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鄉愁賞析(共15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15篇《鄉愁賞析》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鄉愁賞析》相關的範文。

鄉愁賞析(共15篇)

篇1:鄉愁賞析

《鄉愁》是一篇懷念祖國、渴望迴歸大陸的愛國詩章,它以民謠的歌調深沉而憂鬱地傾訴了詩人對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

短詩巧妙地運用了民歌中部分隔離反覆的形式,敘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歷程中的幾段鄉愁,最後一節輕輕一點: “而現在……”

詩人善於使用傳統民歌的層遞層進、互襯對比的手法。前三節詩逐層描繪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後的三段生活經歷,母子分離的鄉愁,情侶難見的鄉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離死別的鄉愁,是由生命規律使然。三段鄉愁寫個人,卻爲寫中華民族鄉愁打好鋪墊。最後一節,抒寫的國愁纔是全詩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幾千萬臺灣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詩在語言、節奏韻律的運用上也有獨到之處。以“小小”、“窄窄”等分別形容郵票、船票,用得明瞭、形象、新鮮,加重了鄉愁的濃重意味。總而言之,《鄉愁》整首詩含蓄蘊藉,餘韻綿綿,滿紙是思念大陸的親情,落葉歸根的宿願,已成爲人們傳誦的佳作。

拓展閱讀:

余光中的散文《聽聽那冷雨》節選

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雨是女性,應該最富於感性。雨氣空濛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濃的時候,竟發出草和樹沐發後特有的淡淡土腥氣,也許那竟是蚯蚓和蝸牛的腥氣吧,畢竟是驚蟄了啊,也許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許古中國層層疊疊的記憶皆蠢蠢而蠕,也許是植物的潛意識和夢吧,那腥氣。

篇2:鄉愁賞析

有人說余光中的《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而美的戀歌。下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這篇鄉愁賞析是如何細評這一文學作品的。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爲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爲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余光中作爲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

《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峯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爲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爲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這樣,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讚“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

篇3:鄉愁賞析

《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而美的戀歌。

余光中作爲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此刻/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峯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齊,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爲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爲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這樣,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鄉愁,是中國詩歌一個歷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題,余光中多年來寫了許多以鄉愁爲主題的詩篇,《鄉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一曲。

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爲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資料。

《鄉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現爲結構美,一表現爲音樂美。《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於傳統的美。統一,就是相對地均衡、勻稱;段式、句式比較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比較和諧對稱。變化,就是避免統一走向極端,而追逐那種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之美。《鄉愁》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鄉愁》的音樂美,主要表此刻迴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其中的“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裏)頭”的四次重複,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迴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的數量詞的運用,不僅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在意象的擷取和提煉上,這首詩具有單純而豐富之美。鄉愁,本來是大家所普遍體驗卻難以捕捉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意象來表現,那將不是流於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墮入抽象化的空泛。《鄉愁》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是單純的,所謂單純,絕不是簡單,而是明朗、集中、強烈,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所謂豐富,也絕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在意象的組合方面,《鄉愁》以時間的發展來綜合意象,可稱爲意象遞進。“小時候”、“長大後”、“之後呵”、“而此刻”,這種表時間的時序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前面三節詩如同洶涌而進的波濤,到最後轟然而匯成了全詩的九級浪。

篇4:鄉愁賞析

《鄉愁》整首詩卻無一字言之,然而又字字飽含”鄉愁”。

開篇第一句,作者便把我們帶進他完美的過去,一個“王”字,頗使人產生潑天富貴的聯想。作者爲了到達其一唱三嘆的目的,用錯綜的修辭方式,將一個單句的定語後置成並列付句,進一步突出了我的快樂和富有,點明瞭鄉愁的第一個緣由。

次句轉入對秀麗的妻的懷念,作者似乎從不經意中點明瞭公主的真實身份,是對院的女孩,是青梅竹馬的無猜兩小,這就使他的懷鄉之情更添幾分。“遙想當年”的“小喬初嫁了”,何等的美滿幸福!有秀麗的妻相伴,雖南面王而不易的仙侶生活如今安在?怎不叫人愁腸百結這是作者產生鄉愁的又一個重要緣由。

以下兩句寫完美的田園生活,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男耕女織的世外桃源裏的日子。安貧樂道的小兩口,栽高粱,種玉米,忙的不亦樂乎,忙的有聲有色;而傍晚,則在門前那老榆樹下乘涼,數星星,望月亮,聽金風吹動老榆樹的天籟之聲,展望未來更加完美的前程,賞心樂事,良辰美景如在眼前,真是天空上人間無由比阿!三個新穎而又生動的比喻,把讀者引向了那無比優美和閒適的飄渺世界,給人以無盡的遐想。

