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鄉愁教學反思(共19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19篇《鄉愁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鄉愁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鄉愁教學反思(共19篇)

篇一:鄉愁教學反思

《鄉愁》是一篇充滿人文,飽含感情的詩歌,以時空的變化爲序貫穿全文,詩人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出四個意向: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形成了四個比喻句,將飄渺抽象難以捕捉的鄉思愁緒變爲具體可感的形象。。它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郁的思鄉之情和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具有以往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而且詩歌教學重在朗讀,因此在教學中,我讓朗讀貫穿始終,讓學生在朗讀中品味詩歌的語言美,體會詩歌的意境美,進而感受蘊含其間的濃濃鄉情。

一.詩歌,重在品讀,所以在這節課中,我把重點放在了品讀,在品讀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進而薰陶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通過朗讀,可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中所抒發的情感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學生的共鳴,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情感所以我在進行朗讀指導時,引導學生在朗讀中讀出節奏,讀出語速語調,讀出感情等。學生在這些形式靈活多樣的反覆朗讀中,由初步感知到逐漸深入感知詩的內容,領悟詩歌的意境,品味詩歌的語言。正因爲教學中很好地處理了朗讀這一環節,所以爲其他教學環節的師生互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同時通過朗讀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充分理解詩歌內容,引導同學們深刻地感受蘊藏在字裏行間的真情實感。在此基礎上,讓他們的想象活躍起來,最大程度地引發感情上的共鳴,激發同學們愛國主義情懷和渴望祖國統一的美好願望。

二.教學的難點是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入詩歌的意境,同作者一起感同身受,進而培養愛國情懷。爲了解決這一難點,我充分的運用多媒體,爲了讓學生更好的走進文本,走進作者,我用多媒體出示余光中的相關材料以及詩句,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信息量遠遠超過了過去,開闊了視野活躍了思維。在指導讀第三節詩的時候採用背景音樂渲染氣氛營造出了生死離別的喪母哀思的氛圍,讓學生同作者產生了共鳴,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學生學有所得,獲得思想的啓迪和情感的薰陶。

不足之處:

1.上課太嚴肅,教學應是寓教於樂的,以後力求做到微笑上課激情講解,讓溫馨融化學生的心靈。

2.課堂評價語言努力做到多樣化,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

【鄉愁教學反思(彙編15篇)】

篇二:鄉愁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鄉愁》是一首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詩人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對於這首詩歌的學習,我按照“讀──品──寫”的教學思路,採用板塊教學,“美美地讀——用心地悟——暢快地說——熟練地背”引導學生去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發現詩歌的新奇美,使學生對詩歌的賞析上升到一定的審美的層次。

高爾基說:“真正的詩,永遠是心靈的詩,永遠是靈魂的歌。”詩歌是最富情感的,詩人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而他的目的總是要在讀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樣的感情作用的。《鄉愁》就詩的每一節來看,句子有長有短,參差不齊,節奏感很強,很適合學生的朗讀。結合詩歌的特點,在課上我加強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一讀,自由讀,讀出重音,停頓,注意語速、語調,感受詩歌。二讀,聽讀,模仿讀,學習名家在朗讀時,朗讀技巧的運用,以及如何用聲音表現詩的感情,對學生的朗讀起到了較強的指導作用。在反覆的誦讀中,學生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中所抒發的情感叩擊他們的心靈,引起他們的共鳴,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情感。

“詩以一字爲工。”通過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深刻地感受蘊藏在字裏行間的真情實感。在這一環節,學生分組討論,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個人的見解,又有集體的智慧,各抒己見,互相交流,挖掘了學生的內在潛能。讓學生結合對詞語的品析,簡單描述想像到的畫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充分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去發現這首詩的新奇之處。學生入情後,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有新發現,並能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學生先去發現,然後說出依據,學生的思維就會被激活。這首詩學生的發現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詩歌的層次結構,二是詩歌的立意。用時空的變化順序來組詩,使這首詩的層次非常清楚,由對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對祖國大陸的思念,正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昇華,學生這麼多的發現,可見他們的潛力是無窮的。

學生的即興寫詩,是讓他們藉助這種詩歌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人生體驗,對生活的獨特感受。有的同學寫到;“將來啊,鄉愁是一條長長的航線,我在上頭,祖國在下頭。”有的寫到:“將來啊,鄉愁是一架長長的橋,我來這頭,大陸去那頭。”……他們用具體的形象表達出自己對兩岸統一美好期盼,比喻形象新穎。

在這節課裏,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 導語可設計得詩意些,讓學生很快進入詩的氛圍中。

2、試課件太晚,以致發現了問題,來不及解決,下載的朗誦視頻沒能播放。

3、在“細心地練”這一板塊中,練習題設計得有些單一,可讓學生擴大閱讀量,讀一讀余光中的《鄉愁四韻》,加深對詩情的理解。

篇三:鄉愁教學反思

《鄉愁》是一篇充滿人文,飽含感情的詩歌,《鄉愁》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郁的故鄉之思,懷親之情,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具有以往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教師用心去創設情境感染學生,努力使師生的感情融入作者濃濃的鄉愁之中,產生心靈上的共鳴。也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及審美情趣。

