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臘八粥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臘八粥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臘八粥教學反思 篇一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內心情感。

2、學習生字,新詞。理解課文內容。

3、體會人物特點,感受濃濃親情。

教學重點

結合文章對人物細緻描寫,體現人物特點,感受深深情感。

教學難點

在字裏行間中體會八兒對臘八粥的渴望與喜愛,體會濃濃親情。

教學突破點

以“臘八粥”爲切入點,結合文章中對臘八粥的描寫,深入體會文中八兒對臘八粥的喜愛與渴望之情,從而感悟一家人的情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揭題。

(1)有句俗語“臘七臘八,凍掉下巴”說明在臘月初七、初八這幾天,天氣很冷。於是,產生了一種民俗,在臘八這一天要吃臘八粥,把下巴粘牢。這就是臘八粥的由來。

(2)你們對臘八粥還有什麼瞭解?談談你對臘八粥的印象。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臘八粥”的文章。

二、初讀課文。

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圍繞“臘八粥”講了一件什麼事?

三、學習生字新詞。

(1)指名讀課文,訂正字音。

(2)小組內自學生字新詞。

四、再讀課文。

在文中找一找,這是什麼樣的臘八粥?

第二課時

一、讀課文,回憶: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二、文中的“八兒”對臘八粥懷着一種什麼的心情?

三、結合文章中相關語句,談談自己的看法。

(從哪些語句中,能夠看出,八兒對臘八粥的。喜愛與渴望?)

四、從文章中對媽媽與八兒的對話中,除了能看出八兒嘴饞,十分想吃臘八粥以外,你還能感受到什麼?

五、課外拓展,找到《臘八粥》原文,繼續讀一讀,從中深入感受一下這一家人的濃濃親情。

板書設計

臘八粥

孩子天真可愛

教學反思

教學時重在通過對主人公八兒的語言、動作、神態及心理描寫,體會八兒迫不及待地想喝臘八粥的饞樣。運用邊讀邊想象的方法,讓學生充分讀書,談讀書感悟,充分喚起學生的認知體驗,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臘八粥教學反思 篇二

一、行爲、表情展心理。

八兒對臘八粥的渴望,不但通過八兒語言的描寫來表現,作者還注重的是八兒行爲和表情的描寫。

“從哪裏還能看出八兒特別急於吃到臘八粥?”

一個問題將孩子們再次帶到課文之中,“八兒今天喜得快要發瘋了。一個人出出進進竈房……”“出出進進”一詞把八兒對臘八粥的惦記形象地寫了出來。

“八兒要哭的'樣子”“他驚訝得喊起來了”都真實地將八兒的心理展現給大家。

八兒心理變化的描寫將一個嘴饞的小孩子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八兒等吃媽媽熬煮臘八粥的經過,也將八兒一家的其樂融融展現給了大家!

二、擬人寫法有妙處。

文章中在寫鍋中的臘八粥熬煮時,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孩子們在體會中瞭解作者運用想象將句子表達得如此生動形象,由此引導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下來,達到積累的目的!

文章內容較淺顯,在抓住八兒心理變化的同時更抓住了孩子們對八兒的喜愛之情,運用了最適合孩子們閱讀的文字,把一個天真、可愛的孩童深深地注入孩子們的心中!也激起了孩子們對臘八粥的愛戀之情!可見,抓住孩子的心是最重要的!

臘八粥教學反思 篇三

《臘八粥》是國小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民俗板塊裏的一篇文章。學習了這篇文章,真正讓我們走近了“民俗”感受了“民俗”,那濃郁的民間文化和民間氣息映入的孩子們的腦海中,讓我們彷彿身臨其境,置在其中。整篇課文圍繞着“八兒”等着吃媽媽熬的臘八粥的情態、心境,展現了一副淳樸的、和睦、溫馨的圖景。爲了把八兒的嘴饞表現得淋漓盡致,從八兒的心理活動變化構成了本課的線索入手,從八兒:今日喜得快要發瘋了,一個人出出進進竈房看到一大鍋粥正在嘆氣,”和“八兒聽了這種鬆勁的話,眼睛可急紅了,體現了八兒的那種迫不及待的的心境。用同樣的方法感受八兒的“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親見時的驚訝”。孩子們簡便的感受出一個孩子那天真’嘴饞的情形。進而能感受到八兒一家的其樂融融。

