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贈汪倫古詩【精品多篇】

贈汪倫古詩【精品多篇】

贈汪倫古詩 篇一

贈汪倫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譯文及註釋

譯文

李白乘船將要遠行,忽然聽見岸上人們行走的腳步聲,有人邊走邊唱前來送行。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情誼深厚。

註釋

汪倫:李白在桃花潭結識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這首就是贈給他的。

踏歌: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着拍子。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涇縣西南。

《贈汪倫》鑑賞一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載),李白從秋浦(今安徽貴池)前往涇縣(今屬安徽)遊桃花潭,當地人汪倫常釀美酒款待他。臨走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作了這首留別。 詩的前半是敘事:先寫要離去者,繼寫送行者,展示一幅離別的畫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將欲行”表明是在輕舟待發之時。這句使讀者彷彿見到李白在正要離岸的小船上向人們告別的情景。

“忽聞岸上踏歌聲”,接下來就寫送行者。次句卻不像首句那樣直敘,而用了曲筆,只說聽見歌聲。一羣村人踏地爲節拍,邊走邊唱前來送行了。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說“忽聞”而不用“遙聞”。這句詩雖說得比較含蓄,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倫的到來,確實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聲先聞。這樣的送別,側面表現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

詩的後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一步說明放船地點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的特點,又爲結句預伏一筆。

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繫起來。結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麼汪倫送李白的情誼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尋味。清沈德潛很欣賞這一句,他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唐詩別裁》)這裏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採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爲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餘味,自然而又情真。詩人很感動,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行詩來極力讚美汪倫對詩人的敬佩和喜愛,也表達了李白對汪倫的深厚情誼。

這首小詩,深爲後人讚賞,“桃花潭水”就成爲後人抒寫別情的常用語。由於這首詩,使桃花潭一帶留下許多優美的傳說和供旅遊訪問的遺蹟,如東岸題有“踏歌古岸”門額的踏歌岸閣,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釣隱臺等。

中國詩的傳統主張含蓄蘊藉。如宋代詩論家嚴羽提出作詩四忌:“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補華也說詩“忌直貴曲”。然而,李白這首詩的表現特點是:坦率,直露,絕少含蓄。其“語直”,其“脈露”,而“意”不淺,味更濃,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靈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藝術感染力。

另外,古人寫詩,一般忌諱在詩中直呼姓名,以爲無味。而這首詩從詩人直呼自己的姓名開始,又以稱呼對方的名字作結,反而顯得真率,親切而灑脫,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後人愛用李白的話評價李白的詩,是很有見識的。李白即興賦詩,出口成章,顯得毫不費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無矯飾,而有一種不期而然之妙。“看似尋常最奇崛”,正所謂絢爛之極,歸於平淡,這種功夫是極不易學到的。這首《贈汪倫》就集中體現了李白這種自然高妙的詩風。明代唐汝詢在《唐詩解》中說:“倫,一村人耳,何親於白?既釀酒以候之,復臨行以祖(餞別)之,情固超俗矣。太白於景切情真處,信手拈出,所以調絕千古。”白“斗酒詩百篇”,一生喜好遊覽名山大川。據清代袁枚《隨園詩話補遺》記載:有一位素不相識的汪倫,寫信給李白,邀請他去涇縣旅遊,信上熱情洋溢地寫道:“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汪倫是涇縣的豪士,爲人熱情好客,倜儻不羈。於是李白問桃園酒家在什麼地方,汪倫回答說:“桃花者,潭水名也,並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並無萬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數日離去,臨行時,寫下上面這首詩贈別。 這首詩寫的是汪倫來爲李白送行的情景。詩人很感動,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行詩來極力讚美汪倫對詩人的敬佩和喜愛,也表達了李白對汪倫的深厚情誼。 前兩句敘事。“李白乘舟將欲行”,是說詩人就要乘船離開桃花潭了。那種語言不假思索,順口流出,表現出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瀟灑神態。“忽聞岸上踏歌聲”,“忽聞”二字表明,汪倫的到來,確實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聲先聞,從那熱情爽朗的歌聲,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倫趕來送行了。這樣的送別,側面表現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來就沒有上層社會送往迎來那套繁瑣禮節,從詩中分析,李白走時,汪倫不在家中。當汪倫回來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攜着酒趕到渡頭餞別。不辭而別的李白灑脫不羈,不講客套;踏歌歡送的汪倫,也是豪放熱情,不作兒女沾巾之態。