在教學的環節上分爲:導入新課——作家身影——誦讀——品讀——賞讀

首先談談誦讀,聽說讀寫是語文的基本功,所以教師要大膽範讀,如果能配以舒緩憂傷的背景音樂,也許效果會更好。接下來,教師指導學生讀,重音、節奏、情感,一一都要把握。

品讀即走進詩人、走進文本。在余光中的《鄉愁》中,最能夠打動人心的就是那濃得化不開的情感,有人說,餘詩是用最狠心的別離成就最醇美的鄉愁。但是余光中只把鄉愁比喻成“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樣東西,那麼剩下的他未曾用到的許多意象就是他餘留的想象的空間。這裏我讓學生們設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你走出家鄉,心中最惦記的是什麼?讓他們想象一下自己的鄉愁,大膽地進行比喻句的仿寫。學生們的仿寫就象是在填補空白。這種想象力的調動,給學生們的理解又創造了許多新的元素,鄉愁也因此帶上了多元的個性色彩。當然,學生的創作畢竟是稚嫩的,但也一樣可以從中發現稚嫩的美。如有的學生寫鄉愁是一張泛黃的舊照片,鄉愁是故鄉庭院中枝繁葉茂的棗樹,鄉愁是一杯香濃的咖啡,都是很不錯的想法。也就是說,我們要培養學生自己的創造力,就要給予他們適宜創造力生長的課堂環境。相信這樣的仿寫一定可以深化學生對原詩感情的理解,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儘可能積極主動地發展自己的創新思維。

在這個環節中我十分注意內容前後的銜接,板書的設計,詩歌託物寄情的寫作技巧,我引導學生回憶了李清照的《武陵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這樣既複習了舊知又讓知識前後連貫。但課後發現這個環節還存在很多不足,教師說得多了些,學生的活動少了些,教師講課的語言不夠精煉、詩意,而且板書的設計還應更合理。

賞讀環節就是鑑賞詩歌的環節,所以我把它也稱爲“尋美”過程,希望學生能從詩歌的整體結構、構思立意、詞語運用、思想感情等角度入手鑑賞詩歌,如:《鄉愁》詩美在長句短句的變化錯落上;《鄉愁》詩美在迴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上;美在數量詞與疊詞的運用上;美在託物寄情的寫作技巧上;美在那一幅幅悽美的畫面上……但由於時間控制不當,導致這個環節未能充分展開。

回顧這節課有得有失,我還應不斷總結、反思,讓自己不斷進步。

篇四:鄉愁教學反思

《鄉愁》是一篇膾炙人口的詩,因其內容直白簡單,廣爲流傳。作爲九年級第一單元的一首詩,其內容是過於簡單了,但是其思想性和引導性比較強。因爲九年級的學生要學會詩歌鑑賞,而這類型的試題要從讀詩開始,這樣的一首詩做了很好的搭橋工作。

我在四班的教學是從《鄉愁》改編的歌曲開始的,因爲是下午的課,再加上這首歌的感情低沉,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得到很好的激發,所以整體課的教學氣氛不是很好。

在一班的時候,我以詩歌朗誦作爲開頭,學生通過聽別人朗誦,然後再自我練習,全班展示。一班的學生好表現,而且能夠很好地調動情緒,所以他們朗讀的時候效果很好。幾個學生很快就把整首詩背下來的。然後我通過語言美,結構美,音樂美,來剖析這首詩。最讓我意外的是,在對比席慕蓉的《鄉愁》之時,學生說出來很多我意想不到的特點,有了他們自己的見解。

詩歌鑑賞着重要告訴學生鑑賞的思路,而這堂課,我告訴了學生什麼是意象,這些意象揭示了怎樣的思想感情。下節課,我將教會學生通過描繪畫面,概括氛圍,來闡述詩人的思想感情,將詩歌鑑賞的方法落實到課文的講解中。我預期這樣層層深入的教學會讓學生學有所獲。

篇五:鄉愁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鄉愁》是一首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詩人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借小小的郵票表達了對母親濃濃的思念,窄窄的船票寄託了與妻子之間長長的愛情,愛矮的墳墓代表的是我與母親悽悽的別情,而淺淺的海峽卻阻隔不了作者對大陸深深的思念。

本堂課主要藉助多媒體手段擴充課堂容量,激發學生的想象。因此我在授課時,把作者的簡介和詩歌示範朗讀都使用了多媒體,圖片、文字、音樂視聽結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針對學生對詩歌的朗讀能力較差的現狀,結合詩歌的特點,在課上我加強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主要是讀出感情、節奏、重音,注意語速、語調等。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中所抒發的情感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學生的共鳴,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情感。《鄉愁》就詩的每一節來看,句子有長有短,參差不齊,節奏感很強,很適合學生的朗讀。通過朗讀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音樂美。配樂範讀使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這首詩的感情基調、語速、節奏,對學生的朗讀起到了較強的指導作用。一是可以使學生增加讀詩的興趣,另外還可以依據一定的標準對他人的朗讀情況進行點評。在這裏,有感情地朗讀始終是放在首位的,事實上,我們在學習詩歌時,都是在誦讀中逐漸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情感。

課外延伸部分,學生的即興造句,是讓他們藉助這種詩歌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人生體驗,學生對生活的獨特感受是他們積累的學習語文的寶貴財富。當學生的生活體驗被引發時,學生的情感就會自然地抒發出來,而不是刻意地模仿。這個練習的目的不在於他們能說出多麼富有韻味的詩句,而是在於表達自己對人生的獨特的感受和真切的體驗。

在如今開放的課堂中,教師要時時認識到,對學生給予足夠的理解和尊重,這對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往往能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已不單是知識的傳播者,更多時候是一名參與者、引導者、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和自主權,強調自主、合作、探究,這樣學生纔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詩歌的內容和情感,獲得自己的獨特體驗和發展,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充滿個性。