以上四句是作者對往昔完美生活的回憶,一片煙消雲散之後,追憶是如此親切感人,仔細咀嚼,我們不難發現作者的鄉愁是如何的綿長,深幽。

下面四句是對現實世界的描摹與感慨。首句緊扣上文,兩個“如今”,反覆與錯綜渾然一體,有氣勢,有力度;一貧如洗的比喻形象逼真,既是對下文的總領,又與上文構成鮮明的比較,頗具匠心。第二句寫出了富有與快樂的矛盾,進一步與上文比較。一方面是“笙歌歸院落”的富有冒油,另一方面又是“曲終人不見”的“斯人獨憔悴”,本身就是一組鮮明的比較。感慨是何等的強烈,“鄉愁”又是如此之沉重,壓得人喘但是氣,跳不動心,淚乾血盡,然而又“欲罷不能”。“站在神經錯亂的街頭”,“我”能說些什麼呢?此時無聲勝有聲,“還鄉!”,“還鄉!”,這是作者心靈裏的唯一呼喚。然而繁華的城市街頭已迷失了它自身,而“我”也因此迷失了方向,所以作者即以我不明白該走向哪裏來收束全詩。那裏有“客舍似家家似寄”的無奈,也有“卻把他鄉作故鄉”的自責。但我要回故鄉的初衷決不會改變。正因爲如此,才更痛苦萬分。“站在神經錯亂的街頭”是一個移就句,但兼有雙關之意,是反躬問自己爲何如此矛盾,又是對造成後種結果的街頭的大聲責問——物質生活的富有難道必須要以犧牲精神生活作爲代價?“我不明白走向哪裏”也正是作者對那種醉生夢死般的生活的製造者的憤怒控訴和強烈聲討。全詩感情真摯,語言蘊蓄而流

暢,音節活潑瀏亮,使人不能不一讀鍾情。

篇5:鄉愁賞析

《鄉愁》全詩賞析

《鄉愁》,篇幅雖短,所折射的情感卻連綿不絕,一點一滴的思緒與相思凝結成不朽篇章,余光中影響了一代人,不!嚴格的說就應是他所表達的情感。

我很想明白難道真的什麼東西能分割兩者。作爲文人墨客,余光中毫不含糊,詩人的《鄉愁》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鄉愁在新的時代新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鄉愁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和深度;作爲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人,余光中更是無可挑剔,從詩文中能夠體會得到他所表達的深厚的歷史使命感和職責感。詩文描述了一個青年從小到大一生的經歷,從小背井離鄉,小時有的雖然僅僅是一張小小的郵票,粘連的是與母親之間深深的思念,還有那不盡的鄉愁!當青年長大的時候,按理說,在這個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之時,理應無憂無慮鬥志昂揚拼搏向前。但鄉愁又化作一張窄窄的船票,他在這頭,妻子卻在那頭,帶來的只有無盡的相思!無盡的愁苦。最後那青年老了,父母也去世了,鄉愁唯一給他留下的是那座矮矮的墳墓。再看看我們自己,雖然與家人僅僅只隔數裏地,想到滄桑的父母還是不免有些傷懷。想到這,我想詩人的鄉愁裏的傷感多多少少的與我們的情感還是有粘連的。

鄉愁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他的濃重的歸屬感,渴望迴歸“母親”的回抱。當然在詩中不可掩埋的有一種歷史的滄桑感,即使在耄耋之年也不忘落葉歸根迴歸祖國。

篇6:鄉愁賞析

余光中將自己濃濃的思鄉之情,傾注在他的詩作之中,《鄉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閱讀此詩,首先呈現給讀者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第一小節:幼年求學,母子分離,借書信以慰別情;第二小節:成年後,告別新婚妻子,離鄉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節: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第四小節: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一。同時,讀者能夠感受到作者濃郁而又強烈的感情,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透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此刻讀者眼前。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於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強烈願望。

閱讀此詩,使我們感到回味無窮。本詩集單純美與豐富美於一體,物象集中明朗,如郵票、船票、墳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遠深邃,資料豐富含蓄,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

詩的結構:以時間爲順序(即小時候、長大後、之後,而此刻),以感情爲線索,以大體相同的詩句和格式,反覆詠歎,使情感逐層加深,由思鄉、思親昇華到達思念祖國。詩歌的結構寓變化於統一之中,既有各小節的均衡、勻稱,又有小節內長短句的變化,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

