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孟門山文言文多篇

孟門山文言文多篇

孟門山文言文 篇一

一、原文:

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實爲河之巨厄,兼孟門津之名矣。

此石經始禹鑿,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衝,素氣雲浮,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深悸魄。其水尚奔浪萬尋,懸流千丈,渾洪贔怒,鼓若山騰,浚波頹疊,迄於下口。方知《慎子》下龍門,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

——(節選自酈道元《水經注·河水四》)

二、翻譯:

孟門(古山名,在今山西省吉縣西黃河河道中,爲水中一巨石),就是龍門(即禹門口,在今山西省河津市和陝西省韓城市之間,黃河至此,兩岸峭壁對峙,形如闕門,故名。相傳爲禹所鑿)的入口處。實在是河中的巨大隘口,又被稱作“孟門津”。

傳說中龍門是大禹所鑿出,河道因被水衝擊而非常寬闊,水被山所夾很長的一段,兩邊都是懸崖,高處的巨石好像靠在懸崖上就要掉下來似的。古人曾說:“水不是石匠的鑿子,卻能穿透岩石。” 確實是如此呀!這裏水流交相沖激,白色的水氣好像飄浮的雲霧,來來往往遙遠觀看的人,常常會覺得彷彿被霧露沾溼似的。如果向深處俯視,更加驚心動魄。河水激起萬重浪花,千丈瀑布從高崖一瀉而下,河水好像發怒的贔(bì 古時一種動物)一樣,狂暴地涌起如山的巨浪激盪騰躍,疾馳的洪波層層疊疊崩頹而下,直到下游出水口。我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龍門的時候,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上。

三、點評: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觸龍門。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蒐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繫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繫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餘"爲我,"爾""汝"爲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孟門山文言文 篇二

河水南徑北屈縣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風山。風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門山,與龍門相對。《山海經》曰:“孟門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黃堊涅石。”《淮南子》曰:“龍門未闢,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滅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故《穆天子傳》曰:“北發孟門九河之磴。”

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實爲河之巨阨,兼孟門津之名矣。此石經始禹鑿,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衝,素氣雲浮,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深悸魄。其水尚奔浪萬尋,懸流千丈,渾洪贔怒,鼓若山騰,浚波頹壘,迄於下口,方知《慎子》,下龍門,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

【翻譯】

河水南面經過北屈縣舊城西,西面四十里有風山,風山西面四十里,是河南孟門山。《山海經》記載:孟門山,山上多金玉,山下多黃沙土和涅石。《淮南子》記載:龍門未開闢,呂梁未鑿出,河水從孟門之上流出,慢慢地溢出,逆流而上,沒有丘陵、高阜阻擋,稱之爲洪水。大禹疏通河道,稱之爲孟門。所以《穆天子傳》記載:北登孟門,是九河的斜坡。

孟門,就是龍門的入口。實在是河中的巨大隘口,又被稱作“孟門津”。傳說中龍門是大禹所鑿出,河道因被水衝擊而非常寬闊,水被山所夾很長的一段,兩邊都是懸崖,高處的巨石好像靠在懸崖上就要掉下來似的。古人曾說:“水不是石匠的鑿子,卻能夠進入石頭中。”果然不錯!龍門水流交匯衝擊,白色的水汽像雲一樣飄在空中,在遠處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霧氣纏繞,往雲霧的深處望去真有一種撼人心魄的感覺。河水激起萬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憤怒的贔,波浪像崇山峻嶺,激流交疊,直奔下游而去。我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龍門的時候,四匹馬拉的車也絕對追不上。

【註釋】

1、北屈縣:故城在今山西吉縣北。

2、風山。在今山西吉縣西北。

3、龍門:龍門山,在今山西河津縣北。

4、《山海經》:我國最早的一部地理書,作者已無可考。成書大約在戰國時期,秦漢時又有增刪。書中記載了古代的山川、物產,並保留了很多遠古的神話傳說。

5、黃堊:一種黃土,可做塗飾之用。

6、涅石:礬石,色黑。

7、《淮南子》:又稱《淮南鴻烈》,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著,分內、外篇;現只流傳內篇二十一篇。