篇六:鄉愁教學反思

《鄉愁》是一首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詩人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由於是抒情詩,所以在教學上我儘量體現其詩意。我希望學生通過對詩歌意境的體會和對詩歌意象的分析,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通過對詩歌重點詞句的學習,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所以在這節課中,我把重點放在了讀——品——讀的基礎上。通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中所抒發的情感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學生的共鳴,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情感;通過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如意象的選取,疊詞、數量詞的巧妙運用,充分理解詩歌內容,引導同學們深刻地感受蘊藏在字裏行間的真情實感。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同學們進行朗讀,將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他們的想象活躍起來,最大程度地引發感情上的共鳴,用個性化的感受,去豐富作者用情所塑造的意象,走近作者的鄉愁世界。

在教學過程中我自認爲,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於,語文教學的核心沒有變,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學習、賞析,喚醒了學生內心深處的思想和情感,通過學生聲情並茂的朗讀,獲得思想的啓迪和情感的薰陶。

1、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了以下問題:從未離家的孩子對“鄉愁”缺乏生活閱歷,難於理解,如果我能通過多媒體、圖片、音樂視聽、動情導引等手段營造氛圍、創設一定的情境,激發聯想、吟誦入境,就能快速喚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動情體會詩歌的感情。

2、在學生獲得一定的情感體驗後,要引導學生品讀詩歌。品讀的關鍵在於把握意象,而在此環節,我沒有在分析的開始引出“意象”的概念,而是放在了最後才提及,如果在開始就利用幻燈片引出“意象”的概念,會讓同學們覺得更清晰明瞭些。帶着對意象的探討,引導同學們走進詩歌的情境之中。

3、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有些緊張而沒能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將本應屬於學生的主動學習變成了爲配合老師的被動學習,顛倒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4、在學習整首詩的過程中,缺少學生之間的評價,在進行多種方式朗讀的過程中,應該給同學們些時間進行簡單地評價,對於他們更好地朗讀詩歌也起着引導作用。

5、多媒體課件的內容沒有起到理想的作用,在同學們找本詩中所出現的意象時,如果我能利用幻燈片出示相關的圖片,也許會讓同學們看起來更直觀些,印象更爲深刻些

當然,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還有很多,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擇其善者而從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學是一門藝術,值得我們以後去摸索,去研究。

篇七:鄉愁教學反思

《鄉愁》是一篇充滿人文飽含感情的詩歌,教師成功之處在於用心去教,用感情教,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學生,努力使師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濃濃的鄉愁之中,產生心靈上的共振,所以《鄉愁》這一堂課聲情並茂,使人彷彿置身於藝術的殿堂,得到一種真正的藝術感受。這堂課主要突出探究創新的特點。體現了“誦讀——解讀——拓展”的教學模式,這是在課改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一個新型教學模式,其核心是:“讀熟、悟透、遷移”。這堂課這三大塊很清晰,誦讀的環節不僅有圖文並茂的配樂朗誦,學生自由讀,齊讀,而且老師注重在朗讀在中起示範作用和指導作用,如感情基調的把握很到位,“啊”字的變音指導,“頭”讀輕音等。解讀環節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老師沒有向學生灌輸什麼,而是讓學生在小組中想景悟情,描述詩的內容,讓學生主動參與,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學生質疑、答疑、討論、評價,老師點撥及時弊確,並自己率先示範背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展的環節,讓學生模仿詩中的意象爲鄉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學生創新的思維,例如學生說:鄉愁是一條電話線,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鄉愁是一杯沒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澀澀的。”“鄉愁是一碗老醋,每嘗一口都讓人心酸”“學生的想象力真是讓人讚歎。”各領風騷話說愁"注重引導學生積累知識

篇八:鄉愁教學反思

學生們經過xxx年的語文學習,中學生對古詩多少有了一些瞭解。而現代詩歌卻還是一個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與悠遠的古代詩歌相比,無論是從詩歌的意蘊,還是詩歌的形象上,都沒有古代詩歌細爵起來津津有味,對於學生們來說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學生能通過文字領會詩人的感情,這是一個基礎,但這還遠遠不夠,要真正理解一首詩,必須完成情感的遷移,即在詩歌領悟的過程中,給原有的情感加上學生個體情感因素,把詩人的情感變成學生自己的情感,這首詩才算學會了。因此,現代詩歌怎麼教卻是長期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在教了余光中的《鄉愁》之後,我彷彿在迷霧中見到了曙光的端倪。

在余光中的《鄉愁》之中,最能夠打動人心的就是那濃得化不開的情感,有人說,餘詩是用最狠心的別離成就最醇美的鄉愁。但是余光中只把鄉愁比喻成“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樣東西,那麼剩下的他未曾用到的許多意象就是他餘留的想象的空間。這裏我讓學生們設想一下,如果一天走出家鄉,心中最惦記的是什麼?讓他們想象一下自己的鄉愁,大膽地進行比喻句的仿寫。學生們的仿寫造句就象是在填補空白。這種想象力的調動,給學生們的理解又創造了許多新的元素,鄉愁也因此帶上了多元的個性色彩。當然,學生的創作畢竟是稚嫩的,但也一樣可以從中發現稚嫩的美。如有的學生寫鄉愁是一碗扯不斷的麪條,一鍋紅紅的火鍋,都是很不錯的想法。也就是說,我們要培養學生自己的創造力,就要給予他們適宜創造力生長的課堂環境。相信這樣的仿寫一定可以深化學生對原詩感情的理解,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儘可能積極主動地發展自己的創新思維

篇九:《鄉愁》教學反思

《鄉愁》是余光中詩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鄉愁四韻》《羅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風抒發鄉愁的經典之作。