詩歌有迴環往復,一唱一嘆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複,即我在這頭……,有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有變換的量詞:枚、張、方、灣。作者採用這些藝術手段加強了此詩的音韻之美。

總之,本詩以樸素、簡明、雋永的語言,高超的藝術技巧,表達了人民盼望海峽兩岸統一的願望,抒發了作者濃郁的鄉思之情。

篇7:鄉愁賞析

《鄉愁》全詩賞析

有人說余光中的《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而美的戀歌。下面一齊隨小編來看看這篇鄉愁賞析是如何細評這一文學作品的。

《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此刻/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峯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齊,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爲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爲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這樣,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讚“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

篇8:鄉愁賞析

《鄉愁》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是單純的,所謂單純,絕不是簡單,而是明朗、集中、強烈,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所謂豐富,也絕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在意象的組合方面,《鄉愁》以時間的發展來綜合意象,可稱爲意象遞進。“小時候”、“長大後”、“之後呵”、“而此刻”,這種表時間的時序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前面三節詩如同洶涌而進的波濤,到最後轟然而匯成了全詩的九級浪。

《鄉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現爲結構美,一表現爲音樂美。《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於傳統的美。統一,就是相對地均衡、勻稱;段式、句式比較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比較和諧對稱。變化,就是避免統一走向極端,而追逐那種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之美。《鄉愁》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鄉愁》的音樂美,主要表此刻迴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其中的“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裏)頭”的四次重複,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迴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的數量詞的運用,不僅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篇9:鄉愁賞析

鄉愁賞析精選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爲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爲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余光中作爲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

《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峯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爲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爲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這樣,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讚“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

【美點追蹤】

在意象的擷取和提煉上,這首詩具有單純而豐富之美。鄉愁,本來是大家所普遍體驗卻難以捕捉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意象來表現,那將不是流於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墮入抽象化的空泛。《鄉愁》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是單純的,所謂單純,絕不是簡單,而是明朗、集中、強烈,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所謂豐富,也絕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在意象的組合方面,《鄉愁》以時間的發展來綜合意象,可稱爲意象遞進。“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呵”、“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前面三節詩如同洶涌而進的波濤,到最後轟然而匯成了全詩的九級浪。

《鄉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現爲結構美,一表現爲音樂美。《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於傳統的美。統一,就是相對地均衡、勻稱;段式、句式比較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比較和諧對稱。變化,就是避免統一走向極端,而追逐那種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之美。《鄉愁》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鄉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迴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其中的“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裏)頭”的四次重複,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迴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的數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篇10:鄉愁賞析

《鄉愁》是一篇懷念祖國、渴望迴歸大陸的愛國詩章,它以民謠的歌調深沉而憂鬱地傾訴了詩人對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

短詩巧妙地運用了民歌中部分隔離反覆的形式,敘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歷程中的幾段鄉愁,最後一節輕輕一點:“而現在……”

詩人善於使用傳統民歌的層遞層進、互襯對比的手法。前三節詩逐層描繪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後的三段生活經歷,母子分離的鄉愁,情侶難見的`鄉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離死別的鄉愁,是由生命規律使然。三段鄉愁寫個人,卻爲寫中華民族鄉愁打好鋪墊。最後一節,抒寫的國愁纔是全詩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幾千萬臺灣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詩在語言、節奏韻律的運用上也有獨到之處。以“小小”、“窄窄”等分別形容郵票、船票,用得明瞭、形象、新鮮,加重了鄉愁的濃重意味。總而言之,《鄉愁》整首詩含蓄蘊藉,餘韻綿綿,滿紙是思念大陸的親情,落葉歸根的宿願,已成爲人們傳誦的佳作。

拓展閱讀:

余光中的散文《聽聽那冷雨》節選

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雨是女性,應該最富於感性。雨氣空濛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濃的時候,竟發出草和樹沐發後特有的淡淡土腥氣,也許那竟是蚯蚓和蝸牛的腥氣吧,畢竟是驚蟄了啊,也許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許古中國層層疊疊的記憶皆蠢蠢而蠕,也許是植物的潛意識和夢吧,那腥氣。

余光中簡介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出生於江蘇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因母親原籍爲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1-2]

