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範例精品多篇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範例精品多篇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 篇一

在上這節課之前,我讓學生做了預習工作,可是真正讓學生自己動手做起來時,卻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問題。下面是我上完課後所總結的一些經驗和教訓。首先,學生對於實驗的心理準備工作沒做好,沒有達到我所期望的目標。在進行實驗探究一:什麼是浮力?這個問題時,只有一兩個小組順利完成了實驗,其他的小組只是機械的模仿,卻沒有真正的去貫徹實驗精神。把所有的時間放給學生去完成根本不可能,有很多學生面對提供給他們的實驗器材,卻不知道怎麼進行實驗。如果我提前講解一下實驗步驟的話,可能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可是在實驗之前如果都告訴他們了,還有自主探究的必要麼?這也是很難兩全其美的。第二,在做第二個實驗學生對於怎麼去承接溢杯流出的水不知所措,怎麼去處理實驗數據上也是感到很茫然。我本以爲學生在經歷了第一個試驗後會把“稱重法”測浮力的計算方法學以致用到“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的實驗數據處理上,可是僅有極個別學生想到了。在我的一再引導下,學生才慢慢的明白了。還有在處理排開水所受的重力時又被卡了一下。有很多學生不知道杯、水總重減去杯子的重力就是要求的結果。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學反思 篇二

“凸透鏡成像規律”是國中物理教學的一個難點。我認爲,教學的策略並不在於教師有沒有講清、講透,而是看教師有沒有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主動獲取知識,樂於探究。所以教師應想方設法把課堂活動權交給學生,把發言權留給學生。基於此,教學中,一方面注意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探究,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滲透,引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參與教學的過程,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 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這就與過去傳統的教學有很大的區別,過去我們更注重科學的結論,不突出對科學過程的學習,對得出結論的過程重視不夠。比如說我們以前做實驗,總是老師先羅列出各種條件,再讓學生按部就班,看看到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否與書本上說的相符合,如果符合那這堂實驗課就算是大功告成了。這樣雖然節省了很多時間,也會很快得出結論,但是這樣做就大大地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不利於學生形成創新思維,更不能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慾望。

所以本節課在探究活動開始時,給學生創設一些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使學生產生探究的動機,從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本課教學設計的過程爲:通過凸透鏡能成放大和縮小的像引出思考;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教師進行歸納指導;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究,從實驗數據中總結歸納凸透鏡的成像規律;通過實驗思考,應用生活實例,加深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理解。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是一個引導者和參與者,課堂上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充分重視學生探究過程中各種能力的培養。

反思本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在今後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1、課前應要求學生認真做好本課的預習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保證本節課的順利完成(如:了結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義;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驟等)。

2、探究實驗前就讓學生先固定透鏡,再用筆記錄透鏡兩側的一倍兩倍焦距的位置,確定好範圍,那麼在探究過程中物距範圍就看蠟燭放在哪個範圍,像距就看最終承接到最清晰時光屏所在的範圍。

3、整個過程引導過多,留給學生思考自主探究的機會較少,但全部讓學生探究學生又會找不到方向,就這要選取一個收放點。課堂教學要及時引導、啓發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如蠟燭、凸透鏡、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信息快遞的方式給出而不是讓學生再思考回答。第一組數據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第二組數據由小組合作完成,接着還可以進行物距與像距的變化規律的探究。

4、凸透鏡成像規律比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規律是非常困難的,最好在學生分組實驗數據實驗現象的基礎上,再結合成像光路圖更容易得出規律。

5、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總結規律的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傳授物理問題的研究方法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學反思 篇三

這是一堂新課講解和實驗探究教學相結合的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從“教學目標”出發,充分利用了多種教學方法,特別是在教學中我注意了循序漸進,多點開花,以此來體現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理念。在這節課上我具體體現在逐步引導學生對科學猜想做到必須有理論依據上:

猜想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活動,它是學生在已有知識的事實基礎上,對未知的事物及規律作出的一種大膽的假設和看法。猜想要以一定的科學事實和科學理論爲依據。