贈汪倫古詩 篇二

教案示例

教學目標:

1.理解三首古詩,結合註釋或查字典、詞典,瞭解詩句意思。

2.多誦讀,並能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感情。

3.瞭解詩人怎樣在寫景、敘事中抒發情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還記得李白嗎?哪位同學能夠起來爲大家背一首他的詩呢?(第六冊《獨坐敬亭山》,第七冊《早發白帝城》、《望廬山瀑布》)

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李白的“贈汪倫”(板書題目)。要求我們能借助課文註釋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詩的內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二、學習《贈汪倫》

1.講述詩歌寫作背景。

汪倫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學,但不願做官,隱居在安徽涇縣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對李白所作的詩佩服得“五體投地”,日夜吟誦。他知道李白喜歡喝酒,於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釀成酒,並長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聽說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請李白前來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來,於是想出一個妙計。他修書一封,送給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寫道:“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已早聽說汪倫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應往訪。見面後,李白說:“我是來觀十里桃花,訪萬家酒店的。”汪倫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並無桃花十里;‘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並無酒店萬家。”此時李白方知“受騙上當”,但卻哈哈大笑說:“臨桃花潭,飲萬家酒,會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後汪倫每日以美酒佳餚相待,兩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臨別時李白即興寫下《贈汪倫》這首別具一格的七言絕句,

2.教師範讀。

3.指名學生試讀,教師指導

4.指導學生理解詩句,體會感情。

(l)根據課文註釋、查字典自讀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記下來。

(2)小組討論、交流,議一議是如何理解這首詩的。

(3)學生彙報交流自學情況。

①指名試講:你是怎樣理解詩的前兩句的?

(先結合詩句理解詞語,然後再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②重點理解後兩句詩的意思並體會感情。

師:誰來談談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詩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誼”,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情誼深。

師:汪倫對李白的情誼僅僅表現在“送別”上嗎?前面聽了老師對這首詩寫作背景的介紹,你們知道汪倫對李白的情誼還表現在哪裏?

生:表現在汪倫寫信熱情地邀請李白來桃花潭作客。

生:表現在汪倫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師: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嗎?沒有,這是作者的假設,那麼,跟下句連起來,可用上什麼關聯詞來翻譯呢?

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

(還可用“就算…也…”“縱使…也…”)

師:同學們,汪倫先是寫信熱情邀請李白來家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倫又帶領村民踏歌相送。所有這一切,怎麼不使李白深受感動呢?大家請再想想,如果採用不同的語氣來翻譯這兩句,比如可用感嘆句或反問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達李白此時的激動心情呢?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哪!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麼能比得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呢?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嗎?不,遠遠比不上。

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運用了比喻和誇張的手法,誰來說一說,這裏用什麼來比喻什麼?

生:用“桃花潭水的深”來比喻“汪倫對我的情誼深”。

師:這裏運用比喻、誇張的手法,爲的是表現什麼?

生:表現汪倫和李白之間的情誼深。

生:表現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師:誰能把這種感情談出來?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③把這首詩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4)指導朗讀、背誦。

①指導停頓,讀中表達情感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②配樂朗讀

③背誦這首詩。

四、佈置作業

默寫《贈汪倫》。

第二課時

-、複習導入

1.指名背誦《贈汪倫》。

2.集體背誦。

3.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李白寫的又一首表現朋友相送的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二、解題

黃鶴樓最早建於三國時期,有“天下絕景”之稱,歷代詩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詩篇。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詩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可指名背誦孟浩然的詩,如《春曉》。

之:往,去。

廣陵:地名,現在的江蘇省揚州市,漢朝時稱“廣陵”,隋唐時稱揚州,揚州是唐朝最繁華的都市之一。

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把題目的意思說出來。

(提示:是誰送誰,從什麼地方到什麼地方去。)