對於開頭講臘八粥的`做法及人們對其的喜愛的處理,總覺得有着不小的欠缺,因爲對這一段文字的表達妙處,處理得太簡略了。沒有透過文字表達人們對其的喜愛,從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這是對不一樣年齡段人都喜歡臘八粥的具體描繪處理不當。又從“看”、“聞"、“吃”來一點點的體現人們對臘八粥的喜愛體會不深刻。如果此時讓孩子們用不一樣的形式去品讀一下,那會在品讀的過程中學會這樣的寫作方法,這樣纔在遺漏中補回一點缺失。可見自我的備課不夠深入,文本剖析不夠精當所致,今後的教學應予以警示。

《臘八粥》教學反思 篇四

《臘八粥》是第一單元民俗板塊裏的一篇文章。學習了這篇文章,真正讓我們走近了“民俗”感受了“民俗”,那濃郁的民間文化和民間氣息映入的孩子們的腦海中,讓我們彷彿身臨其境,置在其中。

整篇課文圍繞着“八兒”等着吃媽媽熬的臘八粥的情態、心情,展現了一副淳樸的、和睦、溫馨的圖景。

爲了把八兒的嘴饞表現得淋漓盡致,從八兒的心理活動變化構成了本課的線索入手,從八兒:今天喜得快要發瘋了,一個人出出進進竈房看到一大鍋粥正在嘆氣,”和“八兒聽了這種鬆勁的話,眼睛可急紅了,體現了八兒的那種迫不及待的的心情。用同樣的方法感受八兒的“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親見時的驚訝”。孩子們輕鬆的感受出一個孩子那天真’嘴饞的情形。進而能感受到八兒一家的其樂融融。

對於開頭講臘八粥的做法及人們對其的喜愛的處理,總覺得有着不小的欠缺,因爲對這一段文字的表達妙處,處理得太簡略了。沒有透過文字表達人們對其的喜愛,從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這是對不同年齡段人都喜歡臘八粥的具體描繪處理不當。又從“看”、“聞“、“吃”來一點點的體現人們對臘八粥的喜愛體會不深刻。如果此時讓孩子們用不同的形式去品讀一下,那會在品讀的過程中學會這樣的寫作方法,這樣纔在遺漏中補回一點缺失。可見自己的備課不夠深入,文本剖析不夠精當所致,今後的教學應予以警示。

臘八粥教學反思 篇五

在本節課上,由於資料較多,所以我沒有對上課時間進行限制,完全將本節課的資料上完,所以超時是本節課的最大問題。而在這節課上孩子的學習興趣的還是十分強烈的,每一個環節孩子都進取的參與其中,教學效果很不錯。

可是由於資料較多孩子在課後也略顯疲憊,如果重新再上本節課我將會把本節課的資料進行刪減,力求精煉的講完本節課,讓孩子在有限的課上時間充分學習且不佔用孩子的娛樂時間。

《臘八粥》教學反思 篇六

《臘八粥》是五年級下冊第三板塊的一篇文章,經過學習這篇文章,讓學生能真正走近民俗,感受民俗。

全文圍繞“八兒”等着吃媽媽熬煮的臘八粥的情態,心境,展現一幅淳樸,和睦,溫馨的圖景。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經過人物的動作,語言和心理活動的描述,體會八兒一家的其樂融融。初讀課文後,抓住“作者圍繞臘八粥講了一件什麼事?”這一話題展開,進而引出八兒嘴饞聰明可愛這一人物性格特點,。爲了把八兒嘴饞表現得淋漓盡致,從八兒的心理活動變化構成本課的線索入手,從八兒喜得快要發瘋了,一個人進進出出看一大鍋正在嘆氣的粥和八兒聽了這鬆勁的話,眼睛可急紅了,體現八兒迫不及待的心境,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讀的機會較少,如果課堂上充分組織學生朗讀,互動,效果會更好。

另外,對於開頭講臘八粥的做法及人們對其喜愛的處理,總覺得有着不小的欠缺,因爲對這一段文字的表達妙處,處理得太簡略了。沒有透過文字表達對其的喜愛,如果能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掌握其表達的妙處,引導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下來。

對於文中八兒一系列的心理活動變化,從“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親見時的驚訝”,學生體會不深刻,如果此時讓學生用不一樣形式去品讀一下,如分主角朗讀,那麼會在這過程中掌握這樣的寫作方法。

再次,感覺本課的重點和難點並沒有很好地落實,自我講的太多,回答的學生沒有落實到中差生,降低了課堂的實效性。

總之,本節課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今後的教學中的地方應予以警示,不斷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臘八粥教學反思 篇七