余光中被稱爲“以鄉愁之詩撼動億萬華裔”的詩人,“鄉愁”是其衆多詩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題。《鄉愁》對一個抽象的、很難作出描繪卻被大量描繪所覆蓋的主題作出了新的詮釋。在意象上,選用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生活中常見的物象,賦予其豐富的內涵,使原本不相干的四個物象,在鄉愁這一特定情感的維繫之下,反覆詠歎。余光中本人曾說,這首詩是“蠻寫實的”:小時候上寄宿學校,要與媽媽通信;婚後赴美讀書,坐輪船返臺;後來母親去世,永失母愛。詩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後一句想到祖國大陸這樣“大母親”,於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開朗,就有了“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一句。

內容上,按時間順序,從“幼子戀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後的“生死之隔”,再到對祖國大陸的感情,不斷髮展的情感,逐漸上升,凝聚了詩人自幼及老的整個人生歷程中的滄桑體驗。不同階段的鄉愁,凝聚兩端的分別是:我——母親;我——新娘;我(生)——母親(死);我(遊子)——大陸(祖國)。鄉愁的對象,由具體的“鄉”,到抽象的民族的“鄉”,從地域之鄉,到歷史之鄉和文化之鄉。使“鄉愁”逐漸沉澱出豐富的內涵和表現力。

詩形上,四段文字在字數、句式上基本一致:“……(時間狀語),鄉愁是……(作爲意象的具象化的‘鄉愁’的載體),我在這頭,……(具體的‘鄉愁’的對象)在那頭”。一氣呵成,迴環往復,似乎是情感的一唱三嘆,餘音繚繞,歷久彌篤。

詩歌在語言上純淨、清淡,淺白真率而又意味雋永。“小小”、“窄窄”、“矮矮”、“淺淺”等疊音的形容詞,用來修飾中心意象,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

這首詩在藝術風格上,一反詩人早年“現代時期”那種刻意錘字煉句、苦心經營意象和矛盾語法、追求陌生化效果以作驚人之語,在晦澀中求深奧的特點,轉而追求恬淡、圓融的美學風格。以簡代繁,以淡取勝,也算是絢爛之極,歸於平淡。

篇十:《鄉愁》教學反思

《鄉愁》教學反思

《鄉愁》是一首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詩人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爲方便教師更好的教學, 通過鄉愁課後反思,教師可以儘早發現一些教學不足,比如說教學設計上出現哪些問題、課堂交流和啓迪是否得當、課後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從而爲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累計經驗。一起來看下吧!

《鄉愁》這首詩我很喜歡,備課也很用心,但上下來後感覺並不好。下面我就這節課從教學設計及課堂教學效果兩方面進行反思。

一、教學設計

這是一首抒情詩,在教學上我儘量體現其詩意。

1、在教學環節的命名上體現詩意。“走近余光中――讀《鄉愁》,感覺詩的音樂美――品《鄉愁》,體會詩的情感美――說‘鄉愁’,展現詩的神韻美”。

2、在教學語言上體現詩意。

課堂上,儘量去掉不必要的口頭禪,多用散文化的語言,使教學語言呈現出一種美感,。如在介紹余光中的生活經歷時,用這樣的語言描述:他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紫金山的.風光,夫子廟的雅韻早已滲入他的血脈。抗戰期間輾轉於重慶讀書,嘉陵江水,巴山野風又一次將他浸潤。他受過傳統《四書》《五經》的教育,中華文化早已根植於他的心中,因此,對中華民族的眷戀與深情便化作他心靈深處的一縷縷鄉愁。

3、在朗讀中體現詩意。這節課,我設計了四次朗讀,每一次朗讀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讀,要求聲音響亮,讀得字正腔圓;第二次讀,要求把握節奏,讀得抑揚頓挫;第三次讀,要求把握情感基調,充滿深情地讀。第四次讀是美讀,分男女聲部來讀。這樣的朗讀,是小步輕邁,使朗讀技巧及情感能層層遞進,讓學生在朗讀中一步步感受詩意。

二、課堂教學效果

這一節課並沒有達到我所預期的效果,雖然每個教學環節都能落實,但上完後總感覺少了什麼,原來缺少的是一種感染力。主要表現在:

1、學生的朗讀缺乏情感。余光中說:“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確實,我們的學生才十幾歲,對這些離愁別緒並沒有一種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課堂上我又沒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情感引導,因此學生在朗讀時並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傷的情感基調。

2、不必要的緊張使這節課上得很拘謹。站在講臺上整整15年了,可站在丹中多媒體教室卻是第一次。情緒緊張使課堂少了些許靈動的東西,缺乏教學的機智,更少了一種教學的激情。由於這種緊張情緒的干擾,使課堂出現兩處明顯的失誤,一是產生錯覺,提前下課。二是收束本節課的配樂朗誦,本來是由老師朗誦的,因口誤,多說了一句“讓我們一起朗誦”,學生便一起朗誦了。學生參與朗誦,情感的表達未能恰到好處,使配樂朗誦缺乏感染力。

總之,這節課有得有失。我相信,在今後的日子,在丹中這個大家庭裏,我的“得”會越來越多,我的“失”會越來越少。

篇十一:《鄉愁》的教學反思

爲之緊張而忙碌的教師教學大賽結束了,但我的心情並未因此而變得輕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次比賽讓我找到了衆多可以帶給我啓迪的老師們,在看到他們精彩的講授過程之後,也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值得我去認真反思。

《鄉愁》是一首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詩人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它就像一粒水晶珠子,內無瑕斑,外無紋痕,又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捧着課本,讀着詩歌,我試着尋找教學的切入點,然而我的思路產生了偏差,幸虧有各位老師的指導,她們告訴我:詩歌,重在品讀,這讓我對我的思路有了新的定位。