三、自學古詩.自主探究

1.自由練習朗讀古詩。

2.藉助課文註釋或查字典,自學古詩,記下不懂的問題。

3.小組合作學習。

4.彙報交流自學成果,教師相機引導、點撥。

①故人西辭黃鶴樓

“西辭”,如圖,由圖可見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孟浩然由西向東,依長江順流而下,告辭時自然要向西拱手。

第一句點明送別地點。

②煙花三月下揚州

“煙花三月”,三月,過去人們稱之爲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節,在草長花開的季節,空氣溼度增大,遠望去好像有一層薄薄的煙霧籠罩着花草樹木,煙花指的就是這種景色。

第二句點明送別的時間。

在黃鶴樓這樣的千年勝地,又正值繁花似錦的春天,朋友們正應愉快地聚會,可“故人”卻要辭別遠去了。這兩句在敘事之中流露出惜別之情。

③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在碧波盪漾的江面上,一隻帆船逐漸向前移動,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見了,老朋友不見了,只有江水層層涌向天邊,李白仍呆立江邊。

④這首詩前兩句敘事,後兩句寫景。詩人借景抒情,表達了對老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5.指導感情朗讀,體會老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6.練習背誦。

四、總結

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天裏李白送別好友孟浩然時的情景,表達了朋友間依依惜別之情。

五、作業

1.課外閱讀李白、孟浩然寫的其他詩。

2.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完成一幅古詩配畫。

第三課時

-、複習導入

指名背誦《贈汪倫》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二、學習《回鄉偶書》

1.解題:理解“偶”和“書”的意思。

2.簡介作者及背景。

賀知章,證聖元年進士,時年三十六歲,直到天寶三年回到久別的家鄉,當時已是八十四歲的人了。久別歸來,對故鄉的深切眷戀之情,噴涌而出,隨手寫下了這不朽之作。

3.教師範讀,學生思考:這首詩講的是什麼事?

4.學生讀熟古詩,藉助課文註釋和查字典自學詩句。

5.小組內交流自學情況。

6.當“小老師”,上臺講自己對詩句的理解。臺下同學可以對“小老師”發問,“小老師”答不上或答不對的,可由臺下同學回答或補充、更正。無人答對的由教師引導、幫助。

7.教師小結:詩人少小時離開家鄉,年紀老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雖鄉音未改,但兩鬢早已如霜,離開家鄉久了,一切都可以改變,惟有“鄉音無改”,這無改的鄉音裏流露出詩人對家鄉的深厚情懷。

8.指導感情朗讀並練習背誦。

四、作業

熟讀三首古詩並背誦。

五、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學生藉助課文中的註釋和查工具書理解詩句。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扮演小老師上臺講自己對詩句的理解,臺下同學對小老師發問。教師通過介紹背景、賞析語言、觀看畫面、反覆吟誦等方法,引導學生讀懂古詩,進入意境,體會感情。

探究活動

課後組織學生根據古詩內容,自己編故事、演故事。從而進一步理解詩歌所要表達的感情。

贈汪倫古詩 篇三

子時,已近深夜。今日可是我的好兄弟李白的別離之日,我怎能忘記!懷着沉重的心情,我吩咐僕人們準備好了酒菜。望着那遠處的桃花潭,我一步步走向了門外……

往前走去,桃花潭邊的那個人影始終是那麼的熟悉。顯然,我的兄弟李白即將要登船離去。我唱起了昔日我們兄弟都愛唱的小調:“難忘今宵,無論天涯與海角……”。剛要上船的李白,被這熟悉的歌聲怔住了,猛然一回頭就看見了我的身影。我加快了步伐,唱的聲音也越來越大。當我真正地看清楚李白的臉頰時,他的兩行熱淚已潸然流下。李白還是和往常一樣,同樣高大的身軀,同樣簡潔整齊的裝束,不同的是,他的臉上多了幾分淒涼。“文煥(汪倫字)兄,我的好兄弟,我還以爲你不能來了……”李白忽然上前一步抱住了我,我後退了一小步,但還是上前接受了他的擁抱。他的臉頰發熱,雙手緊緊地摟住了我的雙肩。看見好兄弟這樣激動的舉動,我的眼淚早已不知不覺溼潤了眼眶!