《臘八粥》是沈從文先生寫的小說,文章圍繞臘八粥講述了媽媽熬煮臘八粥的過程,寫出了八兒在一旁等着吃粥時的情態與急切的心情及一家人吃完飯後滿足的情景。本文的教學目標之一:能仿照課文第一自然段,寫一種自己喜歡的食物,寫出其特點及對它的喜愛之情。

爲了完成此教學目標,在全文的學習之後,我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選擇一種自己喜愛的食物,想想這種食物的外觀、材料、味道、做法等,同桌互相說一說,然後全班交流。

學生1:可以先介紹這種食物的特點,引起人們的興趣。

學生2:課文中的“讓它在鍋中嘆氣似的沸騰着,單看它那嘆氣樣兒……”就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這樣寫不僅讀起來很親切,也使食物彷彿有了生命一般鮮活、形象。

學生3:課文第二句話還介紹了做這種食物的食材,我們也可以這樣寫,從食物的食材、色澤、味道等方面進行描寫。

學生4:還可以寫品嚐這種食物時的感受或者這種食物對於個人的特殊意義。

學生髮言積極踊躍,說的特別到位。我稍作點撥,讓學生完成小練筆。

學生仿寫的很好,抓住了美食的特點,表達出對這一食物愛之情。本節課我認爲比較成功,也感到欣慰,學生在輕鬆愉快中習得寫法。

臘八粥教學反思 篇八

《臘八粥》是國小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民俗板塊裏的一篇文章。學習了這篇文章,真正讓我們走近了“民俗”感受了“民俗”,那濃郁的民間文化和民間氣息映入的孩子們的腦海中,讓我們彷彿身臨其境,置在其中。

整篇課文圍繞着“八兒”等着吃媽媽熬的臘八粥的情態、心情,展現了一副淳樸的、和睦、溫馨的圖景。

爲了把八兒的嘴饞表現得淋漓盡致,從八兒的心理活動變化構成了本課的線索入手,從八兒:今天喜得快要發瘋了,一個人出出進進竈房看到一大鍋粥正在嘆氣,”和“八兒聽了這種鬆勁的話,眼睛可急紅了,體現了八兒的那種迫不及待的的心情。用同樣的方法感受八兒的“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親見時的驚訝”。孩子們輕鬆的感受出一個孩子那天真’嘴饞的情形。進而能感受到八兒一家的其樂融融。

對於開頭講臘八粥的做法及人們對其的`喜愛的處理,總覺得有着不小的欠缺,因爲對這一段文字的表達妙處,處理得太簡略了。沒有透過文字表達人們對其的喜愛,從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這是對不同年齡段人都喜歡臘八粥的具體描繪處理不當。又從“看”、“聞"、“吃”來一點點的體現人們對臘八粥的喜愛體會不深刻。如果此時讓孩子們用不同的形式去品讀一下,那會在品讀的過程中學會這樣的寫作方法,這樣纔在遺漏中補回一點缺失。可見自己的備課不夠深入,文本剖析不夠精當所致,今後的教學應予以警示。

《臘八粥》教學反思 篇九

《臘八粥》是國小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裏的一篇文章。學習了這篇文章,真正讓我們走近了“民俗”,感受了“民俗”。那濃郁的民間文化和民間氣息映入的孩子們的腦海中,讓我們彷彿身臨其境,置在其中。

文章重在通過主人公八兒的語言、行爲及心理描寫體現八兒迫不及待地想吃臘八粥,心理活動變化構成了本文的線索。於是,課堂上我便抓住這一線索來展開教學。一方面,我抓住語言描寫來幫助學生洞察心理。文章中共有七處描寫八兒與母親的對話,雖然語言並不是很多,但卻能充分表達出八兒急於吃到臘八粥的心理。於是,我便讓孩子們找出描寫八兒語言的句子讀一讀,說一說從讀中你體會到了八兒的什麼心理。孩子在動筆、動腦、

動口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八兒的心理變化。從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一直到最後的“親見時的驚訝”,將八兒的心理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同時也將一個可愛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現在同學們面前,讓人不得不喜,不得不愛!