8、阜:土山。

9、《穆天子傳》:晉代從戰國時魏王墓中發現的先秦古書之一,作者不詳。六卷。前五卷記周穆王駕八駿西遊故事,後一卷記盛姬之死。文辭樸質。

10、磴:險峻的山坡。

11、阨:這裏指阻塞的地方。

12、孟門津:在陝西宜川東南二十里,與孟門山參差相接。

13、漱廣:因受流水衝擊河牀變寬。漱,指水的衝擊。

14、傾崖返捍:水勢猛衝山崖而又折回。傾崖,水勢象要傾動山崖。捍,搖動。

15、臨危;臨近危險的地勢。

16、若墜復倚:象要墜落似的,而又有所旁依。

17、石鑿:鑿石的工具。

18、素氣:指白色的水氣。

19、窺深悸魄:往深處窺探,使人驚心動魄。窺,窺探,看。悸,驚。

20、尋:古代以八尺爲尋。

21、渾洪:水勢直大的樣子。

22、贔怒:發怒用力的樣子。形容水勢很大。

23、下口:黃河水流出龍門之口稱下口。

24、《慎子》:即慎到,著有《慎子》一書。

25、駟馬:指四匹馬拉的車。

【賞析】

《孟門山》這篇散文首先敘述孟門山的地理位置及說明其地質情況,“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黃堊涅石”,繼而說明來歷,既爲水勢怒涌繪出外觀,也爲下文敘寫作好鋪墊。

接着是文章主體,分三層說明:以夾岸山勢描寫開頭,繼而說明夾岸山石奇特形狀,進而說明由於千百年的水石相擊,終於水擊石穿。作者落筆于山,着意於水,寫出黃河與孟門山搏擊的壯美景象。第二層着力寫水的白氣如雲,描寫真切生動,形象自然,如霧沾人,令人驚心動魄,奇特雄偉。第三層,着重說明波濤洶涌過孟門的氣勢,奔浪、懸流無比壯觀,水勢浩大,如狂如怒。水勢鼓涌,如山騰起。奔騰的浪濤又向低處流去,水流之速,水勢之大,實是氣魄宏偉,這壯美既快人心意,又鼓人精神。其次,在於它美的豐富性。它不僅具有內在的無窮無盡的偉力,具有百折不回的韌勁,而且具有外在的色彩之美,聲響之美和形體之美,給人以雄偉的美感,但有時它又呈現出溫和與細膩。再次,在於它美的流逝性。水流在不同地段,從上口到下口,又具有“奔浪萬尋”與“浚波頹壘”的變化。

《孟門山》第一段寫風山。第二、三段寫孟門山。先寫孟門山的位置,次引書證,然後具體寫它是黃河的天險。作者在描繪客觀景物時,注意和遊觀者的心理活動結合在一起。水急浪猛,撞擊山崖,山崖給人一種將要傾倒的感覺;崖岸的巨石,“若墜復依”,瀕臨險境,流水撞衝,激起如煙如霧如雲的水氣,飄飄渺渺,一旦窺探深流,更是令人魂悸魄動。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作者簡介】

酈道元(公元472年~527年),字善長,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平東將軍酈範之子,南北朝時期北魏官員、地理學家。酈道元年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少時博覽奇書,後又遊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蒐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酈道元仕途坎坷,終未能盡其才。其曾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將等職,還做過冀州長史、魯陽郡太守、東荊州刺史、河南尹等職務。執法嚴峻,後被北魏朝廷任命爲爲關右大使。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蕭寶夤部將郭子恢在陰盤驛所殺。著有《水經注》四十卷。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傳。

孟門山文言文 篇三

【原文】:

河水南徑北屈縣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風山,風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門山。《山海經》曰:“孟門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黃堊涅石。”《淮南子》曰:“龍門未闢,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滅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故《穆天子傳》曰:“北登孟門九河之隥。”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實爲河之巨阸,兼孟門津之名矣!

