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持之以恆的故事

持之以恆的故事

【篇一:持之以恆學習的故事】

12月15日23:55周恩來從小志高,12歲就發出“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來在瀋陽東關模範學校上學。這一天,魏校長親自爲學生上修身課,題目是“立命”。當時正是中國社會發出劇烈變動的時期。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剛剛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很多人,特別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沒有明確的理想追求,沒有人生奮鬥的目標。校長講“立命”,就是給學生講怎樣立志。

魏校長講到精彩處突然停頓下來,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請問爲什麼讀書?”

教室裏靜靜的,沒有一個學生回答。

“如果沒有人回答,我就一個個問了!”

魏校長走下講臺,指着前排一同學說:“你爲什麼而讀書?”這個學生站起來挺着胸脯說:“爲光耀門楣而讀書!”,“就是爲了光宗耀祖。”魏校長又向第二個學生,回答是:爲了明禮而讀書。第三個被問的學生是一個靴鋪掌櫃的兒子,他很認真地回答說:“我是爲我爸而讀書的。”同學們聽了鬨堂大笑。

校長對這些回答都不滿意,搖了搖頭又到周恩來面前,問道:“你是爲什麼而讀書?”

周恩來在學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剛剛成功,他在同學們中第一個剪掉了長長的辮子,這是很不簡單的一件事,因爲滿清政府規定,所有漢人男子都必須像滿族人一樣留長辮子,以表示忠於清朝朝廷,不留辮子就要殺頭。周恩來是第一個剪掉辮子的學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來站起身來,教室裏靜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來非常鄭重地回答道:“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篇二:孟母誡子】

戰國時期,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子(孟軻)小的時候,母親送他到學堂讀書。剛開始孟軻還懂得用功,後來就漸漸學會偷懶、貪玩,不肯用功讀書了。有一天,他竟然逃學回家。

母親此時正在家中織布,一看見他逃學回來,就拿起剪刀把織布機上織了一半的線剪斷了。孟軻很惶恐地跪下,問母親爲何要把線剪斷。

母親責備說:“求學跟織布的道理是一樣的,必須一絲絲不斷積累,才能織成有用的布料。如果中途把它剪斷了,那就會前功盡棄,成爲一堆廢料。求學更是要不斷地用功,最後纔會有所成就。而你現在卻偷懶逃學,不肯用功讀書,這樣自我墮落,如何能成就學業?”

孟軻聽了母親這番話,非常慚愧,立刻向母親認錯,從此發憤向學。經過長年累月的不懈努力,終於成就了自己的道德學問。

【篇三:持之以恆的故事】

“有志者,事竟成。”這是我的哥哥教給我的一句話。這句話是清初作家蒲松齡的話(next88)。在現實中也有許許多多的人持之以恆、有志者,事竟成。古今中外,也有許許多多持之以恆,有志者事竟成的人。我國東晉書法家、文學家王羲之就是這樣成功的。

王羲之七歲開始練習書法,勤奮好學。十七歲時把他父親祕藏的前代書法論著偷來閱讀,看熟了就練着寫。他每天坐在池邊練字,送走黃昏,迎來黎明。寫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寫爛了多多少少的筆頭,每天練完字就在池邊洗筆,天長日久竟將一池子水都洗成了黑色。這就是人們傳說中的“墨池”。

王羲之持之以恆,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從小就把毛筆的筆頭都寫壞了,池子裏的清水都洗黑了。所以有了以後的成就。

成語“入木三分”是皇帝當時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辭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時非常驚奇,王羲之寫的字筆力竟然滲入木頭的三分多。皇帝讚歎的說:“右軍將軍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啊!”更加說明了王羲之勤練書法,擅長書法。

持之以恆,不只是說說而已。要用自己的行動去做它。何謂持之以恆,以小積大、以少積多、天天積累,就像王羲之一樣,這纔是真真的持之以恆。

【篇四:關於持之以恆的故事】

李白幼年時貪玩,一日見一婆婆在磨鐵棒,奇怪而問,婆婆答:“磨針。”李白越發奇怪,問:“那要到什麼時候才能磨好啊?”婆婆答:“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李白終於明白了貴在堅持、持之以恆的道理,從此刻苦學習,最終成爲一代大詩人。

【篇五:樂羊子妻】

樂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塊金子,回家交給妻子。

妻子說:“我聽說有志氣的人不飲‘盜泉’之水,不受嗟來之食,何況拾取別人丟失的東西謀求私利而玷污自己的品德呢?”

樂羊子非常慚愧,把金子扔到野外,到很遠的地方求師學道去了。

過了一年,樂羊子回來了。妻子問他回來的.緣故。樂羊子說:“只是出門久了,想家,沒別的事情。”

妻子拿刀走到織機跟前說:“這綢布是蠶兒吐出來的絲,經過織布機一根絲一根絲地積累起來,才積到一寸那麼長,又一寸一寸不停地積累,才能成丈成匹。現在如果割斷這塊綢布,那就會半途而廢,白白浪費時間。你出外求學,半路上就回來了,那和割斷這綢布有什麼兩樣?”

樂羊子被她的話感動了,回去修完了學業。

【篇六:七口大水缸】

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八歲的時候就跟父親學習書法,他聰明好學,每天都要伏案練字。可是,時間一長,王獻之有點兒沉不住氣了,感到厭煩,想走捷徑,就問父親學書法有什麼祕訣。

王羲之指着家裏的七口大水缸說:“祕訣就在這七口缸裏,你把這七口缸裏的水寫完了,自然就知道其中的祕訣了。”

王獻之從此苦練基本功,真的寫完了七口大缸裏的水,終於成爲與父親齊名的大書法家!

【篇七:司馬光】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爲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爲了早早起牀,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牀,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牀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牀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爲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鑑》的大文豪。

【篇八: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唸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爲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爲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複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爲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