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六語《臘八粥》(2課時)導學案+作業

第2課《臘八粥》(第二課時) 導學案

六語《臘八粥》(2課時)導學案+作業

【學習目標

1.學習文章運用對話描寫和心理描寫展現人物性格的方法。

2.瞭解臘八節濃郁的民俗風情,繼承中國的傳統文化。

一、內容回顧:

1.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2.用小標題概括八兒是怎樣等粥的。

八兒( )粥—— ()粥——猜粥——( ) 粥

二、文中多處細膩描寫臘八粥,找出相關的句子,想一想你從中讀出了什麼。

1.把小米、飯豆、棗、慄、白糖、花生仁兒合攏來,糊糊塗塗煮成鍋,讓它在鍋中嘆氣似的沸騰着,單看它那嘆氣樣兒,聞聞那種香味,就夠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況是,大碗大碗地裝着,大匙大匙朝嘴裏塞灌呢!

讀了這句話,我的感受是

2.栗子會已稀爛到認不清楚了吧,飯豆會煮得渾身腫脹了吧,花生仁兒吃來總已是面面的了!棗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乾紅棗也有那麼大,那就妙極了!糖若放多了,它會起鍋巴......

3.栗子跌進鍋裏,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

飯豆煮得腫脹,那也是往常熬粥時常見的事。

花生仁兒脫了他的紅外套,這是不消說的事。

鍋巴,正是圍了鍋邊成一圈兒。

(1)讀了這句話,我的感受是

(2)我能用成語或四字詞語說出八兒對粥的喜愛與盼望之情

(3)我想用這些詞語來誇誇臘八粥

(4)閱讀課文,一邊讀一遍想象八兒的饞樣。

三、品讀文中描寫八兒等粥的段落。

(一)八兒盼粥

住方家大院的八兒,今天喜得快要發瘋了。一個人進進出出竈房,看到那一大鍋正在嘆氣的粥,碗盞都已預備整齊,擺到竈邊好久了,但他媽媽總說是時候還早。

他媽媽正拿起一把鍋鏟在粥裏攪和。鍋裏的粥也象是益發濃稠了。

“媽,媽,要到什麼時候才……”

“要到夜裏!”其實他媽所說的夜裏,並不是上燈以後。但八兒聽了這種鬆勁的話,眼睛可急紅了。鍋子中,有聲無力的嘆氣正還在繼續。

“那我餓了!”八兒要哭的樣子。

這部分抓住人物的、、描寫, (標點符號)的運用,寫出了 ,一個

的孩子形象浮現在我的眼前。

在這一部分,我採用的學習方法有:

(二)八兒想粥

“媽,媽,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們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們倆光吃甜的也行……媽,媽,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嗎?”

“是呀!孥孥說得對。”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兩碗半……”

“噗……”鍋內又嘆了聲氣。八兒回過頭來了。

一系列的描寫,讓我揣摩到了八兒的心理,一位

的孩子形象浮現在我們的眼前,也體現了一家人的 。

(三)八兒猜粥

八兒對臘八粥的美妙想象有

栗子:

飯豆:

花生仁兒:

棗子:

糖:

(四)八兒看粥

“呃……”他驚異得喊起來了,鍋中的一切已進了他的眼中。

這不能不說是奇怪呀,栗子跌進鍋裏,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見過跌進黃燜雞鍋子裏的一羣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飯豆煮得腫脹,那也是往常熬粥時常見的事。

花生仁兒脫了他的紅外套,這是不消說的事。鍋巴,正是圍了鍋邊成一圈。總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樣子了,但他卻沒想到今日粥的顏色是深褐。

“怎麼,黑的!”八兒同時想起染缸裏的髒水。

(我能想到八兒想說的話:

“棗子同赤豆擱多了。”媽媽解釋的結果,是撿了一枚特別大得嚇人的赤棗給了八兒。

(我能寫出八兒此時的感受:

在這一部分,我採用的學習方法是

四、品讀一家人喝粥的段落。

雖說是棗子同飯豆擱得多了一點兒,但大家都承認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晚飯桌邊,靠着媽媽斜立着的八兒,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在他身邊桌上那兩隻筷子,很浪漫地擺成一個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陳臘肉,八兒的爹同媽也都奈何它不來了。

從中我體會到了

五、小結

作者通過不同的段落,不同的層次,詳略分明的寫法,讓我們走進文本,和八兒進行心靈的對話,“饞”字隱藏在每一個角落,讓我們感受到了八兒的活潑可愛,也讓我們讀出了一家人淳樸、和睦、其樂融融的情感。

六、拓展延伸

1.文章雖然寫的是臘八粥,實則是一幅動人的畫,從這幅畫中,作者還想表達什麼呢?

