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小班古詩《所見》【精品多篇】

小班古詩《所見》【精品多篇】

小班古詩《所見》 篇一

《所見》是清代詩人袁牧所寫的一首五言絕句,此詩通過動靜結合的描寫,寫了夏天中午所見到的情景,把一個活潑機靈、天真可愛的牧童刻畫得栩栩如生。在教學中,我作了如下設計。

一、激趣導入

1. 放錄音,學生欣賞本課配樂解說詞,老師邊把詩中的情境用簡筆在黑板上繪出。

2. 請學生根據畫面,用最精煉的語言概括出圖意,引出本課題。

二、朗讀古詩

1. 張掛本課放大插圖,教師範讀古詩,學生邊看圖邊聽,注意聽準字音和每一句的讀法。

2. 學生齊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和每一句的讀地。

3. 自由讀課文,畫出生字,把生字讀正確,並採用自己的學習方式(如通過查找,結合課文註釋等)理解詞義(牧童,林樾,意欲,閉口,立)

4. 檢查自學情況,再讀古詩。

三、品悟古詩

(一)細讀古詩,瞭解詩句的意思。

1. 自讀每句詩,小組交流討論詩意,師再點撥。

a. 學習“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問:牧童在幹什麼?他當時的神態如何?怎麼看出來?此時,他的心情怎樣?從哪個詞體會得到?

b. 學習“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問:牧童行走間聽到了什麼,他想做什麼?爲什麼卻“閉口”呢?

2. 指名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3. 組織交流對詩句的理解,教師引導學生品悟詩意,作小結。

a. 前兩句詩寫了牧童的神態,心情。聲色俱備,情景交融,勾畫出了一幅色彩鮮明的“牧童行歌圖”。

b. 後兩句詩寫了詩人對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機靈敏捷的動作,神態變化,抓住牧童剎那間的細節描寫,生動形象地勾畫出一幅“捕蟬圖”。

c. 整首詩語言清新流暢,明白如話,使得活潑機靈、天真可愛的牧童躍然紙上。

(二)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1. 教師範讀,學生邊聽邊體會詩的停頓、節奏。

牧童/騎黃牛,意欲/捕鳴蟬,

歌聲/振林樾,忽然/閉口立。

2. 指導朗讀,讀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語氣,讀出牧童捕蟬的動作神態變化。(自己練習——指名讀——評讀指導——練讀)

3. 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四、欣賞古詩

(一)欣賞古詩,展開想象。

學生閉上眼睛,邊欣賞配樂詩朗誦,邊展開想象,想象牧童怎樣捉蟬?是否捉到了蟬?

(二)感受意境,精煉強化。

談談剛纔所想象到的意境,試試編故事。(同桌試編,全班交流、評議。)