1947年畢業於南京青年會中學,入金陵大學外文系,1949年轉廈門大學外文系,195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Iowa)藝術碩士。先後任教臺灣東吳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大學、臺灣政治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臺灣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併兼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主任二年。1985年,任臺灣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爲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被譽爲文壇的“璀璨五彩筆”[4]。馳騁文壇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爲“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爲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現已出版詩集21種;散文集11種;評論集5種;翻譯集13種;共40餘種[2]。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等,其詩作如《鄉愁》、《鄉愁四韻》,散文如《聽聽那冷雨》、《我的四個假想敵》等,廣泛收錄於大陸及港臺語文課本。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教授於臺灣逝世,享年89歲。

篇11:鄉愁(賞析)

人生的根本,在於有情。清代文學家張潮說過:“情之一字,維繫宇宙。”對於客居異鄉的遊子來說,鄉情更是剪不斷的“愁”。葉靈鳳的這篇佳作,把這撩人的“鄉愁”描述得那麼真切,又那麼無奈。“我之不願回家,是爲了怕將懷鄉的美夢撕破?是爲了不願使實現的感受將飄渺的情懷破壞?”這種思歸,卻又怕歸的情緒交織在一起,浸染了全篇文字:“每提到了‘家’,我總止不住黯然有感,不敢再談下去”;朋友的妹妹的一句“母親”使作者“不敢再寫下去”;同居的四位朋友,已經或即將“團圓”,“不得不怦然心動”,再加上父老的催歸家信,“我確是心動了” ,“不必再聽鵑聲暮笛,也禁不住潸然要動歸思了”;然而無論是撩人的“天倫之樂”,還是催歸的家信,最終都沒有讓作者踏上歸程,都無法抵擋“能征服我的人此時正被旁人征服了不能來我身旁”,“我只好什麼也不敢再寫了”。這種細膩的情感,作者娓娓道來,卻動人心魄,不愧爲一篇抒寫人間至情的佳作。

篇12:鄉愁(賞析)

鄉愁

葉靈鳳

“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在與同年的朋友的鬨然的談笑中,能使我突然啞了口不開或悄悄地避走去的,除了那能觸起我個人的悲懷的話以外,便是提到回家的事了。每提到了‘家’,我總止不住黯然有感,不敢再談下去。

並不是故園寥落,不堪回首,也不是蜀道難行,有家歸未得。家園是雍雍穆穆,依舊保持着世家的風度;假若立意回家,而遙遙長途,也只消一列徵車,指日可達。然而我總不敢聽到旁人說起家中的事,我也從沒有回過家鄉。我之所以不願回家,我是爲……

寫到此地,突然聽見前面我的朋友的妹妹喊“母親”的聲音,我是什麼也不敢再寫下去。

長夏多閒,同居的四位朋友,一位是有家在此,兩位是已經回去,一位也預備待日起程。在這樣的情景中,任是聽過了多少遍春暮鳥啼,經過了多少次勁疾的西風都木然無感的我,到此也不得不怦然心動了。我近日不知怎樣,突然思家,起了鄉愁。

何況我抽屜中還疊着兩封老父催歸的家信。

信上說:父母老矣,倚閭甚殷,至望吾兒此夏能抽暇一行。須知君子務本,綱倫爲重,吾兒置堂上於不顧,長年在外,縱學得滿腹經綸,又奚益耶?餘爲此言,意非責兒。蓋期念情深,遂不覺言之切矣。此函到後,至望吾兒乘暑假之閒,歸家一行,勿再使老父……

我確是心動了。按理我接到這樣的信後,任是有怎樣不能分身的事務,也必要勉力一行了,然而當我看了信後,我卻悄悄地嘆了一口氣,忍住眼淚,將信重放在袋中,又低頭讀我未完的書了。

我是每日在思家,然而總不想真的回去。

一定有人在罵我怪僻了。是的,我確是不該,我領受一切的責訓。

然而我自己終不明白,我自己這矛盾的心理。我不知道我爲什麼一面在想家,一面又不肯回去。這尤其是在與大衆談笑的時候,我偶然聽到他們提起家裏的事,我想起我也是有家的人,我正是被倚閭的期待着早日歸來的遊子,我真有一種極渴烈依戀家庭生活的心,然而待我真的想挾起一兩冊書作歸計的.時候,我又在越趄中將什麼都消滅了。

便是這樣,在這樣矛盾的心理中,逝水的光陰無一刻的停留,我已叄年未歸家了。每同朋友閒談,談到故鄉,我總是驕傲地誇耀我的故鄉是怎樣被稱爲“龍蟠虎踞,鎖鎮江南”,然而當一提到家裏的事,我卻只會啞然無言的走開了。

我自己也不明白我怎樣會變成了這樣。

是叄年飄泊,書劍無成,無顏歸見家園父老?還是燕然未勒,錦衣未就,不甘這樣默默地言旋?