2臘八粥是一種傳統節日美食,你還知道哪些與節日有關的美食呢?

七、作業:

1.關於臘八粥有許多有趣的傳說和故事,上網查一查,和同學們分享。

2.閱讀傳統風俗民情的文章。

第2課《臘八粥》(第二課時)作業題

一、 填空

作者在寫八兒對臘八粥的渴望時,不但通過語言描寫來表現,還通過對八兒的 和 的描寫來展現。這些描寫將一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同時,八兒等媽媽的經過,也將八兒一家的展現給了大家。

二、 仿照課文第一自然段寫一種你喜愛的食物。

三、閱讀冰心的《臘八粥》完成習題。

臘八粥

⑴從我能記事的日子起,我就記得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八,母親就給我們煮臘八粥。

⑵這臘八粥是用糯米、紅糖和十八種乾果摻在一起煮成的。乾果裏大的有紅棗、桂圓、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乾等,小的有各種豆子和芝麻之類,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母親每年都是煮一大鍋,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還分送給鄰居和親友。母親說:這臘八粥本來是佛教寺院煮來供佛的——十八種乾果象徵着十八羅漢,後來這風俗便在民間通行。因爲借這機會,清理廚櫃,把這些剩餘雜果煮給孩子吃,也是節約的好辦法。最後,她嘆一口氣說:“我的母親是臘八這一天逝世的!那時我只有十四歲。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後,趕忙到廚房去給父親和哥哥做早飯,還看見竈上擺着一小鍋她昨天煮好的臘八粥。現在我每年還煮這臘八粥,不是爲了供佛,而是爲了紀念我的母親。”

⑶我的母親是一九三○年一月七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農曆臘八!那時我已有了自己的家,爲了紀念我的母親,我也每年在這一天煮臘八粥,雖然我湊不上十八種的乾果,但是孩子們也還是愛吃的。抗戰後南北遷徙,有時還在國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們幾乎連個“家”都沒有,也就把“臘八”這個日子淡忘了。

⑷今年“臘八”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見我的第三代幾個孩子,圍在桌子旁邊,在洗紅棗、剝花生,看見我來了,都擡起頭來說:“姥姥,以後我們每年還煮臘八粥吃吧!媽媽說這臘八粥可好吃啦。您從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這些孩子們真饞。我說:“那是你媽媽們小時候的事情了,在抗戰的時候,難得吃到一點甜食,吃臘八粥就成了大典。現在爲什麼還找這個麻煩?”

⑸他們彼此對看了一下,低下頭去,一個孩子輕輕地說:“媽媽和姨媽說,您母親爲了紀念她的母親,就每年煮臘八粥,您爲了紀念您的母親,也每年煮臘八粥。現在我們爲了紀念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周爺爺,我們也要每年煮臘八粥!這些紅棗、花生、栗子和我們能湊來的各種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羅漢,而是象徵着我們這一代準備走上各條戰線的中國少年,大家緊緊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團結在一起……”他一面從口袋裏掏出一小張疊得很平整的小日曆紙,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農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樣。他把這張小紙送到我眼前說:“您看,這是媽媽保留下來的,周爺爺的忌辰,就是臘八!”

⑹我沒有說什麼,只泫然地低下頭去,和他們一同剝起花生來。

1979年2月3日凌晨

1.文章的線索是什麼?文章通過這條線索把哪三件事串連在了一起?

2.說一說文中劃線句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並說出加點詞語表現了孩子什麼樣的心情。

3.說一說本文包含着哪幾種真摯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