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元節是什麼節精品多篇

中元節是什麼節精品多篇

古詩裏的中元節,你背過嗎? 篇一

清代文人王凱泰的詩《中元節有感》描寫福建一帶過中元節的習俗。

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

清代詩人龐塏的《長安雜興效竹枝體》一詩形象描繪了中元夜兒童持荷葉燈結伴遊樂的情景。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兒競把清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日贈張尊師》(唐)令孤楚

偶來人世值中元,不獻元都未日閒。

寂寂焚香在仙觀,知師遙禮玉京山。

《中元日觀法事》(唐)盧拱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氣中。

雲迎碧落都,章奏玉皇宮。

壇滴槐花露,香飄柏子風。

羽衣凌縹緲,瑤轂輾虛空。

久慕餐霞客,常悲集蓼蟲。

青囊如何授,從此訪鴻家。

《中元觀法事步虛虛》(唐)殷堯藩

兀都開祕錄,白石禮先生。

上界秋光淨,中元夜氣清。

星辰朝帝處,驚鶴步虛聲。

玉洞花長髮,珠宮月最明。

掃壇天地肅,投簡鬼神驚。

儻賜刀圭藥,還留不死名。

《中元作》(唐)李商隱

降節飄飄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權須得金條脫,溫嶠終虛玉鏡臺。

會省驚眠聞雨過,不知迷路爲花開。

有娀未抵瀛洲遠,青雀如何鴆鳥媒。

《中元夜》(唐)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欄邊見月娥。

紅燭影回仙態近,翠環光動見人多。

香飄彩殿凝蘭麝,露繞青衣雜綺羅。

湘水夜空巫峽遠,不知歸路欲如何。

《中元夜寄道侶(選一)》(唐)陸龜蒙

橘齋風露已清餘,東郭先生病未除。

孤枕易爲蛩破夢,短檐難得燕傳書。

廣雲披日君應近,倒影栽花我尚疏。

唯羨羽人襟似水,平持旄節步空虛。

《中元夜百花洲作》(北宋)范仲淹

南陽太守清狂發,未到中秋先賞月。

百花洲裏夜忘歸,綠梧無聲露光滑。

天學碧海吐明珠,寒輝射寶星斗疏。

西樓下看人間世,瑩然都在清玉壺。

從來酷暑不可避,今夕涼生豈天意。

一笛吹銷萬里雲,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祈豐收 篇二

中元節施祭孤魂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繫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着秋收稻穀豐登。

文人筆下的中元節盛況 篇三

學者夏仁虎先生,寫過一組題爲"舊京秋詞"的詩,其中一首寫蓮花燈:"小隊兒童巷口邀,紅衣蠟淚夜風搖;蓮燈似我新詩稿,明日憑扔樂此宵。"詩後說明:"中元夕,里巷小兒結隊,持蓮燈以嬉。齊歌曰:‘蓮花燈、蓮花燈,今日點了明日扔。’"描繪的正是我們當年過節的情景。

俞平伯先生對舊京中元節也留下了文字:"中元節夜之蓮燈不論製作精粗,次日必須扔去,雲留則不吉。……若彼時東安市場等處出售之蓮花燈,則五彩斑斕,玲瓏精巧,下垂流蘇,其價有甚穹者,亦只供一夕之玩耳,亦舊俗侈糜之一也。"俞先生又引清朝詩人查初白的詩"萬柄紅燈裹綠紗,亭亭輕蓋受風斜;滿城荷葉高錢價,不數中原洗手花。……荷葉價高以比洛陽紙貴,彼時九城光景之盛可知矣!"

鄧雲鄉先生在《燕京鄉土記》特別描繪了中元節的蒿子燈,"青光熒熒,若磷火然。《京都風俗志》所謂‘於暗處如萬點螢光,千里鬼火,亦可觀也。’"試想在黑黝黝的小四合院中,在飄着夜來香的七月之夜,廊檐下,垂花門邊,甚至在偏僻的小衚衕中,這該是怎樣的情趣呢?其趣味就在"青光熒熒"上。如果在上千支光的電燈照耀下,光同白晝,便索然無味,又哪裏去覓蓮花燈、荷葉燈、蒿子燈的朦朧之美呢?

鄧先生又悵然寫道:"在北京玩過蓮花燈的人,()如果客居異地,逢上這樣的節令,哪能不思念這輕盈、美麗、朦朧的蓮花燈呢?……有一年初秋在京,涼得很早,匆匆數日,已過了中元節,不禁想起幼年玩蓮花燈的事來,便寫了一首小詞《念奴嬌》雲:新涼數日,又匆匆過了,中元佳節。檐下清陰清幾許,樹上月華遲發,院落居鄰,繩牀小坐,意趣何幽絕。漸忘漏永,似疑鴛瓦霜潑。

中元節文明祭祀,這兩種方式供你選擇

網絡祭祀

網絡祭祀,就是在網站上爲死去的親友建立一個網絡墓園,每逢清明節、中元節,親友在祭奠網頁上點擊鼠標爲親友獻花、上香、點燭、獻貢品、點歌等。隨着互聯網在我國的普及以及文明祭奠方式的逐步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網上祭祀。只要登錄活動網站,就可向死去的親友敬獻鮮花、寫下感言,表達緬懷之情。有中國祭奠網、中國祭祀網、祭拜網、思念網等衆多的網絡祭祀平臺,操作方面,使用靈活,不污染環境。

用新型祭祀品

可用鮮花、電子香燭等替換蠟燭、紙錢。不管是清明節還是中元節,祭祀的目的都是抒發對已故親人的思念之情,緬懷先人,在保留傳統習俗的同時,可使用新型祭祀物品開展祭祀。一方面既遵循民俗通過節日祭奠了先人,另一方面也節約了資源、維護了環境,杜絕了火患,低碳環保,愛護家園。

放天燈 篇四

鬼節這天放天燈也有兩個說法,其一是把自己家的小鬼用天燈放出去,把黴運帶走,帶的越遠越好,讓這些小鬼永遠也回不來。這時候就很忌諱別人家的天燈落在屬於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來,就要重新放飛出去。其二是說,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進入極樂世界,鬼節這天放天燈,是爲在陰間準備飛昇極樂世界的先人們照亮昇天的路。

麪塑 篇五

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麪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包括出嫁的女兒及女婿、外孫,另過的兒子及媳婦、孫子等等),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爲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爲麪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爲面魚,意喻連年有餘。

燒街衣 篇六

這是香港自開埠以來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間風俗。一踏入農曆七月,人們都會於入黑後,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人們“燒街衣”的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禦寒,有食物裹腹。

做茄餅 篇七

民間認爲,茄餅可以成爲已故祖先前往盂蘭盆會的乾糧。每到中元節這天,老南京人家家戶戶做茄餅,也就是把新鮮茄子切成絲,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實,茄餅如今已是一道再尋常不過的家常菜,想吃的話隨時可以做一盤解解饞哦。

入廟祈福 篇八

準備素齋果品去寺廟,施佛及僧,誦讀地藏王經卷和咒語,報答父母恩情,爲去世的先人祈福。

吃瀨粉 篇九

在中元節那天,東莞有吃瀨粉的習俗,而且幾乎在整個東莞都通用。當然,不同片區,吃瀨粉的方法還是有所不同的。

祭祖 篇十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爲“七月半”祭祖。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