理想,這樣看來,理想是敵不過現實的,這就是讓陶淵明感到痛苦的原因。

或許理想能給我們帶來心靈上的撫慰,但它在現實面前是如此的不堪一擊。所以說,接受現實,勇於面對現實,甚至改變現實。或許理想能轉變爲現實。理想與現實,既相互對立又可相互轉換,而這兩種情況是以人們自身爲基礎的,而更深層次的奧祕,等待着我們去探尋。

讓我們心中擁有桃花源,眼中擁有殘酷的現實,看似矛盾,但實則是成功的重要法寶。

桃花源記隨感 篇八

有一位千古文人叫做陶淵明。有一位武陵人,捕魚爲業。

有一個地方叫做桃花源,有一個心願叫做留下來。

你是否還有時間,能夠再一次不厭其煩地容我講述一遍《桃花源記》的故事?漁人來到這亦真亦假的世界,來到這如夢如幻的地方,“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食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中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在那裏,他過上了一種在那戰亂紛飛的境地,永遠無法奢望的夢想生活。桃花隨風凌舞,一片片的花瓣輕點舞步,沾溼了他的肩頭,也沾溼了他的心房,只可是,他卻沒有發現。

只待離開,纔開始醒悟。源中老人苦苦相勸,“不足爲外人道也”他卻始終忍不住和其他人說,人們只當他發夢。在賦稅繁多,顛沛流離的日子裏,人們早已失去了夢想,那樣完美的一個詞彙,僅有被無情的點點啄碎。

南陽的一位高尚士人也隨他苦苦找尋,最終卻抱憾而終,死前的疑問,對他們兩人而言,何其痛苦,何其悲傷?

既來之,則安之,不要再走了。與其離開後無盡的悔恨,果斷的選擇留下來,在如此純美的地方,能夠擁有一畝田地,一處宅院,捕魚爲生。

有些際遇,其實一生真的僅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