另一方面,我抓住行爲、表情來向學生展現心理。八兒對臘八粥的渴望,不但通過八兒語言的描寫來表現,作者還注重的是八兒行爲和表情的描寫。“從哪裏還能看出八兒特別急於吃到臘八粥?”一個問題將孩子們再次帶到課文之中,“八兒今天喜得快要發瘋了。一個人進進出出竈房……”“進進出出”一詞把八兒對臘八粥的惦記形象地寫了出來。“八兒要哭的樣子”“他驚異得喊起來了”都真實地將八兒的心理展現給大家。八兒心理變化的描寫將一個嘴饞的小孩子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八兒等吃媽媽熬煮臘八粥的經過,也將八兒一家的其樂融融展現給了大家!文章內容較淺顯,在抓住八兒心理變化的同時更抓住了孩子們對八兒的喜愛之情,運用了最適合孩子們閱讀的文字,把一個天真、可愛的孩童深深地注入孩子們的心中!也激起了孩子們對臘八粥的愛戀之情!可見,抓住孩子的心是最重要的!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讀的機會較少,如果課堂上充分組織學生朗讀,互動,效果會更好。

另外,對於開頭講臘八粥的做法及人們對其的喜愛的處理,總覺得有着不小的欠缺,因爲對這一段文字的表達妙處,處理得太簡略了。沒有透過文字表達人們對其的喜愛,從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這是對不同年齡段人都喜歡臘八粥的具體描繪處理不當。又從“看”“聞”“吃”來一點點的體現人們對臘八粥的喜愛體會不深刻。如果此時讓孩子們用不同的形式去品讀一下,那會在品讀的過程中學會這樣的寫作方法,這樣纔在遺漏中補回一點缺失。可見自己的備課不夠深入,文本剖析不夠精當所致,今後的教學應予以警示。

《臘八粥》教學反思 篇十

《臘八粥》是沈從文先生早年的小說《臘八粥》的前半部分。全文寫了八兒等粥和喝粥兩件事,展現了一幅淳樸、和睦、溫馨的生活圖景。文章重在經過主人公八兒的語言、行爲及心理描述體現八兒迫不及待地想吃臘八粥,心理活動變化構成了本文的線索。於是,課堂上我便抓住這一線索來展開教學。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總結如下:

一、教學效果

(1)課本與課外結合。

由於本課很多描述了“臘八”這個濃濃的民俗,課堂教學中,我把課文與本地的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上課引入課文,我就明確告訴學生:喝臘八粥是一個民俗。學習了這篇文章,真正讓我們走近了“民俗”感受了“民俗”,那濃郁的民間文化和民間氣息映入到孩子們的腦海中,讓我們彷彿身臨其境,置在其中。之後我問學生:學完了說說我們本地有什麼民俗?我們本地有過太平橋的習俗,是不是也很熱鬧,很有意義。這樣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讀書與寫作結合。

課本把八兒等粥這件事情寫的很詳細,主要經過八兒的語言、動作以及八兒的聯想。我們也能夠仿照寫法,把我們本地正月十六過太平橋的民俗寫一寫,學生興趣盎然,結果寫出來的作文也十分趣味,這樣把寫作與閱讀結合,與本地優秀傳統文化結合,使學生的習作成了有源之水。

二、教學收穫

(1)經過文本對話悟情感。

文章中共有七處描述八兒與母親的對話,雖然語言並不是很多,但卻能充分表達出八兒急於吃到臘八粥的心理。於是,我便讓孩子們找出描述八兒語言的句子讀一讀,說一說從讀中你體會到了八兒的什麼心理。孩子在動筆、動腦、動口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八兒的心理變化。從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一向到最終的“親見時的驚訝”,將八兒的心理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同時也將一個可愛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此刻同學們面前,讓人不得不喜,不得不愛!

(2)積累修辭手法。

閱讀是爲了習作服務,本文一個鮮明的特點是很多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學生要多學習積累。文章中在寫鍋中的臘八粥熬煮時,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孩子們在體會中瞭解作者運用想象將句子表達得如此生動形象,由此引導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下來,到達積累的目的!

三、不足之處

雖然說,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了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可是反觀整節課堂,在教學實踐中還是有一些遺憾:

對於開頭講臘八粥的做法及人們對其喜愛的處理,我在教學的時候,只是泛泛而談,課前準備不足,對這一段文字的表達妙處,處理得太簡略了。沒有透過文字表達人們對其的喜愛,從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這是對不一樣年齡段人都喜歡臘八粥的具體描繪處理不當。又從“看”、“聞”、“吃”來一點點的體現人們對臘八粥的喜愛體會得不深刻。

四、改善措施

在以後教學中,練習概括課文的主要資料時,能夠先適當提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圍繞“媽媽”和“八兒”結合課題來概括,這樣先降低了難度,概括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