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八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桃花源記教案

八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桃花源記教案
八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桃花源記教案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瞭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
            2、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現象;
            3、學習文章曲折迴環,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4、在誦讀的基礎上,落實字詞,疏通文章,熟知課文內容。
            5、通過討論、辨證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託的理想社會。
情感與德育:6、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目標2、3、4
教學難點:
目標5
教學方法:
1、朗讀背誦法;
2、講解歸納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歸納字詞,疏理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欣賞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詞講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蒼茫而迷路誤入荷花深處,驚動了水鳥,別有一番情趣。今天,我們要學的《桃花源記》也是講述的一個漁人因迷路而誤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麼景觀呢?請打開書——
二、檢查預習:
   1、學生齊讀課文。
   2、抽生談談初讀課文的感想。
三、夯實基礎:
   1、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國古代傑出的文學家。他受家庭教養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年少時就有“大濟於蒼生”的壯志。時值東晉和宋的易代之際,社會動盪不安,壯志難酬,二十九歲開始,先後做過幾任小官,
得:便得一山  (看到)    既出,得其船        (找到)
志 :處處志之  (做標記)   尋向所志     (做的標記)
復:不復出焉、不復得路  (再)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又)
遂:遂與外人間隔  (因而) 遂迷(終於)後遂無問津者  (就)
5)同義詞
1.悉如外人:       悉:都
並怡然自樂:     並:都
鹹來問訊:       鹹:都
皆嘆惋:         皆:都
2.便要還家:          要:通“邀”,邀請。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延:邀請。
3.緣溪行:            緣:順着。 
便扶向路:          扶:沿、順着。
四、解題、圖解課文:
1、概括文章各段內容(學生歸納,教師總結)
第一段:寫漁人偶然發現桃花源的經過。
第二、三段:寫漁人進入訪問桃花源的經過。
第四段:寫漁人再尋桃花源,終不可得。
2、分析本文寫作線索(以漁人行蹤爲線索)

3、解題,複述主要內容: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爲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後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迴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中心思想)
五、本堂小結:
    這一節課我們從整體感知了本文,也積累了一些文言詞語,但我想同學們在理解文章上還有一些疑惑,下一節課我們重點來解答同學們的不懂之處,到時請同學們大膽提出。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深入分析課文;
2、討論課文思想。
教學步驟:
一、背誦導入:
背誦課文;
二、疑點解惑:
   學生提問,學生回答,教師精講。
參考問題及作答:
1、漁人怎麼發現桃花源的?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3、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境的? 
    土地平曠,屋舍產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4、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桃源人見漁人爲什麼“乃大驚”? 
    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6、漁人—一爲具言所聞,桃源人爲什麼“皆嘆惋”? 
   爲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爲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7、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麼? 
    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裏的生活。也爲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8、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爲什麼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三、亮點欣賞: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麗
1、桃花源美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師小結:桃花源美在環境幽雅,風景優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祕
1、桃花源神祕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桃林神祕: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
山洞神祕:彷彿若有光,形狀奇特。
林中人神祕: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結局神祕:不復得路,探訪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1、桃花源的幸福表現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發垂髻: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
男女:往來種作(沒有戰亂,安居樂業)
漁人(側面烘托):殺雞作食,皆出灑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2、學生小結: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豐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四、主題討論:
   爲什麼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麼評價? 
    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裏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裏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五、處理練習: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文後的問題。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縣各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雲先世進秦時亂,申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邊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號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語,請補出。
2.文中加點的“要”讀作____, 加點的“間”讀作___。
3.文中加點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這段文字中還有個表達這意思的詞,它是___.
4.“妻子”在現代漢語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詞性是__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個___短語。
5翻譯句子。
不足爲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嘆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線畫出表現桃花源中人熱情好客的淳樸風尚的語句。
 
六、小結:
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嚮往一種沒有剝削與壓迫的幸福美好生活,這是我們應學習的,作爲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更應樹立一種遠大的理想將個人的利益與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才能無愧於這個時代,無愧於我們的民族。
 

他在幾次仕途中,深感官場污濁、仕途兇險,終於在41歲辭官回鄉,並作《歸去來兮辭》以明其志。從此過着“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做的詩文多描寫農村生活情趣,表現田園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願與農民來往而不願爲五斗米折腰,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約寫於宋永八年級年(421年),陶淵明約57歲。他既拒絕過東晉政權的徵召,又復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而以《桃花源詩並記》寄託了自己的社會理想。“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記”相當於詩的序,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於小說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選作課文的,就是這篇有新奇情節、有優美環境、有人物、有對話的《桃花源記》。
2、字詞歸類:
1)補充實詞:
爲業:靠……謀生。   緣:沿。    夾岸:夾着溪流   雜:別的。
鮮美:鮮豔美麗。      異:詫異。     窮:窮盡。舍:捨棄,放棄。  
豁然:開通、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  平曠:平坦開闊。  
 屬:類。悉:全。    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  鹹:都。
所從來:從哪兒來。    問訊:打聽消息。    先世:祖先。
邑人:同鄉人。      不復出焉:不再從這裏出去。      
焉:於之,從這裏。    間隔:斷絕了往來。     皆:都。
嘆惋:感嘆,惋惜。    延:請。  語云:告訴(他)說。  
不足:不值得。       既:已經。   詣:拜見,
如此:像這樣。       遣:派。         欣然:高興地。 
2)通假字:
便要還家:      要:通“邀”,邀請。
3)古今異義:
阡陌交通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縱橫交錯,四通八達。
今義: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妻子: 古義:指妻子和兒女
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毫無出路的境地
無論魏晉。無論: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義:表示條件的連詞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鮮美: 古義:鮮豔美麗
今義:味好,香濃
詣太守,說如此。     如此 :古義:像這樣 
今義:這樣
4)一詞多義:
爲 :武陵人捕魚爲業 (作爲)  不足爲外人道也     (對,向)
尋 :尋向所志     (尋找)   尋病終       (不久)
乃: 見漁人,乃大驚(於是)     乃不知有漢         (竟然)
舍:便舍船        (捨棄)   屋舍儼然      (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