一陣夜風,吹散了桌上凌亂的稿箋,給了我說明我對於這些疑問的否認。

然而,我究竟爲什麼呢?

我轉眼望望老父的來書,我真願擡頭高聲回答這發問者:“一點也不爲什麼,我明日就回去了。”我真應該這樣決定。但是我知道,明日踏上了徵車欣然回去的卻正是我的朋友。我是依然……

早幾日讀Loti的“The romance of a spahi”,讀到這位兵士在渴望家鄉的時期中,得到了可以回去的權利,卻突然甘心與旁人調換,讓了人家回去,自己依舊在荒酷的沙漠中作還鄉的沉夢。我讀到此地,不覺怵然驚起,難道這兵士別有存心的舉動也染到了我的身上?

我之不願回家,是爲了怕將懷鄉的美夢撕破?是爲了不願使實現的感受將飄渺的情懷破壞?

啊啊!我低眼看了看桌上半展的信箋,我怎麼也不忍心敢講出這樣自私的話。我只好推說職務忙碌了。

同居的四人此時都已在飲着天倫的樂懷,只有叄年沒有歸過家的我,依舊在燈下,在老父催歸的信旁,執筆寫這一段“鄉愁”。在這樣的情形之下,任是怎樣經過百戰的英雄,正不必再聽鵑聲暮笛,也禁不住潸然要動歸思了。

然而我知道,假若我真的將車票購好握在乎裏的時候,我定是又是另一種的心情,於是我終於只好忍住已經要滴下的眼淚。

假若此時能有個足以征服我全部的人在我身旁,強迫着我登車,我或可戰勝我自己的神祕。

然而能征服我的人此時正被旁人征服了不能來我身旁,我只好什麼也不敢再寫了。

一九二六年七月二十二日夜

(選自《人情四品》,《白葉雜記》之十五,湖南出版社)

篇13:《鄉愁》賞析

《鄉愁》賞析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

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望

彷彿霧裏的揮手別離

離別後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席慕容的《鄉愁》一詩,雖只教了一回,我想,自己恐怕是再也忘不了了。我很爲此而慶幸。是的,沒有人會這樣用比喻,也沒有人用這樣的比喻:故鄉是一首歌,還是故鄉這首歌像清脆而渺遠的笛聲,抑或是兩者兼而有之?然後情不自禁地,那自渺遠而切近,由模糊到清脆,載着連同那清輝撒滿大地的月亮,一齊朝自己的心海划來……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彷彿霧裏的揮手別離”你聽到過這樣的比喻嗎?請你還是細細品一品吧,你就會發覺,這“模糊的.悵惘”竟是如此傳神、又是如此貼切,將許多年以前故鄉的樣子在自己腦中的印象輕輕喚出:她模糊而又真切,真切卻又無法一一道出,無法一一道出,便在心靈深處生出一絲惆悵、一陣迷茫,正如那秋日早晨山間的濃濃霧氣籠罩,親人,雖在向將要遠行的自己揮手,然而,不斷爲淚水充溢而變得迷濛的雙眼裏,如何又能清晰地去拍下親人也是自己依依難捨的那份衷腸,那聲聲祝願?也許,沒有人在認真品讀之後不爲這連環扣般的精妙比喻喝彩。不僅如此,詩人心中對故鄉的思念已成爲“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

這不老的思念,又喚起了多少漂泊他鄉的人們濃濃的情思,綿綿的期待!元人馬致遠的《天淨沙 秋思》有“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之句,用的是直抒胸臆筆法,其感受在詩人席慕容筆下,竟化作了如此含蓄、如此雋永的詩行!……

於是,童年的歡笑,小夥伴的追逐,其間忘情的嬉戲……多年前故鄉留給自己的一幕幕畫面,竟變得如此親切,那割捨不斷的情絲又一縷一縷重新連接……

篇14:余光中《鄉愁》全文及賞析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鄉愁 余光中

鄉愁 余光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篇15:余光中《鄉愁》全文及賞析

When I was young,

my homesickness was a small stamp,

I was here,

my mother was there.

After growing up,

my homesickness was a narrow ticket,

I was here,

my bride was there.

Later,

my homesickness was a little tomb,

I was outside,

my mother was inside.

And now,

my homesickness is a shallow strait,

I am here,

the mainland is there

標籤:鄉愁 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