此石經始禹鑿;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

其中水流交衝,素氣雲浮,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深悸魄。其水尚崩浪萬尋,懸流千丈,渾洪贔怒,鼓若山騰,浚波頹疊,迄於下口。方知慎子“下龍門,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

【原文作者】:酈道元

翻譯

(前一段)

河水南面經過北屈縣舊城西,西面四十里有風山,風山西面四十里,是河南孟門山。《山海經》記載:孟門山,山上多金玉,山下多黃沙土和涅石。《淮南子》記載:龍門未開闢,呂梁未鑿出,河水從孟門之上流出,慢慢地溢出,逆流而上,沒有丘陵、高阜阻擋,稱之爲洪水。大禹疏通河道,稱之爲孟門。所以《穆天子傳》記載:北登孟門,是九河的斜坡。

(後一段)

孟門,就是龍門的入口。實在是河中的巨大隘口,又被稱作“孟門津”。傳說中龍門是大禹所鑿出,河道因被水衝擊而非常寬闊,水被山所夾很長的一段,兩邊都是懸崖,高處的巨石好像靠在懸崖上就要掉下來似的。古人曾說:“水不是石匠的鑿子,卻能夠進入石頭中。”真的不錯!龍門水流交匯衝擊,白色的水汽像雲一樣飄在空中,在遠處行走的人,猶如是被霧氣纏繞,往雲霧的深處望去真有一種撼人心魄的感覺。河水激起萬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憤怒的贔(bì 古時一種動物),波浪像崇山峻嶺,激流交疊,直奔下游而去。我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龍門的時候,四匹馬拉的車也絕對追不上。

【賞析】:

酈道元是作山水文的大家,他的《水經注》,在對祖國山川景物的描寫上,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其中有不少的篇章,成爲千古傳誦的名篇,《河水》中的“孟門山”一節,就是其中之一。此節主要描寫了黃河經過孟門山這一地段時,兩岸山峯的險峻,河水的急流洶涌。表現了祖國山河雄偉壯觀的景色。全文可分三大段。

第一段概括介紹孟門山。文由寫水始。黃河經屈縣故城西,過風山,彎彎曲曲流經80餘里,到孟門山。作者由水引山,引出之後再具體點出山的地理位置:在黃河南岸。作者這樣用筆,使山有託,水有依,比孤立地介紹山給人的印象要深刻,且在文章的開始,就使水山齊出,爲後文的具體描寫作了鋪墊。接下去寫山的礦藏:“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黃堊涅石。”既有極寶貴的金、玉,又有黃土和可作塗料的黑石。不言山的價值,而其價值自現,突出展現山的“內在美”。接着寫了山的古況和名稱來歷:在遠古洪水氾濫之時,孟門山也同其它山阜一樣,被波濤洶涌的洪水淹沒,它的“內在美”、“外在美”是不被人們認識的。古聖人大禹領導人民疏通河道,開鑿孟門,治服洪水,孟門山才見天日,並由此得名。作者在介紹孟門山的古況及名稱來歷的同時,描述了洪水氾濫的可怕的情景:“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滅之”。表現了水的兇,爲後文寫水設了伏筆,但兇水終被治服,也顯示了古代人民開發黃河的功績。接下去寫孟門山的風光:“北發孟門九河之隥。”北上孟門山巔,可見九曲的大河。登山遠望,孟門山一帶風光盡收眼底,從天而降的黃河之水,不顧路途的曲折艱難,源源不斷地滾滾而來,是那麼波瀾壯闊、堅韌不拔。這段最後,作者又以自己的見聞,對孟門山給予介紹:“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實爲河之巨阸,兼孟門津之名矣!”對孟門山的具體位置、古況、名稱作了進一步的說明,增強了形象感和可信度。

以上是文章的第一段。作者在這段中主要用粗線條勾勒孟門山,概括寫它的風光,但它卻起着統領全文的作用,以下兩段的具體描寫,都將圍繞孟門山展開。這一段的寫作特點,其一是緊緊圍繞孟門山着筆。作者寫黃河的流經,是爲了引出孟門山;寫礦藏,是爲了突出孟門山;寫古代洪水,是爲了介紹孟門山的歷史、點明其名稱由來。其二是借用前人的話描述孟門山。寫礦藏,引《山海經》;寫古況及名稱來歷,引《淮南子》;寫風光,引《穆天子傳》。作者徵引前人的話來描述孟門山,說明孟門山很久以來就是名山,受到前人的重視。作者這樣用筆,既把孟門山的情況介紹給了讀者,同時又含前人對其認識、評價,收一箭雙鵰之效。