所以在這節課中,我把重點放在了品讀,在品讀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進而薰陶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通過朗讀,可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中所抒發的情感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學生的共鳴,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情感;通過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如意象的選取,疊詞的巧妙運用,充分理解詩歌內容,引導同學們深刻地感受蘊藏在字裏行間的真情實感。在此基礎上,讓他們的想象活躍起來,最大程度地引發感情上的共鳴,激發同學們愛國主義情懷和渴望祖國統一的美好願望。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了以下問題:

1、選篇時猶豫不決,左右爲難,雖然很多老師都提醒我《鄉愁》很難把握,很難講,我猶豫再三,本着想挑戰自我的思想,定下了此篇文章。但在準備過程中我就發現,並不是自己想象的那麼簡單的,挑戰是需要實力、需要底蘊、需要創新的。雖然最初的想法是好的,但我卻越來越感覺“山重水複疑無路”,思路嚴重受阻,不知道該如何把握《鄉愁》這篇短小而經典的詩歌,經過幾天痛苦的掙扎和多方面的徵詢意見,我還是硬着頭皮繼續準備着!雖然查閱了很多資料,卻始終找不到最佳的講解方法,直到講課的那天,我還在思考每個預設問題的問法、環節的設計等,這樣的心情,也使我在講課當天沒有足夠的自信從容面對課堂,反而覺得自己各個環節的連接都不是很順暢。

2、從未離家的孩子對“鄉愁”缺乏生活閱歷,難於理解學生對臺一事雖有了解,但卻沒有親身的體會。所以,教師在講授時對學生的情感薰陶不到位,語言較匱乏,沒有使學生感同身受的理解作者的情感。

3、課件的畫面設計很美,圖片畫面也較多,但沒有多少實用價值。有些畫面只是一閃而過,白白浪費時間去準備了那麼多。而且,還忽略了講詩歌重在品悟,直觀的圖片應該少用,給學生以充分的想象空間,這樣纔有助於學生品悟詩作,感受詩歌的朦朧美。

4、課堂上設計的問題也很多,但沒能留下時間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思考和討論,還是以老師包辦代替爲主,缺乏學生自主探究的問題。

5、在進行多種方式朗讀的過程中,應該給同學們適當的評價,對於他們更好地朗讀詩歌也起着引導作用,而我卻很少給出評價,只說一個“好”字,便不置可否。

6、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有些緊張而沒能充分地投入到詩文當中,沒能用飽滿的情感感染學生,沒能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將本應屬於學生的主動學習變成了爲配合老師的被動學習,顛倒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7、詩歌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朦朧美,而這樣的朦朧需要學生去用心品味,細心感悟,本節課我沒有指導學生深刻品悟詩文,反而教條的分析講解,沒有給學生更多空間去品味,以至於學生對詩歌理解不夠深。

雖然大賽結束了,但留給我的卻是無盡的思考,“路漫漫其修遠兮”,在以後的日子裏,我將努力完善自己,儘量避免此次大賽中出現的問題,在生活中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含量,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爭取在短時間內取得更大的進步。

篇十二:《鄉愁》的教學反思

每次上完一節公開課,心中總有波瀾蕩起,那些遺憾總在心頭跳躍。

《鄉愁》是一首遊子思鄉的深情戀歌。這節課上,我採用“聽讀、朗讀、品讀、仿寫”四個環節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品味詩歌的意象美,發現詩歌的結構美。因爲本單元是“活動探究”單元,活動任務三就是引導學生創作詩歌,仿寫的目的不在於他們能寫出多麼富有韻味的詩句,而重在表達自己對人生真切的體驗。

有了前兩課詩歌學習的鋪墊,孩子們讀詩、品詩、寫詩的熱情很高,但是“熱鬧”的課堂結束了,孩子們的詩歌學習真的提升了嗎?我不禁反思自己,通過靜心梳理,歸納問題有二。

表面接受新教材,課堂實際還是“老套路”。統編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是 “活動探究”單元,那麼我們的重心就是引導學生去讀詩、品詩,而我則喧賓奪主的忽視了孩子們蒐集信息的能力,就連最簡單的作者簡介也是在課堂上給孩子們出示。

課堂角色“狹隘化”。品析詩歌內容時,在情感昇華這一環節處理上,過於心急,答案不是引導學生慢慢領悟出來的,而是自己半推半就給出來的。在評價學生創作的詩歌時,評價語言缺少感染力,沒有給學生以提升的空間。再者,填空式的提問,沒有任何意義,沒有起到點撥、引導的作用。

作爲一名教師,課堂上的每一次評價都要緊扣教學內容和學生活動,每一句評價語都要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擲地有聲,而不是無病呻吟。

篇十三:《鄉愁》的教學反思

9月21日,在本校組織的教研課中,我講授的是余光中的《鄉愁》,針對本節課的具體情況,我做如下教學反思。

《鄉愁》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十課的第二首現代詩歌。本單元的主題是“土地情思”,其內涵是愛國思鄉,重點是陶冶情操,淨化心靈,加深對祖國和家鄉的感情。

在導入的部分,我設計的環節是檢驗各小組的預習情況。在講新課之前,給各小組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蒐集有關鄉愁的古詩句。這樣,能夠培養並鍛鍊學生課前預習的`良好學習習慣。

要想更好的理解詩人的內心感受,我準備了一段配樂詩朗誦,讓學生們帶着自己的感受去充分體會,課後實踐證明,選取的配樂詩朗誦並不是最佳的那一首,這一點,我在以後的選材上會更加的注意。