李白松開了緊摟的雙臂,這時背後傳來了一聲細小的聲音,“主人…”。我回過頭,看見僕人們正端着酒菜過來了。在這臨別之際,怎能沒有美酒助興呢?我接過酒菜說道:“太白(李白字)兄,在此分別之時小弟備了些酒菜,我們痛飲一番如何?”“正有此意!哈哈哈!”我和李白就席地而坐,在岸邊的青草地上,望着天邊的一輪明月,倒上美酒痛快地喝了起來。“文煥兄,我這一走也不知何年何月能再相逢,望多保重啊!”“太白兄,你也一路保重!”在幾番的推杯換盞中,大家都有了幾分醉意。“文煥啊,大哥此生兩大嗜好,美酒和美人。此次一別不知何時才能喝上如此佳釀!”“大哥莫急,小弟已經爲你備上了幾罈好酒讓你帶回去。”“知我者,文煥兄!哈哈哈!”“哎,大哥莫客氣。你出門遊歷時,遇上了美女可千萬別忘了還有我這個兄弟呀,小弟一把年紀了還沒有意中人哩!”“哈哈哈!一定,一定!”此時,遠處的那輪明月忽然蒙上了一層陰影,桃花潭上起霧了。

“客官,現在已是寅時一刻,再不走,恐怕會出事…”站在一旁的船伕顯然已經等不住了。外面的霧氣越發的濃郁了,在這迷濛的霧色中,我差點看不清李白的身影。正在我起身相扶時,我才發現李白已然醉倒。我趕緊衝上前扶起了他。“太白兄,太白兄,時辰到了!”我輕輕地搖晃着他。“哎呀,我今兒還是放不下你這個好兄弟啊…嗚嗚嗚!”李白看樣子是喝醉了,居然哭了起來。此情此景,我也想起了昔日我們倆兄弟一起的情形,一起踏青,一起吟詩,一起喝酒。可一想到要即將的別離,我的心裏就如同有了一塊大石頭,怎麼也放不下。我抱住了李白,和他一同哭了起來,淚

水把我倆的衣襟都打溼了,相互也不在意各自的滿身酒氣。“兩位客官,再不啓程就走不了!”船伕在一旁焦急地催促着,就連和李白同行的小書童,也急了眼。“好,好,馬上走…”我擦去眼淚,依依不捨地放開了李白。正當我準備攙扶着他登船時,李白忽然腳下一滑,“撲通”一聲落入了水中。“太白兄,太白兄!”我焦急地喊了起來。一旁的書童和僕人們也被這突如其來的狀況給愣住了,各個都不知所錯。還好,站在船頭的船伕反應快,手中的船槁已經向李白落水的方向伸了過去。可是李白似乎酒醉未完全清醒,雙手一直在水面撲騰着,抓不住船槁。見此情形,我也不顧自己的水性,來不及脫衣服就跳入了水中,急速地划向李白落水的方向。李白應該識水性的,可是喝了這麼多酒,情況真是令人擔憂。眼看李白體力不支就要沉下去了,我眼疾手快,一把抓住了李白冰冷的手,另一隻手及時地抓住了船伕遞過來的船槁,艱難地把他拖上了岸邊。

上岸後的李白,面色一片蒼白,在喝過船伕準備的薑湯後,臉色逐漸恢復了紅潤。他在恢復清醒後,接過了書童手中的兩塊面巾,遞給了我一塊。我也無心用布擦身子,看着他沒事就心滿意足了。李白紅着眼睛,握了握我冰冷的手,似有千言萬語要述說,但始終沒有再說什麼。是的,兄弟的捨命相救怎能不感動呢?隨後,他跟大家道了聲謝,就隨書童一起登船了。船開了,李白揮了揮手中的面巾,在漸行漸遠的船上,我似乎聽見了他在吟唱:“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在若隱若現的聲音中,我也向他揮了揮手中的面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