第二段寫孟門兩岸山勢。作者先寫河道寬闊:“河中漱廣”。洶涌的河水把河道沖刷得很寬闊,而且還將繼續沖刷下去,河道也還將繼續加寬。接下去寫河谷幽深:“夾岸崇深”。兩岸高峯聳立,下有急流駛過,高岸急流相襯,更顯河谷幽深。以上表面上寫的是河寬、谷深,實際上表現的是山間廣闊、山的高聳。孟門,“經始禹鑿”而成,河從孟門穿過,河寬,門自闊。孟門兩框,就是河的兩岸,孟門一帶的河岸就是山,山也就是岸。河寬,顯示出兩岸山峯被寬急的河水分開,遙遙相對,空間無比廣闊;谷深,顯示出高峻的山峯挺拔聳立。這裏門與岸、岸與山是統一的,作者不言山闊山自闊,不言山高山自高。接下去寫山險:“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不僅崖岸欲倒又止,而且巨石也是似墜非墜的樣子。其險也若此,又有誰不望之心寒,聞之膽戰呢?這段的最後,作者以“水非石鑿,而能入石”古語,揭示了孟門兩岸山勢奇險形成的原因,顯示了水的力量,同時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這一段,是作者在上文總括孟門山的基礎上,對孟門兩岸山勢的具體描寫。特點爲,一是層次清晰有序。作者對山勢的描寫,是以不同的視角來進行的。遠望“河中漱廣”;俯察“夾岸崇深”;仰視“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層次清晰,井然有序,這樣描寫出來的景,給人的感覺是全。二是動靜結合。“傾崖返捍”,崖岸即倒,但又是堅實的;“巨石臨危,若墜復倚”,石欲落,但又是可靠的。這樣寫,動中見靜,使讀者如臨其境,如見其景,描寫出來的景,給人的感覺是真。

第三段寫孟門一帶水勢。對水勢的描寫,作者主要從三方面着筆。一是浪急:“水流交衝,素氣雲浮”。孟門一帶滔滔的河水浪打浪,水浪的相互撞擊,濺起衆多細小水珠,浮在寬廣的河面上,如同雲霧一般。二是寫浪高:“崩浪萬尋,懸流千丈,渾洪贔怒,鼓若山騰,浚波頹疊”。兇猛狂怒的河水,崩起浪濤萬尺,懸流一落千丈,鼓起的浪濤如萬山奔騰,層層巨浪翻滾而來。如此狂濤巨浪,實屬罕見。三是寫流急:“下龍門,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如果是乘竹筏,從孟門下龍門,其速度之快,即使是坐上四匹快馬駕駛的車,也是望水莫及的。作者在此用“非駟馬之追也”的否定句式,肯定了水的迅疾。

在這段裏,作者對水勢的描寫,筆力千鈞,成功地描寫了河水奔騰、濁浪排空、一瀉千里的景色。對水勢的描寫,作者除了正面直接描寫之外,還運用了側面渲染烘托的方法。“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深悸魄。”用人的感受,渲染了水的洶涌。“方知《慎子》:‘下龍門,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用《慎子》中的話,寫出了水的流急,雖未直言水之迅猛,而迅猛之勢畢現。

孟門的自然山水是雄偉的、壯觀的,再經作者生花妙筆的描繪,就更顯得瑰麗無比。作者筆下的孟門山,山勢高峻,峯崖崢嶸,孟門水,洶涌澎湃,駭浪翻騰,奇山異水,相得益彰。讀此文,不禁使人對孟門峽奇景產生熱烈嚮往之情,引起我們對祖國河山的熱愛。有人說“古人記山水手,太上酈道元”。這個評價是一點也不過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