爲了讓學生更好的把握本首詩歌,我們一同進行了賞析。要讓學生懂得作者以時間的變化,選擇了幾個具體而又富含深意的形象,抒發了遊子對故鄉、祖國的殷切思念。在本環節,比較難的一點是,教師怎麼合理的引導,才能讓學生把余光中的家愁上升到國愁的境界。本堂課在這一環節完成的相當順利,好過我事先預料的結果。

在賞析結束後,我在大屏幕上針對本首詩和七年級學生的接受情況設置了相應的思考題,使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但遺憾的是,最後時間比較倉促,沒有留給學生適當展示自己小文章的時間,這一點,我在以後的教學當中會有所改善。

《鄉愁》是一首傳世之作。因此學生對這篇詩歌鐘愛非常,學習的積極性很高。而它溶哀愁於物象的本領,更值得我們潛心揣摩。對於詩歌教學,我認爲,要略講,要多讀。詩歌宜藏不宜露,只有在反覆誦讀中才會明白詩歌的主旨。尤其對於現代詩歌來說,只要我們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再給予適當的激勵,背誦就不會是苦差使,而會變成快樂的事情。

總之,對於剛剛接觸語文學科的新教師,我一定會吸取各位老師們的精髓,爭取把語文課講好、講精,給社會,學校,家長和學生們一個滿意的答覆!

篇十四:語文課文《鄉愁》教學反思

語文課文《鄉愁》教學反思

《鄉愁》是一篇充滿人文,飽含感情的詩歌,它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郁的思鄉之情和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具有以往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而且詩歌教學重在朗讀,因此在教學中,我讓朗讀貫穿始終,讓學生在朗讀中品味詩歌的語言美,體會詩歌的意境美,進而感受蘊含其間的濃濃鄉情。

首先,導入時讓學生說出自己所積累的表達鄉愁的詩句,讓學生明白積累的重要,然後引出新課。

其次,進行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在朗讀中讀出節奏,讀出語速語調,讀出感情等。把無聲的書面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學生與詩人在詩歌中所迸發的思鄉愛國之情產生共鳴。其間的聽課文朗讀錄音能使學生從整體上初步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和節奏,給學生有一個模仿的標準,對下一環節學生的朗讀起到了較強的指導作用。從教學過程看,朗讀的.形式靈活多樣,有學生的自由朗讀,有學生的個人試讀,還有聽課文朗讀錄音,全班同學的集體朗讀。學生在這些形式靈活多樣的反覆朗讀中,由初步感知到逐漸深入感知詩的內容,領悟詩歌的意境,品味詩歌的語言。正因爲教學中很好地處理了朗讀這一環節,所以爲其他教學環節的師生互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再次,在品味詩歌的意境這個環節中,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分組討論交流,充分體現了新課標自主、合作的教學理念,在這裏,既有學生個人的見解,又有小組集體的智慧,小組成員間各抒己見,互相交流,挖掘了學生的內在潛能。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描述四幅畫面的情景,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最後通過拓展延伸,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及審美情趣,其中的仿寫激活了學生創新的思維。

不足之處:

課堂節奏有點前鬆後緊,在仿寫指導上做得還不到位,在今後的教學中仍需努力探討並改進。

篇十五:九年級語文 《鄉愁》教學反思

《鄉愁》是一篇充滿人文,飽含感情的詩歌,以時空的變化爲序貫穿全文,詩人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出四個意向: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形成了四個比喻句,將飄渺抽象難以捕捉的鄉思愁緒變爲具體可感的形象。。它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郁的思鄉之情和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具有以往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而且詩歌教學重在朗讀,因此在教學中,我讓朗讀貫穿始終,讓學生在朗讀中品味詩歌的語言美,體會詩歌的意境美,進而感受蘊含其間的濃濃鄉情。

一.詩歌,重在品讀,所以在這節課中,我把重點放在了品讀,在品讀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進而薰陶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通過朗讀,可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中所抒發的情感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學生的共鳴,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情感所以我在進行朗讀指導時,引導學生在朗讀中讀出節奏,讀出語速語調,讀出感情等。學生在這些形式靈活多樣的反覆朗讀中,由初步感知到逐漸深入感知詩的內容,領悟詩歌的意境,品味詩歌的語言。正因爲教學中很好地處理了朗讀這一環節,所以爲其他教學環節的師生互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同時通過朗讀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充分理解詩歌內容,引導同學們深刻地感受蘊藏在字裏行間的真情實感。在此基礎上,讓他們的想象活躍起來,最大程度地引發感情上的共鳴,激發同學們愛國主義情懷和渴望祖國統一的美好願望。

二.教學的難點是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入詩歌的意境,同作者一起感同身受,進而培養愛國情懷。爲了解決這一難點,我充分的運用多媒體,爲了讓學生更好的走進文本,走進作者,我用多媒體出示余光中的相關材料以及詩句,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信息量遠遠超過了過去,開闊了視野活躍了思維。在指導讀第三節詩的時候採用背景音樂渲染氣氛營造出了生死離別的喪母哀思的氛圍,讓學生同作者產生了共鳴,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學生學有所得,獲得思想的啓迪和情感的薰陶。

不足之處:

1.上課太嚴肅,教學應是寓教於樂的,以後力求做到微笑上課激情講解,讓溫馨融化學生的心靈。

2.課堂評價語言努力做到多樣化,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

篇十六:九年級語文《鄉愁》教學反思

《鄉愁》這首詩我很喜歡,備課也很用心,但上下來後感覺並不好。下面我就這節課從教學設計及課堂教學效果兩方面進行反思。

一、教學設計

這是一首抒情詩,在教學上我儘量體現其詩意。

1、在教學環節的命名上體現詩意。“走近余光中——讀《鄉愁》,感覺詩的音樂美——品《鄉愁》,體會詩的情感美——說‘鄉愁’,展現詩的神韻美”。

2、在教學語言上體現詩意。

課堂上,儘量去掉不必要的口頭禪,多用散文化的語言,使教學語言呈現出一種美感,。如在介紹余光中的生活經歷時,用這樣的語言描述:他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紫金山的風光,夫子廟的雅韻早已滲入他的血脈。抗戰期間輾轉於重慶讀書,嘉陵江水,巴山野風又一次將他浸潤。他受過傳統《四書》《五經》的教育,中華文化早已根植於他的心中,因此,對中華民族的眷戀與深情便化作他心靈深處的一縷縷鄉愁。

3、在朗讀中體現詩意。這節課,我設計了四次朗讀,每一次朗讀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讀,要求聲音響亮,讀得字正腔圓;第二次讀,要求把握節奏,讀得抑揚頓挫;第三次讀,要求把握情感基調,充滿深情地讀。第四次讀是美讀,分男女聲部來讀。這樣的朗讀,是小步輕邁,使朗讀技巧及情感能層層遞進,讓學生在朗讀中一步步感受詩意。

二、課堂教學效果

這一節課並沒有達到我所預期的效果,雖然每個教學環節都能落實,但上完後總感覺少了什麼,原來缺少的是一種感染力。主要表現在:

1、學生的朗讀缺乏情感。余光中說:“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確實,我們的學生才十幾歲,對這些離愁別緒並沒有一種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課堂上我又沒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情感引導,因此學生在朗讀時並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傷的情感基調。

2、不必要的緊張使這節課上得很拘謹。站在講臺上整整15年了,可站在丹中多媒體教室卻是第一次。情緒緊張使課堂少了些許靈動的東西,缺乏教學的機智,更少了一種教學的激情。由於這種緊張情緒的干擾,使課堂出現兩處明顯的失誤,一是產生錯覺,提前下課。二是收束本節課的配樂朗誦,本來是由老師朗誦的,因口誤,多說了一句“讓我們一起朗誦”,學生便一起朗誦了。學生參與朗誦,情感的表達未能恰到好處,使配樂朗誦缺乏感染力。

總之,這節課有得有失。我相信,在今後的日子,在丹中這個大家庭裏,我的“得”會越來越多,我的“失”會越來越少。

篇十七:九年級語文《鄉愁》教學反思

《鄉愁》是我很喜歡的一首詩,所以這次比賽纔會選擇它。在備課上我花了較多精力,但上下來後感覺並不好。下面我就這節課從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效果和課堂重建三方面進行反思。

教學設計 1、這一年中,我校進行了課改,以“學洋思教學方法,構建高效課堂”爲主題開展教學。基於本課內容和洋思教學方法,遵循“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思想,所以將教學分爲四個任務:既通過朗讀指導朗讀詩歌感知內容、通過自學指導(二)來整理內容、通過自學指導(三)來賞析詩歌、最後當堂訓練來學習詩歌的表現手法,而這四點在課堂教學上都完成了。

2、這是一首抒情詩,在教學語言上我儘量體現其詩意。課堂上,去掉不必要的口頭禪,多用散文化的語言,使教學語言呈現出一種美感。如導入詩歌時,創設詩意般畫面,又如每個環節的過渡部分儘量引用作者詩意般語言。在這一點上,個人認爲還是比較好的。

3、在朗讀中體現詩意。這節課,我設計了五次朗讀,每一次朗讀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自由朗讀讀,要求聲音響亮,讀得字正腔圓有所感悟,;第二次聽讀,要求把握節奏,讀得抑揚頓挫;第三次齊讀,要求把握情感基調,充滿深情地讀。第四次個人朗讀,展現自我風采;第五次分男女聲部來讀。這樣的朗讀,是小步輕邁,使朗讀技巧及情感能層層遞進,讓學生在朗讀中一步步感受詩意。

4、教學中的三個自學指導,都儘量的使題目簡化,讓學生能充分理解問題從而自己思考或小組討論。

二、課堂教學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這四點基本完成,但並沒有達到我所預期的效果,上完後總感覺少了什麼,仔細一想原來是沒有把教學落實到位,主要表現在:

1、缺乏有效的朗讀指導。余光中說:“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確實,我們的學生才十幾歲,對這些離愁別緒並沒有一種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課堂上我又沒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情感引導和朗讀指導,比如在自由朗讀環節,學生讀完後,僅僅讓一位學生談了讀後感受,這裏可以讓2-3位同學說感受,讓學生多說說有利於詩歌的理解。又比如在聽讀後,要求學生把握朗讀的語速、語氣、情感等,應該讓多個同學來談談,一起得出答案。正因爲這裏沒有落實到位,直接導致學生在朗讀時把握不了深情哀傷的情感基調。

2、自學指導2中,處理詩歌內容時,在情感昇華這一環節處理上,過於心急,答案不是學生慢慢領悟出來的,而是老師半推半就引出來的。在對待這樣的問題時,個人認爲應該結合具體的句子或詞語加以引導,這樣又自然學生也能理解。

3、處理自學指導3時,要求學生6分鐘完成題目,但是我沒有注意時間,多花了2分鐘。這兩分鐘如果放到朗讀裏面去,在朗讀上多加以指導,那後面的環節就可以落實到位了。

三、課堂重建

我所設計的教學,實施以後,並沒有落實,不僅是在細節上沒有做到位,在構思也存在一定的問題。45分鐘的課堂,要把所學的馬上運用到寫作,這對學生而言是比較困難的。我所設計的當堂訓練有一定難度,可以把寫一首小詩改成寫一句話等等。而在前面的教學中可以添加一個環節,選取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四韻》進行對比閱讀,效果可能會更好。

總之,一位合格的語文老師,必須對專業知識十分了解,其次便是要多多鑽研教學過程中的細節處理問題。其實課堂教學是一件極富智慧的活動,不論是大環節還是小細節,都會影響這節課的教學效果。這次的課堂教學讓我收穫頗多。我明白了教學細節的重要,最大的收穫便是讓我意識到自己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也讓我明確了未來的日子中,我該如何去完善自我。如果還有機會,我一定還要爭取參加縣內教學比賽!