比如在讓學生猜想“液體內部壓強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時,學生猜想可能與“深度”、“高度”、“液體密度”、“液體重力”、“容器形狀”、“方向”等因素有關後,引導學生舉例分析或讓學生說明猜想的理由或依據,以此先做出簡單的判斷。防止學生進行胡猜瞎說,使他們在掌握物理學中“科學猜想”這一常用的科學方法的同時,也培養學生科學猜想的能力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學反思 篇四

下課之後,聽課的老師們提出了寶貴的意見,使我認識到自己的長處與不足。好的方面是整節課有條有理,很有邏輯,不管是概念、公式的得出,還是習題的講解,都是井井有條。對於這一點,我倒不否認,我覺得物理概念的教學既要強調嚴密性,更要注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意學生的發展性,構建概念的重要性,特別是注重基本概念、規律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在理解的基礎上學會運用,要重視能力的培養,特別是理論聯繫實際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從基礎入手,認真分析物理過程,建立合理物理情景的習慣和能力。

我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課堂調控能力較差,語言表達較單調,除了專業語言,這些聽課的老師雖然沒有講,但我自己知道,這也是我今後爭取的目標。總而言之,這節課對我來說受益匪淺,本人在今後的教學中將更加努力,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八年級物理《壓強》教學反思 篇五

這兩天我們正在學習“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本章節的知識點只有一個,就是流體流速大的地方壓強小,流速小的地方壓強大。針對教材的這一特點,我做了兩個演示實驗把這一個知識點講清楚後,就拋出了幾個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

1:你知道抽油煙機是怎樣把油煙抽走的嗎?

2:你知道汽車外形爲什麼上方是凸的下方是平的?

3:杜甫的詩句“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你從物理學的角度怎樣理解。

學生經過激烈的討論後更進一步明白了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之後我順勢利導問道:“天上爲什麼會下魚?”汽車賽車的尾翼爲什麼是倒置機翼?等,這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增,紛紛說出自己的理由。最後用了五分鐘的時間來完成課後練習,從巡視學生做作業情況來看教學效果非常好,平時上課根本不聽課的學生都做的非常好。美中不足的是這節課應該提供一些實驗器材,讓學生根據所提供的器材做一些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通過這樣一節課我更加認識到激發學生的興趣纔是課堂成功的關鍵,事實也的確如此,學生對知識應用是最感興趣的,每次一講到應用的實例和做實驗學生都非常認真。

運用氣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係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這是本課的難點。在難點突破方面,本課較好地體現了“設疑---解疑---質疑”不僅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還是一個不斷深化知識結構和拓展學習能力的過程。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 篇六

本章是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級(上)的第一章,也是國中學生接觸物理學的第一章。本章一共4節內容,相對於以前的教材來說,難度稍微大一點,我用了10個課時的時間完成了本章教學。從學生掌握的情況來看,這幾個方面學生出問題的機率比較高:

1、第一節是“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這一節的內容比較直觀、具體,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快,但是由於以前測量、記錄時的錯誤習慣,很多知識點掌握不牢,老是容易出錯。比如被測物體末端在刻度線上的讀數,很多學生忘記了估讀的“0”;還有就是對於單位的掌握,由於學生沒有學指數運算,單位換算有一定的難度,當然這可以通過介紹相關的數學知識來解決,而對於每個長度單位在生活中的具體使用,很多學生就是茫然的,特別是新接觸的微米和納米,還有比較小的毫米,認識不是很清楚;另外有些學生對於分度值的理解不是很好,老是把分度值記爲“mm”或者“cm”。

2、第二節是“運動的描述”。

這一節的內容比較抽象,理解性的知識點較多。比如與參照物有關的問題,學生老是分不清楚一句描述物體運動的語句中,哪個物體是研究對象,哪個物體是參照物。

3、第三節是“運動的快慢”。

這一節的內容有點把第一節和第二節的特點融合在一起的意思,學生對於速度公式的理解和變速直線運動的計算這兩個知識點的掌握不是很好,特別是後者計算時容易張冠李戴。還有就是這一節涉及到運動圖像,雖然教材沒有要求,但是我還是講了的,而學生沒有學習正比例函數圖像,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