小班古詩《所見》 篇二

一、課題:小班古詩活動《所見》。二、教材簡解:本園致力於古詩特色研究,用多樣的形式讓幼兒趣味學古詩,體驗古詩活動的別樣魅力。針對幼兒各個發展階段,我們制定了不同的教學計劃。本次的教學活動設計是小班的古詩活動《所見》,我以故事+圖片的形式導入課堂,帶領幼兒進入這首古詩的意境中,在教學中加入了表演、歌唱等元素,讓幼兒既輕鬆學會了古詩,又感受到古詩帶給他們的無窮樂趣。三、目標預設:1.通過活動,讓幼兒熟悉、理解古詩的內容。2.通過看圖說話,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3.學會用不同的方式誦讀古詩,體驗朗誦的樂趣。四、重難點:1.初步理解古詩內容,體驗學習古詩的樂趣。(重點)2.知道古詩中“鳴蟬”的意思。(難點)3.能用打節拍、做動作等方式朗誦古詩。(難點)五、活動準備:1.活動課件、伴奏音樂。2.四幅古詩配畫。3.相關頭飾。六、設計思路:《所見》這首古詩是非常具有童趣性的,而在幼兒時期,孩子們對故事有着異常濃厚的興趣,因此,我利用這首古詩中“趣”這個點,以故事和圖片的結合形式導入課堂,吸引孩子們的目光,讓幼兒在輕鬆有趣的氛圍中,初步的理解這首古詩的內容;之後我通過詩配畫這樣的形式,讓幼兒重溫古詩意境,我再逐步進行引導,讓他們自己說一說畫中你看到了什麼,這樣既加深了他們對這首古詩的理解,也發展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此過程中,我還會讓他們進行一些表演,與我,與其他幼兒做一些互動,充分的感受到這首古詩帶給他們的快樂;最後,幼兒也會和我一起用打拍子、做動作等方式將這首古詩朗誦幾遍。整個教學過程,我都將以幼兒爲中心,讓他們充分參與其中,體驗學習古詩的樂趣。七、教學過程:1.出示小樹林的圖片,以故事的形式導入古詩。1)師:你們聽一聽,樹林裏面傳來了什麼聲音?(牧童唱歌的聲音)幼兒進行猜測,師揭曉答案,原來是一個小牧童在唱歌。2)師:你們來看一看,牧童是怎麼來到小樹林的呢?幼兒與教師互動,教師總結:牧童騎着黃牛,唱着歌來到樹林,響亮的歌聲在樹林上空迴盪着,他唱呀唱,忽然不唱了,停了下來,你們來猜一猜爲什麼他不唱了?幼兒回答,師揭曉,我們來看一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3)師放知了的聲音,讓幼兒聽一聽,然後放知了的圖片,告訴他們這是蟬。師:牧童啊聽到了知了在唱歌,那你們覺得接下來他會怎麼樣?幼兒回答,教師與幼兒進行互動,揭曉接下來發生的事:牧童從牛背上下來,想去捉蟬,但是要輕輕地去捉(師:爲什麼要輕輕地捉?)因爲蟬聽到動靜會飛走(師邊說邊做輕輕地動作)師出示相關頭飾,請個別幼兒扮演牧童,個別幼兒扮演蟬,師引導他們進行表演,感受快樂。2.理解古詩內容,並學會朗誦。1)師:古代有一位詩人叫袁枚,他看到了這件有趣的事情,於是回去就寫了一首古詩,老師把這首古詩藏在了四幅畫裏,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好不好?2)分句解釋,加深幼兒古詩的理解。出示第一張圖畫,讓幼兒自己說說內容,再出示第一句話:牧童騎黃牛(師邊說邊做動作,帶領幼兒一起邊說邊做)。出示第二張圖片,師:你們看,這個小牧童嘴巴張的大大的,在幹嘛呢?(引導幼兒自己說出唱歌),他的聲音真響亮,都傳到哪裏去了?(引導幼兒觀察樹林上空)呦!歌聲在樹林上空迴盪呢。師當牧童,幼兒作大樹,進行互動表演 ,感受牧童響亮的聲音,引導第二句話:歌聲振林樾。師總結:在這兩幅畫裏,我們找到了兩句詩句,是哪兩句呀?(幼兒先說,師帶領幼兒一起學說一遍)。師:我們接下來看下一張圖畫,我們來看一看這幅畫和剛剛的一幅畫有什麼不同?(師邊說邊出示第三幅畫)你們看,圖片上出現了什麼?(引導幼兒自己說出蟬),原來是一隻蟬,它在“知了知了”的鳴叫,我們可以叫它——鳴蟬,牧童看到了鳴蟬,想去幹嘛呀?(引導幼兒自己說想去捉蟬),“捉”可以用“捕”這個好聽的詞來說。牧童想去捕鳴蟬,所以第三句話就是:意欲捕鳴蟬。出示第四張圖畫,師:牧童本來在唱着歌,可是他看到蟬,想去捕,於是他立馬就幹嘛了?(引導幼兒自己感受牧童閉上了嘴巴,從牛背上下來,站立着)這就是最後一句:忽然閉口立。師總結:小朋友們都有一雙火眼金睛,藏在這兩幅畫裏的兩句古詩也被我們找出來了,我們再一起將這兩句念一遍:(幼兒和老師一起變念邊說)。4)師帶領幼兒用做動作、模仿古代詩人、打拍子的方式將這首古詩朗誦幾遍,進一步增強學習古詩的趣味性。

小班古詩《所見》 篇三

佚名

所見

袁牧

牧童①騎黃牛,

歌聲振②林樾③。

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口立。

題解:袁牧(1719—1798),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詩人。著有《小倉山房文集》與《隨園詩話》等。

“所見”,即詩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畫面。

註釋:

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盪。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③林樾:樹陰。

今譯: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迴盪。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誦讀:

①內容簡介:描述了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唱着歌兒,忽然又不唱,準備捕捉知了的一剎那情景。

②寫作特點:詩人善於抓住事物瞬間的特點加以描寫,反映人物獨特的心理狀態,寫得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有動有靜。

③朗誦指導: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第二句之後要有較長的停頓。要突出“振”、“捕”、“鳴”、“閉口”、“立”等詞語。要讀出生活情趣。

④思考:

請將這首詩與後面的《小兒垂釣》對比着讀,並分析在寫作上的共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