篇十八:七年級語文下冊《鄉愁》教學反思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鄉愁》教學反思

講完一節公開課,坐下來靜靜沉思,有許多值得深思和回味的地方。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詩源遠流長,就像是一個蹣跚走來的老人,有過青年時的夢想,中年時的繁榮,老年時的深邃。詩歌的形象大於思維,寥寥數語總是承載了詩人滿腔的深情。學生們經過八年九年的語文學習,中學生對古詩多少有了一些瞭解。而現代詩歌卻還是一個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與悠遠的古代詩歌相比,無論是從詩歌的意蘊,還是詩歌的形象上,都沒有古代詩歌細爵起來津津有味,對於學生們來說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學生能通過文字領會詩人的感情,這是一個基礎,但這還遠遠不夠,要真正理解一首詩,必須完成情感的遷移,即在詩歌領悟的過程中,給原有的情感加上學生個體情感因素,把詩人的情感變成學生自己的情感,這首詩才算學會了。因此,現代詩歌怎麼教卻是長期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在教了余光中的《鄉愁》之後,我彷彿在迷霧中見到了曙光的端倪。

在余光中的《鄉愁》之中,最能夠打動人心的就是那濃得化不開的情感,有人說,餘詩是用最狠心的別離成就最醇美的鄉愁。但是余光中只把鄉愁比喻成“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樣東西,那麼剩下的他未曾用到的許多意象就是他餘留的想象的空間。這裏我讓學生們設想一下,如果一天走出家鄉,心中最惦記的是什麼?讓他們想象一下自己的鄉愁,大膽地進行比喻句的`仿寫。學生們的仿寫造句就像是在填補空白。這種想象力的調動,給學生們的理解又創造了許多新的元素,鄉愁也因此帶上了多元的個性色彩。當然,學生的創作畢竟是稚嫩的,但也一樣可以從中發現稚嫩的美。如有的學生寫鄉愁是一碗扯不斷的麪條,一鍋紅紅的火鍋,都是很不錯的想法。也就是說,我們要培養學生自己的創造力,就要給予他們適宜創造力生長的課堂環境。相信這樣的仿寫一定可以深化學生對原詩感情的理解,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儘可能積極主動地發展自己的創新思維。

篇十九:九年級語文下冊《鄉愁》教學反思

九年級語文下冊《鄉愁》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鄉愁》是一首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詩人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對於這首詩歌的學習,我既沒有要求學生逐句講解詩句的意思,也沒有概括詩歌每節的內容,而是按照“朗讀——品味——發現”這樣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去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發現詩歌的新奇美,使學生對詩歌的賞析上升到一定的審美的`層次。

高爾基說:“真正的詩,永遠是心靈的詩,永遠是靈魂的歌。”詩歌是最富情感的,詩人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而他的目的總是要在讀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樣的感情作用的。針對學生對詩歌的朗讀能力較差的現狀,結合詩歌的特點,在課上我加強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主要是讀出感情、節奏、重音,注意語速、語調等。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中所抒發的情感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學生的共鳴,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情感。《鄉愁》就詩的每一節來看,句子有長有短,參差不齊,節奏感很強,很適合學生的朗讀。通過朗讀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音樂美。學生第一次接觸新詩,教師的配樂範讀使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這首詩的感情基調、語速、節奏,對學生的朗讀起到了較強的指導作用。一是可以使學生增加讀詩的興趣,另外還可以依據一定的標準對他人的朗讀情況進行點評。在這裏,有感情地朗讀始終是放在首位的,事實上,我們在學習詩歌時,都是在誦讀中逐漸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情感。

“詩以一字爲工。”通過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深刻地感受蘊藏在字裏行間的真情實感。在這一環節,學生分組討論,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個人的見解,又有集體的智慧,各抒己見,互相交流,挖掘了學生的內在潛能。讓學生結合對詞語的品析,簡單描述想像到的畫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充分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去發現這首詩的新奇之處。學生入情後,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有新發現,並能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學生先去發現,然後說出依據,學生的思維就會被激活。這首詩學生的發現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詩歌的層次結構,二是詩歌的立意。用時空的變化順序來組詩,使這首詩的層次非常清楚,由對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對祖國大陸的思念,正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昇華,學生這麼多的發現,可見他們的潛力是無窮的。

學生的即興寫詩,是讓他們藉助這種詩歌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人生體驗,學生對生活的獨特感受是他們積累的學習語文的寶貴財富。當學生的生活體驗被引發時,學生的情感就會自然地抒發出來,而不是刻意地模仿。這個練習的目的不在於他們能說出多麼富有韻味的詩句,而是在於表達自己對人生的獨特的感受和真切的體驗。

在這樣開放的課堂中,教師要時時認識到,對學生給予足夠的理解和尊重,這對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往往能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已不單是知識的傳播者,更多時候是一名參與者、引導者、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和自主權,強調自主、合作、探究,這樣學生纔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詩歌的內容和情感,獲得自己的獨特體驗和發展,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充滿個性。

標籤:鄉愁 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