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孫少安的人物形象分析【精品多篇】

孫少安的人物形象分析【精品多篇】

孫少安的創業奮鬥 篇一

少安對貧乏的物質生活,落後的生產方式,窒息的政治氣氛帶來的苦楚有深切體驗,因此改變現實,掌握自己命運的渴望特別強烈。改革開放後,少安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比較快,在雙水村,他一人先“勤勞致富”了,成了一個農民企業家,實現了農民在特定歷史時期裏的生活主題。當少安小有資產之後,萌發了他對生活對人生的思考,其中蘊含着對人格的整體解放和現代文明生活的渴望,儘管這是一種朦朧意識,但他將推動着孫少安的性格向前騰挪跌宕,伴隨着時代的節奏,不斷補充新鮮血液與盎然活力。在胡永合的煽動之下於是想投資拍電視,想借此賺些錢更重要的也是想揚名四方,這也反映了在改革的大浪潮中農村富裕起來的農民的迷茫和狹隘。在少平的開導下,最終用自己辛苦掙來的錢投資於教育事業。同時也反映了在新形勢下,如何引導農民,教育農民走物質和精神雙重富裕的道路。

.孫少安和田潤葉 篇二

孫少安愛田潤葉,但他又清楚地看到了青梅竹馬的歷史並不能消除他與田潤葉之間的現實距離,田潤葉是城裏吃“公糧”的國家教師,經濟條件、社會地位的巨大懸殊,像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明顯地橫在他們面前。在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中,他非常冷靜地平息了感情的升騰。作者對孫少安的愛情生活的描寫,是準確地把握了人物生活的發展邏輯,同時也包含了豐富的時代內容:他們的愛情悲劇根源,固然是由於少安傳統的婚姻觀念所致,然而作品的深刻之處更在於揭示了他們的愛情不但受着社會生活的制約,而且畸形的社會、政治、經濟也極大地扭曲着孫少安的心靈和感情。在這裏也隱隱透露出路遙對於現實生活中的悲劇有一種不自覺的宿命觀念,真實地反映出歷史前行的艱難與痛苦,表現出路遙的清醒與冷靜以及在一聲蒼涼的唱嘆中的悲壯情懷。使他的小說情節在發展中負載起極大的生活、社會、歷史、人生、性格、心理的容量。

孫少安的親情世界 篇三

孫少安品行中的“仁愛”的家庭本爲思想是書中表現的重點。無論家庭多麼“爛包”,他從未顯露出對家庭的厭惡和嫌棄,他對全家老少所表現出來的責任感令人起敬。他不僅是自己家,也是姐姐孫蘭花和二爸孫玉亭家的主心骨。孫少安的父親雖然憨厚能幹,但因爲家庭貧困,弟弟孫少平和妹妹孫蘭香又上學,再加上“逛漢”姐夫和一心向往政治生活的二爸二媽這兩家的破爛光景,讓孫少安操碎了心。但他依然頂起了重壓,爲這份親情與生活搏鬥。“親情是剪不斷的線”,在少安的心中,對家裏人負責任是天職,爲了家裏人,他可以犧牲一切。他以自己的生命軌跡演繹了中國傳統農民對家庭本位思想的看重,在他身上閃耀着動人的倫理道德光輝。

少安不僅對家裏人有無私的愛,對待鄉親也同樣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少安致富後,當那些鄉親向他借錢的時候,他總是慷慨解囊。爲了幫助鄉親能及時買上化肥,他擴大磚場,儘管用不了那麼多人,爲了能幫助鄉親,他根本顧不了太多自己的利益。鄉村人情,古道熱腸,扶危助困並沒有在這位新“財主”身上泯滅。即便在他事業受挫,磚場倒閉之時,仍然想方設法還清鄉親們的工錢,在磚場重建興旺之時又接納他們。“政策是政策。人情是人情。作爲同村鄰居,怎能自己鍋裏有肉,而心平氣靜地看着周圍的人吞糠咽菜?”可見孫少安人物形象身上體現了作家崇高而完美的儒家道德理想。

孫少安的愛情世界 篇四

孫少安的愛情讓讀者感到從無限惋惜而又到真誠祝福。

知識拓展 篇五

作者簡介

路遙(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中國當代作家,生於陝北榆林清澗縣一個世代農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恢宏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全景式地展現了改革時代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遷,該作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後因肝病早逝,年僅42歲。

由於路遙出身農村,他的寫作素材基本來自農村生活,他始終認定自己是一個“農民血統的兒子”,是“既帶着‘農村味’又帶着‘城市味’的人”,他堅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許在於創作的過程,而不在於那個結果”。所以他認爲“只有在無比沉重的勞動中,人才活得更爲充實”。他始終以深深糾纏的故鄉情結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陝北大地作爲一個沉浮在他心裏的永恆的詩意象徵,每當他的創作進入低谷時,他都是一個人獨自去陝北故鄉的“毛烏素沙漠”,他在那裏審視自己,觀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