4、第四節是“測量平均速度”。

這是一節實驗課,從學生學習的情況來看,掌握得還不錯,無論是對於實驗的原理,器材,還是步驟,都還是比較清楚。

八年級的學生纔開始接觸物理,由於數學知識的欠缺,處理物理知識的方法不完善以及以前的一些錯誤習慣,在學習第一章時會出現一些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單元複習,平常小測驗等多種手段加以解決,相信只要用心,應該能取得不錯的效果。

20xx年9月19日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 篇七

上完這節課,我有一個深刻的體悟:教學的過程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的過程,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促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要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又要適時點撥、引導、講授,爲學生順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幫助。

下面我先講述一下我的上課思路,我從讓學生認識槓桿開始:

1、通過用鉗子、羊角錘、起子翹圖釘爲例,讓學生從這三種工具中選擇一種工具將圖釘翹出來。並比較這幾種方法中哪一種方法比較容易將圖釘翹起來,更省力一些?比較實用這三種工具工作時有什麼共同點?通過討論,總結槓桿的定義。

2、以撬石頭爲例,講解關於槓桿的幾個名詞(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我在對於槓桿五要素的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一邊畫圖一邊講解,同時讓學動手和我一起畫圖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師生交流合作,引出槓桿的五要素。特別是力臂概念的引出,我考慮了很長時間,如果直接引出,可以節省時間,但不利於學生對力臂的理解和記憶,這樣也不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3、對於畫槓桿示意圖,是本節教學的一個難點,很多學生在畫垂線段時始終畫不垂直,究其原因是畫圖方法不正確!老是利用刻度尺上的刻度來畫垂線,由於刻度較短,很難保證所畫的垂線段與力的作用線垂直。在這裏我着重強調一定要利用三角板的直角來畫垂線段!課本中只是提到力的作用線,我對什麼是力的作用線做了進一步的講解,如何畫力的作用線給學生進行了講解:分三步來畫,第一步,找力的作用點;第二步,找力的方向;第三步,過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畫一條虛線。對於畫力臂,分爲四步進行:第一步,找支點;第二步,畫力的作用線;第三步,花垂線段;第四步,標力臂。這樣講畫力臂這個難點分爲幾個小問題,大大降低其難度,使得學生極易於理解,又容易接受,有效地突破了難點,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然後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對於槓桿的平衡條件我採用科學探究的七個步驟,並同時加以引導:

分三種情況進行探究,

第一種情況:保持力臂L1、L2不變,改變阻力F2大小,測量動力F1大小;

第二種情況:保持阻力F2、L2不變,改變動力臂L1的大小,測量動力F1大小;

第三種情況:保持動力臂L1阻力F2變,改變L2的大小,測量動力F1大小;

研究數據時,我針對學生提出的猜想:槓桿平衡的條件是①動力=阻力;②動力臂=阻力臂;③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逐個進行研究,最終得出槓桿平衡的條件。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在於:引導學生分析數據,形成科學的結論,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這一節課的關鍵是對數據的進行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但實驗結論隱藏在數據中不易被發現,因而在教學中選擇適當的數據展示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尋找數據之間的相互關係,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順利地得出結論通過情景的創設,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產生疑問,提出了要探究的問題,然後,通過等式觀念的講解,使學生在明白“如何處理幾個量之間的關係”的方法中,對槓桿平衡條件進行了猜想,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使學生學會了處理問題的方法;

槓桿這一工具,在我國古代使用較廣泛,通過這一部分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中國文化的淵源流長,博大精深。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用實驗的方法研究問題,得出結論,可以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作風。

但由於在實驗結論得出結論之前學生對實驗的操作並不是很明確,我在上課時就規定學生怎樣操作,這無形中降低了學生的探索。所以以後上這一節課應在課前佈置好預習工作。

但是,我感覺我的課堂語言過於單調,有時感覺有種語塞的感覺。我決定以後要加強語言方面的鍛鍊。我認爲不足之處就是:情景條件引入的不夠生動。以後要多加註意!!

所以我想說:在國中階段,培養學生探究意識,教一些探究方法是可允許的要求,要想真有什麼探究教學,在很多章節上都只能是做個樣子(當然這個樣子也是必要的)。也就是說:傳授這種教學方法,在很多時候是巨大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